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江乍浦的妈祖信仰特色

论浙江乍浦的妈祖信仰特色
论浙江乍浦的妈祖信仰特色

2007年第2期作者简介:刘福铸(1957-),男,福建莆田人,副教授,妈祖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论浙江乍浦的妈祖信仰特色

刘福铸

(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福建莆田

351100)

摘要:通过调查和挖掘史料,论述浙江乍浦历史上的妈祖信仰,主要有妈祖庙宇数量多、妈祖诗咏丰富以

及与闽商活动关系密切等三大特色。

关键词:妈祖信仰;乍浦;闽商;天妃宫;妈祖诗咏中图分类号:G127;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19(2007)02-0016-05

OntheCharacteristicsofZhapu’sMazuBeliefinZhejiang

LIUFu-zhu

(InstituteofMazuCulture,PutianUniversity,Putian

3511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mainlydiscusseshistoricalMazubeliefinZhapu,Zhejiangprovincebyinvestigatingandexploringhistoricaldata.ThebeliefpossessesthreecharacteristicssuchastheabundantMazutemples,richpoemsinpraiseofMazuanditscloserelationwiththeactivitiesofFujianbusinessmen.

Keywords:Mazubelief;Zhapu;FujianBusinessmen;TianfeiTemple;poemsinpraiseofMazu

海神妈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称呼,常见的有圣妃、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娘娘、姑妈等,如今则被誉为“海峡和平女神”。妈祖信仰是中国南方数省特别是沿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其流传历史长,传播范围广,信徒众多。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但早在宋代就已传入浙江。据考证,浙江建于宋代的妈祖庙宇,见诸史籍记载的就有:杭州艮山门外的顺济圣妃庙、宁波鄞县的灵慈庙、太平县的圣妃宫、温州的顺济庙、平阳县的圣妃宫以及嘉兴天后宫的前身等。[1]在浙江早期流行妈祖信仰的地区中,滨海的嘉兴乍浦,因位于杭州湾之口,又是宋、元时“万商云集、番舶辐辏”之地,所以,妈祖信仰独具特色。本文专就乍浦的妈祖信仰特色方面,作初步

探讨。

乍浦妈祖庙宇数量众多

历史上的乍浦,其妈祖信仰的第一个特色就是庙宇众多,且集中于乍浦城周边。关于乍浦到底有几座妈祖庙,说法不一,这是因为乍浦的妈祖信仰与商人关系最为密切,故有些妈祖庙不称天妃宫,而与会馆、公所合而为一。因此,我们统计时,除计算专祀妈祖的庙宇外,还必须把这类馆庙合一者也一并加以考察。据笔者统计,明清以来见诸记载的乍浦妈祖庙,至少有12座。

1.城南南门内杨衙巷天妃宫:为经营嘉兴、松江一带棉布出口贸易的福州批发商所建,故习称布会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ZHEJIANGINTERNATIONALMARITIMECOLLEGE

2007年6月第3卷第2期

Jun.2007Vol.3

No.2

2007年第2期

馆。因福州别称三山,故又称三山会馆。

2.南门外萧山街天妃宫:即莆阳会馆,又称桂圆会馆。为经营桂圆、檀香的福建兴化商人所建。

3.南门外总管巷天妃宫:即靛青会馆。为经营靛青染料的闽西汀州客家商人建,因汀州有鄞江,故又称鄞江会馆。

4.苦竹山天妃宫:又称炭会馆,由经营木炭的浙江和福建木炭商人所共建,祀天后和关帝。

5.海塘街东南天妃宫:又称青果会馆,由专营橄榄、福桔批发业的福建帮商人所建,规模很大,址在海塘街天妃宫旁,供奉临水夫人和妈祖。

6.南门外跑马巷沙永公所:又称笋纸会馆,别名笋纸公帮,由福建沙县、永安的笋干土纸商所建。奉海神天妃,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演京戏三天。

7.西门外吊桥北泉漳会馆:由福建泉州、漳州和永春州糖商于光绪十七年(1891)建造。仿宫殿式建筑,尚有画栋雕梁的戏台,规模宏敞、造型精美。毁于上世纪50年代末。

8.海塘街南天妃宫炮台附近靖漳会馆:又称糖会馆,为福建南靖、漳州经营食糖批发商所建,会馆建筑规模宏大华丽,以唐朝韩愈为祖师爷,每年于海神天妃三月二十三日生辰日,请京剧名班在会馆内的“精致戏台”公演三天。

9.西门泉漳会馆:为福建泉州、漳州、永安三地糖商所建会馆,建筑华丽,奉祀海神天妃。

以上天妃宫由闽商主建。乍浦也有一些妈祖庙由别处商人等所主建。如:

10.南门外长木桥西博陆侯庙:其后殿供西汉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其前殿则为“神圣宫”,内祀天妃圣母。光绪间添建戏台后毁。此庙实为乾隆十九年(1754)木商创建之“木会馆”。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张图南撰《重修神圣宫碑记》载:“乍浦,滨海要地也。近自浙东闽广,远及日本、琉球、安南、暹罗诸国,商货丛集,而材木则尤切于用。航海诸商之蒙神庇者,咸崇祀天后。自苦竹山外,专祀者三,而城外之西南隅则神圣宫峙焉。岁辛卯,余奉檄护海防同知篆,下车伊始,稽旧祀汉博陆侯,俗称大王庙,创于雍正乙卯,迨乾隆甲戌,商人杨裕和等修葺迁祀霍侯于后殿,以前殿祀天后额曰神圣宫。越辛卯,商人沈德昌等以私木等弊致业寝衰,请申严禁,余为详献勒石,垂示久远,由是弊革利兴,商人思新其庙,以酬神佑,爰卜乙未春启工,迄冬告竣。既葺堂宇供建东西两序更于宫西辟霍侯山门,盖所以致其尊重者至矣。余惟有道之世,海不扬波,神灵效顺,俾懋迁者皆上裕,税课下阜经营,诚升平盛事也……”文中的杨裕和,是乾隆间富有官商背景的江浙采买洋铜的所谓“十二家额商”之一,资金雄厚。

此外,见于史籍记载的乍浦天妃宫还有:

11.东门内天妃宫:明嘉靖时建,为尼姑住持,故俗名“女东庵”。清乾隆年间,商人刘德珍、刘学彩、庞国元等人“公买市屋楼房一间,并连厢房一间,坐落乍南门内大街,每年收租钱二十八千文,以作敬祀天后圣母香烛奏乐之需。后将契单呈县贮库,并勒碑庙内,以杜盗卖。”[2]这座天妃宫据说规模曾一度仅次于“三山会馆”。日寇侵华时被毁。

12.陈山天妃宫:《乍浦备志》卷二十载:“陈山西南麓唐家湾海艘戍泊处亦有天妃宫,今久废。”此天妃宫古称“圣妃宫”。

从建造年代来说,以始建于南宋的陈山(亦名龙湫山)南坡“圣妃宫”时代最早。据明李确《九山志》记载:“圣妃像乃海中浮来,香木所雕,初建庙时,道士(得)梦,神告以海上有木,次日果至。春、秋(季)时,圣妃夜常出游,灯火辉煌,双行引导,或至(西)龙王堂,或至(东)白马庙,戍卒、渔人,往往见之。”又据近人许白凤(奇光)《乍浦黄山志》云:“圣妃宫,在陈山西南麓,即唐家湾。明嘉靖年间毁于倭患,后复建,清咸丰十一年又遭兵燹,清末又重建。”20世纪70年代建造石化陈山原油站时毁。

从建筑规模来说,则以三山会馆最为宏大。该馆原为城南明末高士李天植“蜃园”故址。有额曰:天妃宫,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福州布商江聚公、张明敬、郑锡侯等人在明末高士李确(天植)“蜃园”故址上所创建,“基广八亩九分九厘”。[2]福州余正健作有《三山会馆记》记述鼎建始末,略云:“闽省之贸,迁于乍城者不一事,而业杉者十居二三。会乡井于他邦,揖让相将,其可无行礼之地乎?缘于康熙己丑,购蜃园旧址,崇建天后殿宇,虔奉祀事用酬航海安澜之庇,置田延僧,永香火焉,殿东旁更辟厅事,前疏方池,以为朔望令节饮福之所……”三山会馆殿宇巍峨。咸丰十年(1860)曾毁,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历八年始告竣,费白银逾五万。毁于抗日战争时。

二乍浦妈祖诗咏丰富

乍浦镇不过弹丸之地,然地理位置优越,不仅四

刘福铸:论浙江乍浦的妈祖信仰特色17

2007年第2期

方商贾荟聚,而且文人过往频繁,因此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历代留下的地方志书就有七、八种。这些史志中有的详细记载了妈祖的家世、传说以及历代封号等,有的转录纪事碑刻文章和诗咏。其中有关天妃的诗咏尤为丰富,是后人研究妈祖文化的重要文献。我们仅从清康熙《平湖县志》、清宋景关纂《乍浦志》、许河纂《乍浦续志》和邹璟纂《乍浦备志》等几种方志中就发现有吟咏妈祖的相关诗歌约30首。时间自明代迄于清道光年间,因此妈祖诗咏丰富是乍浦妈祖信仰特色之二。这些诗咏内容有的吟咏天妃神迹和信俗;有的描写天妃庙壮丽的海滨景观;有的触景生情,借吐块垒。

如明万历平湖名士过铭盘《宿望海楼》诗云:“月高长啸醉楼中,微掠朱阑海面风。夜半天妃鸾驭去,射波千点小灯红。”本诗有“附考”云:“楼在平湖乍浦苦竹山上,海面静夜,红灯数千,飞跃不定,土人云:此天妃夜巡也。”天妃海上夜巡护航是妈祖的著名故事之一。又如明嘉靖进士、海盐人赵伊(子衡)《天妃宫看潮》:“隔宵城外舣平槎,侵晓朋来兴可嘉。路绕凉风行黍稷,山开晴海步烟霞。看潮胜地追兵燹,载酒游人感岁华。更诧随波香木异,乡民奔走建毗耶。”本诗既述与朋友于清晨在陈山天妃宫看潮事,并记天妃宫妈祖像来历。“更诧”二句,即指乍浦因妈祖像自海上飘来,始有乡民肇建天妃宫的典实。陈山圣妃宫始建于南宋,《九山志》载:“圣妃像乃海中浮来,香木所雕,初建庙时,道士梦神告以海上有木,次日果至。”

明末平湖诗人、举人李天植挚友朱素臣(九先)的《天妃宫》诗,则借景抒情:“苦竹何年肇,平台古像嵬。云从画栋出,潮打石床回,北顾山城峻,西驰古道开。艅艎增敌忾,旗鼓仗边才。滷灶晴烟袅,渔桴夕浪豗。秦峰幻蜃市,晋墓隐荒莱。龙女衔珠献,鲛人捧日来。樵歌归晚照,罗袜溅春苔。万里波氛静,群真玉辇陪。河清兼海晏,林氏厥功哉。”本诗为五言排律,所咏为苦竹山天妃宫。作者希望借妈祖之神功,驱除日渐逼近的清人入侵,“万里波氛静”、“河清兼海晏”就是作者最大的愿想。“林氏厥功哉”一句,则表达了对妈祖林默娘的崇敬之情。明代沈崃的《苦竹山》诗中也咏及天妃:“山头遥见越,潮势直吞江。绣陌花千片,晴沙鹭一双。天妃横岭坐,龙女捧珠降。每是春秋汛,旌旗耀海邦。”又如万历进士陆埜《苦竹山观海》有句云:“漫欲看潮日,无辞冐夜寒。白龙云作冢,神女玉为餐。”“白龙云作冢,神女玉为餐”当指陈山龙母塚和苦竹山天妃宫。明末清初平湖诗人陈光缙就有《陈山龙母冢》:“龙母天妃各一山,月明环佩出山间。东瀛好作西池会,把袖蓬莱共往还。”陈山上有龙母塚,相传白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生于吴之阳山,归葬其母于此。龙母冢在陈山,天妃宫在苦竹山,两位女神,皆与海有关,她们“月明环佩出山间”后,同涉东瀛,共赴王母瑶池之会,“把袖蓬莱共往还”。诗人想象极为瑰奇。清人戈志熙《冬日游乍浦二首》亦以此落笔,其二有句云:“冻泉拨龙母,魔舞赛天妃。无那高人远,何时化鹤归。”

清顺治五年(1648)拔贡平湖人陆世楷,字英一,有《天后宫观潮》:“圣女灵祠远近同,倚阑骋望思无穷。机忘人鸟参差石,运从鲲鹏上下风。介马突驰晴岸白,幡灯双引夜帆红。甘棠黄木波涛静,直指扶桑好挂弓。”本诗所咏为陈山天妃宫,诗末有自注云:“闽中有甘棠港,粤中有黄木湾,海舶所集也。”诗中的“幡灯”句,指的是妈祖在海上“夜常出游,灯火辉煌,双行引导”传说。甘棠港为唐末王审知治闽时在福州黄岐山所开辟,黄木港即指今广州黄埔港湾。

清初德清人戚同仁(寿生)有《苦竹山天后宫》诗:“涛白掀樯索,灯红上海塘。共知鸾驭出,恍有佩声长。庙占空山脊,春烧远客香。灵旗风不满,还趁落花飏。”《九山志》载:“春、秋时,圣妃夜常出游,灯火辉煌,双行引导,或至(西)龙王堂,或至(东)白马庙,戍卒、渔人,往往见之。”诗的前半所写的正是妈祖的这则显圣传说。

明代金作辂《天后宫怀古》则反映春日祝拜盛况:“天妃古孝女,殉父若曹娥。欲抱青山骨,甘沉碧海波。墓田今泯没,祠殿尚嵯峨。春日香车路,明珰祝拜多。”又如清沈季友有《乍浦竹枝词》:“三重碧殿两层阶,小拜天妃蹴锦鞵。曾向海塘塘上坐,何人拾我雀头钗。”本诗反映海塘天妃宫民间朝拜天妃之习俗。清乾隆时平湖诗人林中麒(文瑞)也有《乍浦竹枝词一百首》,其中涉及妈祖信俗的如:“白日交龙昼烛烧,天妃宫历近元宵。神灯灵异谁图取,妙手还须倩一樵。”诗述元宵将至,天妃宫龙烛、神灯,交相辉映。诗中的“一樵”,指明正德间海盐籍宫廷画家朱端,号一樵,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

浙江武康人徐熊飞(1762-1835),字子宣,自署白鹄山人,清嘉庆九年(1804)举人,1824年赐翰林典簿。他尝客平湖,工诗及骈文。曾有《拟祀天后神弦曲》曰:“金丝縆弦珠络鼓,花鬘玉裙迎妈祖。春潮冥

刘福铸:论浙江乍浦的妈祖信仰特色18

2007年第2期

冥颇黎魂,樱桃红湿神灵雨。碧幢水佩摇春星,海光直与天争青。花间婆娑酌燃醴,翠旗不动风凄馨。冰奁乍开碧烟绕,苦竹茸苔山月晓。潮鸡三唱续罢更,绿波似掌红灯小。”本诗三次换韵。内容描述迎接和祭祀妈祖圣驾的相关活动。

描写天妃庙周遭景观和风物的诗咏如明浙江海盐人、万历朝昭毅将军彭绍贤季子彭宗因的《登天妃宫观涛阁次家侄孙韵》诗:“大海环山涌碧流,山空木落快登楼。琳宫寂寞传清磬,岛屿微茫点白鸥。烽火荒城吹角冷,夕阳衰草动人愁。不堪来作悲秋客,使我遐思到十洲。”诗题的“观涛阁”为乍浦陈山天妃宫附属建筑。从“琳宫寂寞传清磬”的描述看,天妃宫的环境是很清幽的。

明末海盐名士彭孙贻《天妃宫山楼》为同类诗咏,曰:“琳宫寂寂枕寒流,海月山高独倚楼。极目烟云欹皂帽,侧身天地羡沙鸥。红尘白发三千丈,野戍黄花一片愁。何似垂虹钓鳌去,轩窗咫尺面瀛洲。”按:彭孙贻(1615-1673),字仲谋,号茗斋,明崇祯十五年(1642)乡试,同考官主司翰林院编修吴国华、吏科给事中范淑泰,皆极赞赏,定为第一。未料因病不能终场,次年以贡生首拔于两浙。明亡后,杜门侍母,终身不仕,有《茗斋集》、《彭氏旧闻录》等。诗人借深秋登楼,抒发心中愁苦愤懑心情。

明末平湖诗人陆光宙,字与常,晚号顽石老人,其《暮春天妃宫看潮》一诗则是写伫立天妃宫前观看雄壮春潮时的观感。诗云:“海上三关浪得名,孤城荒日落连营。闾阎不异凶年厄,草树空余献岁情。晓雾障来吴甸失,暮潮归去越山明。十洲此外应无阻,拟向秋风控鹤行。”按:乍浦、海口和澉浦在元代被称为“海道三关”,各设有市舶司。诗中的“海上三关”即指此。

明末还有慈溪诗人王治皞的《天妃宫观海对秦驻诸山》诗云:“结构凌崖起,天妃压海潮。远沙平照雨,乱壑净飞雕。弥望鲸风回,浮空蜃雾消。地埋兵革泪,天肃鬼神朝……”按:秦驻即秦驻山,又名秦望山、秦山等,在海盐澉浦海上,史称秦始皇南巡,驻跸于此。《吴地记》载:“秦驻山有五百童男女避于此,后并得仰。”此与徐福入海求仙事相同。

明王端(?-1644),字正始,号云外。先世为松江人,徙居平湖,工诗擅画。作有多首天妃宫诗作。如七律《游天妃宫》:“十洲三岛不须寻,碧海湾头话竹林。四面烟云青冥合,九峰晴雨翠微深。东溟晓日开天地,南浦春潮逝古今。徐福不归仙路杳,捣衣石上自长吟。”本诗融合了乍浦流传的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求仙的民间传说。作者又有《游天妃宫》七绝:“升沉潮汐触危矶,一簇香林万雪飞。龙女献花鲛献织,彩云停处现灵妃。”本诗先是咏海观潮,又化用了云中天妃巡海的传说。

明崇祯举人李天植(1591-1672),字因仲,后改名确,字潜夫,自号龙湫山人,人称蜃园先生。自嘉兴移居平湖,曾撰《乍浦九山志》。其咏苦竹山《天妃宫》诗为:“路入断山隈,苍茫海市开。竹林秋雨歇,石濑午潮回。碣古余秦字,蜃销出越台。忘机是鸥鸟,于我更无猜。”

吟咏观海望潮是乍浦天妃宫诗咏的常见题材。如明人施铨《天妃宫观海》:“海天春烂漫,三月欲乘槎。鲛客珠为市,龙君浪作花。青山迷远色,白鸟失平沙。不浅沧溟兴,归舟日已斜。”又如清康熙间平湖训导、宁波人谢师昌《延姚君同诸子天妃宫观海》:“我欲观于海,春风竟日吹。仙宫分月魄,潮信与人知。路转绳桥窄,花香岸帻宜。归来乘酒力,又索雅山奇。”诗中的“雅山”为乍浦九山之一,天妃宫当指海塘街南端,面临大海的天妃宫。

妈祖信仰包容儒释道三教,天妃宫之咏中也有僧人之作。如明崇祯间卓锡乍浦的嘉善诗僧圆映有《天妃宫晓望》:“探奇独立早,古殿石台前。海阔天疑近,山空地自偏。潮红初泛日,树白未销烟。旷绝开心眼,孤怀郁尽捐。”又如清平湖卓锡乍浦的诗僧释定月《游天妃宫》诗:“芒鞋不更陟崔嵬,且趁回塘破石苔。山渐云封阴欲雨,海初潮上响于雷。鱼虾有幸逢官禁,鸟雀多情报客来。他日石头回首处,不知何日更登台。”

三乍浦妈祖信仰与闽商紧密相关

妈祖信仰历史上在乍浦镇一度兴盛,这是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乍浦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的。古代中国南北物流的主要通道是大运河和海洋,福建商人北上出省的第一站是浙江。而乍浦素有“东吴门户”、“浙西咽喉”之称,“绾海而栖者数千家”(路守管《乍浦广仁堂记》)。自唐设乍浦下场榷盐官、置乍浦镇遏使后,至元末置乍浦市舶司、明筑乍浦城,乍浦既是军事要地,更是商业重镇。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重开,乍浦成了东南沿海15个通商口岸之一。乍浦的这个特殊地位,使它成为福建、广东等地商人和南北货物的集聚点。南方商贾们自乍浦把南货通过运河

刘福铸:论浙江乍浦的妈祖信仰特色19

2007年第2期

运往广阔的北方,又通过乍浦港出海,贸易远及日本、琉球、安南、暹罗、爪哇、吕宋等国家和地区。而自南宋开始,妈祖已是闽粤民间特别是航海者和商人顶礼膜拜的女神。随着众多闽粤商人特别是闽商的带动,妈祖文化在乍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从历史上乍浦妈祖庙多与会馆两位一体以及庙宇主要由商人出资兴建,可作证明。

据调查,乍浦镇“至今尚有遗址可考的会馆、公所达30余处,其中靛、木、糖、炭四大行业的会馆规模最大”。[3]其中奉祀妈祖者,几乎都与闽商有关。例如上文述及的南门内杨衙巷的天妃宫,即三山会馆,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福州布商所创建。又如萧山街天妃宫,即莆阳会馆,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由福建兴化经营桂圆、檀香的商人陈文芹、林大岳、吴云裕等人所建,馆“基广一亩”。乾隆十八年(1753)重建。咸丰时毁于兵燹,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毁于抗日战争时。

又如总管巷天妃宫,即鄞江会馆,“基广九分二厘”,其旁有小巷,后捐作行人道路。据《闽汀会馆》石刻载,闽西汀州客家商人在乍浦建会馆始于雍正丙午年(1726),时“购基置屋,略具规模”,迨至清乾隆已巳年,汀州客家商人何元端等人募资扩建会馆,此后始虔祀妈祖。会馆奉祀妈祖后,据说“数十年来,仰荷慈庥,商贾益盛,佥以栈楼,供祀不足以昭诚敬。乙未,有董事李郁荣、赖献良等募资即前址重建,宫宇计需费不下万金,阅数年告竣。”客家先人来自北方,故该会馆据说每年妈祖诞辰日都要公演京戏。

而苦竹山天妃宫,即炭会馆,则是浙江和福建经营木炭的商人所共建。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陈正祥等炭商发起创建,“基地六分二厘七毫。楼厢六楹,中祀关帝及天后。凡炭商会议公事,咸集与此”。时海防同知李赓芸有《记》云:“……古之庐宿设于上,今之公所设于下,此其所以异也。乍浦之公所不一,而咸宁公所则浙、闽人业炭者所立也。”

此外,海塘街东南的天妃宫,始建于明弘治、正德间,毁于鸦片战争时。后福建经营橄榄、福桔等水果的商人在废墟旁重建,故又称青果会馆,奉祀临水夫人、天后等闽中保护神。另外,南门外跑马巷的沙永公所、西门外吊桥北的泉漳会馆等,亦皆由闽商所建造。

这些福建商人的同业、同乡会馆,无例外地奉祀妈祖为保护神。在福建商人的影响下,乍浦当地官员、文人和其他省籍的商人也开始信奉妈祖,并参与活动。正因为乍浦的妈祖信仰是与闽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故自鸦片战争后,上海、宁波开始成为浙沪地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乍浦港遂渐失其往日的地位和繁华。此后福建商人陆续淡出乍浦,随着闽商的离去,乍浦也告别了妈祖信仰兴盛的时代,如今在乍浦,“只留下‘天妃宫’的地名,现保留天妃宫炮台一座,有铁炮三尊,己公布为省级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可见乍浦的妈祖信仰与闽商的关系是最大的。

参考文献:

[1]陈佳荣.万里海疆崇圣妃——

—两宋妈祖封祀辨识[C].刘月莲,黄晓峰.澳门妈祖论文集.澳门文化研究会,澳门海事博物馆,1998,23.

[2]邹璟.乍浦备志:卷二十[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0),上海:上海书店,1992.

[3]徐明德.论清代中国的东方明珠——

—浙江乍浦港[J].清史研究,1997(3):36-48.

[4]程伊权.妈祖文化与嘉兴海运业的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06(5):94-97.

刘福铸:论浙江乍浦的妈祖信仰特色20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1、海上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历史也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远 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 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 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 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朝廷册封传播: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 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 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 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 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自宋代开始,妈祖精神成为海上工作者的重要精神支柱。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 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 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 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 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3、宫庙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作为汉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 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 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 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妈祖文化的宗教精神: 由于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 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 场所。 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大爱 精神,可以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 造力。 妈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妈祖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锋,在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由妈祖文化搭台,在基 础设施、产业对接、海洋经济、投资贸易等领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福建已在东盟建有7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沿 海港口业已开通至东南亚的51条海上航线,同时面向东盟国家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沿线地区信息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妈祖文化精神: 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4月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4月)试题 1. 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 .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 .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2.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下列两幅画像 A. 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 B. 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 C. 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 D. 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乾隆年间余浚明绘张仲景像,原载(日) 木村博昭著《伤寒论讲义》(1933年版)明代木刻《伤寒论》 中的张仲景像

3.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 A.明清海外贸易发达 B.运河流域商业的繁盛 C.妈祖信仰符合需求 D.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4. 图1、图2、图3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 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图1 图2 图3 A.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C.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5.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 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 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B. 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 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妈祖的两大部将,是为妈祖察、听世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信仰源起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二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三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四(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佑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_王元林

2004年12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ec.2004第22卷第4期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Vol.22No.4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 王元林,邓敏锐 (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通过系统考察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分布以及其所反映的规律,探讨海南妈祖信仰兴盛的原因,并述及妈祖信仰经由海南人传到海外的情况以及妈祖崇拜在东南亚海南华人崇拜中的地位。 [关键词]妈祖信仰;海南;明清时期;华侨 [中图分类号]K248,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04)04-0381-06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明清时期设置琼州府,属广东省管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中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海上保护女神的妈祖,自宋时始,便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较广泛的民间崇拜,海南岛亦不例外。明清时期,琼州府妈祖崇拜不仅庙宇林立,香火鼎盛,而且还随着海南人向海外发展而传到了南洋各地。本文拟以明清时期海南岛妈祖崇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妈祖庙分布的时空规律加以探讨,分析这一地区妈祖崇拜兴盛的原因,并略述海南妈祖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概况。 一、明清海南岛妈祖庙的分布及其规律 洪武元年(1368年),明廷在海南岛置琼州府,以琼山为府治,以文昌等13州县属之,清沿之。除定安县为内陆县外,其他各县均为沿海州县,其行政区划呈环状分布在海南岛周边的沿海地带。环岛近海是海南行政建置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为妈祖庙的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史料记载,明清琼州府13州县均建有妈祖庙,其中琼山县(今属海口市)有3座,分别在“海口所”(元建)、“郡城内总兵署前”和“白沙门”;崖州(今三亚市)有2座,分别在“州治西南海边”(元建)和“在州治南海边”;儋州(今儋州市)有4座,分别在“城东门外大街尾”、“销皮街”、“距州20里之处”和“海头老市”;万州(今万宁市)有7座,其中2座在“朝阳街”,其他分别在“城东”(元建)、“城东迎恩街”、“东市”、“草子坡墟”和“城中迎恩街”;会同县(今琼海市)有2座,分别在“县治东”和“县治西”;乐会县(今属于琼海市)有4座,分别在“县东门外”、“县北门内石碛上”、“城南门”和“城东门外”;文昌县(今文昌市)有11座,分别在“便民桥南紫贝山”、“城南门外”、“县南新安桥南”、“邑北百里溪梅市”(该庙宇名为双龙庙,内祀有天妃)、“下市”、“邑南白延市”、“邑南四十里陈一啬龙朝村前”、“铺前市北”、“迈号市南西边街”、“清澜所陈家市海边”和“东北区清澜所马头埠”;临高县(今临高县)有2座,“在县城之东郊,后迁于临江桥东”,另一位置不详;澄迈县(今澄迈县)有2座,一“初在城西下僚地(《琼州府志》称通潮阁右),后迁于通潮门外”,另一则在“那托都道僚铺”;感恩县(今东方市)有3座,分别在“县西”(元建)、“县北”和“城西北一许里”;昌化县(今昌江县)有2座,在“附所治西”和“城西小岭”;陵水县(今陵水县)有4座,分别在“城南”、“北门外”、“上灶村”、“城北”;定安县(今定安县)有1座,在“中街东向”①。这些妈祖庙的分布反映了以下的时空特点: [收稿日期]2004-07-16 [作者简介]王元林(1968-),男,陕西大荔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和中外关系史研究。 ① 上述资料主要由以下文献整理而得:正德《琼台志》卷26《坛庙》,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书影印本;万历《琼州府志》卷4 《建置志》(日本内阁所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康熙《乐会县志》卷2《秩祀》,清康熙八年(1669年)刻本;乾隆《陵水县志》卷4《祠祀志》,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刻本;嘉庆《琼东县志》(旧为《会同县志》)卷3《建置志》,1925年铅印本;道光《广东通志》卷151《建置略》,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道光《琼州府志》卷8《建置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补刻本;道光《万州志》卷4《建置略》、卷9《古迹略》,1958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咸丰《琼山县志》卷5《建置志》,清咸丰七年(1857年)刻本;咸丰《文昌县志》卷3《建置志》,清咸丰八年(1858年)刻本;光绪《临高县志》卷5《建置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刻本;光绪《澄迈县志》卷2《建置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刻本;光绪《定安县志》卷2《建置志》,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民国《儋县志》卷4《建置志》卷9《金石》,1936年铅印本;民国《感恩县志》卷5《建置志》,1931年海南书局铅印本;民国《文昌县志》卷3《建置》,1920年刻本;《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380卷《琼州府部》;《大清一统志》(《嘉庆一统志》)卷453《琼州府》。 381

妈祖文化调研

妈祖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妈祖信仰的积极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

【51Talk-用英语介绍非遗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妈祖信仰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妈祖信仰 Mazu belief and customs Mazu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goddess of the sea in China. In 987 AD, Mazu from Fujian Province devoted her life to saving lives in a shipwreck. In her honor, local residents built a temple and began to worship her as a goddess. 妈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海上女神。在公元987年,来自于福建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百姓立庙祭祀。 (Statue of Mazu on Meizhou Isl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afaring, she gradually became the navigation

goddess and gained greater influence in coastal southeast China and some regions in southeastern Asian. 后随着海运业的发展,妈祖遂成为海神,逐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及部分东南亚地区的航海保护神。 The custom of Mazu is also known as the Mother Belief, Goddess Belief, Princess of Heaven Belief, Queen of Heaven Belief, Our Lady of the Sky Belief. It is a folk culture dedicated to worship and praise Mazu’s grace, benevolence, and philanthropy, with Mazu palaces and temples as the major venue of various activities, and manifested in relevant customs and temple fairs. 妈祖信仰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妈祖信仰是以崇奉和颂扬她的功德、善良、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

从文献看宁波妈祖文化研究现状

从文献看宁波妈祖文化研究现状 作者:谢柯宝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 [摘要]宁波妈祖信仰文化作为“江南、江浙”等概念中的妈祖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不大,学界直接关于宁波妈祖信仰的研究成果不多,且集中于个别学者的研究。文章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认为对宁波妈祖文化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宁波妈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69-02 一、宁波地方研究文献 与宁波直接相关的文献有附录于《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的《甬东天后宫碑铭》,载于1987年1期海交史研究,此碑铭现与《宝顺轮始末》藏于庆安会馆。1993年陈焕文《妈祖信仰及其在宁波的影响》①,根据史籍记载,论述了妈祖成为天妃娘娘的过程及原因,并重点介绍了妈祖信仰在宁波传播的规模、影响及文化意义。陈梅龙《宁波商文化发展史初探》②提到在唐宋元时期,宁波商业规范与传统有祭祀与庙会,而宁波的商业祭祀始于海神祭祀,前有东海之神,元代之后演变为天妃崇拜,然而,商业祭祀活动并非只对单一的海神崇拜,还包括向关羽、张天师、城隍等多神崇拜发展。董贻安《宁波与妈祖信仰渊源关系辨析》③认为妈祖第一次封神源出于镇海打造的四艘神舟。2002年黄浙苏、钱路、林士民所著《庆安会馆》④出版。2003年黄浙苏《从庆安会馆看妈祖文化的地域特色》⑤一文首先提及浙东地区的妈祖文化,其次以会馆天后宫庆安会馆出发论述妈祖文化的地域特色及演变成因诠释。俞信芳《从妈祖的早期文献看造神过程——谦论妈祖与宁波的关系》⑥重点论述了妈祖的早期文献、妈祖形象的转变、庙额加封,最后简单提到了第一座妈祖庙与宁波的关系。2005年,黄浙苏在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上就妈祖信仰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影响,及庆安会馆作了专门论述⑦。2009年,在宁波举行“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编成讨论文集。讨论集⑧包含综合篇、浙东篇、各地篇,其中浙东篇主要围绕宁波的妈祖信仰展开。主要有纪俊臣《妈祖信俗与世界文化遗产》、蔡丰明《妈祖文化功能转型与开发——以江南沿海地区妈祖文化的发展与开发利用为例》、王日根《妈祖信仰文化的分野与和合》、黄浙苏《妈祖信仰与宁波海洋关系拓展》、金涛《浙东妈祖信仰的传布与地域特色》、张如安《初探宋代宁波的妈祖信仰——兼论宋代妈祖信仰与宁波的关系》等。 关于宁波各地方的妈祖信仰研究如《象山妈祖文化述略》《天妃宫——宁海妈祖文化的历史见证》⑨等。 二、江南、江浙、东南、浙东、浙江概念内的文献

第一单元 妈祖传说

第一单元妈祖传说 单元导读: 一千多年来,有关妈祖的 故事或传说,一代传一代,脍 炙人口,千古不衰。 妈祖,姓林名默,也叫默 娘,娘妈,于宋朝建隆元年(公 元960)农历三月二十三在湄 洲岛诞生。相传她从出生到满 月都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 娘”。默娘“秉性聪颖,善观 天象,救人济世,降妖除怪, 治病救人,拯救海难。”做了 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好 事,极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抢险中不幸遇难。 妈祖不是人为杜撰的偶像,她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她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为后人展现了智慧战胜愚顽、慈爱战胜冷酷、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光辉形象。妈祖的许多传说,经过千年演绎和发展,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和人们对妈祖的无限信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让我们一边阅读这些传说故事,一边感受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阅读完这些故事大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更多的妈祖传说故事,通过参观访问了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

1、妈祖诞生 传说福建莆田湄洲岛,有一位林姓官员,为人朴实敦厚,乐善好施,乡亲们都称他为“林善 人”。他生了一男五女,当时海难频繁,他怕只有一个儿子,难以维持香火,想多生一男。他们夫妻都信佛,他的妻陈氏,吃斋念佛,日夜向观音菩萨祷告,祈求多赐一子。 有一天晚上,陈氏梦见观音菩萨拿出一颗丸子并对她说:“你家累世功德,上天当庇佑你家,吞食此丸,可得一子,以济天下苍生。”陈氏把丸子一口吞下,她的梦也醒了,就感觉自己怀孕了。 常人怀胎十月,妈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酉时,傍晚时分,天色已黑,伸手不见五指。忽然一颗流星从天而降,光华夺 目,照得湄洲岛山海如天,岩石紫红,草木清晰可见,老百姓无不惊奇。上林村(即今天湄洲岛东蔡石后自然村)的林家更是红光冲天,

浅谈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

浅谈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 学院文学院成教08届中文本科班林锐元 指导教师:温阜敏 摘要: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最重要的根,潮汕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潮汕地区的节俗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了解和研究潮汕地区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必不可少的历史素材。潮汕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重新认识和思考,正确对待潮汕民俗文化。必须转变观念,与时具进,坚持以人为本挖掘潮汕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潮汕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潮汕优秀文化,从而开创潮汕民俗文化新局面。 关键词:潮汕民俗文化思考、挖掘、对策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潮汕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潮汕人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潮汕文化自唐朝以后发展迅速,作为一泓涓涓流汇入中华民族滔滔不绝的文化长河。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因此,笔者认为,要正确对待潮汕民俗文化。必须转变观念,与时具进,挖掘潮汕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潮汕人的人文素质教育。什么是民俗文化?潮汕民俗文化对潮汕地区、潮汕人有什么影响?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利用潮汕民俗文化中优秀成分,提高潮汕人的人文素质?下面,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民俗文化与潮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特定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如服饰、饮食、民居、礼仪习俗等。它透出浓烈的底蕴,民俗活动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是一种基础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民俗文化一经形成便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石。 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潮汕文化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潮汕民俗文化,是潮汕民间习俗的文化总和。潮汕昔因客家人南下,宋室南迁,明室南来避难,战乱较少,是中原文化的藏龙卧虎之地,民俗资源丰富,岁时节俗、礼仪习俗、用品服饰等均有特色,自成体系;既有“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如驷马拖车、下山虎、四点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向,而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考察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时我们会发现,稳定发展的农业社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和神话产生的温床。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常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以物质生产而言,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后来的畜牧、农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农业与畜牧业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两大经济支柱,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和信仰观念,产生了民俗信仰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差别。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信仰习俗,更显得丰富多彩。以往国外学者在谈到中国神话时,认为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不宜产生神话。事实恰恰相反,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世界中,它的传承者们凭借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灵和神话。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他庞大的神系是最好的证明。 农业社会是产生信仰和神话的温床。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一种定居式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它很容易形成文化的积淀,出现完整的信仰体系。中国道教对众多神灵的信仰就是在这种稳定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和形成的,它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也影响到海外华人社会。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信仰因受生产方式、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很大,它的影响必然带有地域性特点。如中国阿尔泰诸民族的萨满信仰,至今还是局限在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的民族之中,保存着古老的形式。所以在谈到中国的民间信仰时,关注社会的经济形态,关注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而且也是民间信仰大国,信仰体系庞大,文化内涵丰富。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的开禁,一向被视为禁区和“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宽容,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一步步提升,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将民间信仰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文化资源,注意它的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在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民俗文化意识迅速得到回归,民俗活动显得空前的活跃。在学术领域,最近几年来,一向轻视民间信仰的宗教学家,也渐渐关注民间信仰,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许多专著,探讨宗教的起源和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和宗教历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的民间信仰是宗教产生的基础。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却将它人为地割裂开了。因为以往的宗教学只研究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民间信仰被排斥在宗教研究之外。这就涉及到如何确定民间信仰的性质,即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萨满信仰,妈祖信仰是不是宗教?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过去也曾划定过一些界限。如:1、宗教(指人为宗教)大都有创始人,如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等;2、宗教有自己的经典,如《圣经》、《佛经》、《古兰经》、《道德经》等;3、宗教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道教的道观等;4、宗教有专职的神职人员,如牧师、和尚、阿訇、道士等。而民间信仰是一种松散的、自发的行为。人们由于信仰的不同,可以去宗教活动场所理神,也可以在家中设置神龛供奉神灵(如

【校级联考】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9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校级联考】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9届高三10月 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 随后妈祖得到了朝延的青睐和加封。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特号,妈祖信仰则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明清以来妈祖就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种种原因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画相的特征。 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进行传播。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宮庙。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进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城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增进了两界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增进,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分香也会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化和旅游化的发展趋势在所难免,但它作为一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中华信仰文化,也必须保持其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同时不断注入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以妈祖的故乡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莆田市为例,在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妈祖信俗”广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时刻意识到本身所肩负的让开发与保存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重任。所谓开发,指的就是对妈祖文化品牌化的推进,同时加快湄洲岛地区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当地的服务体系,为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创一流的观光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对当地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挖掘和重构,恢复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最基本、最真实、最本土的那部分妈祖信俗,并通过适当的宗教机构和媒介方式将这些

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_民俗学视角下的社会控制

=作者简介>王存奎(1969) ),男,山东潍坊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副教授。 1 学术界对/民间信仰0及其内涵的界定一直没有定论。/民间信仰0是中国内地和台湾学术界一些学者的提法, 在西方和我国香港学术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民间宗教0,后者是一个相对宽泛的研究领域,就西方目前的相关研究而言,它涵盖了内地学术界的/民间信仰0与/民间宗教0两个方面。所以,内地也有一些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也不以/民间信仰0相称而采用西方学术界的标准直接称之为/民间宗教0,尽管如此,其研究对象大多依然是中文语境下的民间信仰。本文主要论及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并不刻意区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不同,而是将民间信仰纳入/原生性宗教0或者/准宗教0的视阈进行考察。 2009年第6期N o 162009 Journal of Ch i nese P eop l e p s Pub lic Secur ity U n i versity (Soc ial Sc i ences Edition) 总第142期Su m 142 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 民俗学视角下的社会控制 王 存 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 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作为社会控制的 重要辅助手段,民间信仰对受众群体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民间信仰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的研究,既是了解相关地区社会传统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又可以借此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民间信仰群体的社会结构内涵及其组织形式,从而有利于调节社会生活,达成社会控制,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 民间信仰;社会控制;和谐;崇拜 =中图分类号>D63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40(2009)06-0017-05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1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但在建国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较长时期里,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无论是宗教活动还是民间信仰,大都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在破/四旧0中被/扫地出门0。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民间信仰活动再度活跃,成为社会上部分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对民俗学及民间信仰的研究也再次受到学术界重视,特别是民间信仰的性质、内涵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更是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在全面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民间信仰的发展走向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既是学术界深化民间信仰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求,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探讨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及其在社会控制中的功能,从民俗学研究的视角阐述其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一、对民间信仰基本属性的认识 民间信仰又称民俗信仰,它产生于民间也活跃于民间,具有较强的/草根性0,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淫祀0而不为官方所认可,经常处于被打压甚至禁止的状态。时至今日,尽管民间信仰存在的社会环境已经较前大为改善,但依然缺乏明确的社会定位,不但缺少相关法律的保护,而且没有得到来自社会特别是官方的认可。当前社会对民间信仰的认识问题上尚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对待民间信仰的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倾向。由于对民间信仰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一些基层管理者特别是 # 1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妈祖信仰在海的南岛的流行与传播及其当代价值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的流行与传播及其当代价 值 【摘要】文章阐述了元明清时期妈祖庙宇在海南岛的分布和海南妈祖信仰向南海诸岛及海外的传播情况,探讨了海南妈祖信仰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海南妈祖信仰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稳定,二是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维护国家统一。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海南;妈祖信仰;当代价值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本为福建莆田林氏女子,“宋宣和中,朝廷遣使臣船海中流,适有风涛之变,赖神以免难。使臣路允迪以闻,于是庙中始知妃之灵验著于海也。高宗甫渡,绍兴丙子(1156)始有灵惠夫人之封。壬子(1192),加以妃号。元朝以海运足国,于是配妃以天”。[1]即是说妈祖信仰在宋代即已经开始出现,先是赐封为“灵惠夫人”,后又加封妃号;元代时候封为“天妃”。明清之际,朝廷多有赐封,妈祖信仰更是广泛传播至中国沿海各地区,包括台湾、海南

岛等地,同时还传播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许多国家。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亦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明代唐胄所撰正德《琼台志》载,在琼州府所属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万州(今属万宁市)、崖州(今属三亚市)和感恩县(今属东方市)等地有4座天妃庙,它们都是元代时候所建立。[2]明清时期,海南岛妈祖信仰达到高潮,在琼州府所属的13个州县均建有天妃(后)庙,据统计共有50座之多。“到了近现代,妈祖庙宇在海南有增无减。……在海南岛只要是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数量之多估计已经超过100座。”[3]所以说,妈祖信仰在海南岛具有悠久的传统,同时海南渔民还将妈祖信仰带到南海诸岛,海南籍华侨更是将妈祖信仰传播至所到的南洋各地。 一、元明清?r期妈祖庙宇在海南岛的分布 据地方史志和相关文献著录,元明清以来,海南分布有大量的妈祖宫庙,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妈祖信仰之盛行。本文现试就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著录,以当时海南岛(琼州府所辖)的13个州县为线索,对元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的分布情况做一简述。 琼州府本府及琼山县3座。琼山县是明清时期琼州府州治所在地,今属海口市。其时所建妈祖庙有3座,分别是:其一“在海口,元建”,这是明正德《琼台志》所载元代海南岛所建最早的4座天妃庙之一。其二“在白沙门”。张岳崧所撰道光《琼州府志》谓:“天后庙,一在白沙门,一在海口所。元建,明洪武间屡葺。”据其意,白沙门和海口所2座天后庙,均当在元代时候所建。如果张岳崧所言不虚,加上万

张士闪--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记忆

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记忆 [摘要] 本文借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透过千年间围绕妈祖信仰而孕生出的神话传说、庙记碑文、仪式行为等纷纭事象,关注围绕着妈祖信仰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集体记忆方式,借以分析妈祖信仰中的官民互动关系。该文认为,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承载着民众个人及集体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的微妙关系;妈祖信仰中的官方记忆,是对相关民间记忆的有意识的吸纳、颠覆与重建。妈祖信仰的集体记忆,乃是通过在民间民俗生活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反复使用而得以长期传承,进而提供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之间的文化认同的深层基础。 [关键词] 妈祖信仰民间记忆官方记忆官民互动 [作者简介] 张士闪(196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山东济南,250014。 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寻常女性,既无著作等身,又无片言警世,也未建立起显赫教派簇拥于生前身后,围绕她的只有一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神话传说,却能成为历史上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影响最大的海神,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现世界各地有妈祖庙近4000座,信众达2亿人之多。而无数学者对于妈祖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久热不衰的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乍看起来,妈祖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似儒非儒,似巫非巫,既多次受过皇封,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又一直广泛兴盛于各地,信众队伍庞大而又成分复杂,研究起来似乎难以找到一条明晰主线。而其典范意义实则正在于此,它既是民间信仰的某种形式,又是传统的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细察之,妈祖信仰首先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渔民生活中兴起的,自宋代始逐渐引起上层社会的注意、重视与推崇,并在屡受皇封后重新沉降民间,,如是再三,渐渐扩布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在民间社会中持续繁荣至今。在这种官民互动的发展态势中,妈祖自身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从功能的累积到角色的转变,从性质单一的区域保护神到神性无限追加的万能海神,从民间信仰的本体意义到附生的多重文化意蕴,不一而足。 本文试图在借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基础上,透过千年间围绕妈祖信仰而孕生出的神话传说、庙记碑文、仪式行为等纷纭事象,关注围绕着妈祖信仰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集体记忆方式,借以分析妈祖信仰中的官民互动关系。该文的出发点在于,妈祖信仰是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民众个人及集体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的微妙关系;妈祖信仰通过在民间民俗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使用而使得这种集体记忆得以维系与传承,进而提供国家社会和民间社会共同认同的深层基础。 一、对于妈祖家世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 无论是民间传说也罢,庙记碑文也罢,都只是对历史的记忆,而不是对历史的实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于妈祖信仰诸多记忆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就不会惊讶了。 尽管历代皇帝加封在妈祖身上的封号众多,但我们注意到,越是靠近妈祖的出生年代,关于其人其家的说法越是语焉不详,矛盾之处甚多。而在众说纷纭的相关神话传说中,却都显示出妈祖作为寻常村姑的一面,这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聪颖好学、急公好义的嘉言懿行与善“走阴走阳”之术、想往自由生活、避婚畏育、定时省亲等民俗特征。即使是诸多官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