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教育家校长

中国十大教育家校长
中国十大教育家校长

中国十大教育家校长

一、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大约30岁时,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改变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分年龄、不分地域,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在4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高足弟子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都是“冠绝一时”的杰出人才。孔子还亲自为学生编写教材,《诗经》(相当于文学课)、《书经》(政治课)、《礼经》(道德伦理课)、《乐经》(音乐艺术美育课)、《易经》(哲学课)、《春秋经》(历史课)等儒家经典就是他收集、整理、编著的重要成果。孔子是中国校长第一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大师,是世界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⑴注意个性差异,“因材施教”。⑵善于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⑶学习与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⑷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学以致用”,“听其言而观其行”。⑸在学习态度上,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⑹在学习方法上,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⑷在教师职业道德上,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⑻在教育管理上,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年轻时代就崇拜孔子,曾经长期游学在齐国,在“稷下学宫”勤奋学习研究并开始讲学。后因齐国被燕国的乐毅打败,聚集在稷下的学士各自流散,荀子也离开齐国前往楚国。齐襄王执政时,稷下学宫再度复兴,荀子携带弟子重新回到齐国,从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一段时期。由于他学问博大、德高望崇,是当时资格最老的稷下先生,获得了“最为老师”的美誉,因此前后三次被师生公推为“祭酒”,即“稷下学宫”这所齐国国立大学的校长。他在稷下呆了十四年左右,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和吸收诸子百家之长,成为集先秦思想之大成的大学者和享誉后世的大教育家。后到楚国,任兰陵县令,不久即定居兰陵继续从事著述和讲学直至逝世。他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学生,其中韩非与李斯都是第一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浮邱伯、毛亨、张苍则是当世了不起的名儒。

荀子的传世教育名言:①君子曰: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④;。⑤故,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三、从四门博士、国子博士成长起来的国子监祭酒韩愈

你是否知道,“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还是一位名满天下的教育家。韩愈字退之,谥号文公,三十四岁时任职“四门博士”,从此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为了改变人们“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韩愈大声疾呼,写出了系统阐述为师之道的千古名文《师说》,并明确概括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十九岁担任“国子博士”,作《进学解》,强调德业兼修,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熟知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是他的治学名联。后来一度从政从军,均有不凡表现,在袁州刺史任上,治绩斐然,并培养出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在潮州为刺史时,他拿出自己的薪俸兴办学校。五十三岁的时候,出任“国子祭酒”,即中央官学“国子监”校长。他针对过去国学教师只凭资历的弊病,大胆改革以才学为标准。他自己的教学方法,也非常生动活泼,“讲评孜孜“,时而诙谐幽默,使人发笑,时而吟诗唱歌,听者忘倦。他选任新教师,每日组织会讲,学生竟来听讲,欣喜的奔走相告:“韩公来做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很快,国子监出现了焕然一新的气象。韩愈的执教经历,有力说明了校长是从优秀教师成长起来的这一成长规律,选拔内行当领导,是促进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前提之一。韩愈任职期间,敢为人师,奖掖后进,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被称为“韩门弟子”,张籍、李贺、李翱、皇甫提、孙樵等人都是经他的指导提携,才成名成家留名史册。

四、投身教育事业达五十年之久的南宋书院山长朱熹

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自幼聪颖过人,好读书,19岁中进士,24岁被任命为福建泉州同安县主簿,并兼管县学。为办好县学,他尽力选秀民为弟子,求名士做教师,以圣贤修己治人之道为教育内容,并建“经史阁”,搜集整理图书,供诸生观览。同安任满后,朱熹对仕途淡漠,从32岁到47岁15年间,退居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其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在此确立。他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陆九渊观点针锋相对,曾一起到铅山鹅湖寺聚会,各论为学旨趣,

虽互相指责,言辞尖刻,但并不影响相互间的友情。以后又邀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书院讲学,对陆倍加赞扬,在教育史上留为佳话。

以后虽有短暂从政,但兴趣仍在教育。他重修和复兴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同属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他拟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即学规),成为各类学校的基本教育纲领,编著的《四书集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晚年定居于福建省的考亭,在“沧州精舍”继续著述讲学。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在书院主持、讲学达五十年之久,用理论和实践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五、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武兼备的全能大儒“院长”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谥号文成,浙江余姚人。因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30岁开始讲学授徒,前后达25年之久。他为官一生,每到一处都修建书院,创办书社,进行讲学。即使在被贬谪贵州时,还创办了龙冈书院。38岁时在贵阳主持贵阳书院,从此开始讲授“知行合一”之学。在巡抚南赣汀漳过程中,修濂溪书院,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讲学,并立社学。督两广军务事,办思田书院、南宁学校和敷文书院。退职回乡后,又到稽山书院,后办阳明书院,并讲学于余姚龙泉山寺。这些办学、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兼备,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以及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六、毕生执教,从未踏足仕途的平民教育家颜元

颜元,字易直,号习斋,河北博野人,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出身贫寒,青年时期,曾"耕田灌园",闲暇则通读史籍,兼修兵法医卜。19岁中秀才后,却绝意科举,24岁设私塾,收弟子,开始了漫长的教育生涯。35岁时,痛感理学空虚无用,开始崇尚"习行",把私塾命名“习斋“,订"习斋教条"二十则,其中提出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经世治国的政务。62岁时,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并实行分斋教学,设置"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门课程。颜元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深刻揭露和猛烈抨击了传统教育,并在批判中创立了以“实学”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学校为“人才之本”,必须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提出应该传授包括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真学”、,“实学”,强调接触实际、从躬行中获得知识的“习行”教学法,重视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等。颜元的这些见解在当时独放异彩,别具一格,对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颜元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史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恭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比较著名的学派——“颜李学派”。

七、奠定我国近代新教育体系的校长专业户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浙江绍兴人。1885年蔡元培18岁时,开始设馆教书。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32岁弃官归里,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34岁就任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并代理上海澄衷学堂校长,35岁出任上海南洋公学特别班总教习。36

岁与蒋观云等组织,任会长。同年10月,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任总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大学令》和《中学令》,强调要把大学和中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49岁时,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但都没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对北大予以全面改革。1、改变观念,抱定宗旨,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而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2.整顿教师队伍,聘请、、、、鲁迅、刘半农、徐悲鸿等著名“新派”人物到北大任教。3、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民主管理。5、开展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使自身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此期间,蔡元培还被推为北京孔德学校校长、中法大学校长,私立华北大学校长,筹办杭州大学董事等。1927年61岁,任大学院院长。1928年8月,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40年溘然长逝,终年74岁。蔡元培一生以其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独特的教育见解,为改造封建主义旧教育,建立现代化的新教育,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

八、献身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古代的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近代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人物,

并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这位被人们尊称的“当今圣人”,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陶行知出身贫寒,1914年,他23岁留学美国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研究教育,师从。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了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主张,形成自己独特而完整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1927年3月在北郊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并创办第一个乡村燕子矶幼稚园。1931年在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1932年,他又创建了,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运动。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同年7月25日,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突发,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教育名言录:(1)人生为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5)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

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6)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7)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8)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9)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0)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11)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12)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14)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15)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1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九、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张伯苓

“南开先生”张伯苓,1876年4月5日出生于一个秀才家庭。1892年入天津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

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1917年秋赴,入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为祖国培养出众多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2月23日在天津病逝。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革命教育家徐特立

徐特立(1877 -1968)原名懋恂,又名立华,湖南善化人。、蔡和森和等著名人士的老师。徐特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私塾。1895年18岁时在五美乡小塘湾教蒙馆,边教书、边自学。1905年入长沙城宁乡师范学校速成班学习,毕业后创办梨江高等小学和长沙平民夜校。1906年起任教于周南女校,后兼任该校小学部校长,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教育刊物《周南教育》周刊。1910年赴日本考察教育。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3年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修业学校、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兼湖南孤儿园园长。1919年五四运动后年已42岁的徐特立作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并考察了比

利时和德国的教育。1924年回到湖南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同时兼任长沙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精心治理三所学校,继续实践他教育救国的宏愿,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学校等。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1940年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徐特立教过的学生中,不仅有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而且还有何叔衡、李维汉、蔡和森、蔡畅、许光达、刘英、田汉等在我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批名人。“可以说,徐特立培养了在国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候肩负起历史使命的一批杰出人才。”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5月4日,河北省交河县人。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他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教育思想:民主教育。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江苏吴江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张思明: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0月。籍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 教育思想:成长教育。 张化万:男,1945年9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思想:个性教育。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张雪门复习要点.doc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张雪门复习要点 识记:1,幼稚园教育的目的 2, 幼稚园行为课程教学法的要点 领会:1,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精神 2, 幼稚园师范办学的基本经验 1.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南陈北张”的“北张”指的是 张雪门。 2. 张雪门,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星荫幼稚园。 3. 张雪门,倡导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4. 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1966年初步形成“行为课程” 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5. 张雪门“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 就是行为课程。” 7. 张雪门认为任为课程的教学法应当是起于活动,终于活动的有计 划的设计。— 8.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精神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 即课程”。 — 9张雪门,“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始终突 出见习和实习的地位。 10.张雪门,的实习计划称为:“有系统有组织的实习”。 ▲名词解释:行为课程 1?我国近代著名幼教专家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初步 为课程”。 3. 生活和实际行动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首先,这种课程完全 根植于生活。其次,课程注意实际行为,生活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 整体。 4. 行为课程应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应注意 实际行为, 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简答1?张雪门根据教育目标,把幼稚教育分为哪几类? 2, 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3, 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4, 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简答2?简述张雪门提出的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目标。 1, 铲除我民族劣根性。2,唤起我民族自信心。3.养成劳动与客 观的习惯态度。 4,锻炼我民族斗争为争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 之决形成“行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2,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关键词: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津贴当代教育智慧 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7、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1. 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中国著名教育家名言标语推荐(最新)

孔子教育名言 1、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作义,饬身以礼乐,成人之行也。”(《说苑》卷十八) 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8、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文也。”(《公治长》)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0、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荀子教育名言 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大略》)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王,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反纷乱里,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文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 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 4、“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不乎四体,行乎动静。”(《劝学》)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7、“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老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致仕》) 8、“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师君,是礼之三本也。”(《礼论》) 9、“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之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性恶》) 10、“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随虽欲无进,得乎哉?”(《修身》) 孟子教育名言 1、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2、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3、孟子曰:“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 4、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5、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 6、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7、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 1.简介: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中国教育家的品质

中国教育家的品质 对中国来说,20世纪上半叶显然是一个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时代:严复、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张伯苓、陈鹤琴、叶圣陶、黄炎培、经亨颐、钱穆……60多年过去了,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一直还影响着我们,他们思想的光辉至今还照耀着中国教育。比如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比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 相比之下,中国20世纪下半叶则是呼唤教育家的时代,这种呼唤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呼唤教育家,连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也多次呼吁“教育家办学”,于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推出了诸如“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之类的举措。 蔡元培、陶行知们当然不可再生,所以,人们呼唤教育家,其实是呼唤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质的人。说到教育家的品质——也可以换一个词,叫“素养”。这当然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统一,更不可能通过“红头文件”来规定。但关于“教育家”,总还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的。 在我看来,教育家首先是教育者但又不是一般的教育者,也就是说,他除了应该拥有爱心、理想、激情、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等一般教育者起码的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成长为教育家所特有的一些品质。纵观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家,我认为,他们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品质—— 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把教师当作职业还是事业?这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教育家对教育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不但是这样说的,他更是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他的一颗心。作为曾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他本来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面向中国最广泛的社会生活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说:“只要是为老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这种面向社会底层而又超越世俗的精神,正是陶行知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原因之一。 有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严复、蔡元培,还是张伯苓、晏阳初,可以说所有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思想家。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创新”首先是“思想创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教育者要成为教育家,更是不可能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即使是向当今公认的教育专家学习,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经过自己的头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乐于思考,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是教育家不可缺乏的思想素质。 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中青年教育者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无论是对传统的国学精华还是对当代的世界文化,都缺乏深厚的功底。的确,就学养而言,我们现在很难找到一位蔡元培式的校长、朱自清式的中学教师或叶圣陶式的小学教师了。这也是我国60多年来至今没有涌现出一流教育家的原因之一。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同时应该一棵“文化大树”。回望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他们的学养堪称“百科全书”。他们往往能够担任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那时候,一个小学教师去教大学,或者说一个大学教师去教小学,进退自如——一来不

认真的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张静 认真的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读后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你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感受颇深,启发非浅。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

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准备上课的材料,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的眼前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地开阔,我将继续地研读下去,它将是我教育生活的引路人。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教育思想使我备受启迪。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知道语文学科不仅关系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它是学生学好各科的前提。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着他的教育思想,努力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让生活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一、师生关系生活化 要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必定要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师生关系的生活化就没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如今的学生民主平等意识普遍增强,陈腐的教师权威已然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成了真正教书育人的前提。 作为教师,一要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兴趣爱好及、家庭情况及内心世界等。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宠着,七八个人围着,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那么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我们那一代人相比定会有所不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苛求,用成人的心理和眼光对待他们,保持一颗童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是构建生活化师生关系的基础。二要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一言一行中,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从古自今对人们的影响就很大,如今看来不免有简单粗暴之嫌,往往不知不觉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三要宽容学生,青春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还没完全成熟,犯错在所难免。学生犯错正是教师施行教育的最佳时机,但得注意方式方法,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而且宽容往往比惩罚更有收获。当然,遇到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做到宽而有度,这样才能让学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含一览表)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霍姆林斯基 1.简介: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⑧提高每位教师和整个集体的教育素养,这是领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661页----校长素质)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和理念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和理念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它制定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宗旨,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生产劳动。晚上由儿童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还由儿童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转) 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2.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 )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 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 性善" 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 圣人与我同类者" 、" 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 性善" 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 明人伦" 的" 治人" 的" 劳心者" 。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 非国之灾" ;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 非国之害" ;但若" 无学" ,则国" 丧无日矣" 。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 教

中国教育家顾明远简介

中国教育家顾明远简介 你是否对顾明远这位中国教育家有所了解呢?那么你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他的生平经历又是怎样的?如果你想知道这些答案,可别错过为大家整理的这篇文章哦,希望这些资料对你有所帮助!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男,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兼首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人物评价比较教育研究之父 提及顾明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慈祥的老人。“如果顾明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来,肯定会比他本人高得多。” 这样一位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第一份工作竟是在上海一所小学代课。 顾明远祖籍江苏江阴,9岁丧父,幼时家境贫寒,上高中时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加之时局动荡,他历尽生活的艰辛。1948年,中学毕业后想做建筑工程师的顾明远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好梦难圆,他落榜了。当年才19岁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小学任教。

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生活。1949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被录取。1951年,他被派往苏联留学,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 5年后,顾明远学成回国,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认为,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还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962年,他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因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山西劳动。在他看来,下放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让他认识了劳动。 三大贡献 “文革”结束后,顾明远针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极左观点,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针对当时流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批驳了教育理论的极左思潮,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对推动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作用。很多专家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是顾明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三大贡献。 开创性研究

2020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假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这样谈论“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要上课,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给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 潺潺不断的水流,这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才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第二点是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古今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创建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教育的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试从国情论,发展论和体系论三个角度分别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国情论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早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教育道路的教育家之一。他在平民教育运动时期就对中国学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1922年1月,他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中深刻指出,中国的新教育开始以来,先是仿效西方,继而学习日本,取法德国,后来又照搬美国,这都不是正确的倾向,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他认为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考察社会需要、个人能力、基础准备,制定一个适用的学制。对于外国的经验,则根据它适于中国的国情与否来取舍。这样“才能制成独创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的学制”。从这个原则出发,陶行知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轨学制,以便于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并可以根据才能差异随时调换轨道。他提出的多轨制,在小学中体现最为明显。例如他主张“小学校或全日、半全日,或二小时,或一小时,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不拘一法”。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陶行知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在文化教育上也毫无地位,而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人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农民的地位与处境如何,对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民族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要改革中国社会,必先改造乡村社会;要想改造乡村社会,必须使教育下乡,在乡村生根,力好乡村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与工人一起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使命。他深信乡村教育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最重要事业,是“立国之大本”,是关系到全世界五分之一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陶行知将普及教育的重点放在乡村,正是基于这种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近百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极为贫困。穷国能不能办教育?怎样办教育?陶行知认为,穷不是没有办法,最怕的是穷而又不去想办法。在这方面,陶行知有许多精辟见解和行之有效的经验。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都是用穷办法办起来的,而且各有特色,卓有成效,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在创办晓庄师范时,从四个帐蓬开始,后来发展到30个茅草棚;办山海工学团时,连一个茅草棚也没有,他竞以工学团为中心,把教育推广到25里范围的农村,并进而发起了全国的普及教育运动。在陶行知看来,有钱办学不算稀奇,把没钱的学堂办得精彩才是真本领。他反对不顾中国国情,办起学校来动辄圈上几千亩地,花上几百万元钱,盖上几座皇宫式的楼房的错误作法。他批评那些洋化教育家不考虑人民负担和国家财力,盲目地照搬西洋的形式在中国办教育,就如同“没有洋抽水马桶就拉不出屎来”。 在办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陶行知也是处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他创造了“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经费,实行免费的全民教育”。为了使中国的劳苦大众及子女易于受教育,他专门编写了《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等内容与人民大众生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篇) 汤永胜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人性的差别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孔子适应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创设私学,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只要“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三、“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教育的价值在于:“克已”、“复礼”、“当仁”。却克制自己的欲求,按照周礼行事,最后当于“仁”。四、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五、教学方法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身体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功效,不在于言辩,而在于躬行,躬行的严格、要求则是“择善而从”、“过,贝旳惮改”。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 2、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名伋)之门人,其思想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一一思孟学派。孟子持“性善说”,宣扬“王道”,倡言“仁政”。孟子持性善论,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础。人性本善,善有“四端”,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与生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镇康县第一中学罗自良整理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 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教育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 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 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 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 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 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 东邹县东南部)人。中国战 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 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继承孔子 的教育思想而加以发展的。 1.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 2.关于教育的作用。他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但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3.他注意道德教育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 4.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包括深造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因材施教等。重要著作《孟子》。 三、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 山西临猗)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 家、政治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时人尊称 “荀卿”。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功能。他认为,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