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字词总结

鱼我所欲也字词总结
鱼我所欲也字词总结

鱼我所欲也字词总结

导语:鱼我所欲也字词总结有哪些呢?鱼我所欲也字词总结包括哪些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分享的鱼我所欲也字词总结,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比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

词。

【向为身死而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鱼我所欲也》词语古今异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鱼我所欲也》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般“得”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鱼我所欲也》多义词辨析:

【为】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接受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而】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鱼我所欲也对照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

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

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

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

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

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

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

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鱼我所欲也原文词语注音

鱼我所欲也原文词语注音 鱼我所欲也为文学家孟子所写,告诉我们关于舍生取义的哲理,具有很好教育意义。下面是分享的鱼我所欲也原文词语注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 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一词多义归纳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为了 (第二个)为:接受而: 呼尔而与之而: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却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出处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二、重点字词: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不单,不仅。 9、丧:丧失。 10、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2、蹴cù:用脚踢。 13、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8、与:同“欤”,语气词。 19、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原来,从前。 20、已:放弃,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 23、能:保持 24、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25、患:灾祸 三、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 公开课优质教案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优质教案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材分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正反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 3.了解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探究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探讨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难点:(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2)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3)把握本文的内容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孟子》一书,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死亦我所恶.(wù)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一箪食 ..(dān shí) 一豆羹.(gēng)蹴.尔(c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鱼我所欲也》也是初中语文的一篇重点文言文课文。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一:课文介绍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 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二:重点字词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

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 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不单,不仅。 9、丧:丧失。 10、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2、蹴cù:用脚踢。 13、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冷雨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孟子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 3.初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学习相应的论证方法。 2.深入了解生死和义的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导语:(出示“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她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丽莉老师。(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在送医院的途中,有时清醒有时昏迷的她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在颁奖典礼上人们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张丽莉老师在面对危险那一刻为什么能舍己救人,做出生与死这样艰难的抉择呢?今天通过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听示范读,注意节奏。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如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读出磅礴气势,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三、复习旧知 师:学习新的内容前,老师先测一测同学们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检查朗读情况。(师:我们首先大声地齐读课文,看看你们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习题集(后面附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5-8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7.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 8.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三)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9—14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

鱼我所欲也 重点字词

《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意思 【所欲】意为“喜爱的东西”。??【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与“欲”相反。??【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向为身死而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鱼我所欲也》词语古今异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鱼我所欲也》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般“得”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鱼我所欲也》多义词辨析:??【为】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接受?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得】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在本课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二)要明确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3.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甚:超过。 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高官厚禄。 6.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7.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8.妻妾之奉:侍奉。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0.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舍生而取义者也。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一.基础知识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四书”:。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⑵如使 .._________________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⑶此之谓失其本心 ⑷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⑸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⑹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 ⑺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⑻万钟于我何加.______________ ⑼故不为苟得 ..也_________________ ⑽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⑾乞人不屑.也________________ ⑿万钟 ..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 ⒀乡为生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⒁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⒃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种于我何加焉()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5.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因得遍观群书。 7.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理解课文 1.填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⑶“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2、一词多义。 为: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3、重点词语解释。 (1) 此之谓失其本心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一箪.食(4)一豆.羹 (5)蹴.尔而与之蹴: (6)万钟于我所加 ..焉何加: (7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 (9)贤者 ..耳贤者:勿丧:。 ..能勿丧

(10)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1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12)故不为苟得.. 也 苟得: (13)妻妾之奉. 奉: (14)呼尔..而与. 之 呼尔: 与: (15)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 穷乏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 △ 6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字词梳理

鱼我所欲也字词梳理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我们一起学习《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知识吧。 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通与;乡通向;辟通避) 注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不屑(xiè) 形近字: 俸:(fèng)俸禄苟:(góu)苟且辫:(biàn)辫子辨:(biàn)辨别 奉:(fèng)侍奉荀:(xún)姓荀瓣:(bàn)花瓣辩:(biàn)辩解 1.心:天性,天良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8.患:祸患,灾难。 9.辟:通“避”,躲避。下同。 10.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1.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2.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3.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鱼我所欲也》释词默写翻译练习

9《鱼我所欲也》释词默写翻译练习 (一)文言词语听写及释词。 鱼,我所欲(想要,意为“喜爱的东西”)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正义或仁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超过、厉害)于(比)生者,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也;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恨),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能够用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有不用也,由是(按照这种方法)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是故(因此,由此可见)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不仅,不只是)贤者有是心(这种心。是,指示代词,这种)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不丧失。丧,丧失)耳(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吆喝着)而与(给予)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踩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认为不值得,表承轻视而不肯接受)也。万钟(优厚的俸禄)则不辨(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带来好处)焉!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恩,感激)我与(同“欤”,语气词,表示反问,吗)?乡(同“向”,先前,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动词,接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是(这种)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二)理解默写。 1、用比喻来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含有“不苟且偷生,而要视死如归”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鱼我所欲也》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三)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

初中课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 一、基础部分。 1.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追求的;大义也是我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所追求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种不可用呢?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灾祸的手段哪一种不可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按照这种办法就可以求得生存但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但却有人不采纳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丢掉它罢了。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一盘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生存,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 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用脚踢过去给他,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像万钟这种高位厚禄就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于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它;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它;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

鱼我所欲也 优秀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重点词语 (1)生字:不为苟得也(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理解词义。 3.一词多义

(1)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5.古今异义 (1)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三、整体感知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习题集(后面附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 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5-8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7.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 8.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三)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9—14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

鱼我所欲也的原文与翻译及词语解释

鱼我所欲也的原文与翻译及词语解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 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wù)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 一豆羹(gēng), 得之则生, 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 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 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 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 是我所想要的, 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 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祸患我 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 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 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 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 而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不去做。由此可见,他们所 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不仅仅是 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使它不 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吆喝着给人 (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用脚踢着给人家,乞丐也因 轻视而不肯接受(不屑看他一眼)。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 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 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 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苟得(gǒu)一箪食(dān)所恶(wù)蹴尔(cù)不屑穷乏者(xiè) 2.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⑶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或从前。) ⑷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3.有关成语: ⑴舍生取义本文: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⑵苟且偷生只管眼前,得过且过,勉强凑合着活下去。 (3)嗟来之食: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三、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 二、重点字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害,灾难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③贤能勿丧耳勿丧:不丢掉 ④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⑤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⑦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三、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德,课文中是感激的意 思。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 四、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人人都有,只是有道 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高官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愿死去,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认识我的穷苦人 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五、内容理解 1、在文中“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本文的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作者是如何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的:作者用“一箪食,……乞人不屑也”来举例论证。 5、文章表现的孟子的人生态度是: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6、本文从反面说理的句子有: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是不矛盾的,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8、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的是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孟子学说中是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