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8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是指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

运行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是一种

生产资料,并且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基础。剩余价值则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

去其劳动力价值所得到的剩余部分。下面将从资本的运行过程、剩余价值

的形成和分配等方面来探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首先,资本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资本的投资、生产和流通。资本的投

资是指将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以实现

价值的增殖。资本的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本通过与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的结合,创造出新的商品价值,并且通过交换将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

资本的流通是指将货币资本重新投入到商品市场中,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等,进一步扩大资本的规模。

其次,剩余价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资

本主义经济中,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必需品。工人为资

本家提供劳动力的同时,也为资本家创造出一定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即

为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将工人的劳动力转化为

商品价值,并将其中一部分价值占有为自己所有。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是通过工资和利润的不平等分配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其实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而剩余

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的工资往往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资本

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剥削的本质导致了社会财富

的不平等分配,加剧了阶级矛盾。

总结起来,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体现在资本的运行过程、剩余

价值的形成和分配等方面。资本的运行过程包括投资、生产和流通等环节,而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通过

工资和利润的不平等分配来实现。这些具体形式的存在,不仅是资本主义

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导致社会财富不平等和阶级矛盾的根源。

《政治经济学B》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生产资料,以获取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物质产品)的社会经济活动。 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亦称经济关系或利益关系。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如何?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则相反。 4、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关系怎样? (1)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分配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 ②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2)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分工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生产为交换创造对象。 (3)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消费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 ②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4)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 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 交换顺畅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6)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①形式不同。 第一、流通公式不同。 商品流通公式是W —G —W ;资本流通公式是G —W —G 。 第二、买卖的顺序不同 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 第三、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商品流通中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流通中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第三、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 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物的是货币;资本流通中充当媒介物的是商品。 ②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量相等的另一种使用价值,以满足消费。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增殖了的价值。因此资本流通的公式应该是G —W—G’。其中的G’=G +△G,△G就是剩余价值。如果货币在运动中获得了剩余价值,这个货币就变成了资本。所以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③流通的界限不同 商品流通是有限度的,资本的流通是无止境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是指价值规律与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①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第一、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第二、不等价交换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A.低价购买;B.高价购买;C.欺诈) ②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第一、货币退出流通储藏起来,其价值永远不可能发生增殖。 第二、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商品必须通过流通才能购买,而且剩余价值也只能通过流通才能实现。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1.劳动力的涵义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第二、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①劳动力价值 A.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 B.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C.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殊性。——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保护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A.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指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 B.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第一、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创造商品新价值的能力。 第二、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剩余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作用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因而它与如何劳动过程一样都需要劳动三个基本要素的结合。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通过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进行的。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与其他劳动过程不同的特点。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 2.价值增殖过程 ①价值形成过程——指新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价值的过程。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节:资本及资本总公式 一、资本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终产物,同时也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新资本都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在单纯的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货币,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则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是不同的。必须把资本和资本所采取的形式区别开来。 一是两者流通的形式不同。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即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媒介。资本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而商品在其中起媒介作用。 二是两者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终点是买到所需的商品,然后退出流通进行消费。因此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终点是卖出商品取回货币,因此是为卖而买。流通从货币出发,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货币,准确地说是要获得价值增殖。 三是两者流通的限度不同。商品流通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一旦出卖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货币又被用去购买另外一种商品,W—G—W这个循环就全部结束。①资本流通以交换价值为目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是由于这一点,这种运动就已经是没有止境的了。”②原因在于这些货币的价值就在于流通。如果不是这样,把循环终结时的货币用掉,它就不再作为资本起作用。如果把它从流通中取出来,“那它就凝固为贮藏货币,即使藏到世界末日,也不会增加分毫。”③简单地讲,两者的区别就是“先卖后买”和“先买后卖”。马克思用公式W-G-W来表示“先卖后买”。其中W为商品,G是货币。公式可以分解为W-G和G-W两个阶段,其中的两个W分别代表不同的商品。商品交换遵循劳动价值相等的原则,而货币不过是一般等价物,在交换中只是为双方提供方便的中介物。因此,第一个W和第二个W的价值是相等的。 ①洪银兴,《资本论的现代解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93-19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I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I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3页

政治经济学第8章复习题答案

第八章资本主义的生产 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的剥夺,是整个过程的基础。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方面内容,是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雇佣劳动制度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现的。由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存在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利润。因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可以说,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无论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雇佣劳动制度是始终不变的。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 从一般意义上讲,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剩余劳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从特殊意义上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实质。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率是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即c+v。经过生产过程,产生剩余价值(m),结果生产出价值为c+v+m的产品。其中的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为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用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相比,这一比率即为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量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变资本

第17课时-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02

(二)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 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即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已。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不排除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这是因为,我们考察平均 利润率的形成时,是把每个部门的资本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也就是以每个部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然而实际上,每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在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上是有差别的。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 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来出卖。这样,个别企业由于 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所以,这些企业的利润率水平就会高于平均利润率水平。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首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它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 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相反,它们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平均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价格则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 表现的范畴时所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论证。 这一学说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意味着整个资本主义 生产如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各部门资本家按照投入资本的大小,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这就是说,全体资本家按每个资本家拥有资本的比例瓜分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取决于整个资本家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阐明了工 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是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是适应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 可见,商业资本就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 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 因此,产业资本家有可能既从事商品的生产又从事商品的销售,独自完成资本循环的 一切阶段。随着生产的日益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销售活动越来越多,产业资本家不但不能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资本数量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对产业资本家是不利的。 所以,产业资本家为了能够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并且减少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 增加生产资本的数量,就有必要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来为其推销商品。因而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题库之第六章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题库之第六章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单项选择题 1 、利润率表示 ( ) 。 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C. 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2 、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 商品贱买贵卖的收入 B.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 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 、利润率是 ( ) 。 A. 剩余价值同所费资本的比例 B.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例 C. 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例 D.剩余价值同固定资本比例 4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 A.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的 B.平均利润的变动引起的 C.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引起的 D.商品价

值的变动引起的 5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 ) 。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竞争的结果 D.是国内外竞争的结果 6 、超额利润是()。 A. 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7、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相比通常是() A.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B.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时而小于利润率、时而等于利润率 8 、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商品价值的形成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不变资本和

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9 、股票价格是 ( ) 。 A.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与股息成反比 C.与市场利息率成正比 D.股息的资本化 10、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资本时()。 A.放弃了资本所有权,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 B. 转让了资本使用权,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 C.既放弃了资本所有权,又转让了资本使用权 D.既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也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 11 、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是按照()。 A.全部资本计算 B.借入资本计算 C.自有资本计算 D.外来资本计算 12、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股息率为10%,年股息为10元,当银行利息率为5%时,这张股票价格是() A.100元 B.200元 C.300元 D.400元 13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第八章部分答案

第八章 一基本概念: 1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P133 2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商品买和卖的劳动力,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P138 3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P139 4剩余价值率:=m/v×100% P141 5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P140 6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P141 7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P146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P137,138 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答: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儿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P139,140 3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43,144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⑴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⑵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⑶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P146,147 第九章 一基本概念: 1工资: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

第8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8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是指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 运行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是一种 生产资料,并且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基础。剩余价值则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 去其劳动力价值所得到的剩余部分。下面将从资本的运行过程、剩余价值 的形成和分配等方面来探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首先,资本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资本的投资、生产和流通。资本的投 资是指将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以实现 价值的增殖。资本的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本通过与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的结合,创造出新的商品价值,并且通过交换将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 资本的流通是指将货币资本重新投入到商品市场中,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等,进一步扩大资本的规模。 其次,剩余价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资 本主义经济中,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必需品。工人为资 本家提供劳动力的同时,也为资本家创造出一定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即 为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将工人的劳动力转化为 商品价值,并将其中一部分价值占有为自己所有。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是通过工资和利润的不平等分配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其实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而剩余 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的工资往往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资本 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剥削的本质导致了社会财富 的不平等分配,加剧了阶级矛盾。

总结起来,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体现在资本的运行过程、剩余 价值的形成和分配等方面。资本的运行过程包括投资、生产和流通等环节,而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通过 工资和利润的不平等分配来实现。这些具体形式的存在,不仅是资本主义 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导致社会财富不平等和阶级矛盾的根源。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即: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买和卖、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及其形式等,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制度。 本章重点: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本章难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3、剩余价值率和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4、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教学时数:10学时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于封建社会末期,最初发端于十四、十五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⑴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商品货币关系囊括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 ⑵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㈠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关系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A、从流通形式上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 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 马克思说:“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B、在两种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背后,是两种流通的本质区别。 第一、两种流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 第二、两种流通的内容和实质不同。 第三、两种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A、G—W—G′是资本总公式,因为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共同特点。 B、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增殖,这个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 C、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资本的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发生在哪里?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㈡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必备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

(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八章 参考答案

第八章生息资本和利息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2.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是在存在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4.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它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5.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获取利润而投下的自有资本以及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6.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7.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8.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9.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10.是具有票面金额,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的证明书。 11.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12.是大股东控制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额。 13.是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场所和渠道。 14.是股份公司创办人发行股票时,股票出售价格总额同实际投入这个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二、单项选择题 1.④2.①3.②4.③5.④ 6.②7.③8.①9.②10.④ 11.①12.④13.④14.④15.③ 16.②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③④⑤2.①③3.①⑤4.①②④⑤5.①②③④⑤6.①②③⑤7.①②④8.①②③④⑤9.①②④⑤10.①③④⑤11.①②③④⑤12.③④⑤13.③④⑤14.①③④15.①③⑤16.①⑤ 四、填空题 1.职能资本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 3.剩余价值平均利润 4.存款放款 5.商业信用银行信用 6.使用权所有权 7.利息借贷资本 8.存款利息贷款利息 9.合资经营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责任通过发行股票,将许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本章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剖析现代资本主义 制度的科学依据。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资本家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去购买,进入生产过程。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用货币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是资本家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一)从流通形式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 1、商品流通形式:W—G—W。目的在于获得其它消费品。 2、资本流通形式:G —W—G ' 。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 1、形式不同:顺序—先卖后买与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到商品与货币到货币、 媒介不同—货币与商品。W—G—W';G—W—G'。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G =G+^ G 作用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及矛盾 1、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适用于一切形式的资本,它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2、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 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中增殖的;W也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使价 值增值。 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从何处产生的 (1)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剩余价值的总量可以在资本家之间分配,但绝不可能通过贱买贵买而使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劳动创造并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一)劳动力含义即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能够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2、是劳动者既无生产资料,也没有生活资料,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二节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节资本和剩余价值 辨析题 1,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答:此观点错误。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一无所有,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二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只在资本主义才存在。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时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2,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答:此观点错误。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他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虽然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才能成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要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这个条件只有在资本主义才存在。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把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看成资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答:此观点错误。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商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过是不表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物质形式,但不能说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中的人和物的要素,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成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存在的物质形式。 问答题 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硬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不论是在流通领域还是不再流通领域,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商品有何特殊性? 答:(1)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具备这两个条件,从而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2)从劳动力的价值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3)从劳动力的价值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的源泉。3,作为货币的货币和做诶资本的货币有何不同?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 答:(1)资本最初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只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二者的不同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表现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第6章_资本和剩余价值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第6章_资本和剩余价值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免费) 第6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概念题 1.生产成本 2.利润 3.利润率 4.平均利润 5.平均利润率 6.平均利润规律 7.生产价格 8.超额利润 9.商业资本 10.商业利润 11.商业流通费用 12.借贷资本 13.职能资本家 14.利息

15.企业利润 16.利息率 17.资本主义银行 18.银行资本 19.银行利润 20.股份公司 21.股份资本 22.股票 23.股东 24.股票控制额 25.股息 26.股票价格 27.资本主义信用 28.资本主义地租 29.级差地租 30.绝对地租 3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32.土地私有权垄断 33.土地价格 3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3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36.国民收入再分配 37.国民生产总值 38.资产阶级 39.无产阶级 40.地主阶级 二、思考题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免费) w2.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3.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4.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生产价格为什么并未否定价值规律?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6.商业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作用?7.商业利润的来源和产生的具体途径是什么?8.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9.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10.银行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怎样的?11.股份公司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形式?12.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决定的?13.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什么作用?14.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1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16.资本主义的土地价格是怎样决定的?17.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生产成本答:生产成本是指生产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 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因此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如何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如何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如何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那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如何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如何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 本家来讲,确实是 品所耗费的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 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 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

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 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 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 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制造的。因此,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 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 动耗费。 先,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生产成本作为资本 的耗费,资本家必须在出卖商品后将它收回,才

资本论2卷2篇8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本章的中心,是研究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由于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目的是为了分析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全章共有两节,第一节阐述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科学依据;第二节对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和修理等问题作具体的分析。这里仅节选第一节。 Ⅰ、形式区别 一、固定资本及其周转 在不变资本中,如机器、厂房等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期间,始终保持它原有的使用价值形态,它只是帮助产品的形成;它的价值则按其损耗程度,逐步地转移到产品中去,这部分资本就是固定资本。固定资本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是按照社会平均的职能持续时间,每年平均的磨损程度来计算的。 固定资本有哪些特征呢? (一)固定资本的价值具有独特的流通方式。 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它进入生产过程时的使用价值形态,直到它完全损耗、不能再使用、必须进行物质替换为止。而它的价值则按其在使用时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总有一部分仍固定在继续使用的劳动资料上,同它帮助形成的商品相对立保

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越是耐用的劳动资料,它的价值固定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越长。由于这种特性,这部分不变资本取得了固定资本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预付资本的其他一切物质组成部分在价值流通方式上则与此相反,形成流动资本。 判断一种生产资料是否属于固定资本,应以它的价值流通的独特方式为准。这里必须注意两种情况:(1)作为辅助材料,如照明用的煤气,只是帮助产品的形成,不在物质上加入产品,在这一点上很像固定资本,但在价值流通方式上却不相同,它的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耗而全部转移,所以把辅助材料作为固定资本是错误的。(2)作为固定资本的物质承担者的劳动资料,一般属于生产消费,不进入个人消费,但不能反过来把不进入个人消费作为列入固定资本的依据,例如运输工具在劳动过程中执行职能的结果,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使旅客发生地点的变动,它包含着旅客的个人消费,但按它的价值的流通方式来看,仍是固定资本。有些生产资料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劳动资料,例如为改良土壤而投下的化肥,在物质上加入产品,很像流动资本,但从价值流通方式看,由于它会在若干年内发挥作用,总有一部分价值仍固定有使用形态,因而它是固定资本。 (二)作为固定资本的劳动资料,必须是在生产过程中执行劳动资料的职能。 处于流通领域的劳动资料不是固定资本。因为它的价值流通的特殊方式是由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特殊方式产生的。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充当产品价值形成要素的方式是特殊的。它在实物形态上只是帮助产品的形成,它的价值只能按其磨损程度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 ※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 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 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 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

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变化

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重要区别,从经济方面来看,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一、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一)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所谓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集中是资本集中的结果和表现,资本集中是生产集中的前提和条件。形成生产和资本的集中(1)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2)资本积聚的实现。(3)第二次科学技术的成果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大大加剧生产集中的进程。(4)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5)股份公司是资本突破私人资本数量有限性的主要形式,它的形成和发

展,使资本更加社会化。 (二)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必然引起垄断所谓垄断,又叫独占,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材料来源等,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成立的协定、同盟或者联合。垄断是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必然后果.因为,一方面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少数大企业容易达成协议,实现生产和市场的共同操纵和控制.另一方面,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1)少数规模巨大的企业,资本雄厚,在竞争中势均力敌,谁也难以打败对方。(2)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阻碍了新企业的创立。(3)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力量悬殊,难以与之抗衡,必然会形成大企业的垄断局面。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垄断组织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发生在19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自由竞争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卡特尔等垄断组织已经开始出现,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