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力学中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浅谈力学中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浅谈力学中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浅谈力学中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中物理力学方面的教学中,在重视力学概念、规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力学解题思维

能力的训练。把学生解题思路,看作是“获取信息、思维启动、逻辑推理、深化理解”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上,抓住“明确对象、弄清概念、运用规律、设疑点拨”四方面。

一、读懂语言文字、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弄清物理情景、启动思维

在力学的相关题型中,有的习题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

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审题时,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再分析物体的每一

个运动过程,但在每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于是需要先找准研究对象变换过程时的

几种情况:

1.隔离与整体关系。隔离思维是将研究对象隔离出来进行分析,使用它不仅能求出与部分

有关的物理量,而且可以求出与整体有关的物理量。而整体思维是本着整体观念对系统进行

整体上的分析,通观全局。处理好隔离和整体的关系,可以找出解题的简捷方法。

2.实体与物理图景的关系。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的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有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清

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能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

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物理过程与物体状态的关系。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

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

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4.已知条件与解题目标的关系。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示意图;在图上进

行受力分析;抓住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物理量等。

5.文字叙述与示意图形的关系。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学生通过画图对物

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强化概念,认清题型,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得遵循以下学习规律: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

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再以下几方面加强: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

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

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不能将两者的关系分清,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弄清两个物理概念的真

正物理意义。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

3.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力学解题时“双向思维”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条件。我

们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培养发散思维的习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

多解等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而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点,进而巧解巧算。

三、强化规律理解,掌握网络信息,选择恰当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

中学学习的力学定律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置于思

维盲区,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

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

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 一.两类问题:(已知运动求力,已知力求运动) 二:3种力 1:重力( 2:弹力:压力和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 拉力沿绳 弹簧的弹力F=kx (x指弹簧的形变量) 3:摩擦力:动摩擦F= 静摩擦与正压力无关,由运动情况决定,存在最大值 三:3种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F恒定,根据F=ma,a也恒定。v与F共线。 例1:火箭内的台秤上放有质量为18kg的测试仪器,火箭从地面起动后,以加速度a=g/2竖直匀加速上升,g=10m/s2试求: (1)火箭刚起动时,测试仪器对台秤的压力是多大? (2)火箭升至地面的高度为地球半径的一半,即h=R/2时,测试仪器对台秤的压力又是多大? 270N,98N 反思: 2:平抛运动(类平抛运动):(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F恒定,根据F=ma,a也恒定。v与F垂直,定性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1)平抛运动是一个同时经历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2)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定,所以竖直方向上在相等的时间内相邻的位移的高度之比为…,竖直方向上在相等的时间内相邻的位

移之差是一个恒量。 (3) 平抛运动的规律:描绘平抛运动的物理量有、、、、 、、 、,已知这八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可以求出其它六个 方向 方向 方向的 3:圆周运动:(必须要向心力) F 不恒定,根据F=ma ,a 也恒定;F 与v 不共线,定性为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线速度:v= 角速度: 转速n :单位时间里转的圈数。n= 周期T :转一圈所用的时间。 频率f :单位时间完成圆周运动的次数。 常用关系:n=f=1/T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① 匀速圆周运动:F 合=F 向,F 合垂直于v ,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理论力学万能解题法

理论力学万能解题法(未完手稿,内部资料,仅供华中科技大学2009级学生参考) 郑慧明编 华中科技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

序言 理论力学是工科机械、能源、动力、交通、土木、航空航天、力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一方面可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培养学生对物理世界客观规律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出新的思想和理论,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但其解题方法众多,不易掌握。有时为了了解系统的更多信息,取质点为研究对象,其计算复杂。有时仅需要了解系统整体某方面信息,丢失部分信息使问题计算简单,有时又将局部和整体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用不太复杂的方法获得我们关心的信息。解题方法众多的根本原因是,静力学所有定理都是由5大公理得到,动力学三大定理都是由公理和牛顿第2定理得到。因为这些定理起源有很多相同之处,故往往可用来求解同一个问题,导致方法众多。正是因为方法众多,但因为起源可能相同,对于复杂题目,往往需要列出多个多立方程才能求解。若同时应用多个定理解题时,往往列出线形相关的方程,而他们的相关性有时很难看出来,而却未列出该列的方程,或列方程数目过多,使解题困难,一些同学感到理论力学不好学,感觉复杂的理论力学题目。虽然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因为可选择的途径太多,有时象进入迷宫,绕来绕去,不知下一步路如何走,甚至回到同一点,比如用功率方程和动静法列出的方程表面上不同,实际上是同

一个,一些学生会感到困惑,因为有些教科书上并未直接说明功率方程可由动静法推导得到,其本质上也是一个力/矩 方 程。 我们组织编写了本辅导书,主要目的是帮助那些对理论力学解题方法多样性无所适从的同学,了解各解题方法的内在关联和差异,容易在众多的解题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巧性不高的较简单方法,而该方法可以推广到一种类型的题目。大学阶段要学的东西很多,为了高效率掌握一门课程的主要思想,对许多题目可能用同一种较合理的方法来解决,也是同学们所期望的,对于理论力学的学习,因为其方法的多样性,这种追求同一性的求知愿望可能更强烈。理论力学所研究的客观物理世界具备多样性和同一性,为这种追求解题方法的同一性提供了可能。 故本书判断一种解题方法的优劣及给出的解题方法遵循如下原则: (1)一种解题方法若计算量不大,又可以推广到任意位置、任意力/矩、任意速度、加速度的复杂系统,则本书认为是较好的举一反三的方法。那些只对此道具体题目才使用的方法,虽然简单,但与本书的“同一性”宗旨不一致,我们也不推荐使用,目的使学生通过反复的应用在有限时间内熟练掌握本课程的主要方法。这一点可能与以往一些理论力学教

《理论力学》动力学典型习题+答案

《动力学I 》第一章 运动学部分习题参考解答 1-3 解: 运动方程:θtan l y =,其中kt =θ。 将运动方程对时间求导并将0 30=θ代入得 34cos cos 22lk lk l y v ====θ θθ 938cos sin 22 3 2lk lk y a =-==θ θ 1-6 证明:质点做曲线运动,所以n t a a a +=, 设质点的速度为v ,由图可知: a a v v y n cos ==θ,所以: y v v a a n = 将c v y =,ρ 2 n v a = 代入上式可得 ρ c v a 3 = 证毕 1-7 证明:因为n 2 a v =ρ,v a a v a ?==θsin n 所以:v a ?= 3 v ρ 证毕 1-10 解:设初始时,绳索AB 的长度为L ,时刻t 时的长度 为s ,则有关系式: t v L s 0-=,并且 222x l s += 将上面两式对时间求导得: 0v s -= ,x x s s 22= 由此解得:x sv x -= (a ) (a)式可写成:s v x x 0-= ,将该式对时间求导得: 2 02 v v s x x x =-=+ (b) 将(a)式代入(b)式可得:32 20220x l v x x v x a x -=-== (负号说明滑块A 的加速度向上) 1-11 解:设B 点是绳子AB 与圆盘的切点,由于绳子相对圆盘无滑动,所以R v B ω=,由于绳子始终处 于拉直状态,因此绳子上A 、B 两点的速度在 A 、B 两点连线上的投影相等,即: θcos A B v v = (a ) 因为 x R x 2 2cos -= θ (b ) 将上式代入(a )式得到A 点速度的大小为: 2 2 R x x R v A -=ω (c ) 由于x v A -=,(c )式可写成:Rx R x x ω=--22 ,将该式两边平方可得: 222222)(x R R x x ω=- 将上式两边对时间求导可得: x x R x x R x x x 2232222)(2ω=-- 将上式消去x 2后,可求得:2 22 42) (R x x R x --=ω 由上式可知滑块A 的加速度方向向左,其大小为 2 22 42) (R x x R a A -=ω 1-13 解:动点:套筒A ; 动系:OA 杆; 定系:机座; 运动分析: 绝对运动:直线运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牵连运动:定轴转动。 根据速度合成定理 r e a v v v += 有:e a cos v v =?,因为AB 杆平动,所以v v =a , o v o v a v e v r v x o v x o t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一、力学 1.一弹簧测力计上挂几个钩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若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将钩码挂在吊环上,手提秤钩,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A.大于G B.等于G C.小于G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时,由于测力计外壳的重不能忽略,所以会使测量的示数大于物体的重,故A正确。 选A。 2.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块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沙桶相连,当沙桶与沙的总质量为m时,物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忽略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mg B. 物块的重力与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继续向沙桶中加入沙子,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增大 【答案】A 【解析】【解答】A、沙桶与沙的总重力为,使用定滑轮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忽略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则物块受到的拉力大小为mg;因为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mg,A符合题意; B、物块的重力与它对桌面的压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B不符合题意; C、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支持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一对平衡力,C不符合题意; D、继续向沙桶中加入沙子,由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变,所以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二力平衡时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如图所示,物体沿斜而匀速下滑,其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解答】物体沿斜而匀速下滑时其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摩擦力(方向:沿着斜面向上)。 【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判断。 故答案为:D。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铁块P,其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块条形磁铁Q,P 和Q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P和Q的重力分别为G和3G,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为G B. P对Q的吸引力和地面对Q的支持力大小分别为G和2G C. 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均为G D. 弹簧测力计对P的拉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分别均为2G 【答案】 B 【解析】【解答】A、题目中已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即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2G,A不符合题意; B、P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竖直向上,向下两个力,一是本身受到重力,二是Q对P的吸引力,三力平衡,F拉=G+F引,F引=F拉-G=2G-G=G,P对Q的吸引力与Q对P的吸引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P对Q的吸引力是G,故地面对Q的支持力=3G-G=2G,B符合题意; C、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相互作用力,不是平衡力,C不符合题意; D、P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竖直向上,向下两个力,一是本身受到重力,二是Q对P的吸引力,三力平衡,D不符合题意。

动力学问题解题方法

动力学问题解题方法 常兴艳 一. 正交分解法 将矢量分解到直角坐标系的两个轴上,再进行合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我们常见 的是力的正交分解,但有些特殊情况下分解加速度更便于解题。 例1. 如图1—1所示,质量m kg =1的小球穿在斜杆上,斜杆与水平方向成θ=30°角, 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3 ,小球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F N =20,则小球沿杆上滑的加 速度为多少?(g m s =102/) 图1—1 解析:小球受四个力的作用(如图1—2所示),沿杆的方向和垂直于杆的方向分别为x 、y 轴(如图1—2所示),将各力分解到x 、y 轴上。 图1—2 x 方向:F mg F ma N sin sin θθμ--= y 方向:F mg F N cos cos θθ--=0

解得a F m g m m s = -- = ()(sin cos) ./ θμθ 252 注意:正交分解时,直角坐标系选择哪两个方向,因题而异,但一般应选加速度a所在的直线为一坐标轴方向。 例2. 如图2所示,倾斜索道与水平面夹角为37°,当载人车厢沿钢索匀加速向上运动 时,车厢中的人对厢底的压力为其体重的19 16 倍(车厢底始终保持水平),则车厢对人的摩 擦力是人体重的(sin.cos. 37063708 °;° ==):() A. 1 4 倍; B. 1 3 倍; C. 5 4 倍; D. 4 3 倍 图2 解析:将车厢的加速度a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如图2—1所示,分析人受力如 图2—2所示,重力mg竖直向下,支持力F N 竖直向上,静摩擦力F f 水平向右,由牛顿第 二定律得:

初中物理力学经典例题难题

1..如图22所示装置,杠杆OB 可绕O 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A ∶AB =1∶2。当在杠杆A 点挂一质量为300kg 的物体甲时,小明通过细绳对动滑轮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 1,杠杆B 端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为T 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对地面的压力为N 1;在物体甲下方加挂质量为60kg 的物体乙时,小明通过细绳对动滑轮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 2,杠杆B 点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为T 2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对地面的压力为N 2。已知N 1∶N 2=3∶1,小明受到的重力为600N ,杠杆OB 及细绳的质量均忽略不计,滑轮轴间摩擦忽略不计,g 取10N/kg 。求: (1)拉力T 1; (2)动滑轮的重力G 。 39.解: (1)对杠杆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甲、乙所示: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G 甲×OA =T 1×OB (G 甲+G 乙)×OA =T 2×OB 又知OA ∶AB = 1∶2 所以OA ∶OB = 1∶3 N 300010N/kg kg 300=?==g m G 甲甲 N 600N/kg 10kg 60=?==g m G 乙乙 N 0001N 0300311=?==甲G OB OA T N 2001N 03603 1)(2=?= += 乙甲G G OB OA T (1分) (2)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2甲、乙所示 因动滑轮处于静止状态,所以: T 动1=G +2F 1,T 动2=G +2F 2 又T 动1=T 1,T 动2=T 2 所以: G G G T F 21N 5002N 1000211-=-=-= (1分) G G G T F 2 1N 6002 N 12002 22- =-= -= (1分) 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3甲、乙所示。 人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有: F 人1+ N 1, = G 人, F 人2+N 2, =G 人 因为F 人1=F 1,F 人2=F 2,N 1=N 1, ,N 2=N 2, 且G 人=600N 所以: 图22 甲 乙 图1 T B T 动2 F 2 动1 F 1 人 人1 人2 人 图3 甲 乙

力学问题解题方法指导

几种常见力学问题及解题思路指导 一.解题思路: ①明确研究对象。(对一个物体还是整体?)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和运动过程草图),同时还应该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分析图旁边画出来。 ③常见问题及方法选择: 纯运动学问题(只涉及运动不涉及力的问题)用运动学公式即可 静力学问题(平衡问题):三力平衡问题(直接做力的平行四边形,结合三角函数得出结果),三力以上的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列Fx =0,Fy=0两个方程); 动力学问题(既涉及运动又涉及力的问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直线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及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直线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一般情况沿加速度方向取一坐标,如沿x轴方向,则列方程Fx =ma,Fy=0)。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⑤对结果进行检验,是否符合物理事实! 解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标出运动情况,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二.例题解析 例题1.如图所示,1、2两细绳与水平车顶的夹角分别为300和600,物体质量为m。(1)现让小车以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车保持相对静止,求:绳1、2中弹力的大小?(2)现让小车以g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车仍保持相对静止,求:绳1、2中弹力 的大小? (3)现让小车以2g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车仍保持相对静止,求:绳1中弹力 的大小?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解法 解:以物体m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x:T1cos300-T2cos600=ma y:T1sin300 + T2sin600 =mg 解得: 你认为该同学的解法正确吗? 如有错误请写出正确的解法. 例题2.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37°,重100N的物块A放在斜面上,若给重物一个沿斜面向下的速度,重物沿斜面匀速下滑。求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多大? 变式1:接上题,如果给物体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使物体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那么这个力要多大? 变式2:接上题,如果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150牛,那么物体从斜面底部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5S后速度多大?如果5S后撤去拉力,物体沿斜面向上最远能运动多远? 变式3:接上题,如果用250牛的水平推力推物体 那么物体从斜面底部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5S后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力学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正常初中男生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的是 A.6N B.60N C.600N D.6000N 【答案】C 【解析】 中学生男生的质量一般在60kg左右,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得重力 ==?=;故一名中学生所受的重力约为600N;故初中男生在G mg kg N kg N 6010/600 地球表面所受到的重力最接近600N;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块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沙桶相连,当沙桶与沙的总质量为m时,物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忽略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mg B. 物块的重力与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继续向沙桶中加入沙子,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增大 【答案】A 【解析】【解答】A、沙桶与沙的总重力为,使用定滑轮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忽略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则物块受到的拉力大小为mg;因为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mg,A符合题意; B、物块的重力与它对桌面的压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B不符合题意; C、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支持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一对平衡力,C不符合题意; D、继续向沙桶中加入沙子,由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变,所以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二力平衡时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如图所示,物体沿斜而匀速下滑,其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

热点八 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 力学中三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和两种重要解题方法的综合应用 命题特点:多物体、多过程——三种重要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圆周、平抛)的组合、两大解题方法(动力学和功能关系)的应用 此专题为力学综合问题,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以论述和定量计算为主,一般作为高考卷的第一个计算题。题目情景设置一般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综合,涉及较多的过程;涉及几乎所有的力学主干知识和主要的解题方法;难度较大,区分度较大,是考卷中的高档题。 例1.如图所示、四分之一圆轨道OA 与水平轨道AB 相切,它们与另一水平轨道CD 在同一竖直面内,圆轨道OA 的半径R=0.45m ,水平轨道AB 长S 1=3m ,OA 与AB 均光滑。一滑块从O 点由静止释放,当滑块经过A 点时,静止在CD 上的小车在F=1.6N 的水平恒力作用下启动,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 。当小车在CD 上运动了S 2=3.28m 时速度v=2.4m/s ,此时滑块恰好落入小车中。已知小车质量M=0.2kg ,与CD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取g=10m/2s )求 (1)恒力F 的作用时间t . (2)AB 与CD 的高度差h 。 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运动的等时性,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题目的设计背景学生较熟悉,入手容易,涉及到了两个物体五个运动过程,比较繁琐。 【解析】(1)设小车在恒力F 作用下的位移为l ,由动能定理得2212 Fl Mgs Mv μ-= :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 g M a μ-= 由运动学公式得 212l at = 联立以上三式,带入数据得a = 4m/s 2 , 1t s == (2)滑块由O 滑至A 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即212A mgR mv = AB 段运动时间为11A s t s v === 故滑块离开B 后平抛时间与小车撤掉恒力F 后运动时间相同。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由运动学公式得 v=at -a′t′ 由平抛规律得212 h gt = 带入数据得h=0.8m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有: (1)不能确定两个独立运动的物体的等时关系。 (2)对小车的运动过程分析不清,误认为小车在CD 段上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将v =2.4m/s 看做是小车的最大速度,求出了加速的时间t =0.6s 。 (3)本题第(1)问采用动能定理的方法可简化解题过程,但不少考生选用了运动学方法,导致运算过程复杂,失分较多。

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力学 1.一弹簧右侧连接一个小球,小球向左运动压缩弹簧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压缩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向右 C.弹开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弹力逐渐变大 D.整个过程中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作用在与形变的物体接触的物体上;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详解】 A、压缩过程中,弹簧变短,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A正确; B、压缩过程中小球受到弹力的作用,弹力的方向向右;故B正确; C、弹开过程中,弹簧逐渐恢复原状,形变程度变小,小球受到的弹力逐渐变小;故C错误; D、整个过程中,开始时,小球向左运动压缩弹簧,后来小球受弹簧的弹力向右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故D正确. 故选C. 2.下图为“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在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下,重6N的物体2s内匀速上升0.1m,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示(不计绳重与摩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2.4N B. 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05ms C. 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功率为0.12W D.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83.3% 【答案】 C 【解析】【解答】A.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2.4N,A不符合题意; B.物体上升的速度为:v= =0.05ms,B不符合题意; C.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功率为P=Fv=2.4N×2×0.05m /s=0.24W,C符合题意;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η= =83.3%,D不符合题意。 【分析】A、根据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读出拉力;B、根据v= 求解;C、根据P=Fv求 解;D、根据η= 求解。 故答案为:C。 3.如图所示,厦门公共自行车绿色标志由人、自行车和道路三个元素组成,寓意绿色出行.关于人在水平路面上骑车时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路面受到人的压力 B. 人受到路面的支持力 C. 自行车受到路面的支持力 D. 人和自行车都受到路面的摩擦力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路面受到压力是自行车施加的,A不符合题意;人受到的支持力是自行车施加的,B不符合题意;自行车对路面的压力和路面对自行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符合题意;人受到的摩擦力是自行车施加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甲溢水杯盛满密度为的液体,乙溢水杯盛满密度为的液体。将密度为的小球轻轻放入甲溢水杯,小球浸没在液体中,甲溢水杯溢出液体的质量是32g。将小球轻轻放入乙溢水杯,小球漂浮,且有1/6的体积露出液面,乙溢水杯溢出液体的质量是40g。已知大于。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小球的质量为32g B. 小球的质量大于40g C. 与之比为2:3 D. 与之

物理力学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物理力学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一、力学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所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量范围 B.使用前轻轻拉动挂钩来回运动几下 C.使用前应校零 D.使用时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拉着 【答案】D 【解析】 A、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由弹簧的弹性限度决定的,超过这一限度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不再成正比,所以是正确的; B、使用前轻轻拉动挂钩是为了防止弹簧、挂钩等与外壳产生摩擦或卡壳,这样会影响正常的测量,所以是正确的; C、使用前应调整指针,使其指在刻度盘的零刻度线上,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正确性,所以是正确的; D、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要竖直拉,测其它力时,则要求拉力方向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弹簧与外壳的摩擦,所以是错误的. 故选D. 2.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 B. 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作用 C. 只有相互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作用 D. 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答案】 C 【解析】【解答】A、相互接触的物体如果不发生弹性形变,物体间不存在弹力作用,故A 不符合题意; B、只要两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间就会产生弹力作用,弹力的产生并不只局限于弹簧,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产生弹力的条件可知,要产生弹力,物体间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故C符合题意; D、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受力且发生弹性形变,在恢复原状时,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就是弹力。 3.如图所示,金属块P沿竖直墙壁(墙壁粗糙)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向右的力F1(F1>0)将金属块P压向竖直墙壁,竖直向上的力F2沿着墙壁竖直向上拉动金属块P,金属块P所受重力为G,金属块P对竖直墙壁的压力为F3,竖直墙壁对金属块P的压力为

理论力学1 解题技巧总结

静力学总结 1,必须牢记各种约束及对应的约束力及其画法。 2,弄清楚题目的待求量,首先优选整体法进行力分析,再根据已知条件次选已知力较多的一个或多个刚体组成的系统进行力分析。 3,对某个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时,尽量不要出现新的未知参数,该点在列力矩方程中对点的选择尤为明显。 4,要第一时间找到二力杆、三力平衡汇交等便于快速解题的线索并加以充分利用。 5,牢记均布载荷和线性载荷的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6,力偶或外力矩可在该刚体上任意移动,但是不可以移动到其他刚体上去。 7,在不知道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情况下,可将力分解为坐标轴方向的力,方向设为正,并视计算结果最终确定该力的真实作用方向。 8,注意销钉在受力分析中的处理,尤其是销钉上作用有外力、销钉连接3个以上刚体的情况的处理,牢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运动学总结(一点二系三运动) 两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只能用合成运动分析它们之间的速度和加速度关系。 a e r v v v =+ a r e c a a a a =++ 2c e r a w v =?? 其中,如果某种运动为曲线运动,则该加速度可分解为n a a a τ=+ 同一构件上的两点做平面运动,用基点法分析其速度和加速度。 B A BA v v v =+ n B A B A B A a a a a τ=++ 1,首先分析题目中所有物体的运动形式; 2,速度和加速度的分析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3,分析加速度,一般情况下必须先分析速度,因为加速度分析中的向心加速度,必须由速度分析中提供角速度信息; 4,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方向在不知道具体方向的情况下,可以假设,但是经后续分析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必须按真实方向重新给定和计算。 5,根据题目的待求量,要清楚地知道对应的物理量,如角速度,角加速度。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例题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例题 1、如图1-1所示,长为5米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在地面上相距 为4米的两杆顶端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它钩着一个重 为12牛的物体。平衡时,绳中张力T=____ 分析与解:本题为三力平衡问题。其基本思路为:选对象、分析力、画 力图、列方程。对平衡问题,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往往可采用不同的方 法,如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等。所以,本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选挂钩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1-2所示,设细绳与水平夹角 为α,由平衡条件可知:2TSinα=F,其中F=12牛,将绳延长,由图 中几何条件得:Sinα=3/5,则代入上式可得T=10牛。 解法二:挂钩受三个力,由平衡条件可知:两个拉力(大小相等均为T) 的合力F’与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两个拉力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 为菱形。如图1-2所示,其中力的三角形△OEG与△ADC相似,则: 得:牛。 想一想:若将右端绳A 沿杆适当下移些,细绳上张力是否变化? (提示:挂钩在细绳上移到一个新位置,挂钩两边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仍相等,细绳的张力仍不变。) 2、如图2-1所示,轻质长绳水平地跨在相距为2L的两个小定滑轮A、 B上,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绳上O点,O与A、B两滑轮的距离相 等。在轻绳两端C、D分别施加竖直向下的恒力F=mg。先托住物块, 使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由静止释放物块,在物块下落过程中,保持 C、D两端的拉力F不变。 (1)当物块下落距离h为多大时,物块的加速度为零? (2)在物块下落上述距离的过程中,克服C端恒力F做功W为多少? (3)求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 分析与解:物块向下先作加速运动,随着物块的下落,两绳间的夹角 逐渐减小。因为绳子对物块的拉力大小不变,恒等于F,所以随着两 绳间的夹角减小,两绳对物块拉力的合力将逐渐增大,物块所受合力 逐渐减小,向下加速度逐渐减小。当物块的合外力为零时,速度达到 最大值。之后,因为两绳间夹角继续减小,物块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 且逐渐增大,物块将作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当物块下降速度 减为零时,物块竖直下落的距离达到最大值H。 当物块的加速度为零时,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可求出相应的θ角,再由θ角求出相应的距离h,进而求出克服C端恒力F所做的功。 对物块运用动能定理可求出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 (1)当物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此时物块下降距离为h。因为F恒等于mg,所以绳对物块拉力大小恒为mg,由平衡条件知:2θ=120°,所以θ=60°,由图2-2知: h=L*tg30°= L [1] (2)当物块下落h时,绳的C、D端均上升h’,由几何关系可得:h’=-L [2] 克服C端恒力F做的功为:W=F*h’[3]

(物理)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物理)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一、力学 1.要想学好物理,学会估算很重要。下列对身边的物理量估测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8dm B.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150N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D.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约为37℃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一只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物理课本大约是26cm,故A错误;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体重大约是G=mg=50kg×10N/kg=500N,故B错误;人步行的速度大约1m/s,故C 正确;人体正常体温是37℃,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约为25℃,故D错误,故选C。 2.如图是打台球时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用球杆击球时,台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是由于受到球杆施加的力 B. 台球被击出后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向前的力 C. 水平桌面上运动的台球没有受到摩擦力 D. 水平桌面上做减速运动的台球,在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 【答案】A 【解析】【解答】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当用球杆击球时,台球受到球杆施加的力,而改变了运动状态,A符合题意;球离开球杆后,就不再受到向前的力的作用,能继续运动是由于球有惯性,B不符合题意;水平桌面不是绝对光滑,在上面运动的台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而慢慢停下,C不符合题意;水平桌面上做减速运动的台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处于非平衡状态,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小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抛出后的小球由于()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1.力学研究的是物体的受力作用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以三条线索(包括五条重要规律)为纽带建立联系,如右表所示: 2.解决动力学问题,一般有三种途径: (1)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力的观点); (2)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观点); (3)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观点).以上这三种观点称.三条线索(主要是五条重要规律),俗称求解力学问题的三把“金钥匙” ☆3.三把“金钥匙”的合理选取:

①研究某一物体所受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或涉及加速度)时,一般用力的观点解决问题; ②研究某一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发生运动状态改变时,一般优先选用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时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③若研究的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时,优先考虑两大守恒定律,特别是出现相对路程的则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 ④一般来说,用动量观点、 能量观点比用力的观点解题简便,因此在解题时优先选用这两种观点;但在涉及加速度问题时就必须用力的观点。有些问题,用到的观点不只一个,特别像高考中的一些综合题,常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联合求解,或用动量观点与力的观点联合求解,有时甚至三种观点都采用才能求解,因此,三种观点不要绝对化. 4.解决力学问题的常用程序是: ⑴.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 ⑵.分析物理过程,按特点划分阶段.

⑶.选用相应规律解决不同阶段的问题,列出规律性方程. ⑷.找出关键性问题,挖掘隐含条件,根据具体特点,列出辅助性方程. ⑸.检查未知量个数与方程个数是否匹配. ⑹.解方程组. 【例题展示】 1.滑雪运动员到达高为h的斜坡顶端时速度为v1,如图4所示.已知斜坡倾角为θ,滑雪板与斜坡的摩擦因数为μ.求运动员滑到底端的速度.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力学 1.在①划船②举重③游泳④篮球这些体育项目中,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有()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③和④ D.①和③ 【答案】D 【解析】①划船时,船桨对水施加了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桨和船也施加了力,使船前进。 ②举重时,人对杠铃施加了力,使杠铃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③游泳时,人向后划水,对水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给人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人前进。 ④投篮球时,力改变了蓝球的运动状态。 综上分析,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有①③,故D正确为答案。 2.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答】解: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也是零,所以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故答案为:A。 【分析】结合重力计算公式G=mg分析即可. 3.下列实验不能在太空舱中失重环境下进行的是() A. 测量平均速度 B. 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C. 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惯性 D. 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 B 【解析】【解答】A.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所以只要测量出距离和时间,是可以求出平均速度的,A不符合题意; B. 液体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在太空中液体不会产生压强,不能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B符合题意;

C. 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与是否重重力无关,所以在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惯性,C不符合题意; D.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力的基本特征,与是否受到重力无关,所以在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进行探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液体由于重力,对液体内部有压强,在失去重力的作用时不能再进行实验.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足球被踢出后仍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运动时产生惯性 B. 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C. 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A 【解析】【解答】A、足球被踢出后仍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具有惯性,不能说“产生惯性”,A符合题意; B、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即防止车辆侧翻或侧滑,B不符合题意; C、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是由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水会给人向前的力,使人前进,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A . 【分析】A、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物体无论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不是由于物体运动才产生的; B、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车辆侧翻或侧滑; C、由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人们才能闻到花香; D、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游泳时向后划水时,水给人一个向前的力,人向前运动 . 5.阅兵仪式中,检阅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车和人的总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 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 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土兵是运动的 D. 检阅车匀速行驶牵引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答案】 C 【解析】【解答】A.车和人的总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A不符合题意;B.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相互作用力,B不符合题意; C.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土兵是运动的,C符合题意; D.检阅车匀速行驶牵引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D符合题意。

浅谈高中力学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5137634.html, 浅谈高中力学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作者:张万武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08期 【摘要】力学知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重点、难点内容,在每年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的考试内容,在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要不断提高对力学题目的思维能力、解题效率,不仅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多做练习,还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 【关键词】高中力学;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在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大多同学能够完全掌握相关的概念、定律等,然而解题中却不知从何插手,没有解题思路,以至于在考试中大量丢分。所以,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效率的重点是形成力学解题思维能力,对题目有思考的方向后,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最终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理解解题方法重点,为正确解题提供思路 在大多高中物理力学题目中,一道题目中会有很多相互关联的物体和条件,一些条件直接给出,或者给出了部分条件,还有一些条件是隐含在题目中的,用一些干扰条件影响解决思路,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做出很好的区分,确定出哪些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些是作为干扰条件存在的,能够推理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这些都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出现:第一,掌握解题的正确步骤。在进行力学题目的求解过程中,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受力方程,将题目中条件带入其中进行计算,将得出的计算结果做验证;第二,要明白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求解题目之前要想清楚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例如,物体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是单个物体进行运动,还是存在多个物体关联运动。能够正确分析出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所在;第三,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学

《理论力学》静力学典型习题+答案

1-3 试画出图示各结构中构件AB的受力图 1-4 试画出两结构中构件ABCD的受力图

1-5 试画出图a和b所示刚体系整体各个构件的受力图 1-5a 1-5b

1- 8在四连杆机构的ABCD 的铰链B 和C 上分别作用有力F 1和F 2,机构在图示位置平衡。试求二力F 1和F 2之间的关系。 解:杆AB ,BC ,CD 为二力杆,受力方向分别沿着各杆端点连线的方向。 解法1(解析法) 假设各杆受压,分别选取销钉B 和C 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 由共点力系平衡方程,对B 点有: ∑=0x F 045cos 0 2=-BC F F 对C 点有: ∑=0x F 030cos 0 1=-F F BC 解以上二个方程可得:2 2163.13 62F F F ==

解法2(几何法) 分别选取销钉B 和C 为研究对象,根据汇交力系平衡条件,作用在B 和 C 点上的力构成封闭的力多边形,如图所示。 对B 点由几何关系可知:0245cos BC F F = 对C 点由几何关系可知: 0130cos F F BC = 解以上两式可得:2163.1F F = 2-3 在图示结构中,二曲杆重不计,曲杆AB 上作用有主动力偶M 。试求A 和C 点处的约束力。 解:BC 为二力杆(受力如图所示),故曲杆AB 在B 点处受到约束力的方向沿BC 两点连线的方向。曲杆AB 受到主动力偶M 的作用,A 点和B 点处的约束力必须构成一个力偶才能使曲杆AB 保持平衡。AB 受力如图所示,由力偶系作用下刚体的平衡方程有(设力偶逆时针为正): 0=∑M 0)45sin(100=-+??M a F A θ a M F A 354.0= 其中:31 tan =θ 。对BC 杆有:a M F F F A B C 354.0=== A ,C 两点约束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2-4 F F

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解 题技巧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解题技巧 一力学综合题的特点 力学综合题是一种含有多个物理过程、多个研究对象、运用到多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难度较大的题目。它的特点就在于知识的综合与能力的综合上。综合题的题型可以是计算、证明,又可以是选择、填空、问答。但以计算题为多,故在此着重研究综合计算题。 二、力学综合题求解要领 力学的知识总的来说就是力和运动问题,因而它包含了两大方面的规律:一是物体的受力规律,二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物体的运动是由它的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所决定的。由于力有三种作用效果:1、力的即时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加速度(a)或形变,2、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冲量(I);3、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功(W)。所以,加速度a,动量P和功W就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 因而与上述三个桥梁密切相关的知识是:牛顿运动定律、动量知识(包括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功能知识(包括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些知识就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途径。若考查有关物理量的瞬时对应关系,须应用牛顿定律,若考查一个过程,三种方法都有可能,但方法不同,处理问题的难易、繁简程度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若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应优先考虑两大守恒定律,若研究对象为单一物体,可优先考虑两个定理,特别涉及时间问题时应优先考虑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问题的应优先考虑动能定理.因为两个守恒定律和两个定理只考查一个物理过程的始末两个状态有关物理量间关系,对过程的细节不予细究,这正是它们的方便之处.特别对于变力作用问题,在中学阶段无法用牛顿定律处理时,就更显示出它们的优越性.解题的路子是多种多样的,可有不同的变通和组合,也还会有别的巧妙方法,如图象解题等。只要在实践中积极思考,认真总结,是不断会有所发现和发展的。 具体说,求解力学综合题的要领如下:在认真审题、做好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解题途径,而途径的选取,又该如何考虑呢选择的依据如下: 1、题目中如果要求的是始、末状态的量,而它们又满足守恒条件,这时应优先运用守恒定律解题。 2、如问题涉及的除始、末状态外,还有力和它的作用时间,可优先选用动量定理。 3、如问题涉及的除始、末状态外,还有力和受力者的位移,可优先选用动能定理。 4、若题目要求加速度或要列出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的关系式,则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5、若过程中的力是变力(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了),而且始末动量不齐(又不能用动量定理),则唯一的解题途径就是应用动能定理,此时变力的功可用“pt”求得。 三、力学综合题的分类 1、以设问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递进式”和“并进式”。 “递进式”——题目中有两个以上的小问,所问的内容依次深入,问题的难度依次增加,前后问间有密切的牵连,前一问解答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下一问的解答,这就是“递进式”题型。 “并进式”——题中的各个小问的解答各自独立,彼此并列,互不包含,互不影响,前一问做错了,不影响对后一问的正确解答,这就是“并进式”题型。 2、以内容的综合方式来划分,可分为“积木式”和“混合式”。 “积木式”——题目中包含着前后连贯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各个过程都遵循本身的规律,前后过程之间又相互牵连。这就是“积木式”题型。 “混合式”——题目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包含着几个同时出现的物理过程,它们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这就是“混合式”题型。 四、求解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类题目时要注意: 1.认真审题,明确物理过程.这类问题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必须仔细阅读原题,搞清已知条件,判断哪一个过程机械能守恒,哪一个过程动量守恒 2.灵活应用动量、能量关系.有的题目可能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或机械能守恒,动量不守恒,或者动量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守恒,而机械能在某一个过程中有损失等,过程的选取要灵活,既要熟悉一定的典型题,又不能死套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