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走向与地域文化关联——“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走向与地域文化关联——“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走向与地域文化关联——“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年9月第29卷第5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29.No.5

Sep.201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走向与地域文化关联——“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玉霞,王琨

(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云南昆明650031)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12)05—0157—04

2012年6月9~11日,由陈平原、夏晓虹、高远东、张福贵、金元浦、汤哲声、贺仲明、郭宝亮等一批著名学者和《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期刊、出版社主编、编辑参加、云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在云南香格里拉召开,会议围绕“现当代文学的地域性”、“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性”、“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动力与历史走向”、“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云南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思考”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一、现当代文学的地域性

陈平原指出:“文学地域性的提出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末的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配合改革开放这一过程进行的;70年代的现当代文学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成果,讨论萧军、萧红、王实味、丁玲等,既是文学也是政治文化的思想的问题;80年代的思路是重写文学史;90年代讨论20世纪文学与区域文化,标志是在武汉召开的一个由严家炎、陈平原等人参加的文学会议,研讨湖湘文化、江浙文化、两广、东北文化等区域文化如何影响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地域同时是世界性、全国性、地区性的,某种意义上有一个级别的限制。中国作家在创作上是有着我们自己的区域性的,我们需要的是借助文学创作获得某种自信和自尊,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小地方也可以出大作家。现在我特别关心方言文化的消失,保护小城镇和保护方言文化是同样一个道理,只要一种方言无法进入文学创作、学术语言,就只能进博物馆。方言一旦缺乏文学创作和学术表达,该方言就面临消亡。目前绝大部分的方言只能写歌谣,不能写长篇小说。方言、方言文化、方言文学的保留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文学史,而在于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甚至可以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即先留住方言、节日、习俗,留住一些特殊性,然后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才能融入好的文学创作,这个阶段是很难避免的。”

贺仲明认为:“地域性的因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评价中,对其地域色彩做特别的强调和彰显;二是在文学批评和价值评判中,地域性因素具有很重要的主导作用,甚至具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对文学评价的标准产生了直接的、甚至是主导性的影响,如上海因素对文学流行趣味和评价标准的左右。另外,对某些作家地域性的强调,隐含着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姿态。在很多时候,文学的地域色彩成了落后地区作家的一种标识,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胎记。在当前的文学创作中,地域性因素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发展趋向:一是一些作家将地域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目标;二是一些作家在创作中刻意地表现地域性色彩,而不是将它们融合于生活,这样会严重限制作家的精神高度和创作深度,结果是作家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容易缺乏变化,雷同的、模式化的特点在加深。只有祛除了刻意的地域性,只有融化于生活之中的地域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域性,才是深层的、真实的地域性,这样的文学才真正可以进入伟大的文学,才是真正体现地域审美价值的

【收稿日期】2011—06—12

【作者简介】刘玉霞(1973一),女,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副教授,文学博士。

王琨(1982一),女,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

一157—万方数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

文学。”

张福贵认为:“地域文学是文学史构成的基础,因为它有一种历史事实的支持,不是在刻意地寻找和制造地域文学史。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但由于先天的地域观念,我们对地域文学文化做出了过度阐释。”

二、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多样性

陈平原指出:“最近10年,文学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思路——性别文学、近年来被关注的都市文学……现在我每两年开一次国际会议,讨论北京、西安、香港、开封等城市的文化,把文学、文化、考古、艺术、建筑等融合在一起。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压迫下步履维艰,我们的理想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但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力量太强了,致使文化的多样性迅速的消亡了,这种状态不论语言学家、文化学家、文化史家都明显地感到了。今天云南的文化多样性很丰富,可以借鉴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学科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最近几年各个地方都在修文学史,但深人有困难,一段时间各地方的文学史蜂涌而出,如湖南文学史、湖北文学史,每个省都在写文学史,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使这种文学史的书写可能越来越难。如2011年上海文库的出版将所有到过上海的作家作品收集起来,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有大批作家聚集在昆明,可以说每个省市的作家队伍中都有大量外来者,若每个省市都将来过的作家纳入自己的文学史,其他城市就面临资源的匮乏或重复。”

金元浦认为:“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发展模式对世界各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及破坏,文化消亡、语言消失、风俗消弭,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空间被极大压缩。要把捍卫文化多样性作为与尊重人的尊严一样应尽的义务。如何应对文化多样化或文化多极化的态势,在当代世界存在这样三个历史时期和发展的脉络:第一个阶段是西方主张的文化全球化时代(glocalization),主要特征为文化的全球本土化时期,即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要到各个国家去,要经过所在国家本土的改造,让它们自愿地接受;第二个阶段是本土的全球化时代(10calglobal.ization),是借助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像中国、印度等国家借助全球化向世界逐步展示自己的文化;第三个阶段是各国之间民族文化间的文化间性时代(intercuhurality)。文化间性要解决的是在保证各个一158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基本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来寻找共同的文化共性,其核心是以和为中心,追求沟通交流对话和交往。”

高远东认为:“鲁迅自己没有专论民族问题的文章,但他写的大量的文章和作品当中都涉及过民族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被压迫民族问题,像波兰、印度、朝鲜等这些被压迫民族与中国有共同的现代命运;二是民族和鲁迅思考改造民族性、改造国民性问题相关联;三是民族主义文艺的问题。鲁迅在关于中国怎么样现代化的文明论或文明批判论中,民族问题占据着重要位置,他的思考和对中国、世界的现代关注相联系,涉及到现代人、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改造的许多关键问题。”

三、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动力与历史走向

陈平原指出:“当今中国大家看得很清楚,文学在大踏步的后退,比起‘五四’时期,比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前20年,最近10年文学在大踏步的后退,娱乐逐渐占据主流。今天除了获诺贝尔奖,否则媒体对你的诗集、小说,评论是不会给予关注的,文学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迅速的下降。面对这些情况必须承认,文学在逐渐地市场化、娱乐化的状态下,如何保持发展的未来或者说动力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文学的理想,二是文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能性,第三是文学教育必须承担什么责任。文学理想问题:文学是作为一种精神探索,作为一种文化创造,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同时文学也作为一种日常生活。这里重点谈文学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文学让日常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一种审美的趣味进入日常生活中。某种意义上,能够成为第一流作家的永远是很少很少的一小部分人,我关心的是一般人喜欢文学,让一般人具备欣赏文学的修养,有文学趣味就可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获奖不是唯一的,不是最重要的,畅销也不是文学应该鼓吹的主要动力,我们应该做的是文学如何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今天的写作主要看发行多少,有多少人接受,其实写作日后会分化,希望全国人民看你的书那只能做个通俗作家,许多作家都在寻求自己特定的读者群,不寻求被太多人理解,不一定要那么多人来接受,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文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能性(留待专文讨论)。文学教育必须承担什么责任:文学教授承担什么责任,如何做才能对得起这个时

万方数据

第5期刘玉霞,王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走向与地域文化关联——“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综述

代,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大学中文系里没有办法培养出第一流的作家,但大学中文系有责任让整个社会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国民的文学修养得到提升。给予喜欢文学的人一般的写作训练。现在越是发达地区,文学越显得不重要,越是发达地区,越是聪明的人越是不太喜欢做文学,而云南昭通有这么多人喜欢文学,很令我感动。”

郭宝亮以评委的身份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参评作品作了一些介绍:“参选的176部作品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结,就是对历史叙事的偏好,即所谓的‘史诗_陛追求。如此大的比例充分说明作家们对‘历史’的青睐和倚重,也说明‘历史叙事’的的确确成了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梳理。”

曾庆雨对扁平时代的文学精神进行研讨,认为“通俗文学的兴旺是促进文学精进和发展的路径之一,也是文学精神和思想最好体现的实体之一”。

四、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

陈平原指出;“我们的学科分类是有缺陷的,这导致了学者的趣味、学识、境界都大受限制,也使文学研究很难做广做大。”

张福贵提出:“必须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本质和学术前提,目前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还不够成熟,寻求突破有两个途径:一是认识本质,二是反思前提。对于认识本质,在进入研究领域之前已经在做,对于反思前提往往被忽略。由于我们缺少反思学术前提的思想能力,就使学术创新、文化创新始终停留在一种倡导上,现当代文学的学术前提往往是先验的、预先设定的,是不被质疑,更不能被证伪的,这是造成现当代文学学术局限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必须建立学科规范和确立学术常识。目前现当代文学还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学科命名的问题,二是学科边界和现代文学起点的确认问题,三是现当代文学的独立性和学者尊严与学术品格的确立问题。只有对学术前提加以质疑和思考,才能对现当代文学的许多问题提出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

金元浦认为:“学科建设和学科的发展是处在一个变动的转型期的,范式的转型期意味着学科会有巨大的变动。这种转型的启示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常态的范式固定的研究时期还是一个剧烈转型的学科构架的时期,这个确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学科建制一定晚于并滞后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同时学科制度是为了我们社会发展、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服务的。”

五、云南现代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思考

(一)汤哲声对“云南现代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思考”进行阐述。

云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价值有三点: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创作的集中地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创作成就标志性的省份;云南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的避难所、歇息地和战斗的阵地,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文字和极为感性的战争体验;云南是当下中国文学创作最热、创作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文学创作成为一个种风尚。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大省,有20多个民族。云南本土作家的创作当然离不开云南的本土特点。民族风格、底层生活、方言写作、原生态呈现是云南本土作家创作的总体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的云南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本土作家系列。1920年10月25日创刊的《滇潮》被认为是云南的第一份新文学期刊,之后又有《翠湖之友》、《云波》等杂志。云南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主要有李乔、李纳、马子华、李寒谷等人。其中彝族作家李乔影响力最大。他1929年到上海,描写云南个旧锡矿工人生活的处女作《未完成的斗争》参加“创造社”出版的《现代小说》杂志“无名作家处女作征文”获得头奖,为当时的上海左翼文坛增添了边域矿工生活的题材。1949年以后,李乔发表了不少长篇小说,影响最大的是《欢笑的金沙江》。“十七年”云南文学特色突出,有太多特色鲜明的作家,这里就不一一历数。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常被人们所提及的作家有白族的景谊,景颇族的岳丁,佤族的董秀英,彝族的李骞、黄玲,哈尼族的存文学、哥布、艾扎等。当下中国文坛云南文学创作相当的繁荣和活跃,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获得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彭荆风、雷平阳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李骞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黄玲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而夏天敏、雷平阳、李骞、黄玲都是昭通作家。据统计,昭通的文学创作者有数千人之多,昭通的中国作协会员就有十多位,昭通的文学创作状态被中国当代文坛誉为“昭通文学现象”加以扶持和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的云南的另一条发展线索是创作云南生活的外来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较

一159—

万方数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

全面写滇地生活的作家大概是艾芜,他从四川到达昆明,然后进入缅甸,他的《南行记》和《漂泊杂记》主要记载这段时期的生活。外来作家的滇地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当然是抗战8年,此时的重庆是中国政治的中心,此时的云南是中国文化的中心。身处昆明的中国最重要的作家巴金、沈从文、朱自清、汪曾祺、冯至、穆旦、施蛰存等写下了很多关于中国命运思虑及其对祖国边地昆明美好河山赞颂的文字;作为远征军的黄仁宇、孙克刚,战地记者戴广德、乐恕人、谢永炎、萧乾、范长江、谭伯英等人用纪实的文字写下了滇缅抗战的纪实报告;而用文化的视角写出这个时期云南的民风民俗的作家作品有曾昭抡的《缅边日记》、姚荷生的《水摆夷风土记》等。滇缅边域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民风、战争状态下的心灵和体验、文化考察中的乡土理念是这些外来作家创作的总体特征。

与历史的辉煌比,云南文学的创作仍存在三点不足:一是缺乏大视野;二是欠缺深思考;三是缺少名作家。

1.大视野。现代文学上的云南文学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当时的云南正处于战争的前沿,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加之西南联大的南迁,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事情。抗战时期的滇地作家及其赴滇作家的创作成就高,是他们起点高,不止是生活的行走,而且是理念的行走。还应该关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大事和文学的创作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创作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2.深思考。民族文学作家当然熟悉和热爱本民族的生活,他们在写本民族的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时极有穿透力,那种文学的感悟非本民族作家没法体悟到,很多优秀的作品也就产生在这些极有感染力的文字中。但是,过分的集中就显得表现力的狭窄。在当下云南文学创作中应该提倡写民族的转型和变化,这样的转型和变化是是生活层面上的,也是心理层面上的,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生活的岁月和外来的影响究竟怎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或者沉淀了民族生活呢?写民族的转型和变化要比写民族的特性要难得多,因为它需要作家更为深刻的思考,不仅要有民族的思考,还要有中华民族历史的思考;不仅有生活形态的思考,还要有厚

?—-——160?--——重的文化价值的判断和分析。

3.名作家。和其他省份比较起来,云南的名作家还是太少了。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埋头创作的作家,但是作家要创作出有影响的作品绝不仅仅是埋头,网络的关注、影视的介入、评奖获奖是作家成名的重要途径,当下社会的成名及其影响无不是在综合因素的合力中完成。

(--)会议对“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展开研讨

现代部分:专家对鲁迅、巴金、沈从文、艾芜、李广田等作家与云南的关系作了梳理与回顾——马旷源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鲁迅与陆晶清、柯仲平、马子华、张天虚、雷溅波、李乔等人的交往过程及交往方式;张昆华系统地介绍了巴金关于云南个旧的创作《砂丁》;张志平探讨了自由主义和李广田的教育思想及相关实践;李跃红认为西南联大精神已然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和文化的重要精神资源和楷模,作为西南联大代表性人物冯友兰,其学术巅峰时期作品《贞元六书》,深刻体现了西南联大的精神实质;和勇分析了艾芜《南行记》与云南的互相成就关系;汤亚平探讨了沈从文《云南看云》的语言艺术。

当代部分:专家对张昆华、于坚、海男、雷平阳、黄玲、黄立新等云南当代作家的创作进行了研讨——黄玲认为海男诗集《美味关系》探寻女性生命与存在的意义,在超越性别的基础上思考人的困惑;杨玉梅评价了张昆华散文的艺术特色,认为其散文独树一帜,在少数民族散文创作中更具有独特意义;昂自明、刘红分别对黄立新的《日暮乡关》、《沉香》做了评价;杨洁认为隐没在雷平阳诗集《云南记》诗行之中的内在时间与外在时间的对立、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的交叠,以及诗歌叙事与个体言说之间的断裂,无不映衬着诗人肉身在世与精神历练的矛盾艰辛;张云徽分析了云南作家黄玲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王晶指出了于坚在散文中所持的公共知识分子立场。

专家们希望今后能对现当代文学与云南这一命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予更多的更有深度的呈现。

(本文根据“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大会发言录音整理、综述。)

(责任编辑丁立平)

万方数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生既为斯土之民,长于斯,食于斯,则必于斯土之各种情势均能洞悉,方能尽其爱护之天责”。对于生长在一片孕育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沃土上的人,如果对这片沃土上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的话,那真的会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在云南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曾演绎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财富。云南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边疆区域,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与内地文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和连续性。了解了云南历史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中华文明史,学习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史为鉴,促进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云南历史文化最为精彩的一段应该是在史前时期,云南作为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其中还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元谋猿人。云南不仅有生物进化发展的理想环境,而且有丰富连续的古生物进化链,有在体质特征上较接近于人的腊玛古猿化石,也具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在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古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主要分为滇池地区,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滇东北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南和滇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农业生产工具和一些墓葬,房屋建筑遗址。这些遗址的出土,说明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有类型上的差异,也有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除有时代的先后外,尚与地域环境的差别和居民成份的不同相关。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历史证据。 先秦时期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地也逐步加强了与边疆云南的政治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庄蹻入滇。庄蹻入滇及滇国的建立,打破了滇池地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组织,代之以地缘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滇的民族融合。推动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云南正式纳入中央统治的版图(著名的五尺道就源自这里),并在云南开创了边郡制度和属国制度两种行政制度。 先秦秦汉时期也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曾发现了很多青铜遗存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如牛虚铜案,鱼鹰铜啄,豹钮铜矛,手形銎铜戈等。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类型多样,特色突出,滇池地区等文化类型体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青铜文化,也为了解、认识云南的族类与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材料。 随着历史的发展,云南历史进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化与发展,但总的趋势是名族融合不断加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蜀汉统治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这一地区实行“和扶之治”,改革郡县制度,扶持南中大姓治理南中,同时,还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到了西晋统治时期,西晋在南中设立宁州进行统治。它的设立是云南政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后世云南行省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具代表性就是梁堆墓,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发展情况。 到了唐宋时期,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大大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隋朝三十年间对云南的经营,结束了南北朝以来滥置州郡的情况,恭、协、昆三州的设立,标志着云南行政级别由州郡县三级制向州县二级制的转化,在客观上有削弱、分化爨氏势力的功效(爨控宁州刺史以制南中)。唐朝时期,加强了对滇池,洱海地区的统治,并在这一地区推行了统治制度:羁縻府州。 ......

现当代文学(30年)学霸整理版

《当代文学史》学霸整理版 绪论/文艺运动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对于当代文学的作用和意义 文学一体化的实施(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 (2)对抗战以来的中国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文艺树为全国文艺今后的发展范例;(3)对文学阵营与作家身份进行划分和规定; (4)通过成立文联、作协等文艺机构,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 意义: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建国初期有哪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3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3、60年代初期,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如何得以表现?(三次会议) 1961.6月/ 新侨会议周总理发表讲话,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会上拟定了“文艺八条”。 1962.2月/ 广州会议周总理在报告中,肯定了知识分子的进步作用。陈毅指出,应该摘掉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帽子。会上给三个挨批的话剧平了反,如《洞箫横吹》(海默)、《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 1962.8月/ 大连会议邵荃麟针对创作题材单调、人物概念化、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不足的创作倾向,提出了关于“现实主义深化”、“写中间人物”的文艺主张。 4、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双百方针 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来的文学,它主要指新中国文学。当代文学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就其主体而言,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就其地域空间和文学格局来看,台港澳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特点①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密切联系,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②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政治有密切联系,始终贯穿着文艺思想斗争和文艺运动 ③当代文学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又有新发展 ④当代文学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⑤当代文学具有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特点。 双百方针: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界开始冲破教条主义束缚,一些青年作家或干预生活、揭露社会弊病,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或深入发掘爱情、探讨人性命题,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等,这些创作真正地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双百方针”鼓舞下的这种文学创作被称为“干预生活”的创作,它构成了百花文学现象。此类作品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运动中遭到不公正批判,直到1979年5月,上海文

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6期J.N ORTH WEST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6.2006 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 陈一军,高金锋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然而,在目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诸如不尊重各地区域文化的差异,对不同地域文化心存偏见,因而导致评判违背史实,还有西洋理论和方法的滥用。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传统文化研究才能健康开展,而文化相对主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差异;文化偏见;西洋方法;文化相对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6-0074-04 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曾几何时,由于政治的原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打入冷宫,惨遭蹂躏和毁坏。如今,痛定思痛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传统文化不光是“垃圾和毒药”,更多的是五光十色的宝贝和让人受益无穷的资源。它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本质,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迈向世界的资本和砝码。这是太让人欣喜的事情。中国人在经历了磨难后终于获得了新的智慧。于是,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中国长期是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文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差异,传统文化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也存在着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所谓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之分,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之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之分,等等。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是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果,而在中华文化形成之后,地域文化依然以其鲜明特色存在着,而且与中华文化之间形成互动、相互生成的关系。因此,传统文化研究的兴盛,必然伴随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研究才能溯源穷根,深入持久下去。 然而,目前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研究健康开展。 一、传统地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尊重差别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差异是非常鲜明丰富的。从大处讲,有南北文化的差别。具体到地区,又有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还有闽南文化、东北文化、大漠文化、草原文化、藏文化等。按理来讲,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区域文化。如果具备 [收稿日期]2006-09-04 [作者简介]陈一军(1970-),男,甘肃通渭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高金锋(1979-),男,甘肃正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中国地域文化一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 葛剑雄教授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1.1915年9月,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 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许地上、王统照等等; 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 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 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 5.新月社、语丝社 6.鲁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 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 (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 (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 (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 (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 (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 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 (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 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 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 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 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专题研究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目录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前言 (2) 第一章地域文化 (3)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3) 二、地域文化的分类 (3) 三、国内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9) 四、国内地域文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推广 (14) 第二章城市发展 (17) 一、城市概念 (17)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18) 三、城市的发展规律 (19) 第三章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4)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5) 二、地域文化于城市发展的关联 (28) 第四章研究结论 (39)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 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 (40)

前言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气质,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化进程往往与地域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地理环境通常会滋生一系列的产业,从而带动人们追求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今后加强文化发展的口号也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城市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 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 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 说. 发轫之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 ,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 , 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 2)形式的前卫性, 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 3)形态的多样性, 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4 、女性主义小说:指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 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 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 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 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 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 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 , 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 走向文化视角 .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 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二、知识点: 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反思小说, 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 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 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 1 )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 )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 头骗走或抢走.3 )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 )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 年 , 终圆造屋梦 .

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 站) 专业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汉中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陕南饮食文化的中的汉中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汉中的饮食文化特色,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汉中饮食文化。 关键字:陕南汉中饮食文化地域特色 前言:汉中地处陕西南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汉中资源丰富,物华天宝,被誉为“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汉中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陕南饮食文化概述 1、概述: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陕南饮食文化,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 2、陕南饮食文化的特点 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汉刘邦时期,可见历史的悠久;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颇具文化韵味。西乡李家村出土的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时时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1、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腾冲的历史与文化简介

腾冲历史与文化 这是一座由火山岩浆凝铸的土地,托载着由高黎贡山深情的臂膀拥抱着的极富底蕴、充满诱惑的城市。腾冲——中国大西南边陲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 腾冲位于滇西边陲,西部与缅甸毗邻,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腾冲又名“腾越”,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有“极边第一城”、“云南第一侨乡”、“文献名邦”、翡翠城之誉。由于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隘口,曾一度为滇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使之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云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腾冲的“履历”至少可追溯到遥远的西汉时期,那时人们称之为“滇越”。《史记》载:“昆明之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说的便是此地。东汉时,“哀牢归汉”,滇越则归新设之永昌郡;在2400多年前的汉代,已有长江中游的商人到腾冲进行商易。商旅辟出了中国与缅甸、印度之间的通道,形成了一条北起四川成都,南下云南大理、保山、经腾冲出缅甸,达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等国的陆上贸易通道——“蜀身毒道”,即西南丝绸古道。至南诏时有藤越国。按南诏行政区划,藤越国为南诏属国,在永昌节度辖下。现在腾冲县地域内有“汤浪”、“藤弯”、“越礼城”、“越赕”、“申赕”、“腾冲”亦作“藤冲”“藤充”等初次出现于樊绰所著的《云南志》一书,均为并列地名。宋时,大理国设立腾冲府。大理国初期,沿袭南诏建制。至太中国时,将永昌节度所辖地域分为两片,在怒江以东设立永昌府,在怒江以西设立腾冲府,由其子孙高泰贤、高泰运分别治理。“藤越国”至此不再存在。元时,有藤越州、腾越县、腾越府,甚至也曾被蔑称为“软化府”。元宪宗三年,高泰运之后世高救内附于元朝。元朝在腾越大地上分别设立过藤越州、藤越县、腾越府。元人把腾冲视作军事重地,惧大理国时“腾冲府”一名中“腾冲”二字力度太大,便蔑称之为“软化府”。之为“软化府”。此后各代相继在此设立司、州、道、厅、署、县等军政机构,民国末年,曾一度成为滇西大部地区的行政中心。 往事越千年。据《腾越州志》载,腾冲之为“城”始于唐德宗时,当时为土城;至明代“侍郎杨宁、侯琎统南征壮士一万五千,以都指挥使李升为首,取西山之石以筑石城”。工程历时三年,于公元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竣工,其规模为“厚二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周七里三分”,且置沾化、永安、靖边、藻润四门,城墉连雉、门楼高耸、石色苍苍、浑如铁铸。故筑成后的近五百年间,虽经受了数十次五级以上地震及不亚于地震次数的战乱,此城却依然岿立,并无太大破损,直至20世纪中叶,日寇燃起的战火才将这座古城夷为平地。 那是在1942年5月的时候,对于腾冲而言是一段黑色的日子。日本侵略军自缅甸侵入我国,占领我腾冲城,四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在现今滇西抗战历史博物馆中依然清楚地记录着当年日本鬼子犯下的种种罪行。后来,腾冲人民配合抗日军队坚持抗战达两年之久,迎来了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于同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作为古城虽成了一片瓦砾场,但在反攻战役中,军民用生命和鲜血共同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在今天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里安息着的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数千座墓碑向后人昭示着民族精英抵御外辱的浩然正气。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一处都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作家 1、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树,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 第一,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 第二,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其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饱尝人间冷暖,体悟到人生真相。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其文学成就远远高于其他作家。鲁迅的创作始终饱含着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这些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大量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附录一文学常识 2.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骍,笔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诗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里程碑式的著作。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3.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4.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有《女神》(包括《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最,开创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5.巴金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憩园》《第四病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