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

1. 引言

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

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

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

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

现代中西方在很多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差异性。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以天人关系的命题表述出来的。“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1]。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那么,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笔者认为,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可以用两方面的关系来概括: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可概括为:前者强调人和自然的融合,表现为“天人合一”;但人与人之间有着严格的秩序划分,因此社会阶级严密,很自然就有了“三纲五常”。后者强调人和自然的对立,因此自然作为人研究的对象,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因此有“城邦公民”的类似说法。

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长期居于中国古代科技观念和思想的中心,跟西方“天人相分”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中国科技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理论建树上都走上了与西方科技发展完全不同的道路。

3.2古代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表现

3.2.1中西方哲学差异

中国古代儒家主要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观世界的主体。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示客观世界的性质[2]。

在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方面,前者不可言说性强,

而后者可言说性强。在把自然观作为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作为社会行为实用基础方面,前者以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强,后者以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在自然的始基方面,前者提倡一元论,比较无形(如气);后者比较有形(如水,土,原子等)。

在自然哲学推理方面,前者在五行和阴阳学说上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但是没有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后者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且为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同时有种类繁多的、鼓吹极端的见解。在辩证法方面,前者对辩证法中的某些辩论技巧和合法性感兴趣,后者对形式逻辑和对论证的纯抽象分析感兴趣。在哲学科学风格上的总倾向方面,前者更重实效,追求圆满、中庸的解释与答案,不大关心基础性的问题,也没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后者更专注于基础性问题,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追求极端、激进的答案。

3.2.2中西方科技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还可以在两者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可以窥见一二。公元5世纪~15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标志是形成了:四大学科体系(农、医、天、算)和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与古希腊比较:由定律、定理表现的理论自然科学不如古希腊,而实用科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与技术没有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中国古代从事理性研究和非理性研究的分野,是汉代以后开始,到宋代才基本以理性思想为主。这种五行、阴阳学说在中国民间特别流行,迄今仍然与民俗文化一起发挥着作用。

不妨将医学作为例子阐述二者的具体区别。中医不但强调人体脏腑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与自然是和谐为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思想在降一个规模以后,可以认为人体内部的器官也是互相影响的,是一个整体。因此中医善于综合病人全身的症状来诊断,也善于利用人体内部某个器官的症状来诊断其他器官的病变情况,例如“望闻问切”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同时由于这个

合一性,中医没有发展成像西医那样种类繁多的临床医学,一名中医往往是所有病都治,因此中医医术真正称得上精湛的并不多。

西医则习惯于将人与自然隔离,同理,也习惯于将人体各类器官分离,而且最后很自然将人视为一台机器。这样的好处在于,他们确实可以找到一些对口性较强的临床诊治方法,但却忽视了人体是一个整体的事实,忽略了生命过程中微观与宏观、机体与环境、结构与功能、控制与反馈、内因与外因、本质与

现象、局部与整体、必然与偶然等一系列的辩证过程。

自然中存在着分形理论,即自然界存在着自相似性。假如这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推而广之,不难看出中医的合理性所在。即整体出现病变时,所有的局部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反之亦然,因此不宜“脚痛医脚,头痛医头”。

3.2.3中西方艺术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造成后来中西方艺术的路线区别。中国提倡“天人合一”,主体和客体的融合。或者说,中国思维里不存在绝对的客体和绝对的主体。而西方则不然,主体和客体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

比如体现在美术上,我们可以看到国画中,人和自然是特别和谐的,尤其以山水画为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中国人把自然景物作为审美对象至少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6000年~前3000年的新时期时代。并且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和视觉艺术比哲学更早地昭示了中国民族渴望与自然共生共荣、天人合一的趋向[3]。有自然的地方就有人,这是因为自然和人已融为一个整体,二者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区别。而西方美术作品中不乏单纯的人体画和单纯的风景画,因为在西方人的思维中,二者是独立存在的。体现到诗歌上,我们可以在田园诗人中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虽然没有描述到人,但却让人感觉到“忘我”境界的意境,这是因为诗人已经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在自然中超越了“自我”的极限,主体和世俗社会的界限消失了。而西方诗歌中则难以找到类似的作品。体现到园林艺术上,中国艺术家更喜欢“自然之美”,但这种美往往

像意境一样难以描述,而西方艺术家则更喜欢“人造之美”,这种美基本是可以用几何来刻画的。这恐怕也是由于西方艺术家把人和自然分开并对立了起来的缘故。

3.2.4中西方其他文化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也使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中国菜系庞大,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与西餐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各大菜系都讲究菜的“和谐”,讲究将多种佐料和主要的菜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西餐则刻意将各种荤食、素食分开。在进餐时,中国人都喜欢围在一桌有吃有笑,而西方人则更着迷于自助餐。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还使得中西方文字自成体系。仔细比较一下中西方

文字的差异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中国文字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并且字的结构包括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等。而西方文字则基本是并排,即字母的组合,不存在结构一说。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二者之间自然观的差异。前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等级关系,有尊卑、并列、从属等关系,而后者提倡人生而平等,因此是并排的。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还可以从当今中西思维方式中瞥见一二。中国重关联感应,重综合,对事实和现象进行罗列,条目式的分类;同类并举,没有蕴涵、推演、演绎的关系;没有形成结构;只有结论,没有推论的陈述方式;关联式的思考,所谓关联式思考大致包括:直觉、类比论证、想象等。而西方重抽象分析,重过程论证;形成不同的推演、演绎关系,文本形成结构注重分析。这也是由于二者是否将主体、客体分开,经过长期而导致的结果。

4. 结论

西方的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的征服者,这构成西方文明发展的底蕴;中国的自然观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价值取向:理想与欲望的难题。在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和欧洲为历史各自画出了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轨迹。中国始终是以“天人合一”的理想为前提,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则是将人和自然隔离开来,并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科学革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失调、环境污染问题、内心归属。总的来看,西方自然观将人和自然过于对立,长久下去势必得到自然界更大的抱复,同时人们的内心归属也成了新时代的哲学话题。而中国自然观则缺少严格的推理、逻辑判断,没有很好的将自然界作为一个客体来研究其中的规律,因此在科技手段方面还落后于西方国家。新的文化理念应该是对中西文化的新一轮整合,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继续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何正欣.浅析中西自然观之差异[J].理论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5,97(3):53-55.

[2] 刘文英.论原始思维中的客体和主体观念(上)[J].甘肃社会科学,1998.6:3-8.

[3] 王贵胜.山水画境与理想自然[J].清华大学研究生园地,2007:61-63.

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 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另外的研究则认为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对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极力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维度理解和认识整体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从个体理解整体的原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从人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在人不能实现超自然的早期阶段则以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主宰自然界[4]。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有其统一性,同时也具多样性。其被人认为是“实体自然观”或“机械自然观” 3 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华名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用气解释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气一元论自然观[3]。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4]。然而,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不同学派是不同的。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在天人关系上,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古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系的领会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主客体二分。以为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基分别的两个范畴,由此引发出主体何如领会客体,人类何如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题目。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全能论。 中国古代自然观点的特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但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形成条件、本质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导致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远远大于相同。首先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只有适时耕种,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近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体二分。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 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 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 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其次是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一为“直觉”,一为“理性中国古代自然观以充满空间的连续性物质即气作为自然界的本体,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运演化生而来的,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科技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甚至是非常有限的。西方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提纯自然现象和事物,自然界事物的现象和本体是不一样的,认为在自然现象之外有比自然现象更真实的本体存在,为了说明本体与现象二者淤关系 ,便产生了知识形而上学,它引导人们不满足于感官的认识,而要具有追踪溯源的精神,获得了对自然界本质认识的丰硕成果,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同时,对自然界分门别类的研究,缺乏对自然界整体性认同和把握,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往往是根据对自然物的片面认识去理解整个自然界的,在这种认识氛围中很难产生一种自然生态意识。 最后是世界本原的元素含义不同古希腊留基伯和德谋克利特所谓的原子是指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徽粒,它没有空隙,是组成物体的最小单位。伊壁鸿鲁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并且是不变的,它们的本性是完连坚固,用任何方法都不

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伊壁鸠鲁见纠正了这个错误;认为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

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他在其自然哲学中;一方面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水四种元素;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同时;他还按照灵魂的等级;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人;但又肯定物种是不变的.. 关于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古希腊自然哲学;宏观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的一种理解方式..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相对是比较特殊的;因为自然哲学是科学的源头;科学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自然观是各种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且,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自然通常被视为客观现实,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东方,自然则被视为神圣的力量,经常被简单地称为“道”,并且人们通过沉思、冥想和其他更加精神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自然。因此,中西方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根源 中西方文化自然观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化的起源时期。在西方,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石之一,它试图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考察自然现象。在东方,中国的自然观通常建立在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基础上,这些文化强调沉思、改造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自然观之间的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宇宙的观念 在中西方的宇宙观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西方,宇宙被视为一个机器,而且强调科技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解释和控制自然界。在东方,宇宙则被看作是一个内部关系一体化的系统,人们认为不仅存在着物理学的规律,但还存在着道德、伦理和精神方面的规律。 对时间的理解 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也有许多差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直线运动,因此强调时间的高效率和精确性。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环绕往复的循环,因此强调同理解自然和与自然共处。 改变自然的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自然,例如进行工程和城市建设。在东方文化中,通过感悟自然和沉思,人们更倾向于尊重自然,强调在自然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 宗教和自然的联系 在东方文化中,宗教和自然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并将自然视为时间长河中的一部分。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则相对弱一些,因为不同信仰的宗教对于自然的态度始终存在分歧。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 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 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对自然地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们具有主导性的精神欲求。孟德斯鸠写了著名的《波斯人信札》,以写信的方式,对比东方的美好和西方的恶劣。卢梭把热爱自然作为反对传统的口号,高呼了出来。 19世纪后期,法国巴比松画派开启了印象派绘画,将对自然地重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他们信奉“回归自然”,画家走出画室,直接面对美丽的自然风景作画,将自然界的光色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开启了西方20世纪后追求人与自然对话的新时代。 二、中国人眼中的自然 与西方相比,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一直将人当作自然之子来看待。中国人从不说自己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也从不认为自己具有天然的役使万物的权力。中国认为,人是自然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万物平等的生命中的一种。庄子曾讲,“人乃万形之一,虽具人形,何足独喜”。这种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和关系。这种对自然的爱,在中国文化的源头时期就已形成。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摘要: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存在许多的异同。基于此,本文综述了部分关于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研究,并从多方面阐述了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字: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古代自然观;原子论;天人合一 1 引言 “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这种看法决定着人类某一理论与思想体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不同文化体系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具体学科间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1]。自然观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重要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自然观,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2]。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下文将介绍关于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一些研究以及两者的异同点。 2 西方古代自然观 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主张,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电子信息学院,向林,学号s091806 摘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了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对比了中国古代祈求天随人愿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西方古代希望征服自然的主客二分学说。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客二分学说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中国古代形成朴素的自然观。中国古代把自然看着上苍,天命。天子即位必得祭祀天地封禅名山;来祈求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百姓择地建屋婚丧嫁娶也须择吉日而行事。先民把自然灾害等自然变化认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须得杀鸡宰羊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祭山川河流希望不要发生洪水泛滥,地动山摇之类的灾难;祭诸神,希望天上神仙保佑家人平安,全家生活幸福美满;还要祭鬼神,希望已故的人轮回再世,不受地狱的煎熬。 中国这种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希望人与“上天”和谐的关系,希望天随人愿,祈求得到上天的保佑;把灾难看着是上天的惩罚。这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中国人迷信的原由,所以先民相信因果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这种“协调”的关系被有的学者看着是“天人合一”或者说是“天理”[1],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莫不服膺于此“天理”。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篇)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与。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篇) 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夸父逐日的故事,都承载着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宿命式追求。即便如大禹治水终于天遂人愿,也是以三过家门而不归和涂山女化石的家庭牺牲为代价的。大自然的威慑力人们便渐渐相信,只有遵从“自然神”的意旨,不去过度打扰这些依附在万物身上的灵魂,才不会给自己和族人带来厄运。在这种背景下,原始人群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先民们凭借对自然的尊崇来寻求心理保障,当猎物丰厚时,他们便认为时自然的恩赐;当洪水地震爆发时,他们又认定是自己的过失惹得上天发怒。 从猎食到生产的时期,“靠天吃饭”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恒定不变的模式[2]。这使得古人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协调、统一的。当然,此时的人们仍然不敢否认天的权威,人的所为都要顺应天理。这种为人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这一思想,不同宗教、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对此理解不一,儒家、道家、佛家以及众多民间信仰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伦理提出了各自的诠释[3]。 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孟子讲:“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5]王阳明讲:“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 其原因 自然,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社会。从狭义上来说,即与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是自然环境的同义词。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我认为当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理论发展方面的差异与两个民族不同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就从古希腊与古中国自然观方面,初探其根源。 (一)古希腊的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观的第一个时期为前XXX时代。 (1)米利都学派:在古希腊,首先形成自然哲学观念的是米利都学派的XXX。在XXX以前,古希腊人对宇宙的认识仅仅依靠古希腊神话的描述。XXX提出,世界的本源是“水”,认为世间万物均由水组成。XXX开启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奠定了基调,他的后继者XXX,XXX基本都走上了他的思维道路,对万物的本源有了不同的认识。 (3)XXX:XXX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表面上相脱离的事物和相冲突的力量之间实际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XXX对事物变化的根源和规律的探讨使他成为古希腊朴素辨证唯物论的开创者。 (4)XXX:原子论的开创者留基伯和XXX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统一的基础结构,组成这些具体物质的基本粒子,即“原子”。发现原子论在西方自然哲学及科学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至今我们在学校研究的物理学及化学仍然具有浓重的古希腊原子论的成分。 随着两次波斯战役中波斯帝国被打败,雅典疾速崛起,学者云集,人文荟萃。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开展进入第二个时期。 (5)智者学派:其XXX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个人能力的局限的,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的经验、偏见和判断能力,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因而人类的知识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客观的判断标准。 (6)XXX:XXX对于智者学派的怀疑论和认识论相对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了“目的论”,即认为每个事物都有自身存在的目的和相应的功能,而且最终都是指向善。 (8)XXX:XXX长期从师XXX,在其师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不同的思想,认为事物的形式就存在于具体活生生的自然界中,形式与质料是相统一的,而不是与其相脱离。他从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比较东西方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其文化影响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比较东西方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 其文化影响 首先跟大家说的是,这样一个庞大的话题,几分钟的课堂演讲难以面面俱到。我主要从认知论和天文学发展为主线,说说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别。 说到东西方古代科学的发展,大家首先想到的,莫过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古希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当然了,要说到具体的那是不胜枚举,我就带领大家看看东西方科学发展差异的一些碎片吧。 首先要说的,是关于认识世界的理论。古希腊从泰勒斯提出水元素到亚里士多德归结为四根说(水、火、土、气),所提倡的是所有物质都由元素构成,通过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按照四元素的理论看来,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头(土)和水同阳光中的火的一种结合。树木被砍伐并晒干后,便失去水元素,这样就能燃烧了。而在燃烧后变成了灰(土)和火。而古代中国,提出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阴阳理论了,其实阴阳理论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对立面的结合。“混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里两仪指的是天地,而地是阴、天是阳。天地里的万物都是由“混沌”,即道家所说的“气”所衍化而来。从这里就体现了中西方自然观在文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差别,西方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而东方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则是由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构成的。东西方天文学方面的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印证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希腊在所有文明古国里,天文学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研究方法上也达到了古代的高峰。这里就不能不谈到一个贡献巨大却也遗患无穷的人——托勒密。他所提出的地球中心论以及日月轮的说法现在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在当时却比较完美的验证了测量数据以及生活经验,并且为古代西方航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至于中国古代,也发现了大量的天文学现象、规律,比如太阳黑子、日月食记录、太初历的制定。但是从体系上来说,中国古代在早期始终信奉天圆地方的学说。这里我想解释一下天圆地方的思想,“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也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这里的“方圆”并不局限于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哲学抽象。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元自然观对自然科学、人类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天”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天人合一”]1[ 的思想。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主张自然是各种事物相互充足利用、为人所造的高效经济共同体。纵观中西文化,不难发现中西传统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由人类支配的,可以随意掠夺。 关键字:元自然观、天人合一、机械论、支配、掠夺 一、自然观及元自然观综述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自然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即人与大自然是平等关系还是附属关系;其次则是人类对于大自然所呈现的美所采取的态度,是欣赏还是排斥。元自然观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最根本、最原始的看法。在认识论上,元自然观确定了科学认识的核心对象,提出了基本的科学范畴,形成了基本的科学范式;在方法论上,元自然观所形成的思维范式、认知方法逐渐演变成人类研究自然、社会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知识论上,元自然观是人类宇宙论、知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元自然观的知识域展开的过程;在文化上,元自然观的基本精神在发展中逐渐渗透到人类基本的人文精神中。东西方的元自然观分别是“元气说”和“原子说”,这两个学说分别演绎了东西方自然观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元自然观对东西方思维的影响。 二、东西方不同的元自然观 原子说与元气说都是人类最初对世界本原的一种探求,原子说产生于古希腊,德谟克里特在总结前人对世界本原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2[,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并且事物的“各种性都是约定的,只有原子和虚空是自然的”]3[。德谟克里特在思辨中哲学的层面建立了原子说。而东方的元气说源自于中国战国时代,成于两汉,元气说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一种至精无形、连续无间、能动的、可入的无限存在物,它可以向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转化,是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气的聚散运化过程决定着世界上一切有形事物的生灭,事物的发展都是以时间为主轴的气化活动的过程流,而气化活动的动力源泉在于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这就是元气说的基本内涵。原子说和元气说的内涵决定了二者的基本特征有许多不同的向度,具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得东西方人对自然观的认识产生了差异。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本文作者从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入手,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中西方自然观差异比较总结 一、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 1.东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 中国的自然观和方法论贯穿着元气论的传统。元气学说始于战国,成于两汉,其丰富和发展延续至明清。元气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交汇,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自然哲学思想,其观点和方法与西方的原子论和还原论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10】。“气”是未成形质、连续无间的物质;它可以向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转化;它是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在一些元气论者那里,它的本然状态就是虚空;程宜山在《中国古代元气学说》一书中指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场’的‘聚’‘散’便形成实物,亦即激发成各种各样的粒子。” (二)以气化活动来说明世上万物的发生、发展。“气聚成形,形散为气”,事物的生生灭灭,都是气的聚与散,整个世界是从混沌状态逐渐演化出来的。“天地未生,混沌一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的元气论自发地倾向于有机的演化,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3】。 在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以元气论为核心的有机论自然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按照这种观点,整个自然界和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任意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在气化活动中产生着又逍逝着,是一种“过程流”、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己运动”。因而认识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功能活动、自我完成的机制。 中国的科学传统是朴素的系统论和整体观。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整体性:自发地把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性,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上,把握事物的一系列的“系统质”。 (2)联系性:整体之所以不等于部分之和,关键不在于其要素的性能,而在于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稳定性:耗散结构论指出,远离热力学平衡的开放系统可产生负熵,使系统的有序度提高,并在一定有序度上稳定。对人体来说,用“阴平阳秘”来表达人的有序稳定。 (4)动态性:系统论认为,自然系统是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完成的。而生命则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因此,中医治病就要遵循“阴阳自和”的规律,求得“阴阳平衡”。 总体来说,东方自然观是将物质与精神视为一体的“有机论的自然”和“物心一元论型自然观”。即东方自然观表现为,“宇宙是有机体的,是物质的。同时,又是精神的,是不可分的实在”。从而,引起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力量并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4】。 2、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 希腊自然观的历史合法性已不复存在。从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运动起,到以牛顿力学的诞生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体系的确立和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崩溃,古代和中古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有机论自然观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已被彻底瓦解了。无论哲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 1. 引言 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 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在原因。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 (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祕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

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 哲学问题 Life is more meaningful because realizing dreams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 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 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 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 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伊壁鸠鲁见纠正了这个错误;认为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

比较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中西方美术的“自然观”】

比较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中西方美术的“自然观”】 人们在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遵循着某种共同的法则,会产生许多相似的和一致的东西。但是,由于中西方的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历史背景有着种种区别,导致艺术家在认识自然的态度上有差异,随即影响他们的艺术主张并体现到其艺术实践中,造成艺术审美观的差异,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传统和风格。由此,决定了中西方美术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技法和手段的应用上均存在着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自然观” 如果对人类美术发展史进行考证,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事实:中国美术是沿着一种符号化的程式渐变并延续至今,这是一种与自然保持相对距离的平行发展;而西方美术则是朝着写实(模拟自然)的方向渐渐地发展下来的,到最后则突然走向它的反面――抽象(抛弃自然),这是一种渐近自然又背离自然的逆向发展。以上的两种发展形态给我们一个启示:隐藏在美术形式的演变史下面的,是人对他直接的感觉对象――自然的一种界定关系,即“自然观”。 面对自然,中国先人认为:“我与非我原是一体”。他们尽量地协调和缩小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对等看待。变化统一为基本内容的“阴阳”概念,始终主导着中国的几个主要哲学流派;而西方先人一开始就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分离开来,甚至激化这种对立面的冲突,通过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方式来求得最终的真知。 把中西方两种文化的“自然观”相对照,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美术家试图通过其作品以映照自然(以虚待物);西方美术家却调动一切手段,旨在于人们面前呈现出一片逼真的自然(以我观物)。在美术作品中,中国人重表现,西方人重再现。然而,在美术作品中我们却发现:中国人强调自然,反而去写心;西方人强调自我,倒要去写实。什么缘故呢?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美术家始终牢牢把握着自己自由的尺度,充分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作者:熊欢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9期 摘要本文从古代西方和古代中国对世界本原、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看法,对自然的态度及各自文人的自然观,初步探讨了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古代中国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是古代自然科学技术辉煌成就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古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然而由于产生环境不同,西方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代的中国,气候温和、风调雨顺、自然环境优越,农业文明早热且长期稳定发展,人们只需要适应自然就能衣食无忧,各民族在内向的地理环境中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特点的朴素自然观,而欧洲的古代气候恶劣,平原少山多,依海而居形成的文明要求人们必须通过与自然艰苦抗争来求得生存,因此在各民族长期混战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西方人“以万物皆我所役”的西方古代自然观。 1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不同之处 1.1对世界本原的看法 1.1.1中国古代对自然本原的看法 反映中国古代对自然本原看法的主要有“八卦说”、“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和“元气说”。“八卦”在中国古代商周之际产生的著作《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代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八卦,则是指《周易》中常出现的八种图案。“五行说”中的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还提出“五行无常胜”的思想,认为五行之间相生相胜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阴阳五行说”,是指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合流,将阴阳和“五行”等相配合,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则是初始阴阳、五行说的自然哲学特征。后来这一学说被神秘化,认为物质的性质比物质更根本,是阴阳两种性质产生了“五行”,再由“五行”产生了万物。“元气说”中的“元气”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指阴阳两气混沌未分的实体。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家思想家认为:“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又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国语·周语》中记载,西周末年(公元前780年),伯阳父用”天地之气”的失序来解释地震,朴素地表达了气的对抗、流转、变化与地震等自然界变异的关系。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摘要: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对各自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而经过几千年发展,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但是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因此追踪溯源,研究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中西方自然环境,自然元素认识,元素本原来探讨。 关键字:自然观,元素,哲学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起源不同,造就了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之处表现在,古代自然观是一种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都是为了在自然这个大环境更好的生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出来的。都是依据现存环境,所引发的思考。对各自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但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形成条件、本质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导致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远远大于相同。 (1)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自然环境比较适宜生存,大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只有适时耕种,生活不成问题,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最新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 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 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 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