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民潮

香港移民潮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2021年年中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30万人,与2020年年中人口748万人比,跌幅为1.2%。

这个1.2%的跌幅意味着减少87,100人,对于香港来说并不算太高,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一直很高。

而且这87100人当中不光有香港居民净移出,还包括自然减少,在这个期间内出现11,800人的自然减少。

另外香港还有13,900单程证持有人移入,所以净移出人数为75,300人。

历史上香港“移民潮”屡见不鲜

其实纵观香港百年历史,可以看出香港的“移民潮”和“回流潮”一直此起彼伏,交替进行,并不新鲜。90年代初期由于时局因素,香港人对本土政府感到不自信,很多人举家搬迁大规模移民至海外,出走人数达30万。

到了2000年初,香港的金融和房地产行业逐步兴盛,很多人又再次回到香港,仅仅加拿大一国,就有3万人回流。那时候,也有无数内地人想尽办法也要前往香港,有靠企业家身份投资1000万入港,有靠“专才计划”移居香港的,也有靠“留学”来获得香港永居身份的,争相要在香港这块蛋糕上分得一份。

老人、草根纷纷选择“外逃”

在这次移民大潮中主要分为两股主力军,一拨是以“永久离开香港”为理由提早提取强积金的老人;另一拨是在香港从事底层工作人群。据香港移民公司透露,虽然想移民的人变多了,但客人却不像往常,以高学历、高收入的中产人士为主。

反而有更多各行各业的人前来咨询,甚至是小贩、的士司机、失业青年、中老年人等草根阶层。也有财务公司指出,不少港人宁愿借钱也要申请移民,然后再卖楼还款,登记的地址也从中产人士以往集中的欧美地区,转成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作能力较低、经济收入较少,纷纷“外逃”的主要原因无非生活压力大。

作为2021年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疫情所波及到的产业虽然已经慢慢恢复,但对于民众的自信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特别是一些服务业和零售业的基层工作者,可以说他们是入不敷出,种种压力之下自然萌生了逃离香港的念头。

普通人想逃离,社会精英却不愿离开

然而很奇怪的是相比于普通市民,香港的精英阶层则显得非常坚定。

申请移民英美加澳等传统国的人数并无明显上升,90%精英表示“不想走”,也“不会走”,对于这些中产人士而言香港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香港教育交流中心CEO徐祖力博士,他曾经被评为“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大家都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殊不知他是2004年通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才来到香港工作的。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从事促进内地香港学生交流合作的事业,他让更多的香港学生逐渐了解内地,增强两地学生的交流和理解。

接受采访时他曾说:“香港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具优越性的地区之一,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香港学生、内地学生,让他们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香港乱局之时他并没有因此退缩,即使有机会回到内地,他还是选择留下来,除了教育的魅力之外,内地人来了香港,对香港不仅有情怀,更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这就是香港的迷人之处。

全球最大的私营国际物流公司嘉柏环球的创始人,詹康信已经在香港居住超过40年,并取得永久居民身份,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香港”。他曾经见证了香港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经历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科网泡沫爆破,2004年非典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与香港的大风大浪相比,如今香港遇到的情况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詹康信坚称“香港是全球最佳的商业城市,我从不考虑在其他地方设置环球总部。”

香港风俗及节庆

香港(民俗风情与节日) 香港(Hong Kong),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口以东,与广东省深圳市隔深圳河相望,濒临南中国海,由香港、九龙和新界组成。香港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常年世界第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生活水平最高及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和航运枢纽,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1、民俗风情 香港人口中,中国的移民占绝大多数。内地在香港的居民原籍情况是这样:以原籍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一带者为最多,再次为潮汕人,其余为广东省其他市、县及中国其他省份的人士。由于在港的华籍居民以祖籍广东的占大多数,故港人大部分操粤语,但与内地的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其中夹杂不少港式俚语。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香港地区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大多数年轻受教育的一代都能用英语对答,亦流行以英语混入粤语中使用。近年来,普通话在香港逐渐流行,使用普通话的居民数量不断上升。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以继续使用英文。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据说,叩指礼是从叩头礼中演化而来的,叩指头即代表叩头。港人早餐多到茶楼饮茶,吃粤式点心或到餐室饮“西茶”(奶茶、柠檬茶、咖啡、面包)。工作人员的午餐一般吃工作餐、快餐或到酒家茶楼饮午茶。晚餐才是正餐,多为粤式传统饮食方式。港人相约饮茶时常互相斟茶。宴请之类,多在晚上9时开席,主人4时左右已在恭候客人,并设麻将台娱宾,不打麻将者一般7时左右到达为好。入席一般随意,但客人要待主人说“起筷”才开始进食。用膳时,手肘不可横抬、枕桌;不可“飞象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 第六日: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 《天水围的夜与雾》里,张静初扮演一位从四川南来香港的女子,却在家庭暴力中死于非命;尔冬升的最《新宿事件》,突然之间捅了成龙扮演的铁头一刀的,不是台南帮或者日本黑帮,而是来自于香港的“香港仔”;《家有喜事2009》中,古天乐与郑中基北上杭州 (2009) 年还不到一半,香港电影里就出现了各种的“过江”者,无论是从内地到香港追梦的女子,还是海外漂泊的游子,或者北上淘金的都市青年,这也正代表着香港电影中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几类人…… 南来寻梦:内地人在香港 香港,地处于广东省的南边,原本是并不起眼的广东沿海众多岛屿中的一座,即使在英国先后管治香港岛、九龙及新界后的二十世纪初,其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很多内地知识分子——尤其是上海的文化界的眼里,其还是处于边缘的地位。只是,在战乱的三四十年代,不少的内地人避难等原因而来到香港,使得这个小岛一下

子变得拥挤起来。据统计,1949年5月之前,香港人口大约160万,但到了1950年4月,香港的人口已经上涨到260万。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上海电影人,如富家子李祖永,他在香港创办了永华电影公司,招揽了欧阳倩予、姚克、吴祖光、柯灵、朱石麟等电影人才,陆续拍出《国魂》、《清宫秘史》等名动一时的作品。不过,很快的他们就发现,如此急剧的人口增长并非好事,带来了很多生存的问题,在五十年代的不少香港电影里,都反映了这些南来香港的广大人民的困苦生活,如《新渔光曲》、《半下流社会》、《一万四千个证人》等,初期离家时的喜悦,在现实生活的困境里被冲淡…… 1979年香港无线电视播出了一个电视剧集,《网中人》,其中塑造了一个好食懒做又一心想发达的从内地偷渡来香港的人物阿灿(七十年代末曾经涌起一股逃港的黑潮,很多人偷渡到香港),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当时不少香港电影里对内地人的印象,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麦当雄导演的《省港旗兵》时,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词,大圈仔,形容那些从内地到香港作案的罪犯,直到近年来的银河映像的《非常突然》、尔冬升导演的《旺角黑夜》、吴耀权的的《PTU2:人性》时依然有出现,甚至形成了某种亚类型电影——大圈仔电影。其实,当香港影评人批评西方电影里对香港的形象常常是以妓女形象来暗喻时,他是否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里对于内地人的形象刻画,往往是流于面谱化的阿灿或者大圈仔呢?而即使是今年年初在香港上映的《大搜查》里,麦兆辉、庄文强对于内地人物尤其是公安人员

香港居民身份证与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区别

香港居民身份证与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区别? [ 标签:居民身份证香港身份证居民身份证] 更新时间:2010-10-19 9:17:55 香港身份证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以下简称入境处)签发,是香港居民的主要身份证明文件。香港法例第177章《人事登记条例》规定,凡年满11岁或在香港逗留多于180天人士,必须于年满11岁后或抵港30天内登记领取身份证。每张香港身份证均有持证人的姓名、出生日期等个人资料,并把持证人的黑白照片印在证上。在姓名一栏下面,亦印有中文电码,以方便政府或机构作输入姓名之用。 历史 1949年以前,香港政府无限制中国内地的居民从内地移居香港。一般人皆可以随意往来香港与中国大陆两地,香港亦没有对中国籍居民进行人事登记。1949年中国大陆政权易手后,大量难民涌入香港。为控制香港人口,政府开始实行边境管制,限制中国内地的居民入境。并开始登记香港居民并发出身份证。首次登记在1949年展开,当时发出的身份证只是一张以人手填上资料的纸张。 1960年6月1日起,政府改发第二代身份证。这种身份证上有持证人的指模及照片,资料以打字机填上,并且加以过胶。男性的身份证为蓝色,女性的则为红色。 1973年11月,政府改发第三代身份证,证件上的指模取消,不再以颜色区分性别。第二及第三代身份证上盖有签发印章,以绿色代表居港不足七年的居民,黑色代表永久居民。故此当时新移民被称为“绿印客”。 香港早期并无法例规定居民携带身份证。为阻止内地移民偷渡潮,1980年10月24日起,香港政府实施即捕即解政策,规定所有年满15岁的香港居民需在公众地方携带身份证,违例者会被罚款港币100元。 1983年3月,入境处推出第一代电脑身份证,较旧证加强防伪措施,并透过电脑系统令出入境程序简化。 1987年6月1日,入境处再为所有香港居民签发没有殖民地徽章,可以过渡1997年7香港身份证。 2003年月1日的第二代电脑身份证,入境处分阶段为香港居民签发智能身份证。入境处首先在2003年6月23日开始为遗失或损毁了身份证的持证人、年满11岁或18岁的换领儿童及成人身份证的人士签发智能身份证。 全香港所有居民由2003年8月开始,于4年内按出生年份分阶段换领智能身份证,入境处在全香港共设立9间智能身份证中心供市民换证,换领于划已于2007年3月31日结束,而9间智能身份证中心已于2007年5月19日起关闭。 香港身份证的种类 香港身份证共分为两类,分别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及“香港居民身份证”。年满11岁人士所领取的身份证,亦称为儿童身份证,而年满18岁人士需于18岁生日后的30天内,更换成人身份证。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是入境处签发给拥有香港居留权人士的身份证。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俗称“三粒(颗)星”,因他们所持有的永久性居民身份证上,注有“***”的标记而得名。其实,该标记的意思与持证人是否拥有香港居留权无直接关系,只代表持证人年龄为18岁或以上,及有资格申领香港特别行政区回港证。香港永久性居民于出入香港边境时,只需出示身份证,亦不需要填写“出入境申报表”即可过关。在香港法例第115章《入境条例》第2A条中,规定香港永久性居民在不抵触第2AA(2)条的条文下,具有以下权利: 在香港入境; 不会被施加任何逗留在香港的条件,而任何向他施加的逗留条件,均属无效; 不得向他发出递解离境令;及不得向他发出遣送离境令。

各国地理人文介绍-香港特区V1.0

目录 (按住CTRL键在目录上单击鼠标可以跟踪链接到正文相应内容) 一、香港概况 (4) 【地名溯源】 (5) 【地理环境】 (5) 【面积】 (5) 【人口】 (5) 【民族】 (5) 【语言】 (5) 【宗教】 (6) 【货币】 (6) 【区旗】 (6) 【国际区号】 (6) 【香港之最】 (6) 【大事】 (6) 二、生活信息 (7) 1、与北京的时差 (7) 2、电压规格 (8) 3、交通 (8) 3.1机场-市区 (8) 3.1.1机场快线 (8) 3.1.2机场巴士 (8) 3.1.3出租车 (10) 3.2市区交通 (10) 3.2.1出租车 (10) 3.2.2双层巴士 (11) 3.2.3公共小巴 (11) 3.2.4专线小巴 (11) 3.2.5地铁(MTR) (11) 3.2.6渡轮 (11) 3.2.7电车 (11) 4、通信 (12) 5、购物 (12) 5.1 名牌服饰 (12) 5.2 古董和奇珍异宝 (12) 5.3 地毯 (12) 5.4 购物时间 (13) 6、小费 (13) 三、节庆活动 (13) 1、各月主要节庆 (13)

2、美食博览会 (14) 3、香港漫画节 (14) 四、娱乐活动(港岛) (15) 1、兰桂坊 (15) 1.1 Cafe Dos Artistes (15) 1.2 Oscar's (16) 1.3 中国坊(China) (16) 2、苏活区(SOHO) (16) 2.1 Staunton’s Wine Bar Café (17) 2.2 Argentina (17) 2.3 Le Comida (17) 2.4 Staunton Street Patisserie (18) 2.5 Pepperon’s (18) 2.6 满汉居 (18) 2.7 Soho Bakery & Bagel Factory (19) 2.8 Casa Lisboa (19) 3、铜锣湾的V-MIX (19) 五、观景休闲 (20) 1、中秋舞火龙游行 (21) 2、殖民地遗风 (22) 2.1前港督府 (22) 2.2半岛酒店 (22) 2.3尖沙咀火车站 (22) 3、国际级建筑 (23) 3.1汇丰银行 (23) 3.2中银大厦 (23) 3.3会展大楼 (23) 3.4青马大桥 (23) 3.5赤腊角机场 (24) 4、尖沙咀海滨公园 (24)

新闻稿件播读

指定稿件播读 新闻播读: 1号试题 四川台记者报道:3月27日,作为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的幸存者,王天林一家三口和同样来自四川省青川县的80户、297名灾民,离开了他们世代生活的故乡,作为首批地震移民,来到成都市下辖的邛崃市南宝山农场,在这里开始他们的新生活。截至3月10日,青川县已在本地安置了5.6万户、19.7万人,仅剩下近600人无法重返家园,因为他们的耕地、宅基地已全部毁坏。这些灾民向当地政府申请外迁异地安置。按照四川省政府的统一规划,灾民在实地考察了距离成都市约100公里的邛崃市南宝山农场后,有152户、572人自愿移民到这里。 2号试题 中央台消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维护稳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作出许多决策部署,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1994年以来,中央先后安排6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全国18个省市和17个中央企业对口支援西藏经济建设。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投入对口援藏资金达111.28亿元,安排6056个对口援藏项目,选派3747名援藏干部进藏工作。 3号试题 四川台消息:为感恩回报社会各界对四川旅游灾后重建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拉动内需,四川省全部21个市州整体推出了旅游“价格洼地”的优惠政策,包括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海螺沟等在内的全省数百景区将在5月12日当天,免费向游客开放;数百景区在5月其余时间,实行门票半价优惠;不少景区还对2009年持有台北动物园“团团、圆圆参观门票”的游客实行门票全免或半价的优惠。 4号试题 中新社消息:国资委第二单央企注资计划即将启动,电力央企将成为“国资委注资的下一个受益者”。国资委第二单注资规模在100亿元左右,注资对象包括五家电力集团和两家电网公司。至此,在东航、南航两大航空集团公司相继获国资委注资后,国资委第二个“大礼包”终于浮出水面。国家电网相关人士认为,此次注资主要是弥补这些电力央企因政策性亏损和受冰灾和震灾造成的破坏损失。 5号试题 江苏卫视记者报道:昨天,《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经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于今年6月1日起生效。该条例对计算机安全等级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详尽规定,特别是对近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人肉搜索”,该条例明确“说不”。根据这一条例,未经允许,擅自散布他人隐私,或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对发布者、传播者等违法行为人,最多可罚款5000元。

香港移民潮

香港移民潮 一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2021年年中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30万人,与2020年年中人口748万人比,跌幅为1.2%。 这个1.2%的跌幅意味着减少87,100人,对于香港来说并不算太高,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一直很高。 而且这87100人当中不光有香港居民净移出,还包括自然减少,在这个期间内出现11,800人的自然减少。 另外香港还有13,900单程证持有人移入,所以净移出人数为75,300人。 历史上香港“移民潮”屡见不鲜 其实纵观香港百年历史,可以看出香港的“移民潮”和“回流潮”一直此起彼伏,交替进行,并不新鲜。90年代初期由于时局因素,香港人对本土政府感到不自信,很多人举家搬迁大规模移民至海外,出走人数达30万。 到了2000年初,香港的金融和房地产行业逐步兴盛,很多人又再次回到香港,仅仅加拿大一国,就有3万人回流。那时候,也有无数内地人想尽办法也要前往香港,有靠企业家身份投资1000万入港,有靠“专才计划”移居香港的,也有靠“留学”来获得香港永居身份的,争相要在香港这块蛋糕上分得一份。 二

老人、草根纷纷选择“外逃” 在这次移民大潮中主要分为两股主力军,一拨是以“永久离开香港”为理由提早提取强积金的老人;另一拨是在香港从事底层工作人群。据香港移民公司透露,虽然想移民的人变多了,但客人却不像往常,以高学历、高收入的中产人士为主。 反而有更多各行各业的人前来咨询,甚至是小贩、的士司机、失业青年、中老年人等草根阶层。也有财务公司指出,不少港人宁愿借钱也要申请移民,然后再卖楼还款,登记的地址也从中产人士以往集中的欧美地区,转成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作能力较低、经济收入较少,纷纷“外逃”的主要原因无非生活压力大。 作为2021年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疫情所波及到的产业虽然已经慢慢恢复,但对于民众的自信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特别是一些服务业和零售业的基层工作者,可以说他们是入不敷出,种种压力之下自然萌生了逃离香港的念头。 三 普通人想逃离,社会精英却不愿离开 然而很奇怪的是相比于普通市民,香港的精英阶层则显得非常坚定。 申请移民英美加澳等传统国的人数并无明显上升,90%精英表示“不想走”,也“不会走”,对于这些中产人士而言香港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香港教育交流中心CEO徐祖力博士,他曾经被评为“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大家都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殊不知他是2004年通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才来到香港工作的。

“中国梦”面对移民潮的尴尬局面

“中国梦”面对移民潮的尴尬局面 在“中国梦”仍旧在国内耳熟能详的时候,正蓬勃兴起的移民潮似乎使其有了一点尴尬。中国领导人满怀希冀,试图用一种美好的图腾来巩固国民之心。然而,在数以万计农民工跃进城市务工的同时,前仆后继的城市新富阶层移民海外的脚步却从不停止。 移民大军扩大,中国梦无力 先有媒体焦点关注凤姐成名后冷不丁去了美国,硬生生将“中国梦”置换成了“美国梦”。再有年轻白领甘愿砸锅卖铁,移民纽西兰从事国内低层职业——卖水果。移民,从富豪、明星等高资产人士的世界慢慢蔓延到了普通人的世界里。我们不难发现的是,中国移民存量正日益扩大。美国八成的投资移民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则高达九成。移民狂潮下,“中国梦”三个字变得单薄无力,略显尴尬。 任志强曾经分析过移民的原因,他认为,促使人们移民最大的原因是安全感。为了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空气安全、教育安全和权利安全等等,移民者选择离开自己生存几十年的土地,选择离开这一个给不了他们安全感的国家,远赴一个陌生的,却能赋予他们真正公民权利的新大陆。 移民国魅力不减,内地富人兴致高 就目前来说,“短平快”的移民方式莫过于投资移民。传统移民国家都有针对投资移民的优惠政策,在庞大的移民申请数据面前,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来自中国的申请人。

美国梦,以其完善的社会福利、优质的高等教育、规范的法律制度和遍地是黄金的魅力,整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吸引着无数的高净值资产人士前往定居。近几年,美国EB-5投资项目的出台,更是让中国大批的投资移民者心生憧憬。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是所有移民国中最受欢迎的国家,官方数字也显示,2011年,赴美的中国投资人数还不到2500,到2013年,这一数字就已经增至6895,占该年美国总投资移民数的80%。 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香港地区也是移民的热门。报道称,内地富人移民潮迫使加拿大暂停受理投资移民计划;大量中国内地富豪涌入新西兰令移民至该国的人口数量达到逾10年来的最高值,而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则因为与中国内地文化相通,没有语言障碍,成为不少移民的选择。 购房移民催热移民潮,百年商机稍纵即逝 面对欧债危机,不少欧洲国家顺势而推“购房移民”的政策,切中中国传统“无房不成家”的观念,葡萄牙、西班牙等移民国的永久产权房产携带“永久绿卡”的光辉,吸引大批富人选择购买欧元的房产进行投资,以此来获得当地居留身份及欧盟身份。海外地产最大的优势是政策稳定,投资稳当,价格也符合市场规律,命中中国投资者最感兴趣的一点。 购房移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机遇。但是,这种机遇会不会稍纵即逝,有没有可能随着欧债危机的消失而被叫停。仁和移民专家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购房移民国的人数饱和时,就极有可能关闭对外开放的大门。因此,有意向投资者应该果断行事,抓住良机,准确投资。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人口迁移

第24讲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2018·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二次联考)香港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香港外来移民数量猛增。完成1~2题。 1.香港移民来源以两广和福建一带为主的原因是( )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D.环境因素 2.移民涌入,可极大地促进该时期香港的( ) A.汽车产业B.钢铁产业 C.纺织产业D.旅游产业 答案 1.C 2.C (2018·宁波模拟)某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春节“空城指数”,广东有四个城市位列前五,其中东莞空城率达69.26%,当选最“空”城市。而江西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东莞当选最“空”城市的主要因素有( ) ①自然因素②经济因素③文化因素④政治因素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江西省因最“拼”而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人地矛盾加剧B.就业压力加重 C.人口老龄化加剧D.城市人口比重下降 答案 3.B 4.C (2018·浙江省绿色评估联盟考试)“城归”是指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2016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对于促进“城归”们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完成下题。 5.促使“城归”成潮的主要因素是( ) ①自然环境因素②经济因素③社会文化因素④政策因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6.“城归”的出现有利于( ) ①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③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④充分发挥农村生产潜力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5.D 6.C (2018·金华市十校期末联考)读“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每百名女性人口相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讲义(基础巩固+提升优化) -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

第二单元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学习目标 1.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是最著名的法典 2.掌握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基础巩固 知识点一、古代西亚文化 1.楔形文字 (1)形成:苏美尔人用前火的芦苇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个个笔画,每个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因此,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2)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字, 2.文学:《吉尔伽美什》 (1)地位: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2)内容: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古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3.建筑艺术 (1)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王官,守护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2)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4.法典:最著名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城历史的重要资料。 知识点二、古代埃及文化 1.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象形文字经历了多种变化,总的趋势是简化。 2.文学:古代埃及人创作出丰富的文学作品,如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3.建筑和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 (1)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理葬死者上,给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 (2)为求得来世的好生活,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有些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4.科学技术 (1)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2)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多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延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 知识点三、阿拉伯文化 1.文学 (1)“悬诗”:阿拉伯丰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 (2)《天方夜谭》 ①内容:散文故事集《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包含着来自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等地的民间故事,通过王后讲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 ②影响:《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的《神曲》、萨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 2.科学 (1)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2)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3)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是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4)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提升优化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法典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体现国王汉谟拉比的绝对权威,并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流动是指人们从一个区域或地方的迁徙到另一个区域或地方的现象。随着 全球化的加深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和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劳动力 市场也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流动来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这种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同时,流动的劳动力也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劳动需求,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例如,在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外来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建设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繁荣。人力资源的配置能够更加高效,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人口流动也对消费市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的流动,他们会将 消费习惯和需求带到新的地方。这些外来的需求和习惯能够带动当地的消费市场的发展。例如,中国大陆人口流入香港,推动当地的零售业和旅游业的繁荣。香港的商家和服务业从中受益,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商机。类似的例子还有欧洲的游客涌入东南亚,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消费市场的流动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人口流动也对文化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口流动 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融合,推动各个地区的创新和发展。例如,美国的移民潮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成为了美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的流动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创业活力,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流动也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机会,通过吸纳外来的文化元素创造出新的价值和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劳动力市场、消费市 场和文化传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口流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引导人口流

话语身份:作为专业交际研究的有力视角

话语身份:作为专业交际研究的有力视角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化程度加深以及边界跨越日趋频繁,国内高等英语教育迫切需要解决大学生专业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本文分析认为,话语身份作为切入专业交际研究的有力视角,能够顺畅接口符号表征系统与社群实践行为,从而可从多维度考察专业交际的话语现实和学习者的能力发展。 标签:高等英语教育专业交际能力话语身份 一、引言 身份的话语实践试图探讨交际主体通过语言实现自我表征(self-representation)、定位以及身份协商,愈发成为当今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中心,尤其是“社会政治和经济近半个世纪来在语言意识形态和可供个人选择的身份范围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消费主义、媒体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以及新国家身份、新地区联盟的形成(如欧洲联盟)、早期地区联盟的瓦解(如苏联)、早期殖民地的主权回归(如香港)和日益增多的跨国移民潮等突出的后殖民主义和后共产主义议题”(Pavlenko & Blackledge,2004:2)。在学术领域和职场等专业交际领域,英语成为最为重要的世界通用语之一,非英语国家科学家需要在跨越本土和全球话语社群的学科濡化过程中实化他们的(不)参与([non-]participation;类似于[不]在场)(Canagarajah,2002),而非英语国家职场人士也面临类似的理性交际行为同英美主导的交际范式与规则(Curry&Lillis,2004)之间的冲突;他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抉择和运用存在顺应性差异的“全球本土化”交际策略,其中包括抵抗、接受、调整和规避等。 国内高等英语教育(尤其是专门用途英语领域)面临中学毕业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和当今社会就业市场实用主义期望值日益凸显的现实环境,因此迫切需要有效解决大学生的职场素养习得和大力提高大学毕业生融入职场(即形成身份)的效率,而这不再仅仅是单纯二语习得研究的问题(Bhatia,2004;Boswood,1994;戴炜栋、张雪梅,2007)。根据Bhatia(2004:146~147)的有关分析,专业交际能力(professional expertise)包括三项主要内容:话语能力、学科知识与专业实践(discursive competence,disciplinary knowledge,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相应地,我们在考察和培养学生的专业交际能力时有必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诸如: 1.具体专业(学科)文化内部构成专家行为的内容都有哪些? 2.上述专业交际能力是如何习得的? 3.如何测量/评估专业交际能力? 我们认为话语身份(discursive identity)恰恰可以作为适合的切入视角,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专业交际能力及其话语,同时还可通过对话语身份进行考察来综合评价专业交际能力的习得情况。本文将通过对话语身份的概念梳理,明晰话语身份的内涵以及与其他身份的区分,从基本面向、关键议题、主流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专业成长领域的话语身份研究,以期为学界同仁提供可供参考的分析平台。 二、话语身份的基本内涵 话语身份在不少论述中的使用较为随意,与“discourse identity”互用,仅指对身份的话语构建。而专业交际研究中的话语身份根据研究需要的涉及范围可能包括一种或多种社会身份的,更为推崇一种通过系统考察相关交际行为(核心是话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 发表日期:12-05-17 【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 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本文对世界华人数量估算的资料来源和依据为: 当地官方统计数据,当地华社和中国使领馆人员的估计,华人身份的认同变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出生率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近 400 年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变化,重点研究近 30年来 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 一、17—19 世纪中叶中国第一波海外移民潮及其数量估算 国人移居海外,可或因灾变,或因战乱。但是,20 世纪以前持续大规模移居海外的主因,一是因为国内人口激增而谋生艰难,二是因为西方进行殖民开发而急需劳动力。海外贸易的繁荣,则是中国移民赖以成行的首要条件。盖人随船往,在异域寻求商机和谋生空间,定居后再介绍亲友同往,移民潮逐渐形成。 据《汉书·地理志》载,早在公元初,中国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宋代以后,凭借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中国商人逐渐取代了穆斯林商人,主导印度洋和东亚海洋之间的海上贸易,直至欧洲人东来。中国海商足迹遍及东亚各沿海商港。至迟在 15 世纪初,东南亚已出现中国移民聚居区。郑和下西洋前夕,爪哇的苏拉巴亚和苏门答腊的旧港,各有数千人聚居的中国移民社区,主要从事贸易活动。②明、清朝廷多次厉行海禁,视海外华商社区为海盗集团。旧港海商集团为郑和剿灭,苏拉巴亚华人社区也逐渐湮没。但只要华商仍主导东亚海洋贸易,中国移民仍能依托海外华商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而前往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