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隋代文学概说

(完整版)隋代文学概说
(完整版)隋代文学概说

隋代文学概说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并于589年统一中国,结束了270余年南北对立的局面。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文学也空前繁荣。唐朝亡于公元907年,经过五代十国,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前后不满四十年,但它又是一个统一的迅速强大、快速灭亡的王朝。在文学上,南北文风的交流和融合是其最突出的贡献。 隋朝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两个集团:前期以由北朝入隋的三位诗人——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为代表;后期以由南朝梁陈入隋的虞世基、江总等以及隋炀帝杨广为代表。前期北朝入隋的诗人以质朴刚健为主调,而揉合南朝细腻柔美的技巧;后期南朝入隋的诗人以绮糜纤巧为主调,而融入北朝阔达明快的气质。南北诗人的这种互学,逐渐形成合流,留下一些颇有特色的诗作。

卢思道

北朝、隋之际诗人,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

北齐时,为给事黄门侍卢思道郎。北周间,官至仪同三司,迁武阳太守。入隋后,官终散骑侍郎。

终年52岁。其卒年一说为隋开皇六年,即公元586年。

卢思道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学生。北齐天保年间,即以文章著名。北齐文宣帝死后,

当朝文士各作挽歌10首,择善用之。魏收、祖孝徵等人不过得一二首,唯卢思道得8首,故时

人称为“八米卢郎”。

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

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

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卢思道的文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

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

《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全隋文》存其文10余篇。事迹见《北齐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史》本传。

北朝三才,也称北地三才。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升、邢劭、魏收三人,号称北地三才。

邢劭,北朝齐文学家。字子才。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10岁能作文,为当时名士所赏识。北魏明帝初,授奉朝请,迁著作佐郎。后任中书侍郎、国子祭酒等职。北齐时累官骠骑将军、西兖州刺史,太常卿兼中书监,后授特进,死于任上。

劭字子才,河间鄚,魏光禄少卿虬第二子,小字吉,少时有避,遂不行名,释巾魏宣武挽郎,除奉朝请,迁著作佐郎;孝昌中,元罗请为青州司马,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普泰中,兼给事黄门侍郎,寻为散骑常侍;太昌初,直内省,除卫将军、国子祭酒,解职归;后为尚书令,加侍中,复解职归。文襄辅政,除给事黄门侍郎,与温子升对为侍读、皇建中,出除骠骑将军。西兖州刺史,武成时入为中书令,迁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后授特进,有集三十卷。

邢劭擅长骈文,史称其“所作诏诰,文体宏丽”。又说“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劭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词致宏远,独步当时。与济阴温子升为文士之冠,世论谓之‘温邢’”(《北齐书·邢劭传》)。他现存的文章多为应用文字,辞藻华丽,讲究对仗。《北史》和《颜氏家训》都说他爱慕和仿效南朝梁沈约的文风。除骈文外,他也能作诗赋。诗现存8首,其中如《七夕》、《思公子》等,内容与形式均摹仿齐梁诗。他的《冬日伤志篇》较有特色,写到了北魏都城洛阳经尔朱荣之乱及高欢挟魏帝迁邺后的残破景象,以“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作结,风格比较高古,情调也颇苍凉。他的赋仅存《新宫赋》佚文一段,《艺文类聚》有著录,似是铺采摛文的大赋。

卢思道像

(531年-582年)

邢劭对文学有一些见解颇为可取。他主张“自汉逮晋,情赏犹自不谐;江北江南,意制本应相诡”(《萧仁祖集序》)。他还说:“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颜氏家训·文章篇》)这些议论都很有见地。此外据《北齐书·杜弼传》载,他还和杜弼争论轮回问题,主张“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这种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隋书·经籍志》载,邢劭集原有31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邢特进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隋开皇元年卒。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卢思道作为北方诗人,他的《从军行》体现了北方人重“气质”的特色: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使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这首七言歌行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在时空的腾挪迭换中展示了恢宏辽阔的境界,但又结合以闺妇怨思,色彩清而不艳,情调壮而能婉,句式灵活,韵脚流转,已全类唐人歌行。

杨素

隋代诗人、大臣。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

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为北周丞相,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

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

封楚国公。卒谥景武。

杨素是一个豪杰式的人物,心雄志大。他的诗无论是写边塞题材,还是叙旧述怀,都寄寓了

一种人生的悲感,诗境苍凉老成。但也有一些细巧的文笔,如《赠薛播州诗》其十四:

衔悲向南浦,寒夜黯沉沉。

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

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

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

离心多苦调,岂假雍门琴。

诗中表现离别时的牵挂、离别后的孤寂深婉细致。

薛道衡

隋代诗人。字玄卿。汉族,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

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他和卢

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

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薛道衡的一些行役咏怀诗,慷慨有力,如《渡北河》:

塞云临远舰,胡风入阵楼。

剑拔蛟将出,骖惊鼋欲浮。

雁书终立效,燕相果封侯。

勿恨关河远,且宽边地愁。

但他的名作《昔昔盐》则以富丽精巧见长。如“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以女子独居的凄凉冷落,衬托其哀苦的心情,抒情的委婉细致,较好地发挥了南朝诗歌的长处,一向为人们所称道。

隋代另一群作者,主要是围绕在隋炀帝杨广周围从南朝入隋的宫廷文人,虞世基(隋代书法家,文学家。字茂世,一作懋世,会稽余姚人)。是其中较有名望的一位,曾写过《出塞二首》等较好的作品。隋炀帝即位后,他成为深受器重的文学侍从,所作应制诗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为为文造情。倒是隋炀帝本人所作的乐歌中,有一些清丽明快之作,如《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诗题出自宫体,情调却类于南朝民歌,能写出清丽明净的江南风物之美。隋炀帝以文学领袖自居,常聚集文人宴饮赋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使诗歌创作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使宫体诗风有所抬头。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隋代文学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隋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1.识记: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识记:卢思道及其代表作品《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 理解:卢思道《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3.识记:杨素及其《出塞》诗。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行伍出身,亲历征战,对边塞风霜行役的军旅生活体验尤深,于诗中表现得亦更为真切。代表作《出塞》(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简单使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美女篇》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薛道衡《昔

昔盐》(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综合使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表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诗为作诗而作诗。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 ——农民大哥的中国梦(一池春水溅起的浪花序) 张爱平 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杨天良先生是一位陕西省户县的农民大哥,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他走在了前列,位卑未敢忘国忧的爱国情怀堪为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楷模。纵然农忙,但笔耕不辍,坚持写作,宣扬中国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令人敬佩。 与杨天良先生的接触也仅仅是在文集《一池春水溅起的浪花》出版过程中的几通电话,但其质朴的西北农民性格,对国事关注的热情,对文字诚挚的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从小就是在大西北农村长大,所以更能想象得到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一位农民大哥利用农闲坚持追求写作,弘扬时代正能量,着实难能可贵。 通览全书,八十余篇文字令人怦然心动。或抒爱国情,追求美好,也不乏对现实的关切,对祖国命运的思考;或谈改革路,也不乏心忧家国的真情流露,对深化发展的直抒己见;文化复兴,作者情真意切,寄托殷切期盼;小说《神狮》更是直言不讳揭露丑恶,针砭时弊,

字字如针,尽显农民大哥杨天良先生对早日实现中国梦的深切期盼;建言献策,篇篇动情,讴歌党的伟大事业,国家改革发展之成就。先生之作,文字隽秀,思想深邃。或有诗情画意,或有激情奔放,或有以理警世,或有春潮涌动。以文字吐露心扉,思考致深,胸怀致广,窥一斑而知全貌。殷殷赤子之情,拳拳报国之心,无不体现了这位农民大哥追求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一池春水溅起的浪花》是杨天良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本书的出版正是杨天良先生对共和国六十五华诞的最好献礼。也希望看到这本书的读者能从中悟到一二,感知这位农民大哥弘扬时代主旋律,奏响中国梦这一曲充满正能量的伟大凯歌的家国情怀,我想这不但是我们出版方所想,也更是本书作者杨天良先生所愿。 2014年9月16日于北京 (张爱平,中国学仕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教育传媒研究院秘书长。)

古代文学史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论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唐五代文学 隋代文学的评价(一)肯定论 徐嘉瑞:隋代是对于六朝文学革命的一大转机 谢无量:新声竞作,为后世戏曲之萌芽;律体大进,又有以导唐人之先路 隋代文学的评价(二)否定论 郑振铎:在隋代的三十四年间差不多没有什么新的树立。 刘大白:杨坚的文学复古运动是失败的。 罗宗强:没有自己的一代文学成就,没有足以标志一代文风的不朽作品。诗与文,都只是北齐、北周与梁陈文学的流波余韵。”“这是一种没有个性,没有生气的文学。” 隋代文学的评价(三)过渡型文学 游国恩:南朝的文风占着统治的地位,但……从军、出塞这类题材是比较多地出现了。 刘大杰:薛道衡、虞世基的从军、出塞诗,“已超越南朝,是七言歌行的发展。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豫章行》,都有新的成就,而成为初唐四杰的先驱。 隋代文学的过渡性特征 文学创作相对沉寂 南北朝文学互相吸收,但并未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学进程。 隋代建立了一种违背文学特质的功利文学观。 文学也透露出一些生气,这就是杨素、薛道衡的创作。 魏征《隋书·文学传叙》: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薛道衡《昔昔盐》: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惓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唐代诗歌 唐诗繁荣的表现: 一、作品众多,名篇层出不穷。 《全唐诗》,清康熙时彭定求等编,共收唐五代诗歌48900多首,附有唐五代词,作者2200余人。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收逸诗6327首,作者1700多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国先秦至隋的诗歌总集。今人逯钦立编,共135卷。 二、作家众多,名家辈出。 三、内容丰富,众体皆备。 《分门纂类唐歌诗》,南宋赵孟奎编,100卷,分天地山川、朝会宫阙、经史诗集、城郭园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1.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联系在一起的。 2.()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文学自觉最终还是表现在对()的自觉追求上。 4.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有()、()、()。 3.钟嵘《诗品》中提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生死主题中提到对人生的态度有哪几种?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1.()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和()的对立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2.()的大量出现与()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还表现在对()和()的强调。 4.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1.魏晋南北朝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离乱形态就是()。 2.从()到()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3.真和自然有相通之处,他们不仅属于()的范畴,有属于()的范畴。 4.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和名理之辩。 5.什么是魏晋风流?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其影响波及的()和()极其广泛,其中阶 层是指()。 2.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和()。 3.杨衒之所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 4.论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开始的。 2.在文学史上,正史文学的重要代表是()和()。 3.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 4.()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的人物。

从诗言志到文以载道看文学观的发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诗言志"到"文以载道"看文学观的发展 作者:豆桂花 作者单位:邢台市高开区双楼完小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09,""(1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1999 2.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简编 2004 3.朱子清诗言辨志 1996 4.张毅儒家文艺美学 2004 相似文献(6条) 1.期刊论文王少良说"思无邪"与"诗言志"-社会科学论坛2010,""(3)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整体思想的概括,具体可表述为"诗人言志无邪"."诗言志"在先秦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乃是"<诗>言志",说明<诗经>作品乃是诗人思想志意的表达,其中的"志"被限定在礼教规范之内,其情感应该符合"无邪"的要求."思无邪"的评诗标准,是对"诗言志"命题最好的概括和解释,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和<礼记>,也都在"言志""无邪"方面做出了引申阐述. 2.期刊论文周新道"诗言志"与"思无邪"的共同旨趣-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4) "诗言志"与"思无邪"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和纲领,它们都体现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审美主流的中和之美,而这种中和之美只有在创作主体的情感保持至诚至真的状态下才能获取.两者的共同旨趣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期刊论文罗立军.黎娟.LUO Li-jun.LI Juan论作为孔门教化经典的《诗》--以孔孟荀的诗论为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 关于孔子删诗正乐与否的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公案,从广义上而言,它涉及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传统<诗>三百的关系问题,因此,要澄清这一历史公案,就不单单是一个历史考据的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阐释的问题.本文从冯浩菲先生的探讨出发,转换研究的立场,力图由诗教阐释的角度,通过对孔门"思无邪"、"诗可以兴"、"诗言志"三个典型诗学命题的分析,厘清儒家与<诗>三百所发生的意义关联. 4.期刊论文邓国军《岁寒堂诗话》的贡献与局限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9) <岁寒堂诗话>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的"诗言志"说,将"咏物"与"言志"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思无邪"说不仅涉及诗歌内容而且强调诗歌语言的朴实无华,部分地摆脱了功利思想而上升到审美层面.此外,该诗话对苏轼、黄庭坚之用事、用韵、"以议论作诗"、"专以补缀奇字"以及江西诗派之"预设法式"等深为不满.同时,该诗话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全盘否定苏、黄以及对苏、黄不加区分等. 5.期刊论文王志清"思无邪"诗学模式的审美缺陷及负面效应-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3) "思无邪"是孔子诗学的核心.中国诗学一开始就因为儒家政治功利之心的强行介入而染上了道德教化的理性之光,成为政治诗学和哲性诗学的模式,表现出文学处于萌芽状态时期文学批评的幼稚性.孔子的美学观念和文体意识是模糊和游移的,而且他竭力回避"诗言志"的说法,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诗言志"的本体性,把<诗>混同于其它文献,以文献意识评判<诗>,根本就没有纯然的诗学阐释意识,其批评的样态也必然是泛文化的意义,诗学没有获得文学的独立地位.这种以其"仁"道观为哲学依据的诗美标准,规范了其诗歌批评的极端的道德功利主义性质,而走离了审美本体的意义.这种诗美观对中国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强劲的负面影响,几乎成为一切文艺批评的根本准则,并内化为中国人稳定的美感心态. 6.学位论文牛青青孔子性情思想与诗学2007 孔子的一生贯穿春秋中晚期,此时正值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自西周时诞生的礼乐政治形式遭受到时代巨变的强大冲击,经历了功能上的偷换,即由文治渐变为纯粹的文艺。在这一进程中,孔子带领着士人们将理论视野由天、圣转向人、事。将西周“敬德”观念进一步内化、性情化,体会出“仁”的精神,并将其作为礼乐文化的立足之处,由此希望修复礼崩乐坏的时代信仰。如果说孔子在这一方面的用功最终归于烟消云散,但是他却由此开启了《诗》作为真正艺术的大门,即作为人性情载体而存在的诗。 从表面看,孔子一生罕言性与情,但实际上其整体仁学与诗学的根源和支撑正是人之性情。本文主要从性情论的角度切入孔子诗学研究,以孔子的语录集《论语》为主要文本,以其中涉及到的两次言“性”为原点,由此展开对孔子思想中天、仁、学、习等范畴的诠释,再联系孔子对于诗的言论 ,并力图重建孔子诗学的风貌。 其一:《论语·公治长》载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以看出,在孔子那里,性与天道是一对并列的范畴,天道与人道汇通之处既是“性”,天之性下降及人既是人之本性。孔子由此体悟出人性的两个特点即:“仁”与“敦厚’’,其对应的两个诗学观点即是“诗思无邪”的善质和中『F庸和的文体形式。首先,仁,是一种至真至纯、原始笃厚的人之性情的本能表现;第二,仁,作为人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价值的奋斗过程。第三,仁还是一种无时无刻不息的精神境界。在找到并发现了人的性情本体是与天相通的“仁”,孔子又将包含诗在内的礼乐作为性情的载体,将道德仁性善质内涵作为诗的意义,将本真性情的醇厚中和作为诗美学形式的标准。 其二:孔子本人直接提到“性”的地方只有一处,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确具有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首先,确立了普遍意义的性情思想,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明确了人天生平等,具有相同的权利和潜质。同时将身份地位的决定因素由客观的不可改易的天命偷换为人力可以控制战胜的主观行为,即后天的“习”,在天命之“性”与后天之“习”的互动中,孔子又提出了“学”的精神与方案,并致力于言传身教,孔子所追求的诗教目标是通过无意识的人性互通将个体内在的“仁”激发、培养、实践开来,从而使礼乐由外在强制执行变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使整个社会形成和谐友善,达到无为而治的大同之境,这就是孔子所追求和致力的诗教。 如果说孔子是在寻找和确认人性的道路上开始《诗》的言说,初步明确了性(情)与诗的互动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空间的转化,到了《孔子诗论》的年代,“情”作为形而上的“性”的表现则被更多的引入了诗学话语中。《孔子诗论》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部诗学专著,它在学派归属上属于儒家,但却标志着儒家诗学的性情论转向。这可以从《孔子诗论》中所体现出的两个解诗向度来说明: 其一、从“诗言志”到“诗亡隐志”说,反映孔子性情思想的一线; 其二、从“民性固然”到“关雎之改”说——以礼节情的儒家诗学观念; 可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诗学追求的是一种性情与艺术之间的张力。是一个以审美性为体,以功能性为用的完美结合的体系,是在审美性的思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一.政治状况 1、.战乱不断、国家分裂,朝代更迭: 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196—220年) 建安25年(220)曹丕称帝,随后孙权、刘备相继称号建国,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265年,司马炎灭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 南北朝长期分裂: 北朝:“五胡十六国”(304—429) 南朝:刘裕代晋自立宋(420),后来是齐、梁、陈,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二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建安时期,受经学思想影响,文人重新审视自我,抒写人的感情、欲望和个性。 魏晋之际,环境险恶。士人为逃避祸端,开始从老庄那里寻求精神寄托,他们喜好清谈,发言玄远,正始玄学便是这一产物。他们推崇《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之为“三玄”。他们用玄学理论和清谈方式来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重要现象。 三文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文史分开,把文章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曹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自特点和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重抒情,重形式美,重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由文学的功利倾向走向非功利。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 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中用“药、酒、女、佛”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

文学派别

文学社团、派别、刊物 七星诗社: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中代表贵族倾向的诗歌团体。由龙沙、杜贝雷等七位诗人组成,1549年由杜-倍雷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该团体致力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和诗歌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创作上具有热爱自然、歌颂爱情自由,反禁欲主义特点。其主要贡献在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创作上。 他们要改革流行于各地的差异极大的地方语言,统一法兰西民族语言,反对用拉丁文写作。在诗歌创作上,反对矫揉造作的浮华文风,倡导清新自然的风格。七星诗社还大力推广亚历山大诗体,推崇古希腊,罗马的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要求创造性地接受古希腊、罗马的文学遗产,建立与古希腊,罗马相媲美的民族文学。 大学才子: 英国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洛、李利、格林、基德。他们出身中产阶级,在大学读过书,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熏陶,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故称“大学才子”。 大学才子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集团,其作品在取材、思想倾向和文风上各有不同。其中约翰·李里是贵族倾向的典型代表。其剧本比喻丰富,语言典雅,文体华丽,喜欢援引神话历史,保留了英国的传统文风。罗伯特·格林的创作则充分表现了民主的倾向克里斯朵夫·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对歌德的《浮十德》有重要影响。大学才子的创作提高了英国戏剧水平,促进了英国戏剧的繁荣。 冈果拉派: 十七世纪曾在西班牙占统治地位的贵族文学流派。创始人是抒情诗人路易斯-德-冈果拉(1561-1627)。这个诗派专为高雅人士写作。作品中多堆砌夸张的词藻,大量使用比喻、典故和隐晦难解的词汇。作品的内容也大都是表达人生无常,终归毁灭的思想。 代表作家冈果拉的前期创作主要是故事诗和抒情诗,具有抒情和讽刺的特点。后期创作则具有纤巧、造作、晦涩的风格特色。代表作:牧歌题材的长诗《孤独》,赞美牧人生活的单纯朴实,诗中充满隐喻和晦涩难解的词句,表现了冈果拉派诗风的特点。 百科全书派: 指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学者,因参与《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而得名。他们以先进的思想观、科学理性总结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就,对宇宙人文做出了新的解释并对封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进行了猛烈抨击。该派的出现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成熟和高潮,推进了反君权、反教会的思想斗争。主要代表人物有:达朗贝、狄德罗、卢梭

“文以载道”的 理解

“文以载道”的理解 文以载道的理解 讲到韩愈《师说》,就要给学生介绍古文运动,自然涉及到“文以载道”,而且和同事们探讨究竟道指的是什么?对道的说法理解种种,我认为 这一成语真正含义先要弄清楚字面意思,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思想道理的。那这样的思想道理在《师说》里究竟指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指的是儒家之道。 文以载道最早见于周敦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这样可见周敦颐最早提出这一观念。其实“文以载道”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学观念。最早儒家的“兴、观、群、怨”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教说”中,便已滥觞有这种思想。以后,到了唐代时的韩愈、柳宗元更在此基础上针对“前人纤巧堆朵之习”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说。但“文以载道”一词的出现是在北宋时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曰:“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此后,“文以载道”作为历代正统文学观念,牢固地占据了国人的心灵。 “道”究竟是什么?今人泛指思想体系、规律目的等。而古人之言“道”,各家的内涵并不相同。大多是指儒家之道,指经国之方略大道。“文以载道”理论的提出,往往都带有反形式主义、维护政治统治等色彩。而且就史实看,刘勰之前的理论批评,尚能辩证地看待文与道之关系,唐以后,逐渐向“载道”倾斜。一方面,古人反对为文而文,反对言之无物,讲求内容与形式、人品与文品、道德与文章的完美结合,要求社会的人们要有的责任感、道义心。这方面,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的传统,进而成为精髓。但另一方面,在反形式主义的同时,人们往往矫枉而过正,不适当地抬高了文学的地位,夸大了其功利作用。文章当“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经纬天地”、“救治人弊”等等,都是中国文人烂熟于心的古训。文学作为作家精神的产物,审美怡悦、消遣娱乐、熏染性情、陶冶情操、拓宽视野是重要的功能,但教育引导之功利作用确实不可否认。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利作用。 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成了知识分子谋求出路的唯一途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利禄,功名利禄也造就了知识分子的依附意识。这种在王权政治、科举制度下滋生的依附意识,使历代文人大都心甘情愿地“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并在思想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地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政治统治服务。历代文人之所以如此地夸大文学的作用,与当时落后的农业经济也有关系。今天在商品经济和各种传播媒介比较发达的中国,人们虽不会忽视文学,贬低文学,但也就会以比较正常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可是在过去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介尚未出现的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人们赖以传道的工具只有“文”(包括文章、诗歌、戏曲),于是,中国历代文人近乎失衡地重视文学,夸大文学的作用尤其是功利作用,也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如,他在《争臣论》一文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 今天要写好文章,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较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张文恒整理 2007/02)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略) 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一节隋代诗歌 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初唐诗歌 一、初唐宫廷诗人 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 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 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第三节陈子昂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他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四隋唐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前言 这一编是古一中难度最高、所占分值最大的一部分,尤其是唐诗与晚唐五代词这一部分,非常之重要。难点一:务必将列出的,有书名号的诗词作品一一读熟。因为单选题很容易考,论述题也会要求“举例论述”。难点二:诗歌流派非常之多、诗人群体非常多,务必要带着名字、时期、特点全部记清楚。如果这一编掌握得好,那么通过考试就相对容易了。 【选择】所有诗人及其作品 【简答】或【论述】所有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贡献 【名词解释】所有的诗人团体或者创作流派 第一章南北合流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一、南北朝旧臣(北齐北周入隋) 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一)卢思道 《从军行》歌行,边塞诗。贞刚之美,体现北方诗人重气质。 (二)薛道衡 《昔昔盐》成名作,虽然也涉及边塞征夫,但仍是南朝常见的闺怨题材。二、杨广及南朝文士 杨广、虞世基、无名氏 自从隋炀帝杨广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朝文学就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 (一)杨广 《春江花月夜二首》动静结合,意境开阔明朗,情韵耐人寻味。 (二)无名氏 《送别诗》“竟似唐人手笔”(沈德潜〃《古诗源》) 格律为近体,七言绝句,韵律和谐。

第二节贞观诗坛 李世民、虞世南、上官仪 唐太宗为文坛盟主。 贞观诗坛的新边起于对南北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一)李世民 《辽东山夜临秋》辞采华丽,怀抱壮大。 (二)虞世南 《蝉》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 (三)上官仪(宫廷诗人)【名词解释】 《入朝洛堤步月》入宫朝见。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被称为“上官体”。贡献:总结南北朝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 第三节王绩与初唐四杰 一、王绩 《野望》代表作。五言律。 冷眼旁观世界以化解心中不平。 二、初唐四杰【名词解释】 王勃、杨炯、(前二擅五言律诗),卢照邻、骆宾王(后二擅七言歌行) (一)特点:未脱绮靡余风,但: 1、从宫廷诗走向关山塞漠(即题材上拓宽)。 2、情感浓烈壮大。 (二)王勃《滕王阁序诗》贡献:末联使用对偶句法。 (三)骆宾王《咏蝉》特点:用典自然,语多双关。 (四)杨炯《从军行》贡献:粘式律,同台阁诗人促进五言律的定型。(五)卢照邻《长安古意》 第四节五言律的定型 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 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一)作诗以五言律居多。 (二)杜审言,文章四友中最有诗才。《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以文载道 以文化人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基层文化建设,更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繁荣、和谐的镇街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发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与“人才共赢”战略 基层文化建设是指基层人民群众进行自我的、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主要包括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涉及到文艺、科普、体育、教育、娱乐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式极其广泛、内容极其丰富,既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公民的基本阵地,是群众文化最基础的体现,它有利于更广泛地吸引广大群众直接参与文化活动,并更好的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根据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要求的日益高涨,人们审美情趣发生的变化和文化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根据他们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来组织开展

基层文化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场所去积极向上地表现自我。 2014年度我镇设立了镇文化站,文化站坐落于镇政府院内,建筑面积90平米,并已投入使用。有关文化站的各项管理制度均制定完成,已确保文化站的规范化运行。此外,今年4月份我镇为镇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干部,明确了文化干部的基本职责,并已悬挂于文化站墙上。不仅如此,我镇还设立了镇文化活动中心。于镇政府驻地西(原农商行办公楼),建设马伸桥镇文化活动中心,地处全镇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人同时开展活动,水电设施和办公设备齐全,管理制度健全。 为了进一步实现与群众的文化互动,也逐渐与村文化站和县里面的文化馆、县的剧团怎么样结合起来,我镇还开展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内容以积极向上、有教育效果的电影为主,从今年1月份开始,每月放映42场,每村一场,截至目前全镇已放映504场。 11月4日至11月6日,镇文化站组织了蓟县“全家福”杯农民象棋、乒乓球比赛马伸桥镇分赛区预赛,报名人数达六十余人,比赛耗时两天,决出了象棋比赛前三名和乒乓球比赛前四名,并带领优胜者参加蓟县决赛。 除此之外,我镇还对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全面、具体的进行了部署并完成了相关内容。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一、学习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主要作家概况,大致描述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部分代表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领略唐诗兴盛,五代词盛行的文学奇观。 二、学习重点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唐诗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五代西蜀词和南唐词的创作风格;唐代“古文运动”。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对峙的分裂局面。隋王朝仅存在了37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隋亡后,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有唐一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城市繁华,思想活跃,加以科举取士,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王朝的繁荣昌盛达到了顶点。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由盛转衰。公元907年,唐王朝在内外社会矛盾的交互作用下终于灭亡。此后,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代,南方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楚、南汉、闽、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汉十个国家,即所谓“五代十国”。唐五代文学涵盖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学。隋唐五代文学的重点是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文学两个系统,一是继承齐梁的一派,二是以改革六朝文风为主的一派;盛唐文学进入全盛期,风骨声律兼备,尤以高亢、豪放、刚健、明朗为主要特色;中唐文学特点是改革和多变;晚唐文学诗文每况愈下,少有大家,小说和词则方兴未艾。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 隋—→唐五代十国—→宋 (581)(618)(907)(960)

(总379年) 一)隋朝文学的发展概况(581-618) 隋朝的短暂统一,促使了南北文风的融合并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由于它是一个时间较短的朝代,成就并不大。在诗歌形式上,产生了一些近于初唐歌行、七律、七绝的作品。这表明,诗文革新,势在必行;而方向,则是融合南北文风。 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陈浮靡之风。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二)唐朝文学概况(618-907): 唐朝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时期。有唐一代,诗歌、散文、小说(传奇)、词等文学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唐代文学不仅作品数量之众,文学形式之丰富多样,是前此各个时期的文学所无法相比的,而且且题材广泛而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1.唐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由胜而衰的转变时期。唐朝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时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 ①开放的文化环境:唐朝国力的强盛;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南北文化的交融;科举制的推行;唐人恢宏的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理;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及文人贬谪经历 ③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④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和主观因素 2.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①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唐诗繁荣的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中外学术的交流、各种艺术的相互渗透、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的

2017年网络文学行业阅文集团分析报告

2017年网络文学行业阅文集团分析报告 2017年7月

目录 一、公司简介:中国网络文学先锋 (4) 二、行业分析:网文市场快速增长,IP变现迎来热潮 (5) 1、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快速发展、空间仍大 (5) 2、多项政策出台,加强版权保护和内容规范 (8) 3、网络文学IP改编和泛娱乐化浪潮来临 (9) 三、公司分析:腾讯旗下文学支柱,网文行业绝对龙头 (10) 1、公司运营多层次生态系统,庞大文学库为核心竞争力 (10) 2、自有渠道及腾讯渠道合作助力 (14) 3、财报亮眼,变现进入上升通道 (14) 4、内容成本占比高,产品推广力度加大 (16) 5、未来发展战略:培育作家+提升内容筑基,IP变现+海外探索添花 (17) 四、主要风险 (19) 1、政策监管趋严风险 (19) 2、人才流失风险 (19) 3、内容成本大幅提升风险 (19)

阅文集团分拆申报港股上市,盈利进入上升通道。阅文集团于2015年由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合并成立,腾讯间接控制65.38%股份,旗下产品包括QQ 阅读、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潇湘书院、红袖添香、榕树下等。2016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25.68亿元,同比增长59.1%;净利润从2015年亏损净额3.542亿增长为盈利3040万元,调整后净利润由2015年亏损9400万增长为盈利8110万。 阅文为网文行业绝对龙头,已建立庞大的网文阅读平台、读者与作者互动社区以及运营所属文学的版权改编,多层次生态系统竞争力强:公司庞大文学库为核心竞争力,2016年底共管理530万位作家,840万部文学作品(占市场72%),中国10大最高搜索网文中9本来自内容库。2016年平台作家更新及创作2200万新章节,内容相关成本达9.67亿元。 自有及合作渠道强势,自有平台月活用户数1.75亿,并与腾讯渠道(手机QQ、QQ 浏览器、腾讯新闻、微信读书)合作,亦将内容授权予百度、搜狗、京东、小米及中国移动等第三方。 在线阅读贡献主要收入,IP 变现卓有成效。2016年在线阅读收入达19.7亿元,增长103%,占收入77.1%,其中自有平台及自营渠道贡献占收入67.3%。此外,IP 变现收入2.47亿元,占比9.7%,2016年中国网文IP 改编中,按票房/收视率/下载计前20大电影/电视剧/网剧/游戏中分别有13/15/14/15部来自公司平台作品改编。 未来发展战略:培育作家+提升内容筑基,IP 变现+海外探索添花。通过系统地吸引、培育和推广作家,继续加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古代文学史第二册隋唐文学重点

杜甫: 诗歌成就: 拓宽了律诗的表达范围和表达手法。以律诗写组诗。高超境界和出神的技巧。善于锤炼字句。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风格多样。萧散自然。 思想:“奉儒守官”的出身,忠君恋阙。忧国忧民。 李白: 思想:多元复杂。庄子放达避世。屈原忠君爱国。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无为。儒道侠纵思想杂糅,以道家为主 性格特征: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志的追求。对人性、人权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狂荡不羁飘逸洒脱。 诗歌特征:讴歌理想、抒发抱负、张扬自我、突出个性、揭露现实的黑暗,抨击时弊。五言:清新朴素,有谣谚之风,多以白描的手法,显现出情真意远的画面。反复吟咏,耐人寻味。 艺术成就:主观色彩强烈。想像奇特。明丽爽朗。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诗歌风格:反应现实。强调讽谕美刺的审美作用。注重写实提倡通俗。 艺术特点:(1)语言浅显平易而又能警策动人(2)以叙事为主,又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3)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韩愈: 字退之,“韩吏部”、“韩文公”之称。 思想:韩愈以儒家道统的传人而自居,一生弘扬儒学,排斥佛老,不遗余力。诗风和艺术特征: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以文为诗。他的五、七言绝句中,不乏情韵缠绵、轻灵有致之作,他七言古诗则写得古朴浑厚、平淡自然。 影响:诗刻意求新致使语意晦涩,意象过于丑陋怪诞,大量使用散文化句式和哲理性议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 高适: 字达夫。 诗歌特点:高昂的爱国情怀,奋发的时代精神。仕途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不平。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风尚和习俗。 总体:沉熊悲壮,多胸臆语,尚质主理 艺术特色:善于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反应生活现实,同情民生疾苦。酬赠、送别之作。 岑参 边塞诗特色: 以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节奏。写景奇丽:以新颖巧妙的构思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边塞风光之奇与色彩之丽,给读者流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传情别致:或正面烘托,或反面映衬,使全诗情意深蕴,耐人寻味。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风格比较 相同点: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被并称为“高岑”,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二人在艺术风格上也确有相近之处。 不同点: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高适内容较为丰厚,于沉郁中见豪

文以载道-韩愈

一、理学缘起 1.理学的先驱 (1)韩愈——重宣道统与排辟佛老 韩愈字退之,作《原道》确立于重宣道统,即: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因为,首先他认为:“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之言也,一人之私言也。”其次,佛道者,夷狄之法也。“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原道》) 中唐到北宋的三件大事,即:新禅宗的盛行(慧能)、新文学运动(即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新儒家的兴起,韩愈发起并参与了后两件。在古文运动中,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常以为自魏、晋以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韩愈》4203-4204页,中华书局点校本)有人讲他“是一位天生的煽动家、宣传家,古文运动之得成功于他的主持之下,并不是偶然的事。他最善于鼓吹自己,宣传自己。他惯能以有热力有刺激的散文,来说动别人。想来他的本身也便是一团的火力。”“他还不仅仅要做一个文学运动的领袖,他还要做一个卫道者,一个在‘道统’中的教主之一。”“‘文以载道’的一句话,几与古文运动划分不开,其引端便是从他起的。个个古文家都以肩负‘道统’自任。”(参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372-373页)这表明古文运动与新儒家的兴起密切相关。 据《新唐书?韩愈》(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点校本,5269页)载: 唐兴,承五代剖分,王政不纲,文弊质穷,哇俚粗俗。混并。天下已定,治荒剔蠹,讨究儒术,以兴典宪,薰醲涵浸,殆百余年,其后文章稍稍可述。至贞元、元和间,愈遂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障堤末流,反刓wán,雕刻。以朴,刬ch?n铲除。伪以真。然愈之才,自视司马迁、杨雄,至班固以下不论也。当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陈言,横鹜别驱,汪洋大肆,要之无抵捂圣人者。其道盖自比孟轲,以荀况、杨雄为未淳,宁不信乎?至进谏陈谋,排难恤孤,矫拂媮tōu苟且。末,皇皇于仁义,可谓笃道君子矣。自晋汔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诸儒倚天下正义,助为怪神。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跲jiá,绊倒。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距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所以过况、雄为不少矣。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顺便说说,韩愈的弟子李翱及其《复性书》亦为理学之先驱。 (2)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先生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并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士多出于其门下。尝自诵其志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论国事,时至泣下。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先生倡之。史称先生内刚外和,泛爱乐善。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里巷之人皆乐道其名字。死之日,闻者莫不叹息。”(《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