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DBDB 6—10、BCCDB 11—15、CBBBC

16—20、BBCDB 21—27、CACCCCA

二、多项选择题

1、AE

2、BCD

3、ABC

4、CDE

5、BCD

6、ABCE

7、ABCD

8、CDE

三、辨析题

1、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区别:

(1)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

(2)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此观点不正确。

(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2)土地肥沃程度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

3、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4、商业资本不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此观点不正确。

(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2)商业资本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是职能资本,因而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5、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此观点不正确。

(1)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不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交纳地租。拥有土地所有权就要求使用者交纳地租。

(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6、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此观点不正确。

(1)当平均利润出现以前,商品的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总是围绕

价值波动的。

(2)当以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出现,进而平均利润出现以

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四、计算题

1、(1)银行利润是20500元。

(2)银行利润率是17.8%。

(3)每张股票价格是300元。

2、(1)社会平均利润率= 16%

(2)产业利润为128万元,商业利润为32万元。

(3)产业资本家以928万元的价格把产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以960万元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3、(1) K甲=c+v =100×80%×(1/10)+(100×9/(9+1)-100×80%)+100/(9+1)

=8+10+10=28(亿元)

K乙=c+v =100×60%×(1/10)+(100×4/(4+1)-100×60%)+100/(4+1)

=6+20+20=46(亿元)

K丙=c+v =100×40%×(1/10)+(100×7/(7+3)-100×40%)+100/(7+3)×3

=4+30+30=64(亿元)

(2) m甲=v甲·m'=10×100%=10(亿元)

m乙=v乙·m'=20×100%=20(亿元)

m丙=v丙·m'=30×100%=30(亿元)

(3) P'甲= m甲/C甲=10/100=10%

P'乙= m乙/C乙=20/100=20%

P'丙= m丙/C丙=30/100=30%

(4)'==60/300=20%

(5)P'=100×20%=20(亿元)

(6)生产价格甲= K甲+ =28+20=48(亿元)

生产价格乙= K乙 + =46+20=66(亿元)

生产价格丙= K丙+ =64+20=84(亿元)

五、论述题

1、商业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是在流通领域独立发挥作用,专门从事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将其剥削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销售价格与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多少,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商业资本家比例于他的资本数量,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

2、试论平均利润率变化规律?

(1)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之比,平均利润率存在下降的趋势;

(2)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的比重变小,利润量相对减少,利润率趋于下降。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增大,资本的周转速度减慢,年利润量减少,平均利润率下降;

(4)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利润量减少和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5)平均利润率并非直线下降,只是一种趋势,因为还有很多因素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如剩余价值率提高、生产资料价值降低、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对外贸易等。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1)c+v是取得是生产成本的形式。在c+v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

(2)由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但现实生活中却是“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说明存在着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①转化的原因——竞争和资本转移;②转化的具体过程;③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和它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出现差额。

(3)在平均利润形成后,企业按生产价格、而非商品价值出售。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习题答案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2 、(4) 3 、(2) 4 、(4) 5 、(2) 6 、(2) 7 、(3) 8 、(3) 9 、(1) 10、(4) 11、(2) 12、(3) 13、(3) 14、(2) 15、(2) 16、(3) 17、(3) 18、(2) 二、多项选择选题 1 、(1345) 2 、(13) 3 、(123) 4 、(345) 5 、(345) 6 、(245)

7 、(12345) 三、辨析题 1,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2,借贷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银行资本指银行资本家在经营银行活动中使用的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借贷资本不仅包括银行资本,还有其他为取得利息而贷放的货币资本 四、简答题 商业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来的?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是在流通领域独立发挥作用,专门从事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瓜分来的那一部分M 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五、论述题 1,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何在?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竞争的前提:利润率有差别。在剩余价值率相同和不变资本都很节省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同量资本的利润率则不同,等量资本不能

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摘要:西方社会中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实现方式和手段的对“剩余价值”的第三次分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社会进步的产物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的矛盾等多个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同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剩余价值;三次分配;效率;公平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增殖资本的价值或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从事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通过在分配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当前西方社会,资本家的剥削和对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情况依旧存在,但一些新的情况值得我们思考,如股份制的出现、资本市场的发展及“第三次分配”的实现等,它们对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新情况和形式的出现是以往的剩余价值分配形式中极其少见的,它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在经过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后,又一次“特殊的分配”,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思考。 一、西方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新变化 “剩余价值”的传统分配主要可分为市场引导下的初次分配和政府指导下的再次分配。在市场分配中,参与分配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 与三个主体相对应,市场分配划分为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三部分。在市场引导的分配后,政府又根据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对其所掌握的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一般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其中,转移支付的支出是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把所掌握的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其间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劳务交换的发生,它推动了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政府指导下的分配,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市场分配尊重效率,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攫取,又在第二次分配中兼顾劳动者和低收入者的利益。这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无论社会福利体制和保障体制怎样健全,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按资分配,因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两极差距拉大的趋势依然日益加剧。 以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20%高收入的人同其他人的税后收入差距达到了顶峰。美国《商业周刊》对工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90年两者的差距是84倍,1995年为140倍,1998年达到326倍,1999年则高达416倍。1995年,1%最富裕的美国人占有全国40%的财产,而80%的美国人仅占16%的财富。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政府主导的第二次分配的局限性和缺陷日益明显,第三次分配也就在社会发展和实践中被逐渐的提了出来。 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总结了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些经验后,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收入实行三次分配的概念: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益原则进行分配;第二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根据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救济以及社会保障等方式来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来实现的再一次分配。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学研究中,就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哲学的贫困》,特别是《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马克思就已初步揭示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 此后又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直到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马克思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将剩余价值本身与其具体表现形式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而完成了对资产阶级利润学说的批判,科学地制定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一,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提出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过程,首次科学的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初步研究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马克思把资本运动分解为“货币-商品”,和“商品-货币”两个阶段,并逐一加以分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即“货币-商品”阶段,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同资本家的一定货币相交换;在第二个阶段,资本家用换来的劳动力使资本的价值得以保存和增殖。第一个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属于生产过程,可见,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增殖,就是因为被资本家购买来的工人在生产中“让渡”了自己的劳动,即把部分劳动成果无偿“让渡”给了资本家,从而使资本得以增殖。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并非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如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它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由把工人本身生产出来的所花费的那个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它能够“使资本增加,使资本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受到资本的推动,它就会变成工人的一定的生产活动,成为创造价值,使价值得到增值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而且也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使古典经济学陷入绝境的难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小必要劳动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工人提高了的劳动生产力,由于缩短了补偿物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才首次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考察。 剩余价值的第一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资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 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史来看,绝对剩余价值是以资本生产的已有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作者:XXX 日期:2020年6月7日 此文档格式为word,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怎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怎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怎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怎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所以,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动耗费。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1.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 ①生产成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商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即W=c+v+m。这三部分价值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代表过去的劳动;v和m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代表现在的劳动。这三部分的总和就是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仅仅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因此,这两部分就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或称为生产费用。如果用K表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由c+v+m转化为K+m。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就用P代表,W=K+m的公式就变成W=K+P。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用货币表现的市场价值被称为市场价格。市场价值形成后,生产技术和经营条件好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都竞相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降低商品个别价值。当企业普遍采用了新技术、改善了经营管理时,整个生产部门的平均有机构成就会提高,利润率就会下降。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会通过内部的竞争形成自己的商品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这就势必引起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与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展开争夺利润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各个部

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各个部门依据平均利润率和所投入的资本量来获得平均利润。 (2)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就是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一方面,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被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剥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要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就不仅要同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且要与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有何变化? 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即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1)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2)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3)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必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分割和流通,这就提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奥秘。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换回货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是货币;(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具体来看,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为了换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则不同,它的两极尽管是同质的货币,但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要大于起点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为G-W-G′。G′=G+△G,△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由于资本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值,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适用的,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历年考点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1.利息和利息率 2.资本主义信用 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2.绝对地租 第五节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同步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A.利润 B.利息 C.平均利润 D.生产价格 2.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范畴是【】 A.剩余价值率 B.劳动生产率 C.利润率 D.利息率 3.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两者【】 A.成正比例变化 B.有时成反比例有时成正比例变化 C.按相同的方向变化 D.按相反的方向变化 4.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两者【】 A.按相同的方向变化 B.成正比例变化 C.按相反的方向变化 D.成反比例变化 5.部门之间竞争通常采取的方式是【】 A.进行资本转移 B.采用新机器设备 C.改善经营管理 D.改进生产方法 6.生产价格等于【】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 C.预付资本加剩余价值 D.可变资本加平均利润 7.平均利润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表现为全部【】 A.预付资本的产物 B.不变资本的产物 C.伺定资本的产物 D.流动资本的产物

8.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便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表明【】A.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发生了变化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值规律已经不再起作用 D.平均利润率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 9.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A.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生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0. 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的是【】 A.劳动价值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D.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 11.平均利润形成后仍然存在超额利润是因为【】A.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存在差额 B.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之间存在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差额 D.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存在差额 12.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 A.超额剩余价值 B.超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垄断利润 13.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的【】 A.货币资本的职能 B.生产资本的职能 C.商品资本的职能 D.流通资本的职能 14.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A.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B.销售商品和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C.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D.补偿流通领域中各项流通费用的支出 15. 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具体途径是【】 A.工商的相互协作 B.商品的购销差价 C.商业的降价促销 D.工商的相互竞争 16. 商业利润率一般 A.高于平均利润率 B.低于平均利润率 C.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D.与平均利润率无关 17.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 A.与纯粹的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 B.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C.支付商业店员的工资以及广告等费用 D.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 18. 关于商业流通费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政治经济学-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习题及答案)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综合选择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C.利润率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 A.平均利润率 B.生产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平均价值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 A.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否定了价值规律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了价值规律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 A.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C.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D.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6.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 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 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 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 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 7.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的下降 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 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 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9.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 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商业店员的劳动 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 10.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应: A.高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B.低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C.相当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D.与产业资本的获利水平无关 11.商业资本中,能创造价值的有: A.为购买商品而预付的资本 B.商品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 C.广告费、簿记费、开办办事处的费用 D.商业雇员的工资 12.商业流通费可以区分为两大类: A.生产性的流通费用 B.运输费用 C.簿记费用 D.纯粹流通费用 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作者:李楠 [内容提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历史阶段性、二重性和阶级性的特点;研究当代社会的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要弄清其是否过时,以及与剥削的关系这两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既逻辑严密、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于是,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认为“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并进而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分裂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两个阶级,此时“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同上书,第89页)。在这部著作中,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的形式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DBDB 6—10、BCCDB 11—15、CBBBC 16—20、BBCDB 21—27、CACCCCA 二、多项选择题 1、AE 2、BCD 3、ABC 4、CDE 5、BCD 6、ABCE 7、ABCD 8、CDE 三、辨析题 1、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区别: (1)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 (2)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此观点不正确。 (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2)土地肥沃程度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 3、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此观点不正确。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4、商业资本不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此观点不正确。 (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2)商业资本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是职能资本,因而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5、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此观点不正确。 (1)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不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交纳地租。拥有土地所有权就要求使用者交纳地租。 (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6、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此观点不正确。 (1)当平均利润出现以前,商品的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总是围绕 价值波动的。 (2)当以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出现,进而平均利润出现以 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四、计算题 1、(1)银行利润是20500元。 (2)银行利润率是17.8%。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试题与答案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 一、名词解释: 1、成本价格 2、利润率 3、平均利润 4、商业资本 5、利息 6、级差地租 二、选择题: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 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C 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D 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 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生产价格 C商品的垄断价格D商品的社会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 A 平均利润率 B 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C 生产价格 D 垄断价格 4、商业资本中,能创造价值的有:() A 为购买商品而预付的资本 B 商品的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 C 广告费、簿记费、开办办事处的费用 D 商业雇员的工资 5、商业资本家获取商业利润的方式是:() A 出卖商品后由产业资本家给予补贴 B 商业资本家把产业资本家按低于生产价格的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 C 产业资本家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价出售 D 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垄断价格出卖商品 6、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借贷资本:() A 是从职能资本中游离出来的一种生息资本 B 是货币资本 C 是高利贷资本 D 是职能资本 7、商业资本的活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影响:() A 减少了社会资本用于流通领域的数量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B 缩短了商品流通时间 C 直接缩短了各部门产业资本周转时间 D 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 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 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C 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D决定了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的理论视频讲解的是剩余价值理论,所以本次研读《资本论》,继续学习剩余价值,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的价值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从原材料和工具中转移过来的价值;二是工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出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付给工人7元工资,资本家所付的工资,只是工人作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但是工人却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他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好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延迟工作日或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则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改变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叫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资本家提高劳动生

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由于劳动是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这个趋势的后果一方面是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造成大量的过剩人口。过剩人口的出现和工人生存条件的下降导致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资本家所有的商品的价值也就实现不了,从而出现了商品的生产过剩。因此,马克思指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高校历年考研真题与典型题复习资料-第六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6章剩余价值的分配[视频讲解] 6.1考点难点精讲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1.成本价格的定义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因此,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此时,商品的价值可表示为W=K+m。 2.成本价格的意义 (1)成本价格产生以后,原来的公式W=c+v+m,现在可以表示为W=K+m。剩余价值完全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附加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被掩盖。 (2)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 (3)成本价格可以反映资本主义竞争的规律。成本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在商品价值与成本价格之间有一个价值差额,这个差额的大小,取决于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状况、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等一系列因素。 3.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4.利润率 利润率是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其公式为m/C(其中m代表剩余价值,C代表预付总资本)。 5.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①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二者在量上也不相同,由于全部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③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6.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分别是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料价格的变动。 (1)剩余价值率。在预付资本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否则相反。 (2)资本有机构成。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二、名词解释 1.成本价格 2.平均利润 3.商业资本 4.商业利润 5.借贷资本 6.利息 7.利息率 9.虚拟资本 10.级差地租 11.绝对地租 二、综合选择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价值率小于利润

率() C.利润率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 A.平均利润率() B.生产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平均价值()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 A.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否定了价值规律

()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了价值规律()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 A.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C.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D.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6.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 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 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 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 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 7.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并不意味着剩

余价值的下降() 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 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 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9.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 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商业店员的劳动() 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 10.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应: A.高于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B.低于产业资

试论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和形式

试论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和形式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和目的。因为资本的本质便是追求利润(剩余价值)。如果没有利润(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便无法维持和扩大其生产,也就无法达到(或实现)其所追求的目标(诸如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和文化上的精神享受)。要生产剩余价值则必须生产使用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当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了新商品中。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又形成了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只仅仅等于资本所有者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则断然不会有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家也是无法接受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生产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就在于被资本所有者所购买的劳动力的特殊性,即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 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一般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深入,资本所有者调整了其剥削雇佣工人的方式,即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

劳动生产率来达到其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日益突出了。 总之,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对剩余价值应辨证地认识。一方面,它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具有非人道性;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前提和基础,是鼓励资本家继续前进(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面的,应允以肯定。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剩余价值”,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国家(社会)占有还是私人(小集团)占有。当然,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制度下,剩余价值率应该保持在合理的数字范围内,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为资本家和工人所共同接受。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报告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内在本质和它终将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则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终将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一、前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形成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一)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的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

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淆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二)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他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在他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地租实际是被看作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因此,他的地租理论即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事实上他已经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作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接近正确的理解,而且第

马克思是如何阐述剩余价值论的

剩余价值论的内容以及在当下的意义 24 2013级经济学创新实验班李晓萍 20130634217 马克思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剩余价值论的: 一.什么能够产生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如果想要生产,就必须要有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相。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第一是流通的形式不同,前者是为了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去卖自己的商品,而后者是为了卖自己的商品而去购买生产商品需要的商品。第二流通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第三,流通内容不同。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原则进行,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却是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在于说明价值增殖的产生。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等价交换;二是不等价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价值量是既定的,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不等交换,买者与卖者身份是相对的,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交换双方的价值总量在流通中并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就不能使价值得到实现和增殖。 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要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就必须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所以说,劳动力是剩余价值论中的核心。 二.劳动力如何能够产生剩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