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石器时代的西亚,懂得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过程与方法: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我国乃至世界的地理知识、气候特征及旧石器时代的相关知识,对学习本课的知识点都做了铺垫。其次,七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对知识点已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总结分类的能力欠佳,因此,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指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二课时)——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一、新课导入

【展示】ppt给出一组现代和远古相对应的图片,主要反映的是农作物和家禽的演变,让同学们去组队,

【提问】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至今已有漫长的历史,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疑问“走访元史的农业聚落”(揭示新课题)

二、新授过程

(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活动】阅读教材第100页,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完成导学案的第1题和第2题。

【教师】PPT出示:“1、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合作完成问题。

【展示】请学生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答案

【小结】结合学生陈述的答案,师生共同完善问题答案如下:

1、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和狩猎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因此在某些条件适宜的地方人们开始对动植物进行栽培驯化,使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后,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的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它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如制陶、纺织等;同时促进了农业聚落的形成,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

【展示】PPT出示石镰、石耜、石磨及磨棒图片

【提问】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学生】回答:石镰——收割庄稼,石耜——开垦耕地,石磨及磨棒

——加工谷物。

【提问】石镰等这些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有什么不同?

【学生】经过打磨、光滑、好看……

【小结】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新石器时代

【展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图片

【提问】这些陶器可以用来做什么?

【学生】……

【活动】完成导学案第3小题,对比思考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有何主要的区别?

【学生】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为主,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使用磨制石器,并且实现了定居。

(三)典型的原始农业聚落

【展示】出示P100图8-6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提问】在世界农业和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西亚和中美洲。

【提问】随着农业和畜牧业起源,人类出现了定居,也就出现了原始的村落,那么最早的村

人教版七下历史与社会期中简答题整理(含答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与社会期中简答题整理 分析我国海陆疆域特点及优势。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 东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优良港湾有利与各国来往及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可通过陆上交通与各国来往。疆域辽阔给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蕴含丰富自然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影响:1、海洋湿润气候深入内陆,东部气候湿润。 2、多数河流自西向东,便于东西经济交通联系。 3、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观察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判 断哪幅为南方地区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B。图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 少雨,1月均温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东西部应各自发挥哪些优势实现交流和互补? 答:东部:给西部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教育、信息。 西部:发挥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方面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

化为经济优势。 “中国最美景观集中处”位于川滇藏交界处,即(横断山脉)。该区域显著特点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请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析旱涝灾害的频发。 答:自然:夏季风不稳定。 人文: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 分析海南岛地势特点。 答: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外流,因此为中间高,四周低。 以平原、丘陵为主。 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给长江下游河段带来的影 响主要有什么? 答: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航道堵塞,洪涝灾害。 图中A河段有何水文特征?从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角度,说明形成此特征的原因。 答: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A处位于地势第一、第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提纲(2018)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我国领土南至南沙群岛的南缘,北到黑龙江,西达帕米尔高原,东抵乌苏里江。 2、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第二大岛屿。 3、找出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看地图找) 4、我国还有辽阔的海洋:“四海一洋” 四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洋:太平洋 6、我国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行政区划: 1、全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在必要时,国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大,为便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设定。 2、我国目前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请熟记它们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3、我国跨经纬度最大的省区是哪里?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哪里?临省最多的是哪里?邻国最多的是哪里?地势最高的是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三、众多的人口: (1)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136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密西疏。(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4%,而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而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比较稀少。) 2、我国人口为什么出现东密西疏? 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自然条件好,开发较早,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西部地形以高原和山脉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开发较晚,交通相对不便。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的民族状况: 2、少数民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3、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哪一个民族?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民族?壮族;回族。 4、哪一个省区少数民族分布最多?云南省 5、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人教版(新)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5.1 走进社会 1、狼孩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脱离社会,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 2、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群体? 同龄人群、学生、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群体。 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 (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断的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P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将在子女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正面的:有利于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建康﹑学习的进步。 负面的: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忧郁﹑自卑﹑孤僻等性格。 5、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学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P9 (1)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2)在学校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6、我们的第三个家在哪里? 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7、网络社区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做”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健康的生活。 8、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七下历史与社会汇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 - 2) 2、行政区划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 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一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一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 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 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 ;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 13图5-17 ) 7、比较黄河、长江(P17?P21)

8、我国南北差异 9、我国东西部差异(P62图3-28 )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12、中国主要铁路线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

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 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 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2020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同步测试: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二框原始的农业聚落

第二框原始的农业聚落[见学生用书P84]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1)时间:大约__一万年前__。 (2)产生原因:大约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温暖起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3)产生过程: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__栽培__了某些野生植物,__驯养__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物。原始__农业__和__畜牧业__逐渐产生了。 (4)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__中国__、__印度__、__西亚__、__中美洲__和__欧洲__。 (5)意义:

①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②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③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的发展。 ④促使农业聚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 (1)出现原因:伴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人们在对石器进行打制之后,还要把它__磨光__。 (2)新石器的特点:磨制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研磨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 (3)新石器出现的意义:磨制石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新石器时代的含义:这种以__磨制石器__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__新石器时代__。 (5) 3. (1)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 ①出现地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出现在__西亚地区__(约旦河谷),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9 000年前的__农业聚落__。 ②特点:聚落中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居民使用从外地输入的石斧、石镰和弓箭。为了安全,他们还在村子的周围修建了厚实的围墙。 (2)我国开始出现农业聚落: ①时间:距今9 000年前后。 ②地点:__长江__和__黄河__的中下游以及__辽河流域__。 ③特点:这里典型的聚落通常由一道壕沟环绕保护起来,内部的房子或者成排,或者聚成若干小群,房子的附近散布着一些贮藏物品的窖穴,有的还有牲畜圈栏、陶窑设施,安排得井然有序。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知识点

七下社会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一、国土与人民 ①我国的位置: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P2图5-1)陆地面积约 几乎与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此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② 陆上邻 ③ 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海上邻国 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区,中国海岸线总长18000千米, (N o.3)舟山岛(N o.4)管辖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优势在于:东部频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浓郁生产,沿海有众多优良港湾片与发展海⑤ 上事业; 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且与中亚、西亚、欧洲相连,陆上交通便利。 (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省会、简称(特别是云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的轮廓形状)⑧ 中国人口总数2010年达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94。 、蒙古族、 12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少数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林、溶洞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黄土覆盖最大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准噶尔盆地—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高原山地气候 四川盆地—海拔最低、纬度位置最低、惟一一个在季风区的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 面积最大的平原—温带季风气候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面积第二—温带季风气候 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最小——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山脉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960万km2,≈欧洲,世界No.3(<俄,加) 领土四至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南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在x疆的帕米尔高原上陆上邻国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海上邻国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 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濒临海洋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台湾岛(No.1)、海南岛(No.2)崇明岛(No.3)舟山岛(No.4) 疆域优势 P4海陆兼备。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

往来。 国土辽阔,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34个省23个 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x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直辖市4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特别行政区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6图5-6、P7表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分布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东部)人口十分稠密 13.7亿(世界最多)143人/k㎡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以西(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民族56个人口比重主要集中分布民族分布特点 汉族91%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55个9%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 (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 (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 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区。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原始先民的家园 教案

《原始先民的家园》教案 第一课时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课程标准 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2-1-1 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情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1-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描述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析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思考、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形成人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的认识,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北京人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历史事件和历史小故事导入历史的概念。那么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我们又是

如何知道的?由此,引出古人类遗址,进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授: 利用视频介绍北京人并提出问题: 一、北京人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 距今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2、北京人的外貌特征 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通过古猿、北京人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得出。) 3、北京人的生活 通过图片、视频及其截图等由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⑴使用打制石器(介绍旧石器时代。) ⑵使用天然火(说出火种的来源,火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火的意义。) ⑶过群居的生活(根据图片资料和阅读卡等材料分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活动:找错误 二、山顶洞人 利用山顶洞人复原图、山顶洞人的骨针与饰品、及山顶洞人人工取火想象图等与北京人进行比较提问: 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这种进步说明了什么? 从外貌特征,火的使用情况和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说明人类在进化、在发展。课堂小结: 请大家根据视频和课文内容来完成图表。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 北京人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 穴 距今时间70万-20万年3万年 外貌特征面部保留某些猿的特征与现在人基本相似 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打制石器为主。掌握磨制和钻 孔技术

8.1 原始先民的家园(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早期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元谋人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下列哪个遗址中找到证据?() A. 蓝田人遗址 B. 大汶口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3.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约生活在一万八千年以前 B. 模样基本同现代人一样 C. 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 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种 位于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文化的首次发现。以下是研究河姆渡文化的一些资料: ④关于河姆渡的传说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上述资料属于研究河姆渡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根据上述实物资料,能证明的史实是()。 ①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②河姆渡居民具备生产黑陶的技术 ③河姆渡居民开始了家畜饲养 ④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是()。 A. 生活习惯 B. 生产工具 C. 劳动技术 D. 自然条件 7.老师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列几幅图片,据此判断,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8.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中国有 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是哪个地方吗?() A. 元谋 B. 半坡 C. 北京 D. 河姆渡 9.王老师去年寒假时外出旅游,在一处博物馆里,他看到下图所示的远古人复原头像,你知道他是在以下哪 座城市旅游吗?() A.昆明 B.成都 C.西安 D.北京 10.在长江流域的某原始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七千年的稻谷和稻壳。据此推断,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学期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学期复习提纲 1、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不断的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 2、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群体?(同龄人群、学生、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群体) 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有的镜子是良师,有的是益友他有的起不到正面作用。 (2)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3)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成长,用好镜子。当别人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一致时,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善于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什么?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我们的第三个家在哪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学校;我们的第三个家是社区。 除此之外,还有“虚拟社区”。 5、在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中,有哪些是与生俱来的,有哪些是社会规定的,有哪些是自己期望扮演的? 与生俱来的角色:性别、人种、民族、儿女,肤色; 社会规定的角色:观众、学生、游客、乘客、顾客、参观者、居民、班长; 自己期望的角色:警察、老师、科学家、歌星、董事长。 6、尊重平等与尊老爱幼是矛盾的吗? 不矛盾。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尊重与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之一,人们应该相互平等,平等相待。但这与尊老爱幼并不矛盾,尊老爱幼,关怀弱者,如关爱老人,小孩,残疾人等,也正是尊重与平等待人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7、学生的本分是学习,但是,是否学习好,我们就可以不管其他的社会角色呢? 初中生不仅要承担学生的角色,还应学会扮演自己承担的其它的社会角色。学习好只是扮演好学生角色的重要方面,但同时,还应担负起其他社会角色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8、不同的社会角色是有联系的,“在家不是好儿女,在学校不会是好学生,”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是。不同的社会角色是有联系的,一般意义上,在家里不是好儿女,在学校也不会是好学生是成立的,因为一些基本角色规范,角色责任是适用于各角色的,一个没有基本角色规范与不尽责任的人很难扮演好其他的角色,但个别时候,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类似在校在家两样表现的情况,因为人们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受到其扮演的环境,舞台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舞台上扮演得好,在另一个舞台上却不一定能扮演得好。 9、什么叫规则? 规则是指社会团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规定出由全体或参与者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10、规则的形式有哪些? (1)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成文规则,如校规、社区公约、法律等; (2)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11、规则的意义:“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 12、与我们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举例:(参考) 内容规则

最新七下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资料(全)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位置: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 岸。(P2图5-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居世界第三位。记忆蒙古、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与中国的相对位置。(P3图5-2) 2、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从北到南)两大岛:台湾岛、海南岛。 3、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优势:海陆兼备,疆域辽阔(P4最后一段) 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县、县)、乡(镇) 2、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会)、轮廓、位置(书 本P7,图册P4-5) 3、我国省级行政区之最: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跨 经度最广的省(区):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众多的人口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7亿)。 2、分布特点:分布很不均匀。 3、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P8图5-7) 多民族的大家庭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第二课山川秀美 复杂多样的地形 1、我国地形特点:地形种类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 阶梯状分布。 2、我国主要地形:(地图:P11图5-13)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 三大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 四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塔里木盆地(中国最大的盆地),准葛尔盆地(纬度最高),四川盆地(掌握每个地形区的特点及其 位置等相关内容) 主要山脉:(书本P11,社会图册P10-11) 季风的影响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分布:(P15图5-19) 母亲河 (1)黄河源地:巴颜喀拉山中国第二长河注入渤海 (2)长江源地唐古拉山脉中国第一长河有“黄金水道”之称注入东海 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

人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

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 1、的位置: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海峡与省相望,东边是太平洋。主体是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位于中国沿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之最: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最高的山:玉山 最长的河流:浊水溪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的气候: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的地形特征: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 (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 (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9、主要城市: 台北:最大的城市,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高雄: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最大的工业区。新竹: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台南:记载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原始先民的家园》教案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石器时代的西亚,懂得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过程与方法: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我国乃至世界的地理知识、气候特征及旧石器时代的相关知识,对学习本课的知识点都做了铺垫。其次,七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对知识点已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总结分类的能力欠佳,因此,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指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原始先民的家园(第二课时)——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一、新课导入 【展示】ppt给出一组现代和远古相对应的图片,主要反映的是农作物和家禽的演变,让同学们去组队, 【提问】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至今已有漫长的历史,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疑问“走访元史的农业聚落”(揭示新课题) 二、新授过程 (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活动】阅读教材第100页,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完成导学案的第1题和第2题。 【教师】PPT出示:“1、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变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2-1-c-n-j-y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合作完成问题。 【展示】请学生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答案

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社会与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有广大的陆地: 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2、 3、我国这样的广大的陆地有什么特点以及影响? (1)我国领土东西约跨经度62°,跨经度广,我国东西跨经度广,时差大,相差约4个小时。 我国南北约跨纬度50°,使得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同时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疆界长,邻国多。(邻国有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 4、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第二大岛屿。 5、我国还有辽阔的海洋:“四海一洋”-----四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一洋:太平洋。 6、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特点: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优越性: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7、从海陆疆域方面看,中国与英国(日本)、蒙古、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是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日本也是;蒙古是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都临海洋。

二、行政区划: 1、我国目前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请熟记它们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 三、众多的人口: 1、(1)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我国人口密度分界线是:黑河——腾冲一线 2、我国人口为什么出现东密西疏? (1)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易于发展农业,适合人们生产和生活;东部地区发展工业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水平比较高。 (2)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比较干旱,沙漠戈壁面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交通相对不便。 3、“东密西疏”的人口分布带来怎样的影响? (1)对东部地区: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我国东部地区资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淡水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速度。 (2)对西部地区:人口密度低,会出现劳动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等问题。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的民族状况:------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55个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有哪几个? 3、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最少的民族?分布最广的民族?------壮族;珞巴族;回族。 4、哪一个省区少数民族分布最多?------云南省 5、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6、各民族的特色: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古尔邦节。藏族:雪顿节,打林卡,献“哈达”。回族:开斋节、不吃猪肉。傣族:泼水节,住竹楼。

【K12学习】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 《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课的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

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教学设计 平湖市乍浦初级中学姜敏健吕春颖王其华 2013.5.21 一、【课标解读】: 课标: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 2-1-1 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状况,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1-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解读:1-1-4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 2-1-1 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生活岁月称为“史前时期”,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畜牧农耕,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课文以考古成果和科学推断为依据,生动地展示了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力争从时间、空间和生活三个维度重现人类逝去的岁月。从中也反映了几种基本观点,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利用地图和图表,知道北京人的出现及其生产生活情况;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各自的特征,理解新石器时代“新”的含义;把握世界上最早的农业部落出现的地区,以及中国开始出现农业聚落的区域。 2.掌握从地图、图表和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得出结论的技能。 3. 能列表比较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的文化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2.学会列表归纳、对比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 2. 提高学生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对待自然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一)中国 1、经纬度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大部分是中纬度、北温带优的位置 2、相对位置:越 西部北部深入内陆. (二) 1、陆地国土:9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三,与欧洲差不多大 中 2、四至点---------------------------------------------------------- ----------------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黑龙江省) 1350E 东西经度差62度,国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0E 东西时差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上中心线 的(黑龙江省)530N 南北跨纬度49度, 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温差大 (海南省)40N 辽3、海洋国土-------------------------------------------------------------------------- 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 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 阔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疆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群岛:舟山群岛 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4、中国的邻国 域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 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海上邻国:6 个韩日菲马文印尼 (三)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1、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东临太平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 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与各国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2)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利于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3)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