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

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
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

得分:_ ______ 课程论文

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

专业:

学号:

作者:

任课教师:

手机号码:

二○一三年十二月

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

摘要:一场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们国家在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下更要快马扬鞭,在起步晚的情况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迎头赶上,加强科技创新便是关键。要想发展科技,文化环境就不可忽视。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科技创新和文化环境的紧密联系,提出创建文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环境;以人为本;改革开放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在我国,我们党面对新形势,顺应生产力的发展,也明确提出了详细的科技创新计划,以此来推进我们国家的科技的创新发展。科技创新是在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项符合逻辑并且能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它指的是创新性的科学技术钻研,是原创出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或者应用新的生产加工方式,开发出来新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在科学界,科技创新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所引领的管理上的创新。而文化环境指的是互相交往的文化群体用来从事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创新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主题,各方面体制改革的主题,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题。我国如果想通过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提高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能力。要想提高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加大力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环境。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不仅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极其紧迫的实践问题。

一、科技创新需要文化环境的支持

文化环境之于科技创新的关系就像土壤之于禾苗的关系。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文化环境的支持,没有文化环境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便很难获得创新活动所需的物质基础。科技创新是一项实践活动,而人则是这项实践活动的主体,没有文化环境的支持,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持便很难得到保障。没有人去参与,没有物质来保障,科技创新活动便成了无源之水,流动不起来。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受文化环境影响

科技创新活动,是依托于生活的实践活动。而文化也是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很多科技创新都来源于人类的文化活动。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便是为人类谋福利,让人类更好的去生活。看看我们周边的事物,上到飞机和卫星,下至船舶和汽车,大到地铁和火车,小至电灯和手机,这些为人类提供无数便利的物件包括现在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工具电脑等基本上都是人类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作为科技创新实践的主体,人类则很容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15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那个时候,首先在思想上人们被封建主和宗教势力的控制和受到约束,即使在科学技术上有偶尔的创新必须得符合封建主的利益,一旦新的发现或科技突破和封建宗教统治相抵触,便会遭到遏制甚至是毒害。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牧师,尼古拉·哥白尼在40岁时,提出了日心学说,但是当时罗马天主教廷却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严重违反了教义,违反了《圣经》。哥白尼则受到了天主教廷的迫害,最终病逝。如果没有当时的天主教廷的阻挠和迫害,哥白尼在天文学上应该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宽松的文化环境催生科技创新

在人类的科技创新历史进程中,开始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着显著的代表性。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英国也凭借着这次工业革命一直占据着世界科技的中心地位,

因为在技术上的霸主地位导致其经济上也成长为世界的领导者,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在英国取得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创造如此大的成绩,这和当时英国比较宽松的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17世纪之前,英国一直处于封建思想和宗教势力的统治之下。文化环境受到封建思想和宗教势力的严重束缚。在那种文化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举步维艰,大多数的人思想一直还被封建和宗教思想所控制,根本不知道科学技术为何物。在英国,到了17和18世纪,人们逐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和宗教势力的束缚,民众思想上的苏醒和较为民主,宽松的政治气氛为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再加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市场意识渐渐觉醒并且渐渐学会运用商贸手段,这些都为蒸汽机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其产业化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同样的原因,后来英国的科研体制日益僵化,封闭地进行科学探索,科技创新与生产发展逐渐分离。英国经济的逐渐衰落,而德国则在19世纪后半期的工业革命中崛起。大约在1875年左右,随着德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世界科技中心彻底由英国转移到了德国。纵观德国经济的后来居上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当时对创新体制的重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时候,德国首先在大学教育阶段加强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大学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并在培养过程中创造性地把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在一起,这些举措促使一大批的年轻人直接参与到了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中,引领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的创立和发展,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德国的创新的大学教育体制和文化氛围为德国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这些人成了德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加重要的是,这些从校园出来的创新人才广泛就职于企业,大大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到19世纪末,德国的科技领先终于转化成经济超越。

纵观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和后来英国和德国在科学技术创新上的易位可以发现,宽松的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的肥沃的土壤,可以催生科技创新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于科技创新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样,科技创新也使文化环境悄悄地发生变化。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新规律和新事物,这些新规律和新事物也在客观上检验着目前的文化环境,影响着文化环境。

(一)、科技创新为新文化的产生提供基础和支持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社会飞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而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便是我们身边的文化环境。尤其是许多新文化的产生。这些新文化的产生,不得不说与科技创新带来的科技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科技创新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往前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环境。这个文化环境中,新文化环境占着主要地位。就目前被世人所接受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来说,唯物主义的提出并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它的提出也是基于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对新事物新规律的发现。

在新文化刚刚兴起并正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成果又可以有力地支持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唯物主义刚刚被提出时,思想界各种混战,很多人还不能接受唯物主义,但随着科技创新发现的许多新的规律,人们渐渐看到了许多事物的本质。科技创新带给我们一条可以用人类自己的双手去解决许多事情的道路,让人们在脑海深处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二)、科技创新促进旧文化的发展

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在引导出新文化的同时,也给旧文化带来了冲击。这种冲击是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起来之后对于文化环境便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的要求一方面催生了新的文化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使

得旧的文化进行了改革和发展。我们国家于1978年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重要的一方面便是科技和外界接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迅猛,新的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也给我们党的的思想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新形势,我们党适时地对旧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进行了革新,从而更加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围绕“人伦”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也就是说“人伦”这一思想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从而也影响到作为科技创新活动这个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类。虽然“人伦”的思想对科技创新活动来说不一定只有积极影响,但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能够在“人伦”的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凝聚力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有很大的裨益。这种凝聚力实质是一种默契的合作,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于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当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和繁琐的系统性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各个领域和各个层级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创新主体合作时候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会确保创新的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是确保创新活动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

第二,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一直宣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就是古代人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将它作为激励人们的准则,即表现出对“人伦”的重视。在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困难与曲折总是如影随形,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也因为人

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特别重要。

第三,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根据目前的实际取材于中国传统的“重视人伦”的思想,而“以人为本”目前被各方证实是适合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有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得作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类变得更加受到重视,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

四、建创新型文化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发展的尤为迅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在的很多科技产品都以引用和仿制为主,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我们要大力创建新型文化环境,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成功举措。在过去的三十年,科学技术从改革开放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是高新技术的引进,学习和仿造。而自身的科技创新则发展的不是特别好。为了构建新型文化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并进一步推进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的框架下,建设开放型自主创新型的文化环境。其次,我们要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科技创造经济价值,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最后,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因为教育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教育便很难形成浓郁的文化环境氛围。没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便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没有人才便没有科技创新。还要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重视人才的发展。

总之,科技创新离不开文化环境的支持,文化环境也能够从科技创新中找到发展的灵感和动力。我们国家要发展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要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这样才能让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梦也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冠华主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张扬: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障碍及其消解机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

[3]. 刘玮: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增长规律探索,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1:37.

[4]. 龙云安,李泽明.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突破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01).

[5]. 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296.

[6]. 彼得.什托姆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5.

[7]. NEGRoPoNTE NICH()LAS.Creating a Culture of ldeas[J].TechnologyReview,Feb 2003,106(1).

[8]. BRACZYK H,COOKE J,HEIDENREICH.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a globalized world[M].Regional Studies London:London UCI Press,1998.

[9]. ISAKSEN,S.G.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overview[A].In RUNCO M A.Problem finding,

problem solving,and creativity[c].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praion。1994.

[10]. 倪鹏飞,彼得·卡尔·克拉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 张平治,杨景龙.中国人的毛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88.

[12]. 杨怀中.科技<4Jc-与社会现代化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36,337—33 8.

[13]. 路甬祥.三大文化因素阻碍中国科技创新[N].科学时报.2004—12—24.

[14]. 杨振宁.中国的文化与科学技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1—4.

[15]. 李兆友.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2.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 理学院信计C111班张小月 116608 地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名副其实的母亲。过去的地球天空蔚蓝明净,群山青翠欲滴,河水清澈纯净,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现在的地球呢?天空难寻昨日的蔚蓝,群山不见往日的青翠,河水流失昔日的清澈。与以前的地球相比,无疑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人们开始行动起来利用科技的发展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再大的方面,国家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例如:中国环科技院人员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重要文章;在线版发表文章探讨农业氮磷污染问题;第十届中国国际保展会在北京举行;吴小青在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力推进环保科技创新”。。。。。。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整合科技队伍,面向国内外,吸引并凝聚了一支精干、高水平的科研力量,成功地建造了环境保护专业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平台,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且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坚持科学求实态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在加强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科学研究的同时,对已占据的环保产业市场,继续加大科技份额和各方面的投入,成为全球内领先、在某些领域跻身于世界一流研究能力的公益型环保国家,进而为世界提供超前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在商业方面,各大公司进行无偿资助研制各种系统设备进行环境保护。例如:近年来,天津环科院积极配合天津市政府“蓝天碧海工程”和“创模”工作,探索以BOT形式融资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途径,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该院于2001年建立了一个专业公司,以BOT形式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重点为中小城镇污水厂建设服务。2002年,他们利用银行贷款与天津信托投资公司共同组建了天津环科水务公司,并在当年与天津津南区政府签订了第一份以BOT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框架协议,目前该公司已有6个项目正式签约,其中两个已经建成投产。BOT项目的运作成功,对改善天津水环境、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以及天津市3年“创模”目标的顺利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今年,他们计划再完成3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的建设,届时公司资产将再增1倍。 我国在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

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 刘常勇 为何工业文明会起缘自于英国?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文化,18世纪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为何驱动工业文明的科技创新没有发生在中国大地上? 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因为科技创新需要有孕育的宏观环境,而18世纪的英国正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工业文明兴起于英国。 工业文明孕育之地 --- 伯明翰 英国内陆的英格兰中部城市伯明翰,正是孕育科技创新与工业文明发展之地,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1。伯明翰地区的居民大都是因为逃避宗教迫害而迁居于此,他们崇善宗教信仰自由与商业交易自由。由于伯明翰地区并非属于英国国教势力范围,它是一个受到英国国会特许的自治城市,因此也不受到英国许多行业公会组织的节制,在这一地区的学者与商人都非常具有活力,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76年于伯明翰地区成立的月协会(Lunar Society),这是一个成员之间可以自由交换想法、支持彼此行动、分享产业信息的一种民间自发性组织。月协会刚成立的时候有14位会员,在每月月圆的时候举行会议,这样他们在回家时就可以得到月光的帮助。该协会成员分别从事不同的行业,例如波顿(Matthew Boulton)从事金属与化学工业、加顿(Samuel Galton)从事枪枝制造、瓦特(Watt)从事动力事业,他们对于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都有很大的贡献。 月协会可说是人类最早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他的成员都具有旺盛的创新与创业企图,他们的兴趣非常广泛,热衷于新知识的学习与分享,并且还能将各种创新构想付诸行动。如何将科学知识于用于工业与商业活动,是月协会成员的共同兴趣,他们尤其关注技术进步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成员彼此相互交流最新的科学知识,甚至将知识流通网络延伸到美国,邀请富兰克林(Franklin)向他们解说有关磁力与电力的新知识。他们也非常关心国际贸易的问题,成员之一的波顿就是第一个实行国际营销的制造商。他将工厂所生产的各种金属用品,如:表炼、鼻烟壶盒、印章、扣子等等,不透过出口商而由自己直接营销到海外。他认为直接与海外客户接触,不但不需要付出中间商成本,而且可以掌握海外市场信息,减少制造商受到海外市场变动的风险影响。 波顿在1775年邀请瓦特(Watt)加入他的事业,利用瓦特所发明的蒸气机1Sir Adrian Cadbury, The English Midlands: Cradle of Technology, Keynote address at the IAMO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ston University, UK, July 5-7, 1995.

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自然辨证法

论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摘要 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创新发展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进步是指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持续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科技进步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科技活动自身的规模与水平的提高;二是科技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影响力的增强。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分别在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三个环节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国家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文化事业方面的实践和应用,大力提高各文化事业相关部门的科技应用实力,推动文化创新,着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强化网络文化引导能力,切实践行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文化事业领域的深刻诠释和落实。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

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本文主要叙述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的影响。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建设。 关键词:科技文化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事业引领 1 概述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饥饿和疾病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大问题,那时人们的生活没有体面甚至没有尊严。而如今,工具更加先进高效,环境更加整洁舒适,我们的劳动变轻松了,我们的工作变快乐了!昔日的海港装卸工告别了大板锹,用上了小鼠标,靠抡大锤卖力气干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代之以现代化的设备装置如果说过去是小米加步枪,如今则是洋枪大炮武装到牙齿,在采用高新技术的工业园里,在自动化流水线上,钻孔装配焊接等工序都可以用计算机来管理,用机械手来完成,它使工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渠道的方便快捷,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效率提升,管理方法也日渐科学,科技创新扑面而来,一线职工参与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饱蘸职工油汗味的创新创造成果层出不穷在这种变化中,

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一、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互动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文化与自然相对立的两者关系来说,人类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自然支配文化,人受自然控制,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文化开始支配自然,人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开辟了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的两条进程;第三阶段的特征是,人类超越了其赖以起源的动物界而进入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新阶段,自然成为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科学技术造成文化变迁,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在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文化逐步起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的作用,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当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代的科技创新在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主动的角色。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比如,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才有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有了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才有唐宋经济的繁荣;有了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才有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 文化阻碍科学进步在历史上也是很多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迫害。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进了火烧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特别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侯,加尔文便烧死了他,并且是在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之后;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尽管罗马教皇在20世纪后期宣布为伽利略平反,但这毕竟为时已晚了。 早期的文化影响主要是通过科学而折射到技术发展上。文艺复兴后的二次工业革命都是科学知识与工业技术的结合而实现的。文艺复兴之前,中国具有远比世界其他地区更优越的文化,但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出现在西欧。这是因为文艺复兴的“发现精神”使科学知识与技术实现结合。历史学家确认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必要的科学知识,早在100年前就已存在,只是等着能够使用这些知识的社会条件成熟;或等待一些自学成才的天才发明家,如纽科门、瓦特等,将现有的知识和工艺技术结合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新技术。文化是科技革命得以实现的助产土和催化剂。当然,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与中国无缘,除了文化影响科学落后,失去与技术结合的历史机遇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反上思的其他原因,尤其是闭关锁国,不开放不与外国交流,是中国在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影响在当前更加明显。美国马里兰大学华裔教授钱颖一在对美国硅谷何以成功的环境和文化作了研究以后认为,硅谷环境和硅谷文化造成了创新和创业的新天地。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体制和文

文化创意考试题目及其答案

1.什么是文化产业,它的分类,特征 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分类:第一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 一、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三、文化艺术服务四、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五、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七、工艺美术品的生产 第二部分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 八、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九、文化用品的生产十、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特征:文化产业是智慧,创意,容,符号,经济的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具体来说表现在: 1,文化产业是以容为核心、强调创意的产业。注重创意、求新求变是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2,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较小,在资源相对紧、环境压力较大的条件下,其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愈加突出。 3,文化产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具有价值增值的特点,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低投多产,具有高附加值 4,文化产业中既有现代化、大规模、拥有高新技术设备的企业,也有个体化、小规模、依靠个人创作和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主体,因而具有广泛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特点。(围:1.以文化为核心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2.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涵、具体表现 定义:软实力也称“软力量”,于上世纪90年代由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是与国家军事和经济力量等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感染力等因素。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 文化软实力的涵: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价值理念、社会风尚、文化遗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具体表现:1.文化生产力,是相对于物质生产力而言的。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使文化进入一个化、大众化、商业化的时代。衡量文化生产力开始运用数字指标,点击率、收视率、发行量、排行榜、票房、利润、出口量等都是文化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量化指标 2、文化感召力,文化的感召力也就是文化的吸引力,主要表现方式有三: 一是理,二是情,三是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美悦人。 3、文化创造力,文化的魅力在于创造。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容上,还体现在形式上。容上,文化在强调继承的同时,更体现在其时代性,形式上,每个时代要有自己的新形式。 4、文化竞争力。实现文化竞争力的不断强大必须要着眼三点:一是大师,二是品牌,三是个性。 3.行业文化产业、区域文化产业 行业文化产业主要是指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出版 区域文化产业,中国每个省份都有其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文化特色。

以文化创新引领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一)

以文化创新引领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一)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锦天化实施创新战略进行了认真分析,锦天化通过实施创新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企业寻求环境和资源和谐的过程,还是一个企业战略跨越和管理、技术变革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文化创新,提升学习力创新的过程。笔者希望通过对锦天化创新战略的分析,以小见大,对我国处于传统行业的地方国有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所借鉴。关键词]文化创新引领管理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在竞争中成功的法宝。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企业竞争的成功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而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出大量的使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及新服务的智力资本。建立在这种智力资本基础上的竞争变成了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竞争力创新的实质是不断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而经营战略不过是企业发挥智力资本的潜能并充分应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与行为。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国外学术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考察,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 (CoKoPrahalad和英国学者麦哈尔 (GaryHa n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他们给出的定义是,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相关观点和表述主要有: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

营运作,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它是由市场预测、研究开发、运输、今后服务等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机制构成的一个企业发展力、竞争力系统。一般来说,每一个稍大一些的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核心竞争力(机制、系统、实力),不论他们是实行多元化战略,还是实行专业化战略,区别仅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机制方面。”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仅是销售能力或技术开发能力等等某一个子系统。”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称为“独特竞争能力”(distinctivecompetencies)。独特竞争能力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资源或能力,而是指企业拥有的与竞争者不同的“一套”能力。“资源(生产过程的投入)和能力(将资源组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在制定和完成战略任务时所需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能够成为战略性资源和能力,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者(独特)竞争能力”。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某企业自身拥有的、具有垄断性的、不可模仿的、持久的、高创利性的市场竞争能力合成。核心竞争能力被广泛看作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某种单项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合成,即企 业技术、管理、营俏、决策、信息、文化等能力的合成。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包括新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员工价值和形象价值。高创利性是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和市场竞争中的终端实现形式,它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战胜对手。 二、企业概况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锦天化”),是我国第一家以海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作者:杨杰黄星君时间:2007-11-21 21:38: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 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第14期(总第361期) 导言:由大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的市软科学课题“优化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研究”(项目编号2006D10ZC153)已于近日完成并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该课题就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现将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摘要如下,供领导参阅。 一、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现状及评价 大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工作,明确提出了“科教强市”发展战略。“十五”以来,大连市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资源,强化创新基地建设,全市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06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0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0亿元,分别增长31.1%和35.5%;专利申请量达到71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29件,增长42.2%;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26.7亿元,增长55.5%。全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无论是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投融资,还是在中介、市场及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和提升,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四大方面共25个具体指标入手,我们对十五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连市在总体得分上排在第8位的中等水平,但除科技投入排在第5位,较靠前外,其他子系统都在8名以后,尤其是以科技人才为主的科技资源排名较靠后,仅高于青岛、深圳、厦门和宁波四个非省会的副省级城市,这与现实也是相符合的。

以科技创新促学风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_李平

【特别关注】 如,有些高等院校根据自身与市场的关系较为密切,可以对后勤集团采取全面分离的措施,将其完全推向市场,由社会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对于建立新校区的高等院校,可以适当的采取将物业管理和食堂经营等后勤服务面向社会招标的模式,将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的引入院校资源配置和管理之中,使资源配置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得到优化。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如,师资队伍结构设置不合理、物质资源使用不合理等,面对这些问题时,高等院校和相关单位应该根据院校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只有问题得到了解决,才能进一步提高办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与此同时,还应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这就需要在加 强资源使用管理的同时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棒.高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公共管理学院,2012,(3). [2]任远明.高等学校资源配置问题和对策[J].西南大学,2011,(3). [3]张伟峰.普通高校办学资源配置评价问题[J].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9,(3). [4]李志刚.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余晓琴(1961-),女,大专,四川泸州人,职称是工程师,研究方向:资产管理。 ----------------------------------------------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 化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平台,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效,明确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也是重要 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 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是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以年级特色为依据,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1.科学分析,建设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每二三课堂的优势,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教学科研的强势支撑人才培养,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 在合理安排课程、科学配置的前提下,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充分学习各种理论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将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学术类竞赛 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人文素质、科研成果。以社会实践的形 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人生定位。 2.明确定位,设计适应年级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围绕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具有年级特色的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方案,积极探索文化教育模式,努力做好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实践动手、创新发展、修身养性、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八项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科技意识,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兴趣,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低年级要重视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修身养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专业前沿和发展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开展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实施启航计划,吸引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开始科学探索 之路。高年级注重组织协调、 创新发展、团队协作、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开展技以科技创新促学风 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李平,郑 峰,李 晨,杨 光,李 萌 (山东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优化育人环 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内容是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F 287.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 33-0002-02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五大环境

2019.04宁波经济国城乡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流动趋于活跃,乡村创业热潮不断涌现,催生了不少乡村新业态。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利于要素双向流动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另一方面,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要素主体之间的共享机制,改变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让农村留得住人才,留得住资源。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很大地区依然保持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对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产业支撑。为此,亟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一方面,要重视产业资源的开发,充分挖 掘乡村的特色产业、生态、历史文化资产,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特色资源活化为发展资本,以产业发展和良好经济效益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汇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重视生产方式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多元化产业模式,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张本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就如何推动创新创业创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作出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思想动力。强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要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给创新创业创造以更好的环境。 创新创业创造的主体是企业,而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民企解决了80%以上4亿多人的城镇劳动就业,创造了60%以上的G DP 和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微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因此促进创新创业创造主要是激发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的活力。而要将中小企业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主力军,需要从制度、机制、金融、产业、人才等入手打造良好环境。 刘英:优化创新创业创造五大环境 特别关注Specia l Concern 29

互联网+时代文化科技创新-创意新特征

如果说前一阶段我们特别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强调互联网思维、3D 打印,那么现在风靡全国的“互联网+”就是新的历史里程碑。 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形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可进入领域和新的发展方法与路径。那么,互联网新技术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互联网+的最新态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发展?它所进一步升级换代的背景和环境是什么?它是如何实现行业跨越、地域跨越、部门跨越和所有制跨越的? 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我把它概括为“大、智、云、移、自,小、微、新、特、融”。所谓社会发展的“大、智、云、移、自”,是指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移 互联网+时代: 文化科技创新-创意新特征 金元浦 内容提要新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而互联网+则 全面推进了文化科技跨界融合的进程。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文化经济、文化创意、科文融合的新环境呈现出“大、智、云、移、自,小、微、新、特、融”等十大创新-创意新特征。所谓社会发展的“大、智、云、移、自”,就是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移动网、自媒体。所谓运营方式的“小、微、新、特、融”,就是小企业、微方式、新业态、酷特色、融思维。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网自媒体微方式 金元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访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00872本文为金元浦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文化产业伦理”(项目号14ZDB169)的中期成果,参见金元浦《数客,大数据时代文化创意经济的先行官》,见《福建论坛》2016年第2期;另参见《新常态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与问题》,见《艺术百家》2016年2期。

以企业文化引领促创新文化建设促创

以企业文化引领促创新文化建设促创 新,强引领科研工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具有引导作用。它不仅引导企业崇尚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创新的效率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使企业不断地积累能力,持续地发展下去。 以往,红岭煤矿部分员工特别是创新管理工作人员对创新工作形势认识不够,紧迫感、压力感和忧患意识不强,造成创新工作滞后。 要解决问题就要从源头上找起,抓住根本,查找主观上的原因。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当然也包括创新管理人员)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 安阳鑫龙煤业红岭煤矿重组以来形成了“用心做事、追求卓越”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企业文化,并植根和内化于干部员工的心中,引领和助推了红岭公司的科学发展。 文化是企业发展最为持久的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在于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内在动力,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内在动力具体表现为自我激励,追求卓越和敬业精神。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创新文化的建设,特别是技术创新工作的有力开展,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性工程,是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关键支撑。 主要做法 构建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人的创新。因此,人的创新与人的需要及至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企业文化确立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激发人的创新行为,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实现。企业文化通过人的发展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内在需求的动力。在企业环境中,企业文化把其发展落在每个人的需求上,而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追求技术创新,使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表达出来。 要进行技术创新,主要是冲破传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

这些制约因素容易使企业发展满足于现状,养成一种惰性,失去创新的精神。追求卓越就是一种否定现状,追求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企业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明白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这种文化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企业不断地走技术创新之路。 敬业精神为技术创新的决策到创新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念,把创新者的情感都融入到技术创新之中。当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出路时,敬业精神就为技术创新的行动提供精神动力。同时敬业精神体现了企业成员对企业发展的一份责任感。作为企业的成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权利,有义务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鼓励员工坚持学习,勇于创新,做创新型、学习型的员工,在自已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技术创新的实质在于新。新意味着,需要从实践中进行探索。这种探索是试错性的。其机制在于形成反馈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地进行反馈纠错,克服一个又一个失误直到取得成功。学习是一个交流过程,许多交流是面对面进行,尤其是一些隐含性的知识,更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把握与理解其中的含义。 激发创造能力 “努力为广大员工创造良好的创新工作环境和创新工作氛围”,“只要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得降低成本和节能降耗,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都应受到鼓励肯定和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一种宽松开放的气氛,激发出人的创造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技术创新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设施、资金投入或其他硬性条件能够解决的,它必须要有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研究开发人员只有专注于技术创新的思考与工作之中,身心都达到创新极限的状态,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增强生产能力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第14期(总第361期) 导言:由大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的市软科学课题“优化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研究”(项目编号2006D10ZC153)已于近日完成并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该课题就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现将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摘要如下,供领导参阅。 一、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现状及评价 大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工作,明确提出了“科教强市”发展战略。“十五”以来,大连市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资源,强化创新基地建设,全市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06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0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0亿元,分别增长31.1%和35.5%;专利申请量达到71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29件,增长42.2%;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26.7亿元,增长55.5%。全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无论是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投融资,还是在中介、市场及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和提升,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资源、科技投入、

2、确立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要努力把我市企业培育成科技创新的主体。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言,要加快改制进程,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它们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要努力使之成为创新的主体。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限制,给予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创新者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中小企业享受到与大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 3、建立自主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构造官产学研资服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创新引导机制。四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分配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政策法规环境 1、对现有科技政策进行梳理。在积极并严格执行国家以及大连市政府扶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对我市现有科技政策进行一次梳理。能用则用,能修订则修订,不能用的就废止。 2、制定自主创新配套政策,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制定《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此外,大连市应积极争取成为第二批科技保险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使大连市的科技发展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3、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政策法规的关键在落实。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我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国税、地税、金融、工商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壮 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2015年04月10日 13:23 《广东经济》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 广东要充分发挥科技与信息化等基础优势,加快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新业态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文化新业态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成为广东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产业新业态作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高知识含量、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等特性,正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近年来,广东注重发挥文化创意与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不仅有效提高了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更为广东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创造了新机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抓手。 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文化产业新业态内涵广泛,通常指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手段,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自我扩张或融合其他产业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业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高新技术创造的全新文化(42.000, 0.00, 0.00%)产业,如网络游戏、电脑动画等;二是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如数字出版、网络电视等;三是文化元素融入相关产业后产生的新盈利模式,如创意设计对制造业研发、生产与销售等环节的改造。前两类是文化新业态的主力。 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科技为支撑,现代科技有力推动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创新和消费形态多元化;二是以创意为灵魂,创意赋予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高端的文化品质;三是不断融合发展,各业态跨产业和领域融合互动、衍生出新兴业态。文化产业新业态正凭借其深入融合创意与创新资源的优势,有效推动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 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加速, 广东文化新业态发展迅猛 (一)初步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 广东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出台《关于促进我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规范,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电子信息和互联网等现代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涵盖数字内容、虚拟娱乐、创意设计、新媒体等主体领域,囊括数字出版、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网络文化、网络音乐、数字影视、智慧旅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以及电子游艺游戏设备生产等10多个主要行业门类。 同时,广东依托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龙头引领作用,重点打造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辐射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互为上下游的立体多元新业态产业格局,积极推动文化新业态产业布局优化和集聚发展。 (二)重点业态领域优势突出。 广东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创意驱动作用,一方面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科技水平,自主研发的语义智能搜索、电子纸(电泳显示)、多媒体复合关联技术编码(MPR码)等技术引领全国,与国际同步;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形成数字出版、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网络游戏、网络音乐、游艺游戏设备生产等优势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前沿

科技创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前沿 摘要:加拿大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在全联邦范围内营造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国民支持”的良好创新氛围,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以环境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环保特色,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协同发展、相互制衡、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 加拿大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各种矿物资源储量丰富,许多稀有金属产量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资源富国和经济强国之一。尽管加拿大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和资源优势,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始终将可持续发展视为重要发展目标,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促进、齐途并进、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环保产业自主化发展,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的协同统一,取得了明显的环境保护效果。加拿大连续五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概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也称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科学技术,是指能够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先进技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在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的风险、提高成本效益和生产效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生产对环境有益的、创新的、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生产包括技能知识、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从环境控制、预防和清洁技术到能提高资源效率或监测和分析环境影响的技术等不同系列的产品和过程。 加拿大科技创新涵盖了16个领域,在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中环境科学技术,如气候科学、海洋学、水文学、燃料电池与氢技术以及环境工程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可见,加拿大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域基本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成为支撑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科技”。 加拿大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并在这一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其不仅在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等传统环境技术方面占有先机,而且近来特别关注全球的温室效应问题,致力于气候变化、可更新能源以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研究。加拿大政府指出,注重生态效率是加拿大现在和未来科技创新关注的重点,通过实施生态效率工程,以实现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达到这些发展目标,加拿大重视对这些领域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加拿大风险投资的总额减少了,但对清洁技术项目的资助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技术占加拿大总投资的7.6%(美国仅为6.5%),因此加拿大有望在这一日益扩大

创新服务模式 优化政务环境

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是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全国第一家由政府机构开办的淘宝店,“青岛车管淘帮办”近日走红网络。网友力挺青岛车管所的服务创新,也表达了对政府机构提供更亲民便捷、高质高效服务的期待。 更好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环境需要整合政务服务资源。结合地方实际成立专门的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下设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中心等,实行分级分层管理;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对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构成“核心层”;对进驻中心的窗口人员,实行政务中心与主管部门(区政府)双重管理,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以中心为主,形成“紧密层”;对管理中心等分中心则实行服务标识、服务规范、电子监察、督查考核“四统一”,联成“管理层”。这样的管理方式既可以精减服务人员数量,又可以责任到人,为认真服务群众打好基础。 更好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环境需要创新政务服务科技手段。推进网上审批、网上交易、网络问政、网上监察“四网”融合,完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全程监督”的网上审批功能,构建12345政府热线与网络问政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行政权力阳光运行网上监察与法制监督一体化。这种充分运用电子科技手段,固化相关程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更大程度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更好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环境需要创新政务服务监督机制。对窗口单位服务效能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察。强化监督考核,实行办事客商群众即时电子评价,纪委监察驻场人员随机电话回访,监督员常态化明查暗访,并纳入部门年度软环境考核、依法行政考核和民主评议考核范围。实施“行政审批一门通、便民服务一站通、公共资源交易一场通、服务热线一号通、行政权力网上阳光运行一网通”五通工程,确保所有行政权力在阳光下操作,在规范中运行,在监察中完善。 冯署平老师认为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是党的服务宗旨。通过“窗口服务、网上办理、热线沟通”拓展政务服务和政务信息公开是当前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必然趋势。因此,各个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在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创新政务服务科技手段和创新政务服务监督机制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推进政务服务水平提升,真正实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