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一棵树_小学诗歌

如果我是一棵树_小学诗歌

如果我是一棵树

如果我是一棵树

如果我是一棵树,

我要养育许多小树苗,

让沙漠变成绿洲。

如果我是一棵树,

我要把更多的二氧化碳,

变成氧气,

让动物们有足够的氧气。

如果我是一棵树,

人们需要我的时候,

我就尽自己的全力

为人类造福。

如果我是一棵树,

我要做一棵有用的树。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作者:————————————————————————————————日期: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理念: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以知识树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交流吟诵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写作特点。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导谈话: 同学们,诗歌一路走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浩瀚的诗海里,有无数的珍宝熠熠生辉。出示《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今天,我们就到这诗歌的海洋里去捡拾那颗颗闪闪发光的贝壳吧! 主题回顾 前几节课中,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的百花园中徜徉,采撷了一路馨香。学习了书中的四首古诗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经.采薇》艰苦思乡 《春夜喜雨》及时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恬静热爱 《天净沙.秋》游子思乡 阅读概览 (一)初读诗歌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内合作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合作解决,读通顺诗句。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假如我是一棵树现代诗歌大全鉴赏

假如我是一棵树现代诗歌大全鉴赏《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是春天里的一棵桃树, 开着粉嘟嘟的花儿, 把春天装扮得格外美丽。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是夏天里的一棵梧桐树, 撑着伞儿一样的树冠, 给夏天送去片片凉意。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是秋天里的一棵枫树, 亮着火焰一般的红叶, 让秋天充满生机。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愿是冬天里的一棵松树, 听着落雪的声音, 为冬天留住绿色的生命。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也应该笔挺着脊梁长在高山之巅, 让我的每一片树叶都能沐浴到阳光,

我的每一条旁枝都能伸展四方,纵使狂风,暴雨,寒雪,露霜,都不能打落我的树叶, 不能压弯我的旁枝, 也不能吹斜我的脊梁, 让凤凰在这里筑巢, 雄鹰在这里休栖, 狮王在这里遮阳避雨, 纵使太阳烘了我的枝叶, 我也不会放弃, 正如扑火是飞蛾的选择, 战死是军人的荣光, 太阳也是我的方向。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无法想象像树那般沉默 时间对于它 就像是一场风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没有了喜怒和哀乐 人间繁华对于它 如同无物 假如我是一棵树 不会懂得爱憎和善恶

世界对于它 只能是一种颜色 假如我是一棵树 会更加钟情土地和阳光 命运对于它 是最无力的评价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又将如何 无法选择自己的生长 也不能改变什么 生长在都市 便可能被无数次移植和砍伐 生长在深山 又是无规则的竞争存活受尽冷落 所以庆幸我们是一个人 有痛苦有快乐 有血有肉 有心有情 我们的光彩 伴随着梦想 延续 绽放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吸收二氧化碳,让人们呼吸新鲜空气。

假如我是一棵树,夏天我会让人们在树下乘凉。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让小鸟在我身上做鸟巢。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和同伴们手拉手做成一张防护网,阻挡风沙,不上沙尘暴进入村子。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植树节的诗歌——《种一棵树吧》.doc

植树节的诗歌——《种一棵树吧》 《种一棵树吧》原文 在目所能及的地方种一棵树吧, 守望着它, 在春风中发芽, 在夏雨中成长, 在金秋中硕果累累, 在寒冬中孕育希望。 春华秋实, 树长轮, 人添岁。 在必经的路旁种一棵树吧, 不为别人,只为你自己。 你需要畅快地呼吸, 你需要歇脚纳凉, 你需要蓝色天空, 你需要绿色灵感。 没有索取, 只有回报, 这就是绿色的精灵。

植树节小知识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全年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约旦的植树节是1月15日; 西班牙的植树节是2月1日; 伊拉克的植树节是3月6日; 法国于1977年规定每年3月为法定的"植树月",月末那天为"植树日",全国绿化这一天进入高潮; 日本于1922年规定每年 4月1~7日为绿化周,4月3日(神武天皇祭日)为植树节;4月29日是该国的绿之日,也可以被当作该国植树节; 朝鲜的植树节是4月6日;4月和10月为"植树月"; 澳大利亚的植树节是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 委内瑞拉1905年决定每年5月23日为植树节; 芬兰的植树节是6月24 日; 墨西哥1954年的法令规定,植树节在每年6月至9月的

雨季举行; 印度的植树节是7月的第一周; 巴基斯坦的植树节是8月9日; 菲律宾的植树节已有70多年历史,他们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植树节; 泰国的植树节是9月24日; 古巴的植树节是10月10 日; 英国的植树节是11月6日至日; 意大利1898年就决定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 叙利亚的植树节是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当然,中国的植树节是3月日。 《种一棵树吧》原文 在目所能及的地方种一棵树吧, 守望着它, 在春风中发芽, 在夏雨中成长, 在金秋中硕果累累, 在寒冬中孕育希望。 春华秋实, 树长轮, 人添岁。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顾随

Az.:顧隨先生的闡述真可謂是使人開眼。一直以來讀詩都是沒頭沒腦直到今天才覺得什麽才是沒頭沒腦。 開場白詩之感發作用 意在救人尚不免于害人,况意在害人? 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与花鸟共忧乐,即有同心,即仁。感觉锐敏,想象发达,然后能有同心,然后能有诗心。 卷一唐之編 第一講初唐三家詩 一王績五律《野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内外一如,写物即写其心,寂寞、悲哀、凄凉、跳动的心。“牧童驱犊返”,多么自在;“猎马带禽归”,多么英俊!无功的确感到其自在、英俊(有英气)。自得与自在不同,自在是静的,自得是动的。自得,非取自别人,是收获而能与自己调和,成为自己的东西。君子在礼乐庙堂中固可自得,即是绑赴法场,仍是自得。此近于佛家所谓性不灭。 二沈佺期七律《古意》 唐诗之好处有两点:(一)韵味(神韵)、韵;(二)气象。韵味有远近,气象有大小。凡一种作品文体初一发生时气象皆有阔大处,五言诗之在汉,七言诗之在唐,词之在北宋,曲之在元,皆气象阔大,虽然谈不到细致。 晚唐诗每字称量而出,故不及盛唐气象。王无功由隋入唐,故其诗带点凄怆衰飒情味。鲁迅先生作品亦然,凝练结果真成一种寂寞,不但冷淡是如此,写热烈亦然,终不能阔大、发皇。诗人对人生极富同情心,而另一方面又极冷酷,言人之所不能言,欣赏人之所不敢欣赏,须于二者(同情心、冷酷)得一调和。极不调和的东西得到调和,便是最大成功、最高艺术境界。后人作诗,不是杀人不死,便是一棍棒打死老虎。后来诗人之作品单调,便是不能于矛盾中得调和。 作品不能无“意”,然在诗文中,文第一,意第二。诗是要人能欣赏其文,不是要人了解其意。语言文字到说明已落下乘,说明不如表现。(处世做人有时非说明不可,然亦要简明。) 三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唐人诗不避俗,自然不俗,俗亦不要紧。宋人避俗,而雅得比唐人俗得还俗。(六言诗易俗。)前人论诗常用“意”字——诗意、用意。今人所谓“意”,与古不同,后人所用“意”皆是区别人我是非。 诗所讲“意”,应是绝对的,无是非短长。(俗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正是心服所至,是绝对的。) 诗可以说理,然不可说世俗相对之理,须说绝对之理。凡最大的真实皆无是非善恶好坏之可言。真实与真理不同,真实未必是真理,而真理必是真实。说理应该说此理,否则要小心。 从“世法”讲,心往外跑,即“放心”,没有返照。曾子“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是收“放心”,做返照。凡能称得起诗人、哲人者,皆须有此返照功夫,且此为基础功夫。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亦是返照自我。没有自我反省,稍错仍自觉不错,这便要不得。差以毫厘,谬以千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欲纠此病,须能“自我扩大”。

从抒情方式把握诗歌的情感

从抒情方式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诗鉴赏最大障碍是读不懂诗歌,把握不了诗歌的情感内容。这有诗家语言的疏离陌生之因,有时间距离和历史情境之异,也与我们对诗人抒发情志的规律把握不够有关。本文试从诗人情感抒发的角度作一点探讨。 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的迸发,就没有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把握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就不失为我们体味诗歌情感内容的捷径。情感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一般不会作为考试内容。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景、物、史、人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地传达出来。在间接抒情的诗歌中,诗人对生活生命的感发蕴积胸中,有时这种感发甚至被遮蔽着,耳目一旦触及外物,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于是情感便因景而生,缘物而发,际会历史风云,神遇相知之士。这一类诗歌,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一、写景抒情式 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诗人的生命感发,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养

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的媒介物――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便形成了诗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 第一种:以乐景写乐情。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第二种:以哀景写哀情。2004年广东卷杜甫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第三种:以乐景写哀情。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第四种:以哀景写乐情。李白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二、写物言志式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学习有感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后感说起中国古典诗词,我总是忘不了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对诗词的信手拈来,以及和嘉宾、选手的无缝对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董卿让我领略了中国古典诗词时而温婉时而豪放,时而伤感时而尽兴的美。当捧起这本《中国古典诗词感发》,第一眼就被封面的素雅所吸引,它是叶嘉莹先生40年代听顾随先生课的课堂笔记,书中从顺着历史时间讲述中国诗词,点评诗人及他们的作品,因为一开始对古典诗词的畏惧,我就当做闲暇阅读,看的很随意,可以说是随看随忘,但读着读着却很享受,过程很开心,好像回到大学课堂,老师讲得开心,兴致勃勃随心引发,而我们跟着春游一样,他看见什么就说点什么,满心愉悦。 书中把作诗与做人、诗词与人生相提并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中,领会中国传统人生的妙义,感悟现实生活的哲理。就如开篇说的,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是在感动人。诗是要人能欣赏其文,不是要了解其意思。读着读着,就想起我们读书时候就是这样,总是死记硬背诗词,往往忽略了他们的美;再者,反思起自己的教学行为,好像在古诗词教学时总是拘泥于诗句的含义,而忘记了带领孩子走进古诗词的意蕴之美,忘记了欣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一起一落之态,忘记了感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之感,忘记了去攀登唐诗宋词这两座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忘记了

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开阔视野。其实长大了,不读书了,看到一处风景,心生一处感慨,曾经背过的诗从这样,自然而然地从脑海出来了,这才映了景,这才懂得了诗中之意,理解了诗中的情,当然这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会意还需要此情此景的恰当出现! 文如其人,读、诗词跟作者一生联系起来看才更有味道。这也是在读这本书时最深刻的体会。古典诗词可谓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瑰宝,不仅在文字技巧、节奏韵律上登峰造极,在思想意境上也凝练高致、意蕴深远。我们会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人文关怀所撼动,会被“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雄魂壮志所震颤,也会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相融所吸引,将小我之间化为大我,在这样丰富的精神文化中生生不息地成长,就如董卿说的,“只看诗词储备量,很多选手都有上千首,但最终,最可贵的不是你记住了多少诗词,而是你有没有体会到诗词中的精神与情怀,诗词有没有完善你、滋养你。”真正走近悠久的史国,走进辉煌的诗国,才能真正的得到滋养,但有时,或许你不一定说得懂那些诗意,但念出来就自然而然就很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古典诗词就是这样,它如墙上的精美壁画,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与灵魂,我们在古典诗词的吟诵中修身悟道,开启现实人生本真的至高境界。

诗朗诵一 棵树

一棵树,高高站着一棵树,站在那里 一棵伟岸的红星杨站在那里 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站在那里在这个阳光如水的午后 以它独有的姿态同我会晤 一棵树,朝我走来 一棵树,就这么朝我走来 它坚毅而豪迈的步伐 故意踏出某种韵律和节奏 在满脸皱纹的太行山深处 在老区这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山村以父辈和长者的亲切 与我久久地对视 目光同阳光汩汩深入 让我渴望的心田无比温馨 我命令我的灵魂和诗歌 以中国最传统的礼仪 给它虔诚地下跪 并恭敬地叩三个响头

哦,一棵树慈祥地站在那里 一棵铮铮硬朗的红星杨站在那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前辈站在那里世纪风轻轻拂过它的鬓发 自由鸟温暖栖息在它的肩头 那精神矍铄的颜容 那豁达开朗的气度 那包融万物的姿态 那一身的仙风道骨啊 我敢说,今生一面,三生有幸 这棵树,让我刻骨铭心 一棵树,一棵沉着坚定的大树它命运注定的步履勇敢而无畏踏过风尘,踏过泥泞 踏过坎坷,踏过崎岖 穿越历史和时空的隧道 战火硝烟,枪林弹雨 金戈铁马,峥嵘岁月 早已幻化成散淡的云霓

这棵树,不动声色地活着 这棵树,义无反顾地活着 它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 它的伟岸,是大地的必然 把红色的种子播在心里 把红色的五星刻进骨骼 红色的意志永不消遁 红色的追随至真至诚 红色的思恋天长地久 红色的烙印根深蒂固 红色的情结日久弥新 哦,这棵树,这位神话般的智者在午后款款的阳光中 站成自己独特的风景 它站着,是一座太行丰碑 它走着,是一段人间佳话 它醒着,是一部红色经典 它笑着,是一篇英雄赞歌 它活着,是一面精神的旗帜

今天,在太行山深处 在晋东南这个清贫依旧的小山村我漫游在一棵树的梦幻里 我看到了朱总司令谈笑风生 彭大将军横刀立马 刘邓大军叱咤风云 左权将军把一腔热血 英勇倾注共和国国旗 一棵树,亲切凝视着我 一棵树,深情凝视着远方 它随便抖一抖身上快活的鸟语 就落下一声声此起彼伏的赞叹 那些冷漠和无知的过客 从它身边流水般消逝 这棵树,不屑一顾 哦,一棵树让一位伟人高高活着一棵树使一群好人高高活着 一棵树令一段历史高高活着 一棵树把我的激情和遐思 绿叶般缤纷摇曳

关于树的诗歌

关于树的诗歌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远树 陆华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决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蔚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阳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雄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寻找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走了多少年,只为寻找一棵开花的树 寻找一段过往,寻找一颗驿动的心 风从山坡上吹着,大地的笑容寂寞 我打马,从这里走过 我满怀着期待 仔细倾听着别样的声音 而多年以来,却从来不曾有过 那些花曾开在空中,曾开在水中 还有许多动情的笑容,时刻提升着我的心跳我们说好了的 我来时,你就会开花 用最美的形式迎接我的到来 我找遍了天涯,走过了海角 却不曾发现你的影踪 我的马儿也走不动了 我的世界寒冷遍地,白雪飘飘

感受诗歌的魅力

感受诗歌的魅力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神灭而美丽的字眼。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我结识了它——“诗歌”。那月夜下诵读《唐诗三百首》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小时候喜爱诗歌,确切的说是钟爱背诗。每当一首诗脱口而出时,总能听到大人们的赞许声,眼见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心里便对李白,杜甫,王昌龄充满了感恩。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还记得那首诗:“哪儿有一种执著,超过岸对海的痴情——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 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长期浸在忧郁中,为面包而贱价出卖作品的贝多芬动容,在黑夜里汲取到阳光的温暖,用一曲《欢乐颂》唤醒了整个维也纳沉睡的心。这难道不应归功于诗歌的魅力?因为成长,诗歌带给我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一颗日益丰富的心。事实上,我并不清楚,是成长让我懂得诗歌,还是因为诗歌,我成长…… 诗的韵味教会我欣赏,诗的意境教会我妄想,诗的含蓄教会我深刻,诗的永恒教会我呵护……他唯独没有教会我创作。只是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片“处女地”,不容办点玷污。直到我读了名人传记。毕加索酷爱作诗,而他的文字不曾为人所接受,人们的评价是:画你的画去吧!而米开朗基罗由于一生工作于教皇的枷锁下,他的诗歌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诗歌创作,因为挚爱,也因为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封邮给生活也寄给自己的信件。在发现原来诗歌也是一种随性的艺术而非诗人的特权。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不介意指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最深刻的体验:“那是天空的音符”,真正的诗歌并非这首《雪》而是那天空的精灵。于是是个不再只是平铺的纸页,美的载体和随性的艺术,他不再抽象,因为它是立体的,是斑斓的,依旧美丽而神秘。 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我对传播中华古典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愿望 叶嘉莹 2月18日上午

我对于传播中华古典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愿望 2011.2.18南开大学主楼小礼堂 迦陵诗词选讲: 向晚二首一九七八年春 近日颇有归国之想,傍晚于林中散步成此二绝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馀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漫向天涯悲老大,馀生何地惜馀阴。 再吟二绝 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瘖。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 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注:写成前二诗后不久,偶接国内友人来信,提及今日教育界之情势大好,读之极感振奋,因用前二诗韵吟此二绝。 踏莎行一九七八年冬 黄菊凋残,素霜飘降。他乡不尽凄凉况。丹枫落后远山寒,暮烟合处空惆怅。雁作人书,云裁罗样。相思试把高楼上。只缘明月在东天,从今惟向天东望。 临江仙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叶落漫随流水,新词写付谁看。惟馀乡梦未全删。故园千里外,休戚总相关。 高枝一九八三年 高枝珍重护芳菲,未信当时作计非。忍待千年盼终发,忽惊万点竟飘飞。所

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园春梦总依依。 蝶恋花一九八三年 爱向高楼凝望眼。海阔天遥,一片沧波远。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拟追寻遍。明月多情来枕畔。九畹滋兰,难忘芳菲愿。消息故园春意晚。花期日日心头算。 七绝一首 南开校园马蹄湖内遍植荷花,素所深 爱,深秋摇落,偶经湖畔,口占一绝。 萧瑟悲秋今古同,残荷零落向西风。遥天谁遣羲和驭,来送黄昏一抹红。 鹧鸪天2000年 庚辰九月既望之夜,长河影淡,月华如水,小院闲行,偶成此阕。 似水年光去不停。长河如听逝波声。梧桐已分经霜死,幺凤谁传浴火生。花谢后,月偏明。夜凉深处露华凝。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 鹧鸪天2000年 偶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女士所写《鲸背 月色》(The Moon by Whale Light)一书,谓远古之世 海洋未被污染以前蓝鲸可以隔洋传语,因思诗中感发之力, 其可以穿越时空之作用盖亦有类乎是,昔杜甫曾有“摇落 深知宋玉悲”之言,清人亦有以“沧海遗音”题写词集者, 因赋此阕。 广乐均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

诗歌是感性的

诗歌是感性的 诗歌是感性的。 人类语言的初始阶段无经验可寻。最初的语言应当是对自我的感觉的表达,而不是作为理性工具。诗歌在众多文学样式中第一个被语言出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诗歌产生于语言最简单的时期,简单的语言就成为诗歌显着的特征。唯有简单的语言才能最真实地抵达抒情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诗歌挽留了人类语言的纯洁和非功利性。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是语言生长过程中人类表达方式的历史选择,是语言不成熟时期生命冲动的外泄。因此,诗是语言不成熟的产物。在一个所谓成熟的语言环境,难于产生真正的诗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不是一个语言过度成熟的环境?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相同的教科书,以及面目相似的媒体在教导我们如何说话,如何作文。语言作为工具被大量复制,穷于说明和诠释这个时代,内心的抒情世界被一个老大的市场渐渐掏空。早熟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早熟表示超前脱离幼稚和天真。而幼稚和天真是诗歌产生的最初动因。在成年之后还坚持以抒情方式写诗的人,多半被这个时代定格为不谙世故,不够成熟的那种人。因此,许多诗人抛弃抒情而专事叙事。 抒情的难度在于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处于抒情的状态。她需要酝酿和等待那种诗感觉的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对机遇

的等待和把握。 叙事以貌似简单的形式,突破诗歌文本,马上复制了大批的诗人。诗歌产量急剧上升,而读诗的人却越来越少。诗歌评估体系开始崩溃,其标准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无所适从。诗歌评论多在宏观层面指点江山,或热衷于诗歌文本的创建。诗歌审美功能逐渐弱化,有被拉入以“说事”为特征的再现艺术的趋势。有人站出来宣布一个抒情时代的结束,我对此始终表示怀疑。那些以叙事的手法作出的好诗,并非是所指场景的再现,其文字的背后,仍然是强烈的抒情,只不过是面孔冷一点而已。拒绝抒情的诗人尤如拒绝思想的哲学家,是不存在的。 抒情的另一个难度,是在创作过程中对“情真”与“诗美”的处理。 语言的过分圆熟,给人是语言的另一种美,是那种城府很深,深谋远虑的策划。在安顿词语的过程中被流失的是抒情本质中的那点“真”,语言既是抒情的载体,也是对抒情的干扰。因此,“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就显得有些道理。我理解那就是节制语法与节制词语的过程。语言形式的变化只能是抒情方式的变化。 诗不是因为意义而存在。诗人也不是为意义而作诗。一首诗,是对一个诗人内在的抒情世界的突破,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其指涉与象征都应是整体的。显形的语言所指越清晰,读者进入就越轻松,诗在审美过程中,撞击读者的能量来自于能指在整体语境裂变作用下产生的歧义,联想。每一个进入的读者根据不同的文

诗歌创作感悟

诗歌创作感悟 诗歌创作感悟 1、诗是生活,生活是诗 诗的沃土是生活,虽然每个人的阅历不尽相同,但只要你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无限的向往,你一定能写出好的诗歌。 2、诗的根 有首歌叫《把根留住》,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新诗运动,我们变 的只是诗歌的形式,而诗歌中流淌的原始基因始终没有改变。我们应该将这种 纯正的基因一直保留下去,不能掺杂一丝杂质。这种纯正的基因,我认为是诗 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魂,意境是魄,如果丢失了魂魄,留着一具华丽的躯壳 有什么用?我们无论做任何文章,都要把中华文化的基因留住,那才是我们的根。作为诗人,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将古典诗歌的精髓发扬 光大。 3、诗的逆向思维 这是我个人二十年写诗的一点体会,我们看待事物,特别是我们这些文学 爱好者,不能只看它的表面。比如:夕阳。一般人看来,形容它的可能是一个 垂暮的老者。但在我的眼里,它可能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年青人,他正以他的青 春活力,点燃天边的云彩。再比如:一片落叶。在常人眼里,它就是一片普普 通通的叶子,随处可见。落叶,你不能总是想象它是生命的终结,你可以逆向 思维一下,为什么不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另一片叶子的新生?在诗人眼中,它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香樟》,我给大家朗诵一下。 《香樟》 握一把风,你推开黑夜之门

收拢月光的琴弦,旖旎地展开 脉络的张望,洞察云宵 晨曦的亲昵,在你的肌肤留下脆脆的回响 一枚本分的叶子,记录了一圈的年轮 你将岁月像咖啡一样煎沸,慢慢品尝 青春渐渐壮大,不老的神话 在地下蔓延于长长的河流 五月,我用镰刀 收割一垄没有花蕊的清香 放入口袋,温暖经年的日子 生活的沉淀,使一切事物在我们眼中变得多姿多彩。 4、诗是寂寞 不管从事何种文体创作,都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当别人坐在牌桌上激战的时候,当别人在包厢中风花雪月的时候,而我们这群热爱文学的人,也许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在敲打着自己的梦想,也许为了一个情节、一个词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陷入冥思苦想的境地。在有些人看来,我们是吃饱了撑的。但我认为我们是幸福的。当一首写好的诗呈现在自己面前,那种兴奋、那种快乐别人无法理解,只有自己懂得那份付出的不易。这一个字一个字是守住寂寞换来的。曾经有人问我,你这样辛苦是为什么?我只回答了两个字"热爱",热爱就是源泉,是生生不息的动力。 5、诗是激情 诗歌能使人年轻,确确实实是这样。我曾接触过很多年纪大的诗人,从外表看上去也许是老态龙钟,但只要是一谈起诗歌,那种激情飞扬的神采,会深

诗歌常见的感情基调

诗歌基础知识 (1)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深沉等。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如:《春望》、《山坡羊潼关怀古》、《归园田居》、《送友人》、《如梦令》等。 (3)不同诗歌类别感情不同: 边塞征战诗,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鉴赏点拨 (一)注重平时积累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二)、分析诗歌意象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注重表达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互文等; 3、表现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要理解“赋比兴”所特指的含义,抓住要点体会内涵。 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植树节的诗歌——《种一棵树吧》

植树节的诗歌——《种一棵树吧》 植树节的诗歌——《种一棵树吧》植树节的诗歌——《种一棵树吧》《种一棵树吧》原文 在目所能及的地方种一棵树吧, 守望着它, 在春风中发芽, 在夏雨中成长, 在金秋中硕果累累, 在寒冬中孕育希望。 春华秋实, 树长轮, 人添岁。 在必经的路旁种一棵树吧, 不为别人,只为你自己。 你需要畅快地呼吸, 你需要歇脚纳凉, 你需要蓝色天空, 你需要绿色灵感。 没有索取, 只有回报,

这就是绿色的精灵。 小知识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全年12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约旦的植树节是1月15日; 西班牙的植树节是2月1日; 伊拉克的植树节是3月6日; 法国于1977年规定每年3月为法定的植树月,月末那天为植树日,全国绿化这一天进入高潮; 日本于1922年规定每年4月1~7日为绿化周,4月3日(神武天皇祭日)为植树节;4月29日是该国的绿之日,也可以被当作该国植树节; 朝鲜的植树节是4月6日;4月和10月为植树月; 澳大利亚的植树节是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 委内瑞拉1905年决定每年5月23日为植树节;

芬兰的植树节是6月24 日; 墨西哥1954年的法令规定,植树节在每年6月至9月的雨季举行; 印度的植树节是7月的第一周; 巴基斯坦的植树节是8月9日; 菲律宾的植树节已有70多年历史,他们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植树节; 泰国的植树节是9月24日; 古巴的植树节是10月10 日; 英国的植树节是11月6日至12日; 意大利1898年就决定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 叙利亚的植树节是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当然,中国的植树节是3月12日。

感恩的诗歌:感恩奋进的歌

感恩的诗歌:感恩奋进的歌我愿是一只小鸟,飞翔在您浩翰的苍穹 我愿是一尾小鱼,穿梭在您连天的碧波 我愿是一株小草,装点您生机昂然的春色 我愿是一把古琴,弹奏出您一路走来的甜蜜与苦涩啊,美丽的矿山温暖的家 亲切如慈母的微笑,缠绵似恋人的诉说 您是我春天里葱郁的绿荫,秋天里金黄的收获 夏季里清凉的微风哟,冬日那温暖的篝火 每当想起您,欣欣向荣的矿山 我温暖怡人的家,我的心弦就忍不住拨动 歌声在弦上流淌,柔情在心里堆积 思绪化成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飞上蓝天,飘向大地 去描绘您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1997年到今天 迎风的旗帜始终飘扬不落 即便有过千沟万壑的险阻 从第一声炮响到今天 坚定的步伐始终铿镪有力

即使有过千辛万苦的跨越 却依然为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希望和寄托而努力忆往昔,创业之初,总是让人感慨万千 简易低矮的工棚、狭窄泥泞的土路, 还有那四处透风的四家一屋 处处反映出80年代矿山人创业的艰辛 父辈是这块土地上第一XXXXXXXX拓者 他们用自己那钢铁一样的脊梁 使古拉本这片荒凉的土地散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参加工作的我,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 积极投身到矿山大发展快发展的洪流中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真情的回报 我们打过扭亏为盈的攻坚战 我们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们踏出了一条异常艰难的重组之路 矿山一路颠簸、一路披荆斩棘 它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如今的你我身处窗明几净的车间厂房、住宅小区感受到的是新时代矿山员工生活工作的甜蜜 今天,置身于这浓烈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里 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矿山儿女为您魂牵梦系

看看我们今天矿山儿女的英姿吧 那拖着沉重的步伐 从千尺井下,走到阳光里的井下工人脸上是满足的微笑 那迎着隆隆的机鸣 在永不停歇的露天采场 挥汗如雨的装卸工人 嘴角是掩不住的自豪 您知道吗? 在我的心里 您是一棵参天大树 您的根已经扎进我的灵魂 融入我的血液,支撑着我的骨骼 感谢您,我美丽的矿山 千言万语代表不了我对你的感恩 清歌一曲诉说矿山儿女的衷肠

诗歌的感发

我们这个学期所要讲的,主要是汉魏六朝的诗歌。不过在正式讲诗之前,我先要把中国诗歌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诗歌的感发、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诗体的演变。 现在先讲第一部分——诗歌的感发。 我们要了解诗,就需要涉及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首先就是《毛诗·大序》。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作品共三百零五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后来,有齐、鲁、韩、毛四家为它做注,四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毛氏的注本,也就是《毛诗》。《毛诗》中每一首诗的开头都有一个序,其中第一首诗《关雎》的序较长,起着总论的作用,所以叫做《大序》。《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一段话很重要,不但阐明了什么是“诗”,而且还进一步解释了诗与歌、与舞的关系。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你的情意在你心中活动,这种活动如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就形成了诗。可是,你的情意又是怎样活动起来的呢?是什么东西使它活动起来的?这我们就要看中国古代的另一本书《礼记》了。 《礼记》中有一篇叫做《乐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它说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的。那么我们就又要问了:“这‘物’又是指的什么?它为什么能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我现在还要引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另一篇重要文章——钟嵘的《诗品序》。钟嵘是南北朝齐梁时期的作家,他有一部著作叫做《诗品》,其中的序文就是《诗品序》。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以为,能够使外物活动起来,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那是“气”。古人以为,宇宙之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比方说,夏天阳气最旺盛,但到了夏至日,阳气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逐渐增生,慢慢地就天气寒冷草木凋零。等到阴气发展到极点就是冬至,从冬至日这一天起阳气又开始增生,于是天气又慢慢地变暖。由于四季冷暖不同,所以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和草木鸟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外物的这些变化而受到感动。 受到什么样的感动呢?举个例子来说吧,晋代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为什么秋天会引起人悲伤,春天会引起人欢喜?因为,春天草木的萌发使人联想到生命的美好,秋天草木的凋零使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这就是外物对人心的一种触动。而当你的内心被感动得无法平静时,你就要想办法把这一份感动表达出来,这就是“摇荡性情”了,至于“形诸舞咏”,我们也可以举个例子来看,据说晋朝大将军王敦每当喝完了酒就吟诵魏武帝的诗,一边吟一边用如意敲打珊瑚唾壶,天长日久,竟把唾壶敲出了很多缺口。由此看来,《毛诗·大序》中的那句“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得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即然外物能够引起作诗的感动,那么我们就要对它进行一番讨论了。一般来说,外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界的“物象”;一类是人事界的“事象”。现在我们先来讨论自然界的“物象”。

解读诗歌要注重诗歌本身的感发力量

解读诗歌要注重诗歌本身的感发力量 摘要:同一文本的不同教法,带有教者强烈的主观解读、情感印记,彰显的是理解上的不同。在面向学生时,哪一种教法更适合学生的需要,教者应更多地立足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并沉浸其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最符合文本的作者的本意。 关键词:《钱塘湖春行》不同教法思考感发 写作本文缘起于同一环境下听不同的老师教学同一首 诗歌《钱塘湖春行》,两位老师对文本的处理和课堂组织教 学可谓截然相反,当然也产生不同的效果,引发听者不同的感受和关于诗歌教学的思考。下面首先把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环节大致还原。 第一种上法是以“懂/不懂”为线索,同时构成教学的两大环节;第二种则以“朗读――画面――改诗”作为主要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两种都基本立足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阅读感悟。诚如新课标所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 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①应该说,前者似乎放得更开 一些,后者始终在教者的预设航道中行走。“教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定学生会读,一种是假定学生不会读”②,照理,前一种放得很开,学生当更为积极踊跃,一吐为快,但

作为当堂观摩的笔者而言,却在两堂课中,感受到学生完全不同的反应,本该放得开的课堂却沉闷拖滞,学生很难读出更有见地的理解;而在后一种教者循序渐进式引导下的课堂,教学却能够逐层深入,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氛围良好。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貌似放得开的教学设计,学生却很难真正放开;在教者的规范下,学生却可以一步一步向前走?是长期以来,学生只会在老师搀扶下走路,已然失去了主动思维的能力,还是另有蹊跷?此外,从两堂课的教学内容来看,对诗歌的教学,是不是只要到达学生暂时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层面即可?还是可以引导学生涉猎更丰韵的诗歌内蕴,包括作者的同类其他作品的延伸?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切实立足学生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从两位教师所教授的第一个环节来看,他们都很注重朗读,新课标对于朗读的要求如是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 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不同的是,第一位老师在朗读之前,提出一个“懂/不懂”的概念,也许,问题就出在这里,“诗歌的阅读更为重要的是体验,诗歌重视 感发的力量”(叶嘉莹),有时这种感发所产生的熏染,可以

初中优秀作文——诗歌引发感悟

诗歌引发感悟 诗,像一束阳光,给我带来了温暖;诗,像午后的凉风,让我感到清爽惬意;诗,更像一位良师益友,给了我很多教益。在诗海中漫游,我看到了许多闪光的东西,那便是人类的智慧,我伸手捕捉,拾取诗中的谆谆细语。 “鹅,鹅,鹅,曲项向青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红红的掌,白白的羽毛,把我带入一幅美丽的图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大自然的轻声低吟,更让我对它奥妙产生了好奇。伴着外婆的摇篮曲,带着对童年的幻想,我在稚嫩无奇的童年中慢慢长大。 上学了。读孟郊的《游子吟》,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年迈的老母坐在窗前,一针一线缝补衣服,那眼里充满爱怜,充满期待。我从中读到了亲情,也在我幼小的心田播下感恩的种子。龚自珍的“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化。”我

知道了奉献之美。读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懂得了友情的珍贵。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看到了人在生命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要我们去操守。 在诗中,我与古今牵手,与世界对话。我爱诗歌,爱得深沉,爱得心切。 进了初中。我读杜甫的《望岳》,让我明白了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求学的路坎坷曲折,要勇于面对,敢于挑战,只有这样方能见彩虹。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我看到了人生的路曲折而漫长,要有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读诗,读的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气;读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壮;读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读的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一棵树的风景再谈夏维纪诗歌

一棵树的风景 ——再谈夏维纪诗歌 文\ 叶厥武 在夏维纪先生出版《花甲之年》后,笔者写了《浅谈夏维纪诗歌》,欣闻夏先生《跫声》结集,故《再谈夏维纪诗歌》,以答谢每日阅读先生诗歌之恩惠。夏先生的诗歌如同洗尽了铅华,返璞归真,沉静而有力,一如他的人生。如果说夏先生退休之前的文字是浪花喷涌的江河,那么现在的诗作是平静的大海。人生如圆,圆越小,边缘接触到的地方便越少,圆越大,边缘接触到的地方便越多。诗歌是人生的反映,夏先生的诗歌是人生的折射。夏先生的诗歌读者甚众,不同的人阅读产生不同的审美。笔者从自身的感受,再次说说夏先生的诗歌。 一、首先谈夏先生诗歌的形式美。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星辰活动,小到原子分子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故此产生了形式美。形式美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研究、探索形式美,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同样,诗歌形式美是诗歌作品语言的音律和结构形式组合中产生的,主要是指诗歌的语言和体现语言外表的形式。既包括语言文字、词语、句式、技法等语言形式,也包括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外表形式。诗歌本身是一堆文字,谈不算美的,只有在阅读和鉴赏诗歌才具有美。夏维纪诗人的诗歌形式美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标题、排列、结尾。 1.标题。古人云:题者,额也。标题是读诗的最初的导入点,标题往往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人物、情感、主题等主要信息,审视诗歌标题,会发现标题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是诗歌的纲领,是诗歌的明亮眼睛。“栽下第一株禾苗我的/梯田便就醒了所有的/劳作塑造出的不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心情/我的梯田就是这样把我的脚步/从远方召唤回来看护和厮守着/这一片不断茁壮的茂盛让我/平淡的日子开始泛青灌浆让/我每一滴汗水有了份量和尊严”(《我的梯田》)。通过标题,可以看出“梯田”,是诗人的“诗歌的梯田”。 孙子曰: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后人在绘画上又总结“善藏者未必不露,善露者未属不藏也”。用在诗歌标题上,“藏”与“露”是一对矛盾关系。“久行的旅人面对苍茫/用一声长啸的音色把/孤独送出凭借着风力/摇摇晃晃地朝远方飘去/高坡厚土江边已不见那曲/熟悉的渔歌放飞的那声孤独/已飘向遥远佇立倾听回声\身边寂静的旷野深沉如墨”(《等待回声》)。标题是“等待回声”,什么回声,不知道,“藏”,结尾才知道是“旅人孤独的回声”,“露”。藏和露是相联系的,只藏不露,读者猜谜;只露不藏,白开水,无韵味。“藏”和“露”的最终是为“合”,显示主题。清人笪重光《画筌》说:“无画处皆成妙境”。诗歌的标题也应如此。 诗歌的标题就是鉴赏诗歌的“地导”(当地导游)。如果说鉴赏诗歌犹如“旅游”的话,那么对标题的鉴赏就犹如“导游”。对诗歌的标题进行仔细分析能窥见诗歌中蕴涵的丰富讯息,提高鉴赏的准确性,以及诗歌背后的深远奥义。“在雪漫双鬓的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