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

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

瑶族,我国一个古老而命途多舛的山地民族,没有文字,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承,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得以留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瑶民像候鸟一样不断地迁徙,在南方的山地里寻找适合他们的领地,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2001年10月8日,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布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中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学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药姑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的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千家峒传说相吻合”;“确认龙窖山(药姑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现留存的《吴氏族谱》记载:宋宁宗年间,千户长吴六公进山护瑶。亦可证明瑶民祖居药姑山。

2002年4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国家《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领队来到药姑山考察,确认临湘市的龙源乡部分村寨和通城县大坪乡大风塝属于瑶寨故址,并认定为古瑶寨千家峒的组成部分。

作为通城大坪人,今天有幸参加了《武汉都市圈》杂志驻咸宁记者站,大坪政府组织的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千家峒” 采风活动,本人也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亲眼所见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千家峒” 古迹。

大风塝这是一个完全由片石垒起来的山寨,四周皆是高俊的山崖,寨口不及丈宽,且用巨石砌起石堪,将山寨与外隔断。整个寨子呈梯级分布,大房套小房,据说这就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在离寨不到两百米的一处山崖边,还遗存着瑶族先民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神台久历风雨而不蚀,狗头虎爪的雕刻栩栩如生。

药姑山,古名龙窑山,山高林密,石奇涧深,环境优美,总面积10万余亩,跨越湖南临湘和湖北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境,系李时珍采药的“江南药库”,明代以前,瑶民在此居住长达千余年之久。同时,药姑山区在大革命时期是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和县苏维埃所在地,留有红军医院、“割耳坡”等遗迹。

1982年,武汉大学和咸宁博物馆组织教授专家在通城一侧的药姑山联合发掘瑶家陵文化遗址。

1983年,第3期《江汉考古》杂志在国内外首次独家披露瑶家陵文化,引起考古界的震动。

2000年12月,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邓有志会同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赵延光莅临药姑山区临湘市龙源乡和通城县大坪乡实地考察了瑶族历史文化。

200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瑶族)亲自深入临湘、通城两县接壤的龙窖源和大风磅严密考证。

2001年9月,中国瑶学会召开专家论证会议,确认“龙窖山能与瑶族传说中的千家峒相印证,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

2001年10月,中国瑶学会发出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确认龙窖山(药姑山)是瑶族先民的发源地。

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药姑山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通城县虽系龙窖山所跨湘鄂两省四县市之一,但在诸县中,是距龙窖山最近的一个,仅30里,临湘、崇阳、赤壁县城分别距龙窖山120里、70里、70里,湘、桂瑶学会考证的通城县大坪乡大风磅瑶民古墓,就是内冲村8组村民胡金花家自远祖至今仍在祭拜的祖坟。除1982年武汉大学发掘时获取的各种石器和鼎、盘、碗、罐等300多件具有5000年历史的新石器文物外,通城县博物馆还有在通城县大坪乡的窖竹场、刘家场、三仙坦、桂竹源等屋场收集到100多种银佩饰、脚箍、银牙件等瑶族特色文化。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由于历史原因离开了药姑山区,如今两三百万瑶胞繁衍在海内外。对瑶文化的挖掘,湖北省早兄弟省份近20年。近年,通城也在药姑山修复白云寺、新建白云山庄,但毕竟财力有限,旅游开发还需要上级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建议:一是将药姑山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织专家进一步考证和发掘;

二是将药姑山列为市级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以瑶文化和药姑山区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为结合点,让通城这个打响秋收起义暴动第一枪、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革命老区更加魅力四射。

三是将药姑山风景区对接市旅游公路。目前,随着“两高一铁”过境通城,杭瑞高速出口离药姑山仅10公里,药姑山的可通达性大大改善,对接杭瑞高速和市旅游公路已迫在眉睫。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对于千千万万的瑶族同胞来说,寻求失落的家园——千家峒成了他们毕生的追求。而根据考证发现,药姑山就是瑶民心中的千家峒圣山。近期在通城举行的龙窖山瑶族发源文化研讨会,再次确认——

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的瑶民,在不断迁徙中迷失了家园。寻找祖先遗址“千家峒”,成了各地瑶民共同的心愿

瑶族,我国一个古老而又命运多舛的山地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他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家园,像候鸟一样,在南方山地里寻找适合他们的领地,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没有民族文字,靠口头流传历史的瑶民,在不断的迁徙中迷失了家园。通过世代传唱的《盘王歌》,他们依稀记得“千家峒”才是他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千家峒”是怎样一个地方?“日头出早照青山,千家洞口雾纷纷。云雾飞散日当照,牯牛犁田早出门”;“人去担禾屋背晒,日落石岭禾回厅”;“日落白石岭背庄,姊妹齐齐过莲塘。莲塘水面白净朵,手捧莲子四行香”……祖祖辈辈受尽官府打压和欺侮的瑶民在歌中唱出了他们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数百年来,分布在各地的瑶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寻找到祖先失落的家园——千家峒。

然而,在漫长的漂泊生涯中,千家峒的确切地理位置迷失了,而千家峒的传说越来越神奇,在祭祀和舞蹈活动中,瑶民总要回顾千家峒的历史,歌颂千家峒的祖先,把千家峒视为圣地。

瑶族子孙不管飘泊到哪里都要回千家峒团聚。瑶族人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千家峒的“寻根”活动。

据文献记载:1931年,广东连山、连南等地的瑶民曾前往广西、湖南等地寻找千家峒。

1933年,湖南省江华县瑶民赵明绿等人发起组织15人的“先遣队”,变卖家产,带着行李、粮食住进一处认为是千家峒的地方生活了一年,但所种下的作物毫无收成,最后不得不离开。

此后,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瑶民于1940年掀起了一次百余人寻找千家峒的行动,1941年,广西大瑶山周边数县瑶民更是不堪官府欺凌,组织起来发动了“杀回千家峒”的武装迁徙,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

寻根活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千家峒”的归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国内瑶族聚居地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瑶裔史学者不断调查考证,发现药姑山隐现古老瑶风:狗头狮身的雕刻栩栩如生,青石男性生殖图腾傲然挺拔

2000年4月,几位瑶裔史学者跋山涉水爬上了药姑山。在药姑山,他们看到了瑶族先民留下的生活痕迹。用条石砌就的梯田;在山脊蜿蜒伸展的寨墙墙基;在药姑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腰、山坡、山沟到处都遗存有一排排石屋、山寨、石墓的遗址,散落有石门、石缸、石磨和陶罐等生活用品。

竹铺沟遗址仍可以辨认出山寨古拙原始的风貌。这是一个完全由片石垒起来的山寨,四周皆是高峻的山崖,寨口不及丈宽,且用巨石砌起石堪,将山寨与外隔断。整个寨子呈梯级分布,大房套小房,据说这就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在离寨不到两百米的一处山崖边,还遗存着瑶族先民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神台久历风雨而不蚀,狗头狮身的雕刻栩栩而生。一根傲然挺拔的青石男性生殖图腾,护佑着瑶族子孙生衍不息。

朱楼坡遗址被认为是龙窖山保存最为完整的瑶族先民遗址,当地百姓称之为夜合山。相传两山每夜相合,白天开启。山矶壁立于深谷之上数十米,突兀奇险。山矶上,两棵千年古松直插云宵,苍劲盘旋,三棵数百岁的铁稠树,枝叶交错,自成林荫。据说,山矶上原先建有一座二十余米的石塔,后毁于文革之中,现在仅存一处残石断垣。

1982年,考古专家联合发掘药姑山瑶家陵文化遗址。发掘得到了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等石器和鼎、盘、碗、罐等陶器文物300多件。通城县文化博物馆曾在药姑山下的北港镇南港村收集到一批窖藏出土的银佩饰,有脚箍、银牙件、首银佩饰等100多种富有瑶族特色的佩饰文物。

瑶乡盛情款待官差,官府却残暴血洗瑶寨,瑶民被迫亡命他乡……五百年后,他们记不清回家的路

一件件史料都充分表明,至少在明初以前,有瑶族先民盘踞在药姑山。那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被迫离开了这块土地的呢?

相传瑶民在药姑山耕种自乐,民风淳朴。一次,一名官差进入瑶乡,热情的瑶民家家杀

鸡宰鹅盛情款待。公差乐得忘返,一连停留数日,没有回去交差。残暴的官府以为瑶民杀害了官差要造反,不分青红皂白举兵血洗了瑶寨。瑶民难敌官兵的暴行,四处逃散。临分手时,瑶族头人将牛角劈成十二截,将祭祖的香炉劈成六掰,交给十二姓瑶人。相约只要牛角对成形,香炉复了原,500年后,在“千家峒”里再相会。然而,几百年后,瑶民却记不清了回家的路。

2000年12月22日,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邓有志、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赵延光等瑶学专家,来到药姑山实地考察瑶族祖源遗址;2001年4月9日,广西自治区副主席、国家《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亲自领队来到药姑山考察,确认了临湘市的龙源乡部分村寨和通城县大坪乡大风磅属于瑶寨古址,认定是古瑶寨千家峒的组成部分。

同年9月24日至27日,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召开瑶族研究专题会议,讨论千家峒等中心议题,组织与会40多位学者实地考察。

2001年10月,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出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居住过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族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千家峒相吻合”;“确认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

药姑山

药姑山又名龙窖山,从东而西横亘湘北鄂南,属幕阜山余脉,地跨临湘和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总面积2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61.6米。

这里峰峦叠嶂、峒深涧幽,有“三关九锁之险,七十二峰之秀”的美誉,风景十分秀丽旖旎。由于昼夜温差大,雨水充沛,日照光足,又形成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中药材相当丰富。明时,“药圣”李时珍曾到此采药,称其为“江南天然药库”。故此山自明始,以药命名为药姑山,取代原名“龙窖山”。

药姑山地接吴头楚尾,横隔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平原之间,是赣北鄂南进入江北的重要通道。宋、元以前,是瑶汉杂住区。

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山地民族。人口213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瑶族人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历史记载

瑶族先民曾在药姑山,即龙窖山一带活动,史籍多有记载。

《史记正义》:“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岳州也”。即今湖南岳阳、湖北武昌及江西九江一带。《岳阳风土记》:“龙窖山(药姑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此代通城隶属崇阳)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禽为业,诽市监茶不入城市邑,亦无项赋,盖山瑶人也。”

《大明一统志》:“龙窖山,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境,上有龙湫因名,又有雷洞、石门,山瑶所居。”

清康熙《通城县志》:“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

幕阜山余脉,白云缭绕间,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有一风景奇佳地,曰龙窖山。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属五岭山系幕阜山余脉,位于临湘市东南的羊楼司镇,联湘鄂两省,跨湖南临湘湘,湖北通过、崇阳、赤壁四县,蜿蜓百里,面积200平方公里,最高峰药姑山1261.1米。山体呈东西走向,由7尖10岭和11座山峰组成。山上遍布许多名贵药材,是一座天然药库。这个美丽、幽僻的地方,居然是全球300万瑶胞的最早故乡!是瑶胞千百年、千万里寻找的一个“无战争、无贡赋、无灾害”的“千家峒”,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此留下“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的著名诗句。2001年4月11日,龙窖山被瑶学会正式认定为瑶族历史上瑶胞先民祖居的发祥地“千家峒”。风景区有高峡平湖、高山石屋、朱楼坡、祭祀台、老龙潭等景点,在这些景点又分别有千年古银杏,茶马古棧道,石砌盘王大庙、瑶家石屋、石台、石桥、石路、石葬群等大量石文化遗址。

龙窖山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嗡琴戏的发源地。走进龙窖山,就如走进了一个天然氧吧。在这里可以品尝农家柴火饭菜,呼吸清新空气,沏一壶高山云雾茶,听当地人唱嗡琴戏,是休闲、避暑的世外桃源。

龙窖源因水质优良,没有污染,故生活在其中的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龙窖鱼是山民们餐桌上的美味,是他们待客时必不可少的佳肴。

至今,山里人仍沿用古老的捕鱼方法。龙窖源“三关九锁十八洲”,王家洲是晒鱼滩。

王家洲二十余户人家,男女老少,个个是捕鱼的行家,网、摸、钓、叉、罟、溜,五花八门,各有绝活。晌午时分,王家洲的堂客们开始生火做饭,汉子们从山上做了工夫回来,便赶紧各自拿了渔具下河,当堂客们刚把菜锅架到火上,汉子们便提了一串红鳍鲤或“傻巴佬”,掐了一把紫苏,悠哉游哉地回来了,绝不会误了中餐的下酒菜。

龙源,上古时候称“龙窖源”。分三个景区:高峡平湖区,老龙潭区,青石街区,三区成鼎足之势。龙源一游,真令我心摇神荡于奇岚妙雾和流泉飞瀑之中,陶醉于奇峰异石之间而飘渺欲仙。

言传身教、口耳相承,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得以留传。在人类历史

进程中,瑶民像候鸟一样不断地迁徙,在南方的山地里寻找适合他们的领地,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岁月的流失迷离了曾经的沧桑,在不断的迁徙中,瑶民的家园痕迹稀迷。通过世代传唱的《千家峒歌》、《盘王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等歌曲,他们依稀记得“千家峒”才是他们祖先曾经安居乐业的地方。

“千家峒”是怎样一个地方?“日头出早照青山,千家峒口雾纷纷。云雾飞散日当照,牯牛犁田早出门”;“日落白石岭背庄,姊妹齐齐过莲塘。荷塘水面白净朵,手捧莲子四行香”;“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四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处世乐无忧”……祖祖辈辈流离迁徙的瑶民在歌中唱出了他们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然而,在漫长的漂泊生涯中,千家峒的确切地理位置迷失了,而关于千家峒的传说则越来越神秘。在祭祀和舞蹈活动中,瑶民总要回顾千家峒的历史,歌颂千家峒的祖先,朝拜千家峒圣地。

不管漂泊到哪里,瑶族子孙总是渴望回到千家峒团聚。数百年来,分布在各地的瑶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寻找到失落的家园千家峒。为此,瑶族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寻根”活动。据文献记载: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广东连山、连南等地的瑶民曾前往广西、湖南等地寻找千家峒。

1941年,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的瑶民发起了一次百余人寻找千家峒的行动。广西大瑶山周边数县瑶民肖成朝、李有望、冯成荣等,不堪当地官府欺凌,组织发动了“杀回千家峒”的武装迁徙,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

1967年,湖南省江华县瑶民赵明绿等人,发起组织100余人的“先遣队”,变卖家产,带着行李、粮食,在一处被认为是千家峒的地方生活了一年,但所种的作物毫无收成,最后认定不是祖居地而离开。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围绕“千家峒”的归属,国内瑶族聚居地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

经过不断地调查考证,史学家发现药姑山隐现古老瑶风:栩栩如生的狗头虎爪祭祀神台;深山密林中的石屋、梯田;保存完好的狗头石大门等。

2001年4月,几位瑶裔史学者跋山涉水登上了药姑山。在药姑山上,他们看到了瑶族先民生活的痕迹:用条石砌就的梯田;在山脊蜿蜒伸展的寨墙墙基;在山腰、山坡、山沟都随处可见的一排排山寨、石屋、石庙、石洞、石桥、石墓遗址;散落的石门、石缸、石磨和陶瓷等生活用品。

大风塝、邓家沟、竹铺沟等遗址仍可以辨认出山寨古拙的原始风貌。大风塝这是一个完全由片石垒起来的山寨,四周皆是高俊的山崖,寨口不及丈宽,且用巨石砌起石堪,将山寨与外隔断。整个寨子呈梯级分布,大房套小房,据说这就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在离寨不到两百米的一处山崖边,还遗存着瑶族先民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神台久历风雨而不蚀,狗头虎爪的雕刻栩栩如生。千年古庙、古水井和一根傲然挺拔的青石男性生殖器图腾,保佑着瑶族子孙繁衍不息。

朱楼坡遗址被认为是龙窖山保持得较为完整的瑶族先民遗址之一,相传此处两山白天开启,每夜相合,故称之为夜合山。山矶壁立于深谷之上数十米,突兀奇险。山矶上,两颗千年古松直插云霄,苍劲盘旋,三颗数百岁的铁稠树,枝叶交错,自成林荫。据传,山矶上原先建有一座二十余米的石塔,后毁于文革之中,现在仅存一处残石断垣。

宋人马子严撰的《岳阳甲志》载:“龙窖山(药姑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衣”。雷洞现存三仙坦坡下60米处,洞口只能进

一个人,里面深不见底,中间可容纳100余人。大量史记如《岳阳风土记》、弘治《岳洲府志》、康熙《临湘县志》、湖北《通城县志》等均记载了药姑山(龙窖山)有瑶人居住的历史。

1982年,考古专家联合发掘药姑山瑶族文化遗址,此次发掘得到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等石器和鼎、盘、碗、罐等陶器文物300多件。通城县博物馆曾在药姑山下的北港镇南港村收集到一批窖藏出土的银佩饰,有脚箍、银牙件、首银配饰等100多件富有瑶族特色的配饰文物。

大片遗迹和大量文物都充分表明,至少在明初以前,有瑶族先民聚居于药姑山。那又是什么原因迫使他们离开了这块土地的呢?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后“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赋役”,公元1391年“天下郡县赋役黄册成”。当时的药姑山一带人均近一石粮,而且瑶民精制的茶叶被列为贡品,户平“岁贡芽茶16斤”。既要纳粮,又要贡茶,这对于从未负担过贡赋的瑶民来说难以适应。他们持汉代皇帝发给的“评皇劵碟”论理,但明朝官府坚持“均平赋役”不给优待。瑶民不服,朝廷则“严刑重罚,强化统治”。官逼民反,自洪武5年至31年,《明史》记载的“蛮叛”、“讨蛮”、“平蛮”事件就有33起。最后,“蒋大官人发大兵”,瑶民抵抗不过,被逼迫“姊妹齐会商量好,齐齐退下外当行”。临分手时,瑶族头人将牛角劈成十二截,将祭祖的香炉劈成六瓣,交给十二姓瑶人,相约只要牛角对成形,香炉复了原,就在“千家峒”里再相会。然而,几百年后,瑶民却记不清回家的路。

2001年4月9日,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邓有志、原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赵廷光等瑶学专家,来到药姑山实地考察瑶族祖源遗址。

2001年9月24日至27日,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在临湘市召开瑶族研究专题会,讨论千家峒等中心议题,并组织与会的44位学者到药姑山(龙窖山)实地考察。

2001年10月8日,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布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中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学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药姑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的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千家峒传说相吻合”;“确认龙窖山(药姑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现留存的《吴氏族谱》记载:宋宁宗年间,千户长吴六公进山护瑶。亦可证明瑶民祖居药姑山。

2002年4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国家《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领队来到药姑山考察,确认临湘市的龙源乡部分村寨和通城县大坪乡大风塝属于瑶寨故址,并认定为古瑶寨千家峒的组成部分。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郴州最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大全

郴州最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大全 东江湖风景旅游区 东江湖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的资兴市境内,是南岭和罗霄山脉南 部(八面山脉和诸广山脉)合围的一个湖,南距广州370公里。是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水利风景区。东江湖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六位一体的旅游区。 东江湖纯净浩瀚,湖面面积160平方公里,碧波万顷,景象万千,其 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东江水库水位海拔为280米,比长沙 50米的海拔高出230米,是个地上水库,湖水可自流至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运营成本低。 境内主要景观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龙景峡谷、兜率灵岩、东 江漂流、三湘四水东江湖文化旅游街(含东江湖奇石馆、摄影艺术馆、人 文潇湘馆),还有仿古画舫、豪华游艇游湖及惊险刺激的的水上跳伞、水 上摩托等。 东江湖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于一体,挟南国秀色、禀历史文明于一身,被誉为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 飞天山 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 区境内,距市区18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水陆交通便捷,东侧紧 邻郴永大道,西侧京广铁路复线、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从旁而过。郴江、东江交汇于此,形成享誉江南的翠江风景带。整个风景区由48谷、9

寨、4坦、3庙、2江、1泉构成,以丹岩堡寨为特色,穿坦、洞穴为罕见,温泉碧江为纽带,石佛悬棺为史脉,集山、水、林、洞、佛为一体,聚雄、奇、险、秀、巧为一身。2001年飞天山被国土资源部评为丹霞类的地质 公园,202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高椅岭 郴州高椅岭属原生态丹霞景区,是一个赏之叫绝、百走不厌的户外休 闲摄影胜地。高椅岭风景区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桥口镇与资兴市交界处,它与飞天山相隔,与永兴县便江接壤,距离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东江湖28公里。这里地势以山林为主,风景宜人,森林覆盖率达95%。高椅岭山、水、泉、洞、寨、崖、坦俱全,是一块尚未开发的丹霞地貌处女地,其最 大的特点就是丹霞地貌周边有漂亮的水洼点缀,红岩绿水、险寨奇涧,生 态自然,美得一塌糊涂。 仰天湖 郴州旅游必去景点 莽山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南部的五岭群山中,有一座林木叠翠,风光绚丽 的绿色宝库。当地主要特产有莽山黑豚、莽山埘桀鸡、莽山苦笋、莽山高 山云雾茶。这就是素有第二西双版纳和南国天然树木园之称的莽山。这里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森林植被种类繁多,形 成了独特有趣的格局,热带、亚热带、温带,还包括少数寒带的森林植物,都在这里聚亲会友,欣荣杂居。 板梁古村

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

通城药姑山瑶族发源地采风探秘 瑶族,我国一个古老而命途多舛的山地民族,没有文字,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承,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得以留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瑶民像候鸟一样不断地迁徙,在南方的山地里寻找适合他们的领地,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2001年10月8日,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布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中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学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药姑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的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千家峒传说相吻合”;“确认龙窖山(药姑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现留存的《吴氏族谱》记载:宋宁宗年间,千户长吴六公进山护瑶。亦可证明瑶民祖居药姑山。 2002年4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国家《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领队来到药姑山考察,确认临湘市的龙源乡部分村寨和通城县大坪乡大风塝属于瑶寨故址,并认定为古瑶寨千家峒的组成部分。 作为通城大坪人,今天有幸参加了《武汉都市圈》杂志驻咸宁记者站,大坪政府组织的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千家峒” 采风活动,本人也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亲眼所见药姑山瑶族发源地“千家峒” 古迹。

大风塝这是一个完全由片石垒起来的山寨,四周皆是高俊的山崖,寨口不及丈宽,且用巨石砌起石堪,将山寨与外隔断。整个寨子呈梯级分布,大房套小房,据说这就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在离寨不到两百米的一处山崖边,还遗存着瑶族先民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神台久历风雨而不蚀,狗头虎爪的雕刻栩栩如生。 药姑山,古名龙窑山,山高林密,石奇涧深,环境优美,总面积10万余亩,跨越湖南临湘和湖北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境,系李时珍采药的“江南药库”,明代以前,瑶民在此居住长达千余年之久。同时,药姑山区在大革命时期是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和县苏维埃所在地,留有红军医院、“割耳坡”等遗迹。 1982年,武汉大学和咸宁博物馆组织教授专家在通城一侧的药姑山联合发掘瑶家陵文化遗址。 1983年,第3期《江汉考古》杂志在国内外首次独家披露瑶家陵文化,引起考古界的震动。 2000年12月,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邓有志会同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赵延光莅临药姑山区临湘市龙源乡和通城县大坪乡实地考察了瑶族历史文化。 200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瑶族)亲自深入临湘、通城两县接壤的龙窖源和大风磅严密考证。 2001年9月,中国瑶学会召开专家论证会议,确认“龙窖山能与瑶族传说中的千家峒相印证,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 2001年10月,中国瑶学会发出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确认龙窖山(药姑山)是瑶族先民的发源地。 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药姑山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通城县虽系龙窖山所跨湘鄂两省四县市之一,但在诸县中,是距龙窖山最近的一个,仅30里,临湘、崇阳、赤壁县城分别距龙窖山120里、70里、70里,湘、桂瑶学会考证的通城县大坪乡大风磅瑶民古墓,就是内冲村8组村民胡金花家自远祖至今仍在祭拜的祖坟。除1982年武汉大学发掘时获取的各种石器和鼎、盘、碗、罐等300多件具有5000年历史的新石器文物外,通城县博物馆还有在通城县大坪乡的窖竹场、刘家场、三仙坦、桂竹源等屋场收集到100多种银佩饰、脚箍、银牙件等瑶族特色文化。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由于历史原因离开了药姑山区,如今两三百万瑶胞繁衍在海内外。对瑶文化的挖掘,湖北省早兄弟省份近20年。近年,通城也在药姑山修复白云寺、新建白云山庄,但毕竟财力有限,旅游开发还需要上级政府大力支持。我们建议:一是将药姑山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织专家进一步考证和发掘; 二是将药姑山列为市级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以瑶文化和药姑山区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为结合点,让通城这个打响秋收起义暴动第一枪、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革命老区更加魅力四射。 三是将药姑山风景区对接市旅游公路。目前,随着“两高一铁”过境通城,杭瑞高速出口离药姑山仅10公里,药姑山的可通达性大大改善,对接杭瑞高速和市旅游公路已迫在眉睫。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对于千千万万的瑶族同胞来说,寻求失落的家园——千家峒成了他们毕生的追求。而根据考证发现,药姑山就是瑶民心中的千家峒圣山。近期在通城举行的龙窖山瑶族发源文化研讨会,再次确认—— 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的瑶民,在不断迁徙中迷失了家园。寻找祖先遗址“千家峒”,成了各地瑶民共同的心愿 瑶族,我国一个古老而又命运多舛的山地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他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家园,像候鸟一样,在南方山地里寻找适合他们的领地,被史学界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湖南旅游攻略路线

湖南旅游攻略路线 湖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温多变,夏季炎热,秋升朗气,东寒短促。年平均气温在16°C-18°C之间。春天到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夏天可到茅岩河、猛洞河漂流,感受清凉;秋天是湘西最美的季节;冬天可以到衡山赏雪,品味罕有的南国雪景。不仅如此,湖南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也很多,有中国历史上著名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有一代伟人的故居,还有享有“北平遥南凤凰”美誉的凤凰古镇等,想要了解更多,还需要你实地考察。总之,还是先来看看小编的介绍吧! 湖南旅游景点 1.张家界 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属武陵山脉腹地,张家界景区共分为四大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杨家界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四大景区,统称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集神奇、钟秀、雄浑、原始、清新于一体,以岩称奇。园内连绵重叠着数以千计的石峰,奇峰陡峭嵯峨,千姿百态,或孤峰独秀,或群峰相依,造型完美,形神兼备。 2.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位于衡阳市南岳区,是我国五岳之一。衡山七十二群峰,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素以“五岳独秀”、“宗教圣地”著称于世。如果你喜欢金庸武侠小说,那你一定记得《笑傲江湖》里有提到衡山。衡山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堪称“衡山四绝”;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为“衡山四季佳景”。 3.湘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湘西

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春季满山鲜花,争奇斗艳。夏季天气凉爽,适合避暑,秋季漫山红叶,别有韵味。著名风景区有凤凰古城、苗疆长城、乾州古城、德夯风景名胜区、猛洞河漂流、坐龙溪大峡谷、芙蓉镇、栖凤湖、沈从文故居等。 4.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凤凰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凤凰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闻名于世,又有新西兰作家艾黎将其描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引发更多关注。古城内的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众多古建筑,以及浓厚的苗族风情,构成了凤凰独具一格的味道。七月或九月到湘西旅游可以赶上苗族农历六月初六的大型歌会或立秋的赶秋节,届时可以感受少数民族的特色节庆。 5.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历史上曾是我国第一大湖,号称“八百里洞庭”。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滨湖风光秀丽,有许多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等名胜古迹。景区内以岳阳楼最为著名,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6.岳麓山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湘江西岸,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已开放的景区有麓山景区、橘子洲头景区。这里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集儒、释、道为一体,革命圣迹遍布且植物资源丰富。不容错过的有坐落在山中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冠;还有地处青枫峡的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 7.桃花源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历来被誉为“世外仙境”。从县城溯

郴州适合一日游的地方

郴州适合一日游的地方 郴州适合一日游的地方 1、东江湖风景旅游区 东江湖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的资兴市境内,是南岭和罗霄山脉南部(八面山脉和诸广山脉)合围的一个湖,南距广州370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东江湖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六位一体”的旅游区。 东江湖纯净浩瀚,湖面面积160平方公里,碧波万顷,景象万千,其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东江水库水位海拔为280米,比长沙50米的海拔高出230米,是个“地上水库”,湖水可自流至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运营成本低。境内主要景观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龙景峡谷、兜率灵岩、东江漂流、三湘四水·东江湖文化旅游街(含东江湖奇石馆、摄影艺术馆、人文潇湘馆),还有仿古画舫、豪华游艇游湖及惊险刺激的的水上跳伞、水上摩托等。东江湖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于一体,挟南国秀色、禀历史文明于一身,被誉为“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 2、飞天山 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境内,距市区18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水陆交通便捷,东侧紧邻郴永大道,西侧京广铁路复线、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从旁而过。郴江、东江交汇于此,形成享誉江南的翠江风景带。整个风景区由48谷、9寨、4坦、3庙、2江、1泉构成,以丹岩堡寨为特色,穿坦、洞穴为罕见,温泉碧江为纽带,石佛悬棺为史脉,集山、水、林、洞、佛为一体,聚雄、奇、险、秀、巧为一身。2001年飞天山被国土资源部评为丹霞类的地质公园,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3、高椅岭 郴州高椅岭属原生态丹霞景区,是一个赏之叫绝、百走不厌的户外休闲摄

红色圣地文艺采风实施方案

红色圣地文艺采风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红色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党的早期活动地,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在这 片红色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革命先烈,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推动文艺创作,我们制定了红色圣地文艺采风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的。 本实施方案的目的在于通过文艺采风活动,深入挖掘红色圣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创作灵感,丰富文艺作品内容,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实施内容。 1. 选择采风地点,根据红色圣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选择合适的采风 地点,包括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红色文化广场等地方。 2. 采风方式,组织文艺创作者前往红色圣地进行实地采风,深入了解当地的红 色文化历史,感受红色精神的独特魅力,通过实地观摩、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采风。 3. 创作内容,鼓励文艺创作者以红色圣地为题材进行创作,可以是文学作品、 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要求作品能够真实反映红色文化的内涵,传递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创作形式,鼓励多种形式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 可以是歌曲、音乐作品,还可以是油画、水彩画等视觉艺术作品。 5. 创作数量,不限制创作数量,鼓励文艺创作者多作品创作,以丰富多样的形 式展现红色圣地的文化魅力。 四、实施要求。

1. 真实性,文艺创作者在采风和创作过程中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不夸大事实, 不虚构内容,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地呈现红色圣地的文化特色。 2. 创作精神,鼓励文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发扬革命精神和艺术创新精神,注 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3. 传播效果,鼓励文艺作品在创作完成后进行展览、演出、出版等形式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圣地的文化内涵,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五、实施保障。 1. 组织领导,由相关文化部门或组织负责组织和指导文艺采风活动,确保活动 的顺利进行。 2. 资金支持,为文艺创作者提供必要的采风和创作经费支持,保障活动的顺利 开展。 3. 宣传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对文艺采风活动进行宣传推广,提升活动 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后期管理,对文艺创作的作品进行后期管理和保护,确保作品的版权和知识 产权。 六、总结。 通过红色圣地文艺采风实施方案的实施,将有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丰富文艺作品的内容,提升文艺作品的质量,激发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江华瑶族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江华瑶族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左华生 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02期 摘要:铸就瑶族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瑶族文化,是江华瑶族自治县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江华的民族文化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种类全、品位高、数量多”。但江华民族文化发展也存在环境欠佳、保护力度不大等不足,需要多措并举,才能最终把江华建成全国瑶族文化的传承中心、研究中心、开发中心和展示中心,使江华成为货真价实的“神州瑶都”,成为全球瑶胞的精神乐园。 关键词:江华;瑶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5)02-0045-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铸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党的“十八大”对我们提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江华瑶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大中华文化的一脉。要实现江华的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必须传承和弘扬江华瑶族文化。 一、江华瑶族文化发展的优势 1.种类全。自从瑶族先民辗转迁徙到南岭地区以来,江华就逐步成为瑶族历史上重要的中转站、大本营和发祥地之一。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且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种类齐全。有以长鼓舞和盘王大歌等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龙犬图腾等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以盘王节、赶鸟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居住文化;以瑶家腊肉、荷香米粉肉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坐歌堂、入赘为代表的婚嫁文化……几乎涵盖了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2.品位高。江华瑶族文化一方面具有瑶族共性的东西,并且保持原汁原味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具有江华的个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品位较高。由江华“瑶族歌王”盘财佑等老艺人演唱的《盘王大歌》影响深远,被誉为瑶族的“史诗”;还有《瑶人经书》和《平地瑶歌选》,在瑶学界影响颇大,已成为瑶文化研究的精品。近年来,先后有江华瑶族说唱音乐《理曲》、《带诗》被收入权威经典《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南卷》;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刘健以原生态江华瑶歌为蓝本创作的“新民族根源音乐”《盘王之女》,荣获世界文化基金亚洲太平洋国家广播电视联盟娱乐节目金奖。 3.数量多。江华文艺工作者经常深入瑶山体验生活和采风,整理和创作了《激流飞排》、《瑶家十二兄妹》、《赶鸟节情话》、《酒趣》、《天问》、《耕》、《木龙歌》、《大瑶山放歌》、《瑶族响铃舞》、《瑶鼓魂》、《长鼓风韵》等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瑶族歌

细数布依族山歌特色

细数布依族山歌特色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其蕴含浓厚民族色彩的布依山歌最为出名,布依山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常常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各种悦耳动听的山歌,以表达自己的爱好和情感。那么,你知道布依山歌有什么样的特色么?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布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从布依山歌的结构形式、演唱方式和传统习惯来看,布依族山歌主要分为小调和大调两种形式。小调山歌结构简单、用较低的声调和较快的速度来唱,分独唱、对唱、和唱三种格调,女性多用这种唱法。 大调是用很高的嗓音和较慢的速度表达,使相隔较远的人都能听到,其尾音较多较长,其演唱形式比较复杂,由1人领唱“头歌”和“合唱”两部分组成,曲调变化丰富,旋律奔腾豪放,一般多在比较大和庄重的场合中表现大调唱法。布依族山歌的小调、大调艺术性很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扬委婉、稳中有变、清新脱俗、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增强了山歌的艺术感染力。 望谟县现有的17个乡镇161个行政村1000余个村民组中,因环境、方言、民俗的不尽相同,人们对山歌的声调表达也不一样。桑郎镇的山歌声调是八勒调,打易镇长田村一带的声调是“马菠萝”调,地处江边的油迈瑶族乡有“沿江小调”的山歌,坎边乡则是“尤乖”调和“由阿勒”调的发源地,再加上复兴镇“小调1”和“小调2”山歌,使望谟县的布依族山歌音调显得十分丰富。中央民族歌舞团、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和音乐学院等专业文艺团体和专家都曾到望谟来采风,对挖掘的山歌资源进行整理归类。 布依山歌的歌词以生产生活知识、历史知识和天文地理知识为内容,优秀的谚语、格言也是布依山歌的表现方式,布依山歌用布依语音唱出,山歌唱词为5字以上,有曲调婉转、旋律活泼自由、比喻十分巧妙、字词押韵和谐的特点,还有热情开朗,结尾使用假声唱法和颤音的方式,可用四弦琴和二胡进行伴奏,还可用木叶吹奏出美妙动听的山歌。布依山歌在曲调、旋律、发音和唱法上的特点,是布依人

清远瑶寨:听着《瑶族舞曲》走访诞生地

清远瑶寨:听着《瑶族舞曲》走访诞生地 作者:越声 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6期 清远在哪儿?在我没有去清远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茫然,或者可以说只听说过这个城市的名字,但对它确实一知半解。 然而,当我有一天再次聆听那百听不厌的管弦乐《瑶族舞曲》时,突然想搜索一下此曲的创作由来,由此跳出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作曲家刘铁山到清远连南瑶族地区采风的介绍,之后便有了由刘铁山、茅沅作曲脍炙人口的单乐章管弦乐曲《瑶族舞曲》的诞生。 也因为此,我和上音安师实验中学的纪筱华校长决定,利用寒假假期带领学生们前往清远瑶族地区采风,让师生们接接地气,真正感受一下瑶族舞曲的魅力。 国宝级的瑶族“歌王” 寒假的第一天,我们师生一行人首先到达了广州,接着驱车一个小时,便来到了被称为“广州后花园”的清远市。 从清远再到连南瑶族自治县经过高速公路驱车两个多小时,新修成的清连高速轻易就带我们穿越了沟壑群山。眼前出现了一个村庄,红砖平顶房,我们下了车,原以为接下来要步行去瑶寨,因为印象中的瑶寨总是在山上,却被告知这就是瑶族“歌王”、“鼓王”所居住的新村。据说若干年前,已经有一部分瑶族人从山上的老寨子迁到了更适宜生活的此地。 穿着黑白相间的瑶族服装、缠头巾、扎绑腿的瑶族“歌王”唐买社公精神矍铄地早已恭候我们多时。这位七十岁的瑶族“歌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耍歌堂”项目的传承人,他的家乡就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 排镇油岭村,平常在家务农。 提起唐买社公,百里瑶山无人不晓。歌王很健谈,而且普通话说得很好,他出生于1943年,因家庭出身不好,只读完小学。他从前辈那里学会了很多民歌,到了青壮年时期,便大胆地与莎腰妹(未婚的女孩)、波咧(已婚的妇女)对歌,也因此记住了一箩箩的歌词。 唐买社公年轻时唱的情歌打动了很多姑娘的心,他告诉我,他的妻子就是他对歌对上的。他说瑶族的情歌特别讲究,要等到晚上九点多姑娘家的父母睡下之后,小伙子才能拿着火把来找姑娘对歌。

诗经溯源(三)房县是古老《诗经》的采风地

诗经溯源(三)房县是古老《诗经》的采风地 《诗经》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十堰专家学者考 证认为,《诗经》的采风者、编撰者——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被赞颂 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西周太师尹吉甫是房县人。那么,房县和《诗经》民歌有着什么关系呢? 编撰《诗经》堪称国家级文化工程 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 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编写中华诗史,恐怕要将他排在首位,正因如此,越 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尹吉甫可以当之无愧地堪称“中华诗祖”。 经过学者们多年的考证,2800多年前的一位古人——尹吉甫的面貌变 得逐渐清晰。他是西周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南征北伐维护周朝统治,深受宣王器重,被封为西周太师。太师,是周天子下面最重要的辅弼之官,和太保、太傅,并称为“三公”,三公之中,太师的地位最为尊贵。 《诗经·小雅·节南山》说“尹氏太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意思是像尹家这样的太师,把握国家权力,维系四方诸侯,天子 赖以辅助,由此可见,太师的职责是多么重要。周宣王时期,史称“宣王中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是因为任用了像仲山甫、尹吉 甫这样一批有能力的重臣。 周朝重视建立礼乐制度,推行教化来巩固统治,《诗经》便主要产生于这 一时期。古人说:“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 荡人之邪,存人之正。”《诗经》仿佛一幅周朝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画卷,既 有全国各地,山野乡村的民间歌谣,也有天子诸侯的宫廷雅乐,为规范社会伦理,建立礼乐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周朝是如何推行《诗经》编撰这一堪称国家级的文化工程的呢?据 史料记载,周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普遍的采诗和献诗制度。 《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段内容生动地向后人揭示, 周朝设置专门的采诗官,在特定的季节,摇着木铃铛,风尘仆仆地奔赴全国各地,寻访歌手、采集歌谣。《诗经》的主体十五国风,还有部分小雅作品,都 是由采诗官采自乡村田野。通过采诗,周朝统治者可以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

湖南地方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的推广

湖南地方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的推广 作者:王茜 来源:《大观》2021年第04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看重。舞蹈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在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新事物相结合。在各大高校中相应地开设各种地方特色舞蹈课程,可以增进学生对民族舞蹈的了解与关注,更好地推广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民间艺术魅力,不断传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瑰宝。文章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探索推广舞蹈教学的方式,与新鲜事物相结合,将课程设计分析与实际相结合,在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关键词:湖南地方特色;民间舞蹈;民间舞教学 就目前发展形势来讲,全国各个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利用高校这一平台,可将地方特色舞蹈以各种现代化的形式传播出去。在舞蹈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应该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将湖南地方特色舞蹈融入传统教学,针对不同的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舞蹈的热爱,为我国的舞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湖南地方特色舞蹈的意义 (一)历史悠久 湖南地方特色民族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传统的民间特色,是湖南地区人民留存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地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丰富多彩的舞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舞蹈通过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将唯美的肢体动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融洽地展示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各种各样的舞蹈,体现了湖南地区人们聪慧与优雅的艺术细胞,展示了人们在生活的同时不忘通过创作来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 (二)种类繁多 湖南的地方特色有很多,其中不乏大量的民间舞蹈,民间舞蹈的产生是一个地方意识形态的产物,如地花鼓、舞狮子、踩高跷、大头舞、旱船等。这些舞蹈形式都很有特色,比如说地花鼓中《十二月采茶》就来源于生活,但是它的演绎方式就因地区而异,即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来诠释作品。这个作品表现的主要是人们劳作时的情形,并加以修饰,再比如《十月望郎》《送荷包》之类的作品,都是借舞蹈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表现了淳朴的民俗民风。

红水河文化考察与研究(一)

红水河文化考察与研究(一) 红水河文化考察与研究(一) 长期以来,人们对红水河文化的不谓不多,但多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调查,而且偏重于民间文学的调查与采风,有关红水河文化的研究,也多停留在民间文学的层面上。对红水河流域的许多文化现象,至今感觉有许多人感到神秘。1999年5月,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的组织领导下,汇聚了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红水河文化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比较系统的考察,现将考察的结果及对红水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族群及历史沿革 (一)自然地理特点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上游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南盘江,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始称红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广西中部,至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改称黔江。红水河干流全长659公里。本文所指的红水河流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百色地区的乐业县,河池地区的天峨县、南丹县、凤山县、东兰县、巴马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南宁地区的马山县,柳州地区的忻城县、来宾县。红水河干流河床深切,坡降大,河水湍急,具有典型的山区河流特点,是广西水力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资源量占广西水力资源总量的70%以上,可以开发10个梯级电站,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优势矿种类多,储量大,锡、锑、锌、铅、银、锢、镉、镓、重晶石、砷、水泥石灰岩等11种矿产储量在广西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红水河流域处在云贵高原向华南丘陵的过渡带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同时又处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带上,气候类型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红水河流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赋存与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同时在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区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