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从宗教走向世俗音乐课教案

【发展】从宗教走向世俗音乐课教案
【发展】从宗教走向世俗音乐课教案

【关键字】发展

从宗教走向世俗

课时:两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本课分2条线来叙述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首先介绍中世纪音乐形成的文化氛围,再来谈早期宗教音乐的功能性和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以及影响,再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的音乐其实已经开始慢慢向世俗音乐发展,这一时期运用较多的是复调音乐,主调音乐慢慢加入,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的优美,和谐,歌唱性,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杰出人物那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纵向:历史时间线,早期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调性:单声部音乐-复调音乐-主调音乐

横向:每个时期音乐家的个人风格,以及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

并且从声乐和器乐两方面着手,比较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不同,通过分析每个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情绪等,使学生在每个作品都能有侧重点的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对作品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中世纪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和奥尔加农的特点以及宗教性功能特点形成的原因。

巴罗克时期音乐:巴赫的和亨德尔的声乐作品做比较以及巴赫和维瓦尔弟的器乐作品做比较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作品做比较。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音乐的发展历史

2.认真聆听西方音乐

3.理解,感受,比较不同时期音乐的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中世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欣赏感受不同时期宗教音乐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

2.能从音乐的基本要素着手,在比较欣赏中,感受、体验并理解中世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教会音乐的宗教性和功能性的解释,以及对后期音乐的影响

教学难点:区别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理解个人风格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打出ppt“从宗教走向世俗”的题目

师:同学们,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有几个?作为音乐课,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

师:这些问题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应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那么这个题目里面,我们特指的地点就是:欧洲

时间从题目里面也可以反映出来,比如,最能体现宗教力量的是神权(板书),在欧洲哪个历史时期神权的统治是最强大的?--------中世纪

师:哪个时期开始尤其关注人权呢?----------文艺复兴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神权走向人权的过程,音乐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从宗教走向世俗的?

我们这节课将从音乐的节奏、旋律、伴奏、情感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它的这种演变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了解什么是宗教音乐

师:其实,从有音乐的那一刻起,音乐和宗教就密不可分,而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我们要了解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首先就必须了解欧洲的宗教音乐。

聆听:谈感受

关键词:平稳安详庄严气氛的渲染

师:那什么是宗教音乐呢?你们了解哪些与宗教有关的活动或者名词吗?

生:

师:宗教音乐是伴随着宗教仪式并表现宗教内容的一种音乐形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弥撒既是一种一般都是重要的节日或者活动才会演唱。?比如我们大家所了解的,西方人都有做弥撒的习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礼拜天聚集在教会,进行赞美上帝的演唱,然后分吃葡萄酒和面饼的形式。????仪式也是一种音乐,还有上帝受难既是一个事件同时最后也形成了宗教音乐中受难曲的体裁,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宗教音乐形成比较早的——中世纪圣咏音乐。

(二)中世纪圣咏音乐

1、格里高利圣咏

1)了解中世纪圣咏

师:谁能说说中世纪的起始时间?

生: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世纪的时间和文化背景:中世纪是公元476年到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的这段时间,当时教会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就像中国封建时期的皇权一样,高高在上统领一切事物,教皇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他管辖的僧侣对知识教育具有垄断地位。

师:圣咏:在基督教仪式中唱咏的经文歌曲。宗教仪式除了前面所说的弥撒之外,还有日课,日课就是僧侣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所进行的修行功课。以唱诗班的形式进行演唱。

2)秦始皇------教皇

圣咏的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歌词的需要而产生不同的圣咏旋律,所以圣咏在仪式活动中就显得更加杂乱,为了规范圣咏的宗教形式,格利高里教皇效仿我们秦始皇,借上帝的名义把圣咏音乐进行了统一,让音乐的运用更加合理,把这一类圣咏叫做格利高里圣咏。

我们从它的节拍、旋律、演唱形式、伴奏及情感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有怎样的特点,它与奥尔加农音乐相比较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表格小结

2.奥尔加农

1)聆听比较

师:…总结以上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奥尔加农是在格利高里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发展的,音乐上的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单声到多声部的过程。我们在聆听“格”的时候可以想到,其实格的音乐唱多了是很乏味的,唱诗班根据当时音乐理论的要求,就对格进行一种艺术上的修饰,加了一个声部的奥让演唱者在圣咏演唱的时候增加了一点点乐趣,在效果上更加能够体现一种宗教的氛围要求了,但是宗教势力的强大和专政让当时的圣咏音乐没有太大的变化。

填表格

2)体验奥

我们就来唱一下格与奥,让漫长的300年的变化过程缩短在我们课堂的几分钟里,首先我们来唱下这段格的旋律:

1 2 3 4 5- 5- 6- 6- 5-

然后在它的下面外加一个4或者5度的音程序形成

1 2 3 4 5- 5- 6- 6- 5-

我们上帝伟大啊圣明

5 5 1 1 1- 1- 3- 3- 1-

好,我们唱两边,第一遍不带歌词反小组进行合唱,第二遍加入歌词来感受一下。

3)探究

辩听下面我请同学来听听,哪首是格哪首是奥?

下面有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A.为什么只有男声进行演唱?

B.为什么不用器乐伴奏?

好,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再两聆听格与奥的两个判断:

请学生回答,谈自己的看法。

师:1.关键:男尊女卑寻找女生的替代品男童和阉人歌手,阉人歌手也就是中国熟称的太监。

2.关键:器乐以学生回答

(三)、巴罗克时期宗教音乐

1.辩听了解这个时期的风格特点:

师:我们下面再来欣赏一首弥撒曲(播放巴赫的《b小调弥撒》),听听还是不是中世纪圣咏。

引导学生在节奏、旋律、伴奏、情感上有没有发展和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变化?---------女声的加入 2.器乐的伴奏 3.情感的变化。

2.探究宗教音乐世俗化的原因

随这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到了1600-1750这段时间里,已经发展到了巴罗克时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巴罗可时期的音乐产生这样的变化呢?

师:分析文艺和改革对宗教音乐的影响---------------宗教统治的削弱人人能够唱宗教歌曲宗教歌曲演唱的人群改变了能够表达创作者自己的音乐情感。这个所有的变化都离不开两个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思潮。

人文艺复兴主要是推出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这当时被看这是社会的潮流和时尚的名词,就像现在的中学生“哈韩”“哈日”这样的境界,这个时候宗教的神学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了。

宗教改革,就像一个不景气的贵族学校一样,他要发展是是把以前所有的都推翻从新再来好,还是根据大家的需要进行改良好呢?

对,教会这个时候为了得到更多的教众的支持,只有把自己的门槛放低,放下自己的高姿态,去适合更多的人的要求,音乐也随着进行改变,这个时候主要的服务人群就不分男女了,大多数是中下层阶级和贵族阶级。(突出重点不要罗嗦)

3.宗教改革在不同国家的影响和体现

进步思想的传播和宗教改革的变化,在每个国家都会有所不同,在英国亨德尔把宗教音乐带到了皇家庭院之中,庄严纯洁的宗教音乐到了皇室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听《哈》站:尊重文化,哼唱

(四)古典主义时期的宗教音乐

1.辨听莫《哈》

2.分析演变过程:从巴罗克到古典

(五)小结和拓展过程

1.小总:我们前面听到的所有音乐都是宗教音乐,宗教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单声走向多声、以声乐为主逐步发展到加入器乐,(找书:说明器乐具有独立的地位,不在依附声乐作品尤其体现在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候不光是宗教音乐有了走向世俗的过程,世俗音乐也有了发展,2.我们来听听维《春》这首音乐让你们听出了什么,感受了什么?

师:这个时候音乐的内容已经完全脱离了宗教的情感,更加关注的是人们的生活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快乐和喜悦。这个时期人们已经脱离了教会的束缚,去寻找生活中美的东西。

3.莫和海的器乐作品我们下节课来进行欣赏。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 学设计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学设计湘版高中音乐鉴赏: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学设计《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案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看图,是否能找出它们的特点。 回答问题 1、听完这段乐曲、看完这两张图片有何感受?富丽堂皇、热烈鲜艳、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宗教音乐又称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仰和祈求。 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在 18 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荒要以教会音乐为主 2、反搏映了欧洲哪个时期的音乐欣风格?巴洛克时期二、引家导学生了解巴洛克时代音俐乐巴洛克时代(16 折 00~1750)起源于种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的一棺种音乐风格,巴洛克本来溜是指 17 世纪以来意大利网的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富帜丽堂皇、热烈鲜艳、富有阴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钢音乐上也大体有这些风格哪。 因此被借用过来。 这一扎时期的音乐代表人物有维样瓦尔第、巴赫、享德尔。 1 / 4

紊三、欣赏 a)介绍作察者: 维瓦尔第(1678 铡 ~1741),意大利作甚曲家、小提琴演奏家。 1 档 678 年 3 月 4 日生于威秧尼斯,1741 年 7 月 2 仇 8 日卒于维也纳。 父亲是嘛一位职业小提琴师,任职滤于当地的圣马可教堂。 从塘童年起,维瓦尔迪随父亲照学习演奏小提琴。 c 琵、赏析作品: 1、引导学郑生回答所视听的乐曲是由猩那些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惺音乐风格如何?(明快、赵欢乐、华丽而洒脱) 2、栽哼唱主旋律请问这首乐曲身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什么袜叫小提琴协奏曲?由讶小提琴作为独奏乐器与小朴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购套曲。 《春》第一乐嘎章 A、小提琴以一连刺串尖锐的颤音,模仿群鸟涕的叫声,小鸟唱着欢乐量之歌来迎春。 B、涩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肮来表现微风清拂清泉,健泉水叮咚流淌的、像诗惧一样美丽的意境。 C 沤、低音区用三十二分音符谈的同音反复和独奏小提琴煮一连串的三连音所形成的枝对比构筑音响,也产生了露很强的威力和暴风雨效果疼。 D、雷鸣电闪转瞬许即逝,鸟儿重又婉转歌唱肘。 结尾处,春天的主题再嘲次响起,在明快,欢乐的跌气氛中结束全曲。

浙江历史与文化

参考书目:《浙江文化简史》 作者:佘德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论浙江宗教文化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在浙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因此,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了史前上古越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于越部族和越国文化、秦汉以后的浙江文化三部分,从区域而言,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越文化史。 我的家乡——舟山坐落在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海定则波宁”, 以祈“海波永定”。然而即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不甚了解。在拜读了《浙江文化简史》一书之后,我收获颇丰。 《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共分为十章,首章对浙江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首次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其余九章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以浙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总结,资料丰富,引证有据。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浙江文化简史》仅局限于对浙江文化发展的简单梳理和史料的简单汇集,而是

竭力要理清其中演进的轨迹,同时探索其中内在规律,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笔墨花在了对文化的界定、对浙江传统文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对浙江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的解析上。这是本书最强的闪光点。同时,本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各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历史演变的进程清晰,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性,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本书开端详细介绍了“浙江”一词的种种由来,这让身为浙江人的我顿时感到兴趣浓厚。“浙江”原是河流的名称,其得名,《山海经》、《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也称“浙江”。而“渐江”一说也有出处,据王国维《浙江考》,“浙、渐为一”,渐江即浙江。由此可知,“浙江”之名,秦汉以前已有。然“浙江”之得名有四说: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燕肃之说)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所谓浙山,即赭山。(此为东吴时余姚人虞喜之说)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所谓江,即长江也。(此说为晋灼,清代阮东宗之)由此可见,简简单单的“浙江”二字,仔细探究其前世今生,来源却不简单。 纵观全书,其中的第八章——浙江的宗教文化一节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与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舟山市内坐落着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至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

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

2012年11月刊 改革与开放 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 赵晓达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亦不例外,呈现出了世俗化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世俗化的词源入手,运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并分析了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形式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世俗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现代化大趋势的影响下,宗教为了寻求发展,也在通过世俗化的方式,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现在宗教世俗化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社会密不可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深入考察宗教世俗化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宗教世俗化的定义 关于世俗化一词的词源问题,著名学者汪维钧认为:“世俗化(secularization)概念源于拉丁文词根saeculum,原意表示一段漫长的时间跨度,又表示魔鬼撒旦统治下的此世。就其本义来说,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指在宗教战争结束后,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地、财产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1]。“世俗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为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而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在这个和平条约里,secularization(世俗化)一词被用来表示教会财产被国家没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化的内涵逐渐被泛化,指宗教神圣性、神秘感逐渐减退的趋势。即宗教观念、情感逐渐淡化,宗教活动领域逐渐缩小,宗教的社会功能逐渐减弱等趋势。 关于宗教的世俗化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著名当代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认为宗教世俗化是“神圣性质的匮乏”[2];而大多数学者如戴康生、彭耀等则认为“世俗化是由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3]。在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主编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宗教世俗化的含义也做出了大致相同的界定:“世俗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4]在学术界,虽然学者们在宗教世俗化定义的界定问题上各有侧重,但其中也有一些共性,即宗教的世俗化是和宗教的神圣化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对传统宗教的某些内容和形式的摒弃,是神圣社会对世俗社会的调整与适应,是宗教受世俗社会影响而向世俗化演变的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 二、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宗教的世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使得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宗教教义的解释社会化。 世界各大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需要都会对其教义进行社会化的解释,放弃或修改某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教义,使之 更适应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这一点在基督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基督教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对其教义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解释,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例如基督教以前强调“原罪说”,而现在牧师传道时基本不再提“原罪说”。再如基督教的“爱人如己”,以前就只是爱主内的兄弟姐妹,而现在扩大到爱全国各族人民,这不能不说是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的一个进步。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异常迅猛,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学对宇宙和生命的起源问题,以及生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结果与宗教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相悖的,有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已经可以颠覆宗教的核心教义,威胁到宗教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不得不对其教义进行世俗化的阐释,为宗教在现代社会争取生存空间。 其次,宗教礼仪形式的简化。 所谓宗教礼仪,是指宗教信仰者为了表示对其崇拜对象的崇拜和敬畏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宗教礼仪是宗教意识的外在表现。通过礼仪,不但可以加强信仰者与其崇拜对象之间的联系,巩固和强化信仰,而且能够满足信徒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获得信心、希望和安全感。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往宗教那种繁琐冗长的宗教仪式已不适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因而宗教仪式也趋向世俗化,变得更加简便易行。如佛教的“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这种宗教仪式比以前的要简便得多。还有僧尼守戒的方式以及丧葬事务的操办,也都简化了很多。基督教的礼仪较为简易,例如安徽省全椒县的基督教徒的礼拜活动,布道者结合当地特色的说唱形式,先念几句经文,然后讲一段教义,再唱两首圣歌就结束了。他们在唱圣歌时模仿当地流行的安徽大鼓的曲调,有时独唱,有时合唱,娱乐成分比较多,不像正式教堂里的礼拜那样庄重。宗教礼仪的简化反映了它与世俗世界的距离在不断拉近,说明宗教在向世俗化的道路迈进。 再次,宗教组织管理松散化和活动场所功能多样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信徒忙于各类的社会生活,与宗教组织的联系逐渐减弱。例如现在年轻的伊斯兰教徒经常忙于做生意而不会准时准点地去清真寺做礼拜。一些宗教的基层组织与上级组织的联系也日益松散,如现代天主教的许多基层教会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都是自己做决策,实际上已经摆脱了教皇的绝对控制。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宗教组织也被世俗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观念所侵蚀,宗教活动场所的的功能也逐步多样化。例如基督教以“自养”为名,利用教会的房产开设老人俱乐部、旅游观光团、外语补习班等,以此来增加教会收入。再如伊斯兰教,凭借本民族清真寺的特色建筑,发展旅游业,将一些清真寺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70 --

高中音乐鉴赏《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音乐的发展历史,认真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理解和感受不同美质。 2、了解什么是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及其有关音乐家生平简历。 3、能够随音乐或钢琴哼唱本课欣赏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内容: 1、本章节主要让学生解西方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了解欧洲古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这段时期的音乐。 2、通过聆听分析这些作品,了解西方古代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并在此基础发展的线索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兴趣。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搜集有关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资料 课时:一单元 教学重点:

侧重欣赏《第一百零一交响曲》《弦乐小夜曲》两首,其余作浏览性欣赏,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通过对比更好的理解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哈里路亚》合唱曲为导入,了解和宗教有关的知识。 问:音乐特点如何?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答:这首合唱气势震撼,旋律洗练而悠长。合唱曲 问:这是哪首作品?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 答:这是亨德尔于1742年创作的著名清唱剧《弥赛亚》的合唱曲《哈利路亚》,体现宗教音乐的庄重典雅,成为传世佳作。 (设计意图:引入宗教音乐的概念,并提到作曲家亨德尔为后面作铺垫。)二、介绍什么是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可以传经布道。同时也奠定了多声音乐的基础。 宗教音乐包括;弥撒曲、受难曲、清唱剧、康塔塔等

三、引导学生了解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图及乐器 管弦乐队包括:弦类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小提琴:属提琴族乐器中的高音乐器,艺术表现力丰富,音色优美、表达含蓄、变化多端, 具有歌唱般的魅力。 低音提琴:是弦乐器中形体最大的,音色极其低沉柔和,并且能奏出极美妙的泛音,拨弦奏 法可发出隆隆声,用于描述雷声或波涛声往往恰到好处;慢奏时效果最佳,不宜快奏;高音 部分音质纤弱动人。 圆号:音色具有铜管的特色,但又温和高雅,带有哀愁和诗意,在铜管和木管乐器之间起 到媒介作用,表现力极其丰富,是铜管乐器中音域最宽,应用最广泛的乐器。 小号:音色强烈,明亮而锐利,极富光辉感,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 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

奥地利音乐发展

国家简介 在历史上,奥地利曾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弗兰茨二世不再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以后,才有奥地利国家的独立发展。因此,奥地利音乐到18世纪为止,属于德意志音乐的一部分(见德意志音乐),故一般不作为独立的奥地利音乐来叙述。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东邻匈牙利东南同斯洛文尼亚,南同意大利接壤,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联邦德国和捷克为界。东西边境相距580公里,南北294公里。 维也纳是奥地利帝国的首都,全世界瞩目的文化名城,位于多瑙河畔,城内巴罗克式高大建筑林立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它作为欧洲古典音乐中心和圣地,吸引着国内外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大师。当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3位欧洲古典音乐大师,正是从这里获得滋养和灵感,登上当时西方音乐艺术的顶峰。 奥地利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从宗教走向世俗(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20年代) 从欧洲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提出了“自由”、“平等”“理性”等口号,波及文学艺术领域。音乐方面,教会音乐仍有许多大势力;宫廷、贵族的音乐活动频繁;同时反映平民生活的音乐也不断涌现。多样的社会环境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此时,在维也纳形成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1、维也纳古典乐派 18世纪下半叶“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 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 当时的维也纳,贵族阶层的音乐生活颇为活跃。每个宫廷都有自己的剧院、乐队,并经常举办舞会、音乐会。一些贵族还热衷于玩弄乐器或作曲,并以当艺术家的“保护者”为时髦。另一方面,维也纳普通市民的音乐生活也十分活跃。有少量公开卖票的音乐会,城郊歌剧院还经常上演民间歌剧,晚间在街间巷尾也能听到飘萦着的舞曲、小夜曲。此外,多民族的杂居,促使了欧洲各国的音乐渗入维也纳。因此,维也纳是当时一个欧洲的音乐中心。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进入维也纳之后,维也纳这个音乐中心就更为名副其实了。莫扎特在这里开始了独立的“自由艺术家”的生涯;海顿在这里享受到“自由的甜蜜”,晚年焕发青春;贝多芬也选择了这里,度过他的曲折、奋斗的一生。他们的音乐实践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海顿(F.J.Haydn,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一个贫苦的车轮匠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他一生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使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体裁得以最终确立;使四重奏的体裁得以确立和成熟;夜使古典乐派严整、匀称、完美的形式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此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曾获得牛津大学音乐博士衔,还曾指导过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

宗教世俗化及其发展前景

浅谈宗教世俗化及其发展前景 王凤葛斐然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54) 摘要:宗教世俗化是现代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自我调整、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生产力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分析和讨论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和根源时,不得不讨论世俗化宗教的发展前景这一问题。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形式发展前景文化 文化空间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文化现象或思想体系,其产生、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大宗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并逐步走向世俗化。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存在与发展引起越来越多关注。在美国出版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宗教世俗化的界说是:世俗化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一种边缘现象,社会运行变得理性化,从而脱离了宗教机构的控制。在宗教的范围中,“世俗”一词是针对“神圣”而言的,它是神圣的对立面 [1]。在对世俗化含义的讨论中,关于宗教的世俗化概念,目前学界 并未统一。 一、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它是由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和宗教器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2],宗教之所以能长期持久地生存和发展,就在于它具有人们需要的一种特殊功能。在宗教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四大基本要素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其表现如下: 1.宗教意识观念的世俗化 宗教意识观念要素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宗教情感、情绪和激情)两个方面构成[3],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世界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问世,推进了世间解释不可知事物的进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有了新的认识,而宗教作为调整人心理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与自然科学的作用不同,宗教主要是对人们的精神方面产生慰藉,人们不再把宗教仅仅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支柱来对待,而是把宗教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作为个人内心世界的慰藉,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起着心理医生的作用。 2.宗教组织的世俗化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宗教神圣性和封闭性程度呈现出了持续的减弱趋势,其世俗化在宗教组织方面的表现也显而易见的。如:法门寺走进高校招聘会招到4名硕士生到寺里做管理人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些佛教寺院公开招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神职人员;还有很多宗教机构把寺院改变成观光旅游场所和培训机构,以便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来维持生计,更有甚者竟然将其设为休闲娱乐场所,以供游客娱乐消遣。很多宗教组织大都自己经营,这样使得很多宗教组织成为金融集团,而许多宗教领导人就成为家财万贯的富豪。尽管这些现象不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侧面看到宗教世俗化对宗教神职人员产生了深刻影响。 3、宗教行为和礼仪的世俗化 宗教行为是宗教信仰观念的外在化,同时也是宗教组织向信 徒灌输宗教意识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4]。然而宗教行为和宗教礼仪却没有逃脱社会世俗化的影响。伴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宗教戒律的条例和禁忌已经逐渐简化。某些教会中,现代化通讯工具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如:用无线电广播传教,设立电视教堂,用电话传教,用电脑传送经文等[5]。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现象在反映了世俗化对现代宗教行为的影响。 从宗教礼仪上看,世俗化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宗教除了少数外,绝大部分在禁忌方面都比较宽松,戒律也更加松散,宗教仪式变得简单化、灵活化。坚持去宗教场所的信徒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年轻的穆斯林基本不去,但他们却能通过各种电子媒介及时了解宗教场所的一切活动,这都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因此,世俗化在宗教各个方面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宗教世俗化产生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 宗教世俗化的进程,这是宗教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宗教世俗化产生的外部环境来讲,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人类认知能力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创造了许多古代人无法想象的奇迹,使幻想变成了现实,宗教神学的神秘化被揭开,导致宗教的神圣性、神秘性逐渐淡化,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认知能力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不再对宗教感到神秘和敬畏。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社会中还存着不公平,许多现象还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还存在差距等等,使得宗教仍然存在于现代的社会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要相应的发生变革,宗教观念亦是如此。宗教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宗教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调整或改革,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必然与社会世俗化相适应,使其以世俗化的方式继续存在于现代社会中。 2.宗教自身原因,是宗教世俗化产生及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宗教自身的原因来说,是宗教世俗化产生的内部原因,这是宗教自身不断改革和谋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宗教各教派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世俗化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大量的信教教徒。为了争取教徒,宗教不得不在自身的教义、布道和传教的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不仅要反映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解决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在观念上也逐渐向以人为主体转变,注重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一切活动。在禁忌方面也比较松散,宗教礼仪也较简化,更多的关心世俗利益。在这些情形下,促使着宗教向世俗化迈进。 三、宗教世俗化的发展前景 世俗化是宗教不断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表现,其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的灭亡,而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世俗化愈演愈烈,它在社会进程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在充分肯 169--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案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音乐的发展历史,认真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理解和感受不同美质。 2、了解什么是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及其有关音乐家生平简历。 教学重点: 侧重欣赏《第一百零一交响曲》《弦乐小夜曲》两首,其余作浏览性欣赏,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通过对比更好的理解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哈里路亚》合唱曲为导入,了解和宗教有关的知识。 问:音乐特点如何?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答:这首合唱气势震撼,旋律洗练而悠长。合唱曲 问:这是哪首作品?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 答:这是亨德尔于1742年创作的著名清唱剧《弥赛亚》的合唱曲《哈利路亚》,体现宗教音乐的庄重典雅,成为传世佳作。 (设计意图:引入宗教音乐的概念,并提到作曲家亨德尔为后面作铺垫。) 二、介绍什么是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可以传经布道。同时也奠定了多声音乐的基础。宗教音乐包括;弥撒曲、受难曲、清唱剧、康塔塔等 三、引导学生了解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图及乐器 管弦乐队包括:弦类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

小提琴:属提琴族乐器中的高音乐器,艺术表现力丰富,音色优美、表达含蓄、变化多端, 具有歌唱般的魅力。 低音提琴:是弦乐器中形体最大的,音色极其低沉柔和,并且能奏出极美妙的泛音,拨弦奏 法可发出隆隆声,用于描述雷声或波涛声往往恰到好处;慢奏时效果最佳,不宜快奏;高音 部分音质纤弱动人。 圆号:音色具有铜管的特色,但又温和高雅,带有哀愁和诗意,在铜管和木管乐器之间起 到媒介作用,表现力极其丰富,是铜管乐器中音域最宽,应用最广泛的乐器。 小号:音色强烈,明亮而锐利,极富光辉感,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 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 大管:低音区音色阴沉庄严,中音区音色柔和甘美而饱满,高音富于戏剧性,适于表现 严肃迟钝的感情,也适于表现诙谐情趣和塑造丑角形象。 双簧管:是木管乐器中的高音乐器,音色柔和阮丽,主要用于旋律的演奏。 还有部分打击类乐器。 (设计意图:复习乐器知识,并为后面欣赏时听辨乐器作铺垫。) 四、欣赏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 a、介绍作者及其代表作:《皇家水上音乐》,《弥赛亚》,《扫罗》,《参孙》等,《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 b、赏析作品:1、引导学生回答所视听的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小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双簧管,大管等);乐曲的音乐风格如何?(明快、欢乐、华丽而洒脱) 五、

巴洛克音乐教案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工科学院,学生音乐基础理论薄弱,我思考主要从音乐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入手,拓展学生的音乐方面的知识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巴洛克时期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发展历史,认真聆听巴洛克时期音乐,理解和感受不同美质。 2、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艺术成就、歌剧的诞生过程,巴洛克时期代表音乐家的生平简历。 教学内容: 1、本章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了解欧洲巴洛克这段时期的音乐特点。 2、通过聆听音乐作品,了解西方古代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并在此基础发展的线索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资料。 教学重点: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及该时期音乐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通过对比更好的理解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什么巴洛克一词的来源 巴洛克时代(1600~1750)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的一种音乐风格。1600——歌剧诞生 1750——J.S.巴赫逝世 “巴洛克”一词起源于葡萄牙语,原意为“个体较大不规则畸形的珍珠”。

巴洛克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建筑领域,本来是指17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富丽堂皇、热烈鲜艳、注重细节,装饰性强,常给人以紧迫感,音乐上也大体有这些风格,因此被借用过来。 (此处可展示一些巴洛克时期的教堂建筑图片) 二、简要介绍西方艺术音乐历史传统上划分的七个时期 1、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二十世纪音乐。 2、人们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认识过程 19世纪以前——批判的态度。凡是与古典主义(理性、和谐、均衡、对称)相反风格的都予以批判。 19世纪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巴洛克时期音乐感人至深的音乐魅力,不再具有贬义,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的过渡。 三、介绍巴洛克时期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1640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革命,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精密科学的发展,促使各门艺术门类都在积极探索各自发展的道路。 四、介绍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 图文介绍:巴洛克时期的主要键盘乐器:古钢琴管风琴。 图文对比:现代钢琴。 外形对比、发音原理对比、音响效果对比。 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复调音乐、宗教题材。 音乐流动、辉煌、精美、节奏强烈、跳跃。

论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

装订处 论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亦不例外,呈现出了世俗化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世俗化的词源入手,运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并分析了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 宗教世俗化表现形式社会意义 【正文】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世俗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现代化大趋势的影响下,宗教为了寻求发展,也在通过世俗化的方式,不断地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现在宗教世俗化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社会密不可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深入考察宗教世俗化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宗教世俗化的定义 关于世俗化一词的词源问题,著名学者汪维钧认为:“世俗化(secularization)概念源于拉丁文词根saeculum,原意表示一段漫长的时间跨度,又表示魔鬼撒旦统治下的此世。就其本义来说,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指在宗教战争结束后,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地、财产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 [1]。“世俗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为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而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在这个和平条约里,secularization(世俗化)一词被用来表示教会财产被国家没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化的内涵逐渐被泛化,指宗教神圣性、神秘感逐渐减退的趋势。即宗教观念、情感逐渐淡化,宗教活动领域逐渐缩小,宗教的社会功能逐渐减弱等趋势。

高中音乐 从古典走向浪漫教案

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 一、教学内容 1.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第四单元 2.年级:高一 所属的章节:第五章 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作品,对古典乐派走向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与追求。2).采用合作、探究、比较地学习方式和方法,感受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音乐作品不同风格特点。 3).能认真聆听本课古典乐派走向浪漫时期的代表作品,能哼唱《欢乐颂》、《小夜曲》的主题旋律,了解本课涉及的作曲家的生平,并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内容分析: 本课的题目是《从古典走向浪漫》,我认为在授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作品,深入浅出地将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以及本质的区别讲清楚。此外,应关注“走向”,即本节课应重点介绍这一过渡时期的音乐作品。教材中选取了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片断,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的音乐大师,又首开浪漫主义的先河,因此可以就第四乐章合唱部分来带领学生简要分析其中的浪漫主义倾向。 3、学情分析: 当代学生很少接触到古典音乐及浪漫音乐,因为很难听懂,所以就对其不感兴趣。而高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老师需通

过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4、设计思路: 导入选择《献给爱丽丝》引入本课后,知道贝多芬既使古典音乐抵达颠峰之境,又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先河,是跨两个时期的伟大音乐家。然后重点欣赏 具有浪漫乐派风格特点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选段,感受作者追求 自由、平等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欣赏时演唱“欢乐颂”的主题旋律,加深同学们 对作品的体验;然后补充听赏浪漫乐派代表人物舒伯特《小夜曲》,可以随乐哼 唱歌曲,充分体验诗歌与音乐结合的浪漫风格;钢琴音乐奇葩——肖邦的《革命 练习曲》,强调作曲家个人内心情感的体验和表现;最后比较《bD大调(小狗圆 舞曲》与《革命练习曲》。通过大量聆听这些作品,最终认识和理解浪漫主义音 乐的基本特征。“探究活动”让学生总结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不同音乐特点。 最后,学生畅所欲言从音乐家创作精神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5’1.大家还记得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吗?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西方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感受了 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今 天,从古典走向另一个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课件展 示) 板书: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 回忆古典主义 时期的代表人 物。 复习上节课 内容,引入 本节课课 题。 1.用电脑播放《献给爱丽丝》片段,请学生思考: 学生聆听感受导入用学

高二音乐教学计划范文3篇

高二音乐教学计划范文3篇 音乐教学中不光要有课堂教学,还要进行课外教学,课外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有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流行音乐。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音乐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 高二音乐教学计划范文一: 一、学情分析: 学校开设了高二音乐课,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安排了一定的课时,使音乐课变得有声有色。高中音乐教学第一册以欣赏为主,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欣赏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从而爱上高中音乐课。 二、教学目标: 1、让高中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独立的欣赏音乐作品。 2、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表现技巧和音乐成就。 3、针对学生加强艺术修养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理论和技能同步发展。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欣赏的作品数量,从课本入手,参照当时的时代特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2、利用音乐课堂多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做好示范,并讲解欣赏的要求。选用对学生有帮助的音乐作品。 3、开展现代音乐的鉴赏,从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 教学进度: 第一周:音乐的发展 第二周:亚细亚民间风情一 第三周:亚细亚民间风情二 第四周:走进非洲与美洲

第五周:欧洲民间音乐 第六周:华夏音乐之光 第七周:一唱雄鸡天下白 第八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 第九周: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 第十周: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 第十一周: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第十二周:期中考查 第十三周:音乐的戏剧-歌剧 第十四周:舞剧的灵魂 第十五周:梨园百花 第十六周:艺苑撷英 第十七周:音乐与影视 第十八周:中国通俗音乐 第十九周:外国通俗音乐 第二十周、二十一周:期末考查 高二音乐教学计划范文二: 本学期担任高中音乐教学工作,学生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较好,但大部分学生的功底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3、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与爱好,把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聪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于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

关于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 针对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文理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多年来,我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里就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谈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 要上好音乐鉴赏课,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如果离开这个前提,音乐鉴赏课将背离审美核心而变成空洞无物的说教课。一般来讲,根据形象特征可将艺术分为两大类:“情态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与美术相比,美术多侧重于“情态”,并通过“情态”曲折地表达“情感”;而音乐多侧重于“情感”,并通过“情感”曲折地表达“情态”。关于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和情态“描绘性”在音乐美学界一直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性并富有魅力的话题。强调音乐“表现性”的人们认为: 音乐的所谓“描绘性”的真正意义在于音乐的审美体验是音乐激发的情感间接地通过“统觉”和“通感”所引起的联想而实现的。这种联想其本质是由音乐的情感内容引起的,因而所谓音乐的情态“描绘性”其本质还是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强调音乐“描绘性”的人们则认为:一连串的声音组合是没有任何感情意义的,但音乐 能感动人,其秘密在于声音触动了人类模糊记忆中的视觉表象,这些视觉表象虽不 一定构成情节,但却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源泉和依托。 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要重视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又不可忽略音乐的情态“描绘性”。虽然,音乐的所谓“描绘性”并非音乐美的本质,但对于学生而言,用音乐来表达情感这是不足为怪的,但音乐能“描绘”情态和情节似乎显得不可思议,这也就为音乐的表现性增添了巨大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把握音乐教材的形象时,不管音乐是在“描绘”某个具体的形象,还是在表现情感或理性内容,都需要教师正确把握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即正确理解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和声、配器等音乐诸要素的表现意义。音乐正因其具有非语义性和非描绘性特征,所以,我们对音乐的所有“技术性分析”和“戏剧性分析”以及所有的“语言启发”和“非语言启发(如视觉形象启发)”,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音乐作品的形象激活。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当音调抓住你的时候,是什么抓住了你?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难道不是听到你自己心灵的声音吗?”是啊!到底是什么抓住了我们听赏者?……课本第一单元首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如同费尔巴哈所问的“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一样。我们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 教学案例: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第一部分赏析: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

教案设计: 我想握住你的手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 (《音乐鉴赏》第四单元) 教案设计说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音乐鉴赏》模块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认识、了解不同音乐流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并能对其做出评价。”教材第四单元的后三部份就是按照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设计的。我今天设计的是第一部分“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该课是西方古代音乐简介,包括了从记谱法完善的巴洛克时代到维也纳古典乐派这段时期。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等原因,让学生对这一时期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产生一种难度,以至于学生听到这样的音乐就退避三舍、毫无兴趣。那么,激趣将是引导学生走进课堂,了解这一时期音乐作品的关键手段。所以,本课设计者无论是从课题《我想握住你的手》、还是聆听宗教音乐《弥撒曲》(采用电影主题曲)、以至到欣赏《春》(采用flash动画形式)等等都想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入严肃的古典音乐中,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他们学习世界音乐文化的兴致。 一、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本课有关的巴洛克音乐和古典音乐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包容意识。 2、能够根据欣赏的感受和本课教材的内容,积极参与体验、交流、讨论、归纳并总结宗教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特点。 3、能随乐哼唱并记住本课所欣赏乐曲的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巴洛克时期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的聆听,培养学生用开放的心态理解、认同多元音乐文化应作为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巴洛克时期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风格,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最爱听的音乐是什么?为什么” 生:…… 师:刚才大多数同学都说喜欢听流行歌曲,而且也谈到了你们喜欢它的原因,但现在我要给你们看的是一位你们的同龄人写的一遍关于自己所向往的音乐感想——《我想握住你的手》 点击课件——《我想握住你的手》 师:从文中你能感受到她喜欢的是什么样的音乐? 生:…… 师:对,是古典音乐,那么该音乐又是通过什么而让她入迷的?它的魅力何在呢?今天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来探索那几百年文明的深邃,品尝那充满奇幻和异彩的古典韵味。 (二)新课教学 1、宗教音乐 师:我们首先来听一段音乐,在听音乐时也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点击课件——播放《弥散曲》一部反映中世纪宗教电影主题曲。

高一音乐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案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案 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理解和感受 不同的美质。 2、能根据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西方古代音 乐(巴洛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乐派)发 展的线索(轨迹).能够说出本课所欣赏 的巴洛克时期和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的 风格特点,以及有关音乐家生平简历。 3、能随乐哼唱并记住本课欣赏乐曲的音 乐主题。 教学重、难点:1、旨在通过聆听与分析作品,使学生 了解古代音乐发展的线索和音乐上 的成就,及区分开巴洛克时期与维 也纳古典乐派音乐风格的不同。 2、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他们对世界 音乐文化的兴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人们常说:“音乐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 不同时期的音乐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 艺术风格,这节课,就请同学和老师一同来了 解一下西方古代音乐巴洛克时期至古典主义时 期的简要历程。

2、首先请同学来欣赏一首合唱曲《哈利路亚》,听 的过程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音乐有何特点? ②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联想到什么事物? 学:①庄重、威严、雄浑而崇高…… ②教堂、耶稣、圣母、上帝…… 师:总结:乐曲气势磅礴,给人内心很强的震撼力,旋 律洗炼而悠长,眼前浮现出信徒们在做礼拜时,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仰和祈求之心。这首合唱曲,很好的体现了宗教音乐的庄重典雅,成为传世佳作,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宗教音乐? 二、新授:1、①宗教音乐又称为圣乐。既传达上帝给 人们的启示,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 ②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 具有歌词,便于信徒传经布道。 ③宗教音乐包括:弥撒曲、受难曲、清唱剧、 康塔塔和众赞歌。 ④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 为主,而18世纪启蒙时期以后,音乐开始 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但教会 音乐仍占据中心地位。 2、接下来我们就一同了解一下巴洛克时期音乐 的有关知识

当代宗教宗教的世俗化现象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当代世界宗教的世俗化倾向 冯 丹 摘 要 宗教世俗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宗教潮流,也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走 向。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宗教世俗化的重要原因;宗教对于变化着的社会条件,具有内在的适应机制,这种适应机制是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的内在根据。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信仰模式、宗教政治活动、宗教伦理观、宗教实体服务方向上的革新。 关键词 世界宗教 神圣 世俗化 现代化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当代世界宗教确实正在随着现代经济、 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向世俗化的方向变化,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一客观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和宗教界的广泛关注。笔者拟就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的状况、条件和内在根据以及革新的意义做如下探究。 一 当代世界宗教 的世俗化状况 在宗教的范围中,“世俗”一词是针对“神圣”而言的,它是神圣的反义词。此岸的人间习俗生活是“世俗”的,彼岸世界的上帝和神的信仰、持奉上帝和神的事业是神圣的,而宗教就是这种神圣的信仰和事业。大多数学者把宗教世俗化理解为:宗教日益关心此岸的人类事务,而不再专门以服务和向往于彼岸的上帝和天堂为宗旨。目前在美国出版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宗教世俗化问题也作出了相同的界说:世俗化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一种边缘现象,社会运行变得理性化,而脱离了宗教机构的控制。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当代宗教世俗化的实质是宗教的人间化。1989年5月,美国《洛杉矶时报》载文:“学者的理论认为:大多数宗教已经进入最后的‘民间’阶段。”赵朴初先生和台湾星云法师正是为了 使佛教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力提倡 “人间佛教”。① 从国际状况来看,宗教世俗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宗教潮流。在这一潮流中,“新教 为世俗化充当了历史上决定性的先锋。”② 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条件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新教通过16、17世纪宗教改革形成了新的教义。它的教义不仅谈及未来和彼岸,而且更多地 6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