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伊壁鸠鲁(见纠正了这个错误,认为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

生出来的。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他在其自然哲学中,一方面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水四种元素,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同时,他还按照灵魂的等级,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人,但又肯定物种是不变的。

关于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古希腊自然哲学,宏观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的一种理解方式。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相对是比较特殊的,因为自然哲学是科学的源头,科学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并不存在于除希腊文明与后来继承了希腊文明的欧洲人之外。自然哲学做为古希腊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早期其实与我们中国人的自然观并没有巨大差异。希腊神话做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观同样与我们的自然观一样,是把自然现象附着于不同的神身上,也同样表现出了神与人在个性,情欲,爱恨争斗上的相似性,但是在这里说明一点,古希腊最原始的自然观与中国最原始的自然观有一个主要区别,那就是古希腊诸神是“人神同构”,而中国的神基本是人神不分,而表现为“人神同一”(也是中国祖先神的早期因素),也就是这一点为后来中国与希腊这两大古代文明的发展埋下了种子,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为什么这种小小的区别会造成这种巨大的差别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也许理解“蝴蝶效应”的人会比较容易理解吧。人神之别反映了对象性思维的原始形式,人神同构也为古希腊人提供了有机的自然观念。事物总是要分清楚宇宙机体的灵魂才能更为理智的。古希腊神话也多少反映了希腊思想的对象性和逻辑性,这也是自然科学赖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怀特海曾经提到过古希腊着名的悲剧中就蕴含了原始的自然观念。希腊的文艺哲学家们认为命运是冷酷无情的,悲剧是不可逃避的。希腊悲剧完全附合了现代思想中——自然的秩序!

正是这种最初的“同构性”为打开希腊人的智慧提供了可能性。结构是什么是超越人类感知能力和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背后的原因。当然,在早期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他们多半还是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于一些

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面。比如,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这个西方科学的原始开创者,米利都学派的开创者。他就认为万物源于水,水是一种基本物质。这是一种哲学思维的开始,也是科学对待自然界的第一个基本原则,科学从具体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和原理,再用原理解释更多现象,这也是最原始的唯物主义传统。泰勒斯之所以把万物归结于水,那是因为他发现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种子只有在湿地中可以生根发芽,大地也是被大海所包围。这虽然看上去非常简单,甚至有人会嘲笑,但毕竟是肯定的是,这就是千真万确的科学的开端!当今很多中国人其实最本质的就是缺少了这样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归纳能力!之后,这种简单的单一物质成因论被更有机的多物质成因论所代替,这个代表人物,我认为是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继承了泰勒斯的自然统一观,但是他不认为单一的宏观的单物质成因可是令人信服。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都分别提出了“原子”论。把一个物体一分为二,但它仍然是一个物体,这样继续的话,还可以再把一分二的物体再一分为二,这样无穷下去,便有了一个极限的物质,这就是——原子。有人问世界上的事物怎么都会是一个样子的原子呢而德谟克利特的回答则是原子在形状,数量等属性下的不一样,从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世界。其实,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到这儿,已经开始形成思辨,原子论就是思辨的产物。虽然原子论最终没有敌过亚里士多德的四原素说,但现代科学复兴了原子论,从而构成了现代物理的基础。不得不说,原子论是个伟大的构想!虽然在当时它没有实验来支持,当然希腊人也是不喜欢做实验的。

当然,与此同时在早期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当中也有另一种声音,那便是认为数学是万物构成的毕达哥拉斯和提出运动悖论的芝诺。

在经历了“古希腊自然哲学思想”向“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理性主义精神”过渡之后,古希腊自然哲学基本形成,这个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他把热衷于把本源归结为某一种简单的基本物质的传统引出了对“善”的认识。这个“善”便是最为纯粹的思辨,也即后来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的“超感知”。

要理解西方哲学及科学的鼻祖——古希腊自然哲学,首先我们就必须对柏拉图的这个“超感知”有充分了解。宇宙的“本原”是从复杂多样的自然世界出发的。而在这些复杂的现象背后是什么上边通过对古希腊自然观的发展历史的简单介绍,大家应该多少知道一些这个“同构性”是什么了。自然哲学是由“存在”为基础的,也既是“本体论”。柏拉图的理念和超感知也就是相对于“存在”而存在的,他把世界二重化,或说二元化,把世界分为了可以被感知的和不能被感知的超感知两部分,这个超感知理念,简单地说也就是所谓的逻辑,所谓的结构了。本体论本身就是以逻辑方法构建起来的概念范畴体系。这一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具备形而上学特征(或说很弱),并且更缺少二元化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的哲学主要体现在《周易》上面,是比较典型的一元化哲学观,虽然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在后来的由《周易》向“术数”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四柱,六爻,或大六壬和奇门遁甲等等在起局的“复杂”化过程

中也体现了多重“世界”,不过奇怪的却是始终不能上升为一种哲学能力与物质相结合,这也许是中国传统没有“自然哲学”观念的原因吧。柏拉图式的两重世界本质上是在研究探求事物“是之所是”的原因,即“存在之为存在”的根本因素。把包括动力和目的在内的万事的形式逻辑从事物之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实体,成为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柏拉图曾经说“不可感觉的不动的永恒的实体存在,就是自身不被推动的宇宙推动者”,这句话实际上也成为了今天基督教确定自身合理性的辩词,通常称为“第一推动力”!谁是第一推动力呢他是万物之主——上帝,耶和华。这个不涉及主题,先不讲这个。第一推动力是形式的形式,是集合了动力和目标于一身,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动因。

实际上传统本体论对最高实体的追求最终必定是导致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导致了神,上帝的观念。也因此,西方哲学带有典型的神的品性。我以为,这也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为西方人所带来的最为闪光的精神,也是这个精神最终导致近代东方和近代西方有如此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所在。这里也令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里边对真理认知的相对性和西方传统中对真理认识的绝对性。

关于这个“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我估计自己不好做什么回答,因为在这一点上我是和国内主流哲学观点持相反意见的,而且我基本不承认伊曼努尔·康德之后的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我以为黑格尔哲学完全是狗尾续貂,毫无必要。所以,我不可能从正面来回答这个机械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传统的形而上学其实已经包含了现代哲学的深层核心,并且有极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里边,并不是把哲学引入歧途的黑格尔们,开启了哲学说谎时代的黑格尔们(叔本华语)所能比拟的。

古代中国与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以前很多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学者认为是种族的优势造就了东西方现今的差距,而如今更多的学者却更愿意从地理环境着眼,解释各种文明形式的异同。我认为实际上每一种文明自然观的特点都与其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开始陈述中国古代和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之前,我想先对两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做个简要的介绍。

地理环境影响自然观

中国位于资源优越却与世隔绝的东亚地理环境中。绵延千里的华北大平原四季分明,热量充沛,大河送来灌溉,季风带来降雨,可天然支撑巨大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来的、血缘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同质人口。周边的环境却不利于异质人口的大量繁殖,因而无法抗衡中原的“人口霸权”,即使遇到皇朝的更迭或异族入侵,也不用担忧被周边的异质人口和异质文化同化。

希腊土地贫瘠,地形险恶,全境80%以上布满巴尔干半岛特有的崇山峻岭和深峡险谷,仅在沿海有些平原,为密集的高山峻岭所切割而十分零碎。全境也无一泄千里的大河提供灌溉、航运之利。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使希腊夏季虽有充沛热量,却极为干旱。冬天则细雨绵绵,缺乏热量。自古以来希腊虽能出口葡萄酒和橄榄油,却无法自给粮食。不过与希腊同在地中海沿岸的文明都是农本文明,这就为希腊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

力的驱动。而希腊通过海上交通学习这些先进文明的知识经验,同时地中海的阻隔减少了其被强大专制帝国吞并的危险,使其可以有较为自由的研究环境。希腊的崇山峻岭虽然不利于农业和人口繁殖,却为自由城邦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最佳的天然条件。各个城邦能借助周边的高山自卫,却由于腹地和人口的有限,没有一个城邦可迅速崛起,抑制其它城市的自由发展。从海外获得粮食的贸易机会,使人口的相当比例能脱离农业,集中到城市中生活,为科学研究创造条件。

从“道,可道,非常道”说起

BBC有一部纪录片《How art made the world》讲述了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的发展,古希腊人认为众神有着完美的身体,故他们在雕刻塑像时总是追求逼真地再现完美的人体。中国人则追求一种默会性,着名的国画家齐白石介绍什么是好的绘画时说:“似与不似之间,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意思是一幅好的画作必须介于像与不像之间,太像了和太不像了都不行。与古希腊相比,中国少了一种对自然事物的精细描述方式。同理,在对自然规律的可言说性质上,古代中国不清晰,追求模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最好的例子,对自然规律的描述倾向于突出其神秘性,少了客观性。而古希腊在这方面则较清晰,追求自然规律的可言说,有一种确定性。像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这类的哲学家都希望以简短的语言描述那些宽泛的规律。

天不变,道亦不变——自然观中的创新因素

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注定了其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中涅磐又重生的命运,长久下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是个大轮回的自然观,觉

得道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并且它“非常道”,故无需去发现去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间歇性入侵也使得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一种进三步退两步的状态,创新无法得到继承相当于没有创新,像指南车这种技术的失传就能证明这一点。几千年来中原就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中原已有的传统、秩序、技术和经验,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可以完整地移植到边际领土。老经验、老知识只需在边际上变通,便可在新的环境里适用。这条道路几千年来驾轻就熟,传统和权威得到反复的加强,很少有制度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向古人讨教问题的原因,在大多数人思想中只要在孔子的话里找出一句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那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希腊的社会形式是城邦民主,公民有权通过公开的辩论追求真、善、美,很少束缚和禁区。在崇尚以理服人、不接受未经验证的“绝对权威”的环境里,希腊哲人能够自由得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农本社会的中国不同,古希腊的社会基础是手工业和商业。对外贸易的机会不但带来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资,也保证了信息和知识的流畅。居民出于牟利的内在冲动,对外界的新事物敏感好奇,使居民变得见多识广,愿意标新立异。贸易带来的暴利的诱惑,使希腊人绞尽脑汁发明新工具、找到新方法到海外寻找新的贸易。面对凶险的海洋、陌生的土地和异质的文明,古希腊人被迫以面对现实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寻求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征服未知的世界。

知识的掌管者决定民主的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来的皇帝都自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民,寸土之滨,莫非王土。人民意识中的被奴役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人民不是知识的掌管者,而中国产生帝王自然观与希腊产生民主自然观的本质因素也在此。近代中国要推行简化字时,遭到了老知识分子的坚决反对,他们害怕失去文字的特权。繁体字的艰涩使知识在中国古代始终为少数人垄断,大平原的存在又使相对愚昧的人口迅速繁殖,因而少数精英始终能操纵愚昧大众,维持至高无上的皇权作为社会的稳态。这也是自古以来几乎所有朝代都奉行愚民政策的原因,对于古代中国无外敌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保持稳定的良策。

而古希腊采用拼音文字,使得知识不再为特权阶层垄断。有知识、有觉悟的全体市民和王权、贵族的对峙,使希腊社会产生了民主的自然观。民主与帝制的自然观从东西两种文明对星空的诠释中可以略窥一二。古代中国的星空是中央集权的社会特征反映,在天象解释体系中中央集权的秩序性特别强,包括二十八星宿与北斗紫微宫。古希腊在天象的解释方面,各种星座的神话和天文故事体现了希腊自由城邦的社会性。

其他自然观差别简述

首先是自然哲学方面,古代中国在五行和阴阳学说上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但是没有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也不具有种类繁多、比较极端的理论。古希腊则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同时又种类繁多的、鼓吹极端的见解。

辩证法方面,古代中国对辩证法中的某些辩论技巧和合法性感兴趣,更注意系统和关系。而古希腊则对形式逻辑和对论证的纯抽象分析感兴趣,更注意部分和结构。

哲学科学风格上的总倾向,古代中国更关心社会和价值,更注重实效,更关心可行与可被利用的东西,追求圆满、中庸的解释与答案不大关心基础性的问题,也没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古希腊则更关心自然和人的认识本身;更专注于基础性问题,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追求极端、激进的答案。古代中国哲学服务社会的特征更强,而古希腊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自然的始基古代中国比较无形,注重关系和功能。古希腊比较有形,注重本体和结构。

两种自然观的共性

虽然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自然观有如此多的差异,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共性。这些共性表现为以下几点: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并且认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古希腊的Hesiod的《神谱》里认为第一个神是“开俄斯“即chaos,提出了由”混沌“到大地、星空、山脉、海洋再到万物的宇宙起源观点。而中国的《庄子》中也有类似的混沌故事,说的是南海之帝叫儵,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混沌。儵和忽经常在混沌的领地相会,混沌待他们很好。儵和忽商量着要报答混沌的好处,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它却没有,我们试着来为他来凿孔。”一天凿一个孔,七天混沌便死了。混沌本来是个球型,对称性为无穷。为混沌凿七窍实

际上将他的对称性降低到了只有左右对称,这样低对称性的秩序便产生了。从这点来看,这两种文明的自然观对万物的起始有着极其相似的见解。总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正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现在各种各样人类文化的互相交汇、互相融合,也使得人类能在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保证种族的生生不息。

浅谈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浅谈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摘要: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哲学思想的发展,不难看出哲学与科学是相辅相成,必不可分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哲学的兴旺,需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去探索自然和万物,完善哲学体系 关键词:古希腊;自然哲学;近代科学 古希腊文明是一个欧洲小民族留给欧洲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在整个西方文明中的鼻祖地位应当是勿庸置疑的。而近代科学是15世纪下半叶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脚步到来的,她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不容怀疑的。 如果就哲学对科学的影响大家可能会更容易了解一些,但是由于古希腊自然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最初形态,所及就大多说人来说,对它的认识是少之又少,所以就包括我本人来说觉得古希腊自然哲学是神秘的,枯涩和难以理解的,更何况其对于近现代科学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逻辑思维就能较清楚的认识这一点。 既然古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最初形态,自然哲学是这一最初形态的源头。所以就遵从这样的逻辑,虽然不能说近代西方科学的源头就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但至少本文立题讨论“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近代西方科学的贡献”应当不是无的放矢。 从自然哲学的诞生来看,其诞生与其临海的地形、外来入侵、国家领土变迁、民族迁徙和融合、东西方文化交融有关,在这一过程中,古希腊人民把外来的文化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结合观察与思考,不断显露出对大自然、对万物新的认识,新的思想不断涌现,自然哲学就慢慢发展起来,天文、气象、海流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逐渐被发现,这为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这个过程来说,希腊自然哲学与科学不分家,自然哲学家们往往同时又是科学家。哲学界公认的西方哲学鼻祖泰勒斯,同时又被科学史家称为科学之父。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用他们聪明的大脑提出了一系列的广泛而深刻的问题。从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是功不可没的。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的思考之中,蕴含着一些基本观念,它们或明或暗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首先,哲学思考的出发点是宇宙的合理性,其目的就在于解释和证明这种合理性;其次,宇宙自然既然是合理的,因而也就是有规律、有秩序的;最后,这个合理的、有规律的宇宙是一个整体,所以一定有统一的根据。这些基本观念通常是哲学思考的自明的前提,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哲学家的思想并且支配着整个西方古典哲学,只是随着哲学思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 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 1. 什么是自然观 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2. 西方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

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 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 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 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是相反, 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尽管唯物主义论者认为意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 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和社会)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相混淆。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永恒的,既不会陈旧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但是,对具体科学的物质的概念、属性、结构和形态的认识,则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着的。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哲学传统中,中国哲学是唯一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过的哲学。先秦时代就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特别是儒、道两家。继先秦哲学之后,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中国哲学致力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历史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建构了许多哲学范畴,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人我关系、知行关系、理欲关系、义利关系等,注意对对象世界的整体把握,强调知识与德性、理智与情感、认识与行动、理性与信仰、责任与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主张仁智双彰、美善相乐、德才兼备,讲中庸、仁义、和谐、礼义、统一、内省,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寻求智、真、美、善的有机统一。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和影响着文学、艺术、伦理、教育、科学等其他文化要素。 中国传统哲学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既不能一概加以排斥,也不能无批判地继承,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创新。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一些优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它概括了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相应的属性;水向下,润湿、味咸;火向上,燃烧,味苦;木可直可曲,味酸;金可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味辣;土可以种植庄稼,收获百谷,味甜。“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由此阴阳“五行”说不但广泛地说明了各种事物成分、结构的差别和多样性,而且广泛地说明了各种事物的内外联系、关系的差别性与多样性。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尚未形成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却提出了接近于物质要领的“气”。人们常常用阴阳“二气”和“六气”来概括说明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对这一现象与过程的高度概括。“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它和“五行”相配合,构成了世界的秩序。 中国哲学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以及探索人自身机体活动,都具有多方面的辩证思维、辩证观点和辩证方法。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点,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阴阳相补、相依相持就是各种事物的基本联系和发展,而“五行”变化,相生、相克又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天、地、人物,构成了一个包举万有、统摄万象、道生气出、变化日新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整体性思维方式,关于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矛盾观,都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中国哲学历史上的知行之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的观点。如行先后知、由行而致知的见解,强调了行是知的基础。有的哲学家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在知与行这对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中国传统哲学常把对社会历史变迁的考察和把握,叫做通古今之变。社会历史皆是由古到今的,而变化的结果是今胜于古,这一思想提出了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的观点,如“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为邦本,本固邦安”等等,这些思想无疑是蕴涵着唯物史观的一些因素的。 实事求是地、科学地阐述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3)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方面,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领悟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古希腊人善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认识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 (4)在表达思想的方式方面,古代中国人“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论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老人》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论证”,这种表达方式“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古希腊人则“最为思辨,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及对世界的影响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及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本文简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各自的流变过程。进而探讨了古希腊自然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各自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差异。最后阐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关键字: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特征影响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指出:“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也是自然哲学家。”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主要指公元前五世纪之前的伊奥尼亚学派,南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希腊哲学从探讨万物的本原开始。哲学家们在对“始基”的提出过程中,阐明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何为本原呢?“本原是万物的根源或元素”。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解释。他认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在古希腊,自从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第一个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后,“始基”观念便存留在先哲们的运思中。米利多学派作为西方最早的哲学派别,他们在寻求万物始基时,摆脱了宗教迷信的传说,依据对自然的直观猜测,首次提出世界的物质性始基思想。这表明了人类思维开始向神话阶段告别,开创了科学认识自然的新路。 泰勒斯之后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但他没有说出“无限者”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无限者”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它还不是事物某种共同属性的抽象,是一种感性具体物。阿那克西曼德没有从泰勒斯命题中思辨的水与感性的水内在的矛盾来把握思维发展规律使然。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是将一切具体性、个别性、特殊性都否定和抽象掉了。在希腊哲学开始时,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西曼德,在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泰勒斯从个别的水上升到一般的水;阿那克西曼德则从一般的水(也是个别的物质)上升到一般的物质。在人类思想抽象发展的过程中,后一阶段超越了前一阶段,这是人类从认识个别转向认识一般过程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人类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提出了以“无定形”的“气”作为万物的始基,以一个确定的元素代替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的东西。并认为气有两种内在的动力,即稀散和浓聚。他说,当气“很稀的时候,就形成火;浓的时候,就形成风,然后形成云;再浓,就形成水、土、石头;别的东西都从这些东西产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的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在唯心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或上帝的世界中的产物;在辩证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时时刻刻不停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在机械唯物主义者心中他们认为自然界是静止的,是形而上学的。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界的发展为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才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中国人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是不同的,首先西方的自然观是主客体分明的,西方常把世界万物分为两种:物质和精神。在他们心中自然界中可以被人们认识的被叫做物质的,而那些人类所不能解释的自然之谜被他们戏谑为精神的。在这些原因的指导下,他们懂得利用自然,努力去改造自然,认为自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存在而存在的物质。在他们的自然观指导下,他们创造了神话,上帝等等。例如在西方产生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虽然是神所造,但是人的地位高于物质,人类研究自然万物为的是寻找失落的神性。在他们的世界当中他们认为神是第一,人是第二。他们极力的推崇神的力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他们就是被神学的氛围笼罩着。例如,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其后半生也是极力的探寻神的存在,再者在神学界极力推崇的地心说的时期当中,他们不相信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理,无情的用火烧死了日心说的忠实拥护者布鲁诺。西方一直鼓吹人类至上论和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一定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们的利益而服务,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整个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当中,现在不能克服的困难将来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在西方一些早期的哲学家、科学家眼中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又是什么呢?弗兰西斯·培根极力宣扬自然科学的发展。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二为一,通往人的力量的道路和去向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极力怂恿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实现人对自然的完全控制。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他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做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须存在于我们心中,即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我们不必借助经验从自然中去寻找自然的普遍规律,而是相反,我们必须根据自然的普遍规律从存在于我们感性和理智中的经验可能条件里去寻找自然”。他认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自主的、能动的。黑格尔则很兴奋的写道:“自然对人无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费尔巴哈则认为神学是人学的一部分,人类可以战胜一切,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财富。按照历史的视角,过去所渴望的,现在可以得到;现在不能得到的,将来一定会得到。以上就是西方的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刀耕火种维持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在早期中国一直想要的是风调雨顺那样才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即所谓的“靠天吃饭”。土地、农业、自然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了。它视人与自然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自然的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天与人统一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念中,自然孕育出万类霜天和万物的灵长——人类,人与世界万物一样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和谐共鸣。中国哲学的最高状态就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关系。这样的自然观深刻地影响到后世的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于是山,水,石,树,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也被赋予生气,在自然母亲的观念当中,人与物是平等的,正如宋代哲学家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鉴于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由自然观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的。从文学方面来说,西方的文学没有中国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例如《希腊神话》、《故事圣经》

900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

900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 发表时间:2010-02-02T10:26:57.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2期供稿作者:付慧1 马利2 [导读] 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基本成熟后与当时日益发展的医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付慧1 马利2(指导老师) (1湖北中医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5) (2武汉市第一医院质控办湖北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R2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260-02 【摘要】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基本成熟后与当时日益发展的医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气论哲学作为自然观基础渗透到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建构理论体系的基石,并指导着中医的诊治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理论自然观气论自然观气论 日川月落彰显阴阳;木长、火炎、水润、上生、金敛,蕴藏五行生克之理;风、寒、.暑、湿、燥、火,形成致病六邪,中医学是从“自然”中发祥的。 1 中医理论中的“自然观” 1.1《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人的生命规律服从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木始”。这句话明确指出,万物的生成、变化、消灭是自然界内部所具有的阴阳作用的结果。 1.2“五行学说”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明“自然”与“人”这个母、子系统之间不仅有从属关系,且有鲜明的同构关系。《内经》认为,万物的运动随四时表现出循环性和周期性,以四时为中心,把五方、五色、五材、五味、五言、五星统一起来,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使五行与人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志相结合,形成五行相生相胜规律,展开了一幅“自然五行图式”。 1.3运气学说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把对人的个体看法扩展到自然界中去。“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九星旋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指明生命的运化与自然运化的同一律的关系;“寒、暑、燥、湿、风、火……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指出人与自然生化的同物质关系;“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则指出运气对人生命活动作用的规律。 2 传统气论哲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气论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础和核心。人们经过春秋以前漫长时期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对内外两个自然的观察思考,逐渐形成“气”这一表示世界普遍原理的观念。到秦汉时期,进一步以气论为基础建构了宇宙论体系。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正是在汉代成书的,中医学不能不受到气论的深刻影响。事实上,气论是中医学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和原胚。气论使中医学走上了与西方医学完全相反的发展道路,规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其一表现在以气的异常变化解释疾病发生的观点,.取代了鬼神致病观,使中医学建立在了一个较科学的基础上。《灵枢?贼风》篇详细说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并进一步指出了百病皆生于气。 其二以气论为基础,构建了以人的生命活动为中心的天人合一整体医学宇宙观。气论哲学认为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气为中介来传递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同类相应的规则。《素问·金匮真言论》记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所谓“东方青色”就是木之精气。在人体肝属木,这是从结果来说的;从生成来说,就是天地之间的木气形成了人体的肝。在人体“目”为木气生成,所以肝“开窍于目”。肝的生理病理反映集中表现在眼目。在自然界,岁星为木之精气凝聚而成,所以岁星影响着人体的肝藏。其余四藏与四方及诸物的联系也同此。 其三,以秉气之厚薄多少,说明药性,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认为,天气形成了寒热温凉四气,地气形成了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于药物生长的时间与地点的差异及自身的内在原因,不同的药物秉受的气味以及量的多少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药物不同的治疗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3 气论与中医学的特征 3.1 重视系统整体—天人合一 中医对人体与疾病的研究是总体把握各个脏腑之间的功能联系和协调配合,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即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样,主张对于疾病的认识治疗要结合发病时的天气、地理,从个人性格、体质状况等多因素,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天人相应”是《内经》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 3.2 重视功能与运动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以气论为基石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也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也就是人体机能、功能的变化发展。因此,“功能”概念蕴涵着运动、发展、变化的思想。这就导致了中医学较之形体结构,更加重视人体的功能改变,形成重功能的特征。 中医学对运动的重视还体现在将天地、人的生命以及疾病看成是发展变化的过程。《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三阴三阳,五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内经》主张在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依据病理改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 3.3 重视时间规律 运动是气论哲学的一个根本观点,而运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这样就导致中国传统哲学对时间的重视。而《内经》的许多篇名,如《四气调神大论》、《藏气法时论》、《四时刺逆丛论》等都反映了重视时间规律这一中医学特征和基本学术观点。正因为中医认为人的生理、病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因此在治疗学上非常强调“因时制宜”。《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古希腊哲学主要思想学派概述

古希腊哲学主要思想学派概述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许多自然哲学思想。概括分析其内涵,含有丰富的科学思想成份:一是对自然加以自然主义解释;二是将自然本质数学化,提出数学天文学;三是从实体的角度考察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四是将世界逻辑化并进行相应的经验观察。所有这些对于近代科学的诞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哲学,科学数学化,原子论 Overview on main factions of natural philosophy of ancient Greek Abstract: the philosopher of ancient Greek has proposed many thoughts on natural philosophy. Summarizing their connotation with abundant elements of science, there are four aspects: firstly, naturalism explanation about nature; secondly, mathematicing the essence of nature and proposing Mathematics astronomy; thirdly,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things in substance aspect; fourthly, making the world logical and doing related observation. All of these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birth of modern science. Key words: natural philosophy, mathematicization of science, atomism 希腊哲学的直接前身是原始的神话和自然宗教的世界观。希腊神话是一种把人和自然混沌不分的幼稚幻想的世界观。古希腊哲学同它最初分离就在于把人和自然区别开来,排除拟人观而把自然万物当作在人之外的对象来对待。古希腊人由此就产生了一种对自然本身来了解自然、寻求客观的原因和理由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1]正因如此,我们看到最初的哲学只能是自然哲学。然而,人们关心的当然不只是自然,关心自然还是为了人类自己。人们创造的神话不仅包括自然,而且还包括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神话比最初的自然哲学包含着更全面的因素。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已经胜过了神话宗教,但还需要继续从那里学习和吸取营养,从那里获得某种智慧,并使哲学的研究从单纯的自然转回到研究社会和人生。哲学是通过哲学家们分别研究了自然和社会和思维之后,才逐渐形成和成长起来的。 在古希腊,科学处于萌芽状态,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没有区分开来,哲学家们对自然的认识是以思辨和直观的方式进行的,他们开始探寻世界的成分、组成、形式结构和它的运行,深入思考、推论和证明自然的法则,形成对自然的独特看法。这些看法中蕴涵着深刻的科学思想成份,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倡导反思和扬弃,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先导。 一、米利都学派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提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命题——“万物的本原是水”。泰勒斯是根据对自然的观察,用自然的因素来解释自然的。必须明确的是,他所说的水不是我们现代自然科学所理解的水,也不是指万物的基本物质成分是水,而是指万物的开端、开始和起源是水,水是生命的本原,渗透在宇宙的万事万物中,使宇宙成为一个有机体。根据他的这一命题,宇宙作为生长、生成、生活的生命整体的本质就揭示出来了。这种含义可从下面他的一段话中反映出来:“宇宙的心灵便是神,万物是活的,而且充满了精灵;正是通过基础性的水,宇宙的运动贯注着神圣的力量。”[2] 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的提出不是纯粹的猜测,是以一定的自然观察和思考为基础的,他们的问题意识一代比一代强。尽管他们所持有的是一种有机生成论的自然观,尽管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们还远不是无神论者,很多思想还带有很强的早期神话的味道,但他们与神话的解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英语 2012年9月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班级:英语 姓名:自古,东西方文明就存在着巨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种差异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影响着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使东西方文明拥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那么,东西方文明背后的自然观都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不同?这些自然观怎样形成的呢? 一、什么是“自然观”? 首先需要搞清楚自然观的定义,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包含了很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比如,“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自然可以怎样影响人类?”“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等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 二、东西方自然观都有什么? (一)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1、神话和巫术——原始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的故事。其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神话的涵盖范围非常广,然而就今天所需要提及的为创世神话。是神话的主体部分。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上而言,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1)汉文古籍与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 如《三五历记》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与《述 异记》中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夸 父追日等故事。 1摘选自百度百科“自然观”词条https://www.360docs.net/doc/bb7606624.html,/view/50583.htm

谈中国传统的借自然之势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3 —20 14 学年第Ⅱ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改卷教师: 学号:126020290 姓名:杨业奇得分: 谈中国传统的“借自然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所有的行为习惯,所有的思想和逻辑方式,国家政治生活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总有那么一种东西是我们遵循或者是想要遵循的。这种东西被称为“道”,是几千年来数亿万炎黄子孙所追求的的。而对于追求“道”,则离不开一个“借”字,借自然自力,顺天得道。这个“借”字,老祖宗理解,我们作为后人更应有深刻的理解。 诸葛亮借东风——对自然之力的深刻领悟 公元208年11月,三国时期。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几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在大江南岸。双方经过遭遇,在赤壁对峙开来,然而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士气低迷。两军刚一接触,曹操就吃了小的败仗。为了减轻战舰被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甚至可以骑马。这就是所谓的“联合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一个渡江的好方法。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

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被已。”周瑜耶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于火攻,急的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病因,并密书16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此可知,对于火攻的条件,曹操、周瑜、诸葛亮三人都有着共同的认识。 然而,诸葛亮由于家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对这一带的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加深刻。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当时诸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准确的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锋利很大。周瑜派出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假装去投降。穿上转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面围着布幔加以伪装。等行至理曹军只有二里路时,黄盖放火令下,所有战船一齐烧起来,直冲曹军水寨。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曹军水寨全部起火。几十万大军,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了解自然天气变化的规律,借自然之力,而化用自然,顺应天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可谓快哉。 都江堰——借自然之力,顺自然之势的典范之作 我国古代有不少的治水佳作,细观古人治水,成功的多懂的“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的道理。从古代的大禹治水道李冰修建都江

论古希腊自然观及其生态意义

论古希腊的自然观及其生 态意蕴

论古希腊的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 摘要:古希腊的自然观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形态,它开启了各种可能。在此我们要审慎地看待希腊哲人的超越性(他们也同样首先是内嵌于文化传统的个人),要对逻辑化的结论保持健康的怀疑:古希腊自然观并非物化地看待自然的开端,它为人类超越地审视自然提供可能,但同时也为人类蒙蔽于自然之内的宗教信念提供支持;古希腊自然观并不系统,在不同理论之中所表现出的丰富差异,是孕育此后诸多生态观念的温床。古希腊自然观所表现出的极强的可塑性,根源于自然哲学家们尝试性地探求自然的秘密,但并不对象性地究诘自然;他们以经验现象作为依据和起点,但总是回归到形而上学之中去。总而言之,从生态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古希腊的自然观会发现,它是促发生态思想发展的无限可能的最初构架,是生态思想生长的亦此亦彼的源泉。 关键词:古希腊自然观自然的神性自然的发现生态意蕴

像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中的地位一样,古希腊在生态思想史中也占据首页。这并非“言必称希腊”的教条,因其从思想的原初性、深刻性及重要性上讲,都在生态思想的整个发展脉络中具有无可争议的先导作用。自然哲学、科学——生态思想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题,都从古希腊发端。作为根植于历史之中的概念,两者在希腊人的自然观中纠结在一起,因而探讨古希腊的自然观就成为生态思想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一、古希腊自然观 提到古希腊自然观,当然无法绕开那些自然哲学家及其思想。“自然观、自然图景是属于历史的……只有在历史中才能理解自然”,“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科学传统”。一般而言,回到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文本之中,即是回到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古希腊的自然观是怎样一种形态,这一命题的难度在于:首先,在古希腊那里,不同的哲学家对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对文本进行谨慎细致的考察,我们也很难对古希腊人抱有怎样的自然观念得出唯一肯定的结论。这是科学思想扎根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深层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其次,从大体上看,古希腊人的自然概念与我们的所理解的自然显然并不一致。这样一种境况,迫使我们做出这样一种选择,即要着重考察那种影响较为广泛,一般形态的简单、朴素的自然观念。这种自然观念构成当时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哲学思想成果的探究,它们的先导性影响在整个生态思想史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一)自然神性 尽管通过词语的词源学考察来提出观点并不总是可靠,但却是我们理解前人思想的重要途径。“自然”一词在英文(nature)和希腊文(physis)中都有两种基本含义,一种是普遍为现代人所接受的作为自然物的集合的“自然界”;另一种指事物成为其所是的原因和根据,也即“本性”,这是古代人的普遍信念。古希腊人保留了那种关于自然的最古老最原初的含义———生长。“生命展现自己就是生长,也是希腊人所谓的自然”。 在古希腊人的眼中,“自然”是一个活的、充溢着心灵的世界,自然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命运、等同于神。“原始的自然概念与世界是一个有机体的观念相适应,只有把天地看成是自身有生命的、处在不断的生长过程中的有机体,才能理解自然何以不指天地,而指天地的生长”。“对于大多数希腊哲学家来说,自然是有生命的神圣的有机体,通过生育繁殖而造就万事万物和万神,以及人和各种动物”。如柯林伍德所描述的那样,“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居住在地球表面及其邻近区域的造物,其生命和理智代表了这种充满活力和理性机体的一个特定部分”。“一种植物或动物如同它们在物质上分有世界‘躯体’的物理机体那样,也依它们自身的等级,在心理上分有世界灵魂的生命历程,以及在理智上分有世界心灵的活动”。 “自然”不仅是一个渗透或充满着心灵的世界,还是一个秩序的世界,是由自我运动着的事物所构成的等级世界。从最低等级的纯质料到最高等级的纯形式,形成自然界的秩序之链。自然的整个运动、变化都服务于纯形式(即神)这

浅谈无可说即是说也——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向度(一)

浅谈无可说即是说也——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向度(一) 论文关键词:天道;无言;直觉;体悟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是通过人与天道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哲人从存在论角度来把握天或天道,认为天道无可说即是说也。一方面,天道无言。无言的天道通过人的活动呈现出来,通过人的活动赋予存在(天)以意义;另一方面,天道难以用名言表达出来。难以言说的天道,不能用概念思维来把握,而只能通过直觉思维来领悟和体悟。这种无可说即是说的天道观以及对天道的直觉体悟方式,显示了与西方传统哲学思维迥然不同的思维向度以及独特的把握存在(天道)的方式,在人类哲学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哲学是人类思维的结晶。自先秦以来,中国传统哲学都是直接透过人与天道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传统哲学之思总是不断指向天道及其意义。由于对天道的“得”(获得)和“达”(表达)都难以离开名言的作用,于是对天道的探寻关联著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天道能否说以及如何说,“说”与“道”如何定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向度。 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与道、神与人、性与命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已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人们在表达对这些形而上问题的感受和思考时,发现许多内心世界的感受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许多思想家都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语词或概念在表达某些思想时的软弱无力,甚至无能为力,于是提出了天道无可说的思想。 孔子最早揭示了名言在把握天道或天意时的局限性,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子贡曾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和天道皆形而上者,在孔子看来,它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因此“予欲无言”。“予欲无言”包含着相当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可道之道不是道德仁义、天道性命之全部精蕴所在,故欲无言;但另一方面,“不言,谁知其志?”故只能欲无言。子贡不解其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言而四季运行,万物化生。人固然不可不言,但人所追求的却是超名言之域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和“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的“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这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超名言之域的“意境”,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对天道的觉悟才能把握。 老子把道规定为“无名之朴”,更明确地突出了天道难以言说的性质。老子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隐无名。”在老子看来,“道”作为宇宙的本原,是无形无象无名的,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故“道”是不能用语言和名(概念)表达的。可道之道根本就不是“道”,而是“朴散则为器”的“器”。器是有限的、确定的,是可道可名的;而“道”是无限的,无确定性的,是不可道不可名的。“道”虽然无可说,但“道”作为一种总体性存在又是确实的存在,“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因而,尽管“道”是不可以有所言说的,但为了显现它的存在又不能不对它有所言说,所以“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就是说,只好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论述了“道不可言说”的观点。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玄妙难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道”是“无”,是处于混沌状态的整体。包括语言在内的任何具体事物,都属于“有”,“有”只能表现“道”的局部,而不能表现“道”的全体。因而,道是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思想和道三者之间具有不完全对应性。由此,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认为,被意会到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言”不能尽“意”中之“道”,因而“言”也就不能尽“意”。 魏晋玄学对名教与自然、言与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为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明确主张“言不尽意”说,认为“道”不可言、不可名。王弼贵“无”,他的“无”是在阐释老子的“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