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经费统计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

培训材料四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系统

快速操作指南

北京佳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年月

1.版新功能简介

代码部分

●新增了学校类别:表示列支第类“教育支出”科目的其他机构,在代码匹

配关系中,隶属关系必须是“地方其他部门办”;

●在地区代码中,为县级行政区划添加了“是否连片特困”属性;

基表部分

●在收入表(、、)中删除了补充资料里的“其他收入中资产处置收入”指标;综表部分

●系列表,删除了补充资料里的“其他收入中资产处置收入”指标;

分析表部分

●分析表增加了分析、分析系列表;

其他

●采用了年最新的校验公式;

2.安装与配置

操作系统要求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系统》必需安装在:

●或更高版本

●(以上)(推荐使用)

●(非家庭版本)

●(非家庭版本)

●提示:本系统需安装在有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上,全部操作系统都不能

使用家庭版的。

安装内容

本系统需要安装以下内容,可以从安装光盘或到中国教育经费统计网上()下载。

自动安装:使用下发的安装光盘安装,用户只需根据安装向导提示,即可简

便完成安装操作。(推荐)

手动安装:网上下载或打开安装光盘后,点击相应的软件进行手动安装,所需安装的内容入下表。(计算机专业人员可选)

请参考如下顺序进行安装:

或更高版本:⑺→⑴→⑵→⑶→⑷→⑸→⑹→⑻

:⑴→⑶→⑷→⑸→⑹→⑻

:⑴→⑶→⑷→⑸→⑹→⑻

:⑶→⑷→⑸→⑹→⑻

:⑶→⑷→⑸→⑹→⑻

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县级用户使用数据库。

注:安装目录中不能带有中文字符和空格等,否则对数据库的某些操作会失败。

3.系统快速操作

安装结束后,按以下步骤执行操作:

第一步创建帐套

1.双击系统图标运行系统,进入帐套管理界面。

2.在帐套管理列表中,点击“添加”,进入到“帐套与数据库连接设置”界面。

3.在“帐套与数据库连接设置”界面中正确填写“地区代码”和“帐套名称”,勾选“创建新数据库”,系统自动生成默认数据库名,点击“确定”按钮进入“用

户信息”界面。

4.在“用户信息”界面中选择用户类型,并填写单位名称,单个学校用户还需填写学校代码,点击“确定”后系统初始化数据库。初始化完成后,返

回到帐套管理界面。

注:帐套功能可实现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分别管理多个地区的数据库。

“帐套”指具有独立业务信息的数据库,一个帐套可以存储一个地区的多年数据。不同帐套间数据相互不受影响,一个地区可以创建多个不同名的帐套。

第二步进入系统

选中帐套管理列表中新建的帐套,点击“确定”按钮,进入系统。

系统默认的用户名为,密码为空。如果该用户的密码没有被修改过,系统将直接进入程序主界面,否则,会弹出登录窗口让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第三步创建年份数据表

创建年份数据表是在当前帐套中创建不同年份的独立数据表。初次进入系统后,必须创建指定年份的数据表后,系统其他功能才能使用。

每年的数据表都需要进行“创建年份数据表”操作,才能填写该年的数据。

1.进入系统主界面后,选择“系统管理”菜单,然后选择其中的“年份数据表

管理”子菜单,进入“年份数据表管理”窗口。

2.输入指定的年份,点击“添加”按钮,系统自动创建年份数据表。创建成

功后,所创建的年份显示在左侧列表中。

3.可分别创建年、年、年、年和年的年份数据表。

第四步录入或接收数据

年、年和年、年的数据接收(可选)

见第八步“数据上报与接收”中的“数据接收”功能。

年完整版录入基表数据:

1.通过系统菜单下的“年份数据表管理”功能切换并确认年份;

2.选择主界面左边的“数据录入”;

3.选择主界面右边功能区里面的“基表录入”进入基表选择界面;

4.在基表选择界面中通过选择地区代码、学校代码等信息,进入到相应的基表界面进行录入;(基、基表的选择只须填写地区代码)5.数据录入过程中,如果需要中断工作,可以点击“临时保存”按钮,系统

将不进行校验保存临时数据;

6.录入完成后,点击“校验并保存”按钮,校验通过后数据被保存。如果校验不通过,根据相应的提示信息,修正数据至正确;

7.基表录入完毕;

注:录入基本数据前应当先确认地区代码和学校代码等学校信息完全正

确。

年接收下级地区上报来的数据:

见第八步“数据上报与接收”中的“数据接收”功能。

第五步导入上年分析表

1.通过系统菜单下的“年份数据表管理”功能切换并确认年份。

2.选择“数据录入”菜单下的“导入上年分析表”子菜单,进入“导入上年分析表”窗口界面。

3.在“导入上年分析表”窗口界面中输入地区代码,选择导入方式,点击“导入”按钮,开始导入。

4.分析表导入完毕。

第六步集中生成

1.通过系统菜单下的“年份数据表管理”功能切换并确认年份。

2.选择主界面左边的“快速导航”。

3.点击主界面右边功能区里面的“集中生成”进入集中生成界面。

4.在集中生成界面中输入地区代码。

5.根据需要勾选“生成综表”、“生成过录表”和“生成分析表”。

6.选择过录级次。

7.点击“确定”按钮,开始集中生成。

8.系统提示“生成完毕”。

注:报表的生成速度视该地区的下级地区和学校数量的多少而定。

在集中生成报表的过程中,不要试图关闭程序或者关闭计算机电源,以

免对数据库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失。

第七步报表查询与打印

综表查询

1.通过系统菜单下的“年份数据表管理”功能切换并确认年份。

2.选择主界面左边功能导航区里的快速导航。

3.点击主界面右边功能区里面的综表查询,进入综表选择界面。

4.输入地区代码,选择要生成的综表。

5.选择生成综表的范围是合计、中央或地方。

6.点击“确定”按钮后,进入综表显示界面。

7.在综表显示界面中可以进行打印、打印预览操作。

过录表查询

1.通过系统菜单下的“年份数据表管理”功能切换并确认年份。

2.选择主界面左边功能导航区里的快速导航。

3.点击主界面右边功能区里面的过录表查询,进入过录表选择界面。

4.输入地区代码,选择要生成的过录表。

5.选择生成过录表的范围是全部、中央或地方。

6.选择生成过录表的过录级别是一级、二级或三级(通常选一级)。

7.点击“确定”按钮后,进入过录表栏目选择界面。

8.选择生成过录表的栏目,可以选择全部栏目或是部分栏目,选择“确定”

按钮后进入过录表显示界面。

9.在过录表显示界面中可以进行打印、打印预览操作。

分析表查询

1.通过系统菜单下的“年份数据表管理”功能切换并确认年份。

2.选择主界面左边功能导航区里的快速导航。

3.点击主界面右边功能区里面的分析表查询,进入分析表选择界面。

4.输入地区代码,选择要生成的分析表。

5.选择生成分析表的范围是本年、上年或增减%。

6.选择生成分析表的级别是一级、二级或三级。

7.点击“确定”按钮后,进入分析表显示界面。

8.在分析表显示界面中可以进行打印、打印预览操作。

集中打印

1.通过系统菜单下的“年份数据表管理”功能切换并确认年份。

2.选择主界面左边功能导航区里的快速导航。

3.点击主界面右边功能区里面的集中生成,进入集中打印界面。

4.输入地区代码。

5.选择要打印的报表类型:综表,过录表,分析表,基表叠加。

6.选择是否打印时间和打印是否含空表的选项。

7.根据报表类型选择:

①主表,附表;

②合计,中央,地方;

③过录级次:一级,二级,三级;

8.点击“确定”按钮,弹出目录界面进一步确认打印内容,在目录界面中点击“打印”按钮后开始打印选中的报表。(过录表会弹出栏目选择界面)。

9.在集中打印界面中可以进行集中预览、打印设置、导出为格式操作。

注:打印前应先对报表进行打印设置。

空表打印

1.选择主界面左边的功能导航区里的报表生成。

2.点击主界面右边功能区里面的空表打印,进入空表打印界面。

3.选择要打印的报表内容:封面,基表,综表,分析表。

4.点击“确定”,打印选中的报表(空表)。

5.在空表打印界面中可以进行集中预览、打印设置操作。

第八步数据上报与接收

数据上报

1.通过系统菜单下的“年份数据表管理”功能切换并确认年份。

2.选择主界面左边功能导航区里的“数据传输”。

3.点击主界面右边功能区里面的“数据上报”,进入数据上报界面。

4.输入相应的地区代码,选择数据范围。

5.选择或输入上报文件的路径,文件名由系统自动生成(文件名包含上报日期)。

6.点击“确定”按钮,系统将数据上报到指定的路径。完成上报后,系统提示“文件上报在**目录”。

7.生成的上报文件使用其他方式上报给上级部门,如发送邮件等。

注:数据上报过程中会对上报地区的数据和代码进行校验,数据和代码录入正确后,才能上报成功。

数据接收

1.通过系统菜单下的“年份数据表管理”功能切换并确认年份。

2.选择主界面左边功能导航区里的“数据传输”。

3.点击主界面右边功能区里面的“数据接收”,进入数据接收界面。

4.输入相应的地区代码,选择数据范围。

5.选择接收方式。选择“合并到当前数据库”时上报的数据将追加到现有数据库中,现有数据库中相同的地区和学校的基表、代码表数据被覆盖。

选择“覆盖到当前数据库”则先清空将要接收地区的基表、代码表数据,

再接收新的代码和基表数据。

6.勾选“包含上年分析表”,则上年的分析表数据也会接收。不勾选,只接收基表,学校代码,地区代码。

7.选择要接收的文件。

8.按“确定”按钮,系统接收数据,完成接收后,系统提示“接收完毕”。

注:数据接收过程中会校验接收的数据,校验不成功则不能接收。

附:主要业务流程图

4.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单位:北京佳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网址:

服务电话:-、、。

支持论坛:(中国教育经费统计网),提供本系统相关软件、升级包的下载。并提供各级用户随时将需要咨询的问题在论坛上交流。

电子邮件: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中国教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 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业生升学率达到94.3%。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6.44万所,招生数2183.44万人;在校生5811.6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1

万所,招生数396.32万人,在校生1049.71万人。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217.6万人,在校生541.6万人。 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3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 年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doc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共上升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论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论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反思一下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60年代的教育,搞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80年代搞的是基础加应试的教育,90年代在一个不懂教育的人指导下,搞得是产业化教育,由此而导致了教育乱收费,滋生了教育领域的腐败远远超过了官场的腐败。我在2003年的强国论坛和发展论坛上以“毛泽东时代谁家的孩子没有上学”和“对中国教育的再认识”为题对我国现阶段教育问题进行了公开批判。可以说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拉响了“丧钟”。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出现问题,事实上是全民族的危险。有人还厚颜无耻的说,不主张教育产业化,有人把公共资源说成是自己的能力,有人还为教育的问题不断辩解。凡此等等,是把中国教育引向企图,一些主流教育专家的沉默,无疑证明了明哲保身的思维。今年1000万的高考学生,是扩招的表现,扩招就是教育产业化的派生!我敢问,1000万的高校毕业生4年后的就业基础是什么?北大领导人以“北京学生素质高”竟然成为降低北京学生走进知名学校的理由,我为此曾经回帖说:北京的少管所难道管理的是其他省的少年吗?这位领导人的沉默足以说明,他的言辞十分不妥。今天看了“海艺的学生打老师”事件的网上流传,事件真实和虚假我们姑且不论,但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管理政策是不是需要改改了,比如,从小学的初中、高中一直到中专、大学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中,怎么能出现形同社会黑恶势力的“学霸”和与社会上带有黑恶势力的人同伙敲诈勒索学生财物呢,怎么能将老师斩首学门口。是不是需要国家考虑了。“减负”要从书包做起,但教育要从小孩开始。如果我们在熟视无睹学生学习期间的犯罪问题,社会的稳定就很难出现理想的时期。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很难实现。 中国教育的弊端; 1、奴化。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存在不同的思想。即使偶尔允许有不同的思想,那也是在若干原则的规范之下的。 2、捷径。为了考试,所以有了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后果还不是学不到知识,而是学生们在思想中建立了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只要通过了考试,就是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所以,这些学生无论到了哪里,都想找到类似的方式。在他们眼中,无论在哪里,都不过是考试,只要是考试,就有通过考试的捷径。 3、猥琐。这里的猥琐不是说形容很猥琐。而是说不懂得与人沟通和协调。要么忍着,要么爆发,没有任何的中间状态。 4、残忍。也就是没有人性,当我们去赞扬一个小孩子杀死了所谓敌人的行为的时候,也就证明了,只要面对那些敌对的人,我们有权,而且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去消灭他们的肉体和灵魂。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教育也是利用的教育,怪不得国人对于吃狗虐猫没什么感觉呢,我们教育不就在培养这样的暴民吗? 5、钻空子。从捷径观念出发,一部分人进化为抛弃一切信义,特别是公共领域的信义,去钻一切可以钻的空子。考试的捷径之一就是作弊。既然只要通过了就没有人追究,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不要作弊,除非你不被人发现!那么,聪明的学生就开始琢磨着如何才能不被发现。 6、承诺。承诺没有了价值,宣誓就像吃菜。小学生就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时刻准备着!跟背书一样。其实脑子里一点也没有这个东西。久而久之,长此以往,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司法制度下值得信赖的人呢,我们的证言如何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怪不得中国的司法体系中,证人远远不够,人证不如物证呢。 中国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造就中国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单一形式和内容、呆板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 人失去了吸纳、鉴别多元文化和思想的机会,失去了站到人类文明成果巨人肩膀上继续创新的可能。 失去思想自由和可能的民族正在走向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我们曾经拥有光耀千古的灿烂古文明,我们正在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 二、应试教育摧毁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根基;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死记硬背,是刻板地继承人类文明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执笔人袁振国 内容提要: 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 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 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 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 最主要的。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 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 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大众教育取向 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一是它的全局性,即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小康,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小康;二是它的全方位性,即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政治民主、科教发展、文化繁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小康;三是它的全体性,即不是部分地区而是全部地区的小康,不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扭转我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缩小差距,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突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历史跨越的内在要求。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差距会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缩小教育的差距比缩小其他差距更困难、更缓慢。缩小社会差距,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缩小教育差距也无可避免地成为公共政策的重大命题,应该放到宏观战略地位予以考虑。 一、教育差距的严峻现实 教育差距既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又表现为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差距,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一)教育的城乡差距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 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 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 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 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 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 二、夏代学校的雏形 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 “夏后氏之学在上庠。”① “序,夏后氏之序也。②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③ “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夏曰校。” 这很容易看出,在夏朝已经有了“庠”、“序”、“校”等三种学校名称。 而从后期夏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看,夏已具备学校产生的条件。另外从殷商甲骨文的成熟程度来看,夏已进入原始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这些都可能使学校产生。三、商代的正式学校 在古籍中,商代学校的记载比夏朝更丰富和详尽。例如: “殷曰庠。”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宗。” “宗,殷学也。”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历史和现状 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国人尊崇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使平民受教育成为可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经典,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学校教育历经数千年,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就有了校、学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科举制度是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择优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自隋朝(581—618)开始,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历时1300年。 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是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当时的清政府还派遣年轻人到英、法等国学习军事和技术。1912年,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1912—1949)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在和平与安定的社会环中,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中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系统,实行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工作时间内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学习等教育形式。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教育事业加快了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教育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改变了过去无法可依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已颁布实施的有《学位条例》(1980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3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6部教育法律,以及

中国教育发展史

中国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组建方案复习课程

附件1: 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组建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事业统计骨干在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监督、统计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事业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教育部《关于遴选推荐中国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人选的通知》(教发司〔2012〕67号)的要求,按照“集中管理、信息共享、有序使用”的原则,拟组建队伍稳定、素质过硬、结构优化、效能良好、覆盖全市的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并优先从中推选国家教育事业统计专家。为做好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的组建和国家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人选推荐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实施 市教委负责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的组建与国家专家库人选推荐工作;各区县教育局、高等学校负责向市教委推荐符合条件的专家人选;被推荐人在自愿基础上,如实填写《中国(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专家推荐表》。 二、专家库组建 ㈠专家组成 专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单位中从事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人员组成。

专家分为综合管理类、业务类(含基础教育类、中等职业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信息技术类和科学研究类。 ㈡入选条件 入选专家库的各类专家,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2.熟悉我国教育事业统计的法律法规、基本政策及报表制度; 3.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从事教育事业统计相关工作五年以上; 4.身体健康,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保证参加国家和本市组织的有关工作和活动,能够认真履行专家义务和职责; 5.除上述条件外,综合管理类专家应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统计行政管理工作经验,全面系统掌握我国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制度;基础教育类、中等职业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专家应分别精通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信息技术类专家应具有较丰富的软件开发、管理应用经验,能熟练操作、管理、维护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科学研究类专家应具有较丰富的统计研究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一定的研究成果。 ㈢入选程序 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拟定入库专家20人,从中推荐10-15人为国家专家库人选,专家人选采取区县教育局、高等学校推荐、市教委择优审批入库的方式予以确定。 1.各区县教育局根据专家入选条件,在本单位及归口统计的各级

最新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料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用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但较能说明问题的,则是普九、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及发展中学以上教育等层面,下面以小学学龄童入学率、小学五年巩固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小学辍学率、初中辍学率、每万人口中在校学生数等指标来对三大经济地带教育发展差距进行比较。 第一,普九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我国三大地带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其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三项增长指标上的差距仍然很大。如1998年,小学五年巩固率、小学毕业升学率这两个指标,东西部相差22.81个百分点和10.28个百分点,中西部相差20.81个百分点和9.12个百分点。 第二,扫除青壮年文盲差距。1997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东西部差距为12.61个百分点,中西部差距为13.42个百分点。 第三,发展中学以上教育的差距。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1997年,从每万人口中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来看:东部地区为31.79人,中部地区为22.82人,西部地区为20.38人,东中部差距为8.97人,东西部差距为11.41人。从高校规模的另一角度看,三大地带拥有普通高校数的差距也很明显。1997年,东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483所,占全国比重47.4%,中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334所,占全国比重32.7%,西部地区拥有普通高校203所,占全国比重19.9%。 除了这些数字指标之外,比较直接能体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还有教育资源的差距。教育资源包括软件与硬件,软件主要指的是师资力量,硬件主要指的是学校基础建设,在许多发达地区,很多学校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已经向现代化一流学校迈进,尤其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很多学校却还在为各方面条件基本达标而努力,根本谈不上任何信息化建设。这种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是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原因探究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比上年增加1.13万所,增长2.17%;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比上年增加660.62万人,增长2.40%;专任教师1732.03万人,比上年增加59.18万人,增长3.54%。 二、学前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比上年增加1.45万所,增长 5.44%。学前教育入园幼儿[2]1688.23万人;在园幼儿[3]4713.88万人,比上年增加57.46万人,增长1.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4]达到8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图1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和毛入园率

幼儿园教职工491.57万人,比上年增加38.43万人,增长8.48%;专任教师276.31万人,比上年增加18.17万人,增长7.04%。 三、义务教育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26万所,招生3507.89万人,在校生1.54亿人,专任教师1001.6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5]94.8%。 1.小学 普通小学16.01万所,比上年减少0.17万所,下降1.03%。另有小学教学点9.65万个,比上年减少0.49万个。招生1869.04万人,比上年增加1.74万人,增长0.09%;在校生10561.24万人,比上年增加221.98万人,增长2.15%;毕业生1647.90万人,比上年增加31.41万人,增长1.94%。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6]99.94%。 图2 小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小学教职工[7]585.26万人,比上年增加12.01万人,增长2.10%;专任教师[8]626.91万人,比上年增加17.72万人,增长2.9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97%,与上年持平。生师比16.85:1。 表1 小学学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普通小学(含教学点)校舍建筑面积81586.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66.79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10]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0.22%,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5.38%,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

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

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一、综合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比上年增加1.13万所,增长2.17%;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比上年增加660.62万人,增长2.40%;专任教师1732.03万人,比上年增加59.18万人,增长3.54%。 二、学前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比上年增加1.45万所,增长5.44%。学前教育入园幼儿1688.23万人;在园幼儿4713.88万人,比上年增加57.46万人,增长1.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幼儿园教职工491.57万人,比上年增加38.43万人,增长8.48%;专任教师276.31万人,比上年增加18.17万人,增长7.04%。 三、义务教育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26万所,招生3507.89万人,在校生1.54亿人,专任教师1001.6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8%。 1.小学 普通小学16.01万所,比上年减少0.17万所,下降1.03%。另有小学教学点9.65万个,比上年减少0.49万个。招生1869.04万人,比上年增加1.74万人,增长0.09%;在校生10561.24万人,比上年增加221.98万人,增长2.15%;毕业生1647.90万人,比上年增加31.41万人,增长1.94%。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4%。 小学教职工585.26万人,比上年增加12.01万人,增长2.10%;专任教师626.91万人,比上年增加17.72万人,增长2.9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7%,与上年持平。生师比16.85:1。

中国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

浅谈中国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针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意见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教育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发展方向 关于教育的定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教育是什么都做过尝试性回答。我国的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发面的自由。” 由以上概念看来,教育是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那么,教育的本质意义又在于什么呢?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探索从孔子到今天,也有几千年了,但人类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因此对教育本质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意见一致的,就是认为教育应具有按意图主动影响他人的作用。教育的本质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脑海里,而是要让曾经谈过的东西启发自己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人格上,缺乏应该有的人格。就会在以后的事业发展道路上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人格的培养就如同名刀是由名匠不断的锤炼而成的。人格的培养也要在经过千锤百炼,炼就人格的的名匠就是教育。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格,知识的接受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现在的教育名为教育,但不能算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性。传授知识,不能算是教育的目的。给成长中的人以知识是给他们兵器,兵器要碰到人才才能发挥它的功效。这绝不是教育的本身。教育的中心是以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以类的可说是附属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另一方面,教育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问题是社会最大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1.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2.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3.教育腐败。4.德育教育薄弱,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甚至不进行爱国教育。5.应试教育,学习是为了高考,结果高分低能,培养不出顶尖人才。6.教育产业化。7.学校行政化。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资源配置不公,重城市,轻农村。我国政府应亟待解决这一问题。 二中国“格式化”的教育 看着中国学生在世界各项竞赛中获得金奖的确值得我们欣慰,但我们的学生从没有获得诺贝尔大奖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中国学生却是缺少创造力,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一些问题呢?走进中国的教学课堂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所有的人都在全力以赴的记忆那些僵死的、芜杂的公式,使用同样的方式说话,用同一个模式去思考问题,做同样玩文字或者数字的游戏题目。于是“生产”出了大量思维僵化、创造力枯竭的学生。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