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者:潘荣建刘富唐正辉

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1年第10期

摘要:传统作业方式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严重受限于数据采集、录入、传输与处理的技术手段,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为勘察工作者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文章分析了傳统勘察工作弊病,结合勘察工作流程,提出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并介绍了“交勘”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架构和特色。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化;勘察内外业;互联网+勘察

文献标识码:U412.2-A-58-206-3

0 引言

自2000年以来,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从网络建设到勘察设计“互联网+”应用等多个阶段[1],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在政府指导下,利用“云大物智移”(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勘察质量,加快信息化步伐[2-3]。任治军等[4]关注勘察外业质量的管控,提出利用移动宽带技术加强现场管控的方案;田玲等[5]参与

打造“重庆市工程勘察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过程留痕”“责任可溯”的勘察质量信息化监管;苏立定等[6]总结分析了勘察信息化技术的主要特点;陈诗艾、熊鑫、刘磊等[7-9]均在勘察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上有所进展,为勘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化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功能简单、操作复杂、模块分散、偏向监管、推广使用性不强等缺点。因此,深入剖析勘察行业痛点、梳理勘察内外业关系,在此基础上科学搭建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为工程勘察全过程信息化提供较为可靠的方案。

1 传统勘察管理方式面临的痛点

工程勘察过程持续时间短则数周,长则逾年,具有流程复杂、战线漫长、相关方多、工作量大的特点。传统勘察技术手段落后,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其面临的痛点主要有:

(1)低效重复。传统方式的现场编录、岩芯牌、样品标签等均为“纸+笔”填写,现场人员常常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低效重复的工作。

(2)难以协同。传统方式的数据处理模式为“采集-传输-录入-统计”,图像处理模式为“拍摄-传输-归类-重命名”,繁杂的过程致使资料重复录入、多次传输、多方确认,数据传输不及时,难以共享与协同。

(3)标准不一。传统方式的资料填写主要以“纸+笔”记录为主,各类记录、描述受填写人知识水平、技能差异、主观判别等影响很大,资料版面、填写内容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

(4)检索困难。传统方式以纸质材料归档为主,电子文件归档为辅。经年累月之后,资料数量巨大,检索难度呈指数级攀升,同时纸质材料和电子存储介质也将面临损坏、遗失等风险。

(5)管理混乱。企业同时开展多个勘察项目时,各项目各自为战,信息不畅,项目负责人需向多方汇报,造成资源、时间的浪费,不利于决策层统筹规划,做出合理的安排。

面对以上行业痛点,所幸的是,近年来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其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等优势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信息化技术与行业结合形成“互联网+”概念。通信基站的建立、通信设备的普及、实时数据传输等便利条件,都为信息化技术与勘察结合提供了可能。当前,引入信息化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改善传统勘察弊病已势在必行。

2 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2.1 勘察工作整体流程

建设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简称“系统”),必须理清勘察工作流程,分析工程实际需求,以最有提效潜力的环节作为切入点,确定系统的基础架构和功能模块。

工程勘察分为4个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

(1)前期准备:下达勘察任务书、组建项目组、开展勘察策划会、劳务队伍招标、仪器与钻机配置、技术准备等。

(2)外业勘察:安全技术交底、测量仪器校准与放样、钻孔、原位测试、编录、取样、量测地下水、岩芯拍照、照片归档等。

(3)内业整理:项目统计、劳务人信用评价、电子样品标签、送样单、数据录入勘察软件、试验参数统计、图件与文字报告等。

(4)工程建档:勘察报告出版与留存、原始资料归档、电子文件归档、过程管理资料归档等。

在外业勘察和内业整理过程中,存在大量低效、重复的环节,如“纸+笔”抄写编录表、现场制作填写岩芯牌、用原始办法统计数据等,同时存在协同滞后、标准各异的缺点。因此着重从外业、内业两个阶段设计信息化系统框架与功能,可以改变传统勘察数据处理模式,极大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勘察内外业关系如图1所示。

2.2 系统方案设计

依据勘察外业、内业的分工和联系,结合系统的线上管理和线下应用特点,系统设计成服务器端

(WEB)和移动端(APP)两个部分。系统设计方案兼具可靠稳定性、便捷实用性、安全性、可维护性以及高兼容可扩展性,采用互联网运行,设计响应时间

(1)系统整体构架采用B/S构架,使用了NET、JAVA、JavaScript等编程语言,采用MVC与三层架构设计,同时基于DDD架构,采用事件驱动模型架构的开发方式进行系统开发,运用移动应用构建技术,运用通用业务数据总线,使系统在各个层次的二次开发能够在各个层次模型的框架之下进行数据交换和操作。采用基于HTML5和CSS3的UI展现技术,使系统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人机体验。

(2)移动APP开发基于AndroidSDK、iOSSDK和百度地图API,利用离线技术和定位技术实现外业、内业的实时协同。

(3)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扩展性;数据存储基于MD5与3DES加密算法保证安全,网站基于SSL保证传输层安全;系统可以在内独立运行和部署,并可以进行远程维护和备份。系统框架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

3 “交勘”系统组成与特色

3.1 系统组成

目前已研发出的“交勘”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勘察信息化云平台(WEB)和“交勘”APP。

勘察信息化云平台(WEB)是生产管理指导的“智慧云大脑”,设计17个主要功能模块:项目看板、项目地图、项目管理、项目统计、人员管理、企业管理、权限管理、参数配置、预警列表、项目详情、项目成员管理、勘探点列表、项目工作量统计、勘察成果管理、土试管理、权限管理及打印导出。

“交勘”APP是勘察数据采集的“移动数据库”,设计13个主要功能模块:项目列表、项目信息、踏勘列表、勘探列表、钻孔分布、项目成员、项目进度、项目统计、勘察文档、劳务登记、企业通讯录、系统设置及数据上传。

3.2 应用流程

系统的功能设置与勘察环节紧密相连,服务对象涵盖勘察外业、内业全过程。应用流程主要分为使用准备、外业应用、内业应用3个阶段,如图3所示。

3.3 功能特色

3.3.1 统筹管理

系统建立层级管理机制,通过赋予角色权限,进行勘察项目的企业级、项目级、工点级、钻孔级管理。角色通过列表查询或字段查询方式,在权限范围内查阅历史项目、编辑在勘项目,实现过程留痕、在线协同和多人统筹。

3.3.2 标准地层

在系统WEB端编辑标准地层,录入地层编号、地质时代、地质成因、岩土分类、岩土名称、可塑性、密实度、风化程度、描述等信息。在APP端读取调用标准地层,根据钻孔实际情况进行内容微调,可以快速完成钻孔的电子编录,工作高效简洁。

3.3.3 标准成果

系统采用信息化技术,通过软件配合、定制化处理等方式,实现部分勘察成果标准化,主要包括:劳务电子登记、标准现场编录表、标准拍摄框、标准电子岩芯牌、样签二维码等,促进勘察成果电子交付和勘察标准化、规范化。

4 结语

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深度融合多种信息技术方法,充分利用基础通信设施优势,将会引起岩土工程勘察领域作业模式的新变革,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性。系统通过电子编录等方式实现勘察外业数据的采集、传输、录入、统计一体化。

(2)实时性。利用移动数据实时互联的特点,可定位追踪编录人员位置,实时查阅勘察数据。

(3)标准化。系统支持按项目需求定制个性化表单和多种导出样式。

(4)统筹性。系统可实现分层级管理历史项目,同时服务在勘项目,简化检索过程、优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勘察工作的统筹安排。

勘察信息化管理的推广,将会推动工程勘察行業的健康发展。同时,作为一个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技术方面、管理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研究与解决,如数据标准的统一、勘察过程多方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成果交付标准等。

参考文献

[1]刘益江,江明.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与展望[J].数智经纬,2019(2):60-65.

[2]中国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2020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Z].建质函〔2016〕183号,2016-08-23.

[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十三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Z].中设协字〔2016〕83号,2016-12-01.

[4]任治军,任亚群,葛海明.信息化条件下的勘察外业质量管控模式研究[J].电力勘测设计,2016(1):21-24.

[5]田玲,周长安,李圣,等.“互联网+工程勘察质量监管”的探索与实践[J].工程勘察,2018(4):23-27.

[6]苏定立,胡贺松,谢小荣.岩土工程勘察智能信息化技术研究现状[J].广州建筑,2019(47):10-18.

[7]陈诗艾.工程勘察管理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20(27):42-56.

[8]熊鑫,马乐民,李平虎,等.工程勘察外业质量监管信息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施工技术,2020(49):457-460.

[9]刘磊,张大续.企业级勘察信息化平台建立与应用[J].中华建设,2020(S1):8-12.

收稿日期:2021-03-18

作者简介:

潘荣建(1970—),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速公路建设的技术管理工作。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4

图档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海德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技术材料之四上海中交海德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1.前言 (3) 2. 海德工程图档管理系统解决什么问题 (3) 3. 系统结构 (5) 4. 功能简介 (7) 4.1 权限管理 (8) 4.2 用户管理 (8) 4.3 系统管理 (9) 4.4项目管理 (9) 4.5文件夹管理 (9) 4.6文件管理 (9) 4.7文件标注管理 (10) 4.8纸质文件管理 (10) 4.9 综合查询管理 (11) 4.10 统计报表管理 (12) 5. 小结 (12)

1.前言 海德工程图档管理系统是由海德公司集多年的工程经验研制开发的,它是面向工程设计单位和业主,专门用于对各种工程图纸、办公文档、文书档案、图片资料、图书资料等知识和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的综合系统,是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理想平台。 海德工程图档管理系统通过分布式网络存储机制,为用户建立起电子化的知识库,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保存在大容量的网络存储设备上(如磁盘阵列,硬盘,光盘等),用户可通过快速浏览与检索工具,查到所需资料,实现知识和信息的网络共享。海德工程图档管理系统通过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备份与恢复及硬件加密等一系列的安全机制,保证在知识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安全管理。 2. 海德工程图档管理系统解决什么问题? 1、工程设计单位或企业的设计部门在日程的生产过程中。逐步积累起了数量庞大的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图纸和文档,这些文档存放在每个设计者的个人的计算机中,时间久而久之,就连设计者本人都不清楚是什么文件了。一个工程的设计内容相当繁杂,由于电子图纸、文档目前都分散存储在各个设计人员的计算机中,企业缺乏对电子图纸管理的有效手段,导致这些宝贵的资源不断地流失,企业内部的通用数据库、通用件库难以建立,电子数据和图纸无法重用,CAD软件的效率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管理这些图档,构造一个企业信息共享的环境?海德工程图档管理系统将所有项目资料均集合起来,让在不同工作地点的工程人员可自由地获取有关资料,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2、工程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的电子文档,同时产生大量的纸质文件。这些纸质文档逐渐积累,堆积如山。用户在查阅有关文件时,往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同时查阅起来很不方便。海德工程图档管理系统可将这些纸质图档分类整理,按不同的项目分门别类,通过扫描处理、电子拍照,描图等方法,将设计单位以往的纸质资料电子化,提供给用户查阅。

油气田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油气田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勘探与开采已成为当今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在现代油气田的开采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在油田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油气田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讨论其中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思路。 一、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的概述 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传感器和网络通信技术,将油气田生产监管与自动化生产相结合的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远程监测与控制,实现对油气田生产的全面管理与优化。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如集控中心、采油自动化系统、井下智能监测系统、智能化施工系统等,各子系统相互协作完成油气田生产的监控、控制、优化和管理等工作。 二、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油气田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中,设计与实现的关键在于实现全面自动化的生产和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交互。因此,在系统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通信与数据采集 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中需要实现大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因此,在系统设计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及网络通信体系,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网络通信方面,可以采用现有的一些协议,如Modbus、TCP/IP等。数据采集方面,可以通过现场安装传感器来实现对油井生产数据的监测。这些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多种类型。此外,为保证网络稳定运行,需要采用一些可靠的通信手段,如心跳包等技术手段。 2、自动化生产控制

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的另一核心功能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控制。即通过集中控制 中心对油井和采油设备进行远程监控与控制,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 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PLC控制器等类似的设备,将控制指令传输给采 油设备,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操控。同时,还需要制定对应的操作程序和控制规则,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并提高生产效率。 3、数据处理与分析 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是实现数据信息化处理和智能化 管理的基础。通过对生产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分析,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各种分析报表和生产计划,为油气田管理提供更加合理化的决策支持。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的设计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数据的组织与存储:应该为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架构,为数 据分析和处理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b. 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的研发: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块的研发中,主要包括开 发数据预处理算法和数据分析算法。数据预处理算法主要用于去除冗余数据和干扰信号,提高数据的质量。数据分析算法则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比如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 c. 分析结果可视化: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用户观察、理解和分析数 据处理结果,需要对系统设计可视化界面。 4、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和系统安全至关重要。油气田生产环境极为恶劣,操作工人人员也容易疲劳,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安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是设计该系统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安全和稳定性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者:潘荣建刘富唐正辉 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1年第10期

摘要:传统作业方式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严重受限于数据采集、录入、传输与处理的技术手段,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为勘察工作者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文章分析了傳统勘察工作弊病,结合勘察工作流程,提出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并介绍了“交勘”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架构和特色。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化;勘察内外业;互联网+勘察 文献标识码:U412.2-A-58-206-3 0 引言 自2000年以来,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从网络建设到勘察设计“互联网+”应用等多个阶段[1],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在政府指导下,利用“云大物智移”(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勘察质量,加快信息化步伐[2-3]。任治军等[4]关注勘察外业质量的管控,提出利用移动宽带技术加强现场管控的方案;田玲等[5]参与

打造“重庆市工程勘察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过程留痕”“责任可溯”的勘察质量信息化监管;苏立定等[6]总结分析了勘察信息化技术的主要特点;陈诗艾、熊鑫、刘磊等[7-9]均在勘察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上有所进展,为勘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化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功能简单、操作复杂、模块分散、偏向监管、推广使用性不强等缺点。因此,深入剖析勘察行业痛点、梳理勘察内外业关系,在此基础上科学搭建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为工程勘察全过程信息化提供较为可靠的方案。 1 传统勘察管理方式面临的痛点 工程勘察过程持续时间短则数周,长则逾年,具有流程复杂、战线漫长、相关方多、工作量大的特点。传统勘察技术手段落后,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其面临的痛点主要有: (1)低效重复。传统方式的现场编录、岩芯牌、样品标签等均为“纸+笔”填写,现场人员常常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低效重复的工作。 (2)难以协同。传统方式的数据处理模式为“采集-传输-录入-统计”,图像处理模式为“拍摄-传输-归类-重命名”,繁杂的过程致使资料重复录入、多次传输、多方确认,数据传输不及时,难以共享与协同。 (3)标准不一。传统方式的资料填写主要以“纸+笔”记录为主,各类记录、描述受填写人知识水平、技能差异、主观判别等影响很大,资料版面、填写内容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 (4)检索困难。传统方式以纸质材料归档为主,电子文件归档为辅。经年累月之后,资料数量巨大,检索难度呈指数级攀升,同时纸质材料和电子存储介质也将面临损坏、遗失等风险。 (5)管理混乱。企业同时开展多个勘察项目时,各项目各自为战,信息不畅,项目负责人需向多方汇报,造成资源、时间的浪费,不利于决策层统筹规划,做出合理的安排。 面对以上行业痛点,所幸的是,近年来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其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等优势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信息化技术与行业结合形成“互联网+”概念。通信基站的建立、通信设备的普及、实时数据传输等便利条件,都为信息化技术与勘察结合提供了可能。当前,引入信息化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改善传统勘察弊病已势在必行。 2 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2.1 勘察工作整体流程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3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海德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技术材料之三 上海中交海德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1.前言 (3) 2.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解决什么问题 (4) 3. 系统结构 (4) 4. 功能简介 (6) 4.1 立项管理 (9) 4.2 项目策划管理 (10) 4.3 项目信息管理 (11) 4.4项目协调设计过程管理 (15) 4.5 勘察设计项目查询管理 (18) 5. 小结 (19)

1.前言 海德工程设计行业信息管理集成系统是面向设计生产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建设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2000-2005年计算机应用工程及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建设提纲,内容涵盖市场经营、项目管理、协同设计、图档和成品管理、综合管理(办公)等方面。其核心业务是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设计费收入是勘察设计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控制极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工程设计企业的项目管理处于无序的状态,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人力分配、成本、质量、费用等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项目的各种信息不能有效整理,各分散的信息源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逻辑整体,即不能做到项目信息的集成,项目信息也得不到有效的及时的交流,加工和处理。建立在上述基础上的企业决策层,无法安排科学高效的管理流程,无法对企业的项目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直接影响管理决策的制定。 围绕着项目管理,设计院有以下主要需求: ⏹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如何动态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主要体现在项目的进度管理、项 目的质量管理、项目的人员管理、项目的成本管理、项目的产品 管理等五个要素。 ⏹如何有效地动态管理合同及合同收费; ⏹如何实现设计、校对、审定及审核等协同设计; ⏹如何有效管理图纸和版本,提高图纸利用率; ⏹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 ⏹如何获取实时而准确的信息,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海德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的工具。系统以工程设计项目为核心,以设计进度控制为主线,以个人工作任务与环境为界面设计依据,按照ISO贯标的原则采集信息数据,对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综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医院信息化 管理系统应运而生。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各类医疗信 息的全面管理和快速传输,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 进医疗服务的全面升级。 本文将深入探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 系统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力求为各位医院信息化建设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系统架构设计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应该基于系统稳定、操作简洁、用户友好、可扩展性强等原则,同时必须考虑到系统安全等问题。 在系统架构方面,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分为前端和后端两个 部分,前端主要包括系统的用户交互界面设计和页面布局等,后 端则负责系统的后台管理、数据存储和处理等。 前端的用户交互界面设计需要考虑到全面的人机交互方式,以 方便用户进行各类操作和使用。同时,更好的用户界面设计还可 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使用效率。

后端管理部分应具备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各医院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可以实现自动生成各类报表,提高办公效率。在数据存储和处理方面,后台应该采用可靠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 三、功能模块设计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该涵盖各个医院内部的管理需求,包括病历管理、门诊挂号、住院管理、药品管理等各个方面,以方便医院内部管理和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病历管理部分应该将各类病历信息集中管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和历史就诊情况等,方便医生进行病例查询和分析,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门诊挂号模块应包含快速挂号、预约挂号等多种方式,便于患者进行选择和操作。同时,还应该包含医生和医生科室信息查询等管理功能。 住院管理模块应包含住院病患信息的全面管理,包括房间占用情况、医生护士信息、患者护理情况等,方便医院内部管理。 药品管理模块应分别包含药品采购、使用和库存等各个方面,以方便医院全面管理和动态调整。 四、数据库设计

勘察设计行业中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分析

勘察设计行业中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分析 勘察设计行业中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分析 概述 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勘察设计行业进行系统的改造和升级,以提高勘察设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管理水平。信息化应用是指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勘察设计行业的各个环节中,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传递和处理。本文将围绕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在勘察设计行业中的重要性、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勘察设计行业是指对工程项目实施前的技术调查、数据收集、勘察测量和设计等工作的行业。这个行业所涉及的数据量庞大、信息源广泛,要求高效、精确地采集、处理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供以下重要的支持: 1. 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的提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对勘察设计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采集、存储、共享和处理。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可以方便设计师对勘察数据的查询和分析,从而提高勘察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设计过程的协同和集成:勘察设计工作通常需要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参与和协作,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进行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计算

机系统,实现设计过程与各个专业的协同和集成,提高设计效果和减少设计冲突。 3. 总体工程管理的提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对勘察设计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包括项目进度、成本控制、资源调度、质量检查等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勘察设计项目的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错误,实现工程项目的高效运行。 4. 决策支持和风险控制:信息化建设可以提供决策支持的工具和手段,帮助设计师和工程管理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决策和风险控制。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对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准确地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项目风险。 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勘察设计单位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设计工作。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勘察设计单位和个人开始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设计工作。 目前,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勘察数据采集和处理:通过现代测量仪器和GPS技术,可以对地理信息进行高精度的采集和处理。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辅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实现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管理信息系统规划 1.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必须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指导。因此,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业务需求和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通过分析企业业务流程,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结合企业战略规划,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2.分析企业现状与需求

如果企业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前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就有可能导致浪费资源,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因此,为了确保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有效性和成功性,在制定规划前,必须对企业当前的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识别出管理上的问题和瓶颈,为规划提供依据。 3.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规划 企业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分阶段进行。通过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目标和需求,制定分阶段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当把握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原则,确定正确的技术路线、系统架构、数据架构和安全策略,制定科学的系统开发方案和实施方案。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资源分配、战略实施、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信息系统实施 1.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流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实施前需要进行严密的计划和准备。一般来说,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流程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选项和方案;系统设计和开发;测试和调试;上线和部署;系统运行和维护。 2.重点问题分析 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企业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技术选型、系统集成、网络安全、系统可用性和系统灵活性等。除此之外,实施前也应该考虑潜在风险和可行性分析,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建设阶段的管理 在建设阶段,需要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以确保系统按照规划和需求进行顺利实施。建设过程中要掌握好进度、质量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平衡,适时调整计划和方案,防止项目失控。 4.系统运行和维护

岩土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

岩土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 一、引言 岩土工程是工程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涵盖了广泛的工程 领域,包括土力学、岩土工程设计、地下工程等。随着科技的进 步和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岩土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越来 越大。本文将介绍岩土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二、应用场景 岩土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力学分析。应用计算机模拟地质应力场、地下水流场、 岩土应力应变状态等科学方法,辅助土力学分析的计算和模拟。 2、地下水文分析。基于资料处理、分析和图形表达等功能, 提供科学地处理根据野外观测所得数据,从而建立地下水位和水 压的实时三维图形模型。对于地下水位、水压以及地下水流的动 态变化,进行科学地分析。 3、岩土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通过岩土工程资料管理和分析,提供科学地计算和实现岩土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方案,支撑和辅助 岩土工程设计的决策及实现。(例如:根据地质分析数据,得到 合理的桩基尺寸和桩基方案等)

4、工作计划管理。对岩土工程项目的作业开展进行科学的分 工和管理,减少工程中途停工的风险,从而有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例如:通过预测地质结构,合理安排工程全过程的时间进度) 三、系统设计 岩土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 1、岩土工程数据管理。对采集的岩土工程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检索。 2、地质学分析。应用地质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分析、数据挖掘、GIS和遥感技术等方面信息等,协助工程师进行地质学分析。 3、固结理论分析。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固结理论,提 供科学地设计和模拟。 4、施工方案综合设计及管理。通过岩土工程地质信息分析, 生成施工方案选择,进行方案设计和管理。 5、工作计划管理。对岩土工程项目的作业开展进行科学的分 工和管理,减少工程中途停工的风险,支持岩土工程各个阶段的 管理。 四、应用案例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介绍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探讨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一、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需要首先进行系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系统设计的基础,通过对高校管理工作的理解和分析,确定系统所需要具备的功能和特点。常见的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包括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二、系统设计 1. 教务管理:包括课程管理、学生选课管理、教师授课管理等功能。通过系统实现课程信息的录入、排课、选课、成绩管理等操作,提高教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学生管理:包括学生档案管理、学籍管理、学生考勤管理等功能。系统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录入、查询和管理,以及学生考勤情况的监控和统计。 3. 教师管理:包括教师档案管理、教师课表管理等功能。系统可以实现教师信息的录入、查询和管理,以及教师课表的排定和调整。 4. 教学资源管理:包括教学资料管理、教学视频管理等功能。系统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和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 5. 科研管理: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资金管理等功能。系统可以实现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核、跟踪和管理,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可控性。

6. 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实验器材管理等功能。系统可以实现资产信 息的录入、查询和管理,以及资产使用情况的监控和统计。 7. 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经费报销管理等功能。系统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 录入、查询和管理,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的统计和控制。 三、系统实现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可以采用现有的管理软件平台进行开发,也可以根 据高校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开发。在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功能模块开发等工作。 1. 系统架构设计:根据系统的功能和特点,确定系统的总体架构和模块划分。 可以采用分层架构,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和组织,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2. 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表,保证数据 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或者NoSQL数据库作为系统的存储引擎,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选择。 3. 界面设计: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简化用户的操作流程,提高系统的易用性 和用户体验。可以采用图形化界面和交互式操作,使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并熟练操作系统。 4. 功能模块开发:根据系统需求和设计,进行功能模块的具体开发工作。可以 使用常见的编程语言和开发框架进行开发,根据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工具。 四、系统应用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 和质量。系统的应用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知识管理 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水利水电行业中,传统勘察设计过于侧重硬件管理,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较多欠缺,已经表现出了显著的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当前数字信息时代背景,探索知识管理平台的有效方式,给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提供高质量行业知识。本文阐述了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的意义,接着设计了一个应对于水利水电勘察设计工作的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探究了平台的细节模块和运行方式,明确了平台在后续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项目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 引言 在水利水电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知识在勘察设计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核心生产要素,直接决定了企业在行业环境中的竞争力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就应该充分重视知识管理,积极使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搭建高质量的知识管理平台。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设计是比较专业的,目前部分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平台建设,但是最终取得的效果比较一般。这里也结合水利水电行业特点,提出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的有效方案。 一、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的意义 对于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来说,做好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显著提高设计效率。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能够囊括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的关键知识点,实现相关知识的自动化获取与勘察设计的智能问答,可以更快解答水利水电勘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减少中间环节所占用的时间,有效提高设计效率。第二,提高设计专业性。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实现了海量知识的

精细化管理,能够给水利水电勘察设计工作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特别是在当前 知识膨胀与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平台可以整合知识内容,使得勘察设计方案更加 专业。第三,推动行业创新。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加速水利水电行业知识的 整合,挖掘行业创新元素。特别是平台引入了人工智能模块,可以进行深度学习,使得这些知识可以进行再加工,形成更多创新知识内容,加快行业创新步伐。 二、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 (一)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结合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的相关经验,数字化知识管 理平台的总体架构可以设计为四个部分。第一,知识库。平台通过引入安全的数 据框架,构建集成化知识存储模块,可以将公司的所有知识资源集中起来,并及 时引入行业市场前沿动态知识,可以在后续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中随时调用。第二,知识管理模块。平台引入分布式的模块化技术架构,将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中需要 使用到的知识管理组件全部集成到平台中,形成了知识收集、知识分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等模块。这几个模块可以独立工作,也能够互相合作,切实提高知 识转化率。第三,知识管理功能层。平台结合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的具体工作,规 划平台的具体功能,比如网络资源导入组件、数据库造作引擎、全文检索组件、 档案资源管理组件等,给设计活动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第四,用户UI层。平 台通过友好的界面设计,使得员工在使用知识管理平台的时候可以快速上手。 (二)平台网络架构设计 知识管理平台平时主要依赖公司的内网工作,但也需要在互联网环境中抓取 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因此在搭建网络架构的时候,需要同时满足内网与外网的运 行要求。基于这些要求,企业在设计内部局域网的时候,需要执行严格的权限管 理制度,使得平台在局域网中可以正常运作。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建立信息中心,连接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信息中心需要规划外网数据挖掘服务器和内 网数据库服务器。前者可以实现抓取互联网中有价值知识数据的功能,后者则实 现知识数据的储存功能。 (三)平台数据架构设计

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科研院所也逐渐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科研院所要管理的数据类型繁多,涉及到的领域也极其广泛,因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一、需求分析 在设计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系统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所需的功能、目标用户以及数据存储和传输方式等。需求分析是整个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明确需求,才能在后续的设计过程中有效地满足各种需求。 对于科研院所来说,其数据管理主要涉及文献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在需求分析中,需要详细考虑这些方面的具体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 文献管理方面:论文的上传、分类、全文检索等。 2. 项目管理方面: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核、实施、结题等管理。 3. 人员管理方面:人员的管理、分配、学历、职称等信息的管理。 4. 资金管理方面:管理科研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每个项目的资金来源、使用情况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需求分析中,需要详细考虑用户的角色和权限,不同的用户可能需要不同的功能和权限。例如,管理员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而普通用户则只需使用系统的部分功能。 二、系统设计

在完成需求分析后,下一步是进行系统的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 数据库设计、网站前后端设计以及系统架构等多个方面。 1. 数据库设计 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涉及不同领域,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库 模型。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进行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之间的选择。一般来说,关系型数据库更适合数据量较小、数据类型固定的场合,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则更适合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的场合。 2. 网站前后端设计 目前大多数信息化管理系统都采用了浏览器-服务器的架构,即前端界面通过 浏览器访问后端服务器中的数据。因此,在系统设计中,需要同时设计网站前后端。 网站的前端包括用户界面、操作界面以及交互设计等,需要考虑如何让用户更 好地使用系统。后端则包括对数据库进行读写等操作,需要考虑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 3. 系统架构设计 在设计系统架构时,需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因素。一般 来说,比较成熟的系统设计采用分层架构,将不同的层次分开,降低各层之间的耦合度。 三、系统实现 在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实现。在实现时,需要根据系统设计中的各 项要求,编写前后端代码、数据库操作等。 在代码实现过程中,需要注重代码结构的规范化和模块化,便于后续的维护。 同时,需要考虑如何进行代码的测试、调试等方面的工作。 四、系统上线与维护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疗行业已经开始走上信息化的道路。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优化医疗流程、提升医疗质量。本文旨在探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期对医院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 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病人信息管理、医疗流程管理、医院资源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具体功能如下: 1、病人信息管理 病人信息管理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病历信息、病情变化记录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对病人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包括病历查看、编辑、删除、保存等操作,避免了传统病历管理方式中存在的病历遗失、乱码等现象。 2、医疗流程管理 医疗流程管理包括病人挂号、门诊医生就诊、药品处方、检查检验等流程。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病人自助挂号、医生预约、就诊记录、药品处方、医学影像报告等流程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医院效率。

3、医院资源管理 医院资源管理包括病床、手术室、检查设备等医疗资源的管理 和调配。通过开发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医院资源的合 理分配,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过度使用等问题。 4、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包括医生水平、护理服务、药品质量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建立医师、护士、药剂师等医 护人员的档案,对其进行管理和评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 信誉度。 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一般分为前端、后端和数据库三层。 1、前端 前端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主要界面,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病人等多种角色的界面。前端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1)病人挂号和预约功能 (2)医生预约和诊断功能 (3)药剂师处方审核和药品发放功能 (4)护士护理记录和病情变化记录功能

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报告: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引言 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油井钻探工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油井钻探的过程中,各种设备和仪器需要进行联动和协调,以达到科学高效的钻探效果。然而,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传统钻探管理模式下,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存在着许多问题,这给钻探作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难。因此,我们需要设计并实现一个高效、科学、智能的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共享,为油田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支持。 二、需求分析 1. 数据采集:系统需要能够接收多种数据,如温度、压力、液位、地震等数据,并自动进行记录和存储。同时,还需要能够接收人工提交的工作日志、检查记录、安全状况数据等。 2.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自动发现和报警异常情况。同时还能够提供数据查询、报表生成和趋势分析等功能。 3. 任务调度:系统需要按照钻探计划,自动生成任务清单,进行任务调度和安排。同时还能够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修改。

4. 设备管理:系统需要对钻探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维护、保养和更新等,以确保设备的工作良好。 5. 通讯管理:系统需要支持与各类设备的通讯,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指令下达等操作。 三、系统架构设计 整个油井钻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 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压力等传感器设备,主要用于实时采集数据,将数据传输给数据采集模块。 2.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是采用传感器获取的采集数据并进行存储和处理,同时也接受人工提交的数据,并与设备管理模块相互交互。 3. 任务调度模块:主要用于生成任务清单,并将任务分配给负责的设备或工作人员。同时,还可以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修改。 4. 设备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钻探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维护、保养和更新等。 5. 系统监控模块:主要用于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在不断 发展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为高校管理提 供支持服务的系统。它对于高校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 够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目标: 1.提高管理效率。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简化管理流程,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数据安全。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 防止数据外泄和丢失。 3.信息共享。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促进 高校内部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升高校管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4.管理规范。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强化管理规范,对于高 校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统一规范,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二、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成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于高校内部的事务性管理,包括教务管理、学生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实现对于各个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和协作。 2.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它能够实现对于学生信息的全面管理,包括学生档案管理、学生选课管理等。 3.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能够实现对于教师信息的全面管理,包括教师档案管理、教学管理等。 4.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于高校的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科研成果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等。 5.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能够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对于师生的教学评估进行收集和分析。 三、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1.系统建设。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统一的系统架构和数据处理标准,建设可靠的系统后台,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

基于WebGIS的宗地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GIS的宗地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摘要:为提高宗地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更充分地利用宗地信息,尽可能快地更新和利用新的地图信息,实现宗地管理办公自动化,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拟开发建设一套“WebGIS宗地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信息共享、实时更新、协同管理和统计查询等功能,克服了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更新不及时和统计繁琐等一系列弊端,减少了重复性手工工作,为更好地开展宗地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WebGIS;宗地信息化管理;实时更新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 系统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建设的原则进行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硬件及网络资源,避免硬件重复投资。系统建成后将实现以下目标: 二、系统总体结构 两证五书管理模块 两证五书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用地申请书、用地规划许可证、划拨决定书、购地图纸、出让合同、政府批示、土地使用证等。 逻辑结构 在每宗宗地中都包含有“土地使用证”、“勘测定界技术报告”、“土地登记申请书”。 三、数据库设计 表1土地使用证(PERMITS_USED_LAND) 字段名字段中文名字段类型是否必填备注

LAND_NAME宗地名称TEXT(38)TRUE LAND_PERMITS土地使用权人TEXT(38)TRUE LOCATED_PLACE坐落地点TEXT(60)FALSE LAND_NUM地号TEXT(255)FALSE MAP_NUM图号numeric(12,4)FALSE LAND_CATEGORY地类(用途)numeric(12,4)FALSE PRICE_OBTAINED取得价格numeric(12,4)FALSE PERMITS_CATEGORY使用权类型numeric(12,4)FALSE END_DATE终止日期numeric(12,4)FALSE PERMITS_AREA使用权面积numeric(12,4)FALSE UNIQUE_AREA独有面积numeric(12,4)FALSE SHARED_AREA分摊面积numeric(12,4)FALSE CATEGORY类属numeric(12,4)FALSE LAND_NAME1地类名称1TEXT(50)FALSE LAND_NAME2地类名称2TEXT(50)FALSE LAND_NAME3地类名称3TEXT(50)FALSE 表2勘测定界技术报告(INVEST_DELIMITE_REPORT)字段名字段中文名字段类型是否必填备注 BP_CATEGORY界址点类属Text(38)TRUE

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市地下管道 建设和管理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任务。然而,传统的地下管道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管道建设和管理的需求,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成为了地下管道建设和管理的必然趋势。为了满足现代城市地下管道建设和管理的需求,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一、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目标 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地下管道 管理系统,其目标在于提高地下管道管理的效率、减少管道问题的发生、降低管理成本、并确保地下管道的运行安全可靠。 二、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 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结构由数据中心、服务器、客户端、数据库等组成。服务器主要负责数据处理和存储,客户端主要是数据操作的终端,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数据。 2、系统功能设计 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管道信息管理、管道运行监测、管道维护 管理、管道抢修管理、管道应急管理等。具体而言,管道信息管理包括管道布置、管道口径、管道长度、管道压力、管道流量等信息管理;管道运行监测包括管道压力、管道流量、管道温度等监测;管道维护管理包括管道检修、管道清洗、管道除锈等维护;管道抢修管理包括管道事故、管道故障调试等管理;管道应急管理包括管道泄漏、管道事故预防等管理。 三、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

1、系统软件实现 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是整个系统实现的核心。系统软件的实现包括语言和开发工具的选择、编程逻辑的设计、核心代码的编写、调试优化、安全性保障等的完善。未来系统升级也是软件实现的重要内容。 2、硬件设备实现 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硬件设备实现包括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设备的选型和搭建,将硬件和软件配合起来实现系统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使用。 四、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 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管道管理效率。采取信息化的方式,减轻人力资源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2、提升管道运行稳定性。系统的及时监测和应急管理,能够避免管道故障的发生,提升运行稳定性。 3、降低管道管理成本。对整个管道管理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并提高效益。 4、提高管道安全性。通过及时监测、高效应急等措施,能够避免管道事故的发生,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性。 五、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城市自来水、燃气、地下管道等领域,通过该系统自动化、高效化管理,有效提高运维效率和稳定性,实现管道的安全运行。

测绘成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测绘成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张文金 【摘要】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a comprehensive interactive platform which in -volved joint participation of managers and workers .The key point of this system is about data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ystem is based on .NET framework ,The server-side and client-side use the latest technology of WCF and Extjs 3.2 framework,respectively.This system will ultimately achieve several functions such as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online browsing,batch entry and transfer,fast retrieval,attribute extraction and backup recovery.Consequently ,it can make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re scientific more standard -ized and more efficient .%测绘成果管理系统是以测绘成果数据管理为核心,以生产管理、生产作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性交互平台。系统基于.NET框架平台开发,服务器端采用最新的WCF技术,客户端采用Extjs 3.2框架技术,最终实现测绘成果数据的综合管理、网上浏览、批量录入与转移、快速检索、属性提取及备份恢复等功能,使测绘成果管理工作达到科学、规范、高效。【期刊名称】《城市勘测》 【年(卷),期】2013(000)005 【总页数】4页(P43-45,49) 【关键词】B/S;WCF;测绘成果;Extjs 3.2框架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快速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作为一个信息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企业管理效率和运营能力的提升。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在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它可以实现对企业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和展示,帮助企业领导进行决策和监控企业的运营情况。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层次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一般来说,管理信息系统会从三个方面提供服务: 1. 支持业务流程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支持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生产管理等等。系统会通过采集相关数据,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业务支持。 2. 分析和决策支持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支持。通过可视化展示和分析报告,企业领导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以便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3. 提供管理支持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企业管理所需的各种支持服务,包括业务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等。通过对企业管理过程的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运营和管理。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业务 需求、系统技术要求、安全性要求和成本要求等方面的因素。 设计和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步骤: 1. 需求分析 在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对企业 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以确定实际的需求和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企业的管理层和业务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需求和期望。 2. 技术选型 在确定了需求之后,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选型。这一过程需要考 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比如系统硬件要求、软件平台、数据传输等。同时还需要进行成本分析和预算评估,以确定设计和实现的总成本。 3.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步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技术、业务流程和用户体验等多方面因素。系统设计的目标是要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易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4. 数据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和实现系统时,需要进 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主要是针对系统中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建模,以确定需要存储和管理的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和数据处理逻辑等。 5. 系统测试和评估 在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之后,需要进行系统测试和评估。这一过程 主要是检查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指标,并适当地进行优化和改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