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温州经济的发展一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工业城市和私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温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温州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温州模式”最初的核心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家族企业的崛起。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鼓励个体户和家庭工业发展,温州群众积极响应,大量家庭开始从事各类小型产业。由此形成了温州独特的小商品制造和商业网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务实作风成为了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年来,温州模式一直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传奇。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温州企业家们不仅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也拿出了自己特有的智慧。他们通过创造性地解决资金问题,形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三代人”的经济模式。温州人以其对商业机会的敏锐嗅觉,利用家族关系和密切的人际网络,从小规模工厂发展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大型集团。凭借适应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温州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温州模式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发展趋于饱和。制造业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了一些企业面临困境。此外,金融风险和缺乏创新意识也对温州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温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运营,基于此,一批专业型产业集群在温州兴起。企业家们也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也加大了对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温州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温州模式还在新经济和创新领域焕发出新活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温州企业家们纷纷投身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创业中。著名的“温州奇葩秀”现象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一些年轻的温州企业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运营,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他们在传统行业中加入互联网思维,注重创新和用户体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品牌的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模式”有着显著的成就和变革。随着

环境的变化,温州企业家们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和规模扩张已经不再有效,而是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温州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正在转向创新驱动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将为温州模式带来更多机遇。

总之,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温州模式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

出新的活力。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方环境和产业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未来,温州模式将继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 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 2.1温州模式的特征 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

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温州市内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存量为内部的民间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此外,温州企业还创造性的建立了所有权归公通时又符合自身利益的股份合作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经济陷入了第一次发展困境,当时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从而帮助温州经济走出困境。于是股份合作制应用而生,使温州企业的发展困局顺势得以化解。 2.1温州模式的缺陷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的20年中,温州的GDP增长速度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但自1998年以来温州经济增速开始相对慢于浙江其它一些地区,随着不断地发展,温州模

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40周年 李贝伦1704221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渐渐觉醒,但却有一些步履维艰,前进的路上布满荆棘。直至1978年的到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4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0年的沧桑巨变,4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4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18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飞快增长,中国自2008年,GDP总量超过日本从而打破自1972年开始的“美国第一,日本第二”的GDP排位格局,之后一直稳坐世界第二的宝座!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4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4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940万,录取新生达700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顶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40年是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创新的4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降低了苦苦挣扎的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现在,以我的家乡——温州为例,说一说改革开放给我身边的生活带来的那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温州被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这就是改革开放前温州的真实情景。人们生存和就业的压力很大,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的变化却令世界都为之震惊。 首先,温州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方面空前强盛。“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产业基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温州人做皮鞋的信誉也为人称道,为了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温州皮鞋厂召回劣质皮鞋,并将其当众焚烧,以表决心。电器产业的规模也十分庞大,大大小小的厂家,按“温州模式”出现在各地,为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者,说到温州,都会想到温州的商人,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为了克服自然资源的匮乏,温州人开始外出经商,温州的商人是浙商中最具冒险精神的一个群体,面对着本土经济的萎靡不振,温州商人不再把目光全部集中在国内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时下温州商人最流行的经商策略。事实上,温州商人很早就将商业版图拓展到了国外,据不完全统计,温州人在海外的商会已达70多个,遍布五个大洲,海外商会数量排名全国前列,约有近80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经商立业,温州商人已成为中国商人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探路者,他们凭借着温州人吃苦赖劳、精明强干的精神,在各行各业都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私营企业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受限于温饱问题,时至今日,我们身边已经天翻地覆,手机、电脑的普及,交通方式的进步,人民精神生活的提高,无一不昭示着改革开放为温州,为全中国带来的变化,就像往一具年迈的躯体中注入新生的血液一样,中国大地再次焕发了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和进步,温州鼓词、瑞安木活字印刷、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首饰龙、乐清蒲歧抬阁、鹿城米塑、鹿城瓯塑等特色。其中黄杨木是难得之物,这就使黄杨木雕在

中国“三大模式”的创新与未来

中国“三大模式”的创新与未来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作者:宋林飞 自从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来以来,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以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著称的“苏南模式”,以个私经济蓬勃兴起而闻名的“温州模式”,以及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珠江模式”。30多年来,这三大模式不断变化,在工业化、国际化与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各有创新与发展,同时又相互融合、趋同现象显著。这三大模式发源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成为中国经济最强的增长极。这三大模式,是“北京共识”和“中国经验”的最好注释,是“中国模式”内部多样性的生动表现。 一、苏南模式 上世纪70-80年代初期,无锡、苏州、常州地区,是苏南乡镇工业最发达的地方。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考察,听说由于发展农村工业,改革开放五年苏州市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他高兴地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①这是从实践上高度肯定发展农村工业对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1984年,费孝通教授用“苏南模式”概括苏南地区发展经济的路子,开始从理论上研究发展农村工业的普遍意义。 江苏无锡县、江阴县、武进县、常熟县等,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苏南乡镇工业最发达的地方,“苏南模式”是围绕这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苏南乡镇工业的发展成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由于苏南乡镇工业快速发展,1884-1988年江苏工业产值年增长分别达到44.76%、66.88%、28.98%、38.45%、42.43%。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② “苏南模式”兴起的动因是什么?首先,发展乡镇工业的动力来自农村内部。“苏南模式”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农村要办乡镇工业的深层次原因,是当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以后,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怎样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显然,就地办工业,是农民自己找到的一条“活路”。③费孝通教授指出,中国农民找到发展乡镇工业的道路是“逼上梁山”。乡镇工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新的劳动手段与新的劳动对象相结合的产物。但也有人对农民办工业很不以为然,“有人说社队工业挖了社会主义的墙脚,是不正之风,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温床,各种帽子都有,问题提得很严重。”④这种僵化与保守的观念,没有阻挡得了农民办工业的潮流。费孝通教授明确支持社队工业的发展,旗帜鲜明地说过:“中国的草根工业如今长成参天大树,实在是亿万农民长期艰苦奋斗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作

【精选】书记在本县外出成功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致辞

书记在本县外出成功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致辞各位领导、各位乡贤、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古有诗云:“温州好,丰乐太平时”。在这金秋时节,瓯越大地充满着丰收的喜悦,也充盈着浓浓的温馨温情。今天,近1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温籍精英和关心支持温州的尊贵嘉宾如约相聚,围绕“美美与共新温州”主题,共话桑梓、共叙乡情、共谋发展。举办这次大会,是温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次重要活动,更是海内外温籍儿女的共同心愿。在此,我代表温州市委、市政府和920万温州人民,向莅临大会的各级领导,向荣归故里的各位乡贤,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改革开放 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温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温州人作为最早一批投身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今天我们齐聚一堂,重温温州改革发展的不凡历程,感悟温州人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展望新时代温州新发展的锦绣前景,心中激情澎湃、无限感慨。在温州40年改革发展的沧桑巨变中,温州人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感到无比自豪! 温州人是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开创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温州人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从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到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从建设第一座农民城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从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到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改革样本。11月1日,领导人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提到“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令全体温州人感到无比暖心提气!我们要为温州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点赞!温州人是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州千家万户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发展个私经济,闯出了一条民营经济发展之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价值在于,点燃了中国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揭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变迁规律。我们要为温州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探路精神点赞!

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

陈德荣同志在世界温商大会上的讲话 刚刚经历局部金融风波洗礼之后,在龙年伊始召开世界温商大会,意义特别重大。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和全省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围绕“天下温商同根同心、幸福温州共建共享”这个主题,展示温州形象,凝聚温商力量,弘扬温州人精神,合力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 温州是温润温暖温馨之州。美丽的瓯越山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哺育了勤劳智慧勇敢的温州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大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奠定了我市在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城市化等方面的相对领先地位,使温州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地。 在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实践中,广大温商始终站在时代进步前列,商行天下、智行天下、善行天下,谱写了新时期中国一代商人成长成功的光辉篇章,集中代表了勤劳进取和富而爱仁的温州人形象。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说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商人群体,但现在在全国真正以省份冠名的商人群体只有浙商,而浙商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是温商。温商的崛起,为温州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的99.5%、工业产值占95.5%、上交税收占80%、外贸出口占95%、从业人员占93%,使温州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温商的崛起,为全国各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有60多万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发展,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在全国204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了温州商会,2006年以来在全国各地投资额累计超过3000亿元,创办工业企业3万多家,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多亿元;创办各类市场2000多个,建立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年商品交易额达6650亿元,为所在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温商群体向全国各地输出了温州文化,输出了温州人精神,输出了温州人率先进行的市场化探索成果,从而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榜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提供了先行经验。温商的崛起,使世界重新认识了温州和温州人,温州和温州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现在的温州不仅是浙江的温州,是中国的温州,也是有世界影响力的温州,温州和温州人成为了改革、创新、创业的代名词。 温州是温商的家园,温州模式是温商孕育的土壤,温州文化是温商的根脉;温商是温州的骄傲,是温州模式最宝贵的财富,是温州文化之花。温州的市树是榕树,树大根深叶茂,是温州和温州文化的最形象代表。温商就像榕树一样扎根温州,枝叶伸展向全国全世界。如果大榕树没有深厚的根基,就不可能枝繁叶茂。温州是温商的根,温商闯荡天下,千难万险挣得一份家业,靠的是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温州的养料支撑。没有根系的发达,你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温商在走出去发展中不断壮大,品牌更加响亮。但是随着环境形势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温州本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了。现在温州有名主要是温商有名,温州模式却在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挑战。2010年温州人均GDP仅列全省第9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指数和水平指数分别列全省倒数第1位和第2位,已是相对欠发达地区。过去说温州经济是老板经济、创业经济,虽然企业档次不高、规模不大,但在国民财富分配中,温州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全省最高的。然而按照新的统计办法,去年温州的人均收入水平仅列全省第5位,在这方面已经不再领先。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过不了多久温州就有可能成为全省最不发达的地区,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所铸就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不相称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为温商基地的温州发展滞后了,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温商的发展。因此,今天我们召开世界温商大会,大家一起来探讨温州、温商和温州模式的创

温州的商业文化产物---温州模式 邱中博 贸易经济二班 32010033231

温州的商业文化产物 -----温州模式 邱中博贸易经济2班 32010033231 【摘要】 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浙南闽北的商业中心,在漫长的经商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商业文化。温州土地资源匮乏,在传统的“农本”社会中,无法支撑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需要到温州以外的地方去获取资源,形成了悠远的经商传统和深厚的商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又在实践中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著名的“温州模式”,可以说温州模式是温州商业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温州模式的核心就是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关键词】温州商业文化温州模式内涵 一、温州商业文化的内涵 (一)温州商业文化的内涵所在 温州商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涵盖了经商活动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温州人浓厚的创业欲望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讲,温州人浓厚的创业欲望与温州的资源禀赋相关联。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但温州自古在农业方面就没有出现过繁荣,主要是温州的农业资源十分匮乏。“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状况,使得温州人不得不到处奔走,从事农业以外的经营来维持生存,如“弹棉花”、“理发”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生产和销售,由此形成了温州人的经商意识。这种经商意识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温州人捕捉商机、艰苦创业的身影。在温州,人人谈创业,人人谈致富,由此形成了“重商主义”文化。在这种“重商主义”文化氛围中,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形成全民创业的局面。可以说,温州人的创业欲望是他们创业的精神动力和发动机,是温州企业诞生与发展壮大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2)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源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主要在于温州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引领温州人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敢为天下先”是温州人创新意识的高度概括。温州人在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时,只是看实践中需要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实践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温州永嘉县的李云河开创了“包产到户”的先河;“胆大包天”是温州人王均瑶的创举;温州人金忠苏包雁荡山、季展敏包楠溪江开发旅游风景区;几个温州农民可以到黑龙江承包下建三江农场的6.7 万亩粮田;甚至温州人范鸣强还承包了天安门城楼开“马列书店”;最绝的是温州商业人物彭星邀请克林顿为法派形象代言人。目前,温州正处在创新发展阶段,“创新”正逐渐成为温州商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温州企业家又在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尝试,争取把温州企业做强做大。 (3)温州人四海为家的流动性品格。 资源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资源流动可以促进资源优化整合,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温州

勇当探路者 改革看温州 浙江日报

勇当探路者改革看温州    浙江日报 勇当探路者改革看温州 尤建明应忠彭叶小西尤建明应忠彭叶小西我 们前行中的每一个日子,都和着这个时代的节拍。这个时代波澜起伏的变革,在浙南大地、东海之滨,留下了一串缔造奇迹的密码。40年前,一场伟大的变革,给温州以润泽,给温州人以机遇。享誉海内外的“温州模式”,自此翻开了令人瞩目的恢宏篇章。历史风云际会,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秉持“四千”精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波红利的受益者。海内外有识之士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40年摸爬滚打,锤炼出温州人“敢为人先又善识大势、商行天下又崇文重教、守信重诺又尚德崇仁、抱团互助又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以此为基,在跌宕起伏的发展中,温州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从“脱实向虚”到“实业回归”,从“信用危机”到“基本修复”,从“初级创业”到“高端创新”,从“大拆大整”到“大建大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深化改革克难攻坚正当时。戊戌新春,温州市召开“营商环境提升年”动员大会、全市“改革攻坚突破年”行动动员大会,坚决贯彻中央、省委改革部署,

党政“一把手”凝心聚力抓改革。争创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世界温州人家园……面对发展中的沉疴旧疾,温州坚决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坛坛罐罐;以新时代为坐标,温州坚定扛起“探路者”的使命担当。审视当下,转型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浙南热土,祈盼切切;瓯江南北,生机勃发。 A 以一持万,全面激活各领域改 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温州撬动重点领域改革,一子落、满盘活。办事方便了,群众点赞的多了。在过去一年中,温州深入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深入 开展政务服务网“四个一”创新工程,推出7935个可网上办理的具体事项、69个手机便民应用、102个网上开证明事项和343个网上缴费项目……一年来,温州“最多跑一次”改 革从“盆景”长成“风景”,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新时代,新要求。着眼于温州的发展需要,内涵要再丰富、质量要再提升、外延要再拓展……新年伊始,温州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一以贯之、持续深入推进政 府自身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号角已经吹响——持续完善实体、虚拟两大政务办事服务大厅界面。持续推进政务服务网“四个一”工程应用,着力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上求突破。以“放管结合、优化环境”为突破口促进惠企政务服务提升。以“普惠民生、提质扩面”为重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温州经济的发展一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工业城市和私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温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温州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温州模式”最初的核心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家族企业的崛起。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鼓励个体户和家庭工业发展,温州群众积极响应,大量家庭开始从事各类小型产业。由此形成了温州独特的小商品制造和商业网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务实作风成为了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年来,温州模式一直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传奇。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温州企业家们不仅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也拿出了自己特有的智慧。他们通过创造性地解决资金问题,形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三代人”的经济模式。温州人以其对商业机会的敏锐嗅觉,利用家族关系和密切的人际网络,从小规模工厂发展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大型集团。凭借适应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温州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温州模式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发展趋于饱和。制造业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了一些企业面临困境。此外,金融风险和缺乏创新意识也对温州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温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运营,基于此,一批专业型产业集群在温州兴起。企业家们也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也加大了对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温州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温州模式还在新经济和创新领域焕发出新活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温州企业家们纷纷投身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创业中。著名的“温州奇葩秀”现象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一些年轻的温州企业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运营,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他们在传统行业中加入互联网思维,注重创新和用户体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品牌的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模式”有着显著的成就和变革。随着 环境的变化,温州企业家们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和规模扩张已经不再有效,而是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温州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正在转向创新驱动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将为温州模式带来更多机遇。 总之,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温州模式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 出新的活力。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方环境和产业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未来,温州模式将继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温州模式”再造时刻

“温州模式”再造时刻 温州经济转型升级为什么慢?关键原因在于缺乏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结果是高端产业引不进来、中端产业转移出去、低端产业留在本地,整个产业链逐渐低端化 1月11日上午,浙江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杭州开幕。作为省政协委员的胡福林选择了“请假”。在位于温州瓯海开发区娄桥工业园的厂区办公室,他起草了一份“对信泰集团债务危机引发的思考”交到了会务组。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胡福林的回答很坚定,“年关到了,很多债权人,总是要有个交代的。” “交代”无非是两条路径,一是尽可能盘活几块资产,包括催收现金应收款,对一部分债权人制定分期偿还的办法;二是加快制定、落实重组方案,对一部分债权人实施“债转股”。“现在都进入法律程序了,成立了债权委员会,愿意转股的,通过委员会审核就可以转股。”胡福林说,信泰集团已决定和当地6家企业合并重组,以净资产组建一个光电产业集团,加快战略调整。 刚刚过去的一年,胡福林的短暂“出逃”经历,是温州企业主“跑路”现象中的代表性事件。近年来,他所在的信泰集团除了作为主业的眼镜业外,还涉足太阳能光伏。正因为过大过快地铺摊子,给企业埋下了财务隐患。按照他的解释,自己不得不出走国外“出去冷静一下”。

2011年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温州召开部分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就保持温州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提出具体要求;10月9日,胡福林返回温州;10月20日,信泰集团眼镜车间复产,800多员工重新上岗,到12月底已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这番经历让胡福林刻骨铭心。 事实上,经历了2011年风波的温州人,或多或少都与胡福林感同身受。上至温州地方政府管理者、下至温州中小企业主和普通民间投资者,都已经明显感受到,本世纪以来,过去那个引领时代发展先声的“温州模式”已悄然生变,越来越被“股市敢死队”、“炒房团”、“炒煤”“炒矿”、“炒棉花”等“炒”声所淹没或被贬义为“遍地投机”…… 现在,面对中国改革发展又一个30年的新时代,温州何处去?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何处追寻?岁末年初,本刊记者又一次探访温州,近距离感受“温州模式”的今昔变迁与突围思路。 第 2 页(共 4 页) “半城市化”困住温州企业 出了温州主城区往东,在龙湾区瑶溪镇,机场大道边上,有一个村叫龙东村。近年来,龙东村大力发展家庭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受土地瓶颈、环境保护等制约日益明显。这个村有28家小电镀厂,布局凌乱拥挤,厂房挨着民房,民房围着厂房,企业排放出来的废气,甚至不用拐弯就飘进了居民家里。

“温州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下改革的现实意义

“温州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下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温州模式简介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二、“温州模式”产生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当时不到半亩,现在只有0.31亩;国家投入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只有5.95亿元;交通条件差,当时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通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104国道与外界相接。 1.人多地少,大量农业剩余劳力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要发展非农产业致富; 2.温州农村过去生产力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虽由人民公社扶持,但一直没有得到巩固,反而使家庭经济和自发经济在资本主义泛滥的批判声中酝蕴成长; 3.历史上,温州人除务农外,兼营家庭手工业或外出经商做手艺。为此,一方面自办了各种非农经营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建立起了流通信息网络,为其后来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虽然具有传统手工业优势,但因温州交通运输的不便,又距城

市较远,难以接收城市工业辐射,只有顺其自然。在家庭、联户企业手工和半机械化支持下,以生产技术简单的小型产品为主,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 5.温州人独有的开拓精神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使他们能在大胆试验中积极发展,快速壮大。 三、当下改革的借鉴意义 1.推进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 改革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中小企业为核心,通过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优惠财税政策等方式,完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扶持,进而以此吸引和推进制造业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注重对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的内部合作与竞争进行引导,注重维护产业集群发展的秩序并提升产业集群的内部合作能力,更好的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的作用促进国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改进。 2.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在改革背景下,需要注重构建更加高效的融资机制,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地方政府应主导构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并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协调其与本地区众多商业银行以及民间金融机构的关系,甚至借助P2P平台等打造多元化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银行业应增加向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数量。地方上的商业银行及社区银行应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构建针对性的信贷业务方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而政府也应进一步调整地方银行发展战略,鼓励各类银行侧重开展中小微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篇一:《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也一直因为其标志性符号意义而吸引着国内外关注。进入新世纪,温州民营经济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哪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已经出现? 来自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温州市共有民营企业60892家,个体工商户259197户,合计注册资金(本)1254亿元。在这些数字背后,“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发展最大的品牌,并已成为推动温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是多方共识。 而据温州银监分局专家测算,2006年温州市民间资金已超2200亿元。这笔总额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 “大量民间资本适时向外投资,形成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专家分析。 这也是资本流动正呈现的区域化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05年,温州工业企业在外创办各类项目1030个,累计在外投资额亿元,相当于同期温州本地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的%。就国内而言,已有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很多知名企业在上海等地直接投资办厂。 国内市场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温州民企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军国际市场,越来越国际化。 有关部门人士对记者分析道,“近年来,温州市一些优质民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个别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甚至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康奈集团;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许多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身影。与此同时,温州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兼并和收购,已有6家温州民营企业成功尝试在海外上市融资。” 这些扩张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密不可分。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模式下传统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大批民企纷纷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 与其他地区民营经济明显不同的是,温州民企更加注重行业规范,主动“抱团”自律。“在温州市民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崇企业自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特别

数字经济能否再造新“温州模式”

数字经济能否再造新“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温州地区农村私营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温州人“温州人”庙堂与市场、家族与公司相结合的独特经济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有企业改 革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温州地区的民间资本开始崭露头角,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这种 模式具有民营企业主而非政府官员的创业环境、几乎不管制和征税的经济运作方式,以及 足不出户的各种交易、商业贸易组织等特征。温州模式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遗产, 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市场、政府政策、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温州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目前已经没有 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而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应用,各行各 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数字经济也加速了全球化的过程。数字经济具有技术引领、数据 驱动、市场开放等特点,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也催生了许多新的商业 模式和商业生态。数字经济正在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对于中国战略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否能够再造新的“温州模式”?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 题。 一方面,数字经济为发展新的“温州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经济具有技术引领 的特点,各种新兴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制约,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数字 经济的背景下,各种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使得企 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数据驱动,进行智能化生产和经营,提高产能和效率。这有利于企业降 低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利于企业的开放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数字经 济为发展新的“温州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字经济也为发展新的“温州模式”提供了市场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 经济的全球化,打破了国界的壁垒,使中国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数字经 济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使得市场更加开放、公平,使得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资源和市场。数字经济也促进了创新和创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借助平台,进行在线销售、在线营销,拓展海内外市场,有更多的机会积 累企业品牌和影响力。数字经济为发展新的“温州模式”提供了市场支持。 数字经济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发展新的“温州模式”也将面临众多难题。首先是技术 应用的问题,数字经济技术一直在不断创新,而创新的推动离不开各方的配合,技术应用 受制于各种利益纠葛、政策限制等因素,因此技术应用的难题需要深入研究。其次是市场 的问题,数字经济虽然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市场同样面临挑战,特别是在全球 化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的情况下,温州模式将需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多的挑战。再 者是环境的问题,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问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家族企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下面将对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当时的家族企业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鞋业、服装业、眼镜业等,并以家族经营和手工业程度低的特点为主要特征。由于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家族企业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期(1985年-2000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温州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温州家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外贸出口等方式,逐渐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和鼓励温州家族企业发展,例如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合理发展、减税优惠等,这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阶段:以富商企业为主体(2000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加快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家族企业开始探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走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道路。其中,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温州家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此外,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私营经济体制管理不完善,缺乏法制环境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瓶颈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温州的家族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总之,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初期的家族手工业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索、转型和升级,温州的家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温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论文关键词:温州精神民营化解放思想人民首创温州模式 论文摘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世界都看到了温州的变化和发展。 提起温州,一般人都会想到有钱一词,温州人聪明会做生意。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上海,那时我父母在上海办厂。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人内心比较高傲,对各地外来人员都有一种鄙视感,北京人在他们眼中都是“乡下人”。我记得我和父母那时住在一个上海人出租的房子里,房东是个比较有钱的纯上海人,对其他租在他哪里的人他都比较冷漠唯独对我们很热情。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人吃苦耐劳,富有创业精神又有聪明的头脑,他一向敬佩温州人”。以前高中,初中说自己是温州人没什么感觉因为大家都一样,现在上了大学,像别人说自己是温州人感觉特骄傲,为自己是温州人感到自豪。 大家现在看到的温州市改革开放30年后的温州,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温州却是另一个样子。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来,温州连世界都为之震惊,温州人遍布全世界,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商贸城。温州人也获得了一个美称一一东方的犹太人。 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温州工业化、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温州模式”是目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极受关注的地方经济模式,其发展历程也备受关注。《解放日报》是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经过的媒体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解放日报》是如何报道“温州模式”的。 1984年,作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试验区之一,温州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一些具有创业精神的温州人开始在家庭小作坊里生产各种小商品,利用出口退税政策获得资金投入新的生产领域。当时社会上广泛传播着一种观念,即“个体户没有发展前途”,但温州人并不想就此止步。他们发掘身边的资源,创新性地开辟市场,建立一个庞大的生产、加工、销售的网络,形成了以小作坊、三资企业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温州模式”。 1985年1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浙江温州尝试一项新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报道,称“温州人在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尝试,探索和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对温州模式进行了介绍。 报道指出,温州模式是个人与集体可以兼存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些小作坊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温州人善于创新,尝试各种经营模式,在家庭中,将生产与消费、技术与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1985年2月2日,《解放日报》又发表了题为《浙江温州的组织管理和规划性》的报道,进一步深入介绍了温州模式的形成、发展和管理。报道称,温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小作坊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机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家小作坊都有独特的经济特点和生产方式,有的生产建筑材料,有的生产鞋子,有的生产雨伞,有的生产电器等等。温州人将小作坊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了在市场上的一体化经营。 温州模式的管理方式也颇具特色。相比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温州模式强调市场和竞争,讲求效率和灵活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市场上的购买和出售,温州企业管理采用“桥梁式”和“皮球式”,即一家企业可以像皮球般在多家银行之间打转,以便获得更多的贷款。此外,温州企业倡导“用白银赚金子”的理念,即通过承接一些出口订单,借助退税等政策获得资金投入新的领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温州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也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和实践方向,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探索和贡献。《解放日报》的报道也为全国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效仿的示范,他们可以向温州人一样,通过挖掘本地资源,拓展市场,实现自我发展和繁荣。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转发)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