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建设指南

生态茶园建设指南
生态茶园建设指南

生态茶园建设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茶园建设原则、建设规模与内容、环境条件、建设规划布局、生态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和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3735 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32000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 3619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NY/T 2172 标准茶园建设规范

NY/T 3442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

NY/T 3443石灰质改良酸化土壤技术规范

NY/T 5018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茶园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为主要物种,根据生态学理论,应用生态系统设计原理,综合运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将茶园中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关联,科学构建和管理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园生态系统,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量持续稳定、产品安全优质的茶园。

3.2

茶园生态用地ecological area on tea plantation

茶园内其他植物及非生产用茶树覆盖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非生产目的茶园,种植其它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植被斑块、廊道,茶园四周及坎壁、道路、水域等周边的绿化区域。

3.3

茶园次要植物secondary plants of tea plantation

在茶园生态系统中,与茶树共同生长,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对茶树生长及生态系统有益的其它植物。

4 建设原则

4.1 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构建绿色生产方式,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应用循环农业、废弃物与污染物处理等技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持茶园水土。

4.2 整体发展

将生态茶园纳入区域农业生产体系统筹考虑,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构建多元化的区域农业生产体系;纳入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大地景观、特色乡镇建设等统筹考虑,建设美丽乡村、美丽茶园。

4.3 融合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建设环境优良、景观优美、设施完备、分区合理的生态茶园,发挥自然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休闲、文化、康养、教育及互联网等产业深入融合,发挥茶产业的多种功能。

4.4 设施完善

建设茶园实现生态化、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5 建设规模与内容

5.1 建设规模

土地连片,且面积应不小于2hm2。

5.2 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包括基建工程、配套设施设备、生态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和技术体系建设等。

6.环境条件

6.1 周边环境

茶园所在区域植被(包括茶树)覆盖率应不小于80%;周边、上风口及水流的上游无污染源,与工厂区、垃圾场等污染源的直线距离应不小于2 km,与城镇、高速公路等的直线距离应不小于500m,中间无自然遮挡的应设置隔离带或缓冲区;与其他作物应有隔离带或缓冲区。

6.2 立地条件

种植茶树的地块坡度应不大于25o,其中坡度大于15°的应建成等高梯级园地。茶园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的规定;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

7 建设规划布局

7.1 生产茶园

生产茶园面积占比不高于园区总面积的70%。

7.2 道路

符合NY/T 2172 的规定。

7.3 排灌系统

茶园具有完备的排水、蓄水和灌水系统。茶园主干道和支道内侧建排水沟,深度和宽度均不低于0.20 m;每2-3 hm2至少建设1个蓄水池,容量不少于20 m3,宜建于排水沟的出口处或排水不良的积水处;宜建立节水灌溉系统,管道埋设深度不小于35cm,喷灌系统宜选用伸缩式喷头并布置于茶蓬中间。

7.4 茶园生态用地

7.4.1 隔离带、防护林、生态功能带等茶园生态用地总面积不小于茶园总面积的10%。

7.4.2 隔离带

周边有农田、公路干线等需设置隔离带,宽度 20 m~50 m,宜种植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

7.4.3 防护林

在山脊、风口处设置防护林带,宽度不小于5m,宜种植植株高大、抗风力强、生长快,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

7.4.4 生态功能带

在茶园四周、各功能区块四周及内部空地、主干道和支道两旁种植景观植物和茶园次要植物,形成景观功能带和生物栖息地等。

7.5 配套设施

7.5.1 根据茶园规模,按照方便、生态及美观原则,规划配置适当的工具房、工人休憩用房、鲜叶临时摊放点、堆肥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等配套设施。

7.5.2 堆肥设施

堆肥设施应符合GB/T 36195 和NY/T 3442的规定。

7.5.3 污染物处理设施

按GB/T 32000的规定执行。

8 生态建设

8.1 建设复合生态系统

8.1.1 总体要求

利用生物多样性构建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在垂直空间结构上,从山顶到山脚形成由林地植被、茶树、隔离带和生态功能带等组成的植被复合体斑块;在横向空间结构上,根据茶园地形地貌规划设置生态功能带,形成茶树-茶园次要植物块状复合群落结构;不宜建设大面积连片式茶园;宜构建“乔木-灌木(茶树)-草本”多层次立体复合生态系统。

8.1.2 种植茶树

遵守NY/T 5018的规定。

8.1.3 种植其他植物

8.1.3.1 保护原生植被

保留山顶、山腰、山谷、水体周边及地形地貌不适宜种植茶树地块的原生自然植被,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8.1.3.2 种植茶园次要植物

利用茶园生态用地规划种植茶园次要植物,每个地块种植2种以上,不同类群植物宜重叠、交叉种植。茶园次要植物包括影响茶园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茶树)的伴生植物,影响第二营养级(害虫或病原菌)的驱避植物、屏障植物、诱集植物和指示植物,及影响第三营养级(害虫天敌)的蜜源植物、载体植物和栖境植物等。

8.1.3.3 种植遮荫树

在茶园内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度控制在25%-35%,宜选择适合当地茶园的树种。8.2 水土保持

8.2.1 通过种植茶园次要植物、留养梯壁良性草本植物、实施行间覆盖等措施减少茶园内裸露土地。

8.2.2 梯级园地应建设土石坎。

8.2.3 宜种植或保留茶园梯壁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对梯壁草本植物采取以割代锄。

8.3 优化土壤生态

8.3.1 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符合标准的堆肥、有机肥、生物菌肥等,不应使用城镇污水、污泥及其制成的肥料。

8.3.2 行间宜铺草覆盖或套种绿肥。

8.3.3 结合除草和追肥进行土壤耕作,宜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深耕作业。

8.3.4 使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及采用其他生物措施,对pH值低于4.0或高于5.5的茶园土壤进行改良,治理酸性土壤遵守NY/T 3443的规定。

8.3.5 茶园内适当放养蚯蚓等有益土壤动物,并营造适宜生长环境。

8.3.6 使用的地膜应符合GB 13735的规定,宜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地膜回收率应在90%以上。

8.4 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应遵守有关规定。

8.5 茶园内不得燃放烟花爆竹,不得焚烧秸秆、农膜等废弃物。

9 管理体系建设

9.1管理人员

配备有满足生产需要的具有生态理念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管理人员,植保、土肥等技术人员等。

9.2 管理体系

9.2.1 有健全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制度。

9.2.2 管理人员应与当地农技部门、涉茶社会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建立联系,持续

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9.2.3 宜开展生态茶园评价,有条件的可实施良好农业规范、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认证。

9.3 档案记录

有健全的档案记录系统,对投入品及包装、农事操作、产品和副产物去向有清晰记录;记录文件应至少保存5年。

10技术体系建设

10.1 建立茶园化学肥料减量施用技术体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基肥和追肥相结合,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多施用有机肥,按需补充中微量元素;总施肥量满足茶园生产需求,施肥比例符合茶树需肥规律,氮肥用量(折合纯氮)有不少于25%来自有机肥,成龄采摘茶园的化肥用量不高于NY/T 5018规定的用量。

10.2 建立茶园化学农药减量施用技术体系,综合施策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害虫天敌繁衍的生态系统环境;建立绿色防控体系,综合运用生态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优先采用非化学防治技术,减少化学防治次数和化学农药用量,不使用化学除草剂。

生态茶园项目建设书

巴南区双河口镇 太坪村生态茶园建设 项 目 建 议 书 项目建设地点:巴南区双河口镇太坪村项目建设时间:二○二年四月九日

一、项目背景 1.自然条件 双河口镇太坪村位于巴南区东北部,属三峡移民村和麻柳沿江开发区范畴村。地处北纬29°09′与29°47′,东经106°20′与107°00′之间,属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市市区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东与巴南麻柳嘴镇、长寿江南镇比邻,南与涪陵区新妙镇相连,西与木洞镇为邻,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东西宽2.9km,南北长2.3km,总幅员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下辖6个合作社,耕地面积3187亩,其中农田面积1850亩,土地面积1337亩,林地面积1500亩。平均海拔约500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年均日照1134.0小时,高低海拔175—650米,平均气温摄氏18.6度。 项目拟建设在太坪村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两个合作社森林覆盖率高达60%,绿化率达96%。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平均气温18.6度,年降水量1100mm,相对湿度80-95%,无霜期308天,土壤PH值5.5,有机质含量高。云雾多,湿度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工业等污染始种植优质茶叶的理想生态环境。 2.基础条件 太坪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南涪路横穿该村,正在修建的沿江高速公路在该村有一个出口,十二五期间拟修建的涪陵至机场的快速干道也将横穿该村,并规划

有1个出口在该村。据重庆市27公里,据长寿14公里,据涪陵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该村还修建有农村公路、人行便道等10余公里,基本达到集中三户以上通人行便道,集中10户以上通公路的标准。在供电方面,双河口有35KV变电站一座,可覆盖全镇的基本用电。在通信上,无线、有线和宽带网络覆盖全村。 3.政策条件 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属于三峡后续项目建设范畴,种植生态茶叶也符合三峡生态屏障建设的要求。同时在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兴建生态茶园也符合双河口镇现代工贸旅游生态镇的打造要求,更符合巴南区的总体规划。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 1.项目是适应市场要求,壮大茶叶茶叶的需要 茶叶系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料专家断言,21世纪将是茶的世界。我国每年出口茶叶20多万吨,创汇4亿多美元。全国茶叶消费约40多万吨,消费量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茶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效保健成分被人民共识,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应运而生。茶叶已被公认为现代最佳保健饮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项目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双河口镇产茶历史悠久,我镇生产的茶叶曾是明朝贡

生态茶园实施方案

镇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精心谋划,真抓实干,现结合我镇茶园实际,特制定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任务及地点 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任务2500亩。一是生态茶园1900亩,。二是在村老地块建设以台茶系列(台茶1号)为主的乌龙茶特色基地600亩(套种覆荫树),其中镇级特色基地500亩,村级特色基地100亩。 二、建设内容 2014年我镇生态茶园建设内容以套种云南樱花为主的覆荫树,共种植覆荫树2500亩,种植覆荫树20000株。在每亩种植9棵覆荫树的基础上(覆荫树每亩种植云南樱花树苗7株,坚果树苗种植2株),动员群众按标准放养茶树160株,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三、技术要求 一是每亩按行距9米,株距8米的规格种植苗高不低于1.5米的覆荫树,二是按照行距1.5米,株距2.8米的规格每亩放养茶树160株,放养茶树要有标识。 四、政策补助 一是农户每户每亩在7月28日前打足40厘米×40厘米9个种植坑塘后,由镇人民政府补助苗高不低于1.5米的树苗,由农户在领到树苗的2天内完成种植,并进行管护。二是通过适当修枝或插标示物等形式,农户每亩按标准完成放养茶树160株。 农户完成以上两项建设内容后,并经县、镇两级验收通过,待县级拨付补助资金后,镇人民政府用县级拨付兑现我镇的生态茶园建设资金一次性补助农户每亩100元作为管护费。 五、时限要求 7月25日完成宣传动员和组织打塘工作;7月31日前完成每亩9株覆荫树种植;8月20日完成每亩160株茶树放养。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组织推进我镇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为: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加强苗木筛选和采购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材料、宣传栏、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对生态茶园建设的目标任务积极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并指定专人负责把好苗木的选择和采购关,保证在7前31前按时种植。 (三)相关要求。各工作组要进村入组做好群众宣传动 员工作,按技术要求督促好覆荫树套种、茶树放养工作,并做到底数清,面积实。此次抽调工作时限至8月30日。 此方案,遵照执行。篇二:xxxx乡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xxx乡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2012年市、县茶产业暨生态茶园建设推进会精神,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确保我乡生态茶园建设目标任务 顺利完成,特制订《xxx乡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

茶叶科学技术 二00六年第三期 26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 李建梅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农技站 福安355015) 摘要 生态茶园的建立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以茶树为主要作物,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 使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与茶园中的各种生物和谐地共存,形成良性循环,维持茶园生态平衡的优良系统,使茶叶生产得到持续发展。建立生态茶园必须严格选址和采用良种,采用科学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生产出富有营养品味好的茶叶,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也使茶叶企业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态茶园;选址;良种;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 1 如何建立生态茶园 1.1 基地选择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植物,与其他一年生作物相比茶园具有较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也比较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也比较丰富,且年度间也比较稳定。茶园土壤中各元素处于正常值范围内,茶园及其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并未受到污染,土壤中无农药残留。茶树是耐阴作物,光合作用饱和点较低,夏秋季强烈日照伴随干旱,往往会使茶树受害减产,甚至枯死;在冬季,低温寒风又会使茶树常常发生冻害,轻则枝叶枯焦,重则冻死。因此,生态茶园建立时应选择在自然条件良好,周围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的有遮荫,能挡风,四季极端温差相对比较小的山区和半山区。维护好茶园及其周围的生物种落的多样性,保持茶园生态需要的稳定,是生态茶园建立至关重要的一环。 1.2 选用良种 选用良种必须注意适应当地茶类生产的需要,同时生态茶园的茶树品种应选择抗性强的良种,不同茶树品种之间抗病虫性存在明显差异,充分利用茶树自身的抗病虫性,是减少病虫害、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基础。 1.3 土壤管理 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的使用,鼓励使用生物活性肥料,同时,还可通过养殖蚯蚓来增肥,并可改良土壤结构。生产茶园中杂草应结合耕锄予以清除,严禁使用各种化学除草剂。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覆盖免耕技术,铺草与施有机肥相结合,是实现茶园免耕的可行途径,是生态茶园经常性的重要技术措施。茶园铺草不仅可以防寒防旱,防杂草,而且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为有益昆虫提供栖息场所,使茶园生态接近自然。幼龄茶园中铺草或轮种绿肥,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可在茶园行间梯壁种植绿肥饲料作物,使之达到保水,保肥,保土,以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1.4 病虫害防治 生态茶园的病虫害,必须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茶叶不受污染。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农业防治:结合农艺措施不仅可以兼防病虫害,还能提高 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危害。例如修剪和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有效抑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趋嫩性强的病虫。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防治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苏云金杆菌Bt 防治茶毛虫、刺蛾、尺蠖类,用茶毛虫病毒防治茶毛虫,赤眼蜂、茶园天敌蜘蛛也能对部分虫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3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趋性,可用白炽灯和黑光灯进行诱杀 灯光诱杀必须避开益虫的高峰期、糖醋液诱杀、性诱杀。此外,也可适当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1.5 建立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作为以茶为主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垂直结构上,可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 组分 的生态位,形成“乔—灌”两层结构,或“树木—茶树—豆科绿肥作物 矮杆”的“乔—灌—草”三层结构。这样可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营养也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利用,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下层作物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当然也要注意在水平结构上不能过度遮荫,以防光照不足造成茶树减产,降低效益。间作时要注意种间结合、互生互利,如阳性树种、耐阴树种及阴性树种的结合,以充分利用光能;深根性与浅根性树种的结合,使各自吸收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与营养等。间作树种的适生条件应与茶树基本一致,尤其是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一致,并在生物学上与茶树互生互利,或对茶树有利而对间作树种无害,以避免竞争和相克。应选择有利提高土壤肥力或不至过多掠夺土壤肥力和水分、与茶树没有共同病虫害的树种。此外,还可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树种,以达到茶、林 林副产品 双丰收。当间作树种的树冠过大,根系亦庞大,对茶树产生影响时,要及时对间作树木地上部分适当修枝,保持树冠郁闭度30%~35%,这样既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又保持一定的遮荫面积。对树木周围的茶树要多施肥,以满足两树种的共同需要。目前在全国主要茶区试验成功各种适合于当地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下转第27页) 科 技 园 地

生态茶园建设 周建喜

生态茶园建设 作者:周建喜 第一节:茶园建设目标 茶园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要以优质高效为核心,实现茶园园林化、生态化、良种化,营造林与茶、茶与动物的和谐生态环境,促进可循环发展的生态资源。 (一)、茶园园林化 在新形势下农业竞争中,生态资源是先决条件。国家农业区划总体范围内,结合上犹县的农业区域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实行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建设园林化的现代标准茶园。做到新建茶园相对集中。或者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扩建使茶区连片、茶行成条,适合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管理。根据园区地形地貌,按茶园要求头有带帽、脚有穿鞋,营造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护林、防风林,在水沟、水渠、道路以及茶园四周要大力种树,美化茶区生态环境。 (二)、茶园生态化 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三)、茶园良种化 茶树品种是决定茶园产量、鲜叶质量和成品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在建园时,首先考虑选择优良的茶树品种,充分发挥良种茶树的作用。要根据实际生产的茶类,结合上犹县茶园所在地的生态条件确定主要栽培品种及搭配品种,合理利用不同良种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不同茶树良种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及品质特征等方面的综合效应。 第二节:茶园园林化与生态化 长期以来,新建茶园不太注重茶园生态环境,园地周围很少人为种植林木,特别是片面强调集中成片所开垦的茶园更是如此,导致茶园植被单一、茶园裸露、生物多样性降低、天敌种类和数目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据四川乐山市天福观光茶园调查,园林有效区较无林空旷区明显降低了风速,提高了气温,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表1)。 (1)调查时间:土壤水分是2004年8月上旬,气温是2005年7月中旬。 (2)茶园东、西、北三面有多年生的松树及杂木次生林,树冠平均高度为3m。

生态茶园项目建设书

xx双xx xx村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建设地点: xx双xxxx村项目建设时间: 二○二年四月九日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 1.自然条件 双河口镇太坪村位于巴南区东北部,属三峡移民村和麻柳沿江开发区范畴村。地处北纬29°09′与29°47′,东经106°20′与107°00′之间,属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市市区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东与巴南麻柳嘴镇、长寿江南镇比邻,南与涪陵区新妙镇相连,西与木洞镇为邻,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东西宽 2.9km,xxxx 2.3km,总幅员面积约 6.5平方公里,下辖6个合作社,耕地面积3187亩,其中农田面积1850亩,土地面积1337亩,林地面积1500亩。平均海拔约500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年均日照 1134.0小时,高低海拔175—650米,平均气温摄氏 18.6度。 项目拟建设在太坪村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两个合作社森林覆盖率高达60%,绿化率达96%。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平均气温 18.6度,年降水量1100mm,相对湿度80-95%,无霜期308天,土壤PH 值 5.5,有机质含量高。云雾多,湿度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工业等污染始种植优质茶叶的理想生态环境。 2.基础条件

太坪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南涪路横穿该村,正在修建的沿江高速公路在该村有一个出口,十二五期间拟修建的涪陵至机场的快速干道也将横穿该村,并规划有1个出口在该村。据重庆市27公里,据长寿14公里,据涪陵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该村还修建有农村公路、人行便道等10余公里,基本达到集中三户以上通人行便道,集中10户以上通公路的标准。在供电方面,双河口有35KV变电站一座,可覆盖全镇的基本用电。在通信上,无线、有线和宽带网络覆盖全村。 3.政策条件 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属于三峡后续项目建设范畴,种植生态茶叶也符合三峡生态屏障建设的要求。同时在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兴建生态茶园也符合双河口镇现代工贸旅游生态镇的打造要求,更符合巴南区的总体规划。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 1.项目是适应市场要求,壮大茶叶的需要 茶叶系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料专家断言,21世纪将是茶的世界。我国每年出口茶叶20多万吨,创汇4亿多美元。全国茶叶消费约40多万吨,消费量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茶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效保健成分被人民共识,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应运而生。茶叶已被公认为现代最佳保健饮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项目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双河口镇产茶历史悠久,我镇生产的茶叶曾是明朝贡茶,有600多年历史。但由于缺乏开发资金,优质良种茶叶栽培面积小,茶叶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益差,村民管理较为懒散,茶叶产出较低。另一方面,茶叶加工落后,设备、工艺较低,产业组织程度低,制约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太坪村得资源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茶叶产业,同时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我镇迫切需要新建生产茶园,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二)有利条件

浅析生态茶园景观设计及其环境品质

浅析生态茶园景观设计及其环境品质 发表时间:2018-10-16T16:03:20.0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贺飞 [导读] 摘要:本文从生态茶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出发,分析设计方法和设计内容,并对其环境品质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生态茶园的整体质量有所帮助。 四川中顾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 611130 摘要:本文从生态茶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出发,分析设计方法和设计内容,并对其环境品质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生态茶园的整体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茶园;景观设计;环境质量 1引言 我国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茶叶是我国古老的经济作物,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将茶叶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浓厚人文特色和环境优势的生态景观,则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生态茶园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由于起步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生态茶园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则是推动生态茶园规范化建设的关键[1-2]。 2生态茶园景观设计原则 2.1一致性和整体性原则 在生态茶园中,景观设计的一致性是指茶园的空间与所设计的建筑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例如生态茶园营造的是一种绿色、自然、古朴、清新的空间感,而建筑物在材料选择以及颜色搭配上就应该与这一空间相配合,这样游客才能够根据建筑的性质来了解空间的内涵;景观设计的整体性是指在保证茶园完整的前提下,利用相应的建筑物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看似不同,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并通过某些线索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茶园。 2.2因地制宜的原则 生态茶园的景观设计虽然是一种人为设计的艺术,但是其最重要的是要突出“生态”的效果,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运用茶园的自然资源,即首先从茶园的土壤、空气、地势、水资源等因素出发,进行茶园主体景观的设计,让观光旅游者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茶园的自然气息;其次,要根据茶园的地势地貌,设计亭台楼榭等人文景观,并尽量保证设计内容的自然、协调,让人文景观融入到自然之中,为整个茶园增添色彩。 2.3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顾的原则 生态茶园不仅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然、宁静的休闲空间,更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文化的机会,这样在生态茶园中,人们不仅能够欣赏自然风光。更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基于此,设计者在设计生态茶园景观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自然景观中恬淡自然的意境,以获得享受自然的乐趣:另一方面还应该适当增加人文景观,利用茶文化中遵礼、怡情、修身、养性的文化精髓,为游客提供精神享受和审美追求。 3生态茶园景观设计内容 生态茶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场地分析。在景观设计之前,设计者应该通过系统的调查,掌握茶园的植被、水源、土壤、地形等自然资源以及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民俗活动等人文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突出当地的茶文化:二、景观定位。生态茶园中需要设计多个景观,而每一个景观的内容、功能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文化展示型、历史名胜型、休闲度假型,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中应该明确定位,根据艺术、环境、经济的需要构建景观;三、分区设计,生态茶园一般会根据其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休闲区、服务区、观光区、生产区、示范区等,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突出各个区域的功能,还应该实现各区域的借鉴和互补;四、观光路线的设计,为减少生态茶园的建设成本,缓解游客对茶园的压力,设计者可以将一部分的观光路线与道路相连接。并最大限度地保证路线能够以最短的路径通往主要景点。 4生态茶园景观设计方法 4.1从传统造园方式中吸取精华 我国的传统园林建筑不仅技艺精湛,更是在艺术和文化效果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从传统造园方式中吸收设计精华,是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艺术内涵的必然选择。生态茶园的景观设计运用传统造园方式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主次结合,生态茶园中能够突出生态主题的景观应该放在景色绝佳、轴线交汇等视野比较开阔,游客习惯性游览路线上,同时搭配一些辅助性景观,强化主体效果;二、层次法,利用景观增加空间层次是传统造园中一个经典手法,在生态茶园中,设计者可以利用前景、背景、中景之间的衬托关系,来丰富茶园层次:三、借景法,即不是所有的茶园景观都需要面面俱到地设计出来,设计者可以因势、因时借景,利用自然资源构成一个全新的景观。 4.2传递并发展茶文化 在景观设计中应该适当融入茶文化,以提高生态茶园的文化内涵,在传递茶文化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要利用并提炼茶符号,如在休憩场所安置茶具、茶画、茶诗、茶艺等内容,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其次要利用色彩的协调提高景观与茶园的协调性,合理利用绿色,以营造自然、清新的观光氛围。 4.3构建丰富有序的景观空间 生态茶园景观设计内容不仅要充分利用空间,还应该利用景观的层次来强化空间效果,扩大空间范围。生态茶园在设计景观空间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入VI处的景观设计,入口是生态茶园的起点,在入口处放置标志性的景观不仅能够强化游客的影响,还能够从整体上传递茶园的理念:其次,要做好茶园内部各个空间景观的过渡、组合,以突出不同空间内茶园的主题:再次,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处,应该利用景观做好屏障,以实现空间效果的转折;最后,在茶园的核心位置设计主题性的景观,以保证茶园的艺术效果和生态效果。 5生态茶园的环境品质分析 5.1水资源因素 茶叶的种植需要一定的灌溉水,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生活用水的污染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水资源受到了不同

武庙集镇黄岭茶场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文档 固始县武庙集镇黄岭茶场生态茶园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 二、项目选址 生态茶园的园地应尽量避开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的园地或山地。园地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20-2001的要求。 根据要求,地块要求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年平均气温13℃以上,决对低温-3℃以上,绝对高温40℃以下,年活动积温5000—6000℃,年降雨量1000mm,空气湿度70%以上,海拔在1900m 以下,茶园坡度在30度以下,具有灌溉条件;有效土层深厚疏松,耕作层比较厚,心土层和底土层稍紧而不实,土体结构良好,质地不过粘过砂,既能通气透水,又能保水蓄肥;酸性反映强烈,盐基含量适度,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丰富,土壤PH值在4.5—

5.5之间;作为土壤肥力四因子的水、肥、气、热彼此协调,水源、空气无污染;园地背荫朝阳,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散射光强,相对规模连片在500亩以上。 本项目选择在固始县南部山区的武庙集镇黄土岭村,生态茶园建设面积500亩,其中新开茶梯120亩 三、茶园规划 园地规划要合理全面,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要有远景规划和全局观点,在规划时要以现代农业为出发点;以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对区、块划分道路网、排灌系统,行道树、防护林带等设置,做好勘察设计工作,以茶、林、道、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实现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从茶园外貌看,茶树成片,道路成网,园地成块,茶行成条,林木成行,区格分明;对保持水土,涵养和水源,提高湿度,调节气温,改变茶园区域气候,避免茶树遭受气象灾害都起到较好的作用,对于千亩以上茶园还要规划好茶厂的建设用地等,绘制出整块茶园规划图。 1、道路设置、划区分块 茶园道路应由主干道、支道、步道、环园道几部分组成;要从长远考虑,一切布局和设施应适宜于机械化,便于机械行驶和车辆运输,也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要坚固美观。干道为整个茶园的交通要道,对内是各个生产区的纽带,对外与公路相衔接;

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1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某某茶叶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项目承办单位:某某某某某某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某某 1.1.3建设地点 10万亩生态茶园建设在某某市某某区及某某市其他县区 研发中心及生产加工生产线选择某某市羊山新区 5万平方米的精品茶叶展销厅、茶叶交易大厅建设选择在某某市羊山新区 1.2 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某某省工程咨询公司 资质证书号: 1.3 编制依据、内容及范围 1.3.1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4、《关于印发〈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分区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计〔2002〕45号); 5、《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6、《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通知》; 7、《中共某某省委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把某某市作为某某 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批复》; 8、《某某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 9、《中国茶都――某某市茶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10、《某某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见》; 11、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 12、专业技术人员调查的有关资料、数据。 1.3.2编制范围与内容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我公司对项目建设的选址和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和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基金项目:山东茶区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JB2006-3-27-4) 第一作者简介:段永春,男,1969年出生,山东日照人,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茶叶病虫害、茶树栽培。通信地址:276800 山东省日照市日照北路北首,Tel:0633-8221315,E-mail:dyc6825@https://www.360docs.net/doc/cc10731007.html,。 通讯作者:段永春,男,1969年出生,山东日照人,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茶叶病虫害、茶树栽培。通信地址:276800 山东省日照市日照北路北首,Tel:0633-8221315,E-mail:dyc6825@https://www.360docs.net/doc/cc10731007.html,。 收稿日期:2010-01-29,修回日期:2010-03-03. 山东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初探 段永春1,刘加秀1,董书强1,薛花余2 (1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山东日照276800;2日照市农业局,山东日照276800) 摘要:生态茶园建设是有机、无公害茶生产的基础。通过对山东茶区土壤、空气、水质的调查分析,认为在山东主茶区发展生态茶园是可行的。山东土壤耕层中,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均较低,所以茶园施肥应注意适时适量增加。在茶园施肥方案中,以使用生物肥对提高幼苗期茶园苗高、主干粗效果最好。生态茶园防护林应以侧柏、黑松为主,主林带南北距离不超过50 m。幼苗期茶园间作以茶树与大姜间作,并且大姜株距以20 cm,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好。这些研究,为山东生态茶园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山东;生态茶园;可行性;防护林;施肥;间作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0-0322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Developing Pattern of Shandong Province Ecological Tea Garden Duan Y ongchun1, Liu Jiaxiu1, Dong Shuqiang1, Xue Huayu2 (1Rizhao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Rizhao Shandong 276800; 2Rizhao Agricultural Bureau, Rizhao Shandong 276800) Abstract: Building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 is the base of production for organic tea & Pollution-free tea. Based on soil, air and water quality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is in Shandong Provinc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main tea-growing areas in Shandong, it is feasible to develop ecological tea garden. Top soils in Shandong province,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ous, total potassium, organic matter content were low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n due course tea garden fertilization increase moderately. In the tea garden fertilization schemes, using biological fertilizers to improve seedling stage on the tea plant height, trunk thick best results. Eco-Tea shelter should be based on oriental arborvitae, pine main north-south distance of the main forest belt of no more than 50m. Seedling stage to tea intercropping intercropping tea with ginger and ginger plant space to 20cm, the best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Such resear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tea gardenin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ecological tea garden; feasible; forest shelter belt; fertilization; intercropping 0 引言 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利(A.G.Tansley)于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1986年中国茶叶专家张顺高,推出“生态茶园”新理念。此后,国内多位学者就生态茶园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1-7]。但对山东茶区生态茶园建设模式进行专门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山东主茶区属于中国最北茶区,年平均气温12.6 ℃,低于南方茶区,茶树叶片生长慢,内含物

生态茶园建设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 一、如何建立生态茶园 1、生态茶园园地的选择 生态茶园的园地应尽量避开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的园地或山地。园地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20-2001的要求。 根据要求,地块要求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年平均气温13℃以上,决对低温-3℃以上,决对高温40℃以下,年活动积温5000—6000℃,年降雨量1000mm,空气湿度70%以上,海拔在1900m以下,茶园坡度在30度以下,具有灌溉条件;有效土层深厚疏松,耕作层比较厚,心土层和底土层稍紧而不实,土体结构良好,质地不过粘过砂,既能通气透水,又能保水蓄肥;酸性反映强烈,盐基含量适度,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丰富,土壤PH值在4.5—5.5之间;作为土壤肥力四因子的水、肥、气、热彼此协调,水源、空气无污染;

园地背荫朝阳,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散射光强,相对规模连片在500亩以上。 二、茶园规划 园地规划要合理全面,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要有远景规划和全局观点,在规划时要以现代农业为出发点;以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对区、块划分道路网、排灌系统,行道树、防护林带等设置,做好勘察设计工作,以茶、林、道、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实现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从茶园外貌看,茶树成片,道路成网,园地成块,茶行成条,林木成行,区格分明;对保持水土,涵养和水源,提高湿度,调节气温,改变茶园区域气候,避免茶树遭受气象灾害都起到较好的作用,对于千亩以上茶园还要规划好茶厂的建设用地等,绘制出整块茶园规划图。 1、道路设置、划区分块 茶园道路应由主干道、支道、步道、环园道几部分组成;要从长远考虑,一切布局和设施应适宜于机械化,便于机械行驶和车辆运输,也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要坚固美观。干道为整个茶园的交通要道,对内是各个生产区的纽带,对外与公路相衔接;小面积1000亩以下茶园和公路贯穿,茶园内不设主干道。干道设置路宽4—6m,纵度小于6度,两边种植树木,开设水沟。支道按地形和茶园面积而设置,是园内运输的主要道路,同时也可以作为茶园划区分块的界线,要求宽3—5m,纵度小于8度,视山形及茶园面积而开筑。步道为茶园

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修订版)

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1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某某茶叶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项目承办单位:某某某某某某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某某 1.1.3建设地点 10万亩生态茶园建设在某某市某某区及某某市其他县区 研发中心及生产加工生产线选择某某市羊山新区 5万平方米的精品茶叶展销厅、茶叶交易大厅建设选择在某某市羊山新区 1.2 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某某省工程咨询公司 资质证书号: 1.3 编制依据、内容及范围 1.3.1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4、《关于印发〈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分区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计〔2002〕45号); 5、《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6、《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通知》; 7、《中共某某省委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把某某市作为某某 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批复》; 8、《某某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 9、《中国茶都――某某市茶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10、《某某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见》; 11、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 12、专业技术人员调查的有关资料、数据。 1.3.2编制范围与内容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我公司对项目建设的选址和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和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武庙集镇黄岭茶场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方案

.. . . 固始县武庙集镇黄岭茶场生态茶园建设项目 实施案 一、建设背景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的物种更加丰富。 二、项目选址 生态茶园的园地应尽量避开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的园地或山地。园地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20-2001的要求。 根据要求,地块要求立地条件好,交通便,年平均气温13℃以上,决对低温-3℃以上,绝对高温40℃以下,年活动积温5000—6000℃,年降雨量1000mm,空气湿度70%以上,海拔在1900m以下,茶园坡度在30度以下,具有灌溉条件;有效土层深厚疏松,耕作层比较厚,心土层和底土层稍紧而不实,土体结构良好,质地不过粘过砂,既能通气透水,又能保水蓄肥;酸性反映强烈,盐基含量适度,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丰富,土壤PH

值在4.5—5.5之间;作为土壤肥力四因子的水、肥、气、热彼此协调,水源、空气无污染;园地背荫,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散射光强,相对规模连片在500亩以上。 本项目选择在固始县南部山区的武庙集镇黄土岭村,生态茶园建设面积500亩,其中新开茶梯120亩 三、茶园规划 园地规划要合理全面,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要有远景规划和全局观点,在规划时要以现代农业为出发点;以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对区、块划分道路网、排灌系统,行道树、防护林带等设置,做好勘察设计工作,以茶、林、道、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实现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从茶园外貌看,茶树成片,道路成网,园地成块,茶行成条,林木成行,区格分明;对保持水土,涵养和水源,提高湿度,调节气温,改变茶园区域气候,避免茶树遭受气象灾害都起到较好的作用,对于千亩以上茶园还要规划好茶厂的建设用地等,绘制出整块茶园规划图。 1、道路设置、划区分块 茶园道路应由主干道、支道、步道、环园道几部分组成;要从长远考虑,一切布局和设施应适宜于机械化,便于机械行驶和车辆运输,也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要坚固美观。干道为整个茶园的交通要道,对是各个生产区的纽带,对外与公路相衔接;

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

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 项 目 建 议 书 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鹿鸣茶业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 1.2项目申报单位: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 1.3项目建设单位:四川省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 1. 4项目申报日期: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1.5项目建设理由: 珙县县委、政府历来对茶业开发非常重视,把茶业当成支柱产业来抓,而且珙县群众有着丰富的茶叶生产、管理、加工经验。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是宜宾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鹿鸣”系列茶叶获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认证,其中,鹿鸣牌“鹿鸣雾芽”获“2000年中国(成都)国际茶博览会金奖”、鹿鸣牌“鹿鸣翠芽”获第六届“中茶杯”四川茶区唯一的特等奖,“鹿鸣”茶以其独特的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公司2010年生产茶叶800吨,销售收入3680余万元,年创税利580万元,可以有效地带动全县茶叶发展,已经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茶业已经成为珙县经济增长的又一突破点。 1.6项目建设区域:珙县的石碑乡、玉和苗族乡、下罗乡1.7建设内容及规模 生态化标准化茶园6000亩(石碑乡2000亩、玉和、下罗乡

4000亩) 1.8建设期限 2011年7月——2013年4月 1.9投资概算 地方财政承诺:200元/亩补助(其中市级100元,县级100元) 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其中:茶园建设1271万元,茶园的2年抚育管理投资273万元,技术培训费及其它64万元。 1.10主要经济指标 珙县茶业单位面积投资标准2670元/亩,规划设计、技术培训、检查、监督等占总投资的3.5%,通过项目的实施,茶业基地建成3年后,每亩可产优质鲜叶1200斤,2.52元/斤,茶农收入3024元/亩。 1.11综合评估 通过对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研保障体系、组织管理、工程各项技术措施的施行等方面的论证,充分说明建设标准化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风险小,能够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及背景 2.1自然概况

茶园建设

韩山生态茶园建设意向规划 韩山生态茶园以茶叶种植为主,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建立生态韩山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 一、如何建立生态的茶园 1、生态茶园园地的选择 韩山生态茶园的园地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的北斗镇才口韩山村山地(大罗耕、瓜形岽、茶头窝、柳树湖、高岗顶)。园地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20-2001的要求。 2、土体结构 茶区土体结构良好,质地不过粘过砂,既能通气透水,又能保水蓄肥;酸性反映强烈,盐基含量适度,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丰富,土壤PH值4. 5-6. 5,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腐殖质含量,N、P、K三相比适中,自然肥力好。通过茶树的吸收利用,所产茶叶对人体有很强的保健作用.作为土壤肥力四因子的水、肥、气、热彼此协调,水源、空气无污染;园地背荫朝阳,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散射光强,相对规模连片在500亩以上。 3、气候条件 茶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mm以上,最多可达1800mm。其中4月中旬至5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多雨时段,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年云雾几率

比同纬度有记载地区高出20-30%,茶园坐落海拔600米至1034米的缓坡上,构成“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远离污染”的优质高山茶生产环境。 二、茶园规划 韩山生态茶园规划要合理全面,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要有远景规划和全局观点,在规划时要以现代农业为出发点;以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对区、块划分道路网、排灌系统,行道树、防护林带等设置,做好勘察设计工作,以茶、林、道、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实现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从茶园外貌看,茶树成片,道路成网,园地成块,茶行成条,林木成行,区格分明;对保持水土,涵养和水源,提高湿度,调节气温,改变茶园区域气候,避免茶树遭受气象灾害都起到较好的作用,对于茶园还要规划好茶厂的建设用地等,绘制出整块茶园规划图。 1、道路设置、划区分块 茶园道路应由主干道、支道、步道、环园道几部分组成;要从长远考虑,一切布局和设施应适宜于机械化,便于机械行驶和车辆运输,也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要坚固美观。干道为整个茶园的交通要道,对内是各个生产区的纽带,对外与公路相衔接;茶园和公路贯穿,茶园内不设主干道。干道设置路宽4—5m,纵度小于6度,两边种植树木,开设水沟。支道按地形和茶园面积而设置,是园内运输的主要道路,同时也可以作为茶园划区分块的界线,要求宽3—5m,纵度小于8度,视山形及茶园面积而开筑。步道为茶园划区分块的界线,是从支道通向茶园地块的道路,与茶行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相接,路宽1.5m,两条道路距离不宜过大,以便作业,以40—60m之间为宜;横步道以10—15行茶树设一条为宜。环园道设在茶园四周边缘,为茶园与农田(地)的分界,可与干道、支道、步道相结合。

武庙集镇黄岭茶场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详解

固始县武庙集镇黄岭茶场生态茶园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 二、项目选址 生态茶园的园地应尽量避开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的园地或山地。园地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20-2001的要求。 根据要求,地块要求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年平均气温13℃以上,决对低温-3℃以上,绝对高温40℃以下,年活动积温5000—6000℃,年降雨量1000mm,空气湿度70%以上,海拔在1900m 以下,茶园坡度在30度以下,具有灌溉条件;有效土层深厚疏松,耕作层比较厚,心土层和底土层稍紧而不实,土体结构良好,质地不过粘过砂,既能通气透水,又能保水蓄肥;酸性反映强烈,盐基含量适度,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丰富,土壤PH值在4.5—

5.5之间;作为土壤肥力四因子的水、肥、气、热彼此协调,水源、空气无污染;园地背荫朝阳,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散射光强,相对规模连片在500亩以上。 本项目选择在固始县南部山区的武庙集镇黄土岭村,生态茶园建设面积500亩,其中新开茶梯120亩 三、茶园规划 园地规划要合理全面,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要有远景规划和全局观点,在规划时要以现代农业为出发点;以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对区、块划分道路网、排灌系统,行道树、防护林带等设置,做好勘察设计工作,以茶、林、道、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实现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从茶园外貌看,茶树成片,道路成网,园地成块,茶行成条,林木成行,区格分明;对保持水土,涵养和水源,提高湿度,调节气温,改变茶园区域气候,避免茶树遭受气象灾害都起到较好的作用,对于千亩以上茶园还要规划好茶厂的建设用地等,绘制出整块茶园规划图。 1、道路设置、划区分块 茶园道路应由主干道、支道、步道、环园道几部分组成;要从长远考虑,一切布局和设施应适宜于机械化,便于机械行驶和车辆运输,也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要坚固美观。干道为整个茶园的交通要道,对内是各个生产区的纽带,对外与公路相衔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