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文化特色简介

文化特色

文化——文化带

地方戏曲

黔剧

黔剧是贵州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黔西文琴戏是黔剧的前身,故黔西有“文琴戏的故乡、黔剧发源地”的誉称。1960年黔剧代表贵州进京演出,得到了首都文艺界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观看了黔剧演出后,曾题词勉励演员们要“为创造新黔剧而非都”。、黔西文琴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名录。代表作有《黔西是个好地方》等。

花灯

花灯,也是黔西文化的一大特色。黔西花灯是贵州各路花灯中黔西北花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也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名录。

文化风情

一、观音洞文化遗址及考古价值:该遗址位于沙井乡境内,距县城南30公里。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等专家学者多次考察,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张森水等教授主持了发掘,共获各类石器4000余件,哺乳化石23种。所获石器均为人工打制,加工工艺和复杂程度与北方周口店“北京人”的石器相似。其考古价值:(一)它是我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初期材料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二)其文化面貌(如加工技术、类型特殊等)在同期文化遗址中独具一格。

(三)堆积物完整,厚达8米,可供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早期或稍晚期文化遗址作对比。观音洞文化的特殊性,被认为是我国旧石器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候度文化三足鼎立。白寿彝编的《中国通史》称,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南方“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故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

二、凤凰穿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城关镇新民村,距县城约4公里,东经106°北纬27°附近,因其北西穿通,故名穿洞。发现后,省政府于199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高约10米,堆积多存于较宽大的西洞口,原迹由南向北略斜低,上覆盖约1.2米厚的堆积受人为破坏。1988年10月9日贵州省博物馆、黔西文管所对遗址进行挖掘,现存堆积厚约72~140厘米,可分3~5个文化层,其中含两个灰烬层,上灰烬层分布较广,下灰烬层仅限于局部,呈复层且胶结。在2×2米三个探方的地层中共出土石制品近千件,骨制品几件、陶片几件,以及单个动物牙和大量碎骨片。另外扰乱层中和地表采集到数百件遗物。石制品均为打制,多以燧石为原料,其特点多是在3厘米以下,骨制品多用骨片制成,有骨铲、骨锥等。层位中出土的陶片有绳纹、篮纹等。动物种类有螺、蚌、鱼、竹鼠、猕猴、鹿和牛等,骨骼已有不同程度的石化。初步认定该遗址堆积的时代可能为新石器时代,底部层位或许可抵旧石器时代晚期。

三、古象祠遗址。位于县素朴镇九龙山主峰上,距县城35公里、

距素朴街4公里。九龙山即古灵博山,当地尚有麟角山、银角山称谓。象祠,即尊奉象的祠庙。象,又称傲象,是虞舜的同父母兄弟,初时不仁,多次谋害舜,舜则对其宽容,封他为“有鼻”(湖南道县北)君主。象在舜的感化下痛改前非,“故能任贤使能,而安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建祠庙以尊奉。在水西地区彝族很尊奉象而建祠供奉,民间曾称象祠为“夷王庙”或安氏“祠堂”、“宗庙”、“神房”、“神阁”。明代正德时任贵州宣慰使安贵荣(水西彝族土司)说:“斯祠之肇也,盖莫知期原,然吾诸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礼祀焉,举而不敢废也”。水西安氏属彝族闽支卢鹿部,其始祖慕齐齐三国时居罗邑(云南境),南北朝梁时,其20世勿阿纳据水西地区,安贵荣是部族74世,其所说“曾高而上”,可理解上到其始祖时,也可理解上到勿阿纳据水西时。明代正德初年水西彝民翻新象祠,安贵荣请王阳明作了《象祠记》。后多次被毁。

四、古生物化石群。2003年在城关牌庄村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群,经省专家鉴别,这批化石距今至少一万多年,为南方特有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东方剑齿象化石群。

五、大海子汉墓群。位于绿化乡大海子村,距县城15公里。墓葬群从西到东横穿海子南边水域,为一字开的八座土堆状,当地人称“八仙包包”,每座占地约20平方米,高约6米左右。因年久无人管理,有的已被平为耕地,封土仅1米多厚,有的被铲平修提水房和村级公路。2002年,县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该墓群进行清理性发掘,因是黔西发掘的第27座汉代墓葬,故编号M27。该墓为刀型券顶砖

墓,单室,有墓道,墓向160°,通长5.82米?熏墓室宽2.04米,高1.12~1.15米,墓道1.14米,宽1.6米。墓顶起券所用青砖为楔形。较小一侧模印纹饰,有菱形、方锤形。墓道及墓室底室均以素面砖铺砌,出土陶釜、陶罐、铜、五铢钱、铁三角残件。五铢钱从钱文书体辩认,属洛阳煤光汉墓III型五铢。结合墓葬形制和随葬物品分析,墓葬时代为东汉中晚期。铜釜内有鸡腿骨若干的现象很特殊,在贵州兴仁发掘的M8中也有鸡骨残骸,这与贵州境内彝、布依、侗、仡佬、苗族等土著民族至今仍保留的婚丧嫁取以鸡骨占卜的风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六、甘棠汉墓群。甘棠汉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黔西火电厂施工建设,2005年5月14日~6月20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汉墓十余冢,出土计有银手镯、银指环、银耳环、麒麟挂件、虎形带钩、青铜釜、摇钱树、龙形带钩、描金铜三角饰片、铜泡钉、五铢钱(几百枚),铁釜、环柄铁刀、铁锯、铁簪、铁钉、铁钎,陶釜、陶罐、陶豆、陶俑、镇墓兽、石研、琉璃耳铛、琥珀和串珠等。其中黔西M31中出土的麒麟挂件在贵州属首次发现。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带甬道刀型券顶石室墓。其中石室墓内结构各有不同,有带甬道左刀型,带甬道右刀型和长方型三种,刀型墓中黔西M28中有二层台,黔西M29中有二层台及右耳室,黔西M30中有二层台、边箱、前室及后室。这三座墓葬形制在贵州也属首次发现。石室墓多为券顶,墓石为一面打制规整的青石。此次发掘的石室墓早年均被盗,大多留有盗洞,墓葬遭严重扰乱。从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分析,这

批墓葬属典型的两汉墓葬。

七、烈姬冢(奢节墓)的修复。奢节墓在今水西公园内观音阁左侧梅亭后。奢节生前摄亦溪不薛(水西)总管府政事,因反抗元军肆虐,于元大德7年(1303年)在墨特川(赫章)战败后壮烈就义。水西兵民将她尸体火化,骨灰撒于附近松山,搜其衣冠遗物葬于郭张(黔西)东山之麓(水西公园内),誉名“烈姬冢”,在周围广植梅花,以表她高洁的品格。数百年间,该冢发挥了教化、激励后人的作用。

八、象祠遗址九龙山(灵博山)。九龙山位于素朴镇灵博村,距县城30公里,距素朴镇1公里,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6°17′20″,北纬26°59′27″。灵博山,又称麟角山,清初改为九龙山,由一组山脉组成;主峰昂首耸立,海拔1299米,登峰远眺,大有一山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之势。主峰下有一峭壁,峭壁前有一平地,平地两端各有一根独立挺拔的石笋,高约12米,周围约10米,两石笋间相距28米,古人称之为麟角,麟角山因此而得名。每根石笋下有井,水清澈,终年不竭,称“龙眼”。峭壁正中有一洞穴,气候变化时,洞内吞云吐雾,世人称“龙嘴”,对此现象有不少迷信传说。过去满山生长八角、红豆、松柏等树,遍野都是奇花异草,四季常绿,风景优美,且有古祠古庙。灵博山曾以其山形奇特,树古林幽,楼阁重叠远近闻名,被誉为“黔邑锦秀佳景,水西拔萃奇观”。早在明代前,主峰建有象祠,每年有许多人上山朝拜,香火不断。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对象祠进行维修翻新后,请被贬到贵州龙场(今修文)的王阳明为之作记,《象祠记》作为名人佳作,清代收集于《古

文观上》一书中。清康熙四年(1665)吴三桂剿水西,象祠被毁,牛场街和8个寨子被夷为平地,战死和被大量屠杀的彝民,埋成12座万人坟,吴的武将傅文彪因此看破红尘,隐居此山中。黔西置府(后降为州)后,各地倡导修建寺庙。牛场地方的人士集资在象祠遗址新修庙宇,名“玉皇阁”,并将麟角山改为九龙山。康熙三十三年时任黔西吏目的钱霦有这样的记述:“九龙山,在州东南50里,山势若龙,角目宛然。一龙昂首,状甚峥嵘,上有古庙,传为明初建;八龙下伏,如伏首听命。松折苍翠,秀丽宛然。水西之山,实甲于此”。自清乾隆时起,当地人在山上先后增建观音寺,大佛殿、下殿、钟鼓房、厢房等,招留和尚住持,晨钟暮鼓,香火兴旺。咸同年间寺庙毁于战乱。民国6年(1917),川人邓洪安看中九龙山,倾其所有,再加劝募,重修庙宇,雕塑神像百余尊,购置庙地,收留弟子,恢复香火,他自己也出家当了住持和尚。新中国成立前夕,九龙山庙宇占地900余平方米,共有殿堂39间,有供奉抗日烈士灵位的八角亭,整个庙貌金碧辉煌,极为壮观。解放后严重受损,现正在积极修复中。

九、群众文化活动。黔西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场地不受限制,活动范围遍及城乡。群众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有花灯、山歌、耍龙、舞狮、秧歌、腰鼓、金钱棍、莲花落、摇花船,以及8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扇舞、剑舞、绸舞、交谊舞、太极拳等。在城镇,花灯跳进了茶馆及休闲广场,在农村,则多是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玩跳。林泉镇还有业余灯班,除平时玩跳外,还应邀到婚丧嫁娶、迁居做寿人家表演,素朴、太来一带,节假日期间花灯、龙灯并举,气氛热烈。花灯也

是文化馆每年必有的选排节目,除参加县的春节联欢晚会外,还到省地参加文艺演出。2006年,黔西3个花灯节目赴安顺普定县参加全省首届花灯大赛,其中:《彩礼》获“彩灯奖”,《听课路上》获“灯王奖”,《杜鹃飘香》获“优秀奖”,县获“组织奖”。春节期间,城关和各乡镇开展耍龙灯、舞狮子活动,每年正月初八,各乡镇龙灯队都要进城“亮龙抢宝”,除在街道上表演外,还到机关单位拜年贺喜。县城和乡镇还分别开展音乐、舞蹈、书画、灯谜、球类等庆祝活动,让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春节。县城规模化建设的发展,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水西广场、东山广场、激情广场、安居小区等都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特别是水西广场,每到夜晚,左侧跳交谊舞,右侧是儿童活动场地,中间是中老年人跳花灯、打金钱棍、数莲花落,人们各行其好,自得其乐,参加者和围观者上千余人,成为县城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黔西民族文化活动有苗族跳花坡、跳年场、米花节,布依族的对歌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化屋苗族歌舞别具一格,苗族多声部民歌多次在省内外演唱,受到专家学者好评。打鼓芦笙舞曲调欢快起伏,节奏感强,舞姿刚健有力,粗犷豪放,男女合舞,刚柔相济,朴实大方。1995年5月,化屋苗族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2007年,化屋原生态舞蹈苗族祭祖打鼓芦笙拳舞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西赛区预、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十、文琴戏传承。黔西县是文琴戏发源地,1960年文琴戏改为黔剧后,成为贵州省地方剧种。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黔剧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濒临失传的边缘。2005年初,文琴老艺人及爱好者为弘扬地方文化,

自筹资金购买乐器,组建“黔西县文琴复兴社”,定期开展活动,自娱自乐。2006年,响应“黔西县文琴复兴社”更名为“黔西县水西文琴社”。2007年,黔西文琴戏与黔西花灯、化屋苗族文化歌舞、素朴金钱棍4个项目列入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姿多彩的黔西民族风情

一、彝族

1、“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在金坡、红林、铁石、城关等地开展活动,代表节目有《铃铛舞》、《赶圩归来阿里里》、《狮子舞》等。

2、“彝年节”: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至初三,彝族同胞在聚居地方过年。

二、苗族

1、“跳花坡”(或“跳花场”):每年正月至四月,分别在化屋、沙井、黄泥、五里、羊场、林泉高井、红林、铁石等地开展跳花坡或跳花场活动,主题是走亲会友,年轻人谈情说爱,中年人交流思想、畅谈生活锁事,老年人进行家规、族规等传统教育,代表节目有《多声部民歌演唱》、《芦笙舞》《板凳舞》等。

2、“米花节”:每年农历七月十六至十八日,分别在铁石铁盔、仁和百花村举行“米花节”,主题是庆丰收和交流思想。

三、布依族

1、“对歌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十四至十五日分别在五里乡化石、钟山乡治中、金碧镇红岩和沙龙、协和乡仡仲、永燊乡花石、铁石乡姚家寨等地举行“对歌节”,主题是谈情说爱、对歌、游艺等。

2、“六月六歌节”:每年农历初六,分别在五里乡化石、钟山乡治中、金碧镇红岩和沙龙、协和乡仡仲、永燊乡花石、铁石乡姚家寨等地举行“六月六歌节”,主题为对歌、相亲等,代表节目有《伞下情人》、《好花红》、《飘带寄深情》、《抛秀球》等。

四、满族

“颁金节”: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至十三,分别在金坡、洪水等举行“颁金节”,主题是纪念满族的命名及祭祖。

“薅草鼓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影响,外来的农耕文明与当地少数民族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产生出的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农耕山歌文化现象,同时夹杂进当地别具一格的黔西北民歌腔调。兼有一些“哟、嘛、哎”等表达情感的衬字,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这是一首流传于贵州黔西素朴一带,在当地民间流行,劳动号子节奏特征明显,旋律结构较为规范的民间劳动号子类歌曲。该歌曲调式为民族五声调式(徵调式:5612356)的劳动山歌号子。

根据民间口碑,“薅草鼓歌”应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楚汉战争时期,原创作者为汉高主刘邦。具体的说法是:项羽的楚军在安徽垓下被刘邦的汉军团团包围,为了智取项羽,刘邦阵前编出一些楚歌教给汉

军,让他们夜间四面不停地唱,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以为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本就兵少粮尽的项羽更加意志崩溃,惨败垓下。战乱与纷争结束,士兵回归于农耕生计,此“喊嗓子”歌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用来活跃劳动气氛、提高劳动效率的田野歌谣,并被巴东的土家山民经久不衰地喊了2000多年。据考证,黔西素朴,六广河沿岸的这一民间音乐演绎形式传承者应该是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入黔。

“薅草鼓歌”旋律婉转,融入贵州黔西北花灯音乐中的一些音乐元素,使得整个音乐旋律架构显得婉转优美,旋律也不失高亢,跟巴楚文化、巴渝文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大集体生产时期,田间地头更是热闹非凡。每天谁最早唱的那首歌叫起歌。起歌是一首从古到今内容固定不变的现成歌,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接歌的内容则可以是歌都即兴创作,也有流传下来的现成歌词。在薅草锣鼓山歌传承过程中,附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从而形成了薅草锣鼓山歌在演唱准备前有一套约定俗成的避讳和禁忌,其意旨在引导村民认同感,从而唤起人们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劳动热情,近而达到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目的。

演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能力与良好的记忆,丰富的阅历和嘹亮的歌喉,此人还需要在当地或村落里有凝聚力、亲和力、有威望的长者或是具有这一演绎技艺能并能很好控制现场气氛的人。更要具备能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现编现唱功底。年近70岁的民间艺人向光喜,就是素朴镇和平村一带年纪最大、也是当地还能把“薅草鼓歌”唱得较为完整的传承人之一,“薅草鼓歌”是黔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先贤遗留下来的宝贵民间音乐财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形

势的发展,薅草锣鼓山歌被人们增添了许多现代内容。在大跃进大集体时期,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一度发展到顶峰,但是随着我国土地承包制的改革兴起后,土地承包到户,劳动场面由密集型开始转变成分散型,各家各户田间劳作的随意性、单干性,加之近年来打工潮的影响,使这一田间艺术表现形式的功能正在慢慢地衰退,甚至有可能会完全丧失。如今,很少年轻人知道这一原生态的农耕文化现象,这是一个摆在广大精神家园守护者面前的现实难题。

十二、黔西县主要地方文化剧种

黔西文琴戏:文琴,原名扬琴,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亦称贵州琴书、贵州弹词。1952年秋,黔西玩友尝试着把坐唱形式的贵州琴书搬上舞台获得成功,为纪念清末“文音俱乐社”为贵州琴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就定名为“文琴戏”。文琴戏是黔剧的前身。据《贵州戏曲初步探讨》文载:扬琴来自扬州,扬琴传入黔西与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告老还乡的兵部尚书黔西人李世杰有关。又据《黔剧史话》载:扬琴约在十八世纪末的清乾、嘉年间传入贵州,最初只在士大夫文人之间流行,称为“文人雅士之乐”。到了光绪九年,贵阳出现“三友社”,十一年,黔西创建“文音俱乐社”,从此扬琴逐渐成为“市井之乐”。扬琴传入贵州后,吸收了地方戏中的音乐和唱腔,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种,具备了黔剧的雏形。1956年,贵州首个文琴剧团在黔西成立。黔剧的诞生,填补了贵州无地方剧种的空白。

黔西花灯戏:是黔西北地区花灯的代表,是一种载歌载舞,有说有唱,并带有戏剧,杂耍等综合性质的曲艺形式,表演时手不离扇、帕,唱与做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等技法,具有形式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花灯起源于中原,明洪武年间进入贵州,在黔西流传的时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黔西花灯独具一格,自成一家,是黔西北地区花灯的代表,其花灯小戏《比翼双飞》、花灯歌舞《杜鹃飘香》与《走妹家》等,在全省裁判有较大的影响力。

黔西阳戏:由明清时间的驱鬼避邪活动演化而来,是一种流行于黔西民间的群众戏剧,以其嬉笑怒骂、说白、唱词和武打吸引人。

毕节文化特色简介

文化特色 文化——文化带 地方戏曲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30日来源:点击数: 144 作者:【字体:小大】 黔剧 黔剧是贵州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黔西文琴戏是黔剧的前身,故黔西有“文琴戏的故乡、黔剧发源地”的誉称。1960年黔剧代表贵州进京演出,得到了首都文艺界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观看了黔剧演出后,曾题词勉励演员们要“为创造新黔剧而非都”。、黔西文琴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名录。代表作有《黔西是个好地方》等。 花灯 花灯,也是黔西文化的一大特色。黔西花灯是贵州各路花灯中黔西北花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也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名录。 文化风情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9日来源:点击数: 142 作者:【字体:小大】 一、观音洞文化遗址及考古价值:该遗址位于沙井乡境内,距县城南30公里。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等专家学者多次考察,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张森水等教授主持了发掘,共获各类石器4000余件,哺乳化石23种。所获石器均为人工打制,加工工艺和复杂程度与北方周口店“北京人”的石器相似。其考古价值:(一)它是我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初期材料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二)其文化面貌(如加工技术、类型特殊等)在同期文化遗址中独具一格。 (三)堆积物完整,厚达8米,可供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早期或稍晚期文化遗址作对比。观音洞文化的特殊性,被认为是我国旧石器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候度文化三足鼎立。白寿彝编的《中国通史》称,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南方“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故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 二、凤凰穿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城关镇新民村,距县城约4公里,东经106°北纬27°附近,因其北西穿通,故名穿洞。发现后,省政府于199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高约10米,堆积多存于较宽大的西洞口,原迹由南向北略斜低,上覆盖约1.2米厚的堆积受人为破坏。1988年10月9日贵州省博物馆、黔西文管所对遗址进行挖掘,现存堆积厚约72~140厘米,可分3~5个文化层,其中含两个灰烬层,上灰烬层分布较广,下灰烬层仅限于局部,呈复层且胶结。在2×2米三个探方的地层中共出土石制品近千件,骨制品几件、陶片几件,以及单个动物牙和大量碎骨片。另外扰乱层中和地表采集到数百件遗物。石制品均为打制,多以燧石为原料,其特点多是在3厘米以下,骨制品多用骨片制成,有骨铲、骨锥等。层位中出土的陶片有绳纹、篮纹等。动物种类有螺、蚌、鱼、竹鼠、猕猴、鹿和牛等,骨骼已有不同程度的石化。初步认定该遗址堆积的时代可能为新石器时代,底部层位或许可抵旧石器时代晚期。 三、古象祠遗址。位于县素朴镇九龙山主峰上,距县城35公里、

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名录

毕节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名录 (50个名录54个点) 国家级保护名录(7处) 一、传统舞蹈(2) 1、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2、赫章彝族铃铛舞 二、民俗(2) 3、纳雍苗族服饰 4、赫章彝族火把节 三、传统技艺(1) 5、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四、传统戏剧(2) 6、威宁彝族撮泰吉 7、金沙傩戏(庆坛) 省级保护名录(43个名录47个点) 一、传统音乐(5) 1、薅秧歌(金沙) 2、苗族三眼箫音乐艺术(织金) 3、彝族《莫蒿苗》(赫章) 4、苗族飞歌(纳雍) 5、普宜乐都莫轰(七星关)

二、传统舞蹈(6) 1、威宁彝族酒礼(威宁) 2、四桐鼓舞(威宁) 3、素朴金钱棍(黔西) 4、苗族斗鸡舞(黔西) 5、苗族芦笙蹉步舞(七星关) 6、赫章苗族大迁徙舞(赫章) 三、传统戏剧(5) 1、穿青人傩戏(织金) 2、文琴戏(黔西) 3、花灯戏(黔西、金沙) 4、阳戏(黔西) 5、纳雍傩戏(纳雍) 四、杂技与竞技(2) 1、苗族射弩(织金) 2、长坝狮灯(金沙) 五、传统技艺(9) 1、赶毡制作工艺(威宁) 2、荞酥传统制作技艺(威宁) 3、豆制品制作技艺(大方) 4、砂陶制作工艺(织金) 5、烟火(金沙) 6、鸟笼制作技艺(黔西) 7、清池贡茶制作技艺(金沙)

8、酱香型白酒酿造技艺(金沙) 9、苗族蜡染(纳雍、织金) 六、传统医药(2) 1、火龙丹(金沙) 2、黔西王氏食疳医药(黔西) 七、民俗(14) 1、仡佬族吃新节(金沙) 2、苗族服饰(金沙、纳雍) 3、“划筷奠祖”苗俗(纳雍) 4、彝族年(赫章) 5、彝族咪古(毕地) 6、化屋苗族文化空间(黔西) 7、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七星关) 8、彝族毕摩习俗(赫章) 9、彝族苗族跳花节(赫章) 10、苗族跳花节(大方、金沙) 11、彝族火把节(大方) 12、彝族丧葬习俗(金沙) 13、彝族服饰(赫章) 14、彝族婚嫁习俗(赫章)

毕节试验区文化

毕节试验区文化 毕节试验区自然风光独特秀美,广泛分布的碳酸盐类岩石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的溶蚀、侵蚀和堆积,形成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奇形异状的岩溶地貌景观。鬼斧神工的“织金洞”、雄伟壮观的“贵州屋脊韭菜坪”、奇秀谲怪的“九洞天”、妍压群芳的百里杜鹃、流水湍急的总溪河、波光潋滟的高原明珠草海、幽深静寂的油杉河、旷远宏阔的百草坪……成为毕节试验区最有魅力、最有竞争力的自然文化资源。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三个文化区之一,它向我们勾画出了远古人类活动的情景,是我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发表100周年的时候,在这里拍摄了《中国古人类》科教影片;自从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来,古夜郎就成为一个神话中的国度。200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赫章可乐考古,掀开了古夜郎神秘的面纱;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威宁中水考古,填补了贵州史前文化遗存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祭祀活动和早期宗教信仰提供了新的资料;毕节是红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1936年,红军在这里建立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历时半年之久。红军的活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成为革命先辈卓越功勋的历史见证。全区7个县(市)及179个镇、乡、办事处被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毕节试验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6个。【3】毕节试验区这座风光如画的高原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的35个民族。以奢香文化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以“滚山珠”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伯格理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及精巧玲珑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构成了黔西北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资源。史前文化、夜郎文化、高原文化、溶洞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毕节试验区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璀璨绚丽。但文化资源多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从毕节试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存在诸多矛盾,如:文化发展的紧迫形势与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滞后,甚至存在误区;群众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与文化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经营单位机制不活的矛盾;文化产业对资金的极大需求与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的矛盾;旅游业文化含量低;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后继乏人等等。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毕节试验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毕节地区历史悠久,历史文脉清晰。以毕节扒耳岩巨猿化石出土地点、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毕节大洞、扁扁洞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威宁中水遗址、毕节青场瓦窑村

介绍自己的家乡贵州毕节的相应文化

介绍自己的家乡贵州毕节的相应文化 贵州毕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贵州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毕节地处黔西南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被誉为“黔西南明珠”。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毕节的相应文化。 毕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主要有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舞蹈和习俗,展示着各自的文化特色。例如,苗族的“吊脚楼”是毕节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们以独特的造型和建筑技艺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而彝族的“跳花节”则是毕节地区最有名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节日里穿着传统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庆祝丰收和团圆。 毕节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为其培育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毕节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拥有众多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世界自然遗产——贵州黄果树瀑布、千户苗寨、镇远古镇等。这些景点都展示了毕节地区独特的地质景观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此外,毕节还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之一,这里的茶叶品质优良,闻名遐迩。茶文化在毕节地区也非常重要,人们喜欢在闲暇时品茗聊天,体验传统的茶道文化。 毕节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在这里,人们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艺,如苗绣、木雕、银饰等。这些手工艺品以精湛的工

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毕节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如苗族的“踩堂踏歌”和土家族的“锣鼓舞”,都是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这些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毕节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方式。 毕节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例如,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毕节地区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吃月饼、放烟花等。此外,毕节还有一些特色的民俗活动,如苗族的“踩山脚”和土家族的“打花灯”,这些活动都是人们世代相传的民间习俗,为毕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毕节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无论是自然文化还是民俗文化,都展示了这个地方独特的魅力。如果有机会,我真想亲身去毕节一探究竟,亲身感受那里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

浅析毕节红色文化现状及时代价值

浅析毕节红色文化现状及时代价值 毕节是贵州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红色历史地区之一。毕节深厚的红 色文化底蕴,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中国红色旅游的热门地区之一。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 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毕节红色文化的现状和时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毕节红色文化的现状 毕节作为革命老区,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城市内有许多红色旧址、纪念馆、纪 念碑等文物古迹,如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省妇女的解放纪念碑、遵义会议会址等,这些都是毕节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毕节,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红色文化遗迹,了解 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情怀,感受红色文化所带来的深刻文化内涵。 除了红色旧址和纪念馆,毕节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毕节地处革命老区的核心 区域,许多红色历史事件在这里上演。城市内有许多英雄人物的陵墓和纪念馆,如杨杰、 黎平包公馆、牛车水会议纪念馆、遗址等等,这些都是毕节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毕节的 红色文化不仅包括了革命历史事件,还包括了革命英雄、革命先烈及其家属的事迹和精 神。 毕节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毕节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力度。社会上也兴起了一股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潮, 许多文化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纷纷建立起来,不断加强对毕节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工作。 毕节红色文化现状较为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红色文化在毕节的传 承和弘扬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支持,这对于革命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积极的意义。 毕节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红色文化是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财富。毕节作为革命老区,承载了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和了解革命历史,传承和发扬革 命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它是革命历史的活教材,是培 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毕节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红色文化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 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和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品质 和精神风貌,具有积极的意义。

毕节文化调研报告

毕节文化调研报告 毕节文化调研报告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精神符号,也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毕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本文就我对毕节文化的调研进行介绍,并对其发展和保护提出建议。 一、毕节的历史文化 毕节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是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毕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毕节的影响尤为深远。这些少数民族在毕节地区保留并发展了独特的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表达形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此外,毕节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熊家寨古建筑群、兴义古城等,这些都是毕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毕节文化的特色 毕节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它既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又融合了汉族文化的元素。彝族的文化是毕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习俗和民间艺术,如彝族的苗事节、火把节等。苗族民俗文化也对毕节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以芦笙、牛头琴等传统乐器为代表的音乐文化在毕节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另外,毕节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锦绣彝绣和苗绣等,这些手工艺技艺代代相传,为毕节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三、毕节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毕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导致部分传统文化空间被压缩。因此,保护和发展毕节文化迫在眉睫。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传播毕节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其次,要培养和挖掘有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人才,利用他们的力量推动毕节文化的发展。最后,要制定相关政策,在城市规划中保留和修复传统建筑,以保护毕节文化的物质遗产。 结论 毕节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对毕节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加强宣传和培养人才,我们可以为毕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毕节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向外省介绍毕节市的物质文化作文700字

毕节市的物质文化 我的家乡——毕节是一个有着许多名胜古迹的城市,这里不仅山美、水美,而且人更美。朴实的毕节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设家乡,发展家乡,并利用科技为家乡创造富裕的生活。 说到山美,我先来介绍“花的海洋——百里杜鹃。” 百里杜鹃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三、四月份是盛花期,满山遍野的杜鹃花让人目不暇接,花香芬芳扑鼻。色彩各异的杜鹃花有红色、紫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其品种包括马缨杜鹃、露珠杜鹃、锈叶杜鹃、水红杜鹃、繁花杜鹃、美丽杜鹃、紫花杜鹃……姹紫嫣红、争香夺艳,看到这繁花似锦的场面一定让你气定神闲,让你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全新感受。花的海洋——百里杜鹃宛如一个天造神设的巨大花园,装扮着延绵起伏的群山,也孕育了一方纯洁的民风民情。 说完山,我再给你说说水吧!位于威宁县的草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湖水清澈透明,水天一色,草海西部有一孤岛叫“阳关山”岛上竹篱茅舍,鸡犬相闻,湖中白帆点点,波光粼粼,象一片宁静淡泊的世外桃源。草海东南水面有六洞桥及望海楼,沿桥烟柳长堤,垂柳依依,长堤东端有寺庙,相传吕洞宾曾到此一游。湖中盛产鱼虾、蒲草等水生动植物,栖息着一百多种珍奇水鸟,有黑颈鹤、白头鹤、灰鹤、丹顶鹤、白尾海雕、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和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因此草海被誉为“鸟的天堂”,也素有“鸟的王国”之称,是冬春观鸟,夏秋避暑的最佳选择地。 这里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天下第一洞——织金洞、岩溶博物馆——九洞天、乌江百里画廊等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还是说说毕节的饮食文化吧。 说到毕节的美食,你还不知道吧!这里有香味浓厚的臭豆腐、糍粑豆干;味道独特的可乐猪肉;还有果园里新鲜的水果。说到水果,就不得不提到草莓了。草莓不仅酸甜可口,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草莓又叫红莓、洋莓,外形像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而且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它含有蛋白质、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所以被人们誉为“水果皇后。” 山美、水美、人更美,这就是我的家乡——毕节。我爱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更爱这里勤劳朴实的人民……我爱我的家乡。作为家乡的小主人,欢迎你来到毕节做客,一睹毕节美丽的山川,品尝毕节的美食,了解更多有关毕节的风土人情,家乡文化。 毕节,我美丽的家乡,您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地美丽。春天,“世界天然大花园”——百里杜鹃五颜六色的杜鹃花漫山遍野,延绵百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夏天,九洞天是人们旅游的首选。在五公里的腹流洞腔上,九个天窗各具特色,集腹流、峡谷、洞天、天桥、天坑等多种典型的岩溶形态为一体,被中外岩溶专家誉为“中国岩溶百科全书”。“洞上桥,桥上洞,洞洞桥桥别有洞天;山中山,水中山,山山水水独占山水魂。”正是九洞天的全面写照。

毕节历史文化教案

毕节历史文化教案 毕节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地级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以下是关于毕节历史文化的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毕节的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毕节的地理位置和背景。 2.了解毕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点。 3.了解毕节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 4.提高学生对毕节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 1.毕节的地理位置和背景 a.毕节地理位置:位于贵州省的西南部,接壤四川和云南。 b.毕节自然环境:河山秀丽,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 2.毕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点 a.毕节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历史悠久。 b.文化特点:布依族和苗族是毕节主要的民族,拥有独特的服饰、风俗和音乐舞蹈。 3.毕节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 a.九乡杜鹃花节:每年四月至五月,九乡地区举办的盛大花会,吸引了大量游客。

b.红果节:丰收后的8月至9月,毕节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庆祝丰收和祈福。 c.布依族的女儿节:每年的3月15日,布依族传统节日,庆祝女性的美丽和幸福。 三、教学方法: 1.讲述:通过讲述毕节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点、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毕节的景点、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毕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使用一张毕节地图,让学生找出毕节的位置,并简要介绍毕节的地理位置和背景。 2.讲述毕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点,介绍毕节的主要民族布依族和苗族,并展示他们的传统服饰和音乐舞蹈。 3.通过图片展示毕节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让学生了解毕节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惯。 4.结束: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对毕节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感受,引导他们关注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观察他们对毕节历史文化的理解是否准确和完整,是否产生了对毕节的兴趣和认同。

毕节的历史故事

毕节的历史故事 一、关于毕节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毕节始建于西汉初年。当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很少有人居住。后来,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才被人们所了解 并开始有人聚居。据现代考古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毕节一带就有 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大唐烽燧的传说 大唐时期,毕节是一座重要的战略要塞。为了防范外敌入侵,唐朝皇 帝下令在毕节周围建立了一条密布的烽火线。据说,当时的烽火架高 达三四十米,被称为“大唐烽燧”。这条烽火线守卫着整个西南边疆, 曾经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颍水溶洞的探秘 毕节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拥有着独特的地质景观。颍水溶洞是毕节区内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这里有奇峰耸立、林木葱茏,洞内深邃幽静,河水潺潺。据地质专家介绍,在这里可以欣赏到 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帘等地质珍品。 四、民族英雄杨佳永的故事

杨佳永,是一名贵州黔西南州的藏族年轻人。2008年5月,当四川汶 川地震发生时,杨佳永身在毕节市,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地震灾区进行 救援。在废墟中,他倾尽全力去帮助受伤的人们。然而,在救援工作 完成后,杨佳永却遗憾地牺牲了。毕节人民为纪念这位无私的民族英雄,在这里建立了杨佳永烈士纪念馆,用以缅怀他的英勇事迹。 五、毕节的发展 历经多年的发展,毕节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繁荣城市、美丽景区、多元 产业等优势的地区。如今,毕节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越来越多的 游客前来旅游、创业。 总体来看,毕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不少精彩的历史故事。毕节的传说、历史遗迹、风景秀丽的山川河流以及杨佳永烈士的英勇 事迹,都在呼唤着人们前往发现它的美好和价值。

贵州毕节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贵州毕节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贵州毕节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是一个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毕节市拥有众多的红色文化遗址和红色革命纪念地,这些地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展示了毕节人民的英勇奋斗精神和革命精神。 首先,毕节市拥有众多的红色文化遗址,如平坝会议旧址、乐享岩、雷公坡抗日根据地等。这些地方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和重要纪念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平坝会议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一次会议,会上确定了向土地革命进军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毕节地区开始了长征的征程。乐享岩是红军长征时的休息地,成为了红色摇篮,见证了红军的艰苦奋斗和无私牺牲精神。雷公坡抗日根据地是毕节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战斗场所,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毕节市还有许多红色革命纪念地,如毕节市博物馆、义龙山革命纪念馆等。毕节市博物馆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革命纪念馆,展示了毕节地区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义龙山革命纪念馆是纪念毕节地区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图片、实物、文献等,展示了毕节地区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深入挖掘了毕节市革命文化的内涵。 最后,毕节市还举办了多次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论坛、红色摆展、红色故事会等。这些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红色文化的机会,也促进了毕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红色论坛是青年学生们向革命先烈学习的机会,通过听取各种报告和

演讲,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红色摆展和红色故事会则是通过展览和讲述故事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毕节地区的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 总的来说,贵州毕节是一个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毕节市拥有众多的红色文化遗址和红色革命纪念地,展示了毕节人民的英勇奋斗精神和革命精神。同时,毕节市还举办了多次红色文化活动,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毕节市的红色文化将越发繁荣,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了解和学习。

毕节市七星关区景点介绍

毕节市七星关区景点介绍 毕节市七星关区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地方,拥有许多景点和自然风光。以下是一些值得游览的景点。 1.七星关古迹:七星关区现存和可知道的古迹包括秦五尺道、三国诸葛亮祭星坛和诸葛亮 与济火结盟坛遗址、唐诸葛武侯祠和诸葛武侯坊、明七星关守御千户所遗址、摩崖和古桥遗址、七星关守御千户所十大指挥墓、杨泗祠、三官庙、观音阁、沈万三沈府,以及清古战场遗址。 2.七星山:七星山是七星关区的一座著名山峰,是天然的喀斯特地貌,拥有奇特的地形和 壮丽的自然风光。山上有著名的七星寺和七星塔等景点。 3.七星河:七星河是流经七星关区的一条河流,四季澄澈,峡谷深幽,秀水长流。沿岸有 著名的白崖洞和大、小天生桥等自然景观。 4.同心城市公园:同心城市公园位于五龙桥至流仓桥沿倒天河两侧,是一个集休闲、娱乐 和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这里有美丽的湖泊、绿树成荫的小道和各种野生动物。 5.南山公园:南山公园位于南部新区,是一个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综合性公园。这里有美丽 的花坛、假山、水池等景观,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6.响水滩瀑布:响水滩瀑布是中国唯一城市市区天然大瀑布,位于毕节市东北部的响水滩 公园内。瀑布高50米,宽约30米,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壮观的水帘。这里环境优美,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7.德溪湿地公园:德溪湿地公园位于德溪新区,是一个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旨的公园。 这里有美丽的湖泊、小道和各种植物,是一个感受自然生态的好地方。 8.南桥虹霓:南桥虹霓是毕节城区闹市中心南关桥的代表景观之一,是游客们观赏夜景的 一大去处。这里的夜景十分美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 9.那鲁洞天:那鲁洞天位于小河风景区内,是一个以奇石和溶洞景观为主的景点。这里有 各种形态各异的奇石和洞穴,是一个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好地方。 以上是一些毕节市七星关区的景点介绍,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值得游客们前去一探究竟。

贵州毕节旅游发展现状

贵州毕节旅游发展现状 贵州毕节位于中国西部,自然景观独特且丰富,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旅游目的地。以下是贵州毕节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自然景观丰富:毕节拥有众多自然景点,如黄果树瀑布、龙宫、千户苗寨等。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高达77.8米,水势磅礴,景色壮观。龙宫是地下河的奇观,里面有充满神秘感的洞穴、湖泊和石钟乳。千户苗寨则是保存了苗族传统建筑与文化的独特村落。 二、历史人文遗迹:毕节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包括革命纪念地、古堡和古寨等。如贵州苟坝革命纪念地是中国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管制区遗址,展示了毕节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历程。还有丰富的古堡和古寨,如草海乌蒙古人牧民堡、西华山熊家寨等,都是历史悠久、风景独特的旅游景点。 三、民俗文化体验:毕节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游客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民族歌舞表演,还可以参加传统的节庆活动,如苗族的龙舟竞赛和布依族的古镇文化节等。 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毕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现如今,毕节已经建设了高速公路、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景区配套设施,提高了旅游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和游客体验。 五、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毕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

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鼓励投资兴建旅游景区和民宿,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贵州毕节的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毕节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和多元的民俗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并且旅游产业得到了大力支持。希望在未来,毕节旅游业能够不断创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推动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毕节历史文化主题班会内容

毕节历史文化主题班会内容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丝绸之路南口,黔 桂两地咽喉”之称。为了让学生更近距离地了解毕节的历史和文化,学校组织了一 次以毕节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在这次班会上,我们深入了解了毕节的历史和文化,更深入地认识了毕节这座城市。 第一部分:毕节的历史 班会开始,老师首先介绍了毕节的历史。毕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毕节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是古代滇黔交通要道,也是丝绸之路南北通道。而在明朝万历年间,毕节县府正式设立,成为西南地区的重镇之一。 毕节历史上曾是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在唐朝时期,毕节被设为安 宁州,因为毗邻安宁市而得名。在宋朝时期,毕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工业和交通枢纽,营造了许多重要建筑和文化遗址。明朝时期,毕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学者和文化人物,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第二部分毕节的文化 随后,老师介绍了毕节的文化,毕节历史悠久,哺育了深厚的文化。在毕节长 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毕节传统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音乐、美术、民俗等多个方面。 其中,“爬瑶山,听瑶歌,赏万峰”是毕节的旅游特色之一。这是毕节的一种山歌,源于本地瑶族群众,自古以来长传不衰,曲调舒缓,充满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演唱者在瑶山山峰上和游客一同唱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毕节的特色文化。

此外,毕节还有自己独特的美食文化,其中著名的美食有黔西肴,毕节粉皮和苗家米酒等。黔西肴是贵州省的一道传统菜肴,毕节的黔西肴以其品质和口感独树一帜,因食材及制作工艺的独特性,香味浓郁,味道鲜美。 第三部分毕节的名人 班会最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毕节的历史名人,他们为毕节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南明十三刀”郑成功,他曾是明朝徽州巡抚,后来反清复明,在致力于恢复明朝的同时,还为毕节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还有清朝著名的大藏经印册老僧罗珠宝,他在毕节建立了大藏经印册院,共出版《大藏经188部》。这对于保留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班会的交流环节中,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讨论,发现了更多毕节的有趣之处和独特魅力。 结语 毕节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古老的传统,涵盖了各种方面。它是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这次班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毕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们也要珍惜毕节这座美丽城市,保护和传承毕节的文化遗产。

家乡的风俗作文,贵州毕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贵州毕节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较多的省份,具有600年历史的文化村落景观就达1800个,极具史料价值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节日习俗等散落大山深处。 绵绵群山守护着贵州各族人民古老而又鲜活的文化与记忆。从不为人知到举世瞩目,漫漫的非遗文化保护之路上,贵州人从不停驻。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城市吞噬。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0年,中国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相当于每天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这些自然村中包括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为避免这一问题,贵州省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贵州入选的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达270个。对入选整体保护利用名单的传统村落,国家文物局将成立专家组,在乡土建筑保护、村庄规划、文物保护修缮等方面加强专业指导,并在文物保护利用、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贵州在正式施行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的规定,到“十二五”期末贵州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完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土壤和条件。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黎盛翔表示,《规划》的出台将极大的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有力推动形成人与文化遗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口头语言,民族音乐、舞蹈、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黎盛翔表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重视非遗保护,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十分重要。

毕节市双山新区响水乡是一个以白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有着悠久的白族文化传统,每年一度的“白族文化节”是其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响水乡启动生态移民安置工程,白族群众集中搬到了“白族小区”,而随之一同迁入的还白族“三道茶”、“竹竿舞”等具有白族特色的文化,为促进当地白族文化的繁荣,同时在安置工程中修建民族文化广场,为当地“白族团圆节”等具有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提供平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集群化发展。 贵州实施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将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同时,贵州还将以民办公助形式扶助一批重点民族节日,保全和存续一个地方、多个民族上千年人文理想、民间智慧、民俗风情记忆,支持对戏楼、鼓楼、花桥、芦笙坪、歌堂等集会场所进行抢救、保护。 专家指出,城镇化是要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城镇的发展规划与非遗保护工作协调起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位于云南、 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市的交汇处,是中国山地区的重要部分。以下是贵州特色历史文化 的一些介绍: 1. 侗族文化 贵州是侗族聚居地,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侗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5%。侗族文化是贵州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包括侗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侗 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还经常用于重要节 日和庆典活动。 2. 风景名胜区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景 观包括黔东南三江侗族风景名胜区、贵州荔波天生桥、九龙洞风景区、贵阳花溪公园等。 这些景观体现了贵州省的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并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 的旅游者。 3. 历史遗迹 贵州省还拥有许多历史遗迹,这些遗迹是贵州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这些历史遗迹 包括黄果树瀑布、陵水古城、纳雍龙宫、贵城古城等。这些遗迹记录了贵州省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贵州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4. 资源优势 贵州省还有许多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包括贵州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贵 州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有色金属产区和农产品产区,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这 些资源为贵州省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示。 5. 传统文化 贵州省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包括贵州省的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宗教和美食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包括歌舞、戏曲、民俗、 民居、传统手工艺和饮食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是贵州省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贵州毕节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贵州毕节的特点与优势 贵州毕节位于中国贵州省西南部,是贵州省的一个地级市。毕节的特点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位置优越 毕节地处贵州省西南边陲,紧邻四川省和云南省,同时也是贵州通往广西、湖南的交通枢纽。毕节地势较高,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一个适宜居住和旅游的地方。毕节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毕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态资源等。该地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包括铅、锌、铜、银、金、锑等多种金属矿产,还有煤、石灰石、硅石等非金属矿产。水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着许多湖泊和河流,包括红枫湖、百里杜鹃湖、毕节河等,为毕节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毕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森林、草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三、丰富的文化遗产 毕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寨堡、古墓葬和古村落等。毕节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如黄果树古城、毕节古城等,展示了毕节的历史风貌

和建筑风格。古寨堡是毕节独有的建筑形式,是当地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墓葬和古村落则见证了毕节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四、旅游资源丰富 毕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方面,毕节有着壮丽的黄果树瀑布、镇远古镇的千户苗寨、大方石林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人文景观方面,毕节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包括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多个民族的风情和民俗活动,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此外,毕节还有许多特色景区和旅游线路,如七星关区、黔西南州旅游线路等,给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毕节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近年来,毕节市政府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毕节以农业、能源、矿产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毕节市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可以预见,毕节的经济将会持续快速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贵州毕节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等特点和优势。这些特点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