教育管理学笔记

教育管理学笔记
教育管理学笔记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目录(1-10章)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 什么是教育管理学

二.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1.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1) 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2) 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

(3) 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2.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3. 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一. 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二. 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三. 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四. 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五. 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第三节现代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由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1.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3.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第四节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一. 教育事业的管理

二. 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

1.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2. 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

3. 学校的组织建设

4. 学校秩序

5. 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

6. 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

三. 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1. 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

2. 学校管理者的类型

3. 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

(1) 概念的能力

(2) 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3) 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4) 组织实施能力

(5) 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第五节教育管理学的教与学

一. 学习教育管理学有用吗?

所谓有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评价、教育测量之类。学会了也就能用了。另一种是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它的有用性不同于前一种,它要经过体验、领悟和学习者自己的再创造。这类学科往往是一听就懂,但做起来就不一定对,关键在于没有体验和领悟。

二.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1.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2.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把它们的智力的潜能释放出来。

3.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题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或追求。

4.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5.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

(1)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和非标准环境问题。

(2)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的问题

(3)关于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

(5)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第二章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管理的产生

2.管理的职能

3.管理的发展

二.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1.文化

2.组织文化

3.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4.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三.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1.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

2.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措施实施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

3.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

4.管理是对有限资源的开发和组合

5.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

6.管理是消除矛盾和冲突的行为

7.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行为

第二节教育管理

一.关于教育管理的理念

二.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

1.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

3.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教育管理者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类型、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4.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2.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4.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节教育管理现代化

一.关于管理现代化

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90年代,人们都在对管理现代化进行探讨。在这一百多年内,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60年代,管理现代化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管理现代化由重点研究人、财、物等资源如何科学、合理的配置转移到对战略发展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是从80年代以后,信息革命的浪潮对工业革命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冲击。

总之,管理现代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关于教育管理现代化

1.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2.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3.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4.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仅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5.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第三章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第一节理性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

一.管理是理性行为

二.教育管理流派的划分

第二节行政学、法学理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施泰因的教育行政思想

1.世界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类共同体之中

2.人类共同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社会,另一部分是国家

3.社会财富的分配为什么不公平吗?施泰因认为,这是由于社会精神财富不公平造成的

4.要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首先要解决精神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二.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1.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3.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于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4.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三.从行政学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1.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2.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理性因素的干扰。

3.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4.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类前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第三节“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的提出

二.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和错误的动作。3.每个工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呢?这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4.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位培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5.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6.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要“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三.“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科层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科层管理理论

科层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职位分类

2.权力分层

3.法定资格

4.委其责任

5.遵幻守法

6.理性关系

7.固定工资

三.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五节系统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梅奥和“霍桑实验”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1)工具人假设

(2)经济人假设

(3)社会人假设

(4)自我实验人假设

(5)复杂人假设

(6)决策人假设

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

行为科学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激励理论的

(1)需要层次理论

(2)行为改造理论

(3)过程分析理论

3.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

(1)什么是群体

假设群体和真实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健康的群体和不健康群体(2)群体是管理中的作用

归属作用、认同作用、支持作用

4.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于领导者素质的研究

(2)对于领导者行为的研究

(3)领导者的类型研究

(4)关系领导方式的研究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六节系统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系统理论

1. 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

(1) 整体优化概念

(2) 结构概念,又称合理组合

(3) 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

(4) 动态平衡概念

(5) 信息反馈概念

2.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的方法

(1)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

(2)库存的方法

(3)线路的方法

(4)更新的方法

(5)减少排队的方法

(6)序列和调整的方法

(7)搜索的方法

三.对教育管理影响比较大的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1.切斯特?巴纳德的管理思想

(1)任何组织(企业、学校、医院、商店)都是一个系统

(2)在组织中经理是关键人物,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组织和人之间的关系

(3)经理的权力只有被职工接受的时候才是有效的

(4)职工是组织的成员,他们要积极地参加组织的活动,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组织要按照他们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2.西蒙等人的系统管理思想

他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的著名论断,在管理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他强调决策行为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第三位是卡斯特。他提出权变理念,要求管理者不必追求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三.系统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总之,管理是智慧的科学、权变的科学。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

第四章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第一节 21世纪向教育和教育管理提出哪些挑战和机遇

一.关注与讨论

1.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

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

4.教育自身问题与改革

二.21世纪是20世纪的延续和发展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为什么同时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2.全球经济和科技一体化趋势和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是20世纪遗留给人类第二大问题

3.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界限,但人类之间的文化矛盾如何解决

三.21世纪需要我们去创造

四.教育和教育管理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和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21世纪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世纪

21世纪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为教育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一.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

1.现代化理论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现代化的性质

(1)现代化是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

(2)现代化道路的多样化

(3)现代化建设的层次性

什么是现代人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的产物。人是历史的人,同时又是现实的人。

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工业文明培养下的现代人。现在,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环境对现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章所讲的现代人是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

1)信息时代要求人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打破自身的依赖性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突出自信、自立、自强、自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会与人合作。

2)信息时代要求人具有开放与闭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开放中同外界交换物资、能量和信息,在闭全中实现有效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破闭门读书的教育模式。

3)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它要求人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而不是等待“命运”或权力部门的安排,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4)信息时代要求人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惧怕风险和因循守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

5)信息时代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权变意识和行为改造的教育

1.时间节奏加快

2.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

3.一切领域都在变化

4.权威的影响力在下降

5.正式群体内部情感淡化

6.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

第三节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一.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1.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

2.教育又是怎样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呢

二.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三.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五.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1.要相信教师,依靠教师

2.正确区分政治问题、学术问题、世界观问题的界限

六.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七.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八.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第五章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第一节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价值观

一.关于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育理论的关系

什么是教育规律?

什么是教育理论?

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呢?这就与提出理论的人的态度、感情、立场、知识结构有关系了。理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

(2)什么是价值观

2.教育价值观的涵义

(1)什么是教育的价值?

(2)什么是教育价值观?

1)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

3)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选择

4)教育价值观支配着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行为

第二节三种教育价值观的比较

一.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行为特点是:

1.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2.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3.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手段4.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5.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技术性课程是不相容的。

6.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中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7.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模仿、改错。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二.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工业文明的概念

1.统一

2.集中

3.规模

4.同步

5.竞争

6.效率

7.效益

广州大学教育管理333教育综合918教育管理学参考书目备考技巧复习笔记

关于成功考研的经验 考研:选校、选专业、找辅导、买教材、买资料,一样不能少 由于选择了跨专业,如何学好专业课也是个问题。兴趣对于学好专业课有帮助,但只靠兴趣考不了高分。我根据考研目录买了专业课的教材,还买了一些参考书、习题。然而,自学,特别是一个人自学,没人答疑解惑是个大问题。跨专业学习专业课最郁闷的是:教材中有些内容,字都认识,连在一起看不懂;找遍参考书、习题答案也无法解惑。还有一个问题是分不清重点非重点。这样会走很多弯路,浪费大量时间。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学会的一些内容,后来发现根本无足轻重,考试也不考。每天在学校漂着,自然想到去蹭课。两门专业这学校课都有,用的教材和也我的一样。蹭课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大,还很费时间,转向专业课的辅导机构。 学校里充斥着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从食堂到厕所,从教室到宿舍无处不在。我比较幸运,通过鸿知广大考研网找到了目标学校的直系学长,他的考研总分很高,400多分,无疑给了我一个定心丸,跟着他学肯定没错!他们做考研比较久了,资料和专业课的班也是信得过的。虽然整体上价格不菲,根据自己的第一次考研失败的经验和几年的工作经验认为,不怕花钱,就怕白花!只要找对了人,等于一脚踏进成功的大门了,起码学习的方向不会出错,只管跟着努力学习就行。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专业课有了巨大的进步。 自我总结主要有几点: 1. 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识。备考主要的学习时间有半年到十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时间太长太短都不好。自己底子怎么样,这段时间自己能提升多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感觉踮踮脚能过线,就可以规划考研。 2. 决心和毅力。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对考研来说,决心和毅力付诸实践就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每天学习12小时以上;夏天没空调也能学得进,冬天早上没暖气也能起得来;这样坚持半年到十个月。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3. 明确的学习规划。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学习规划,这样每天都有目标,学习也就有了持续的动力。如果没有规划,一天十几个小时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没人能坚持一星期。 4. 交流信息、经验。这点也很重要,可以避免闭门造车和走弯路。初试专业课的方向、复试时每个学校侧重点能否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可能直接决定了考研的成败。 5.运气。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但运气常常眷顾有准备的人。做好前几点,以积极的心态处理考研中的各种事情,也许就会有个好运气。 参考书目 333教育综合: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起源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 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 (1)教育计划的定义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

(2)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 (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3)按制定计划主体权力的大小、能控制教育资源范围的大小、计划对象特定化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的教育计划、地区的教育计划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计划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国家的教育计划而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因为如果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国家的教育计划就会落空。 (4)按教育计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单项的教育计划

大学管理学期末重点复习

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综合定义: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三类10种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规划。它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过程。包括5W1H( What to do it ? \ Why to do it ? \ When to do it ? \ Where to do it ? \ Who to do it ? \ How to do it ? ) 理解计划的含义: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计划需要修正 4、目标管理:设定管理者和员工双方认可的目标并使用这些来评估员工绩效的一个过程。 5、宏观环境(PEST):是分析宏观环境的一种工具,通过政治要素(Politics)、经济要素(Economics)、社会要素(Society)、技术要素(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 6、SWOT分析:是对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 内部环境: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 外部环境: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7、统一指挥:形成等级链:包括等级链必须是连续的,不能中断;任何下级只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 9.1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

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

《教育管理学》试题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A)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 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1、教学管理 2、教育决策 3、教育价值观 '■ I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育计划 6、校本培训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古典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的不足之处。 2、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什么异同? 3、简析教育管理体制中专家统治制的优缺点。 |i Z(! r A 4、简述学校聘任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5、简述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7 i 1、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内涵? 12分,共12分) I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以下是我国小学生守则的两个版本,请运用教育管理学知识予以判断分析,你认同那个版本?为什 么? 版本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版本二 1、尊敬国旗,会唱国歌,升国旗肃立,敬礼规范。 2、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不欺弱小,礼貌用语。 3、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到校,有事先请假,不无故缺课。 4、勤奋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预复习。 5、热爱科学,开动脑筋,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7、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坚持锻炼,讲究卫生,服装整洁。 8、关心集体利益,参加社会实践,热心公益,遵守公共秩序。 9、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爱惜粮食,勤俭朴实。 10、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 被否定的作文批改法 我是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教研员,常下小学对学校进行常规检查。当翻开某班的习作练习本时,我发现前面的几篇作文,学生在老师批改后(主要是提出修改建议)又练习了一次,效果非常好。后面的几篇作文,不知什么原因,学生没有坚持下去。我正在惋惜,该班的语文老师解释道:“学校领导认为这样做有凑作文篇数的嫌疑,便规定不准这样来安排习作。”稍后我与该校分管教学的领导谈及此事,这位领导说:“个别老师对重写的作文只写了几个字的评语,但也要算一篇大作文。为了防止老师‘偷工减料’,便杜绝了此类做法。这样做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好管理。据我事后了解,这所学校在教师工作量的考评中有明确规定,每学期要批改一定数量的学生习作。 请你结合教育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校方这一做法。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B)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国家行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丁文锋网络教育管理考博专业课真题参考书分数线考试重点复习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丁文锋网络教育管理考博真题复习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丁文锋老师的网络教育管理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丁老师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这一个方向属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丁老师,由于该方向每年只招收一个博士生,在这里提醒各位考生,要想报考该研究方向,很有必要跟丁老师提前沟通。 二、导师介绍 丁文锋,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文锋,男,汉族,1957年6月出生,陕西杨凌人,经济学博士,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11年任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兼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三、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学 1、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竹立家、李军鹏著:《公共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四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年。 四、国家行政学院考博英语 国家行政学院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由学院自主命题和阅卷。国家行政学院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五、国家行政学院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最后一轮是模拟练习,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相信经过这五轮的立体化无死角的复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大家可以参照这五轮进行复习。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教育管理学题库(整理)

教育管理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教育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教育系统中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3、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优化育人环境,以协调组织内部人、财、物等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过程。它是教育管理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超越,是教育管理的整体转换运动。其中,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先导,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是条件,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目标。 4、教学管理(PPT):我们现在所谓的教学管理,一般是指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内部为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师资、课程、场地、设备及结果的管理。 5、科学管理理论(P11):科学管理理论的特征是:1)管理过程中更注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再盲目轻信于个体的感受、经验。2)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3)注意运用调查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技术。4)注重民主管理,强调参与决策的重要性。5)管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6)有较强的适应性。 6、科层管理理论(P43):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7、霍桑实验(P42):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8年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从而得出以下结论:A、经济刺激并非唯一刺激动因B、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身份对待管理的; C、工人往往以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免受专断管理之害 D、非正式社会组织与管理相互作用影响 E、专业化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 F、人不是机械齿轮,是能动的生物体。即通过试验提出来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并坚信只有改善组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8、教育管理体制(P51):即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督导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分配制度等。 9、需要层次理论(P45+BAIDU):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管理学重点总结: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学重点总结: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学重点总结:管理与管理者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a、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 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 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3、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4、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5、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6、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7、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8、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9、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1)管理主体: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组织的核心人物)和中层、基层管理人员) (2)管理客体: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即管理的收受者(包括组织中的一般成员、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和与组织的扩张和发展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

管理学教程重点

管理学教程重点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通常被解释为与他人及通过他人来有效地完成各项活动的过程。 管理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 管理人员需要三种基本技能,即技术技能、人文技能和构想技能。 (一)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包括工作中运用具体的知识、工具、或技巧的能力。 (二)人文技能 人文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亦称人事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以群体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能力,并能在所领导的群体中发扬共同努力的协作精神。简言之,即理解、激励和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这项技能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善解人意,而且能创造一种使下级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 (三)构想技能 构想技能亦称思想技能或观念技能,是指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识别一个组织中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部分的改变如何影响其他各部分,并进而设想个别企业和整个产业、社团间,以及与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间的总体关系。管理人员应能胸怀全局,认清左右形式的重要因素,评价各种机会并决定如何采取行动。 不同层次的管理对各管理技能的需求比例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制度又被称为泰罗制,是泰罗所极力倡导企业建立的一套以科学管理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它基于科学管理“四原则”。在具体运用时,泰罗又提出了作业管理原则、职能化原理、例外原则和精神革命。 (一)科学管理“四原则” 1.“一个最佳的方法”。 2.科学的挑选人员。 3.经济刺激。 4.职能上的分工。 (二)作业管理原则 1.高的日作业定额。 2.标准的作业条件。 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三)职能化原理、例外原则和精神革命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许茂煜 通过三周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在这里,首先感谢组织和深圳党校给我们一次加深理论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悉心教授辅导。通过学习,起到了更新观念、开阔思路,转变理念的作用,达到了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目的。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夯实政治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改造。 按照学习安排,我抽空研读了两本管理学名著,一本是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现就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从它的版数就能看得出来,一直经久不衰。这么好得一本书,如果读完之后不写点什么岂不是跟没读一样。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因为书里不仅有理论,而是还有很多案例,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但在这篇文章里不会有扯得很远的东西,首先要说一些书中的理论,然

后理论要联系实际,针对中国现在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说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第一,书的结构。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

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3.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即组织中的上级与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与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能够很好地体现员工参与管理,此由德鲁克提出,经由其他一些人发展,逐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所普遍受用的一种系统地制定目标并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5、头脑风暴法是比较常用的集体决策方法,便于发表创造性意见,因此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其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 6、德尔菲技术这是兰德公司提出的,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运用这种技术的第一步是要设法取得有关专家的合作。然后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实现新技术突破所需的时间作出估计。在此基础上,管理者收集并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再把综合的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在此过程中,如遇到差别很大的意见,则把提供这些意见的专家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并综合。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7.非正式组织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由人们在共同工作中所形成的靠感情和非正式规则联结的群体。 8.权变理论 (1)又称情景理论。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情景因素),即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应,在特定的情景下,应采取特定的领导方式。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E=f(L,F,S),其中:E——领导的有效性;L——领导者;F——被领导者;S——环境;f——函数关系。 (2)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权变领导理论:①菲德勒的权变理论。②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③途径-目标理论。 9.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 10、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11、权力是指处在某个管理岗位上的人对整个组织或所辖单位与人员的一种影响力,或简称管理者影响别人的能力。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专长权、个人影响权与制度权(或称法定权)。 12、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 13、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