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十讲 中国古代自然观发展(考研讲义)

10 第十讲 中国古代自然观发展(考研讲义)
10 第十讲 中国古代自然观发展(考研讲义)

第十讲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自然观

先民努力从当时的认识水平来对自然界加以说明解释

①积极方面-神话

神话是人们运用推理和想象力对自然界做出的解释,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力的表现。

1)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的是原始神,没有出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他们在创造万物时离不开具体物质,反映了神话的原始性和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2)自然界每一事物各有自己的神。

3)发明创造归功于神化的英雄人物,反映了氏族社会对酋长的崇拜。燧人氏、神农氏。

4)对自然界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弈射十日”“精卫填海”

②消极方面-原始宗教思想

1)由于生产力低下,政府自然能力薄弱,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不得不屈从于大自然,采取对大自然顶礼膜拜的方法希冀得到自然神的保佑,产生了原始宗教。

2)由于人们不能正确理解精神现象,产生了“灵魂”一类超现实意识并与神相联系,形成了“万物有灵”观念,产生了依赖神灵保佑的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3)出现“图腾崇拜”一些氏族或部落把某一动物或其他自然物看成自己氏族或部落的祖先或保护神

4)巫医不分。“巫术”人们幻想采用咒语、祈祷、祭祀等来影响自然或人的祸福的法术。

③对原始自然观的评价:

1)原始自然观积极和消极方面都是人们幻想的产物;

2)它是当时人们企图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对自然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成果;

3)它并没有完全脱离自然界的实际;

4)由于认识发展依赖于社会实践发展,这些说明解释还不能科学反映自然界本来面貌,有的还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5)它是人类科学思维和理论科学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时期

天命观和阴阳五行说

①消极方面-天命观

“天命观”:

1)奴隶制国家国王自认为至高无上,要统治万民,因而在神的世界里也就有了主宰万事万物的至高无上的帝。

2)奴隶主声称:生产、人事的一切祸福都由帝支配;自然界风云雷电山川水火等现象也受帝主宰。

3)因此,事无大小,都要占卜祈求帝指示吉凶。

4)巫,以占卜为手段,作为沟通神和人的中间人。

——形成了一套宗教神学思想体系

实质:阶级社会的产物,利用了原始宗教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用来进行统治和欺骗群众的工具。

发展:

商:1)对自然崇拜已经不是对一切动植物等自然物的崇拜,而只是祭祀日月风云、名山大川等自然神;

2)“万物有灵”观念被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帝”的观念所代替。

周:1)统治者对人民力量有所认识,提出“天命靡常”等观点,透出对天命神圣性的一些怀疑;

2)并没有放弃只是修正天命观,汲取教训,强调国王要行德政,就能求得上天保佑、王位长久,实际上是讲究统治的方法。

影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学与占星术,医学与巫术的长期复杂斗争。

②积极方面-早期的阴阳学说

产生背景:1)奴隶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理性的认识能力提高;

2)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主要是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给天命观一定打击,给自然观方面突破神学体系的羁绊以有力推动。

《周易》:1)战国或秦汉时期的著作,思想萌芽期大概在商周之际,一般认为反映了周代的观点;2)《周易》里用一套符号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全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64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叫《易经》,另一部分是解释卦辞爻辞的注释,统称《易传》也叫《十翼》;3)《周易》涉及的内容有关古代祭祀、战争、生产、婚嫁等方面,自然观方面反映了早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易经》里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和辩证法思想,是先民们从自身生产斗争和生活经验里提炼出来的。

基本内容:1)选取了自然界八种东西作为世界上许多东西的根源。其中天地是总根源,雷风水火山泽是子女。这是朴素的关于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

2)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里抽象出阴阳两个概念,分别代表积极进取刚强和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及事物。世界万物都受这两种对抗性的势力的推动,都在这一对矛盾的制约中。这是朴素的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辩证法思想。

3)万物在阴阳两势力的推动、矛盾中滋生着、发展着、变化着,这一过程是通过交感实现的。由此可以观察万事万物的动静变化:凡是动象、有交感的象,就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时候,是吉的,有前途的;凡是静象,没有交感的象,就是事物变化停滞的时候,是凶的,没有前途的。这是朴素的关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4)事物的变化发展有阶段性,发展到极端会转向反面。这是朴素的关于矛盾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弱点:神秘地抽象地脱离了具体条件去谈变化,结果变化发展就成了人们无法驾驭的神秘力量。人们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靠占卜问卦,仍然跳不出神学的圈子。

③积极方面-早期五行学说

基本内容:1)比较完整系统的说法见于《尚书·洪范》旧传是商代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话,提出帝王统治的政治经济原则“九畴”,第一项就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并简要描述它们的性质、作用。

2)用五种当时人们生活上不可缺少而生产上常用的物质形态来概括世界的复杂现象,是在生产斗争中,通过农业手工业技术知识对五种物质比较深入的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概括。

3)五行中包括金,是我国当时先进的金属冶铸生产技术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4)五行说是古代朴素的关于万物构成的唯物主义观念

弱点:1)虽然包含自发的唯物主义因素,但也没能从宗教迷信的神学体系里摆脱出来,仍然反映了认为万事万物和社会秩序是帝安排好的天命观思想;

2)虽然透露出人们对事物客观属性和客观规律不能违背的认识,但这些科学观点和宗教思想掺和在一起;

3)后经战国阴阳家发挥,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更迭上,成为两汉讳之学的主要来源之一。

④阴阳五行说的评价

1)是我国古代解释宇宙万物本质的最初尝试,在我国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中有重要影响。2)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很多方面,如天文和医学。

3)毕竟产生于奴隶社会宗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不可能完全冲破宗教神学思想的局限。

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战国时期诸子的自然观

诸子百家的争辩给自然科学发展以有力推动,发展的自然科学给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新的有力证据

①无神论思潮的兴起

1)春秋时期,先进人物不仅认为人的吉凶祸福与天无关,是由人自己造成的,就是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也是由自然界的阴阳失调造成的。

2)战国时期儒家孟轲在天文学面前不能不承认:天和星辰虽然高远却有规律可循,只要人们加以研究,千年间冬至日期就可以预知。

3)荀况在《天论》阐发了自然界没有意志而是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反天命观思想;力图从自然界本身矛盾运动解释自然现象;进一步提出人是可以能动地了解自然变化规律并加以利用的。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在科学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索并且利用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积极性。

②关于万物本原问题的探索

1)主流:阴阳五行

2)《管子》:水是万物本原。试图把复杂自然现象统一于单一物质,是个进步。

3)战国中期宋开、尹文:物质性的“气”为万物本原,为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比较合理科学的解释。是后世元气学说的初始阶段。

4)老子:非物质的“道”(唯心)

③关于宇宙结构问题的探索

Q1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

1)水浮说(《管子》)

地是一个长方形的有限实体,一半没入水里,一半露出水面,载水而浮。

2)气举说(《内经》)

地是广漠太虚里的一个物体,依靠大气的举力悬在太虚里。

3)运动说(《管子》)

天地都处在不停顿的运动中,才使得天不致崩塌。

三种直观的、猜测性的说法比之前神话性的解释是质的进步,因为人们已经试图从物质世界本身的性质去寻找答案了。

Q2天和地的相对关系

1)否定传统天高地卑的看法

2)怀疑西周起的“盖天说”,对浑圆的天和球形的地有初步认识

Q3宇宙的无限性

墨家对无限时空的初步认识;法家给“宇宙”下了定义“四方上下、古往今来”

⑤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评价

1)这些自然观能摆脱天命观的影响而独立出来,是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2)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停留在思辨、哲理层面,但对以后科学进步大有裨益

3)自然观在摆脱了宗教迷信的桎梏后又遇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但这是在高一级水平上出现的矛盾。

四、秦汉到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Δ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斗争中发展

(一)唯心主义自然观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Δ

1、秦汉的思想禁锢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产生背景:①秦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封建集权的统治,采取了思想统治的政策,使战国时期十分活跃的学术思想受到禁锢;

②西汉初期,思想统治一度减弱,诸子百家说有复苏倾向,但到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思想又受到禁锢;

③“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是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相统一的。

内容:①把自然界的天说成是有意志的;②世上万物和人本身,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种种现象都被认为是天的意志的反映;③自然界出现的异常现象都被说成是上天的谴告;④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是天的喜怒哀乐

的表现;⑤天气的暖清寒暑是帝王的好恶喜怒所致。这种理论是商周以来的天命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和发展。

影响:1)在政治上,它论证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它虚构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是天在地上的全权代表,这样就树立了皇帝的最高权威,以维护和加强封建皇帝的统治。

2)在科技上,它极大地阻碍了科技发展。它完全否定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测和研究的必要性,因为这种理论已经轻而易举、一劳永逸地解释了宇宙间一切现象。

2、两汉之际谶纬之学盛兴

谶讳之学:谶是一种谜语式的预言和启示,纬是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对儒家经典的附会,谶讳之学是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产生于西汉末年,是“天人感应”学说的恶性发展;东汉前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极力宣扬而盛行于世;人们可以从它那里随心所欲地寻求到对任何问题的答案,成为解释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权威依据,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敌。

3、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道教、佛教自然观

东汉末年,谶讳之学开始衰败,玄学和道教佛教的唯心主义思潮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和统治工具。

思想主张:“无”或“空”是万物的本原,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二)唯物主义自然观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ΔΔ

1、西汉·司马迁力图对自然现象做唯物主义解释

表现:

1)《史记·天官书》是第一部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基本上把天作为客观的实体加以描述和研究,有比较大的科学价值;

2)《天官书》首次肯定了日月交食是有一定周期可循的自然现象,认为五星运行也有一定周期规律,逆行也是正常的事。与“天人感应”完全对立;

3)《律书》和《河渠书》记述了许多音律学和水利工程知识;

4)司马迁开创了为科学家立传的历史先例,在《史记》中留下不少可贵的科学史料;

5)《封禅书》充分反映了司马迁对汉武帝事鬼神、求神仙的愚蠢行为的强烈批判态度。

2、两汉之际·杨雄《法言》和桓谭《新论》

杨雄著《法言》:①反对迷信,表现出明显的无神论倾向;②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观的必要,对自然界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

桓谭著《新论》:①反对天有意志有目的的观点,认为“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对“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提出公开挑战;②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形象地用蜡烛和烛光形容人的形体和精神,认为形毁神销如烛尽灯灭;③当着汉光武帝的面“极言谶纬之非经”,险些丧命。反映了两种思想斗争的激烈程度。

3、东汉·王充《论衡》

简述: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继承先驱者的叛逆精神,和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做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建立了反正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当时、对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

批判旧说、建立新论的武器:

①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②他本人对于自然现象观察研究的心得;③形式逻辑。

著《论衡》:内容涉及的科学领域有天文、物理、生物、医学、冶金等。在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王充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合乎科学的精辟阐述,反过来这些论述又为唯物主义思想提供了佐证。

具体内容:

1)元气自然说Δ

①元气自然说是由战国时期元气学说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是王充据以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重要基石,也是和神学目的论做斗争的主要武器;

②“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元气自然而然地构成的,都

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体——取消了天主宰万物的神圣地位。

③利用形式逻辑的分析,否定了天有意志、有人格的观念,动摇了“天人感应”说的基础。

2)针对土龙致雨的迷信,正确考察了云雨产生的自然机制,表明云雨是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3)针对雷电“天怒”的说法,对雷电成因进行了朴素猜想,对雷电轰鸣机制也力图用自然界本身力量加以说明,同时用偶然性观点说明雷击杀人的现象;

4)针对潮汐现象是鬼神驱使的观点,考察了潮汐涨落和月亮盈亏间的关系,明确指出潮汐现象主要成因,为后世潮汐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5)针对虫灾是贪官污吏招致的说法,王充认为虫灾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害虫大量繁殖的自然现象,还论及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6)关于生命现象,王充用元气自然说加以解释,认为人的生命是由“阴阳之气”凝聚而成,死后“血脉竭”“形体朽”,并“还为气”。

评价:

1)这种自然观只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科学理论形态,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只是思辨性的,缺乏具体论证,这是当时科学发展水平决定的;

2)但在古代,这些解释和认识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3)王充所建立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和他在科学技术问题上的精辟见解,使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科学史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Q)

4、魏晋·杨泉《物理论》和南朝·范缜《神灭论》

杨泉著《物理论》:①认为“水”是宇宙的本原。“成天地者,气也。”而气由水生—这同唯心主义“气始于无、道”针锋相对;②重申“天无体”的思想,指出“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是宣夜说思想的明确表达;③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元气理论解释自然界各种物体形成和运动变化,与玄学思想进行斗争。

范缜著《神灭论》:①高举反佛学的旗帜;②认为世界万物生长都是由于自身原因,顺从自然的法则而产生、变化以至消亡;③着重论述了形体和精神的相互关系,认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

影响:《神灭论》把唯物主义无神论提高到新的高度,使当时的思想界掀起巨大波澜,对后世也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五、隋唐到元代封建社会中期元气自然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唐代唯物主义自然观

概述:唐代佛、道唯心主义思想从反面刺激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1)佛道宣扬唯心主义有神论,符合统治者欺骗和麻痹人民的需要,占绝对优势;

2)唐代一些进步思想家继承了王充、范缜的元气自然说和战斗精神,反对佛道的宗教迷信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1、柳宗元继承王充的元气自然说

包含自然观理论的著作:《天说》、《天对》、《答刘禹锡<天论>书》

宇宙观:①在王充元气自然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宇宙是元气形成的,不存在任何有意志的主宰宇宙的东西;

②阴阳和天都是由元气派生出来的。阴阳是元气内部组成的两个方面,元气运动吹出来的气有冷有热,二气交错对立的运动,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变化;③阴阳二气的无穷运动,如同车轮和机械的运转,有合有离,相互吸引和排斥,构成了宇宙整体。

评价:柳宗元把会和和分离、吸引和排斥这些两相对立的概念引入天地生成的动因中,是对天地生成机制的思辨性推测,带有一定的合理性。

运动观:否定女娲造人之类的神话;宇宙无限;日月运行是自然过程,无需依托;天气是阴阳二气造成;山川是自然物,自然灾害是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神明左右。

2、刘禹锡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

著作:《天论》

以自然科学知识为根据,补充了柳的自然观。

1)天地万物是“乘气而生”的,植物、动物以至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万物生长发展是自然过程;

2)认识到“理”(万事万物的原理原则)“数”(事物发展规律)“势”(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的存在;认为事物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天体和水舟关系加以论证;

3)万物不是彼此无关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矛盾和依存中无穷运动发展的;

4)继承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提出“天人交相胜”学说“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5)批判佛道关于空无世界本原的理论,认为整个世界充满有形的实体物质,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天和人都是属于有形体的事物;

6)进一步探究有神论产生的根源,指出,在人类没有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有神论才会产生泛滥;用科学知识为根据,有力宣传了无神论。

3、对二者自然观的评价

1)继承和丰富了王充、范缜以来的元气自然说,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光辉;

2)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它们的自然观都有局限性:

①柳对一些不能回答的问题,陷入了偶然论的错误,反佛教唯心主义不够彻底;

②刘只是从认识论上分析有神论的根源,没有涉及社会的阶级的根源;对佛教有神论斗争不彻底,采取容忍态度,认为因果报应的说教对人类社会的教化有帮助。

二、宋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概述:宋代思想界斗争十分激烈

1)北宋二程兄弟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正统理学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以南宋陆九渊为代表的一派理学家建立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3)同时也有一批唯物主义哲学家,以北宋张载、王安石和南宋陈亮、叶适为代表,在当时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在思想界也占据一定地位。

1、张载的元气本体论唯物主义自然观

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自然说,把他提高到元气本体论的水平,不仅认为元气构成事物,进而探讨体用关系,是元气本体论的奠基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气,进而引入“聚散”的概念,来说明客观世界不同物质形态的存在和它们的运动变化。

1)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是一个进步。“太虚”原来反之虚无飘渺的宇宙空间,张载利用并改造了这一概念,用它表示物质性的本体气的基本存在形式——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本然状态,万物是气的不同的凝聚状态。

2)认为世界的本体气存在于运动变化之中,处在不断聚散的运动过程之中;

3)认为气只有聚散,没有生灭,是对万物都是从虚无产生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的驳斥;

4)气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过程,原因在于事物内部,即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宇宙万物变化的真正原因。

2、王安石的元气本体论唯物主义自然观

1)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道:“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生物者,气也。”

2)道分化为阴阳,具体化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它们运动变化形成万物;

3)万物本身包含着矛盾的对立面,正是对立物的运动使万物变化无穷;

认为一切事物和自然规律都是可以认识的

3、对二者自然观的评价

1)对元气自然说的发展,吸收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新成就,绘出一幅永远处于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物质世

界的总图画,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也有局限和不彻底的地方:

①张载混淆了精神和物质的界限,都说成物质性的气;认为矛盾可以调和

②王安石认为运动相对静止绝对,最高境界是取消矛盾

3)二者理论还是相当粗糙,不够完善,后经过陈亮、叶适补充和发展。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六、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自然观和西学东渐的影响

(一)明代中叶元气本体论在和理学、心学作斗争中发展

1、明代唯心主义理学和心学(王守仁)的泛滥

2、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斗争中发展:王廷相、罗钦顺

(二)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原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一些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所进行的文化教育运动,特点是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和反对的态度;后来泛指资产阶级或它的前身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怀疑或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运动。

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戴震

进步性:

①具有初期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②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科举制度;

③提倡教育自由;

④主张发展自有生产,平均授田,反对封建土地占有制;

⑤反对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⑥重视“经世致用”的实学,不屑空谈性理;

⑦坚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认识论。

(三)西学东渐对我国思想家的自然观的影响

1、我国传统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元气论

1)发展历程

战国中期:提出物质性的“气”为万物的本原,经过荀况发展

东汉:王充提出元气自然说

唐宋:柳宗元、王安石、张载发展到元气本体论

明清:王夫之集大成,发展到更高水平

2)基本点:

物质的“气”“器”是第一性的、本原的,而“理”“道”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从属于“气”“器”;“理”“道”不能脱离物质“气”或物质的种种具体事物“器”而超然存在。

3)缺陷:

①所使用的概念没有严格的科学规定;

②所讲的自然规律和现象缺乏科学的论证;

③虽然也提出运动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观点,但不很明确。

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在自然观方面虽然坚持唯物主义,但涉及社会历史领域,仍是唯心主义者。

2、西方思想传入的影响

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哲学思想开始倾向机械唯物主义。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 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 1. 什么是自然观 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2. 西方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

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 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一、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理解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和精神的实质。它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规律,提供了社会化进程所需的观察工具和思维模式。 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这一概念,并将之与人建立关联。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自然观源自于人类的天道观。天道观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知识匮乏,认为有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在支配着万物,这种超人的力量便是天。在此期间,人对天的态度是畏多于敬,怕多于服。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孟子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由于从孔子、子思到孟子,他们这一套维护剥削制度的理论,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很有用,更有利于专制政权的统治。至哂汉为董仲舒所继承并加以体系化,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西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权统治的理论基础。后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从字面上看,天是指头上的天空,而实际上天在中国文化中有更广泛含义,日月星辰运行是天文,四季交替是天时,昼夜循环是天道,风雨雷电是天气。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天其真正的内涵是泛指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代表着决定物质资源思想的主体。 人的思维意识和天客观存在是一体的。天道的变化和人的意识思维活动是有关的。这种一体性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关联性就是天人感应。合一,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人类自我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相互转化。人类依附大自然而存在,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水源&&同样,自然在人类生存的影响下发生着改变,同时 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笔者认为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发展至今,凝聚了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发扬者对其的看法和态度。这个思想的发展与今日所宣扬的天人合一思想已有了很大的差别,单纯的讲,古代这种思想中有一定的奴性。但是这一思想为什么一直流传了这么久?最主要是因为这个自然观的主要脉络承认了天的存在。它在发扬的过程中总会作为一种主导思想引导着当时人们的行为。更是配合领导者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笔者将从以下二方面阐述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现代天人合一思想,归结为和谐二字。现代领导者对国情新的诠释也无不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踪迹。 1现代生态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认为自然界生养万物原本就是为人类服务的。这种观念强调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却忽略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面对近些年频繁而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 人们不得不坐下来审视自己曾经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取利益的所作所为。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引起了种种异常天气:有些地方持久性的烈日炎炎;有些地方频繁遭遇暴雪、风暴、 洪水、暴雨、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还有些地方面临着物种灭绝的困境,天气变得离奇。总之,人类已从大自然的客体变成主体。 天人合一论讲求天地万物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事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万物皆天所化生,因而与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贯注于万物之中的内在联系。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产生一定的观念改变。 2?回归自然与崇尚自由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于自然有了不同的认识:从开始的崇拜,顺应,到征服改造,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自然生态的重要性,又回归自然,将人与自然重新的联系在一起。 人对自然这种从无意到有意态度的转变也正反映出一个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则唤醒了世界对潜在的气候变化巨大破坏力的认识。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在唯心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或上帝的世界中的产物;在辩证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时时刻刻不停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在机械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静止的,是形而上学的。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界的发展为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才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中国人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是不同的,首先西方的自然观是主客体分明的,西方常把世界万物分为两种:物质和精神。在他们心中自然界中可以被人们认识的被叫做物质的,而那些人类所不能解释的自然之谜被他们戏谑为精神的。在这些原因的指导下,他们懂得利用自然,努力去改造自然,认为自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存在而存在的物质。在他们的自然观指导下,他们创造了神话,上帝等等。例如在西方产生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虽然是神所造,但是人的地位高于物质,人类研究自然万物为的是寻找失落的神性。在他们的世界当中他们认为神是第一,人是第二。他们极力的推崇神的力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们就是被神学的氛围笼罩着。例如,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其后半生也是极力的探寻神的存在,再者在神学界极力推崇的地心说的时期当中,他们不相信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理,无情的用火烧死了日心说的忠实拥护者布鲁诺。西方一直鼓吹人类至上论和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一定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们的利益而服务,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整个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当中,现在不能克服的困难将来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在西方一些早期的哲学家、科学家眼中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又是什么呢?弗兰西斯·培根极力宣扬自然科学的发展。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二为一,通往人的力量的道路和去向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极力怂恿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实现人对自然的完全控制。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他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做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而是相反,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黑格尔则很兴奋的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则认为神学是人学的一部分,人类可以战胜一切,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财富。按照历史的视角,过去所渴望的,现在可以得到;现在不能得到的,将来一定会得到。以上就是西方的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刀耕火种维持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在早期中国一直想要的是风调雨顺那样才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即所谓的“靠天吃饭”。土地、农业、自然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了。它视人与自然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自然的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天与人统一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念中,自然孕育出万类霜天和万物的灵长——人类,人与世界万物一样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和谐共鸣。中国哲学的最高状态就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关系。这样的自然观深刻地影响到后世的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于是山,水,石,树,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也被赋予生气,在自然母亲的观念当中,人与物是平等的,正如宋代哲学家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鉴于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由自然观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的。从文学方面来说,西方的文学没有中国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例如《希腊神话》、《故事圣经》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背诵篇目

古代文学背诵篇

目 第一编先秦文学 诗经:关雎、桃夭、汉广、黍离、溱、蒹葭、七月、鹿鸣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国风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国风郑风溱zhen洧wei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jian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南大历年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1995年中国古代史 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推行了哪些措施?各有什么作用?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4、什么是牛李党争?他们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试评析其优劣。 5、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进行过哪些重大斗争? 1996 一、名词解释(任择5题,每题5分) 1、殷墟 2、四书五经 3、吐谷浑 4、侨洲郡县 5、淝水之战 6、庆历新政 7、乡度会试 8、土木之变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任择3题,每题10分) 1、何谓“十通” 2、唐朝的三省制 3、元朝统一的意义 4、“嘉靖倭难”的前因后果 5、明清小说的代表作举要 三、论述下列问题(1—2题必做,3—5题任择其一,每题15分) 1、东汉、唐、明三朝宦官擅权及其特征。 2、唐以来我国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 3、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4、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 5、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南京大学1997年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5分,共25分) 1.马王堆遗址 2.向戎弭兵 3.甘露之变 4.绍兴和议 5.一条鞭法 6.总督巡抚 7.四库全书 8.马可波罗游记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先秦诸子极其代表人物 2.熙(宁)(元)丰变法的基本内容 3.康乾盛世说明了什么. 三、论述下列问题。(任选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中国古代辅政体制(宰相制)的变化

2、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3、隋唐宋元明清的地方行政机构。 南大1999 一、标出以下考古遗存之今地(省级),并从中拣出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部分(打勾)。(每个一分共5分)马坝龙山磁山河姆渡长阳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1975年在湖北__出土了一千支竹简。 2、西汉曾封__为南越王。 3、《春秋》三传指__,__,__。 4、《五经正义》的作者为__。 5、《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和__号称宋代四大部书。 7、成书于十三世纪,原文为畏兀尔体蒙古文的一部著作名为__。 8、汉文文献将唐时都于拜占廷的东罗马帝国写作__。将苏门答腊岛上的强国写作_。 9、辽之南京称__府。元之上都为__,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确定的政治中心分别为__(今辽宁新宾)和__(今沈阳)。 三、填写五代十国简表部分的空缺部分 国名开国者政治中心 __郭威开封 吴杨行密__ __孟知祥成都 北汉__晋阳(太原) 楚马殷__ 四、判断正误,误者予以纠正(每个4分,共20分) 1、出土的甲骨文全面反映了商代“有典有册”的盛况。 2、秦始皇派庄子入滇,封“滇王”。 3、曹丕行“九品中正制”,背离了曹操的“唯才是举”的原则。 4、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徒众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5、宋代“客户”指隶属于地主、官僚的外来户。 五、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共和行政 2、清议 3、喀剌汉王朝 六、问答 1、以“三省六部”制的由来与演化为主要线索,扼要说明专制主义强化的轨迹(28分) 2、扼要阐述“人头税”(含户税)从形成到消亡的历史过程。(12分) 南京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5分) 1.三国(孙吴纪年)简牍 2.《管子》 3.《长恨歌》 4.侨州郡县 5.嘉定合议 6.文献通考 7.鱼鳞图册 8.改土归流 二、简述题(任选3题,每题10分) 1.汉武帝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牛李党争及其社会影响 3.王安石变法 4.郑和下西洋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英语 2012年9月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班级:英语 姓名:自古,东西方文明就存在着巨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差异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影响着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使东西方文明拥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那么,东西方文明背后的自然观都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不同?这些自然观怎样形成的呢? 一、什么是“自然观”? 首先需要搞清楚自然观的定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包含了很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比如,“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自然可以怎样影响人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等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 二、东西方自然观都有什么? (一)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1、神话和巫术——原始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故事。其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神话的涵盖范围非常广,然而就今天所需要提及的为创世神话。是神话的主体部分。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上而言,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1)汉文古籍与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 如《三五历记》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与《述 异记》中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夸 父追日等故事。 1摘选自百度百科“自然观”词条https://www.360docs.net/doc/c74483780.html,/view/50583.htm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 个方面: 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 具体东西, 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 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 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 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 陷于外因论, 就诉诸爱和恨两 种外在力量; 克萨戈拉将它归 因于外在的“” 复归于本原的 合乎规律的过程, 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 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 伊壁鸠鲁 (见纠正了这个错误, 认为 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 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 动法 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 ,万物由数产生 ,按照特定的比 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 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认为, 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 从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 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 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 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 相对性与绝对性 的矛盾等。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学之间。 他在其自然哲学中, 一方面认为万物 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 水四种元素, 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 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 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 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 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 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同时,他还按照灵魂的等级,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 和人,但又肯定物种是不变的。 关于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 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 因此,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 原理 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 ”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 人们把自然 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 不断运动的整体, 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如“阴阳说”、“五行说”、 “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 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 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 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 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 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古希腊自然哲学, 宏观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 的一种理解方式。 相对是比较特殊的, 因为自然哲学 是科学的源头, 除希腊文明与后来继承了希腊文明的 欧洲人之外。 式在早期其实与我们中国人的自然观并 没有巨大差异。 样与我们的自然观一样, 是把自然现象附着于不同的 神身上, 情欲, 爱恨争斗上的相似性, 但是在这里 说明一点, 自然观有一个主要区别,那就是古希腊诸 例如,在说明水、 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 在解释数目无限、 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 阿那 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 万物又 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 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但有些唯物 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 科学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并不存在于 自然哲学做为古希腊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 希腊神话做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观同 也同样表现出了神与人在个性, 古希腊最原始的自然观与中国最原始的 ,而中国的神基本是人神不分, ,也就是这一点为后来中国与希腊这两 为什么这种小小的区别会造成这种巨大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填空

四家诗: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 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吕氏春秋的体例:八览,六论,十二纪 楚辞:一种新的诗体;一本诗集 九歌:东君、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汉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之作。董仲舒 刘安的《淮南子》又叫淮南鸿烈,包括内书、外书、中篇 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 史记的体例:本纪,书,表,世家,列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汉书体例:本纪,表,志,列传 前四史: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乐府:音乐机构名称,诗体名称 汉乐府双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王粲、孔融、徐幹、阮瑀、应瑒,刘祯,陈琳 文学自觉地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文学各种体裁的划分;重视文学的审美特性。 正始名士:夏侯玄、何晏、王弼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建安抒情小赋的双美:曹植的《洛神赋》和王粲的《登楼赋》 顾恺之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太康文学代表:三张:张协、张载、张元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元嘉三大家:颜延之、鲍照、谢灵运 南朝民歌分为三类:吴声歌、西曲、神弦歌 北地三才:温子昇、邢绍、魏收 南北民歌的双壁:西洲曲、木兰诗 典论论文:作家论、文体论、文气论,把文学的题材分为雅、理、实、丽四科 文心雕龙: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序志》篇全书总序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温李:温庭筠、李商隐 初唐四杰:王勃《王子安集》、杨炯《杨盈川集》、卢照邻《幽忧子集》、骆宾王《骆宾王集》三十六体: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沈宋:沈全期、宋之问 七绝双壁:李白、王昌龄 杜甫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张王乐府:张籍、王建 韩愈的文学主张: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学古创新、提高学养 韩愈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文体创新、手法创新、语言创新、风格创新。散文内容:论说文、叙事文、抒情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博辩宏伟)、苏轼(行云流水)、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赤壁之战别称乌林之役。东汉末,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父子后,据有河北及中原大部。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荆州,欲进而统一南方。时荆州牧刘表卒,表幼子琮举州降。寄寓于刘表的刘备,自樊率众过襄阳,退至当阳,遣关羽率水军往江陵接应。操率轻骑五千穷追,于当阳长坂大破备军,备率余众与羽及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会于夏口。操军夺取江陵,将顺流东下,并写信给孙权招降。备遣诸葛亮请教于孙权,权犹豫未决,亮指出操军远来疲弊、不习水性、荆州民未服,孙刘合力必能破操,则鼎足之势成。张昭等则以势力悬殊,不如迎之。鲁肃劝权不可放弃已据江南之局面,周瑜力言操军可破之理由,权乃决心应战。以瑜、程普为左、右督,以肃为赞军校尉,率兵三万与备两万会于樊口,时操军约二十余万。是年东战于赤壁。时操军已有疫疾,初战不利,退至乌林,操军战船首尾相连,瑜将黄盖献计伪降,以斗舰十艘满载引火物,及接近操船舰同时发火,烧尽北船。时东南风急,遂沿及岸上营地。操军大溃,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率军继进,操遂烧余船资,从华容败逃。瑜、备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是役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备旋地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后又得益州,遂与孙、曹渐成三足鼎分之势。 屯田亦称屯垦,即对土地所行之有组织垦种。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之有组织屯种,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曹操接受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宋时,称军屯为屯田,民屯为营田。金元屯田甚盛,元代除军屯、民屯外,并有军民混合屯。明代掌于工部屯田司。清沿明制,而屯田规模更大。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曹魏屯田曹操实行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垦荒种地。屯田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不服徭役,但不许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背诵篇目

古代文学背诵篇目

第一编先秦文学 诗经:关雎、桃夭、汉广、黍离、溱、蒹葭、七月、鹿鸣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国风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国风郑风溱zhen洧wei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jian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