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孟子见梁襄王(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孟子见梁襄王(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孟子见梁襄王(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孟子见梁襄王(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

版第五册

1.《孟子见梁襄王》背景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0孟子见梁襄王(第一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

版第五册

●说课

《孟子见梁襄王》是其“仁政”主张的鲜明体现。孟子以儒家所特有的风范、挥洒自如的大气以及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笔勾勒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用通俗的譬喻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这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写法,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等知识。

2.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和本文生动个性的语言。

4.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就”“卒”“然”“之”等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评论,论述其雄辩艺术。

2.引导学生学会比喻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体味。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角色语气神情,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思想内容。

2.自读学习法。并结合练习积累相关古汉语知识。

●教学用具

投影仪及相关内容的投影片

●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他所宣扬的“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整体初读

1.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嗜杀(shì)沛然(pèi)浡(bó)然枯槁(ɡǎo)恶(wū)乎定

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2.重点字词梳理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孰能与之与:归附,跟随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⑥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⑦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三、归纳提要

1.孟子为什么要说梁襄王不似人君?缺乏国君的威严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具体表现在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2.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出孟子怎样的个性?

明确: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3.孟子是如何来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其中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运用比喻来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文中“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四、重点解读

1.品读一“语”和三句三答,揣摩其语气、语调及神情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欣赏品味。一“语”中,孟子犀利、生动泼辣的言辞,爱憎分明,强烈而鲜明的感情倾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率真、耿直的性格也活现在纸上。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抨击当时的残暴现

实,对梁惠王毫不留情。可以说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直截了当,一针见血,显得十分犀利。

(3)把握人物个性,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2.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贴切、生动性。

(1)《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

(2)欣赏品味。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通俗而又生动是比喻说理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及意义:

【参考答案】就:动词,靠近,接近。之:助词,无义;动词,到……去;助词,主谓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卒:通“猝”;士兵;死;最终。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3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方()

(2)民犹以为

..小也以为()

(3)然后

..敢入然后()

2.此段在论述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说说这样论述的好处。

3.文章中作者阐述了怎样的一个观点?

【参考答案】1.(1)方圆(2)认为(3)这样以后

2.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3.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绝版的周庄》 二、老师讲解《绝版的周庄》的讲课思路(一)《梦里水乡》的音乐导入 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 (二)作品介绍 (三)文本解读 1、赏赏景--品味周庄之美景 (1)品一品写美景的句子 找句子、朗读、品析 (2)找一找写美景的顺序 分组朗读"春日晨阳"的周庄和"入夜酣睡"的周庄(3)欣赏陈逸飞《故乡的回忆》 2聊聊人--感受周庄的意义 (1)沈万山的故事--周庄的富贵气 (2)三毛的故事--周庄的故乡感、家园感 3品品情--挖掘作者的情感 (1)情感最浓的是那一段? (2)这段中哪个词说明了作者情感开始变化(3)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文本提升 谈一谈对"绝版"的理解 总结: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保存好我们的民俗文化 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 (五)拓展讨论 如果你要在周庄开一个餐厅 你会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才不会辜负周庄的古典气息? (六)作业 写一篇追忆温州文化的随笔

三、集体讨论 1、本文《绝版的周庄》 是属于一篇十分唯美的散文 字里行间有一股说不出的宁静和深沉的忧郁 因此怕旅游照太过热闹 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当然只有一张画作的PPT的确显得单薄 2、本文字词比较简单 没有生僻的字词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3、的确有点辛苦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4、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在引导中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庄暴见孟子教案)

优秀教案《孟子见梁襄王》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二、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三、选题设计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 (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 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 (11)由:通“犹”。【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阅读训练】1.解释(1)语:告诉(2)卒然:突然(3)恶:怎样(4)定:安定(5)一:统一天下(6)孰:谁(7)嗜:喜欢(8)与:归附2.翻译(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用人要看他的忠诚度和可靠程度、归依企业的程度,希望能够跟企业结合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这三样东西都是对的,我们企业会给他非常大的机会去发展。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周次 4 时间 周二 地点 语文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一备课组全体成员 主讲人 朱欢敏 一、主要内容:《绝版的周庄》 二、老师讲解《绝版的周庄》的讲课思路 (一)《梦里水乡》的音乐导入 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 (二)作品介绍 (三)文本解读 1、赏赏景--品味周庄之美景 (1)品一品写美景的句子 找句子、朗读、品析 (2)找一找写美景的顺序 分组朗读"春日晨阳"的周庄和"入夜酣睡"的周庄 (3)欣赏陈逸飞《故乡的回忆》 2聊聊人--感受周庄的意义 (1)沈万山的故事--周庄的富贵气 (2)三毛的故事--周庄的故乡感、家园感 3品品情--挖掘作者的情感 (1)情感最浓的是那一段? (2)这段中哪个词说明了作者情感开始变化 (3)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文本提升 谈一谈对"绝版"的理解 总结: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保存好我们的民俗文化 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 (五)拓展讨论 如果你要在周庄开一个餐厅 你会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才不会辜负周庄的古典气息? (六)作业 写一篇追忆温州文化的随笔

三、集体讨论 1、本文《绝版的周庄》 是属于一篇十分唯美的散文 字里行间有一股说不出的宁静和深沉的忧郁 因此怕旅游照太过热闹 而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当然只有一张画作的PPT的确显得单薄 2、本文字词比较简单 没有生僻的字词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3、的确有点辛苦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4、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但没有直接由景入情 其中穿插了一个人的话题 比如沈万三比如三毛等于周庄有着密切联系的人 由这些人对周庄的情感继而转至作者对周庄的情感 显得比较好理解 过渡比较自然 在引导中 由于紧张和过分拘泥于先前备好的资料当中 因此 辛苦的引导有着过于执着的意味 在以后的教学中 会更加努力的将引导做的更加自然 学生老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本次授课主要的思路是"赏赏景---聊聊人----品品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先将"景"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和本文生动语言 [学习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习难点] 比喻手法的运用,“仁政”思想 [学习时间]一课时 [导学] 1.利用注解自主翻译全文。 2.勾划重点词语、句子。 [导练] 1.注音。 出,语人曰()卒然()恶乎定()渤然()嗜杀()枯槁() 2.找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写出通假字。 ①②③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②天下恶乎定③定于一④孰能与之 ⑤今夫天下之人牧⑥如有不嗜杀人者⑦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导思] 1.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3.从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梁襄王与孟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主备人:古维莹组员:林茂青、农志莹、潘瑾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导学案) 1.卒然沛然渤然嗜杀枯槁恶乎定 2.通假字 3.重点词 4.翻译 二、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什么治国的妙方? 明确:保民而王,制民之产,与民同乐。 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治国药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课件出示全文翻译 四、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子中的意思。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方案

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改精神为指针,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以“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讨论吸收,课后反思,经验共享”的集体备课思路,创设研究氛围,形成一种研究的工作习惯,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素养。集体备课必须立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建立最佳教学方案,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 二、主要内容 1、关注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关注教学结构的优化组合,引领深入解读。 2、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吃透教材,研究教法,关注学法,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 3、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重点探究教学过程,引导重难点突破和问题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在动中体验感悟,展示思维,发展个性,提高素养。 4、注重教案的理论框架、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应突出的重点、新意,应解决的难点,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达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 三、基本要求 一条原则:让思维碰撞思维,用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 二个效度:针对性,实效性。 三项内容: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

四个固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固定中心发言人。 五个统一: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 六个环节:熟悉教学内容,钻研教学大纲,讨论教学问题,理清教学思路,提出教学主张,设计教学策略。 七个要求:要求全员参与,注重脚踏实地,杜绝形式主义,避免空壳化;要求真诚合作,注重教学相长,杜绝信息封闭,避免虚伪化;要求集思广益,注重责任分担,杜绝唱独角戏,避免专制化;要求百花齐放,注重张扬个性,杜绝按图索骥,避免同质化;要求兼收并举,注重以点带面,杜绝生搬硬套,避免机械化;要求总结反思,经验得失理论化,写成教研论文,发表推广,杜绝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避免无效化。 四、实施方法和程序 1、集体备课以各年级文化课备课组为单位,要求各年级文化课教师全部参与集体备课研讨活动。 2、时间统一定为每周一前两个晚自习(即18:——19:40),地点为学校原定的各教研组活动办公室。 3、开学初备课组长先对整本教材每一单元的目标、重难点、教学法进行分析,根据课标要求合理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时间、内容、主备人等),交教务处备查。 4、为确保集体备课质量,要求超前备课,提倡超周备课,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3天把备课准备材料分发给其他组员,让组内同事有熟悉、研究和准备的时间。 5、创设浓郁的研究氛围,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空间,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高中语文必修5逍遥游备课综合资料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5《逍遥游》备课综合资 料大全 参考《逍遥游》预习提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谢立凡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的小动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章最后提出来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的文章深赜古奥,对于中学生,难度很大。阅读时,要注意下面两点: 第一、把握庄子的风格。这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但除了在关节眼上点明意旨外,几乎全用寓言,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第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本文主旨较难理解,但是“遵路斯得真”,只要理清思路,就不难把握。文章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

魏书生《孟子见梁襄王》教学实录观后感

观魏书生《孟子见梁襄王》教学实录有感观看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实录《孟子见梁襄王》,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纵观整堂课,无处不在体现他的教学思想以及他自创的六步教学法。 《孟子见梁襄王》是高三教材里的一篇文言文,而魏老师就用这篇课文,给初一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课。当问同学们喜不喜欢上文言文时,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既然文言文都已经编进了教材,你爱学也得学,不爱学也得学。你是烦他好,怨他好,愁眉苦脸对他好,还是喜欢好,这就取决于大家的态度。人生有很多困难,不喜欢的事物,躲又躲不开,逃又逃不了,那怎么办呢?外界环境,困难没法改变,能够改变的就只有我们自己,改变自己的态度,烦它怨它不如喜欢它;在很多人愁眉苦脸的时候,你偏高高兴兴对待问题,此时你就成功了一大半。”魏老师让低年级的同学学习高年级的课文,想方设法的增加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 这节课先导入,其导入还是花了不少时间,我觉得老师可能是想通过幽默的导入创建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能够轻松的学习。接着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大概过程就是:先解决通假字,然后三个词,接着翻译,再是解决本文主要内容,最后课堂作业,其中整堂课都穿插了朗读,主要要求的是一项一项的解决。 魏老师的课体现了他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正如魏老师自己所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整节课都在反复强调尊重大家的习惯,有什么事,咱们商量着办,愿做就做不愿做就不做。请同学发言,也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找爱发言的还是不爱发言的?),都由同学们说了算。举手表决时,为了防止别人干扰,还要求大家把眼睛闭上,超过半数的结果才成立。还反复强调七嘴八舌,颠三倒四,胡说八道,想说什么说什么,这些都体现了科学民主的教学原则。只有达到民主了,一节课才会有意义,如果老师不顾学生感受,强迫学生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反而会事倍功半。 二、上课三不讲。魏老师说:“凡是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讲;凡是学生查找资料后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凡是班干部能教会的,老师不讲。”讲到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部分时,同学们建议分角色朗读,而有同学就希望让老师读旁白,结果魏老师拒绝了,理由就是: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一概不做。同样在翻译的时候,问道想不想老师帮忙翻译,同学们都记得了这句话(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一概不做),所以不会的做的同学举手向会的同学求助,帮助同学们慢慢养成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08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在这次活动中讲《滕王阁序》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校语文教师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在那个班,学生反映很好,我对教材进一步熟悉,自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还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部分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 点面结合: 作者首先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水天相连,浩淼无边。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一派宁静祥和。 色彩绚丽: 水天相连,一片青碧而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 动静结合: 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 比拟修辞: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赋予画面以动感。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学生们终于领悟了千古名句,所言不虚。我又在学生啧啧称叹时布置学生将这两句扩写为一段散文,学生们热情很高,甚至下课时还大声背诵,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高一语文备课组个人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备课组个人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备课组个人教学计划 一、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暨第一学期的教学探索,我们的教学目标继续定位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累·整合、(二)感受·鉴赏、(三)思考·领悟、(四)应用·拓展、(五)发现·创新,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 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 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班上的“图书角”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既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 课时组合:3节阅读教学+1节图书阅读(因本学期课时紧,可隔周上)+2节课堂读写连堂课。 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介绍、美文选读等。 (四)、改变做练习的习惯 如何处理练习问题,我们尝试以下办法: 1、整合原则。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当中,在课堂上解决。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有专家说:“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内含课堂练习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学案一体化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孟子的治世精神。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进一步体会孟子生动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背景知识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doc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教案是指在教师授课之前,让教师说案标、说教材、教学过程,说教法、学法及其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的教研活动。下面是我精心为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教案范文,欢迎阅读。更多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实用资料栏目!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教案是指在教师授课之前,让教师教案标、说教材、教学过程,说教法、学法及其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的教研活动。显然,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成功的教案,不仅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节课怎样教,而且简炼精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这节课为什么这样教。本文就如何使教案更深刻、更生动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搜集和选用材料是使教案深刻生动的根基 课题确定后,你的教案能否深刻、生动,从而吸引人、说服人,那么材料的搜集和选用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教案的内容不充实,只能显示出一种浅薄,而缺乏一种厚重感。应依据哪些标准?选取哪些材料呢? 1.教学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教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2. 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原则。 3.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这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情况。 4.为了突破或分散本节难点,而需要的有关铺垫材料。 二、削枝强干,锤炼教案内容是使教案深刻充实的保证 教案的显著特点在于说理,即内容与说理的有机融合要体现在整个教案过程中。这样,靠内容的充实和环环相扣,使教案具有科学性、逻辑

性、深刻性。要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所以要对教案的内容进行锤炼,削枝强干。怎样锤炼教案的内容呢? 1. 要具有清晰的结构 能抓住听者心弦的教案,必须有一个经得起推敲的逻辑结构,要在注意把握教材自身内容联系的条件下,组织好教案的结构。 2. 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从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说教材是教案的“血肉”,结构就是教案的“骨架”,那么,教学目标是整个教案的“灵魂”。也就是说,目标确定后,教案的整个安排,一切一切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目标不能虚晃一枪,不能和教学内容脱节,还要具体、明确而全面。 3. 要分析准确重点难点 要结合教材的地位、作用、内容与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尤其要注意分析难点的位置、程度、成因和突破难点或分散难点的关键与措施,以及在难点的教与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4. 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效,即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尽可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即所选择的教法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能在学生心中弹奏。另外,教学手段的采取要从正确发挥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 5. 要设计有目标控制的,有启发性的教学过程 为了确保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设计教学程序时,从新课引入——归纳小结,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随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要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也就是说,使教学目标的控制必须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不搭花架,一锤一音,一步一印。着眼于各个环节去实实在在地完成任务。要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高三文言文一轮翻译复习 教学目标:一是以课内翻译为切入口,落实高考文言文复习。 二是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过程: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环节一:就同学们正在背诵的课内文言文为例,找一些句子让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翻译的基本技巧。 例1:夫晋,何厌之有?2分 例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分 例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分 找三个学生上黑板翻译,找学生评价,为其打分。问:你依据什么来判断他翻译的好坏? (1)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引导学生回答: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意译) 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明确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实词(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的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 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高中语文备课设计

下面是分享的高中语文备课设计。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备课设计 授课教师地区学校(通信地址) 邮编电子邮件 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口语交际·讨论年级高一学期上期学段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长。 教 学 重 点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能否把握“讨论”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 学

思 路“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 教学 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 学 资 源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一、导入新课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封面)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 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 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 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 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 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 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 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 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 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 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完整资料)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高二语文组备课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以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和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全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水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潜能,提高素质。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及选修本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中要重在阅读技巧的指导与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 三.教学基本原则 1.立足教材,服务高考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立足于教材,服务于高考。教学中既要突出文体的特点,讲清课文内容要点,又要结合考点的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前瞻性教学。 2.探究创新,推进课改 继续推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主钻研课文,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结论,而不要搞大一统,一言堂;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特点,拓展课堂内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不要浅尝辄止,小富即安;要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切磋,问难质疑,共同提高,而不要死气沉沉,机械呆板。 四.具体措施 1.落实集体备课 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同心协力,面对新教材、新内容,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资料资源共享,按照学校要求,每次备课都要有中心发言人,详细解说本单元甚至于某一课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要提出教材处理意见。备课组在听取这些意见后细致讨论,达成共识。 备课,我们也可以结对子,做到四个落实:课件、教学设计、配套习题(课内课外相结合,可以是自己拟的,也可以是拼版的,但不要随意拿来一份充数)、相关资料(有形的材料),一定要注重可用性和适用性。 我们力争每周都要搞一次集体备课,即使不能集中,大家也可以小范围交流。研讨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课例研讨,教材质疑,经验交流,就是自己教学上的一次失误,也可以说出来,避免我们之中的其他人犯同样的错误。 2.相互观摩学习 本学期备课组要多听课,在老教师上示导课的同时,备课组之间还要经常性听课,多借鉴吸收,多取长补短。 计划每两周上一堂研讨课,自己定课题,定时间,大家评议,共同提高。 3.强化课堂常规 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堂课的明确的教学目的;对教材的理解要力求广(有拓展)、透(求深入)、准(没有错误) 以上几点是从我们老师的角度谈的,以下说的是对学生的要求

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内容: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 备课时间:2018年9月27日 主备教师: 参备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研讨时间:第三周星期二下午两点半 研讨地点:行政会议室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精选3篇古代叙事散文,或记当时政治外交上的刀光剑影,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练凝重,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些篇目,有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成果,丰厚古文化积淀,学习古代杰出人物的才华和品德,汲取民族智慧,激发学生走近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施教过程中,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学生的阅读鉴赏基础,高考命题趋势,合理确定教学重点、教学方式及教学时间,努力遵循“激趣为先,教为引导,学为主体,互动探究,自主生成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鉴赏习惯,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体例、作者、内容及文史价值。 2.积累文言文中的常见常考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实词;重视辨析高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常用虚词的意义、用法;学会辨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运用有关常识规范翻译文句。 3.能够根据课题中的关键词理清文脉,概括要点;赏析精彩语段,明确古代散文的叙事特点并借鉴其出色的艺术技巧。 4.学会知人论世,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形象,汲取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品德。 教学重点: 1.落实重点字词句。 2.评析人物形象——烛之武、荆轲、刘邦、项羽。 教学难点(赏析语段): 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出色的辞令艺术。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20讲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20讲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及要求: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注意词类活用、通假、文言句式等知识。 2、体会孟子论辩进的讲话艺术和有善于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3、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同中求异。 教材简析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孟子见梁襄王》同《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一样,都同时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但角度稍有不同。《齐桓晋文之事》反映的是“保民而王”和“发政施仁”的思想;《庄暴见孟子》反映的是“与民同乐”的学说。而《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反映的是“施仁政来获民心”。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就”、“卒”、“之”、“孰”、“恶”等词语的用法。 2、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评论,论述其雄辩艺术。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 2、探究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蕴野;争城以战,杀人蕴城”。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多岁了,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朗读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重点字词音、义梳理(放第一张幻灯片)。 卒然问曰cù通“猝”,突然。 恶乎定wū相当于“何于”从哪里。 嗜杀人shì喜好。 沛然pèi形容水势很大。 然bó通“勃”生机勃勃的样子。 孰能与之:孰:谁(哪一个)与:归附、跟随。 今夫天下之牧:“人牧”相当于“牧人者”统治人民的人(国君)。 引领而望之关:伸长脖子。 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好比,“就”趋向。 出,语人曰:(省略句)“语”yù告诉。 三、学生自主翻译理解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