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 PPK )是研究给予标准剂量药物时,血药浓度在个体之间的变异性与个体的各种协变量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疾病状态、联合用药情况等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群体药动学是建立病人的个体特征和药动学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将经典的药动学模型与统计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典型处置过程。其目的就是为患者用药个体化提供依据。介绍群体药动学( PPK)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查阅近年来的文献,综述近年来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群体药动学的研究对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究及评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PPK 的研究方法已逐渐成为临床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群体药动学;群体药效学;数学模型;NONMEN 程序群体药动学是将经典药动学的基本原理和统计学模型相结合,分析PK 特性中存在的变异性,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PK参数的统计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是用大量患者的零散的、常规监测的血药浓度数据,计算PPK的参数值,从而制订或调整给药方案,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现就PPK 研究的基本方法作概要介绍。

1群体药动学研究方法

1. 1 群体药动学研究的实验设计

PPK 是临床PK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应遵循现行的GCP 和GL P 的有关规定。研究前,应了解药物的某些初步药动学信息,如药物主要消除途径,基本PK模型,同时建立灵敏、专一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

[1~2]。

1.2PPK主要分析方法

常见的PPK参数估算法[3]有:①单纯聚集法( naive pooled data app roach, NPD) ,将所有的原始数据集中,共同按数学模型拟合曲线,确定参数; ②二步法( twostage method, TS) ,先对个体原始药时数据进行各自曲线拟合,求得个体药动学参数,第二步求均值统计群体

参数; ③NONMEM法,介于NPD与TS法之问,把病人的原始药时数据集合

在一起,同时考虑各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将经典药动学模型与固定效

应模型和统计学模型结合起来,一步估算出群体药动学参数。

合理的采样设计是建立可靠群体药动学模型的重要基础。应用非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群体药动学研究, 是一种有效利用稀疏血样数

据估算群体药动学参数的方法. 郁莉斐等[4]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

型( NONMEM )法建立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 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1. 3 群体药动学模型建立

1.3.1结构模型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 O N M E M )法基本原理

70 年代后期Sheine : 等提出了分析临床常规监测药物稀疏数据的

数学方法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 O N M E M )法, 随后又编制成计算机程序。N O N M E M 法是目前最被公认和广泛应用的PPK /PPD 参

数估算方法。它把受试者的原始血药浓度#时间和效应数据集合在一起, 同时考虑到固定效应对药物处置的影响.把经典的P K ,P D 模

型与各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间,个体自身变异的统计学模型结合起来,

用扩展最小二户乘法(Extended Last Square, ELS )一步求算出PPK ,PPD 参数[5]。

1.3.2 个体间变异及残差变异模型不同药动学参数的个体间变异采用指数模型表示:P i = TV(P i) * e ni其中,P i 表示药动学参数,TV(P i) 表示参数的群体值,ηi 表示P i 对 TV(P i) 的偏差。假定ηi 随机正态分布,其均值为0、标准变异值为 2。由于浓度数据经过对数转换,采用加法模型表示1 的浓度:ln c obs = ln c pred + e其中,c obs、c pred 表示浓度的测定值和预测值,表示测定结果的残差。假定 随机正态分布,其均值为0、标准变异值为 2[6]。由于个体差异,参数

药物动力学模型是显著的差异。这意味着存在个体之间的关系差和参数。因此,参数估计与个体差异成为突出的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传统的方法使用个人等离子体浓度估计参数。没有模型构造函数的映射关系研究个体差异和参数[7]。

1.3.3 PPK 模型分别采用一室、二室及Michaelis-Menten 模型进行验证。此外验证了吸收时滞对模型的影响。分为:基础结构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协变量,模型验证[8]。最终通过OFV 判断,最佳模型是不包括吸收时滞的一级吸收一室模型。由于1 为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F) 无法准确估算,因此清除率及分布容积分别用CL/F 和V d/F 表示。所得CL/F 为(13.1±0.78)L/h ;V d/F 为(755±38.2)L ;K a 根据文献报道固定为

2.20 h-1。经向前法引入WT、TBIL、Alb 和CYP3A5 基因型( 将*1/*1 与*1/*3 合并赋值为0,而*3/*3 赋值为1) 作为1

清除率的协变量时,OFV 下降值均大于3.84(P<0.05),获得的FRM 见表2。进一步通过向后排除法逐一验证,排除了Alb 作为清除率的协变量,从而获得最终模型。最终模型中,清除率的个体间变异(inter-individual variance,IIV) 从44.3%下降到38.1%,而分布容积的IIV 从42.5%下降到37.4%。

2 群体药动学的应用

2. 1 群体药动学解析

为达到个体化给药目的须了解个体的药动学参数(pharmacokinetics,PK),以往计算个体PK 参数的经典方法有取样多,患者所受痛苦大等弊端。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研究改变了获取个体PK 参数的途径,避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目前PPK 研究有多种方法,以非线性混合效

应模型法(nonlinear mixed-effect model,NONMEM)应用最多、最广。目前国外有多篇利用NONMEM法研究地高辛PPK 的文献,但国内很少人系统的利用NONMEM 法进行地高辛的PPK 研究。白玉国等[9] 利用NONMEM 法进行地高辛的PPK 研究。

2. 2 指导临床用药,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

在临床上,药物治疗目标是“安全、有效”,特别对于一些“治疗窗”比较窄,同时又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以及一些需要联合用药的治疗,PPK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Dake He等[10]做出了研究目的建立一个群体药动学模型的丙戊酸钠(V PA) 在中国儿童癫痫患者治疗指南制定一个个性化的用量。

2. 3 群体药效学研究

PK 结合药效学( PD) 原理进行药物的PK2PD 分析,使临床药物监

测从单纯的血药浓度测定上升到浓度和效应的结合。要进行量-效关系,时效特性,不良反应,肌松拮抗等的研究[11]。

C. Steven Ernest II[12]等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目的是分析当前群体药效学普拉格雷和氯吡格雷代谢物,由此产生的PD响应和识别协变量的PK / PD参数的关键。

2. 4 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NONMEN 程序在药动学模型中引入了生物利用度参数F ,可一步求算出最终相对生物利用度F 值和药动学参数及其个体化差异。余俊先[13]等对黄芪甲苷包合体的药动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也有一些复方药物在动物实验上取得了进展,韩文莉[14]等对盐酸小檗碱磷脂复合物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上进行了研究。

2. 5 指导新药研发和临床评价

新药评价已经成为新药研发中最关键的阶段,也是安全合理用药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一模型是将PK 和PD 两个相互关联的动力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探讨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为更全面和准确地了解药物的效应随剂量(或浓度)及时间而变化的规律,从而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着重综述PK/PD 模型的发展和在临床前和临床中的应用,证实了

PK/PD模型可以为新药评价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并大幅度缩短实验周期,节省实验资源,比传统的药物开发策略更加准确可靠。随着药物评价学的不断完善,模拟软件和模拟条件的标准化,PK/PD 模型在未来的药物开发中必将更充分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加速药物开发的

进程[15]。同时,群体药动学在临床评价上也有应用,群体药动学霉酚酸在中国成人肾移植受者移植后第一个月期间的临床评价[16]。国内也有些专家对此做研究,曹勤[17]等对丙泊酚群体药动学研究与临床个体化给药进行了研究。WANG Jiannong[18]等研究了群体药动学里柚皮苷的总类黄酮治疗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女性.

2. 6 药物的相互作用

在临床实际用药中,联合用药十分普遍,目前,几乎没有完全只用单一药物进行治疗的情况,因此考察药物相互作用就十分必要。NONMEM 法可以把联合用药作为一固定效应,考察对PK/ PD 的影响,并且可以得到定量关系,量化后可直观地看出不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大小[19].胡帆[20]等对水飞蓟素的药动学及药物相互作用做出了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3 小结

由于临床治疗的需要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近年来PPK的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研究方法、程序上都不断拓宽,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极大促进了合理化、个体化给药,PK2PD 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进程,对新药的研究和临床评价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PPK的研究方法已逐渐成为临床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笑丛, 袁洪, 张毕奎等. 用模型和模拟方法设计氨氯地平的群体药动学研究方案[ J]。药学学报,2012,47(7):941?946. [2] 许向阳 ,朱家壁. 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J]。中国医院

药学杂志,2007,27(4):521-523.

[3] 姚丽梅1,朱伟。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领域[ 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91-1393 [4] 郁莉斐,丁俊杰,石珩,等。中国癫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509-510. [5] 邹仙忠, 王长连。群体药动学/ 药效学原理及应用[ J]。海峡药学,2010,22(7):14-18.

[6] 石浩强,杨骏,张立群,等。中国肾移植患者西罗莫司群体药动学模型研究[ 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3):260-262.

[7] GUO Suixun.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odel for Forecasting Parameter in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J].2011:42-44. [8] 徐懿萍,孙菁,陈冰,等。群体药动学模型估算我们健康男性西酞普兰生物等效性[ 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1,10(4):329-334 [9] 白玉国,张爱琴,刘翎,等。用NONMEM 法建立中国成年患者服用地高辛群体药动学模型[ 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8):1404 [10] Dake He,De-chun JIANG,Li WANG ,et al 。PoPulation Pharmaeokineties (PPK) model of valproate (V PA )monotheraPy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epileP

psy [ J]。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2:394

[11]郭建荣,卢慧琴,陈小非,等。顺式阿曲库铵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 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0,19(3):196-197.

[12] C. Steven Ernest II ,David S. Small ,Shashank Rohatagi ,et al。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of prasugrel and clopidogrel in aspirin-treated patients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J]。J Pharmacokinet Pharmacodyn,2008,35:593-618.

[13] 余俊先, 张银娣, 张淳文, 等。黄芪甲苷包合体的药动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8):615-618.

[14] 韩文莉,陆巍,何东平,等。盐酸小檗碱磷脂复合物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J]。中国药房,2011,22(17):1564-1566.

[15] 庄露凝,谷元,刘昌孝。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在新药评价中的应用[ 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3):161-166.

[16] Jiao Zheng , Shen Bing, Zhang Ming, et al。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of mycophenolic acid in Chinese adult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during the first month after transplantation [J]. XVth World Congress of Pharmacology:Meeting Abstracts,2010,:203

[17] 曹勤,姚瑶,葛卫红。丙泊酚群体药动学研究与临床个体化给药[ J]。Herald of Medicine, 2012,12(31):1604-1606. [18] wANG Jiannong , JIANG Junjie ,,XIE Yanming, et al。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of Naringin in total Flavonoids ofDrynaria FOrtunei (Kunze ) J . Sm . in ChineseWomen with

Primary OsteoPorosis[ J]。chin J lntegr

Med,2012,18(12):925-933.

[19] 张弓召,翟所迪。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在群体药代动力学和群体药效学中的研究进展[ 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31(4):236-240.

[20] 胡帆,袁洪,黄志军,等。水飞蓟素的药动学及药物相互作用[ 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28(12):881-885.

第八章 群体药动学

第八章群体药动学 第一节概述 二、基本概念 三、群体药动学研究基本方法 四、群体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五、群体药动学研究特点 第二节NONMEM研究方法 一、数学模型 二、实验设计 三、数据收集 第三节群体药动学的临床应用 一、群体药动学与临床合理用药 二、群体药动学参数与初始给药 三、群体药动学参数的临床应用 四、群体药动学在免疫抑制剂合理用药中应用 五、群体药动学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中应用

第八章群体药动学 第一节概述 应用临床药动学理论可以定量地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消除特征,估算患者药动学参数,进而制定患者个体化用药方案。经典药动学研究着眼于个体对象,实验设计是为了得到药物在个体对象中代谢变化的详细数据,但是从临床实际及伦理学的要求使得对临床患者特别是重病患者、儿童及老年患者按照传统的实验设计(如频繁取血、较严格的取样时间)进行药动学研究较为困难。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描述来自患者群体的药动学参数离散程度与分布情况,确定各种动力学参数的平均值与标准差,进而研究患者个体病理生理状态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估计患者个体药动学参数。 一、群体药动学定义 (一) 群体药动学的基本原理 药物体内过程在患者群体中有着较大的差异,所谓群体(population)就是根据观察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或患者的总体。I期临床试验中进行药动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受试者,人数较少,而且其个体特征为相对“均质性”的情况下,所估算得出的动力学参数值通常只显示有限的变异范围。个体间在生理特征、营养状况、遗传背景的不同可造成明显的差异,而正常人与疾病患者对于同一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差别可能更大,从而对药动学和药效动力学具有明确的影响。群体的研究方法把群体而不是把个体作为分析的单位,将经典药动学与统计学原理结合。通常对每个个体病例只需较少几个数值点,但要求较多的病例数,即采用稀疏数据进行研究。研究中可以综合考察临床药动学中各种影响因素,如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妊娠、年龄、性别、体重、遗传背景、饮食、吸烟饮酒等,各种不同因素对药动学影响大小能够采用结构参数进行估算,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构参数的变异及预测误差进行估算。这种方法对于药动学研究和临床给药方案的确定均有重要意义。 (二) 群体药动学主要概念 1. 群体药动学:即药动学的群体分析法,研究药动学特性中存在的变异性(variability),即给予标准剂量药物时患者个体之间血药浓度变异性,定量地考察患者群体中药物浓度的决定因素,即群体药动学参数,包括群体典型值、固定效应参数、个体间变异、个体自身变异。 2. 群体典型值:指描述药物在典型病人(typical patient)身上的处置情况,常以参数的平均值(在群体药动学中也称群体值)表示。所谓典型值,是指有代表性的,能代表群体特性的药动学参数。

第章药物动力学概述

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 一、选择题 1、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主要取决于开始浓度B.与首次剂量有关C.与给药途径有关D.与开始浓度或剂量及给药途径无关E.与机体生理病理条件无关 2、消除速度常数的单位是: A.时间 B. mg/时间 C. ml/时间 D.L E.时间的倒数 3、清除率的单位是: A.L B.mL/h C.mg/L·h D.L/kg E.mg/h 4、零级动力学过程的特点是: A.半衰期是常数B.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C.AUC与给药剂量成正比D.药物的消除速度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E.体内酶饱和时的体内过程 5、以下哪个不属于隔室模型的特点: A.隔室模型因是按组织器官划分的,所以具有生理意义。 B.隔室模型是相对近似的概念 C.隔室是将分布速度相近的组织器官划分为一个隔室 D.隔室模型具有客观性 E.隔室模型是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 二、是非题 1、若消除半衰期为2h,即表示在该药的消除过程中从任何时间的浓度开始计算,其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均为2h。 2、一种药物同时给予两个病人,消除半衰期各为6h和9h,因为9h较长,故给药剂量应该增加。 3、生物利用度采用交叉给药是为消除个体差异。 4、具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其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延长。 5、消除速度K大,表示该药在体内消除快,半衰期长。 6、消除速度常数K对一个药物来说,无论是正常人或病人均应保持恒定。 7、因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往往取决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因此,血药浓度越高,治疗作用就越强。 8、表观分布容积各药不同,但同一药物对正常人来说其数值相当稳定,是反映药物分布特点的重要参数。 9、线性动力学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10、肾清除率是反映肾功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某药物清除率数值大,说明该药物清除快。 11、按一级清除的药物,无论半衰期长短,到达稳态浓度的某一分数所需的半衰期个数都一样。 12、饱和消除过程的药物的稳态浓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进展

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进展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07604 姓名:朱洪学号:071841 班内序号:16 联系方式:zhuhong_1115@https://www.360docs.net/doc/c93762257.html,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联网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物联网用途广泛,可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专家预计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但是,在享受物联网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物联网在信息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未 雨绸缪,研究发展好物联网安全性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性问题关键技术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以下简称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二.物联网安全性问题 从物联网相关特点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1.传感器的本体安全问题 之所以物联网可以节约人力成本,是因为其大量使用传感器来标示物品设备,由人或机器远程操控它们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中的这些物品设备多数是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地点工作的,那么攻击者可以轻易接触到这些设备,针对这些设备或其上面的传感器本体进行破坏,或者通过破译传感器通信协议,对它们进行非法操控。如果国家一些重要机构依赖于物联网时,攻击者可通过对传感器本体的干扰,从而达到影响其标示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电力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在远距离输电过程中,有许多变电设备可通过物联网进行远程操控。在无人变电站附近,攻击者可非法使用红外装置来干扰这些设备上的传感器。如果攻击者更改设备的关键参数,后果不堪设想。传感器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携带能量少,这使得它们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物联网涉及的通信网络多种多样,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 2.核心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核心网络应当具有相对完整的安全保护能力,但是由于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而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会导致在数据传输时,由于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而造成网络拥塞。而且,现有通行网络是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必须解决地址空间空缺和网络安全标准等问题,从目前的现状看物联网对其核心网络的要求,特别是在可信、可知、可管和可控等方面,远远高于目前的IP 网所提供的能力,因此认为物联网必定会为其核心网络采用数据分组技术。此外,现有的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均是从人的通信角度设计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机器间的通信,使用现有的互联网安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庞大且多样花的物联网核心网络必然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则对物联网中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俊机哥哥07 (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09高分班) 摘要:本文对水凝胶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其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关于水凝胶的制备,我们在文章的介绍了三种方法:单体聚合并交联、聚合物交联、载体的接枝共聚。 关键字: 水凝胶制备性质应用生物医学 前言 水凝胶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60年,当时是由捷克的Wicherle和Lim研制的聚强乙基丙烯酸甲酯。它本身是硬的高聚物,但它吸收水分后就变成具有弹性的凝胶,故称水凝胶。水凝胶是一类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聚合物,在水中能够吸收大量水分而溶胀,并在溶胀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其原有结构而不被溶解。水凝胶可由不同的亲水单体和疏水单体聚合而成。由于其具有三维网络结构,故相对分子质量很高,其交联网络结构主要由化学键、氢键或范德华力等组成。溶胀时溶液可以扩散进入交联键之间的空间内,交联密度越大,三维网络间的空问就越小,水凝胶在溶胀时吸收的水分也就越少。由于水凝胶表面不易粘附蛋白质和细胞,故在与血液、体液及人体组织相接触时会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另外,水凝胶由于含有大量的水分而非常柔软,并且类似于生物体组织,故作为人体植入物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因此,水凝胶被作为优良的生物医学材料得到广泛应用2。例如,PVP水凝胶可作为眼科手术中黏弹物质及人工玻璃体材料。PVA水凝胶可用于关节重建、人工软骨、人工喉及人工玻璃体。PVA 是第一个被广泛使用在移植方面的水凝胶。水凝胶已被用做鼻子、面部、缺唇修补、替

代耳鼓膜等方面。水凝胶用做人工软骨、腱以及主动脉接枝不久将被商业化。另外,水凝胶在日用品,工业用品,农业、土建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1 水凝胶的制备 1. 1 单体聚合并交联 合成水凝胶的单体很多,大致分为中性、酸性、碱性3 种,表1 列出了部分单体及交联剂。 表1 水凝胶制备中常用的单体和交联剂 水凝胶可以由一种或多种单体采用电离辐射、紫外照射或化学引发聚合并交联而得。一般来说,在形成水凝胶过程中需要加入少量的交联剂。Nogaoka[12 ]及本文作者[13 ]等在不使用交联剂的情况下通过辐射引发使单体在水溶液中交联合成聚N2异丙基丙烯酰胺(polyNI2PAAm) 水凝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交联度可通过改变单体浓度及辐射条件来控制,无任何添加成分,不会污染产品,可以一步完成产品的制备及消毒。与传统方法

药物动力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 2.掌握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第二章 1.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 2.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功能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 3.熟悉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 练习 1.吸收 2 pH分配假说 3 肠肝循环 4 主动转运 5 肝首过效应 6 被动转运 7 促进扩散(易化扩散) 第三章 1.掌握影响注射给药药物吸收的因素 2.掌握口腔黏膜吸收的影响因素, 3.掌握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4.掌握影响鼻腔吸收的因素 5.掌握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 6.掌握影响直肠给药、阴道给咬眼部给药的吸收的因素 7.掌握各种途径给药的特点 第四章 1.掌握药物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 3.熟悉淋巴系统的基本结构,熟悉药物从血液、组织间隙和消化道向淋巴系统的转运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练习 1.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 2.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是否会影响作用强度 3.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第五章 1.掌握药物代谢的定义;掌握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2.掌握微粒体与非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的特征与作用机理以及分布特点 3.掌握首过效应的定义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熟悉肝提取率 4.掌握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5.掌握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掌握酶抑制和酶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第六章 1.掌握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 2.掌握肾小球滤过的特点 3.掌握肾清除率的意义以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熟悉药物胆汁排泄过程及药物胆汁排泄的特征 5.掌握肠肝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练习 1.药物排泄 2 肾清除率 3 双峰现象 4 肾小管分泌 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 1.何谓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动力学有何意义? 2.掌握单室模型、双室模型、中央室、周边室、生物半衰期、清除率、体内总清除率等概念。 3.何谓表观分布容积?其大小与药物的性质有何关系? 4.一级速率过程与非线性速率过程的特点各是什么? 第九章多室模型 1.掌握双室模型、中央室、周边室的概念? 2.采用尿药浓度法测定求药物动力学参数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3.尿药排泄速率法和亏量法求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4.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划分为那几个时相?每个时相如何形成?写出每个时相生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5.掌握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静脉滴注给药和血管外给药中央室药物量、药物浓度与时间函数关系式的含义。 6.掌握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尿药排泄速率法、亏量法求药物动力学参数公式的含义。

浅谈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762257.html, 浅谈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成莉 来源:《商情》2013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了物联网的内涵, 分析了物联网应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和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现状发展趋势一、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稱为“Web of Things”。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扩展,顾名思义就是“物品与物品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物联网仍旧是一种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延伸和扩展,第二是物联网的用户端是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嵌上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二、物联网的发展历史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但确切来说,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同年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陸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此时,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职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然而,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2008年后,为了促进 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 三、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说,物联网的开发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出台政策进行战略布局,希望在新一轮信息产业重新洗牌中占领先机。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及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澳大利亚、新加

物联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8706-76 物联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物联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自XX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 告XX: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后,现代信息通 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互融合,促使物联网技术日趋 成熟,以“物物智能互联”为核心的时代快速到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物联网战略,投入巨资 进行研究开发,我国也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在“xx” 规划和其他政策意见中做了重点部署,物联网产业迎 来了良好发展机遇。 一、物联网概念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 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 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完成物品与

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需要利用物联网才能解决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没有考虑的、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 (一)物联网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 一是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是物联网关键的技术之一。rfid标签,具有读取距离远、穿透能力强、无磨损、抗污染、效率高、信息量大等特点。当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通过特定rfid 读写器时,标签被读写器激活并通过无线电波将标签中的信息传送到读写器以及信息处理系统,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 二是下一代网络技术。下一代网络以软交换为核心的,采用开放、标准的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具有分组传送、控制功能从业务中分离、业务提供与网络分离、端到端qos和透明的传输能力、融合固定与移动业务等特征。这些特征对实现物联网人与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 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临床用药并使药物发挥最 佳疗效。随着药物新剂型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型的外用药物制剂--凝胶剂 开始引起药剂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凝胶剂具有水溶性特点,局部给药后,患 处表面皮肤吸收良好,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存在的胃肠道首过效应,而且使副 作用大大减小;同时,水溶性凝胶剂给药后皮肤表面的药股不粘衣物,也使患 者乐于接受。凝胶剂有单相和双相凝胶之分。《中国药典》2000年版在(二部) 凡例中界定了凝胶剂:"凝胶剂是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剂型的乳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小分子无机药物凝胶剂是由分散的 药物胶体小粒子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中,具有触变性,属两相分散系统,也 称混悬凝胶剂。局部用凝胶剂属单相分散系统,有水性凝胶剂与油性凝胶剂之分。水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一般由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 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由液体石 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桂或铝皂、锌皂构成。"随着新药研究的进展和新型辅料的不断出现,药剂研究人员对凝胶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许多 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凝胶剂外用新药,相继进入临床试验或工业化生产,并 且已有许多药物凝胶剂上市。 1国外药物凝胶剂研究、生产和上市概况 国外对凝胶剂的研究较早,发达国家的药典早就有各种凝胶剂药品的记载。《英国药典》1993年版就收载了水杨酸胆碱牙用凝胶、利多卡因凝胶、利多卡 因洗必泰复方凝胶等外用凝胶剂5种。《美国药典》ⅩⅩⅢ版(1995年)收载有 苯晔卡因凝胶剂、氢氧化铝凝胶剂、磷酸克林霉素凝胶剂等35种凝胶剂药品。2000年2月,美国FDA批准的新药和通用名药品中,E.Fougera公司研制生产 的克林霉素凝胶也名列其中。目前,法国生产的阿达帕林凝胶和德国 A.Menarini Industrie F公司研制生产的2.5%酮基布洛芬凝胶剂(商品名:法 斯通)等国外凝胶剂药品都已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并在全国各地医院广泛应用。据《Scrip Magazine》报道,瑞士Janssen Cliag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了becaplermin(Regranex)0.01%凝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性溃疡。美国Medicix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章节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章节习题及答案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 章节课程内容建议 学时 学习指导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 课件学习,重点掌握生物药剂学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4 课件学习,重点理解生物膜的转运机制,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2 课件学习为主,熟悉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 第四章* 药物分布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表观分布容积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第五章* 药物代谢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首过效应定义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第六章* 药物排泄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药物肾排泄的机制及肾清除率和肠肝循环 第七章药动学概述 1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药动学模型和参数 第八章* 单室模型 4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基本理论及药动学参数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 药学中的应用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 研究中的应用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学习目标 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 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 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离子液体在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 化学 2010年第40卷第10期: 1487 ~ 1495 SCIENTIA SINICA Chimica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76225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762257.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CHINA PRESS 评述 离子液体在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韩彬①②, 张丽华②*, 梁振②, 屈锋①, 邓玉林①, 张玉奎② ①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 北京 100081 ②中国科学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 大连 116023 *通讯作者, E-mail: lihua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c93762257.html, 收稿日期: 2009-11-23; 接受日期: 2009-12-15 摘要室温离子液体, 又称离子液体, 是一种在室温及接近室温的环境中完全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液态物质. 由于其具有不可燃、蒸汽压极低、黏度大、导电性和溶解能力好、高温稳定等特点, 已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催化、电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 本文侧重介绍离子液体在样品预处理、毛细管电泳、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离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离子液体样品预处理色谱 分离 1 引言 室温离子液体(room 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RTILs), 又称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 是一种在室温及接近室温的情况下完全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液体. 由一个不对称的大体积阳离子和小体积阴离子组成. 如图1所示, 阳离子主要有咪唑型、吡啶型、季铵型等, 阴离子主要有卤素、四氟硼酸根、六氟磷酸根等. 理论上, 离子液体可由不同的阴阳离子任意组合, 数目庞大. 它们的极性、疏水或亲水性、溶解度、熔点等物理化学性质不仅与阳离子和阳离子的取代基相关, 而且也与阴离子的大小和极性有重要关系[1].因此可以通过阴阳离子的组合或基团修饰来调节上述性质 . 离子液体具有一些传统有机和无机化学试剂不可比拟的优点, 如蒸汽压极低、不易挥发、黏度大、不可燃、导电性和溶解能力好、高温稳定、电化学窗口较宽等[2]. 早期的离子液体研究主要集中在氯化铝型离子液体, 但此类离子液体遇湿敏感, 易产生氯化氢气体, 腐蚀性强. 后来发展了咪唑型、吡啶型等离子液体[3], 应用研究领域扩展到催化合成[4]、电化学[5]、生物传感器[6]、分析化学[7~11]等领域. 图1 离子液体的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示意图 国内外学者曾对2008年以前的离子液体在毛细管电泳[7]、液相色谱[8]、色谱及电迁移技术[9]、分离技术中的应用[10]以及咪唑类离子液体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11]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相关综述, 而有关近期离子液体在样品预处理、色谱、质谱等分离领域较为全面的综述尚未见报道. 本文侧重于对离子液体在分离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样品预处理 样品预处理是对复杂样品中目标分析物进行提取、浓缩富集、基团保护等的物理化学过程, 它能够改善后续的分离分析和检测结果. 因此对于目标分析物的鉴定、验证和量化分析都至关重要[12].

药物动力学复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 剂型因素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前体药 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和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 率等。 3)药物的剂型、用药方法:注射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和 溶液剂等。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贮存条件 2 生物因素 1)种属差异:如鼠、兔、狗和人的差异 2)种族差异:如不同人种的差异 3)性别差异:如动物的雌雄与人的性别差异 4)年龄差异: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和老年人等生理功能的差异 5)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生理条件如妊娠及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变 化 遗传因素:酶的活性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构成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 3.膜结构的半透性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些药物能顺利通过,另一些药物则不能通过。 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

的过程。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转运机制及其特点 胃:胃黏膜表面虽然有许多的褶皱,但由于缺乏绒毛,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差。 为什么说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1、全长2-3m,表面积200平方米(皱壁 + 绒毛 + 微细绒毛),比同长度 圆筒面积大600倍。 2、胆汁、胰液中和胃酸,有适宜的pH。 3、丰富血管、毛细血管和乳糜淋巴管(慢少) 4、pH:5 – 7.5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脂肪类食物促进胆汁分泌,胆酸盐(牛磺胆酸钠、甘胆酸钠)使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吸收↑。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幽门部排至十二指肠的过程。

群体药代动力学解读

发布日期2007-11-01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群体药代动力学(译文) 作者康彩练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七室康彩练审校 I.前言 本指南是对药品开发过程中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制定建议,目的是帮助确定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 效的差异。它概述了应当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本指南讨论了什么时候要进行群体 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或分析;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讨论了如何处理和分析群体药代动 力学数据;讨论了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模型验证方法;讨论了针对计划申报给FDA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报告,怎 样提供恰当的文件。虽然本行业指南中的内容是针对群体药代动力学,但是其中讨论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群 体药效学研究和群体毒代动力学研究2。 由于对药品在人群亚组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分析是药品开发和管理中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所以在整个药品 开发过程中,鼓励主办者和FDA审评人员经常沟通。 制药行业科学家和FDA长期以来一直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面的 应用感兴趣[1]。在FDA的其他指南文件(包括“进行药品临床评价时一般要考虑的问题”(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s) (FDA 77-3040))中和在国际协调会议(ICH)指南(包 括“E4支持药品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和“E7 支持特殊人群的研究:老年医学”(E7 St 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中,对这个主 题制定了参考标准3。这些指南文件支持使用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例如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群 体PK方法),作为药品开发中药代动力学评价的一部分。 1本指南由药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DER)医药政策协调委员会临床药理学部群体药代动力学工作组与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BER)合作编写。本指南文件反映了当前FDA对药品评价中的 群体药代动力学的考虑。它不给任何人也不代表任何人创造或赋予任何权力,也不约束FDA或公众。如果其 他措施满足适用法令、法规或两者的要求,那么也可采用其他措施。

结冷胶的成胶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__百替生物

结冷胶的成胶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孟岳成洪伦波陈波王伟潮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生物与环境工程 浙江天伟生化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综述了结冷胶的凝胶特性,凝胶机制和流变学特性,对结冷胶的凝胶原理、显微结构也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结冷胶复配体系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结冷胶;凝胶性质;流变性;微观结构;应用 Gelatio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ellan Gum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gelatin characteristics,gelation mechanism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gellan gum,it also expatiate the principle and microstructure network of the gelation,the property of complex gellan gum an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were also introduced. Key words:gellan gum;gelation;rheological property;microstructure;application 1.前言 结冷胶(gellan gum)是一种微生物多糖,是伊乐藻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elodea),后确认为少动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所产生的胞外多糖。它于1987年由美国Kelco公司生产制造,1992年获得FDA认证,是可应用于食品的微生物胞外多糖。结冷胶为相对分子质量高达100万左右的阴离子型线形多糖,具有双螺旋结构,结冷胶的单糖分子组成是葡萄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分子组成大约为2:1:1[1]。 结冷胶具有凝胶形成能力强、透明度高、耐酸耐热性能好,在室温下,结冷胶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在4℃储存4个月水分损失率仅是1?2%。在食品领域主要用作增稠剂、稳定剂、凝结剂、悬浮剂和成膜剂,它能够赋予食品一种令人愉悦的质地和口感。 2、凝胶性质 2.1离子 结冷胶能溶于冷水,在90℃以上更易溶解,添加一定量盐离子,溶液冷却至大约30-35℃转变成凝胶[2]。结冷胶凝胶强度对离子的类型、原子价和浓度都很敏感,随着离子和胶浓度的增加,凝胶强度增加;但离子浓度超过一定的范围,凝胶强度又开始下降,即根据胶浓度的不同,存在一个最适钙离子的用量。结冷胶对钙、镁离子敏感,钠盐和钾盐也能形成凝胶但是用量比较大,大约0.5mmol/L 浓度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就相当于约150mmol/L的钾离子和钠离子能在0.5%凝胶中产生最大的模量。钾离子和钙离子在促进结冷胶凝胶上无协同作用,因为少量的K+不能使结冷胶链形成足够量的氢键连接,同时又减弱了Ca2+的作用,而当K+质量分数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溶液中就主要以K+为主体,但由于Ca2+的存在,二者互相竞争不能形成有序的双螺旋,影响凝胶的强度[3]。

物联网现状及前景

物联网现状及前景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物联网现状及未来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臵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最早于1999 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相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实现物品信息互联而形成的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内涵不断扩展。现代意义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控制、网络化互联和智能处理有机统一,从而形成高智能决策。 简单的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是人与人的互联,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无缝对接;而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五到十年后的时代,必然是物联网的时代。 物联网网络架构 物联网网络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如图2 所示。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

纳米凝胶的研究进展

纳米凝胶的研究进展 摘要:纳米凝胶是由亲水性或两亲性高分子链组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它能显著的溶胀于水但是不溶解于水,由于水和凝胶网络的亲和性,水可能以键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等形式存在于高分子网络中而失去流动性,因此纳米凝胶能够保持一定的形状。它们可以作为一种药物载体,而且也可以通过盐键,氢键或者疏水作用自发的结合一些生物活性分子。高分子电解质的纳米凝胶可以稳定地结合带相反电荷的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比如寡或多聚核苷酸(siDNA,DNA)和蛋白质。目前的研究表明纳米凝胶在生物医药方面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关键词:纳米凝胶药物载体 前言 纳米凝胶通常指的是由物理或者化学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组成的水凝胶颗粒, 它是一种纳米尺度的水分散体。按形成的化学键,凝胶分为两种:一种是化学凝胶(聚合物凝胶),这种凝胶是由交联的共价键而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比如PEG-cl-PEI。另一种是物理凝胶,是由非共价键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比如甘露糖类,右旋糖酐等。按溶剂分,则一般分为有机凝胶和水凝胶。 纳米凝胶可以很好的作为药物运输载体是因为它们有很高的负载能力,高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普通的药物纳米载体,它们对环境敏感,比如离子强度,pH和温度。至从2002年第一篇关于纳米凝胶的合成与应用的综述发表后,这类新颖的纳米结构材料在药物,大分子和显影剂运输方面受到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这篇综述简单介绍了纳米凝胶的合成与应用,尤其是药剂学方面的应用。 没有负载的纳米凝胶含有大量的水而处于一种溶胀的状态。纳米凝胶可以通过生物活性因子与其多聚链基质之间的静电作用,范德华

力或者疏水作用自发的负载这些因子。因此,纳米凝胶塌陷而形成稳定的纳米粒子,生物活性因子负载其中。可以在其结构中加入分散的亲水性聚合物比如聚乙二醇来阻止纳米凝胶的聚集。在负载药物的纳米凝胶络合物塌陷的过程中,这类聚合物可以暴露在其表面并形成一个亲水的保护层从而阻止了相分离。纳米凝胶表面的官能团可以进一步的用各种不同的靶向基团修饰以达到靶向输送特定部位的目的。研究表明纳米凝胶可以将其负载送到细胞里面并穿过生物膜。这种纳米凝胶有很好的稳定性并且可以保护生物活性因子不被细胞内代谢系统降解。纳米凝胶在全身性药物输送及提高口服和脑部位的生物利用度方面表现出很大的潜能。 1 纳米凝胶的制备 目前报道的制备纳米凝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聚合物之间的物理自组装;(2)均相或微小非均相环境下的单体聚合;(3)形成了的聚合物交联;(4)模板辅助。下面详细介绍这几种方法。 许多研究团队用聚合物之间的物理自组装制备了各种不同的纳米凝胶。这种方法通常包括控制亲水性聚合物之间通过疏水作用或者静电作用或者氢键导致的聚集。这种制备纳米凝胶的方法在温和条件和水介质中进行。亲水性聚合物相互作用将生物大分子包裹其中,并且对于制备负载蛋白质的纳米凝胶非常有用。比如Akiyoshi等人通过胆固醇修饰的淀粉之间的疏水作用制备了负载胰岛素的纳米凝胶(如图1a)【1】。这种纳米凝胶在一个窄的胆固醇∕糖比例(1:40-1:100)

物联网产业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综述

物联网产业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综述 "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将大规模普及,因此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并纷纷研究相关技术,制定技术标准。 从国内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2009年8月和12月,温家宝总理分别在无锡和北京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强调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努力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建立" 感知中国"中心。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指出: 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这代表着中国传感网、物联网的“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的定义与概念提出 所谓"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解释,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的概念是美国Auto-ID实验室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激情豪迈地指出"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 2.物联网的本质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传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传感技术通过多种传11 摘抄3snews

水凝胶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水凝胶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摘要:水凝胶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高分子材料,本文主要叙述了水凝胶在生物医学、记忆元件开关、生物酶的固定、农业中的保水抗旱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水凝胶在国内外研究状况,最后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水凝胶;应用;进展 前言 水凝胶可定义为在水中能够溶胀并保持大量水分而又不能溶解的交联聚合物。分子能够在水凝胶中扩散。水凝胶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它能够感知外界刺激的微小变化,如温度、pH值、离子强度、电场、磁场等,并能够对刺激发生敏感性的响应,常通过体积的溶胀或收缩来实现。水凝胶的这一特点使它在生物医学领域、记忆元件开关、生物酶的固定、农业中的保水抗旱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 图一,水凝胶的三维网络结构和扫描电镜图片 水凝胶有各种分类方法,根据水凝胶网络键合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凝胶和化学凝胶。物理凝胶是通过物理作用力如静电作用、氢键、链的缠绕等形成的,这种凝胶是非永久性的,通过加热凝胶可转变为溶液,所以也被称为假凝胶或热可逆凝胶。许多天然高分子在常温下呈稳定的凝胶态,如k2型角叉菜胶、琼脂等[2];在合成聚合物中,聚乙烯醇(PVA)是一典型的例子,经过冰和融化处理,可得到在60℃以下稳定的水凝胶[3]。化学凝胶是由化学键交联形成的三维网络聚合物,是永久性的,又称为真凝胶。 根据水凝胶大小形状的不同,有宏观凝胶与微观凝胶(微球)之分,根据形状的不同宏观凝胶又可分为柱状、多孔海绵状、纤维状、膜状、球状等,目前制备的微球有微米级及纳米级之分。根据水凝胶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情况可分为传统

的水凝胶和环境敏感的水凝胶两大类。传统的水凝胶对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或pH 等的变化不敏感,而环境敏感的水凝胶[4,5]是指自身能感知外界环境(如温度、pH、光、电、压力等)微小的变化或刺激,并能产生相应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变化甚至突变的一类高分子凝胶。此类凝胶的突出特点是在对环境的响应过程中其溶胀行为有显著的变化,利用这种刺激响应特性可将其用做传感器、控释开关等,这是1985年以来研究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根据合成材料的不同,水凝胶又分为合成高分子水凝胶和天然高分子水凝胶。天然高分子由于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丰富的来源、低廉的价格,因而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是天然高分子材料稳定性较差,易降解,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了天然高分子与合成高分子共混合成水凝胶的研究工作[6,7],这将是今后的一大重要课题。 1 聚合物交联 从聚合物出发制备水凝胶有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两种。物理交联通过物理作用力如静电作用、离子相互作用、氢键、链的缠绕等形成。化学交联是在聚合物水溶液中添加交联剂,如在PVA水溶液中加入戊二醛可发生醇醛缩合反应从而使PVA交联成网络聚合物水凝胶。从聚合物出发合成水凝胶的最好方法是辐射交联法,所谓辐射交联是指辐照聚合物使主链线性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连接。许多水溶性聚合物可通过辐射法制备水凝胶[9],如PVA、polyNI2PAAm、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聚丙烯酸(PAAc)、聚丙烯酰胺(PAAm)、聚氧乙烯(PEO)、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等。采用辐射法合成水凝胶无须添加引发剂,产物更纯净。 2 水凝胶的性质研究 2.1 溶胀-收缩行为 吸水溶胀是水凝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溶胀过程中,一方面水溶剂力图渗入高聚物内使其体积膨胀,另一方面由于交联聚合物体积膨胀,导致网络分子链向三维空间伸展,分子网络受到应力产生弹性收缩能而使分子网络收缩。当这两种相反的倾向相互抗衡时,达到了溶胀平衡。 2.2 力学性能 水凝胶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而且应具有理想的力学强度,以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