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眼睛的毒性作

药物对眼睛的毒性作
药物对眼睛的毒性作

药物对眼的毒性作用

摘要:眼在整个集体中居特殊地位,人脑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通过视觉获得。因此,视觉知觉和视觉运动的微小改变可能会对身体的健康、精神及社会活动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视觉功能的改变常在尚无临床毒性症状时就已经发生,然而,药物毒副作用的全身症状容易被人们所认识,而眼部症状常常被忽视,结果容易将药源性眼病当作原发性眼病,造成不可逆的眼损伤。

关键词:眼损伤的形态,眼损伤的生理学基础,眼损伤的类型,药物对眼损伤的机制

Abstract::the eye in the entire group in the habitat special status, the brain about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about 95% through the visual gain. Therefore, visual perception and visual movement of the tiny change may to the health of the body, ment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have a huge impact. The change of visual function in often no clinical toxic symptoms when he has occurred, however, the drug side effects of systemic symptom easy to be recognized, and eye symptoms often is ignored, the results will be easy to drug-induced oculopathy as primary eye disease, cause irreversible eye damage.

Keywords: eye damage form, eye damage physiological basis, the eye injury types, drug to eye damage mechanism

一、眼球及视觉系统的结构特点

眼睛结构复杂,精细灵巧。眼由眼球和附属器官组成。眼球有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外、中、内三层,分别是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这三层膜在透光的眼前部由许多特殊组织(如角膜和晶状体)取代。眼球内容物是眼球内一些无色透明的折光结构,包括晶状体、眼房水和玻璃体,它们与角膜在一起组成眼的折光系统。局部和全身用药均可影响眼的各个部分。

1.纤维膜纤维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前方的角膜和后方的巩膜。角膜是无血管组织,分为若干屏障。角膜对化学物穿透的主要屏障是在角膜上皮细胞表层的紧密连接,其通透性低,仅脂溶性化学物质易于穿透。结膜为一层半透明薄膜,覆盖眼脸内面和眼球表面至角膜巩膜缘,保护眼球。药物接触富有血管的结膜时,特别是进入泪囊和鼻泪管后可被显著吸收达到较高的血浓度,是眼局部用药引起全身毒性的生理解剖基础。

2.血管膜此层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有营养眼内组织的作用,并形成暗环境。血管膜由后向前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3部分。睫状体是血管膜中部的增厚部分,睫状突与晶状体之间由纤细的晶状体悬韧带链接。在睫状体的外部有平滑肌构成的睫状肌,睫状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有调节视力的作用。虹膜是血管膜的最前部,呈环状,位于晶状体的前方,将眼房分为前房和后房,中央有一孔以透过光线,称瞳孔。虹膜内分有色素细胞、血管和肌肉。瞳孔可调节视网膜光线的进入量,并可控制视网膜影像的像差和面差。

3.视网膜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分为视部和盲部。视网膜视部的最外层是色素上皮细胞,色素上皮的内侧是为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有感强光和辨别颜色的能力;后者有感弱光的能力。第2级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是中间神经元,与感光细胞形成突出联系。第3级为多极神经元,称为神经节细胞,其轴突向视网膜乳头集中,成为视神经。神经纤维在穿出视网膜处形成视乳头,此处没有感光能力,为盲部。视网膜血管分布于视网膜内部或近端部分,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紧密连接,类似于大脑毛细血管,形成血-视网膜屏障,葡萄糖和氨基酸不能通过。

4.晶状体晶状体呈双凸透状,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具有屈光功能,当屈光功能受损时,形成近视或远视。

5眼房水眼房是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腔隙,被虹膜分为前房和后房。眼房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充满于眼房内,主要由睫状体分泌产生,然后在眼前房的周缘渗入巩膜静脉窦而至眼静脉。眼房水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折光及调节眼压的作用。

6.玻璃体玻璃体为无色透明的胶冻状物质,充满于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

外包一层透明的玻璃体膜。玻璃体除有折光作用外,还有支持视网膜的作用。

7.视神经及视中枢视神经由是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凡是能影响神经节细胞或是直接影响视神经的药物,只要损伤了其中一个,就可引发另一个发生退行性变。

二、药物对眼损伤的类型及机制

药物对眼的损伤可分为直接接触和药物全身性吸收所引起的两大类。前者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量和时间等,后者可造成眼各种组织的病变,对眼的功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损伤。另外眼局部用药也可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毒性反应。

1.染色和沉着药物进入组织沉着于皮肤、结膜、角膜、晶状体及视网膜,如醌、对苯二酚等可使角膜、结膜染色;银沉着于角膜、结膜可使其呈褐色;汞则以褐色的硫化汞的形式沉着于脸皮肤、结膜及角膜。长期吸收汞蒸气使汞沉着于晶状体时发生金褐色反光。能引起脸皮肤、结膜、角膜染色或沉着。

2.变态反应某些人眼部多次接触致敏性化学物质后可发生眼睑皮肤水肿或湿疹,结膜充血或水肿,睑结膜可有乳头状肥厚。主要症状为眼部奇痒。

3.刺激性炎症大多数化学物质对眼有刺激作用,短期接触刺激较强的物质即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角膜皮层水肿,上皮脱落,结膜充血、水肿,发生灼痛、流泪及畏光。长期接触刺激较弱的物质可引起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

4.腐蚀灼伤接触处的角膜、结膜迅速坏死糜烂,形成溃疡,甚至眼球穿孔而导致眼球失明;即使不造成眼球穿孔,化学物尤其是碱性化学物也可迅速渗入深部,损伤眼内组织,引起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及白内障等。

5.眼睑损伤阿托品点睛后常见眼睑接触性皮炎,其特征为发痒、红肿、结膜轻度充血等。铊、砷、硒中毒时可发生眉毛和睫毛脱落。铊、有机汞、甲醇等急性中毒时,由于神经炎或肌肉麻痹可能引起睑下垂。

6.眼球运动障碍有机汞、锰、汽油、氯甲烷、乙二醇、二硫化碳等中毒可引起眼肌麻痹或眼球震颤。

7.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皮质类固醇局部、全身使用可导致白内障;二硝基苯酚、三硝基甲苯及某些金属(如铊、钴、硒)的盐类、抗有丝分裂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白硝胺等)氯丙嗪都可引起晶状体浑浊;萘除引起人和实验动物晶状体浑浊外,长期接触萘的工人还可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最典型的是甲醇,它对视神经、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性损害,可导致视神经萎缩;二硝基酚用于治疗月巴胖症而引起的白内障;长期接触三硝基甲苯可引起白内障。

8.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

A.肾上腺素滴眼易引起视网膜黄斑囊样变性。

B.视网膜化学物沉着在接触银、汞、萘、四氢萘等后发生。汞可使视网

膜上出现点状金属反光即出血点。抗结核药乙胺丁醇是一种与金属有较强螯合作用的物质,可引起犬眼的脉络膜亮毯发生可逆性脱色;

C.视网膜水肿见于碘化物、甲醇等中毒。氯喹、硫利达嗪等可引起人和动物视网膜病变,进而影响视力,暗适应和视网膜色素纹。其毒性作用主要在于它们具有很强的亲黑色素能力,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蛋白质代谢受抑制;

D.视网膜出血及渗出物见于汞、一氧化碳、硝基苯、萘等中毒;

E.视神经乳头水肿见于一氧化碳、三氯乙烯、二溴乙烷、有机锡等中毒;

F.视神经乳头炎见于甲醇、铊、砷、二硫化碳、萘、硝基苯等中毒;

G.视神经炎见于铅、铊、锰、一氧化碳、四氯化碳、二硫化碳、苯、氯甲苯、三氯乙烯等中毒;

H.视神经萎缩见于氯喹、奎宁、铅、铊、有机锡、有机砷、二硫化碳、氰化物、三碘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甲醇及汞中毒;

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2

齐齐哈尔大学 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 课程名称: 常用药物毒副作用专业班级:环境101 姓名:刘龙 学号:05 任课教师:马舒伟 成绩: 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式各样人们从没有见过的疾病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然社会医学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久病成医已在人们的心里扎了根,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村民。殊不知是药就有三分毒,即使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感冒药也不例外。在使用药物前,我们必须要知道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使用后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关键词:药物毒副作用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副作用两概念容易被混淆,相互替代使用,其实药物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是有所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内涵要比药物毒副作用的内涵大,而药物毒副作用只是不良反应中的两个方面。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副作用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伴随药物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反应,它属于药物固有的效应,一般较轻微,在治疗中较常出现。如服用常用剂量的阿托品后,除有解除肠绞痛等治疗作用外,常常伴有口干、视力模糊和眼内压增高等副作用,现今应用的数药物都可能具有几种药理作用,不作为治疗目的,其药理作用便成了副作用,它随治疗目的的改变而改变。如非那根有镇静作用和抗组胺作用,当用于抗组胺治疗时,它的镇静作用便是副作用。副作用可以通过调剂量、合并用药来减少。 毒性反应是绝大多数药物都有的,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可在各个器官或组织内发生,一般是药物过量时药物作用的延伸,是可以预知。一般在超极量时才会发生,有的也可由于医疗或意外事故而发生。毒性反应可急性和慢性,用药后

实验室常见药品的危害性

我觉得自己会短命、早衰以及老年痴呆的……做Western的胶的时候还无耻地加Arc-Bis都不用手套……刘小骜增是彪悍到不要命…… (1)Tris 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 (2)氨基乙酸: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吸入尘埃。(3)X-半乳糖(X-gal):对眼睛和皮肤有毒性。使用粉剂时遵循常规注意事项。应注意的是,X-gal 溶液是在一种有机溶剂(DMF)中制备的。 (4)β-半乳糖苷酶:有刺激性,可产生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 (5)苯二胺: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6)苯酚:有剧毒性和高度腐蚀性,可致严重烧伤。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操作。若有皮肤接触药物,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用肥皂和水清洗,不要用乙醇洗。 (7)苯甲基磺酰氟化物(PMSF):为一有剧毒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对上呼吸道的黏膜、眼睛和皮肤有极大损害。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万一眼睛或皮肤接触到此药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丢弃被污染的衣物。 (8)苯甲酸: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要吸入。 (9)苯甲酸苄酯: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避免接触眼睛。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 (10)苯乙醇: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远离火源、火花和明火。 (11)丙烯酰胺(未聚合的):为一种潜在的神经毒素,可通过皮肤吸收(有累积效应)。避免吸入尘埃。称量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酰胺粉末时,戴好手套和面罩,在化学通风橱内操作。聚合的丙烯酰胺是无毒的,但是使用时也应小心,因为其中可能喊有少量未聚合的丙烯酰胺。 (12)蛋白酶K:有刺激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13)碘化丙锭: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刺激眼睛、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可诱导突变并可能致癌。戴好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小心操作。 (14)碘乙酰胺:能碱基化蛋白质上的氨基,从而影响抗原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有毒性。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勿吸入尘埃。(15)叠氮化钠:有剧毒性,可阻断细胞色素电子转运系统。含此药物的溶液要明确标记。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并小心使用。此药品为氧化剂,故保存时要远离可燃物品。 (16)多聚甲醛:有剧毒。易通过皮肤吸收,并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严重破坏性。避免吸入尘埃。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多聚甲醛是甲醛的未解离形式。(17)3,3’-二氨基联苯胺四氢氯化物:为一种致癌剂,操作时要非常小心。避免吸入气体。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 (18)二甲苯:可燃,高浓度有麻醉作用。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伤害。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始终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 (19)二甲苯蓝:见二甲苯。 (20)二甲次胂酸钠:可能为致癌剂,并含有砷,有剧毒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只在通风橱内操作。 (20)二甲次胂酸钠:可能为致癌剂,并含有砷,有剧毒性。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只在通风橱内操作。

药物毒理学作业题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C. 广泛性坏死 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B. 毒性 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D. 肺栓塞 4.氟烷可导致C. 免疫性肝炎 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 B. 氧化性溶血 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B. 脂肪变性 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B. 肝细胞 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C. 区带 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D. 豚鼠 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B. 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C. 急性肾功能衰竭 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 D. 红细胞和血小板 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A. 新霉素 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B. 红斑狼疮样肺炎 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B. 线粒体形态改变 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B. 减少 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B. 减少 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B. 肾脏 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D. 大泡性脂肪肝 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 B. 轴索 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A. 增加 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A. 糖尿病

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B. 返死式神经病 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C. 区带3 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B. 镇痛剂肾病 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A. 肺泡 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B. 萎缩 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D.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 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A. Ⅰ型变态反应 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 B. 萎缩 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D. 神经元损害 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 C. 核黄疸 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D. 髓鞘水肿 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 A. 增加 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B. 奈替米星 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B. 减少 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A. 肺癌 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C. 描述性毒理学 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C. 硫血红素珠蛋白 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B. 萎缩 41.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2.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43.安全药理学:研究药物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剂量时,潜在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反应。 44.化学源性低氧症:由于药物等化学物质的各种机制,使得血液循环供应外周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详细篇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详细篇

————————————————————————————————作者: ————————————————————————————————日期: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详细篇.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化疗是肿瘤治疗三大手段之一。很多病友因为对化疗的毒副作用不清楚,充满恐惧从而无法配合治疗,今天开始,我就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逐一进行解释。 在化疗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通常的说法是血常规白细胞数低。其实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不仅仅表现在外周血白细胞的降低,还有可能出现血小板、血红蛋白的降低。一般而言:化疗后通常粒细胞减少发生较快,血小板减少次之,而贫血发生较晚。就时间来看,化疗结束开始算,一周内白细胞逐渐降低,到化疗结束后第7-10天,降至最低点。而后骨髓造血开始恢复。因此化疗结束后一周内,病人因尽量待在屋内,即使外出也需要戴口罩,家里要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我们先来说说骨髓抑制中的粒细胞减少。 除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外,大多数抗癌药对白细胞影响较大,并且出现的早晚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如氮芥、环磷酰胺等表现为近期毒性作用,大剂量冲击治疗时停药后3-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有些药物如长春花碱、甲氨喋呤、羟基脲等,则多在用药后10-1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第20天开始回升,表现为中期毒性作用。而丝裂霉素、卡氮芥、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6-巯基嘌呤及马利兰等在用药后3周才出现白细胞下降,4-6周后有所回升,表现为延期毒性作用。 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后果为严重感染,严重感染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所以,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对造血系统近期、中期和延期毒性反应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每次疗程前及治疗中定期复查血象,并据此调整药量。当粒细胞降低于1.0×109/L,并且持续7天以上,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明显啬,此时病人无论有无发热,均可予预防性抗菌素治疗,新鲜血输注。如病人出现发热,应及时做血培养和可疑感染部位的培养,并尽快联合使用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 近年来,临床开始应用基因重组的集落刺激因子配合舯瘤化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G-C SF和GM-CSF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成和向外周血释放,能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加快外周血象的恢复。 2.血小板减少

中药中有毒的药名

中药中有毒的药名: 有毒中药目录 丁公藤九里香干漆土荆皮土鳖虫/蛰虫蟾酥绵马贯众炭山豆根千金子川乌制川乌千金子霜鹤虱绵马贯众川楝子小叶莲马钱子天仙子马钱子粉蕲蛇金钱白花蛇 天南星木鳖子巴豆巴豆霜白果罂粟壳草乌 北豆根白附子水蛭甘遂半夏蜈蚣蛇床子 华山参地枫皮艾叶仙茅朱砂蒺藜常山 苍耳子红大戟全蝎红粉芫花蓖麻子商陆 两头尖两面针吴茱萸附子苦木雄黄急性子 苦杏仁苦楝皮京大戟闹羊花制草乌硫黄重楼 草乌叶南鹤虱牵牛子轻粉鸦胆子斑蝥香加皮 猪牙皂洋金花三分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毒中药大辞典 第一篇有毒抗癌药:蟾酥、喜树、长春花、山慈姑、光慈姑 第二篇有毒止痛药:延胡索、马钱子、铁棒锤、天仙子、白屈菜 第三篇有毒麻醉药:洋金花、闹羊花、六轴子、醉乌草、茉莉根 第四篇有毒解表药:细辛、白芷、苍耳子、苍耳 第五篇有毒清热药: 1、有毒清热解毒药:北豆根、山豆根、地不容、马鞭草 2、有毒清热燥湿药:苦参、鸦胆子、博落回、拳参、白英 3、有毒清热泻火药:芦荟 4、有毒清热滚血药:白头翁、蛇莓 5、有毒滋阴清热药:天花粉、密蒙花 第六篇有毒祛风湿药: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白花蛇、青风藤 第七篇有毒泻下药:大黄、巴豆、红大戟。 第八篇有毒渗湿利尿药:泽漆、关木通、石蒜、 第九篇有毒催吐药:藜芦、瓜蒂、胆矾 第十篇有毒抗疟药:常山、土常山、八仙花 第十一篇有毒理气药:川楝手、青木香、烟草 第十二篇有毒活血祛瘀药:三七、水蛭、虻虫 第十三篇有毒止血药:马勃、紫金龙、麦角 第十四篇有毒温里药:附子、川乌头、草乌头 第十五篇有毒平肝熄风药:全蝎、蝎毒、蜈蚣 第十六篇有毒开窍药:皂荚、猪牙皂 第十七篇有毒安神药:朱砂、徐长卿 第十八篇有毒化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半夏、天南星 第十九篇有毒补益药:人参、壁参、雪莲花

药物毒理学

第一章总论 1、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 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与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损伤作用的本质,相关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3、现代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有害作 用的科学。 4、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5、有毒:指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6、毒性: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7、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毒性靶 组织),(毒性靶器官) 8、直接毒性作用药物必须到达损伤部位简介毒性作用则可能是药物首先改变了机体某些调节 功能继而影响其他部位。 9、毒理学研究通常可分为:1、描述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 10、毒理学研究内涵:1)验证梨花或生物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本质2)评价特殊染毒情况 下毒性出现的可能性。 11、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 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的有毒作用的发生。 12、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13、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4、毒物可根据(靶器官)、(用途)、(来源)及(毒性作用)来分类。 15、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赢出现毒性效应,只有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 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 16、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种? 答: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6、特异质反应 17、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速发型毒性作用。 18、毒性作用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称为迟发型毒性作用。 19、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称为可逆性毒性效应。 20、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成为不可逆毒性效应。 21、药物仅在直接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 22、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成为全身毒性作用。 23、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 3、确定安全范围 4、寻找毒性靶器官 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24、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1)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 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2)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25、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1)由于进化而产生遗传背景不同的种属差异; 2)毒性试验动物数量有限,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现行的评价方法中很难发现 3)常规毒理实验用动物多为实验室培育的健康动物品种,年龄及其他生理状态较一致;4)现有的毒理学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尚不能完全满足新药安全性评价的需要。 第二章药物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1、吸收: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转运到血液的过程。

药物毒理学word版本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药物毒理学?它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研究?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的有害交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毒效动力学,又称药物毒效学;也研究机体对产生毒性作用的药物的处置动态变化及规律,包括产生毒性作用的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即药物毒代动力学,又称药物毒代学。 第2章药物毒效动力学 详见教材 第3章药物毒代动力学 详见教材 第4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1.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其常见的药物是什么? ⑴肝细胞死亡⑵脂肪肝⑶胆汁淤积⑷肝血窦损伤⑸肝纤维化和肝硬化⑹肝脏肿瘤。 常见药物:①抗微生物药:如四环素②激素类药:如性激素③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④调节血脂药:如他汀类⑤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⑥全身麻醉药:如氟烷⑦抗肿瘤药物⑧中草药及中成药。 2.药物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 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耗竭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②破坏细胞骨架③线粒体损伤④胆汁淤积⑤炎症和免疫反应。 第5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1.药物对肾脏毒性作用按损伤部位分有哪些类型?药源性肾损害表现有哪些临床综合征?请分别举例代表药物。 (一)按损伤部位分类:①肾小球损伤(肾小球是肾单位中药物暴露的起始部位):如嘌呤霉素②肾小管和集合管损伤(近端小管是药物致肾损伤的最常见损伤部位):如氨基糖苷类③肾乳头损伤:如非甾体抗炎药④肾间质损伤:如青霉素⑤肾血管损伤:如环孢素。 (二)按临床表现分类:①急性肾衰竭:如氨基糖苷类②慢性肾衰竭:如非甾体抗炎药③急性间质性肾炎:如β内酰胺类④慢性间质性肾炎:如非甾体抗炎药、顺铂⑤梗阻性肾病:如磺胺⑥肾性尿崩症:如两性霉素B。 2.常见的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有哪些? ⑴抗生素类:如氨基糖苷类(新霉素的肾毒性最强,链霉素的肾毒性最低)⑵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短期服用NSAIDS停药后通常可逆转,长期服用引发以肾乳头坏死为特征的镇痛剂肾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⑶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⑷抗肿瘤药:如顺铂⑸对比剂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⑺利尿药和脱水药⑻生物制剂⑼中药。 3.肾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是什么? ⑴药物代谢方面:肾脏是绝大多数药物和(或)其代谢物的最主要排出途径⑵血液供应方面:血流丰富,使肾皮质成为肾毒性药物的首要靶器官⑶解剖结构及物质成分构成方面: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成分使其容易受药物免疫机制的损伤⑷生理功能方面:肾髓质及肾乳头部位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日期: ?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赫氏反应 ? 4 二重感染? (二)头孢类 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 ? 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 ? 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1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 ? 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3肾损害正常

《药物毒理学》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 E. 广泛性坏死 灶状坏死 炎症 带状坏死 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 毒素 有毒 毒物 毒性 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肺栓塞 肺癌 肺炎 肺纤维化 4、氟烷可导致 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性溶血 免疫性肝炎 荨麻疹

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 贫血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氧化性溶血 白血病 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 肝癌 肝硬化 脂肪变性 肝炎 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 肝细胞 库普弗细胞 内皮细胞 星行细胞 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 区带2 区带1 区带3 中央静脉

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 豚鼠 小鼠 家兔 大鼠 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 免疫性肝炎 免疫性溶血 荨麻疹 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 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 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和血小板 白细胞

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链霉素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新霉素 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 过敏性肺炎 肺纤维化 红斑狼疮样肺炎 间质性肺炎 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 内质网肿胀 线粒体形态改变 质膜起泡 溶酶体增多 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增加 不变 减少 增加或不变

减少 不变 增加 减少或不变 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 肺脏 肾脏 乳腺 肝脏 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 C. 大泡性脂肪肝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 髓鞘 神经元B.CD. 神经递质 轴索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 近几十年来,随着新的抗癌药物的不断研制,肿瘤化疗的广泛应用,疗效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目有临床使用的抗癌药物的选择性不高,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细胞,特别是增殖旺盛的细胞具有损害作用。成为限制用量、阻碍疗效发挥的主要问题。因此,尽早地预测毒副反应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于保证顺利完成治疗及提高长期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一)、骨髓抑制 大多数抗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且常为剂量限制性毒性。由于血细胞半衰期不同,化疗后通常粒细胞减少发生较快,血小板减少次之,而贫血发生较晚。 1.粒细胞减少 除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外,大多数抗癌药对白细胞影响较大,并且出现的早晚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如氮芥、环磷酰胺等表现为近期毒性作用,大剂量冲击治疗时停药后3~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有些药物如长春花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碱、甲氨喋呤、羟基脲等,则多在用药后10~1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第20天开始回升,表现为中期毒性作用。而丝裂霉素、卡氮芥、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6-巯基嘌呤及马利兰等在用药后3周才出现白细胞下降,4~6周后有所回升,表现为延期毒性作用。 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后果为严重感染,严重感染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所以,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对造血系统近期、中期和延期毒性反应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每次疗程前及治疗中定期复查血象,并据此调整药量。当粒细胞降低于1.0×109/L,并且持续7天以上,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明显啬,此时病人无论有无发热,均可予预防性抗菌素治疗,新鲜血输注。如病人出现发热,应及时做血培养和可疑感染部位的培养,并尽快联合使用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 近年来,临床开始应用基因重组的集落刺激因子配合舯瘤化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G-CSF和GM-CSF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成和向外周血释放,能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加快外周血象的恢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局麻药毒性反应处理对策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一) 预防 局麻药重症毒性反应突出的表现是惊厥。此时,由于通气道和胸、腹部肌肉不协调和强烈收缩,势必影响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可危及生命,因此应积极防止其毒性反应的发生:①应用局麻药的安全剂量;②在局麻药溶液中加用肾上腺素,以减慢吸收和延长麻醉时效;③防止局麻药误注入血管内,必须细心抽吸有无血液回流;在注入全剂量前,可先注试剂量以观察反应;④警惕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惊恐、突然入睡、多语和肌肉抽动。此时就应停止注射,采用过度通气以提高大脑惊厥阈。若惊厥继续进展,则需行控制呼吸,以保持心脏和大脑的充分氧合。⑤一般习惯应用非抑制量的巴比妥药物(1~2mg/kg)作为麻醉前用药。以期达到预防反应的目的。事实上,它只起镇静作用,并不具有保护性意义。苯妥英钠也无保护作用。有效的预防药物是地西泮和其他苯二氮卓类药,最大的优点是对惊厥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对人体生理干扰最小。据实验表明,地西泮剂量仅达0.1mg/kg时就能提高惊厥阈,故麻醉前用药可口服地西泮5~7mg。 (二) 治疗 由于局麻药在血液内迅速稀释和分布,所以一次惊厥持续时间多不超过1分钟。①发生惊厥时要注意保护病人,避免发生意外的损伤;②吸氧,并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③开放静脉输液,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④静注硫喷妥钠50~100mg(2.5%溶液2~4ml)或其它快速巴比妥药物,但勿应用过量以免发生呼吸抑制;也可静脉注射地

西泮 2.5~5.0mg。静脉注射短效的肌松药如琥珀胆碱(1mg/kg),即可停止肌肉阵挛性收缩,但不能阻抑大脑惊厥性放电。必须有熟练的麻醉人员方可应用肌松药,且要有人工呼吸的设备。如果病人在应用巴比妥类或地西泮后仍继续惊厥,则是应用肌松药的适应证。

[考试]药理选择题

[考试]药理选择题 药理选择题 第一章绪言自测题 一,单选题 1.药理学是(C ) A.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 B.研究药物效应动力学 C.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D.研究药物临床应用的科学 E.研究药物化学结构的科学 2.药效动力学是研究(D ) A.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B.药物作用原理的科学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D.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E.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名词解释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效: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 3.药代动力学:是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自测题 单选题 1.部分激动剂是( C) A.与受体亲和力强,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强 C.与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弱 D.与受体亲和力弱,内在活性弱 E.与受体亲和力弱,内在活性强

2.注射青霉素过敏引起过敏性休克是(E )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后遗效应 D.继发效应 E.变态反应 二,多选题 1.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有( ABCDE) 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致畸,致癌和致突变 D.后遗效应 E.变态反应 2.几种药物联合应用总的药效大于各药单独作用之和时,称为药物的(BE ) A.相加作用 B.增强作用 C.拮抗作用 D.联合作用 E.协同作用 三,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治疗量(有效量):能对机体产生明显药效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3.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4.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 5.受体激动剂: 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并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激动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6.受体拮抗剂:(6)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一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自测题 单选题 1.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1.D ) A.药物与作用部位结合 B.药物进入胃肠道 C.药物随血液分布到各组织器官 D.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E.静脉给药 2.药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2.D)

8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肝脏损伤的生理学和形态学基础 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常常是首当其冲受损的靶器官。 一、肝脏的生理学基础: 1、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分泌胆汁,激素、内源性废物代谢等。 2、过滤作用: 肝的解毒作用、药物代谢、吞噬防御功能 二、肝脏损伤的形态学基础: 肝的基本结构单位—肝小叶(hepatic lobule) ρ肝脏组织构成单位,多达50万-100万个; ρ中心有一条中心靜脈,周围分布著放射狀的肝细胞索; ρ肝细胞之间为肝血窦,由内皮细胞衬覆而成。 三、肝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参见教材) 由其生理学功能、组织学特点所决定。 第二节肝毒物及其分类 凡能引起肝损伤的物质均可称为肝毒物(hepatotoxicant ). 一、按毒性机制分为: 1、体质依赖性肝毒物:多见于药物,如磺胺、异烟肼。 2、真性肝毒物:多见化学物,个别药物。 ①直接肝毒物:如抗肿瘤药等。 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膜、细胞器膜或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毒物,可导致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膜蛋白变形,使膜结构破坏,细胞死亡。 ②间接肝毒物:如乙醇、黄曲霉毒素等。 具有干扰细胞酶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代谢紊乱的化学物,使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的化学物,进而导致肝毒性等。如乙醇诱导甘油三酯合成酶合成,导致脂肪酸合成增多,出现脂肪肝。 二、根据肝毒物的化学性质分为:

1、无机肝毒物:重金属类、CCl4等 2、有机肝毒物:生物毒物、药物等 第三节药物性肝损伤类型及机理 一、肝细胞死亡(hepatocyte death ) 1、细胞坏死 (necrosis) :细胞的被动病死,称作“细胞他杀”。 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核与线粒体肿胀,细胞的质膜崩解(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药/毒物引起肝细胞坏死的机制: (1)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如CCl4、对乙酰氨基酚 氧自由基与生物膜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侧链及核酸等大分子物质起脂质过 氧化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产物如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和4-羟基壬烯酸(4-hydroxynonenal,HNE),从而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产生三氯甲烷自由基,非如在细胞色素P-450系统作用下,化学毒物CCl 4 甾体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产生N-乙酰对位苯醌亚胺,可使细胞膜或亚细胞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引起膜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如抗肿瘤药、对乙酰氨基酚、可卡因等。 药物可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饱和脂质发生共价结合,如氮芥引起DNA分子两条链在鸟嘌呤上的交联,使生物大分子功能丧失,导致细胞死亡。 (3)免疫反应:如氟烷类麻醉剂、利尿剂替尼酸、醋氨酚、呋喃坦丁等。 某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与肝细胞特异性蛋白结合,形成新抗原,诱导免疫反应。如氟烷引发的肝炎样综合征,系氟烷在P450作用下形成三氟乙酰基,三氟乙酰基和肝内蛋白结果,形成新抗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激发免疫反应所致。 (4)钙内环境平衡失调:铅、镉等重金属 a.高Ca2+引发活性氧(ROS)的过度产生,再引致胞内Ca2+浓度增加,进一步引发ROS的过度产生。---恶性循环 b.高Ca2+激活钙依赖的磷脂酶,能引起膜磷脂的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游离脂肪酸、前列腺素、白三烯、溶血磷脂等,均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磷脂酶激活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有毒药品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有毒常用药品 1.溴化乙锭(:具有强诱变致癌性,使用时一定要戴一次性手套,注意操作规范,不要随便触摸别的物品。 2(焦碳酸二乙酯:闻起来香香甜甜的,可是害人不眨眼!一种强有力的蛋白质变性剂,而且怀疑是致癌剂.开瓶时将瓶子远离你,内压可导致溅泼.操作时戴合适的手套,穿工作服,并在化学通风橱里进行. 3(苯甲基磺酰氟:老板说是神经毒!!!是一种高强度毒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它对呼吸道黏膜,眼睛和皮肤有非常大的破坏性.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致命.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使用.在接触到的情况下,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眼镜或皮肤,已污染的工作服丢弃掉. 4. 乙腈,易挥发易燃,是一种刺激物和化学窒息剂,通风橱中远离热、火。 5. 放线菌素D ,是一种致畸剂和致癌剂,通风橱中操作。 6鹅膏蕈毒环肽,具有强毒性,可能致命。 7亚甲双丙烯酰胺,有毒,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切勿吸入粉末。 8. 甲醇,有毒,能引起失明。 9. 乙酸(浓的:可能因为吸入或皮肤吸收而受到伤害,要戴手套和护目镜,最好在化学通风橱中操作。 10. 过硫酸酸铵:对粘膜和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又较大危害性,吸入可致命。操作时戴手套、护目镜。始终在通风橱中操作。

11. 氯化铯: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操作时戴手套和护目镜。 12:很强的还原剂,散发难闻的气味。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当使用固体或高浓度储存液时,戴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中操作。13.甲醛:毒性较大且易挥发,也是一种致癌剂,易通过皮肤吸收,对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和损伤作用。避免一如其挥发的气雾。戴手套和护目镜。始终在通风橱中操作。远离热、火花及 明火。 14 ,对眼睛有刺激性,腐蚀皮肤。有一次不小心溅出一小滴在脸上,马上就红了,过一会儿感觉到疼,一周之后才好。如果溅上,马上用大量的水冲洗。 大家在实验室里,接触到的化学试剂多半都有危害性,紫外灯,如果离心机不是很好的话的噪声污染,会导致手指需要震动,等等,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注意保护自己,而不能因为图省事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而放松对安全的注意。 另外就是注意规范操作,搞微生物的尤其要注意,不要实验室感染。 15. 叠氮钠,有毒,阻断细胞色素电子运送系统 16. 氟化钠,有毒可致命,通风橱中操作 17. 放射性物质(同位素标记时,要戴手套,护目镜,穿工作服,最好买试剂盒(如果有商品化的 18巯基乙醇,可致命,对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有伤害 19. 氨甲蝶呤,致癌和致畸

药物毒副作用

药物的毒副作用有哪些 副作用 就是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像麻黄碱在止喘的同时,能兴奋中枢神经,引起失眠。止喘是它的治疗作用,失眠则是它的副作用。阿托品在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同时,能引起口干、视觉模糊,解痉是它的治疗作用,口干、视觉模糊则 为它的副作用。 毒性反应 就是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翳学教育网整理。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能引起耳蜗前庭器官损害,导致平衡失调、听觉减退或丧失;注射抗癌药物环磷酰胺等能造成肝损害,形成药物性肝炎;服用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磺胺类药物能引起皮炎皮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这些都属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 由于受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的刺激,引起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如青霉素过敏引起休克,其他生物制品引起不同的过敏反应等,其中以迟发性过敏反应危险性最大,也最容易被人疏忽而造成危害。 继发性反应 这是由于使用药物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像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使肠道内的敏感细菌被抑制生长,引起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葡萄球菌肠炎或念珠菌病。这些就是由 于用药后引起的继发性反应。 耐受性 就是指有些人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特别低,不但用一般治疗量不易出现反应,就是用 中毒剂量也不至出现毒性症状。 成瘾性 就是指病人对一些药物长期应用所产生的依赖性。例如吗啡类镇痛药,在停用后病人可以出现一系列精神的和全身的戒断症状;巴比妥类、安定类等药物均有成瘾性。 致畸作用 主要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因用药不当而造成胎儿畸形、四肢短小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胎儿发育的前3个月,细胞有丝分裂处于活跃阶段,胚胎发生迅速变化,各器官、系统都在进行分化,最易受药物的影响而产生致畸作用。这就是一些药物特别注明孕妇慎用的原因之 一。 致癌作用 这里指的是用药后,由于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而诱发机体致癌。像多环芳烃类物质和 亚硝胺类都是极强的致癌物质。

1176药物毒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 1. E. 广泛性坏死 2.灶状坏死 3.炎症 4.带状坏死 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 1.毒素 2.有毒 3.毒物 4.毒性 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1.肺栓塞 2.肺癌 3.肺炎 4.肺纤维化 4、氟烷可导致 1.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2.免疫性溶血 3.免疫性肝炎 4.荨麻疹 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 1.贫血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氧化性溶血 4.白血病 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 1.肝癌 2.肝硬化 3.脂肪变性 4.肝炎 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 1.肝细胞 2.库普弗细胞 3.皮细胞 4.星行细胞 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 1.区带2 2.区带1 3.区带3 4.中央静脉 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 1.豚鼠 2.小鼠 3.家兔

4.大鼠 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 1.免疫性肝炎 2.免疫性溶血 3.荨麻疹 4.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 1.急性肾功能衰竭 2.慢性肾功能衰竭 3.急性肾小球肾炎 4.慢性肾小球肾炎 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 1.红细胞 2.白细胞和血小板 3.红细胞和血小板 4.白细胞 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1.链霉素 2.庆大霉素 3.卡那霉素 4.新霉素 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

1.过敏性肺炎 2.肺纤维化 3.红斑狼疮样肺炎 4.间质性肺炎 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 1.质网肿胀 2.线粒体形态改变 3.质膜起泡 4.溶酶体增多 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1.增加 2.不变 3.减少 4.增加或不变 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 1.减少 2.不变 3.增加 4.减少或不变 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 1.肺脏 2.肾脏

药物毒性的评价

药物毒性的评价 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管理药物的研制.动物研究所得的药理学和毒理学资料(临床前)作为研制中新药(IND)申请的一部分提交FDA.如果这些资料证明该药充分安全的和有效的,人体(临床)研究将分三期进行;从人体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作为新药申请(NDA)的一部分提交FDA.虽然FDA要在6个月以内对NDA作出答复,但实际上批准新药申请(NDA)常需2~3年时间.药物开发的总时间即从提出IND到最终批准NDA平均为8~9年. 动物研究 在进行人体研究之前,必须按照FDA制定的法规(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对药物的动物研究所得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毒理学性质进行评定并形成文件.有两项主要设想要作出:化合物在适宜的实验动物试验中得到的作用可用于人类;为发现可能在人体出现的毒性,对实验动物使用大剂量是一个必需的及有效的方法.由于试验中所用的动物数相对较少,而要检出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高剂量是必需的. 药物的安全性是通过在几种动物身上进行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来确定的. 急性毒性试验 最初的急性毒性试验是测定致死量(LD50或LD90,分别指实验动物死亡50%或90%所需的药物剂量),中毒症状和症状出现的时间.通常,至少使用三种动物(其中一种为非啮齿类),而且急性毒性常需采用一种以上用药途径来确定.近年来,测定致死量所用动物数已减少,但也相应地降低其精确性.现已认识到全面评估药物对人体的毒性时这种高精确性并非必要,因为仅测定LD50或LD90这一项指标对人没有多少预估价值.除非与除死亡之外的毒性测量的长期试验资料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亚慢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至少要在两种动物身上进行,通常每天给予试验药物持续给药时间可长达90天.在每种动物至少应用三个剂量水平,从预期的治疗剂量直到足以引起毒性的高剂量.所使用的给药途径最好与人体试验的途径一致.体格检查及化验检查应在整个观察期内进行.在试验结束时要将动物处死,并作病理检查以确定受累的器官. 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至少在两种动物身上进行,其中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这种试验通常要长达实验动物一生的时间(即啮齿类2年,非啮齿类2年以上).试验的长短还取决于该药打算在人体应用的时间.要使用三个剂量水平:非毒性的低剂量水平,高于预期治疗量的剂量,及足以产生中毒反应的剂量.而且在整个用药期间,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一些动物可以定期处死,作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根据这些试验结果,研究者可以确定药物影响哪些器官,以及该药是否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此外,要在大鼠和家兔身上进行广泛的生殖试验以测定在生殖周期中的变化以及有否致畸作用.这些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可以和人体的初期试验同时进行,特别是该药只打算在人体作短期使用时. 体外研究 近来,人们对应用体外毒性试验越来越感兴趣,这种试验比动物试验更快捷,具有高的价格-效应比.体外研究的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新版.pdf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 A.有毒 B.毒性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 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 A.机制毒理学 B.应用毒理学 C.描述性毒理学 D.临床毒理学 E.职业毒理学 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 B.大鼠 C.小鼠 D.豚鼠 E.家犬 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 A.基因启动区域 B.转录因子 C.转录前复合物 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 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 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 A.干扰电子传递链 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 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 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 E.使钙离子上升 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 A.组织坏死 B.纤维症 C.致癌 D.炎症 E.蛋白合成 二、填空题 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 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 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 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 (1)发现中毒剂量 (2)发现毒性反应 (3)确定安全范围 (4)寻找毒性靶器官 (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2.毒性反应类型? (1)非共价键结合 (2)共价键结合 (3)氢键吸引 (4)电子转移 (5)酶反应 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 (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 (3)改变靶点 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 (1)靶分子功能障碍 (2)靶分子结构破坏: (3)新抗原形成 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 (1)组织坏死 (2)纤维症 (3)致癌 四、论述题 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