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的原子论思想_近代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基础

伽利略的原子论思想_近代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基础
伽利略的原子论思想_近代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基础

伽利略的原子论思想

近代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基础*

杨敏姣 万小龙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伽利略通过消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不同质的对立进而从物理学的数学分析中达到他的原子论思想。伽利略的原子论消除了天上与地上物质性的差异,使天文学上的物理陈述与数学陈述达成一致,为哥白尼天文学革命的实现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同时,也为以数学和实验方法为特征的近代科学奠定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伽利略原子论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托勒密天文学 哥白尼天文学

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000-0763(2012)05-0079-05

近代科学革命主要体现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伽利略作为近代科学的奠基者,在他的科学中的方法论突破是创新的,并且,对于被普遍称为17和18世纪的 科学的革命 ,他的方法论的贡献是革命性的。 1 从他的主要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论述中,以及在反驳中世纪晚期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论辩中,伽利略经常使用数学与实验的方法。我们应该继续追问,在他的科学贡献和科学方法背后,作为其本体或者逻辑前提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什么?这一基础又是如何形成的?它的产生对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哥白尼天文学所引起的近代天文学革命是整个近代科学革命的先声,在这一意义上,哥白尼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开创者。然而,哥白尼革命最终得以实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则要归功于伽利略在原子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物理学及其宇宙观。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与托勒密天文学的比较,发现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与托勒密天文学在其内部并没有达成统一,并与当时革新的哥白尼天文学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伽利略通过原子论消除了这一矛盾,使天文学上的物理陈述与数学陈述达成一致,为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同时也为以数学和实验方法为特征的近代科学奠定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

一、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与托勒密天文学间的不协调

公元前四世纪开始,地球被认为是一个静止的球体,悬挂在一个携带恒星而转动的更大球体的几何中心。太阳在地球和恒星天球之间的广大的空间中运动,在天球之外可以认为什么都没有。这种 两球宇宙 的结构框架容纳了自公元前四世纪到哥白尼时代近两千年间的大量不同的天文学和宇宙论方案。

在古代,恒星和七颗行星被认为是天体的全部物体。人们最早观察的 行星 是太阳,太阳复杂的螺旋形运动被分解为周日运动和一个同时沿黄道向东的运动。其他六颗行星是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量子信息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07JBZ0098)。

收稿日期 2011年5月5日

作者简介 杨敏姣(1980-)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e-mail:yangmj94@yahoo.

https://www.360docs.net/doc/cf9474440.html,

万小龙(1964-)男,江苏常州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量子力学哲学和科学哲学。e-mail:hwanxl @https://www.360docs.net/doc/cf9474440.html,

79

土星,同太阳一样,这些行星都有与恒星一起的向西周日运动,又都在恒星中逐渐东移。但除月亮和太阳以外,其它五颗行星都时不时被短暂的向西移动即 逆行 运动所打断。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规则性,希腊天文学家兼数学家阿波罗尼和西帕克斯发展了一套行星的数学机制,即本轮-均轮体系。本轮-均轮体系能够定性地解释逆行、行星亮度的变化以及在黄道上相继两次旋转时间的变化等现象,但对于观察到的更小的不规则性则无能为力。例如,金星并不总是达到它与太阳之间最大的45度偏离,一个行星相继两次逆行的时间间隔并不总是相同,除太阳外其他行星并不是一直处在黄道上等。为了解释这些更精确的观察现象,托勒密天文学致力于发展一些新的细微的几何修正,例如对太阳引入一个小本轮或偏心圆来解释太阳在黄道上冬夏两个部分时间之差,以及引入偏心匀速点来解释行星运动不规则的速率。托勒密的这套方法,给七颗行星运动的规则性和不规则性提供了第一个定量化的恰当解释,由于其良好的效果,使得托勒密天文学在他与哥白尼之间的13个世纪一直处于天文学领域的支配地位。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生活在把同心球理论看作是最有前途的解释行星运动的那个世纪。他将它们纳入了古代世界发展起来的最全面最详细也最有影响的宇宙论中。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整个宇宙包含在天球之内,天球内部充满物质,天球之外什么都没有。他认为宇宙内部的绝大部分由一种单一的元素以太所填满,它聚集成55个同心的真实的水晶球壳,七颗行星处在其中的七个球壳内层,其表面正是恒星天球的外层,所有天球都相互接触,最外层的天球通过球与球之间的摩擦带动整个天球系统运行,直到运动最终传到带动月球的最低天球,即以太壳层的最内层,这是天界或月上天的最低边界。显然,为着数理目的而替代同心球理论的本轮-均轮体系,并不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些水晶天球相吻合。前者注重对行星运动做定量的计算以达到对运动本身精确的描述,后者更侧重于对行星的运动做定性的解释,并不在乎它细节上到底如何运动。于是,对行星运动定量的研究和定性地解释并没有达成统一。虽然之后的天文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力图将托勒密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结合起来解释天体的问题,但其内部的不协调始终没有完全得到消解。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物理机制虽不能有托勒密天文学精细的数学上的解释功能,但却能够在古代宇宙论思想中长期占据不容置疑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在于他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将他的物理学思想与他的天文学思想结成一体,并为神学中上天的威严和地球独一无二的核心地位提供了最权威的证明。按照亚里士多德,月亮天球的内侧将宇宙分成截然分开的两个部分,月上天是由以太水晶球组成的天界,是永恒和不变的,月下天是人类的居住地,有着与天界完全不同的特性,是多样和变化的。月下区被四种元素充满,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这些元素将会按照土水气火的顺序安置成四个同心球壳的系列,但由于火元素壳层被运动的月球天层所包围,从而在整个月下世界激起了各种元素的推撞混合,导致了地球上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是一个有限的充实的空间,地球静止地处于这个有限空间的中心。在基督教的宇宙论中,其他天体都是为它而造。亚里士多德将天文学和物理学结合起来的做法给地上物体及其运动提供了一种融贯的解释,同时也表明了天文学与地上的物理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科学。

虽然他们二者都是以地心说作为出发点,然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却与托勒密天文学有着根本的不协调。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中的天球和托勒密天文学中的本轮与均轮思想是古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的标志性产物,即希腊文明和希腊化文明。希腊文明的科学在方法上以定性为主导,在倾向上以宇宙论为主导;希腊化文明出现在亚历山大的征服之后,跟其希腊前辈相比它较少哲学性,更多的是数学性和数量化( 2 ,p.102)。古代天文学的宇宙论框架主要是希腊传统的产物,而天文学家在测量宇宙、为恒星编目以及解决行星问题时使用的是希腊化文明的托勒密天文学的知识。这种矛盾体现在哥白尼时代,即当时,天文学已经要求对行星进行越来越精确的定量化处理,但在对宇宙天体进行一般描述时使用的却是亚里士多德的天球理论。要将天文学由对质的描述完全转变为对量的处理,需要对地球和行星的运动以及空间的观念做出一些根本的修正,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和物理学知识由于其权威性束缚了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物理学与天文学之间的不协调要求有一种新的物理学理论和形而上学思想来替代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宇宙论。

80

二、伽利略原子论思想

中世纪冲力物理学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加速运动中的 平均速度 和 冲力 的观念。其中冲力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强制的运动中注入到运动物体内的一些 非永久的、短暂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主要研究变化,具体到运动学就是 位移 ,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在对物体运动进行解释时用的是四元素说。由于这两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都没有摆脱物质的束缚,没有将运动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加以考察,因而是一种无法测量的性质的观念,是一种接近感性的经验,当然难以用数学的方法表达出来。伽利略通过对落体问题的研究,将运动与运动的物体分离开来,使其获得独立的本体论地位,同时也使得物质变为纯粹的物质而不再一定与运动纠缠在一起。伽利略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冲力物理学,获得了实现前人将物理学数学化的基础,为他进一步超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于物体的上升和下落,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按照轻性和重性的概念来对其进行解释。轻性是某种使物体上升的东西,重性是使物体下降的东西。但很容易发现,同一个物体,如一块木头,放在空气中会下落,而放在水中会上升。因此, 重 和 轻 并不是某种绝对的性质,而只是相对的性质。物体上升或下降所具有的力恰好由物体本身所具有的重量和体积相同的介质所具有的重量之差额来决定。这就意味着,所有物体都具有一个绝对重量,这个绝对重量由包含在一个单位体积中的质料数量来决定。( 3 ,p.

77)从此,伽利略承认的自然运动就是重物的下落运动,所有的物体都是重物,甚至包括空气和火。对伽利略而言,同质的阿基米德量值取代了中世纪晚期对纯元素与混合物所做的分别( 4 ,p.49)。

至此,伽利略已完成了将物理学数学化的所有基础。他先是使运动与物体分离而获得独立的本体论地位,然后再将物体由亚里士多德的四种不同的质还原为两种对立的质进而还原为同一种质的不同量的差异,最终以同一种质的量的阶梯取代了运动和物体中不同质的对立。这背后的形而上学便是伽利略的原子论思想,在他而言,这里的同一种质即原子。关于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从他的主要著作中找到验证。

在1632年出版的 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第一天的对话中,伽利略一开始就对亚里士多德区分天上物质和作为元素的物质这一做法提出质疑,并通过它们的相关运动从逻辑上说明亚里士多德这一分类的荒谬,同时指出轻与重、稀与密都是对立的性质。 5 在他1638年出版的最后著作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中则提到过 原子 一词。例如在对话的第一日, 现在所说的这些关于简单的线的事也必须理解为对面和立体同样有效,假设它们是由无限多个而不是有限多个原子组成的 ( 6 ,p.22),又如, 我想他们会赞成一个连续的量由绝对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说法 ( 6 ,p.44)。显然,这里的 原子 指的是一种几何原子,与古代原子论中的原子不同。在后续的讨论中,伽利略又把原子这一概念推广到物质中,如, 还考虑这个实验是否不意味着物理实体是由无限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组成 ( 6 ,p.50),以及 我们看到花和果以及一千种其他的固体散发出香味,而我们却没有观察到这些芳香的原子重新聚合为芳香的固体 ( 6 ,p.55)。

从以上的论述和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物质元素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而在对物理的几何分析中明确提出原子论思想的。这里,伽利略的原子是一种逻辑的前提预设,然后从这一预设中演绎出物理学原理,从而为物理学的数学化提供可靠的形而上学保证。它既不同于之后由伽桑狄及波意耳发展起来的实体原子论,也不同于古代德谟克利特等人的朴素原子论。与之相比,从古希腊哲学史来看,亚里士多德的元素和古代原子论的原子则是在对世界本原的追问中从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来的,还没有完全脱离经验的感性层面, 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种哲学臆造 ( 7 ,p.36)。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其形而上学并没有完全分开,其形而上学没有实现其对物理学的超越,这不符合科学的理性要求。伽利略原子论实现了这个超越,并赋予其科学的内涵,从此科学有了自己真正的形而上学基础。

81

三、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实现的基础

哥白尼的成就实际上是给出了一种新的论证来支持从古希腊以来就被几乎普遍地拒绝了的旧观点。他证明了已知的事实,即关于天体运动可以定量详细地来解释,如果是太阳而不是地球被放置在宇宙的中心, 而且这个解释比地球静止的说明更加连贯 8 。在1543年出版 天体运行论 时,哥白尼对天文学所做的攻击和引发的革命开始仅仅是针对托勒密及其后继者复杂的数学体系中的某些技术性细节;也就是说,哥白尼是在数理行星天文学中而不是在宇宙论或哲学中发现了异常,促使他推动地球的只是对数理天文学的改革( 2 ,p.141)。关于他的宇宙论思想则是在保证不打破基本的亚里士多德宇宙这一基础上简单地调换地球与太阳的位置,把运动从太阳搬到了地球,并且仍然把所有行星运动的轨道平面描绘成相交于地球轨道的中心。因此,哥白尼的地动宇宙没有一个合适的物理学基础,他既想遵循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又必须对行星运动做数学的精确描述,但如前所述,要实现后者就必须对前者做根本的修正。传统物理学与数理天文学之间的不一致再次集中体现在哥白尼身上,并由于他的天文学成就使得对这一矛盾的解决显得更加迫切。

要使哥白尼革命得以真正实现,首先必须取消地球独一无二的特权地位,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天上和地上的物质在物理实在性上达致统一。按照伽利略的原子论思想,天上与地上的物质都由同一种元素组成,没有必要再区分月下区与月上区,所有天体都遵循相同的物理学和天文学规律。亚里士多德那套井然有序的水晶球宇宙也不再成为必要,地球与其他天体一样在空间中运动。哥白尼的宇宙取消了地球的中心位置,代之以太阳作为中心,其宇宙依然是一种有限的宇宙,其特征依然是两球宇宙的结构。原子论思想不仅从物理上消除了天与地的区分,使地球的运动成为可能,还为无限虚空和无限宇宙提供了科学的形而上基础。不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同样不是。原子论的宇宙观从古代就一直存在,两千多年前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就已经设想了一个无限宇宙,包括许多个运动的地球和太阳,但这个学说从来没有撼动过亚里士多德思想而作为科学的基础,在于他们的宇宙论只是一种哲学的思辨,不具有实在的科学上的意义。与之不同,伽利略的原子论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本体论的预设,从中演绎出科学的实然概念并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检验,从而成为研究真实世界的科学之基础。我们知道,近代科学革命的完全实现最终是由牛顿完成的,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从数学上实现了天与地也即传统天文学与物理学的统一;虽然伽利略本人并没有完成革命,但他的原子论思想使得这一革命的实现成为可能。

通常认为哥白尼天文学之所以被接受是由于其简单性与和谐性。即使就现在的眼光来看,哥白尼的天文学也只是在定性解释行星运动方面比托勒密更简洁和经济,而他的数学体系并不比托勒密的更精确和简单;而且就那个时代人的眼光看来,一个运动的地球并不比一个处于宇宙中心静止的地球更和谐。哥白尼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地球作为行星的完整的数学体系,只是这个体系由数学上的 虚构 变为物理上的实在则还需要某些物理和形而上学方面的支撑。伽利略的原子论消除了天上与地上物质性的差异,使天文学上的物理陈述与数学陈述达成一致,两千年来物理学与天文学之间的不协调终于从根本上得到调解。

四、伽利略原子论为近代科学奠定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主要有两大传统。一是亚里士多德传统,注重对物质运动寻找本体论上的解释,并过于依赖感性的经验,是一种思辨的物理学;二是阿基米德传统,强调数学形式在认识自然中的功能,认为只有理性的演绎才能获得真理,但其对物理实在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伽利略用对物质实在的不可见的原子替代亚里士多德可观察性质的水气火土,把基于日常经验辅直觉理论的古代 自然 科学变为以观念为优先的数学逻辑形式为主加上实验验证的现代理论科学,实现了以上两个传统的融合。

蒯因认为,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整体内的各个陈述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哥白尼天文学之所以遭遇亚里士多德传统物理学的阻碍,正是在于其天文学的数学陈述与后者的物理学陈述不相协

82

调。哥白尼的数学陈述要求一种天和地统一的物理学描述,而亚里士多德分层次的物理学陈述不能为哥白尼提供合适的物理基础。伽利略用同一本性的原子替代亚里士多德不同本性的五元素,为物理学建立了合理的形而上学,消除了物理学内部形而上学陈述与数学物理陈述间的不协调,为近代科学在认识论上扫清了道路。

由于伽利略将运动从物质中独立了出来,他不再关心物质运动的原因,而是关心运动过程本身。对伽利略来说,真实世界就是处于数学连续性中的一系列原子运动,因果性只可能可理解地存在于原子本身的运动中,每一个发生的事件都要被看作是这些物质要素的数学变化的结果( 9 ,p.76)。既然杂多的物质只是同一种质的不同量的构成的体现,那么科学最主要任务就只需要研究物理客体的各种量及其关系,定量的实验测量和数学研究方法就自然成为近代科学的两大方法。数学方法的特点是假设演绎,伽利略为这一方法预设了 原子 这一前提概念,完成了他的先辈们将物理学数学化的努力;同样,伽利略所确立的实验验证的方法也不是之前传统意义上经验综合性质的实验,而是一种演绎的实验。例如他的惯性运动实验要求的绝对光滑的平面,落体实验要求的不受空气阻力的情况, 近代力学产生之初,既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物体的实验数据来描述这些概念 ( 10 ,p.337),这些概念都不是从经验中获取的,而是一种前提的预设。近现代科学正是基于这两大方法而发展至今的。

五、结语:近代科学之后的发展

伽利略原子论将物质的差异作为同一种质的量的差异,使得物理学的数学化成为可能。牛顿和莱布尼兹发展了伽利略的数理方法,进一步将物理量的差异及其关系还原为数的差异及其关系,各自独立创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试图用一种普遍的文字和基于形式演算的逻辑推演技术去解决一切知识的发现和语言表述,基于此,他将数的差异还原为数的元素的差异,建立了二进制,为现代逻辑及其基础上的计算思想及机器奠定了理论基础。伽利略的原子论建立了在物质上的观念优先的数学形式,之后的牛顿物理学将其力学体系建立在 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绝对运动 上,把观念优先的数学形式扩展到了时空。随着物理学研究朝着更大和更小两个方面的深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研究的问题已超出了我们所能观察的范围,伽利略在原子论基础上所创立的假设演绎和理想实验的方法再一次显示了它作为近代科学两大主要方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Nola,R.Pendula,Models,Constructivism and Reali ty J .Science&Education,2004,13:349-377.

2 托马斯 库恩:哥白尼革命 M ,吴国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亚历山大 柯瓦雷:伽利略研究 M ,刘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爱德华 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M ,郝刘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 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M ,周煦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M ,武际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炎冰,实验逻辑与力学宇宙 伽利略科学哲学思想新探 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5)pp:32-37。

8 Finocchiaro,M.A.A Galilean Approach to the Galileo Affair,1609-2009 J ,Science&Education,2011,20:51-66.

9 爱德文 阿瑟 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M ,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Roberts,B.W.How Galileo Dropped the Ball and Fermat Picked it Up J .Synthese,2009,180(3):337-356.

责任编辑 孟建伟

83

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二、试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答:(一)基本内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在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处于搜集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初级阶段,因此,形成了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二)局限性:它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作是运动的,而是看作静止的;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不是看作活的,而是看作死的。这种观点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性质上的差别;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所以,恩格斯指出:“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古希腊,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大大低于古希腊。” (三)进步性:在近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则又可以看到形而上学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1、形而上学自然观在反对宗教神学、解放人类思想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认,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从细节上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自然界内部,取得了一大批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它所倡导的实践、观察、实验、归纳、分析、演绎等方法以及数学、力学的方法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3、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创立提供了准备和前提。从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循环往复过程)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来说,作为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含义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实用的、有效的。 形而上学自然观本身是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它的形成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它对近代、现代人类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近代形而上学

主要内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一、它把特定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得出了物质就是原子的不科学的结论。 第二、它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思想同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没能从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中概括出物质共同的基本特性,使哲学的物质概念得以完善。第三、它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它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而原子论是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的,这就割裂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 由此看来,形而上学的物质观,虽然肯定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但却认为原子是不变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单位。这种观点解释不了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说明不了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也难以驳倒唯心主义的不断进攻。因此,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种物质观必然会被新的物质观代替。

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认识自我,一直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哲学史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卡西尔指出,自我认识,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3 。哲学以认识自我为最高目标。然而,考察哲学史,我们发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确立的自我理解的雄心,却在近代因人的物化而失落。如何实现对活生生的人的合理理解,是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本文试图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问题上的重要理论贡献,从而推动人的自我理解的深化。 一、现成性:形而上学的解释原则 追问自我,与追问宇宙一样古老,人被宣称为一种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哲学史上对人及人的本性的描述纷繁复杂,但差异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解释原则,通过一种流行的提问方式即人是什么来窥其实质。 哲学史惯以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来描述人的本性。是字一出,就意味着要给人下一个定义。这种定义方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形而上学》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是’有几种涵义,其中之一即为事物是‘什么’,&&是通过综合判断而得出的事物的具体的、有内容的本质。&&综合判断与归纳分析比较起来,着重处已从经验对象的‘存在’转移为经验对象的‘本质’ [2]49 。是什么这种发问,追寻的是变中之不变、动中之不动者。可见,以下定义的方式考察人,追问的就是人所具有的不变的本质。追问人是什么,已经将人的问题变为形而上学问题了。 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哲学主题发生了重大转变,认识论成为哲学家关注的首要问题。近代哲学发端于笛卡尔,笛卡尔做的是一个重建哲学基础的工作,他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寻求到了确定无疑的基础,即自我:‘我’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基础的东西,&&从此以后,‘我’就被特别地看作了基体,被视为了‘主体’。 [3]95 笛卡尔这一工作对近代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胡塞尔将其称为哲学根本特征的改变,称笛卡尔成功地塑造了一种转向主体自身的哲学。也正是因为这一重大的功绩,笛卡尔开创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之先河。 近代哲学虽然发生了主题重大的变化,但仍然属于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现代哲学普遍认同的是,同一性是形而上学的典型特征,哈贝马斯就如此说道: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就明确表现为普遍统一的学说;理论针对的是作为万物的源泉和始基的‘一’,普罗提诺之前,这种‘一’叫做善的理念或第一推动者;在他之后,则被称为最高存在、绝对者或绝对精神。 [4]137 哈贝马斯的这段论说已经将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哲学共同含有的同一性原则阐释出来。一作为抽象的无限者,被视为有限的多之根基,用不变的一去化约变化的多,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近代认识论哲学将主体视为那种只有与之相关,其余的物才得以规定自身的东西 [3]96 ,实质上也是将主体作为多中之一,独一的主体是众多存在者的本质和价值的源泉。基于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共同具有的同一性原则,哈贝马斯将巴门尼德至黑格尔的哲学历程视为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因此,近代主体性哲学也就是主体性形而上学。 以形而上学来考察人,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困境。威廉•巴雷特这样概括:古希腊哲学虽然已经对人的问题有所研究,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使用的存在论的基本范畴,如质、量、时间、空间等,都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范畴,以至于对人这一存在的把握,也带有了物质对象的特征。笛卡尔也未能免于这一传统的影响,虽然笛卡尔将思执的我和广袤物的世界区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实体,但是,事实上,当来理解人的存在时,事物的存在却居优先的地位&&虽然人和自然的分离无可挽回,但是暗地里发生的事是:对人的存在的了解总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案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案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案 ※目标与结构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产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知识网络结构: ※精析与探究: 1.简析17—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四大成果及其标志和意义。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电气时代。③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说”,将“发展”和“变化”等观念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促进了人类思想认识的飞跃。④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是物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质能转换原理成为研发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2.分析近代科学诞生诞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14世纪以后,手工工场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与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予以解决,以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其次,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中世纪前期的漫长黑夜,自然科学逐渐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最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作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中拉开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学发起冲击的是天文学。随后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科学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地理大发现也有重要意义,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教学教案 导入新课:请看导言:主要介绍了牛顿墓碑上的文字,和牛顿在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思考:为什么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一、早期科学发明与创造 1、童年时代: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善于观察 2、中学时代: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科学观察与实验 P233参考书 3、大学时代: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二项式定理、微积分的初步计算 4、1665—1666年:黄金时代 A、光学领域: 1)发明折射望远镜: 用途:证明日光由七色光组成;说明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 意义:奠定光谱学的基础;P235页参考书 2)创“微粒说” 意义:与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B、天文学领域:发明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 用途:考察行星运动;分析潮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意义:对天体观察进入新阶段; 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原因:略见书从中我们得到怎样的认识? 生答: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一辈又一辈科学家努力和不断创新的结果。 牛顿最重要的科学成就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2、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的发表 1)内容: a.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b。潮汐现象、地球形状等问题 2)意义: a形成经典力学理论,居物理学的统治地位达二百年; b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c推动工业革命进程 三、取得成就的原因 1、勤奋的探索精神; 2、科学的研究方法; 3、注重实验,实行“归纳——演绎”法 4、善于借鉴吸收并大胆创新 四、评价牛顿 1、成就:许多划时代的发明 天文学:反射望远镜,研究潮汐现象,语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物理学:力学:经典力学理论;光学:日光原理、微粒说;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

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即是,非即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从而陷入了无穷的循环之中。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意为鸡不一定从来都是孵化出来的;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也不一定从来都是鸡生出来的。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因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鸡和蛋是进化而来的这只是依据,并非问题的答案,题目要求是分先后,也就是时间顺序。如果解决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弄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然后以之为真理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无赖都是先知了。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

笛卡尔与形而上学

浅谈笛卡尔与形而上学 勒奈·笛卡尔作为近代唯理论哲学的创始人不仅奠定了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主要原则,更是为17世纪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时至今日,笛卡尔在西方哲学中仍有着广泛的影响。一些流派、观点都直接或间接与他产生关系,从他的思想和方法中汲取灵感。而他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就是他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 一、笛卡尔之前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词源于希腊文ta meta ta physica ,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它最初只是安德罗尼柯(Androicus)在整理和分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讨论终极本原问题的著作排在其物理学之后而得名。此书进入中国,由于其内容具有超感性、非经验对象的性质,与魏晋时期的玄学相似,曾被译为“玄学”。后来严复据《易传系辞上》中“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之说,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再后来,在黑格尔那里,“形而上学”被赋予与辩证法相对的,某种机械的,静止的和绝对僵化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也是在这一含义上使用该概念的。 形而上学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尤有重要意义,它是哲学问题的核心和基点,甚至成为哲学的同义词。

1.形而上学意义的开端 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关于“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始,西方哲学就把探索“始基”,即宇宙自然永恒普遍之本质的形而上学问题提了出来。后来巴门尼德提出更为一般的“存在”作为万物的“始基”,从而奠定了他在形而上学史上的“开端”地位。巴门尼德认为有两条不同的研究途径:一条是主张“存在着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主张“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必然存在。” 保罗·爱德华兹(P.Edwards)在其主编的《哲学百科全书》的“形而上学”篇中这样认为:“最恰当地说,形而上学开始于巴门尼德,因为在他残留的作品中表现,至少是暗示了作为一门独特的哲学探索的形而上学的一些典型特征”。[1] 在巴门尼德之后,苏格拉底(Socratee, 公元前468—前399)对形而上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他把神和心灵作为哲学的对象,对事物的目的进行研究。其次,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不仅可以推出善就是真,且具有“合理的利己主义”。再次,他对一般伦理定义进行寻求,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对象的确定提供了前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教案

专题七第四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导入新课】: 师:学习历史,也要关注现实。首先请同学们来关注一则新闻。 出示材料: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巨星陨落,中国上下举国哀悼,中国科协将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师: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钱学森 师:对,他就是我国科技界的巨星钱学森同志。随着钱学森的去世,他生前提出的一个问题,迅速成为现在网络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史称“钱学森之问”。有人知道,钱学森的问题是什么吗? 出示材料: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现在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之一。 生:不知道(我估计他们不知道) 师:大家大概接触网络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不太清楚,那老师来告诉同学们,钱学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屏幕上打出来),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网络已经有很多各种角度的答案,其实,我想我们不防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孕育出许多杰出人才?”(屏幕打出来)。比如说我们今天要上的近代科学之父牛顿。那么,今天,我们仅以牛顿一课为例,针对钱老的问题,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讲授新课】 师:探究1:怎样理解牛顿是“近代科学之父”?同学们想想看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是什么?生:牛顿的科技成就 师:完全正确,我们进入第一篇章:牛顿之牛——科学成就篇。 出示邮票的图片: 注:图片有点模糊,可以让学生看书本131页。 师:从邮票中同学能发现哪些牛顿的科学成就呢? 生:苹果——万有引力 师:是的,大家都知道苹果的故事。对于科学家而言,牛顿家乡的那棵苹果树,也许是世间最神圣的树了。(出现图片和这行字)其实,同学想想看,神奇的是那棵树吗?”(不是),真正神奇的应该是(牛顿那颗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脑袋),还有呢?我想仅仅靠一棵苹果是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在发现问题后的不断的实验研究,探索等等)。在牛顿发现万

马克思 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在当代的哲学环境中为形而上学正名显得不但不合时宜,而且显得困难重重。这主要是由于从近代哲学开始的对形而上学的据斥和科学主义的滥觞所形成的对形而上学问题理 解的混乱。虽然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从来也没有象当代这样对待形而上学---无论中外哲学都对形而上学形成了严厉的批判和据斥。可以说,形而上学被康德在他的古典阶段证明了是一种科学的形式而后被黑格尔完善为古典形式的形而上学大成以后,形而上学的哲学前途被人类的意志取消了,形而上学的前途被科学的前途所取代。但是,正象我们看到的科学在当代所经历的那样,当科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对科学的本体论反思发现它的形而上学的特征以后,以至于它的发展及其需要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支持时,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将是一种历史的和理性的必然。 之所以形而上学在哲学中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在哲学中,“存在”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是所有哲学都在回答却始终存在的问题。随着理性的进步,应该认为存在问题是哲学应回答的最大的哲学问题。“存在”究竟怎样存在,或者说应当怎样存在是我们的当代的哲学要回答的。人类的知性能否认识存在,以及认识的存在是否就是存在的自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过程构成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在证明着存在的形式化,以形式作为把握存在的方法---从存在到存在形式的思维形式构成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不能引导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时---当存 在的形式出现了形式化的困难之后,当代的哲学必须首先对存在何以为存在的问题给予回答。 但是,我们在回答存在问题之前,首先要考查主体自身的存在,这一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形式问题,由于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形式的自在从来都没有被怀疑过,这就引起我的怀疑,这一问题就是:人怎样证明自身的存在。我的研究发现,西方哲学除了把人的存在作出 形式化的证明之外,即人具备的时空形式和人以自身的时空形式所进行的思维以外,没有对存在和存在的形式化给出更为可靠的证明,由此,我提出的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人类怎样证

近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

《生活与哲学》复习策略四川省邻水中学鲁会明

1主线、2主体、3主干、4原理+方法论必修4 《生活与哲学》分为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部分,复习中要把握主干知识:原理和方法论;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第四、五、六、九、 哲学思想分为3个小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真正的哲学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4块知识,12观+3 2原理,如下: 辩证的唯物论: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意识观(4个原理) 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实践观、真理观(4个原理) 唯物的辩证法:联系观(4个)、发展观(4个)、矛盾观(6个)、创新意识(2个)

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4个原理)、价值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4个原理) 哲学思想: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思考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智慧之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对具体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哲学的基本问题(解释) (1)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3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高频考点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唯心主义的2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高频考点 A、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4课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教案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六单元第4课教案 课程目标: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用;牛顿能够成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原因。 难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上帝给了人类三个苹果,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三个苹果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从夏娃摘下苹果哪一刻开始,驱动她的只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让人类有了道德和欲望。 第二个苹果击中了人类最具智慧的头脑,从牛顿得到这个苹果开始,在人类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让人类有了科学。 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掌握,让人们为这个苹果疯狂,已成为当今世界创新的代名词。 一、早期科学发明与创造 1、童年时代:1642年牛顿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名叫乌尔索普的小村庄,在他出生时父亲已去世,3岁时,母亲也改嫁了。他的童年时代是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牛顿从小就爱思考,他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人们的活动,再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一些发明和创造。 1642年,正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查理一世挑起内战的那一年,也是伽利略逝世的那一年,牛顿出生在英国北部一个叫乌尔索普的小村庄。他的父亲继承祖产,是当地一个有钱人。他的母亲汉娜是一个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牛顿快要出生的时候,36岁的父亲突然病逝。据说牛顿出生的时候身体很弱,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被雇来帮助牛顿母亲汉娜的两个女佣,被差遣去一个夫人家里拿药;很显然牛顿太孱弱了,这两个女佣取到药回来时,她们以为来不及了,那孩子必定已经死了,就坐在台阶前休息。”牛顿3岁的时候,母亲汉娜改嫁,牛顿的童年时代是和外婆一起生活的,一直到11岁母亲因第二位丈夫去世重新回到牛顿身边。 自童年时代起,牛顿就从事发明活动。还在五六岁时,他就用木工工具制作了一架木质四轮车,来帮助外婆运送东西。少年时家里没有钟表,牛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将一块圆石凿成一个日晷仪,用以计时。在格兰萨姆镇一所中学学习期间,他常常到小镇的一座山顶上观察风车,又根据风车的原理,做成了一架

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话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胡鹏林 【内容提要】由于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思想的对立而产生的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的争论,使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和美学往往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十九世纪末期随着拒斥形而上学思潮的深入而产生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使哲学美学领域产生深刻变革。在旧形而上学思想的支配下仍然以主体论美学、意识哲学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为主体,而实践美学否定了这种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使现代美学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交往理性、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与后形而上学 从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导致了二十世纪哲学美学领域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二元对立局面,亦即不再纠缠于形而上学思想和反形而上学思想。这场变革的思想渊源是从尼采开始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它主要表现为语言学的转向。哈贝马斯认为:“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然而,符号意义的中间领域现在展现了其特有的尊严。语言世界以及命题与事态之间的关系取代了主客体关系。建构世界的重任从先验主体性头上转移到语法结构身上。语言学家的重任工作代替了难以检验的反思。由于连接符号、构成命题和作出表达等遵守的规则可以从作为先验之物的语言结构中推导出来,所以,不仅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基础,胡塞尔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系,甚至批判理论最终也未能摆脱语言学转向。”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建构的哲学体系之后,形而上学思想就一直像幽灵一样伴随着哲学美学的发展,而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则是先验主体性高扬的突出表现。这种自我意识就是认知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是为了找到通向我们对于对象的内在绝对想像领域的途径,形而上学思想在此也表现为先验的主体性理论;自我意识不是先验能力的本源,而是作为一种精神本身被提到了纯粹的绝对高度。因此,哈贝马斯所说的“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就是指向这一形而上学思想的,这种主客体关系理论也就是“自我关涉的反思”,它继承了形而上学遗产,“断定同一性先于差异性,精神先于物质。黑格尔的逻辑学把一和多、无限和有限、普遍和特殊、必然和偶然相应地联系了起来,但即使这样逻辑学最终也不得不确定一元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唯心论中的统治地位。因为中介概念本身就同时贯穿着整体性和自我关涉的理性活动”。而在语言符号获得了自己特有的尊严之后,我们似乎可以从语言结构中推导出一切,分析哲学、结构主义、胡塞尔、霍克海姆等等都没有摆脱语言学的转向。语言学转向从表象上看,可以认为它是局部地避免了形而上学思想的弊端,对黑格尔所谓的同一性、精神、一、无限、普遍性、必然性先于差异性、物质、多、有限、特殊性、偶然性的思想精神有所匡正,也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无休止的争论怪圈;但是从本质上讲,语言学转向虽然把哲学美学带出了意识理论的困境,但是这种本体论语言观使哲学美学研究把语言图景的变换神化为一种充满诗意的原始事件。因此,这种新的方法论(语言学)并没有使哲学美学走出真正的困境,只是暂时缓解了其本身固有的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针对旧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也有精彩论述,他们认为必须把宗教、哲学和道德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同物质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联系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产生的过程。这种唯物主义历史观既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更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近代科学方法

近代科学方法 培根创立实验归纳法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 第一种是“种族的假相” ——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 第二种是“洞穴的假相” ——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 第三种是“市场的假相” ——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 第四种是“剧场的假相” ——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 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培根的归纳法集中体现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他尖锐地批判了亚里斯多德以及后来经院哲学中对演绎法的过分依赖,认为三段论不能给人以新知识,新的科学工具就是实验和归纳。认为科学知识是经过证明了的知识,理论的基础、原始的概念和命题是依靠经验得出来的,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因此他强调,运用归纳法必须记住两条规则: ①放弃所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而重新开始; ②暂时不要企图上升到一般的结论。 培根虽然不是个科学家,也几乎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科学实验,但他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为此,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笛卡儿创立数学演绎法 笛卡儿(Descartes,René1596-1660),法国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儿,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小时候,他对所学的东西颇感失望。因为在他看来教科书中那些微妙的论证,其实不过是模棱两可甚至前后矛盾的理论,只能使他顿生怀疑而无从得到确凿的知识,惟一给他安慰的是数学。在结束学业时他暗下决心:不再死钻书本学问,而要向“世界这本大书”讨教,于是他决定避开战争,1628年,他从巴黎移居荷兰,开始了长达20年的潜心研究和写作生涯,先后发表了许多在数学和哲学上有重大影响的论著。在荷兰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集中精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1634年写了《论世界》,书中总结了他在哲学、数学和许多自然科学问题上的看法。1641年出版了《行而上学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学原理》等。他的著作在生前就遭到教会指责,死后又被梵蒂冈教皇列为禁书,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思想的传播。 哲学上,他推崇理性,是唯理论的代表。对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持有精神与物质互不相关的二元论观点。笛卡尔的演绎法不是简单的重提古希腊的演绎法,而认为作为演绎法的出发点的命题与数学公理相类似,是直观的可靠的真理。他要求他的演绎法与经院哲学的复杂繁琐的教条相区别,而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在我的判断中;

佛教现量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佛教现量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内容摘要:现量是佛教认识论中的纯粹感性认识,意指离分别、非构造、刹那生灭的纯感觉。现量论既是佛教知识论的基础,又蕴涵着深刻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佛教信众由因明通向内明,从而获得解脱的修证方法和智慧成就。佛教教化的目的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者,觉也,佛教认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要同时做到自觉觉人,自度度人。为了正确领悟和传达佛教义理,驳斥外道,弘扬正法,佛教发展起了独具特色的认识论——因明学说。因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量论,所谓量,就是对所予对象的认识,包括认识活动、认识过程、认识方法、认识标准以及认识结果等等,一般分为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现量是感性认识,比量探讨的是揄的规则和方法,相当于西方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圣教量是值得依赖的人说的话,譬喻量则是论证中的比喻和例证。 开创新因明的陈那(约公元400年—480年)认为,“量唯二种,谓现、比二量,圣教量和譬喻量等皆假名量,非真实量”。他认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归根结底不外两类,即自相和共相,因此量论主要是现量和比量。学术界对因明学的研究历来重视比量,因为比量规则明确,分析起来路数明晰,而且可以与西方逻辑学作比较,而对现量的研究不多,因为现量理论涉及佛教独特的超感官洞见和形而上思辨,不是普通经验和理性所能完全把握的,研究对象的这种不确定性让人难以做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但是,正因为其中的形而上学思想,现量理论才成为沟通佛教真俗二谛的关节点,研究现量理论的形而上学思想对于我们了解佛教因明学说,乃至了解佛教本身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现量是离分别、非构造、刹那生灭的纯感觉 我们知道,正确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直接的感觉经验知识,一个是间接推理得来的知识,佛教逻辑也不例外。一般来说,知识的基本结构是判断,而构成判断的基本元素是概念,概念要有经验作基础,只有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概念才有内容,有了共同的经验我们才能对所传达的知识有共通理解。当然,可能由于对某种文化环境的耳濡目染,某些概念会作为既定的观念被接受,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追溯它的出身。即使一些在普通经验看来不可思议的宗教概念也有它的直观基础。譬如基督教徒对上帝启示的体验,佛教徒的多种禅定境界等。经验的内涵首先是直观性,直观是感觉的自明性,宗教经验并不缺少这种物质。如果经验二字容易造成用词上的混乱,用理量这个词表示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佛教的现量是指直接呈现的、离分别的、非构造的刹那存在的纯感觉,是直接的知识,而比量则是随后的量度,是在现量基础上主观构造的间接知识。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学案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编者:哈第十八中学杨丹[课标要求] 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概念释疑] 圈地运动——指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家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最为典型。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早期蒸汽机——最先把蒸汽动力技术的设想付诸实施的是法国工程师巴本(1647--1712)。1674年,他发明了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不久,英国工程师塞维利发明了一种把动力装置和排水装置结合在一起的蒸汽泵,由于热效率很低,容易爆炸,因而无法普及。1705年,纽可门等人合作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算得上是动力机的大气活塞式蒸汽机,被称为纽可门蒸汽机,但热效率仍然较低,且只能用于矿山抽水,不能满足新的需要,万能蒸汽机就是在早期蒸汽机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 [自学提纲] 1.哥白尼 (1)背景 ①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②人文主义得以传播 (2)贡献:太阳中心说 (3)影响:否定了嫉妒教会宣扬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的理论基础。 2.加利略 (1)贡献 ①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②开创了以 _________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___________ ”。(2)影响:为___________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的经典力学 1.内容 (1)_________定律和_________三定律 (2)作品:《_______________》 2.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