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19-06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DD2019-06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DD2019-06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 2019-06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T 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1∶50 000)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9年1月

目次

前言.................................................................................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 目的任务 (2)

4.2 调查工作分类 (3)

4.3 部署原则 (3)

4.4 基本要求 (3)

5 调查区工程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 (5)

5.1 调查区工程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5)

5.2 工作量定额 (6)

6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 (6)

6.1 编制依据 (6)

6.2 工作准备 (7)

6.3 编制要求 (8)

6.4 审批与变更 (8)

7 调查内容 (8)

7.1 基本调查内容 (8)

7.2 特殊岩土地区专门调查 (10)

7.3 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专门调查 (12)

7.4 其他特殊工程地质问题调查 (14)

8 技术方法 (14)

8.1 遥感地质调查 (14)

8.2 工程地质测绘 (15)

8.3 地球物理勘查 (16)

8.4 工程地质钻探 (16)

8.5 山地工程 (17)

8.6 原位测试 (18)

8.7 室内试验 (19)

9 综合评价 (19)

9.1 工程地质概念模型 (19)

9.2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20)

9.3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 (20)

9.4 工程活动适宜性分区评价 (20)

10 成果编制与验收 (21)

10.1 图件编制 (21)

10.2 报告编制 (22)

10.3 数据库建设 (22)

10.4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22)

10.5 资料归档 (2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制提纲及要求 (24)

附录B(资料性附录)岩土体的野外鉴别方法 (26)

附录C(规范性附录)各类调查观测记录表 (28)

附录D(规范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51)

附录E(资料性附录)常用物探方法表 (52)

附录F(资料性附录)室内土工试验项目、参数与工程应用 (5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永双、石菊松、乐琪浪、谭成轩、王涛、马震、张茂省、姜月华、黄长生、郭长宝、陈彭、张艳玲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工作流程、调查区工程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综合评价和成果编制与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 000工程地质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50218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T 50266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 51044 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CJ/J 57 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B/T 15 1:50 000活动断层探测

DB/T 53 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

DZ/T 000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

DZ/T 0097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 0151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

DZ/T 026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 50 000)

DZ/T 0282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 50 000)

DZ/T 0283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 028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条件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及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及天然建材等要素。

3.2

工程地质岩组engineering geological petrofabric

具有一定地质成因联系,岩体结构、强度、建造类型和工程地质特征相似的岩层(体)组合。

3.3

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

威胁或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安全或正常运营的地质问题。

3.4

工程活动适宜性engineering activities suitability

基于对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和生态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判,得出规划区工程活动在安全性、技术可行性、经济性、生态环境协调性等方面的适宜程度。

3.5

特殊性岩土体special Rock/soil mass

具有特殊成分、结构、构造和特殊物理力学性质的岩体或土体。

3.6

不良地质作用adverse geological process

对人类生命、财产及生态地质环境有不利影响的自然地质过程。

3.7

填图单元mapping unit

能够以点、线、面形式将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在图上表达的最小划分单位,如地层、岩体等划分成详略各不相同的岩性组合或岩性段。

3.8

工程地质概念模型conceptu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odel

把与工程经济活动相关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集成和概化,可以用文字或概念模型图表示,是用于构建工程地质力学模型和进行数值、物理模拟的基本模式。

3.9

工程地质图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

反映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地质评价分区的图件。

4 总则

4.1 目的任务

4.1.1 开展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包括:

a)为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土地利用规划和支撑“多规合一”

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依据,并针对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b)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营,军民融合地质环境保障提供区域性工程地

质资料,并针对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c)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救援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d)为开展各类工程建设所需的更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和专门性工程地

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e)按照需求,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和工程活动适宜性区划。

4.1.2 为支撑工程地质调查评价目标,需要完成以下地质调查任务:

a)调查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性质、水文地质特征和不良地

质作用等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对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划分工程地质岩组,提供

各类岩组的主要物理力学建议参数。

b)调查自然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引发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类型、强度、

分布和发展演化规律,评价其对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

c)构建区域工程地质概念模型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模型,应开展工程地质分区评

价和工程经济活动适宜性评价,宜开展针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专项评价,提出支

撑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对策建议。

d)建立1: 50 000工程地质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城镇及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提供

基础数据服务。

4.2 调查工作分类

4.2.1 一般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特征、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和生态资源等。

4.2.2 特殊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岩溶地区、红层地区、软土地区、红黏土地区、膨胀土地区、黄土地区、冻土地区、盐渍土地区、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污染土地区和填土地区专门工程地质调查。

4.2.3 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活动断层和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岩溶塌陷及岩溶突水,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采空区或采空地面塌陷,饱和土液化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专门性调查。

4.3 部署原则

4.3.1 优先在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区、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等规划建设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城镇、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突出地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部署开展1:50 000工程地质调查工作。

4.3.2 区域控制、突出重点,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突出具有区域性和共性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突出制约工程经济活动的关键地段、关键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

4.3.3 按照地质地貌单元、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和服务对象需求,进行工程经济活动适宜性评价。根据实际需要,也可按重点区段或行政区进行评价。

4.3.4 工程地质调查应以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在未开展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应充分利用1:20万或1:25万区域地质资料,按照工作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需求,参照DZ/T 0001补充必要的构造和岩性地质调查工作。应按本规范要求进行1:50 000工程地质测绘,并适当提高工作精度。

4.3.5 重视已有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已实施过1:50 000或更高精度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或更高精度的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等调查工作的地区,应以编图研究为主,必要时部署补充性调查工作。

4.4 基本要求

4.4.1 部署单元

根据调查目的、服务对象需求、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等综合考虑部署单元,可按流域部署或行政区部署。在调查区内,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以标准图幅或工程经济活动重点区域为基本单元开展调查,可采用多幅联测,重点地区可采用更大比例尺。

4.4.2 工作周期

一个1:50 000标准图幅原则上应不少于1年,同时宜兼顾服务对象的时效性要求适度调整。

4.4.3 勘查深度

根据服务对象和解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需求,结合调查区地质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勘查深度。一般性勘查深度以40 m~80 m为宜,应有少量深部控制孔,数量一般不宜超过总数的5%~10%,孔深以80 m~120 m为宜,第四系覆盖厚度小于5 m的地区,勘查深度以达到弱风化基岩为宜。

4.4.4 填图单元

应在图面上清晰反映,基本填图单元包括地貌形态、构造、地层及工程地质岩组、特殊岩土体、单体地质灾害、典型地质现象和不良地质作用等。

4.4.5 工作底图

应采用 1:2 5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手图,在没有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

4.4.6 工作流程

包括调查准备、野外调查、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成果评审与资料汇交等4个阶段执行,以工程地质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的工程地质调查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贯穿四个阶段的全过程,其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1:50 000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流程

4.4.7 区域及重点调查要求

a)工程地质条件点、工程地质问题点、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的定位和描述。

b)控制性区域工程地质剖面的实测、勘探剖面(钻探、物探等)和野外调查路线的统

筹部署。

c)突出工程地质钻孔在地层划分、工程地质岩组划定和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获取等方

面的作用。

d)突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地域特色和工程经济活动需求。

e)因地制宜统筹部署区域(1:50 000以小比例尺)、1:50 000工作区和重点地区(1:50

000以大比例尺)不同比例尺、勘查深度和评价精度的调查研究工作。

4.4.8 数据库建设

工程地质调查应同步开展1:50 000工程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野外调查宜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基于空间数据信息的工程地质评价、制图输出和成果共享服务。

4.4.9 成果提交形式

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应按照标准图幅或工程经济活动重点区域为单元提交工程地质图、说明书和数据库;按照确定的调查区范围提交综合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及相应附图、附件和数据库。

5 调查区工程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

5.1 调查区工程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工程地质调查区应先按照地貌划分平原盆地、山地丘陵两大类,再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地区、中等复杂地区和复杂地区。

a)平原盆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见表1。

表1 平原盆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b)山地丘陵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见表2。

表2 山地丘陵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表2 山地丘陵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续)

5.2 工作量定额

主要工作量定额执行表3的规定。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在没有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应增加20%的地面调查工作量,用于区域地质调查;

b)调查点露头不清楚时,应采用山地工程或浅钻、洛阳铲等予以揭露;

c)图幅内每个控制性工程地质剖面上,最少布设一个控制性勘探钻孔。经甄别,搜集的钻孔资料内容齐全、精度满足调查工作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可作为钻探定额的核定依据;条件适宜地区可部署静力触探,但工作量不超过钻探定额进尺的20%;

d)物探根据场地适宜程度,可采用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和浅层地震;

e)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类型多、危害严重的地区,应设置专项调查和专题研究,并增加20~50%工作量和适当的工作手段;

f)表3中的工作量定额,可根据不同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当综合分析判断能够满足评价要求时,可进行适当调整。

表3 每百平方千米主要工作量定额表

6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

6.1 编制依据

编制设计书应依据下列文件资料:

g)项目任务书或委托函。

h)工程经济活动状况及需求。

i)区域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等相关资料。

j)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6.2 工作准备

6.2.1 资料搜集

6.2.1.1 工程经济活动及规划资料包括:

a)工作区内社会经济、城镇发展、土地利用、地下空间开发、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

设现状及规划资料,分析各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工程地质工作的需求。

b)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场地稳定性问题和不良地质作用资料,例如修建水库引起的渗

漏、塌岸、淤积、诱发地震,地下工程开发引起的围岩坍塌、冒顶、底鼓、坑道突

水、及坑道破坏引起地面塌陷和建筑物变形,油气资源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地面

沉陷等。分析各类问题的分布、形态、性质、规模、强度、成因和演化及与工程经

济活动的关系。

c)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场地稳定性问题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措施、效果及经验。

6.2.1.2 气象水文资料包括:

a)区内气象站(或水文系统)多年月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气温、年无霜期及

冻结深度等资料,其时间系列长度应与评价工作年份相适应。

b)水系分布、河川流域面积,水库、湖泊的位置、面积、容积以及水库调蓄水位,水

文站月平均流量、水位、含沙量等多年资料,引地表水灌区的分布范围、引灌水量,近岸海水最高、最低、平均水位等资料,区内若无水文站资料,应在工程地质测绘

过程中实测。

6.2.1.3 区域地质资料包括:

a)地层、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资料,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成果。

b)地貌图、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相古地理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

c)岩矿鉴定成果、岩土化学分析成果、地层测年成果等。

d)控制性地质钻孔、矿产勘探钻孔资料。

6.2.1.4 工程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包括:

a)区域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工程地质勘查及有关工程地质研究成果。

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工程地质区划图及典型工程地质剖面等。

c)工程地质钻孔、岩土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数据等资料。

d)重要建筑、基础设施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6.2.1.5 水文地质资料包括:

a)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b)水文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与埋藏深度图等。

c)水文地质钻孔、供水井、泉水等资料。

d)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

e)抽水试验、物探测井、地下水动态监测等资料。

6.2.1.6 遥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

a)不同时相的航片与卫星图像及其解译成果。

b)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

c)电法、磁法、电磁法、重力、地震等物探方法所获得的地区相关地球物理参数及其

解释成果。

6.2.1.7 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作用资料包括:

a)调查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

灾害调查资料和数据。

b)工程建设和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水土环境污染、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环境地质问

题方面的相关资料。

6.2.1.8 资料综合分析要求包括:

a)应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经甄别可靠的数据资料按照相关要求录入空间数据库。

b)应系统地开展资料二次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地貌类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

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等方面数据资料,明确需要解决的主要工程地

质问题。

c)应在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合理部署工程地质调查工作。

d)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工作区应进行预编图,将可借鉴、利用的前人成果勾绘到工

作手图上。

6.2.2 野外踏勘

6.2.2.1 应在资料搜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工作。

6.2.2.2 了解研究区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重点对典型地质剖面、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和工程规划建设区进行野外踏勘。

6.2.2.3 通过野外踏勘应初步形成区域工程地质概念模型与工作部署思路,初步确定工程地质填图单元、填图要素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明确主要成果转化应用与服务产品。

6.3 编制要求

设计书编写要求如下:

a)编制设计书应在资料搜集整理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

b)专题研究和专项工作,应单独编制单项工作设计书。

c)设计书应明确调查区的地质地貌类型、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研究程度、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与工程经济活动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解决的重点问

题和主要成果转化应用与服务产品。

d)设计书应明确工程地质填图单元和要素、测绘工程地质剖面的位置。

e)设计书编写提纲及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f)设计附图及附件包括:地质工作程度图、综合工程地质草图、工作部署图、典型工

程地质钻孔设计图、可利用数据、资料清单,其他相关附图附表。

6.4 审批与变更

应按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办理设计书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经审查批准的设计书,不得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要调整或变更,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

7 调查内容

7.1 基本调查内容

7.1.1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特征内容包括:

a)应查明各种地貌成因、形态、规模及分布规律,分析其组合特征、过渡关系及其形

成的时代,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

b)应利用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参数,

如坡度、地形起伏度、地形切割深度等。

c)应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

厚度、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探讨其形成时代和发展演化过程。

7.1.2 地质构造内容包括:

a)应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遥感解译,查明区域构造格架和构造形迹,构造优势

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

b)应搜集区域断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速率,以及区域地应力、区域地震活动、地震

加速度或基本烈度资料,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

地应力场特征。

c)应查明主要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类型、规模、性质、分布特征和活动性。

d)应查明区域主要节理裂隙的成因类型、形态特征、产状、规模、密度和充填情况等。

调查时既要注意密度较大的节理裂隙统计优势面,也要注意规模较大的地质优势面

的产状及发育情况。

7.1.3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内容包括:

a)应查明地层产状、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及其接触关系,突出

调查岩体工程地质特征,技术要求应参照DZ/T 0097执行。

b)沉积岩调查内容:岩性岩相变化特征,层理和层面构造特征,结核、化石及沉积韵

律,岩层接触关系;碎屑岩成分、结构、胶结类型、胶结程度和胶结物成分:化学

岩和生物化学岩成分,结晶特点、溶蚀现象及特殊构造;软弱岩层和泥化夹层的岩

性、层位、厚度及空间分布等。

c)岩浆岩调查内容: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关系,岩石结构、构造、原生节理特征,

岩石风化的程度;侵入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和流面、流线构造特征,侵入体与围

岩的接触关系,析离体、捕虏体及蚀变带的特征;喷出岩的气孔状、流纹状和枕状

构造特点,蚀变带、风化夹层、沉积岩夹层等发育特征,凝灰岩分布及泥化、风化

特征等。

d)变质岩调查内容:成因类型、变质程度、原岩的残留构造和变余结构特点,板理、

片理、片麻理的发育特点及其与层理的关系,软弱层和岩脉的分布特点,岩石的风

化程度等。

e)岩石的坚硬程度及强度、岩体结构类型及完整程度,划分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

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等级划分按照GB 50218执行。

f)宜查明岩石的风化程度,风化壳厚度、形态和性质,进行风化壳的垂直分带。

7.1.4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内容包括:

a)应查明土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包含物、结构构造、密实度和湿度及其物理力学

性质,具体技术要求应参照按照DZ/T 0097和GB/T 50123执行。

b)第四纪沉积物的时代,宜按早更新世(Qp1)、中更新世(Qp2)、晚更新世(Qp3)、

全新世Qh进行沉积物的划分和对比。当四分有困难时,可两分为更新世(Qp)和

全新世(Qh)。

c)应根据沉积物颗粒组成、土层结构和成层性、特殊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沉积

物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等,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d)应查明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和不同岩性的沉积物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及空间分

布特征。

7.1.5 水文地质条件内容包括:

a)宜在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或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补充开展与工程规划

建设或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

b)应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埋藏与分布、岩土渗透性、地下水水位与埋深、地下水水

化学特征及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c)宜查明地下水的流速、流向、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活动与不良地质作用

和地质灾害的关系,如工程边坡或自然斜坡稳定性、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d)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相关技术要求,应参照DZ/T 0282执行。

7.1.6 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作用内容包括:

a)崩塌、滑坡、泥石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形成和

诱发机制、危害等及其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孕灾条件。具

体要求按照DZ/T 0261执行。

b)地裂缝。包括地裂缝出现的时间、空间分布、发育规模及活动特征;地裂缝成因类

型及诱发因素;地裂缝对建(构)筑物、农田、道路等危害情况及当地整治地裂缝

的措施和经验。具体要求按DZ/T 0286执行

c)地面沉降。包括地面沉降发生的时间、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范围、发展趋势等;

地下水、地热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变幅和速率;沉降区内

已有构筑物、管线、道路等变形破坏情况及当地防治地面沉降的措施和经验。具体

要求按现行DZ/T 0283执行。

d)地面塌陷。包括地面塌陷诱发原因、发生时间、分布、形态、规模、密度等;上覆

第四系土体的类型、厚度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表工程设施等的破坏损失情况当地

防治塌陷的措施和经验。具体要求按DZ/T 0286执行

e)活动断层。包括活动断层位置、规模、性质、特征、产状和延伸展布情况,具体要

求宜参照DB/T 53执行;调查活动断层活动性和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

响和损害。

f)饱和土液化。包括可液化砂土的性质、土的时代、粒径、饱和度、粘粒含量、不均

匀系数、结构和相对密度;可能液化土层的埋藏条件,上覆土层的岩性、厚度,可

能液化土层的厚度和排水条件等;饱和土液化对建筑物、道路等危害情况及当地防

治饱和土液化措施和经验。

7.2 特殊岩土地区专门调查

7.2.1 特殊岩土调查内容包括:

岩溶、红层、软土、红黏土、膨胀土、黄土、冻土、盐渍土和污染土等内容,除执行第7.1条规定外,还应侧重于其特殊地质条件的专门工程地质调查。岩土体野外鉴别方法参照附录B执行。

7.2.1 岩溶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岩溶的发育条件和分布规律,岩溶的形态特征及其发育程度。调查要求按照DZ/T

0097执行。

b)岩溶塌陷和地面下沉、开裂等地面变形现象。

c)岩溶区滑坡、崩塌和危岩等斜坡重力地质现象的分布和形成条件,评价斜坡的稳定

性,划分不稳定地段。

d)对岩溶地区的水工建筑物、岩溶洼地垃圾填埋、尾矿库、废渣、废水堆弃地点,应

调查可能的岩溶渗漏病害的产生条件,分析病害的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e)对于岩溶地区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宜调查评估工程建设活动对地下水流场改变及其

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7.2.2 红层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红层的成分、成岩程度、层序及其组合特征,进行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b)含盐红层的发育层位、产出方式、厚度、物质成分及其溶蚀形态和分布特征。

c)含胀缩性泥(页)岩红层的发育层位、岩性组成、黏土矿物成分和含量、工程地质

性质、厚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d)红层中影响风化的岩性、气候和地形地貌等因素以及风化层的分布、厚度和变化规

律,并进行风化带划分。

e)岩层的组合情况,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形成条件、结构

类型、成因、形成时间、发育阶段、演变过程及现阶段稳定程度红层水土流失及地

下水情况。

7.2.3 软土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软土岩性、物质组成(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成因类型、

时代、厚度和分布规律。

b)软土中的特殊土层(如淤泥、泥炭、硬壳)的分布规律以及工程地质特性。

c)与软土分布有关的自然和各种工程地质现象,如土层的压缩变形,地基、边坡、堤

岸等的失稳及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质问题。

7.2.4 红黏土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红黏土的结构成分、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地貌特征、成层厚度及分布规律。

b)红黏土的工程地质性状,特别是胀缩性、崩解性和软化性等,查明在剖面上其强度

随含水量和塑性状态的变化及下部软化层的埋藏和分布情况。

c)红黏土中的土洞与塌陷,建筑物地基的开裂和变形,以及由于基岩面强烈起伏、红

黏土层厚度变化和软土层分布不均引起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

育和分布特征。

d)红黏土的含水类型和特征、地表水渗漏情况和地下水的分布、水位变化及其与岩溶

地下水的关系。

7.2.5 膨胀土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膨胀土的岩性、结构、矿物成分、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土层厚度、裂隙发育状况

及分布规律。

b)膨胀土膨胀、收缩、压缩等性质,根据地质、地貌条件及胀缩性指标对膨胀土进行

分类、分区评价。

c)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及建筑经验。

d)地形地貌、植被、地表径流、地下水条件等对土层中水分增减和运移的影响。

e)搜集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地温、日照等资料,分析其对土层胀缩性的影响。

7.2.6 黄土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湿陷性黄土的地层结构、厚度与分布,应注意新近堆积黄土的调查。

b)黄土的湿陷性质、程度和变化规律,按现行规范划分场地的湿陷类型。

c)黄土湿陷等级,按预测累计湿陷量划分黄土的湿陷等级,黄土的湿陷性等级划分方

法按照GB 50025执行。

d)黄土洞穴侵蚀的分布及规律。

e)黄土斜坡地段下伏地层岩性、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组合关系,特别是要查明黄土斜坡

地段下伏新近纪地层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组合关系。

7.2.7 冻土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冻土的类型、垂向及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厚度及成因。

b)冻土区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动态变化及水化学特征。

c)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d)冻土地区冻融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条件、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

7.2.8 盐渍土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盐渍土的成因类型、发育厚度、含盐性质和程度及其分布规律。

b)盐渍土的膨胀、收缩、湿陷、压实、压缩等工程地质性质指标,做出工程地质评价。

c)影响盐渍土形成和变化的气候、地形、地貌、岩性、结构、地下水埋深和水质条件。

d)盐渍土盐分聚集迁移的规律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7.2.9 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母岩地质年代和岩石名称、参照GB 50021划分岩石风化程度。

b)岩脉和风化花岗岩中球状风化体(孤石)的分布,初步分析其对地基(包括桩基)

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c)岩土的均匀性、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分布,初步分析软硬互层或风化程度不同地层

可能造成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d)对于厚层的强风化和全风化岩石,宜结合当地经验进步划分为碎块状、碎屑状和土

状;厚层残积土可进一步划分为硬塑残积土和可塑残积土,也可根据含砾或含砂量

划分为黏性土、砂质黏性土和砾质黏性土。

e)地下水赋存条件。

7.2.10 污染土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污染土地区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调查其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状况、植被状

况。

b)区域土壤类型特征,调查其成土母质、土类名称、分布面积、土壤组成、土壤特性、

土壤结构等。

7.2.11 填土地区调查内容包括:

a)查明填土的物质组成和来源、堆积年限、堆积方式,鉴定填土类型。

b)判定填土地基的均匀性、压缩性和密实度;必要时应按厚度、强度和变形特性进行

初步分层或分区评价。

c)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d)对堆积年限较长的素填土、冲填土和由建筑垃圾或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

土,当较均匀和较密实时可作为天然地基;由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

有腐蚀性的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不宜作为天然地基。

7.3 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专门调查

7.3.1 活动断层和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调查

在活动断层发育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a ≥ 0.2 g的调查区,应调查和评估以下内容:

a)活动断层空间位置、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等,具体要求宜按照DB/T 53执行,补充

必要的综合物探和钻探、槽探工作量。

b)应结合年代学测试和综合分析,厘定断层最新活动时代。根据其最新活动年代,将

活动断层划分为早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层;其中全新世活动断层宜

根据平均活动速率和历史地震强度等级进一步划分为强烈、中等和微弱活动断层。

c)历史地震导致的斜坡失稳或变形、饱和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面塌陷和裂缝等地

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

d)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长度、宽度、破裂类型、破裂性质及组合特征,位移分布和

对构(建)筑物的破坏情况,研究提出区域近断层建筑物的合理避让距离。

e)在地震峰值加速度a ≥0.2 g的山区,应提出典型地震滑坡的变形失稳模式,在重

要规划建设区或典型地震滑坡地区,开展斜坡岩性组合、结构和形态调查,初步分

析地震动场地效应,进行不同概率条件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

7.3.2 岩溶塌陷及岩溶突水

在历史岩溶塌陷灾害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区,应调查和评价以下内容:

a)岩溶地面塌陷的数量、形态、规模、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查明岩

溶地面塌陷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b)地下水水量及其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掌握岩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其与地表水

体、大气降水和第四系孔隙水的转化关系与转化量。

c)第四系土层的成因、岩性及颗粒组成、厚度、结构及其工程地质性质,重点关注覆

盖层中的“土洞”。

d)开展可溶岩岩溶发育规律调查,查明岩溶发育特征,掌握地下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

规律。

e)诱发(触发)岩溶地面塌陷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条件。

f)典型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演化过程和地质结

构特征。

g)应提出区域主要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模式,开展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与

区划;提出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对典型塌陷点和隐患区提出紧急避险

或防灾预案建议。

h)针对岩溶突水灾害的工程地质调查,应在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工

作的基础上,查明区域主要岩溶洞穴、泉和地下河的位置、高程和特征,补充综合

物探、钻探,查明规划建设的隧道或地下硐室的地下岩溶管道、溶腔、溶洞的发育

情况、富水性及其与地表水体、上覆地下含水层的联系、可能导水的裂隙及裂隙发

育情况等,评价工程施工建设诱发涌、突水可能性及其导致的地表水、地下水、泉

水疏干和岩溶塌陷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i)地下工程(交通隧道、水电工程隧洞、地下硐室等)规划建设时,应开展更大比例

尺调查。

7.3.3 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

在地质条件复杂、人口密集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区,应调查和评价以下内容:

a)区域主要易滑地层和斜坡松散堆积物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与滑

坡、崩塌、泥石流的相关性,编制专门工程地质图。

b)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结构特征、分布范围、影响因素、诱发因素、威胁范围及危

害程度等;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析其可能的诱发因素、变形破坏方式、潜在影响

范围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地质灾害及隐患编录,编制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提供

隐患点群测群防和应急避险措施建议,必要时附相关图件和照片。

c)应选取不同类型典型斜坡和沟谷断面,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山地工程,开展工程地

质剖面测量,重点调查岩土体组合、斜坡结构类型,分析斜坡稳定性。

d)应选取典型重大滑坡灾害(或隐患)进行工程地质勘查,揭示其变形破坏特征,开

展稳定性分析评价,提出防治方案或防灾对策建议。

e)应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编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和危险性区划图,

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对重点调查区,以现场调查为主,宜初步分析不同概

率水平地震或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

7.3.4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在年地面沉降速率大于30 mm/年的地面沉降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300 mm或地面沉降、地裂缝高易发区,应调查和评价以下内容:

a)应在1:50 000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围绕地面沉降、地裂缝机理与

防控技术研究开展专题调查与研究,宜补充控制性工程地质钻探和监测等工作,调

查内容和相关技术要求按DZ/T 0283执行。

b)地面沉降空间分布规律、区域地面沉降速率和沉降中心速率。

c)重点地区最大取水深度范围内的主要可压缩层和含水层的变形特征,含水层水文地

质特征,地下水的埋深、承压性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d)搜集地下水开采、回灌量和实际开采的层、段;各含水层水位的变化幅度与速率;

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e)建立区域地面沉降地质模型,综合分析评价地面沉降发展趋势。

f)地裂缝出现的时间、空间分布、发育规模及活动特征,对建(构)筑物、农田、道

路等破坏特征,对地裂缝灾害进行调查编录。

g)地裂缝发育地区第四纪地层和基底构造特征,分析地裂缝成因类型及诱发因素,提

出地裂缝形成演化的地质模式,综合评价地裂缝发展趋势。

7.3.5 采空区地面塌陷或采煤沉陷区

a)主要通过搜集资料和调查访问,必要时辅以物探、勘探和地表移动的观测,以查明

采空区、采煤沉陷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形特征。

b)采空区上覆岩层(松散层)的厚度、地层的倾角、综合岩性、岩层层位分布及其物

理力学性质。

c)利用资料搜集,查明矿层、煤层层数、倾角、深度、厚度等矿层埋藏条件。

d)了解采矿、采煤方法。主要指顶板管理方法对应的部分开采法(条带采煤法、柱式

体系采煤法)、充填采煤法、全部垮落法(走向、倾斜长壁采煤法);推进速度对应的

综采、普采、炮采。采厚和重复采动对应的一次采全厚采煤法、分层采煤法、放顶

煤采煤法。

e)采空区断层(断层密度、断层强度、断层倾角等)、灰岩溶洞、陷落柱等地质结构及

构造特征。

f)特殊采煤法所留煤、矿柱的稳定性、引起老采空区活化的因素、地下水的影响、地

形与地貌特征。

g)采空区宜根据开采情况、地表移动盆地特征和变形大小,划分为不宜建筑的场地和

相对稳定的场地,相关技术要求按GB 51044执行。采煤沉陷区宜建立稳定性综合

评价指标,划分稳定性等级,提出土地开发利用建议。

h)对老采空区,应查明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埋深、充填情况和密实程度等,评价其上

覆岩层的稳定性;对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应预测地表移动的规律,计算变形特征

值。对采煤沉陷区应综合评价其稳定性程度,划分稳定性等级。

7.3.6 饱和土液化

在调查区地震峰值加速度≥0.15 g,存在区域性埋深小于20m的饱和土、地层为全新世砂土、粉土和软土时或历史地震液化灾害严重的地区,应调查和评价以下内容:

a)饱和土液化判别应先根据粘粒含量百分率、地质年代、地下水位深度(设计基准期

内年高水位或近期年高水位)和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进行初步判别,当初步判别认

为有液化可能时,应再作进一步判别。液化的判别宜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定液化

可能性和液化等级。判别方法应按照GB 50011执行。

b)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下水等与液化有关的场地条件;当场地及其附近存在历

史地震液化遗迹时,宜分析液化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倾斜场地或液化层倾向水面或

临空面时,应评价液化引起土体滑移的可能性。

c)凡判别为可液化的场地,应阐明可液化的地层、液化指数,并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

级,具体要求可按照GB 50011执行。

7.4 其他特殊工程地质问题调查

a)当存在大规模人工水体、人工填筑体(填海造陆,填方造地、垃圾填埋等)时,宜

对其地质环境效应和工程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开展专项调查、监测和专题研究

工作。

b)当工程经济活动涉及大型深基坑、深埋长隧道,高地应力岩爆,巨型松散堆积体,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型废弃矿坑、岩溶洞穴、深厚覆盖层)等特殊工程地质问题,宜开展专项调查和专题研究工作。

8 技术方法

8.1 遥感地质调查

8.1.1 开展土地覆盖类型、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工程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及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等要素的遥感调查和解译工作,编制工程地质遥感解译图;遥感技术要求参照DZ/T 0151 执行。

8.1.2 根据调查对象和调查精度,按以下要求合理选取中、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以及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数据作为遥感信息源:

a)开展1:50 000调查工作,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5 m的遥感数据。

b)开展1:10 000重点地区调查工作,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1 m的遥感数据。

c)开展重点调查区、城镇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调查,在无存档大比例尺航空遥感

数据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无人机遥感数据。

d)在满足遥感调查精度的条件下,应选用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

适中的合格遥感数据,推荐采用价格低或免费的国产资源三号、高分一号、高分二

号等卫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

8.1.3 选用植被覆盖度低时段的遥感影像,要求如下:

a)北方应选择初春或秋末地表裸露、植被、气象干扰因素较小的时段。

b)南方则应选择作物收获后的时段。

c)遥感数据的云层覆盖量应小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图像的条带、噪声应尽

可能少。

d)遥感数据源应具有较强的现势性,能反映工作区的现状,且时效性一般不应超过2

年。

8.1.4 遥感影像应进行几何校正,要求如下:

a)采用国家控制点、地形图采集、GPS现场实测点等,消除遥感图像畸变,与地理坐

标配准。

b)在建立控制点网基础上,采用地形图、航片立体像对、卫星图像像对或雷达数据生

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精度必须满足国家测绘规范的相

关要求。

8.1.5 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应在野外路勘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不同遥感数据源的典型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土地覆盖类型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地质灾害要素等遥感解译标志。

8.1.6 遥感影像上图斑面积大于4 mm2的具有意义的工程地质面状要素、长度大于2 cm的线状要素均应解译出来,应勾绘出其范围和边界;图斑面积小于上述尺寸的,可用规定的符号表示。

8.1.7 宜采用不同类型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解译和利用遥感影像立体像对生成立体模型并与DEM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制作三维可视化的虚拟场景。

8.1.8 工程地质遥感解译,宜利用DEM生成地形阴影,结合地形地貌分析,补充解译遥感影像难以识别的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体及其背景条件。

8.1.9 应对遥感解译结果进行野外实地验证,修正初步解译结果。必要时应通过不同时相图像对比分析其演化状态。

8.1.10 按1:50 000国际标准图幅或工作区范围自由分幅,编制工程地质遥感解译图。对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除准确标示地理位置及边界范围外,还应制作表现其结构组成的三维影像图。遥感解译图应标注遥感图像(数据)类型、分辨率、接收时间、图像处理和遥感解译方法技术、解译精度等内容。

8.2 工程地质测绘

8.2.1 制作野外工作手图。条件允许时,应使用工程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在地形、地貌图及遥感影像地图上制作电子版的工程地质草图,比例尺应为1:25 000及更大比例尺。也可以按照相同要求编制纸质版的工程地质草图。

8.2.2 正式测绘前,应预先实测代表性地质剖面,建立典型的地层岩性柱状剖面和标志,确定工程地质填图单元。

8.2.3 测绘精度要求。地质界线和调查点的精度,在图上误差不超过1 mm;有重要意义的填图单元,在图上不足2 mm者,可放大表示。

8.2.4 工程地质测绘的调查点布置、密度及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以路线穿越法为主,对重要的界线可以适当追索,观测路线一般沿工程地质条件变

化最大的方向布置。

b)调查路线间距1 km~3 km,每个重要填图单元体应有调查点控制。

c)调查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露头,当露头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的山地

工程。

d)一般调查点应采用GPS定位,1:5 万比例尺图面误差应不超过1mm;重点调查点可采

用高精度GPS(RTK)进行定位和高程校正,1:1 万比例尺图面误差应不超过1 mm。

e)调查点数量可根据遥感解译成果适当减少,但最高不超过30 %。

8.2.5 各种地质体的界线应实地勾绘或根据遥感解译进行界线核定。工程地质问题视其规模大小或类型采用圈定边界,或用符号等方法表示,当其集中分布时也可用群体符号表示。

8.2.6 调查点记录应客观准确、条理清楚、文图相符。记录可采用手图、采集系统和记录本等格式,并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以及照片等。采集系统和记录本相互补充。

8.2.7工程地质测绘一般观测点,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野外调查点,工程地质钻探和山地工程等的记录格式见附录C。其中,表C.2 ~表

C.7和表C.9应建立对应的数据库。

8.2.8工程地质测绘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a)野外工作手图和实际材料图;

b)工程地质草图;

c)实测剖面图;

d)各类调查点的记录卡片或记录本;

e)工程地质钻探、浅钻、山地工程(坑、槽探)记录表及素描图;

f)地质照片图册;

g)文字总结。

8.3 地球物理勘查

8.3.1 工程地质调查中,物探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物性参数、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场地条件及调查的要求综合考虑,具体参见附录E。对于解决较复杂的地质问题,以采用综合物探为宜。

8.3.2 应充分搜集利用以往的物探成果及各类遥感资料,重点是航磁、区域重力、电法、区域地震剖面等资料。当确认以往资料有充分利用价值后,可减少新投入的物探工作量:当可利用的资料达到调查要求时,应进行适量的检查、核对工作。

8.3.3 应根据调查设计书提出的任务,参照有关物探规范,编制物探设计书或在调查设计书中列出物探方面的专门章节。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资料整理、编写报告和成果验收。

8.3.4 物探的技术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于物性前提不明、地质效果有争议的地区,在布置物探之前,应先开展适量的试

验工作;

b)地面物探工作的探测深度,一般应大于钻探深度;

c)物探剖面应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异最大的方向布置。物探应与钻探密切配合,钻探是

物探的验证手段,物探又是钻探工作的延伸与补充;

d)在钻探困难或仅需要初步探测某些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区,可单独进行物探工作;

e)物探异常点附近应加大工作量,确定异常区范围,研究异常性质;

f)岩芯采取率低或需了解岩溶、裂隙带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的钻孔,应进行测井。对有

代表性的钻孔作纵(P)、横(S)波速测井;

g)对有代表性的岩、土试样宜进行纵、横波速度(νp、νs)、动泊松比(μa)、动剪

切模量(Ga)、动弹性模量(Ea)测试;

h)当发生难解、多解或解译成果有争议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或其它勘探手段综合判定;

i)重点地段可进行较高精度的物探工作。

8.3.5 物探成果与其它地质成果要进行综合编录、综合解译。应编制物探推断的地质图件或综合物探、地质两方面成果的地质图件。

8.3.6 应提交的物探成果有:

a)物探报告,附图,附表等,作为附件或单独归档。

b)物探实际材料图。

c)各种物探方法的柱状、剖面、平面成果图及地质推断解译成果图。

d)动弹性力学参数等各种测量数据表。

e)物探文字报告。

8.4 工程地质钻探

8.4.1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地表以下地质结构,岩土体的性状、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并为采取试验样品,进行野外测试提供条件。主要包括:

a)了解岩土体的性状、厚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岩土体分层,划分岩土体结构类

型。

b)研究地质构造变化、破碎带空间分布、构造岩岩性和充填物及其胶结程度以及它们

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c)了解风化带、滑动体、岩溶等外动力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规模、组成物质或填充

物的性质及发育规律。

d)了解透水、含水层组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渗透性、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和水

质。

e)进行取样试验及野外测试,了解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8.4.2勘探点、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平原盆地区宜围绕区域地质地貌、地层岩性和构造等要素的典型剖面部署勘探点、

线。

b)山地丘陵区主要布置在覆盖区,勘探线按垂直构造线或沿地貌和岩性变化较大的方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六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与开发秩序,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勘查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性意见,在以往我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开发成果利用的基础上,参考类似矿种及兄弟省工作经验,编制《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可作为该类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评审的暂行依据。对《暂行技术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请及时反馈给省储量评审中心,以便统一修正。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技术要求起草人:宋锋、尚玉忠、李军、王卫、翟丹丹。 本技术要求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1 范围 《暂行技术要求》规定了普通建筑石料矿产的分类、地质勘查工作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内容。 《暂行技术要求》的地质勘查主要指为了满足矿山开发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 《暂行技术要求》适用于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勘查设计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成果验收、评审的依据;还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工程地质学最新完整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条件: 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2、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3、工程地质学: 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 4、原生矿物 岩石经物理风化破碎,但成分没有发生变化的矿物碎屑。 5、次生矿物 岩石经过化学作用,使其进一步分解,形成一些颗粒更细小的新矿物。 6、粒径 土颗粒的大小以其直径来表示,称为粒径,其单位一般采用mm。粒径只是一个相对的、近似的概念,应理解为土粒的等效直径。 7、粒度成分 土中各个粒组相对百分含量,通常用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表示。 8、等(有)效粒径 非均粒土累积含量占10%(粒组累积百分含量)所对应的粒径。(平均粒径=50%限制粒径=60%) 9、不均匀系数是土的限制粒径和有效粒径的比值,即为Cu=d60 d10。Cu值越大,土粒越不均匀,累积曲线越平缓;反之,Cu值越 小,则土粒越均匀,曲线越陡。 曲率系数 2d30是累积含量30%粒径的平方与有效粒径和限制粒径乘积的比值,即为 Cc=,Cc值能说明累积曲线的弯曲情d10?d60 况。 10、土的结构: 是指组成土的土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和土粒的排列情况。 11、土的构造:

在一定的土体中,结构相对均一的土层单元体的形态和组合特征。包含土层单元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相互关联等方面。 12、细粒土的稠度: 由于细粒土的含水率不同,表现出稀稠软硬程度不同的物理状态,如固态、速态或流态,细粒土这种因含水率变化而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物力状态,即为细粒土的稠度。 13、稠度界限 随着含水率的变化,细粒土可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稠度状态,相对于转变点的含水率,称为稠度界限,也称为界限含水率。 14细粒土的可塑性 细粒土的含水率在液限和塑限两个稠度界限之间时,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揉塑成任意形状而不破坏土粒间的连结,并且在外力解除后仍保持已有的形状,细粒的这种性质称为它的可塑性。 16、土的前期固结压力: 是土层在过去历史上曾经受过的最大固结压力。 17、黏性土和非黏性土: 黏性土具有结合水连结所产生的粘性土。如细粒土; 非黏性土土粒间无连结,不具粘土。如粗粒土、巨粒土。 18、湿陷性: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显著附加沉陷的性能。19、触变性: (土饱水而结构疏松)在振动等强烈扰动下其强度也会剧烈降低,甚至液化变为悬液的这种现象。 20、湿陷系数: (黄土)试样在某压力作用(p)下稳定的湿陷变形值与式样原始高度的比值称δs=hp-h'p h0,式中hp为保持天然 的湿度和结构的土样,施加一定压力时,压缩稳定后的高度(cm);h'p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侵水作用下,下层稳定后的高度(cm),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cm)。 21、自重湿陷系数: (黄土)实验在与其饱和自重压力相等的压力作用下,压缩稳定后的湿陷值与土样原始高度的H值δ2s='hz-hz式h0 '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中hz为保持天然的湿度和结构的土样,施加至土样的饱和自重压力时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cm);hz

地质孔钻探施工方法

尼泊尔波特可西河水电站钻探施工措施 1.工程概述与勘探目的 尼泊尔波特可西河水电站位于波特可西河上游,水流较急,水深2米左右。坝区钻探点多位于大坝左岸。左岸边坡距河床面高差十至二十米,种植有树木与庄稼。河床覆盖层以大漂石、砂卵石为主。应设计方要求进行地质钻探,表面土层辅以标贯、重型动力触探钻探等原位测试。地质钻探目的:查明坝区、隧洞进口等部位覆盖层厚度、岩性、岩体风化程度、构造、透水性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 2.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技术要求与钻孔任务书等初步判断:坝区DBZK01与DBZK02D为0~10米的碎石质粘土,10~30米为石英千枚岩等。沉砂池DBZK04、DBZK05、DBZK06位于边坡以上位置,其0.0~10.0米均为含碎石质粘土覆盖层,10.0~20.0米的石英、千枚岩等。上下游围堰DBZK07、DBZK08号孔孔口平河床水面, 0~10米为大漂石块石、漂卵石夹砂层,10~20米为石英、千枚岩、白云岩等。隧洞进口DBZK09位于公路边,覆盖层1米。基岩为石英岩、白云岩、千枚岩等。 2. 编制依据 整个施工过程严格执行下述施工依据: (1)、《Dl5013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2)、《SL 31-2003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钻孔压水试验规》; (3)、《SL345-2007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 (4)、《YS 5219-2000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 (5)、相关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规范和设计文件等。

3. 钻探施工步骤 施工过程见以下流程图

4.施工布置 4.1 供水、电布置 (1)钻探工程施工用水,采用清污两用潜水泵布置在钻区中间,纱网过滤抽取河水。采用一级或两级供水,距离较近的可用抽水泵做压注水试验,或用灌浆机做压水试验。 (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置75KW发电机布置在下游围堰DBZK09号孔附近。架设专用线至钻探孔所在作业区,夜间施工照明安装175W~500W草地灯照明。 4.2道路场地布置 用钢管撬棍等搬移石头开路便于人工搬机。在斜坡区域用十字镐与铁铲整平钻点平台区域以便搭设脚手架平台。及时与经理部业主等协调好庄稼地等场地问题。 4.3施工期间的排水 在庄稼地区域施工的排水将用水管引水至安全区域,以免长时间侵泡损坏当地村民的庄稼,以及造成不必要的滑坡等泥石流。 5.钻探与试验要求 5.1、每个钻孔地质人员都提供相应的钻孔任务书,钻探人员开钻前须注意阅读,清楚每个孔的试验、取样位置及要求,严格按照钻孔任务书要求完成钻探任务。 5.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根据具体实际地质情况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贯入前触探架应安装平稳,保持触探孔垂直。试验时穿心锤应自由下落并尽量保持连续贯入,贯入速率宜为15~30击/min。当土较松软时(5击贯入量大于10cm时),记录每阵击的贯入量以及相应的锤击数。一

矿井地质专业技术规范

矿井地质专业技术规范

矿井地质专业技术规范 总则 第一条矿井地质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矿井的一切采掘工程都必须以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依据。为此,必须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更好地研究与解决 煤矿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地质问题,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 第二条矿井地质是指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采结束为止这一期间的全部地质工作。 第三条矿井地质工作必须坚持为生产服务的方向;根据矿井不同地质条件,按照生产建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行。 第四条矿井地质必须坚持现场观测和综合分析并生的原则。实见资料必须准确、完整; 预测资料必须有理有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第五条矿井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 5.1 研究矿区(矿井)煤第地层、地质构造、煤层和煤质的变化规律,查明影响矿 井生产建设的各种地质因素。 5.2 进行矿井地质勘探、地质观测、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生产建设各个阶段所 需的地质资料,解决采掘工作中的地质问题。 5.3 调查、研究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 5.4 开展矿井地质科学研究,积极引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矿井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产各种地质问题 矿井地质基础工作 一、必备的成果卡片 1、地质构造素描卡片 1.1、收集资料:现场收集并上原始记录本。 1.2、内容:包括陷落柱、断层、及其它构造(冲刷带、底鼓、节理等) 1.3、要求: 1.3.1、对陷落柱应现场观测描述其形状、大小和陷落角,充填物的岩性、层位、 密实程度和含水性以及陷落柱附近煤,用地质罗盘量出岩层产状要素等。 1.3.2、对断层的观测应描述断层的性质、断距和断裂结构面的力学属性来进行。 1.3.3、其它构造的观测如冲刷带必须观测冲刷标志,系统收集供判明冲刷类型, 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的资料。

工程地质勘察钻孔钻探技术要求

人民路五期安置房场二期工程场地 钻探技术要求 1.、终孔标志 取样孔及标准贯入实验钻孔均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5.0~8.0m,一般性钻孔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3.0~5.0m。 2、勘察方法 2.1钻探:所有钻孔(包括技术性控制孔、一般性钻孔)均进行全孔段取芯,所有岩芯均应按回次顺序排放,并加贴岩芯牌。钻探班报表应及时跟踪记录,严禁事后追记,对钻探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及时与现场负责人进行汇报。 开孔冲击钻进,待测得初见水位后,回转钻进,套管及泥浆护壁,全孔取芯,岩芯采取率:填土为80%以上,粘性土为85~100%,砂土为60~80%,强风化岩大于60%。 2.1钻孔孔径的要求应满足供室内试验的要求,钻孔孔径应为91-110mm;对软质岩或风化岩钻孔孔径91mm。 2.3遇土层变层,立即停钻,丈量机上余尺,计算土层深度。地层的分层高程误差控制在0.05m~0.1m之内。 2.4取样时保证孔底残留的浮土厚度不大于取土器废土段的长度(10cm),击入深度不允许大于取土器的有效长度 在做标贯前应清理孔底沉渣,保证孔底干净。准确记录标贯试验位置及锤击数。 2.5所有钻孔开孔冲击钻进,测初见地下水位,在终孔24小时后,

测稳定地下水位。所取水样应注明取样地点、日期、取样深度。 若发现不符合规范、规程的取样或标贯试验,现场地质员有权利废孔。 3、现场测试 3.1、标贯:在标准贯入实验钻孔中测试,每2.0m一个,必需严格执行(需进行杆长修正)。 3.2、动力触探:选5~6个有代表性的钻孔进行动力触探(素填土和卵石层中)。 4.、现场取样 4.1、水样:计划总共采取3组水样,水样采取前钻孔应适当洗孔。 4.2、土样:在取样孔中采取,间距2m 一个,每层土样不能小于10组。 5、现场管理 5.1、施工人员必须规范作业,文明施工。 5.2、野外施工结束后,应将施工场地整理干净交付甲方。交底人:接收人: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工程地质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 1、岩土体的各种与建筑有关的性质称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是指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2、粒径:土颗粒的直径,单位是mm。 粒组:土颗粒按大小相近、性质相似合成的组叫粒组(粒级) 3、斜坡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4、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矛盾而引起的,对建筑物本身顺理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5、不同结构类型,不同自振周期,不同阻尼比的建筑物在某一给定的地震过程作用下发生的最大地震反应称为地震反应谱。 6、随着含水率的变化,细粒土可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稠度状态,相应于转变点的含水率,称为界限含水率,也称为稠度界限。 7、附加应力是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中产生的应力。 8、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如侵蚀作用、堆积作用等形成的山坡、海岸、河岸等。 9、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它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传播介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10、在满足建筑物的强度和变形的条件下,允许地基变形的最大值。 二、简答题 1、土颗粒一般都带有正电荷,孔隙水中离子一般具有正负两级,因此就被土颗粒吸附,就形成颗粒表明结合水,相邻的两个土颗粒同时吸附一个离子,这样就有部分结合水称为两个颗粒的公共结合水,就将两个颗粒连结起来。 2、地震的发生是地应力的释放过程,地壳岩体的强度是确定,当地下应力集中到能使岩体破裂使就会产生地震,因此释放的应力最大也不会超过岩土的强度。震级就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因此也是有限的。 3、岩土体之所以能够被压缩,是因为其中有孔隙,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会越来越小,就越难以变小,因此压缩曲线就变缓。 4、有效粒径(d1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10%对应粒径。平均粒径(d5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50%对应粒径。限制粒径(d60)或称限定粒径(d6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60%对应粒径。 确定任意一组粒组的百分含量 任意粒组的上限粒径对应的百分含量S上限任意粒组的下限粒径对应的百分含量S下限则该粒组的百分含量 S= S上限- S下限 5、因为基岩密度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的幅度小,且速度快,能量很快就传播开了,实际烈度较小,破坏程度低。而松散沉积物密度小,地震传播速度慢,导致能量集中,地震影响范围不大,而破坏很强,实际烈度就高,破坏就严重。 三、1、由p-s曲线确定地基承载力: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较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对于比例界限荷载值与极限荷载很接近的土,当极限荷载PU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Pcr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两款确定时,且压板面积为0.25~0.50m2,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荷载量的一半。 (4)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实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2、工程地质勘探施工包含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感照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地勘钻探技术要求

《地勘钻探技术要求》 1、严格按所定孔位施工。 2、钻进度、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误差不大于5cm。 3、单孔钻入中风化基岩的深度,岩土分层深度以本方案确定的孔深为准。 4、岩心票、斑报表,必须及时、准确、不允许作回忆录。 5、岩心摆放必须整齐、有序。 6、对部分特殊孔岩芯进行拍照并附于报告中除按以上要求进行之外,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土层中严禁送水钻进; ②土层钻进严禁超管进尺,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出一般不得超过1.5米; ③钻探操作员要随时注意钻进情况并作好记录,如软硬变化、钻具坠落、卡钻、埋钻返回颜色,样块等现象。 ④加强岩心管理,每回次岩心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原则,顺序放置,并按四次详细填写岩心票; ⑤及时填写钻探班报表,做到量出记录准确,内容完整,认真做好简易水文观测记录(初基水位,静止水位、涌水、漏水等)。每孔必须进行孔深验证,允许误差范围为±了0.05m,封孔后,班报表应由机长及记录员签证。

一、现场地质编纱要求: 1、粘土层应描述成因、颜色、状态深度等; 2、岩体的描述包括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结构面、岩层厚度和风化程度; 二、测量、测试技术要求 钻孔测放,高程测量,岩、土样的采取试验应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 三、取样测试 采取的岩、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室外剪切试验,测度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四、关键过程界定 本项目中地调、钻探、岩、土样采取现场数据收集,室内资料整理为关键过程。 五、工作流程 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室内资料整理。 六、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项目负责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监控,在施工作业前制定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安全文明施工。施工作业场地应搭设围墙,并写标志语“此地施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等字样” 七、提高交技术成果 按照国家规范编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并包含总平面位置,勘察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岩、土试验成果报

工程地质试题答案

《工程地质》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5小题) 1、下列矿物中遇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B )。 A.xxB.方解石C.xxD.xx 2、矿物受力后常沿着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特性称为(B )。A.断口B.节理C.层理D.解理 3、某种矿物常发育成六方柱状单晶或晶族,或称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色或乳白色,玻璃光泽,无解理,贝壳状断口呈油脂光泽,此矿物为( D )。 A.石膏B.方解石C.xxD.xx 4、摩氏硬度计是由10种矿物组成的,它们是哪10种(B )。 Ⅰ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Ⅱ萤石、磷灰石、长石、滑石、辉石Ⅲ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橄榄石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A.Ⅰ、ⅡB.Ⅱ、ⅢC.Ⅲ、ⅣD.Ⅰ、Ⅳ 5、矿物表面反光的性质称为光泽,按矿物反光程度的强弱用类比法可将矿物的光泽分为下列哪三类(B )。 A.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油脂光泽B.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C.非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属光泽D.半金属光泽、珍珠光泽、玻璃光泽 6、岩石按成因可分为下列哪三类(A )。

A.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B.岩浆岩、变质岩、花岗岩 C.沉积岩、酸性岩、粘土岩D.变质岩、碎屑岩、岩浆岩 7、根据组成沉积岩的物质成分,通常把沉积岩分为哪几类(B )。 1 / 28 A.化学岩类、生物岩类、粘土岩类B.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及生物岩类C.生物化学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岩类D.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岩类8、某岩石的颗粒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并具有泥状结构、页理构造,该岩石是(B )。 A.板岩B.页岩C.泥岩D.片岩 9、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中的化学和生物岩类的是(B )。 A.大理岩B.石灰岩C.花岗岩D.石英岩 10、火成岩按所含矿物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哪几种结构(A )。A.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B.全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C.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D.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11、火成岩按所含矿物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可分为(B)。 A.显晶质结构、粗粒结构B.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C.隐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D.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12、变质岩的结构是指变质岩的变质程度、颗粒大小和连接方式,其正确的划分为下列哪一组(A )。 A.残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B.变余结构、碎屑结构、变晶

工程地质勘探钻探方法

工程地质勘探钻探方法 工程地质勘探,利用一定的机械工具或开挖作业深入地下了解地质情况的工作。在地面露头较少、岩性变化较大或地质构造复杂的地方,仅靠地面观测往往不能弄清地质情况,需要借助地质勘探工程来了解和获得地下深部的地质情况和资料。工程地质常用的勘探工程有钻探和开挖作业两大类。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有时也被归入地质勘探中。钻探 利用钻机向地下钻孔以采取岩心或进行地质试验的工作。工程地质钻孔的深度通常仅数十米到数百米。钻孔的孔径变化较大,一般为36~205mm,有时也采用直径达1m的大孔径钻孔。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方法可分为三大类。 回转钻进 又称岩心钻探,指在轴心压力作用下的钻头用回转方式破坏岩石的钻进,可取岩心,也可不取岩心。回转钻进是钻进岩石的主要方法,为了保持岩心的天然状态,冲洗液通常采用清水。回转钻进可以选用不同材料的钻头,常用的有合金钻头、钢粒钻头和金刚石钻头。前一种钻头适用于钻进软至中等硬度的岩石。后两种钻头适用于钻进坚硬的岩石。为了采取薄层软弱岩石、夹泥、断层或破碎岩石的岩心,通常还采用双层岩心管或三层岩心管以减少钻进中岩心的磨损。为了减少钻杆升降次数,提高钻进效率,还可采用绳索取心钻具,在每一回次钻进后,将岩心从钻杆中提出孔口。 土探孔一般不允许使用带冲洗液的回转钻进,但可采用干钻。

冲击钻进 利用钻具自重反复对孔底进行冲击而使土层破坏的一种钻进方法。冲击钻进分人力冲击和机械冲击两种方式。机械冲击一般采用机械提升和向下冲击,适用于各类土层钻进。在河流冲积的砂砾层中钻进时,为了取得砂砾石样品,通常采用平阀管钻冲击,跟管钻进。 在砂砾石中钻进时,还可用打入法取样钻进。用直径150~200mm的厚壁套管制成长约0.5m的半合套管,下端连接带弹簧的管靴,上端与套管连接。钻进时将套管打入孔底0.4m左右,然后起拔套管,取出砂砾石,再将护壁管打入。这样逐次打入,逐次取样,直至终孔。冲击回转钻进 将冲击和回转钻进相结合的钻进方法,即钻头在孔底回转破碎岩石的同时,施加冲击荷载。 开挖作业 为揭露地质情况,在地表或地下挖掘的不同类型的坑道工程。主要形式有探坑、探槽、竖井和平洞等。其特点是地质人员可直接观察被揭露出的地质现象,采取各种岩土试验样品和直接进行岩土原位试验。地理环境 探坑 一种深度和断面都比较小的浅坑。断面呈圆形或方形。深度一般在1~3m。通常用其揭露被覆盖的岩体或采集土层和天然建材的试验样品。探槽 一种深度不大的长形沟槽。其长度根据追索的地质问题而定。主要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XX矿可行性论证工作方案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要求为了满足方案编制需求,需要沿矿区周边共布置水文地质钻孔X 个,孔深约X米;工程地质钻孔约X个,孔深约X米;洛阳铲孔X 个,孔深X米。见《XXXXX探孔布置图》。 1、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成井做长观孔) (1)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①.水文地质勘探抽水孔(井)的钻探方法:采用清水钻进,滤水管部分采用钢花管缠丝包网,过滤管直径要求:松散层不小于127㎜,基岩不小于110㎜;抽水试验孔终孔直径要求:较过滤管直径大1~2级,填料时大150~200 mm;过滤管长度要求:含水层厚度≥30m,长度取20-30m;含水层厚度<30m,长度与厚度一致。基岩中,当孔壁稳定或溶洞充填物较少时,可不设置过滤器,钻孔直径不小于91㎜。施工完成后,采用空压机与水泵联合洗井。 ②.观测孔的钻探方法,采用清水跟管钻进,孔径90mm;滤水井管采用PVC管,管径75mm;滤水管采用PVC管穿孔钻眼包网,长度2~3米。 ③.抽水孔(井)钻探过程中按工程勘察的控制孔进行地层描述,同时进行取样,钻探中每2米取样一个,变层加取,重量1kg左右,必要时进行测试。 ④.洗井要求: a.对水文地质勘探抽水孔(井)采取空压机与水泵联合洗

井方式,达到水清砂净。 b.对观测孔采取反冲洗方式洗井,即向观测孔注水,并利用空压机吹洗,交替进行。 ⑤.滤水管制作: a.滤水管采用钢花管缠丝包网。 b.规格:管径Φ110mm。采用Φ110mm钢管制作,每5~10cm 钻一个3~5mm孔,笼外缠聚乙稀加强丝。底部封闭。过滤网,网眼直径:(2~2.5)d cp滤水管长度不超过5.0m。 ⑥.井管下入: a.下过滤器前用符合标准清孔。 b.用直接提吊法下过滤器,接头处可以焊接或套接。 c.下放过程中要慢、稳、不能刮靠孔壁。 d.井孔垂直度不超过1‰。 ⑦.填砾: a.填砾时必须保证滤水管平直、居中。 b.必须沿过滤器四周均匀连续填砾。 c.投砾量超过滤水管顶部2~3米。 ⑧.洗井: a.投砾后立即向孔内注入清水,将泥浆替出。 b.下入潜水泵抽水,采用抽灌洗井法,先进行抽水,再进行孔口灌水,交替进行。 c.洗井时要经常观察孔口排水的水质变化,不含泥浆或钻粉等污染物质即可。 d.洗井时应定时(半小时)观测一次出水量。 e.根据底层情况,适当调节洗井强度和时间,细颗粒地层

工程地质学试卷及答案8套

工程地质试题1 一、名词释义(每小题2分,共20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活动断层 3、岩体结构 4、液化指数 5、软化系数 6、地质工程 7、卓越周期 8、管涌 9、固结灌浆 10、地应力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岩体完整性含义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 2、风化壳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风化程度定量指标? 3、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4、简述岩爆发生的机理?

5、简述砂土液化机制? 6、软弱岩石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7、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8、岩溶发育基本条件是什么?岩溶区工程建设遇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9、野外如何识别滑坡? 10、水库地震的特征是什么?其成因学说有哪些? 三、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结构面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工程意义? 2、分析坝基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简要说明剩余推力法、等稳定法的原理。 四综合论述题(14分) 分析边坡工程研究的内容和稳定分析的方法?

工程地质试题2 一、区别各组概念(每小题4分,共20分) 8、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 9、液化指数与液性指数 10、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 4、固结灌浆与帷幕灌浆 5、震级与烈度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岩体结构含义是什么?岩体结构类型是怎样划分? 2、风化壳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风化程度定量指标? 3、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4、简述岩爆发生的机理? 5、简述砂土液化机制? 6、结构面的成因分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每种类型。 7、卓越周期含义是什么?如何利用波速试验资料确定卓越周期? 8、岩溶发育基本条件是什么?岩溶区工程建设遇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9、野外如何识别滑坡? 10、坝基渗透变形破坏类型有哪些?如何防治之。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工作部署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

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自2002年3月4日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个省部合作协议以来,截止2008年底,农业地质调查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展,覆盖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尺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评价和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2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由省、部合作实施的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

(完整版)工程地质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0 分,共80 分) 1. 关于相对地质年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地质工作中,绝对地质年代比相对地质年代用得多。 B)侏罗纪形成的地层称为侏罗系。 C)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主要是根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来确定。 D)相应每个时代单位宙、代、纪、世,形成的地层单位为宇、系、统、界。如中生代形成的地层单位称为中生系。 答案:B 2. 关于岩石地层单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地区在地质历史中所形成的地层事实上是不完全相同的。 B)群、组、段是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 C)群是地方性岩石地层的最大单位。 D)以上说法不全对。 答案:D 3. 关于第四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早的一个世纪,也是包括现代在内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最新时期。 B)第四纪地质历史事件及其地质作用对现在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影响最大。 C)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D)第四纪的地层为各种近代堆积物。 答案:A 4. 残积层是()作用的产物。 A)水平运动。B)河流沉积作用。山洪急流。D)雨水和雪融水坡面片流。E)岩石风化。 答案:E 5. 坡积层()作用的产物。 A)水平运动。B)河流沉积作用。C)山洪急流。D)雨水和雪融水坡面片流。E)岩石风化。 答案:C 6. 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内业整理中的裂隙玫瑰花图的绘制方法为:() A )在I、IV象限构成的半圆内,按一定的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 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B)在II、III象限构成的半圆内,按一定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C)在I、II、山、IV象限构成的圆内,按一定的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 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 1、遥感 (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

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 (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 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 5、记录和填表 (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工程地质试题以及答案

工程地质试题 填空题 1岩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 2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划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种类型, 3岩体结构要素是(结构面)和(结构体)。 4褶曲基本形态是(向斜)、(背斜);断层要素有(断层线)、(断层面)、(断层带)、(段盘)。 5滑坡体的物质组成,滑坡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极深层滑坡)。 6岭垭口按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7层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展布状态)。倾斜岩层的产状主要有(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 8.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9.沉积岩的结构一般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 10.平原地貌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平原、(冲击平原)和 ()。 11.流水的侵蚀作用包括(化学侵蚀)和机械侵蚀两种式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种岩不属于沉积岩( C )。 A. 粉砂岩 B. 灰岩 C. 玄武岩 D. 白云岩 2. 坡面加固可起到下列( A )主要作用。 A. 增加斜坡的稳定性 B. 拦截防御作用 C. 防止水流大量渗入岩体 D. 防止软弱层风化,增加岩体完整性 3. 下列岩中哪一类是产生岩溶现象的主要岩种类( B )。 A. 硅质灰岩 B. 灰岩 C. 砂岩 D. 凝灰岩 4.震级是用来衡量( B ) A.地震大小的标准B.地面破坏轻重程度的标准 C.地震影响围的标准D.地震效应的标准5.下列岩属于沉积岩的是( B ) A.正长岩B.灰岩 C.英岩D.花岗岩 6.按照摩氏硬度等级比较,下列四种矿物中硬度最小的是( C )A.英(硬度7) B.正长(硬度6)C.解(硬度3)D.萤(硬度4) 7.下列结构特征中,不属于沉积岩结构的是( D )。 A.碎屑结构 B.泥质结构 C.结晶结构 D.玻璃质结构 8.影响滑坡的因素很多,但下列中哪个不是主要因素?( B ) A.岩性 B.温度 专业资料

钻探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 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目录 第一章依据 (1) 第二章项目管理 (1) 第三章钻探技术要求 (4) (一)岩芯采取率 (二)回次进尺 (三)钻探过程 (四)钻探记录 (五)取样和试验 第四章复杂与特殊条件钻进 (7) 第五章水文试验钻孔 (12) 第六章终孔 (14) 第七章封孔 (14) 第八章提交资料 (15) 第九章检查验收 (15) 第十章一般安全防护规定 (16) 附录1-钻探原始记录的标准作业 附录2-钻探检查与验收 附表A-钻孔工艺技术标准 附表B-钻孔记录技术标准

第一章依据 本钻探技术要求是根据《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9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铁路工程地质特殊岩土勘察规范》(TB10038-2001)、《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等规范,结合目前铁路勘察工作汇编的钻探技术要求。由于各勘探项目各有特点或侧重,故各项目勘探应以相关的各种现行规范和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交底、勘探作业细则、钻孔任务书的要求为准。勘测期间各测段应根据本测段具体情况补充有关钻探技术要求。钻探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各项目的规定和要求。 第二章项目管理 一、各勘探单位必须成立现场的勘探项目部(经理部);必须设有技术、质量、安全的专职领导,并不能擅离工地;根据机组和工点情况配足现场的专职技术人员;必须根据承担的项目特点,制定明确的安全、质量、技术、工艺等制度或要求,如岗位责任制(含经理部和机组各岗位)、作业流程和责任人、技术工艺要求、交接班制度(含交接班记录)、作业场地的环境、安全、质量控制和自检措施等,并严格执行。现场的各勘探项目部、机组、人员必须挂牌或有明确标识。如需撤换机组、机长、记录员,必须通过现场指挥部、地路处经计室考核同意备案,否则不予验收计价。 二、各单位的机组必须按照合同项目进度、质量要求和有关钻孔孔深、孔径、钻探工艺以及施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配置足够的各项钻探、测试、试验的设备、钻具和工具。终孔直径一般大于91mm。 三、在钻探准备阶段及钻探过程中应与甲方技术人员及孔内测试人员密切联系和配合,保证测试、试验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遇特殊情况通知应及时通知甲方技术人员。 四、钻孔质量检查:各单位的现场技术人员必须履行质量自检责任,并留下自检记录随时提供甲方或监理检查。甲方的检查一般为飞行检查、中间检查和验收检查。常在被抽检的钻孔附近0.5米范围内布置检查孔,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质量核定。检查孔完工后需及时整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原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提出质量检查报告,作为钻探质量评定的依据。 五、严格执行钻孔任务通知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