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到初中的几个转变

小学到初中的几个转变
小学到初中的几个转变

小学和初中有很多区别,这里就其中的几个转变谈一下

1. 小学升初中后的学生面临五大转变

第一,进入初中,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而且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强,因此刚进中学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

第二,是学习方法的变化。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中学的任课老师多,每位老师教的学生多,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个老师,而且各个老师的教法不一样。他们不可能采取像打篮球那样“人盯人”的方法。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孩子读小学时,家长下班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如果孩子回答“做好了”,家长也就放心了。这种课后只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就不能满足中学学习的要求了。

第三,是学习心理反应的变化。小学生多数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课深信不疑,而中学生一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重视、信赖,另一方面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强了,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条”。

第四,孩子生理的变化。小学时,孩子身体发育一般。进中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他们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整个个性特征发生急剧变化。

第五,是集体关系的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的集体关系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也有许多不同。在学校和班级集体里,班主任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照顾得具体而细致,实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课老师。这样,让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 小学升初中后家长面临的三大转变

第一,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十二三岁的孩子难免不贪玩,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这些贪玩的同学,就会发现在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全凭兴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最好办法是制订学习计划。督促、指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学会给自己提出目标,并能按目标要求选择方法和途径,以便使他们在比小学艰巨、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前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比较主动。如按时完成作业方面,不管老师检查不检查,按计划做到“天天清”、“段段清”,即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欠账”。在复习方面,力争牢固掌握。当他们按计划做好时,家长应予以总结表扬。还没做好时,要帮助找原因,鼓励他努力按计划去做。久而久之,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就形成了,自学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时要鼓励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校里曾经有一位同学,开始学习吃力,作业和考试时错题多。后来老师建议该生专门搞了个“错题本”。家长进行监督,作业、考试卷发下后,逢有打“×”的错题,该生总是认真思考,总结错的原因,找出正确答案,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后集结在一起,从中找出规律,弥补了知识上的缺陷。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该生遇到困难不是急躁

慌乱,不是回避,而是迎着困难上,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通过一学期努力,该生的错题越来越少,成绩迅速提高了。

第二,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指导孩子学会遵循学习规律,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学好功课不能单靠拼体力、磨时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看两个例子:

有一个期期都名列班上第一的优秀学生谈学习体会时说:“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请教。”先预习,能知道每课、每单元都有哪些具体要求,重点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这样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做作业前,先看书,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弄懂了再做作业。遇到难题,先尽能力思考,再向老师请教。这样做效果很好。

还有一位同学在谈到自己如何学习时是这样说的:“善于思考,特别是在困难面前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记住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有位数学老师问同学们从1到100的数字相加的答案,有的同学将100个数字依次相加,有的同学则将首数和尾数相加再乘以50,迅速得出5050的正确答案,这就是讲了方法,动了脑筋。”

第三,和孩子谈话“四不谈”、“五注意”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最头疼的事,但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这往往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没有把握谈话的艺术,与孩子的批评性谈话,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把握时机,做到“四不谈”、“五注意”。

“四不谈”是指:(1)吃饭时不谈;(2)孩子在气头上,头脑不冷静不谈;(3)有外人在场不谈;(4)家长心情不好不谈。

“五注意”是指:(1)要注意经常与孩子谈话,不要等出了问题,有人告状时再谈;( 2)要注意及时与孩子谈话,不要错过了教育的时机;(3)注意分析问题要全面,不要迫使孩子接受不公平的批评;(4)批评谈话也要注意适当肯定做得好的,不要全盘否定;(5)注意谈话时态度和蔼,不要声色俱厉,也不要不痛不痒。适当的挫折教育要有,适当的打骂也不是不可以,但打骂过后还是要谈。

3. 小升初后数学学习的三大转变

1) 学习系统由模块→体系

例如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都是按模块学习的,而且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很薄弱。几何不好不会影响我们行程问题学不好,数论不好不影响我们的计数的学习。从而我们小学阶段都可以哪块成绩不好,等要考试的就补习哪块。但是我们初中后,我们的知识还是按模块讲,但是每个模块之间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例如,整式乘除没学好,那么你的乘法公式就不会好,乘法公式等式不好,那么你的因式分解就不可能好,然后接一元二次方程就不好,然后一元二次函数就完了,从而在试卷里40%的题你就不会做得很好。

应对策略:我们要一步一脚印的去学习。

2) 学习习惯从突击→坚持

由于学习系统的改变,同时学习科目由3科→9科,内容的增加

(就数学较大的知识板块就有24个之多),以前那种考前突击的策略在初中肯定行不通了。

应对策略:加持学好每一天的知识。优秀的习惯=预习(10%)+学习(50%)+巩固(40%)

3) 学习内容的变化

a) 数字→字母这个是由算术到代数的转变

b) 常量→变量初中后我们经常接触含参方程、不等式等等

c) 计算性→论证性例如:初中做几何证明题时我们要求给出详细论证过程。

d) 重视结果→重视过程小学阶段我们阅卷都看结果给分,而初中

阶段是按步骤给分,解答题中只有答案给1分或者0分。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如何从小学数学转变到初中数学

如何从小学数学转变到初中数学 “怎样才能把枯燥难懂的数学学好呢?”其实,学习数学是最有意思的事情呀。也许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认同这一观点,但我却认为,只要找到了“窍门”,学习数学就会变成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此,这些小升初的孩子要想学好数学,“入门”是关键。 也许家长还要问:“孩子从小学开始已经学了六七年数学了,为什么到了初中才开始‘入门’呢?”其实,这主要是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有关。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考查的内容和目的不同。我们都知道,小学数学所学的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基本的运算等,大约到了五六年级,才出现的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此时小学数学逐渐向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过渡。而初中的数学却以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主,当然还增加了空间想象能力等。所以,大多数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初中的数学太难了! 我曾带过这样一个孩子:学生学习很认真,在小学时她的成绩特别突出。到了七年级,语文、英语等文科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数学成绩却突然下滑,而且她很努力,成绩还是提升幅度不明显,为此学生和家长感觉到很苦恼。 来这之后,我问她:“你觉得初中的数学与小学的数学有什么不一样吗?”“没什么不一样呀,就是初中的数学要难多了,有时老师讲课我听懂了,但一到我自己做题时,我还是不会做。”这时,我就明白这个孩子的数学为什么会学得这样吃力了。主要是不明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学生还是用小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初中数学。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学好数学是很难的。其实,在孩子升入七年级的那一刻起,家长和老师就要鼓励孩子扔掉“小学思维”和“小学的学习方法”,用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对待新一阶段的学习。 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小学时,当学习“用简便方法计算公式”时,方法无非就是那样几种,老师也会带着学生多次练习。在这种重复的练习中,孩子很容易就会明白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但到了七八年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也许一节课,孩子仅仅就学习了这样一个数学概念: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当孩子看到对应的练习题目时还会不知所措,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不小于60度,问这个多边形至少会有多少条边。”这是八年级数学中的一道题目,这道题目的考查点只有一个,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它考查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初中数学的这些特点,可以说,初中数学是一个“换脑”的学科,它能把孩子的“小学生思维”转变成“成人思维”。具体来讲,初中数学的“换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孩子思维不严谨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严谨;当孩子的反应不灵敏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锻练,孩子的反应就会变得十分灵敏;当孩子的思维没有逻辑性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练习,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逻辑性极强;由以上三点看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知识范围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要

如何从小学数学转变到初中数学

如何从小学数学转变到初中数学“怎样才能把枯燥难懂的数学学好呢?”其实,学习数学是最有意思的事情呀。也许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认同这一观点,但我却认为,只要找到了“窍门”,学习数学就会变成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此,这些小升初的孩子要想学好数学,“入门”是关键。 也许家长还要问:“孩子从小学开始已经学了六七年数学了,为什么到了初中才开始‘入门’呢?”其实,这主要是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有关。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考查的内容和 目的不同。我们都知道,小学数学所学的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基本的运算等,大约到了五六年级,才出现的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此时小学数学逐渐向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过渡。而初中的数学却以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主,当然还增加了空间想象能力等。所以,大多数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初中的数学太难了! 我曾带过这样一个孩子:学生学习很认真,在小学时她的成绩特别突出。到了七年级,语文、英语等文科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数学成绩却突然下滑,而且她很努力,成绩还是提升幅度不明显,为此学生和家长感觉到很苦恼。 来这之后,我问她:“你觉得初中的数学与小学的数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没什么不一样呀,就是初中的数学要难多

了,有时老师讲课我听懂了,但一到我自己做题时,我还是不会做。”这时,我就明白这个孩子的数学为什么会学得这样吃力了。主要是不明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学生还是用小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初中数学。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学好数学是很难的。其实,在孩子升入七年级的那一刻起,家长和老师就要鼓励孩子扔掉“小学思维”和“小学的学习方法”,用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对待新一阶段的学习。 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小学时,当学习“用简便方法计算公式”时,方法无非就是那样几种,老师也会带着学生多次练习。在这种重复的练习中,孩子很容易就会明白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但到了七八年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也许一节课,孩子仅仅就学习了这样一个数学概念: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当孩子看到对应的练习题目时还会不知所措,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不小于60度,问这个多边形至少会有多少条边。”这是八年级数学中的一道题目,这道题目的考查点只有一个,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它考查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初中数学的这些特点,可以说,初中数学是一个“换脑”的学科,它能把孩子的“小学生思维”转变成“成人思维”。具体来讲,初中数学的“换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

怎样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与衔接zzzz

齐心合力共谱靓湖新篇章 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与衔接之研究 根据学校总体工作的思路,结合本学期工作计划,9月1日融合办组织开展一次6年级的教研活动,主题就是如何做好6年级与小学的过渡与衔接。小学高年级的语、数、英的备课组在会上详细讲解了这届学生在小学的情况,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同时也邀请了现在7年级的语、数、英的备课组长,他们在会了讲了他们在六年级时遇到的困惑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黄校长、洪校长、杨校长、吴校长及两部的主任也参加了会议。 虽然现行的中小学教材是按照九年一贯制的课程标准编制的,但是已经由五四制过渡到六三制,而我们大庆仍然是五四制,在教教材上已经出现问题,小六教材如何处理?在小学学习了多少?初中还要讲多少?同时,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将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变化:①学生心理的变化;②学生生理的变化;③学校环境的变化;④课程内容的变化;⑤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的变化;⑥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结果致使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难以接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特别是有一些在小学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的因此滑落为学困生。如果你精心地留存小学升初中成绩单,你会发现三年后学生中考时成绩变化很大,当然学生成绩变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没有做好教学的过渡与衔接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搞好中小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会议上小学及七年级的教师从实践的层面谈了怎样做好6年级与小学的教学衔接。 一、小学和初中的不同; 1、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升入初一,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还增加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还不包括校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多、新、深、广”,这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飞跃,如果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将会造成措手不及,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2、教学方法不同 由于中小学教学内容上的不同,也决定中小学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差异: ①、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以机械性记忆为主,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老师讲课的特点是“少、慢、具体、反复的次数多”,课堂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 ②、由于初中生的记忆特点是以理解记忆为主,思维特点是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老师的讲课特点是“少而精、深入浅出、讲练结合、有主有次,既教知识又教思维、教方法、教能力”。以“点拨启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 ③、小学六年里,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讲课方法,到了初中如果学生还停留在小学的基础上,那他们就很难适应初中的教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学习方法的不同: 小学的学习方法是多记、多背、多写、以作业代替复习,学什么考什么,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遵守纪律,学习用功,成绩就会好。即:记忆+模仿!着重课堂积累,强调模范练习。到了初一,有的学生仍然采用小学那种上完课就赶作业,写完作业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的做法,结果造成学习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学习跟不上的现象。 到了初中,学习方法是:记忆+技巧+规范!着重预习,强调学会自学灵活运用。因此从初一开始就要根据知识的客观规律,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各环节的学习方法,逐步改变“先做作业后复习”或“只做作业不复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三先三

(word完整版)小学数学与初中衔接

如何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常听初一的一些学生说“这题怎么这么难啊”这类的话,而且原本在小学数学成绩不错的同学纷纷“马失前蹄”不幸落于马下,而且一落就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似乎减了几分,对数学几乎是躲之不及,更别提什么兴趣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过渡,许多同学没有抓住这一点,结果就导致了对知识不理解、成绩下滑、学习热情不高等情况频频出现。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学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着许多大的差别。简单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 小学数学中,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也就是正有理数。而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负数”。负数是一个新学的抽象的概念,完全靠理解性的知识,而负数的计算、正负号的变化想必会让同学们吃尽了苦头,而接踵而至的就是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一些问题,遇到一些难题时更是无从下手。 例如:从小学的“自然数、分数”直接到初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对于刚进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来说无异于一条深深的鸿沟。因此,同学们需要认真理解概念、多做习题,才能将这条鸿沟一点点填满,因为这可以说是初中代数的基础,基础不打好的话,学习后面的内容完全是一头雾水,到了那时再回过头来学习就太晚了。 二、从“数”到“式” 小学生在六年中学习的主要是具体的数以及具体的数之间的运算,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起了代数概念。在我们看来,“代数”,就是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数,但实际上绝非如此。初一的数学先是讲了“用字母表示数”,然后就开始深入到了“方程”,再由此展开了“包含字母的式子”这一概念,然后又开始了关于“函数”的学习。 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初中里学习的内容多是小学内容的扩展。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实际上是有很多关联的。只要从小六到初一的过度在老师的引导下,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授课教师魏晓燕 教学重点:孩子初中生活学习的变化和应对 教学难点: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和及时的帮助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 授课对象:七年级新生家长 建议授课时间:开学第一周 一、导课 各位家长朋友:孩子就要成为七年级新生了。他们正处于人生转折期,因为他们的心理和学业都面临较大的波动。在孩子准备走进初中之时,我们在此提醒七年级新生的家长同志们——从容应对“初一变化”。 二、授课: (一)七年级新生常见的问题 从小学进入初中,整个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孩子的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 1、尖子生易遭遇大滑坡 孩子刚进入初中,学习成绩很不稳定,有些曾经的尖子生成绩直线下滑,而平时学习一般的有可能突飞猛进,也有可能会更差。 初一是重新“排队”的阶段,一切变化皆有可能。其中的原因很多,其一,班级范围扩大,孩子面临的竞争对手多了,相比之下自己有可能稍逊一筹;其二,小学阶段内容不多,每次考试前都是反复训练,取得高分较容易,而初中课程多,学习方法也更灵活,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就拉大了。 2、人际交往有困难 七年级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会碰到很大困难,通常无法快速融入集体生活,而是喜欢搞小团体,找到两三个朋友后便成天黏在一起。 小团体式的交友方式有利有弊,好的一点是孩子快速找到知心朋友,在新环境中不会感到孤单,但同时一些不好的习惯也会影响彼此,比如,一个同学剪了新发型,其他两个马上跟着改变,着装方面也力求统一。家长应该提前提醒孩子,主动跟大多数同学沟通,发展健康的友谊关系。 3、叛逆心理更重:(案例)小明读七年级时,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父母则简单禁止他“玩电脑”,一味要求他放学回家必做多少作业、多少遍练习,引起了孩子的不满,既然家长在家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有意不用功,让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小明依然我行我素,他甚至喜欢看到父母不舒服、干着急的样子。升九年级后,面临中招考试,在老师真诚得体的开导下,小明才逐渐放弃了叛逆,恢复常态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并在高一第二学期和同学合作搞电脑软件获得了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二)七年级新生家长的“三大忌” 1、“大忌”一:操之过急 孩子学习成绩发生变化,家长千万不要急躁,这是正常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补救。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已经名列前茅,这时候就不要过多地强调成绩,只需要教给他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成绩

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过渡问题解答精选1精选A

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过渡问题的解答 各有关单位: 中小学教师职称过渡登记工作是我市开展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工作直接影响今后我区开展的教师职称评聘及细化完善教师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等工作。为确保本次职称过渡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就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或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作出解答,供大家参考。未尽事宜,请继续加强沟通。 一、关于过渡对象的问题: (一)幼儿园老师、公办学校的临时聘用教师、民办学校自聘的教师是否需要进行职称过渡? 答:我局所发的《通知》规定:过渡对象为在学校、幼儿园和各种教育机构等工作并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在编在岗人员。民办学校教师可以参照本办法过渡。但省、市有关部门后来下发了一份补充通知,要求幼儿园老师、公办学校的临时聘用教师、民办学校自聘的教师要参照有关办法一并过渡。 (二)已经转正暂未认定或评定职称的(研究生)教师,试用期的教师要不要登记? 答:在学校、幼儿园和各种教育机构等工作并已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才需要登记,没有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是不存在职称过渡问题。 (三)在学校工作,但所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不是中小学教师系列的,是否需要登记过渡? 答:取得职业类(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教授)职称资格,并在中小学(含职中)任教的人员,要进行登记,“过渡后“的职称名称不变(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教授)。其他系统的职称(如财务、医疗等)也进行登记,但不需要过渡为新的职称名称。 (四)教辅人员,如图书馆理员,助理馆员,需要过渡吗? 答:只要是取得中小学教师职称在编在职人员,无论他在什么岗位或转了什么岗位,也需要过渡。 (五)过渡后的职称名称是“高级教师”还是“中小学高级教师”? 答:过渡后的职称名称统一冠以“(学科)中小学*级教师”,如:“中小学高级教师”。 二、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人员过渡登记表》的填写 (一)镇教育局人员、幼儿园教师的任教学段、学科如何填写?

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过渡

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过渡 小学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 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更加严谨、逻辑性也比较强,因此,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应注意以下的方法: 首先是要记住数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定理、公式、法则等。这些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其次是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不退缩才有可能学好。 三是要学通教材。其实各种练习册中的习题都是教材中例题的变形,因此,学好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扔下教材,盲目做题,是得不偿失的。当你遇到困难时,弄明白是哪部分知识,然后找教材中的知识与例题,反复阅读,并与问题相比较,从而寻找解题的思路。 对于七年级数学其实很多学生都觉得比小学难,学数学很痛苦,

觉得数学题目多变,其实,我的认为并不是这样的,以下是我根据班上同学反应总结出来的几种方法:数学更多考的是理解,这点上课听课是很重要的,因为上课老师讲的都是重点和考点,只要上课听懂了,就已经成功了百分之七十了。 再就是很多人都去死记课本上的概念,其实,我认为这并没什么很大的作用,因为数学主要靠的是理解和运用,就算你把书背下,不理解也不会运用,那知识也还不是你的(只要能理解和运用概念和公式就行了,那些概念和公式并不一定要背。这点是很重要的),最后就是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针对当天上课所讲的,能起到反顾做用,还有一点就是提高,这是和他人拉大距离的重点,就是多做课外练习,见多点题目,拓宽知识面,能掌握更多的解题方式,一般在期末考能起到重要作用,因为一般期末考的倒数一二题都相对比较提高的题目,上课认真听,一定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点也不能走神,这样你能花最少的时间懂最多的东西,然后把你认为重要的例题记下来课后有时间就看看,如果有不懂的一定要问清楚,不能马虎。最后就是要多做题了,这就是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要多付出的努力。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学习、思路的基础上。离开个人的主动学习,任何方法都是空话。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应采取了以下做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必胜信念

浅谈小学与初中的过渡和衔接

小学与初中的过渡和衔接 小升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加,任课老师增加,多数学生都感到不适应,有些学生甚至出现消极情绪。如果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是他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对于小学教育来说,该怎样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过渡和衔接呢? 从教师观念上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连贯性。超前知识的合理渗透,扎实基础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进入初中后, 在已有的小学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更顺利地迈进新的知识领域。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小学和初中有比较大的区别。一般说来,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讲课比较生动活泼,而初中阶段相对来说就显得严肃而单调。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短时间不容易接受这个改变的,也就是说,学生开始有些适应不了了,成绩会有很明显的下降。所以,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相互借鉴,使得学生在小学到初中的转变过程中感到不是那么的突兀。 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来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初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小学阶段要多培养学生养成提前预习,主动自学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这样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上来说,在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都会发生改变。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平常能接触到的事物也随之增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成熟度都有所提高,在小学阶段有些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就会发生改变。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和学生多交流,使学生进入初中后能感受到自己的一些改变有一个连贯性,而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两个不同时期。 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工作远远不止这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使我们的小学生能够顺利地在各方面从小学过度到初中。 小初衔接的重要性 对于新升入初中的孩子们,因没有重视小升初的衔接从而产生不适应的例子比比皆是,主要的类型有: 第一,对初中新环境的不适应,尤其是到一个新的学校、接触新的老师、同学,难免会出现排斥的现象; 第二,对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升入初中后,学习科目明显增多,课程量也明显加大,许多孩子对这种突然的“量变”感到很不爽,甚至会出现厌学的心理; 第三,对思维方式的转变不适应,一些小学的牛蛙们初中数学成绩突然下降,多数是因为过分依赖小学的思维方式,如果思维方式不转变,初一可能相差不大,越往后就会越来越吃力,家长们一定要重视。 对付这些“不适应”,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初中的学习状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提前准备,做好衔接,一定要重视到小升初衔接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孙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放在小升初上,再合适不过。 学习上要迈过五道坎

小学到初中的改变

紧张激烈的小升初考试结束了,但孩子们的学业还在继续延伸着。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更深刻更广博的知识,更激烈更长久的挑战。尤其是在数学学科,学生们面对的转型不仅仅是学习方法上的,更有对过去的长达六年的思维方式的改革。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上了初中后原本在小学优异的数学成绩屡现危机,甚至有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认为初中数学就是一个永远做不完的大题库,理不出头绪,找不到尽头,枯燥无味。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学生们学好初中数学,初中数学小学又与数学有哪些不同呢? 一、知识范围的变化 1、数的范围的扩大 在小学里,数学所认识和运算的对象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数,对数的认识的范围限于正整数和正小数。这些数都是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进了初中后,学生所认识的数逐步扩大到实数范围内,引进了有理数的概念, 同时数轴、相反数、绝对值、负倒数也一一登场,进一步的数的运算也相应的从小学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上升到了乘方、开方运算,这是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2、从数到式的跨越。 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数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他们的印象中,数是一个具体的、能代表多少的表示符号,而在初中“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了“式”的概念,从而研究式的运算。这是从“数”到“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由此逐步推进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在认识上要完成两大跨越:其一为从常量(具体的数)到变量(代数式)的跨越;其二为用变量研究变量——函数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一大转折点,是从具体到一般、到抽象的飞跃, 3、从认识图形到几何证明 在现行小学数学里,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阶段,这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基础,但却对其相应的性质特点与相关定理不大了解。而在初中,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特点和相应定理进行对某一几何问题的推理论证是初中数学的一大特色,它和小学数学中的研究方法是极不相同的。在小学数学里,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有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但在初中数学里,这是一定要经过推理论证后得出的。 二、思维方式的变化: 1、由以机械记忆为主到注重知识的类比归纳想象的变化 在中国,小学生的背书能力有目共睹,甚至像数学这样的学科,一个学生只要能将基本的公式,老师上课讲的题型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下来,也能得到八九十分。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在初中便会瑕疵百出。因为初中数学的内容增多,知识之间的关系增强,逻辑抽象程度不断提升,而且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归纳、类比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与想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懂得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机械的记忆。 2、由以认知科普为主到由以分析研究为主变化 小学时学习到的一些概念往往是认知性的,如“认识圆”“认识负数”等等,这就决定了知识内容的安排上需要进一步推理和思考的内容较少。而在初中,对于圆的研究就变得相当的系统和深入,性质定理相对复杂。再比如解方程,等式运算是解方程问题的核心。中小学所学习的方法是利用等式的性质,但是小学只止步于等式两边同加减,而初中数学,随着学习的深入,分母、括号等运算的加入,就必须对解方程的认识与研究也要相应提高。 3、认识事物和处理方式逐步转变。 这里不妨举一个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小例子:小学解应用题所使用的方法是倒推法,使许多学生在中学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还习惯于利用倒推法,于是就将未知数等于计算式,在实际中我会立刻纠正学生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用直接的表示方式表示问题中的各个量,然后运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在认识了这些转变之后,相信我们便不难从中找寻到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所以便更期待多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们走出过渡期,早早的进入状态,争取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屡创佳绩!欢迎关注本系列(二)详细讲解一下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

初中是学生从小学向高中过渡的阶段

初中是学生从小学向高中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都趋于成熟。情感表现热情但肤浅,自制力和毅力有所增强。但时有脆弱的表现,个别学生的逆返心理较强,怎样管理好这个群体,使一盘散沙成为坚强的集体,是我们所有初中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全体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 对初中班级管理这个课题,我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里只就我这几年来班级管理的情况,谈我个人的体会。对与不对,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班级管理中的误区 我们有些老师常常说:“我们班学生特老实,可听话了。”说者常常沾沾自喜。认为学生听话的班级=好班级。这正是我们班级管理上的一大误区。 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中学生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如果我们用刻板的管理方法,学生不能胡思乱想,乱说乱动。那样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就得不到培养。学生是老夫子,班级是一潭死水,这是不足取的。 误区之二:学习好的班级=优秀集体 有些人片面地以为,学生知道学习就行了,别的事就不用操心了。学校班级管理的唯一目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否,学生都学习了,不仅不能放松班级管理。恰恰相反,越是那样的班级越得加强管理。 误区之三:班干部负责的班级一定能成为优秀班级。所谓班级管理就是抓住几个班干部就行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建立良好的班干部队伍,只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决不是唯一的途径。 误区之四:什么管理不管理的,还不是老师几句话,这种观点大错而特错。班级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好一个集体是一门艺术,它需你付出汗水,潜心研究,使之日趋完美。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走出误区。使我们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只有那样,优秀的班集体才会形成,学生素质才能提高。 二、优秀班级体建成的条件和标志 管理班级,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几十个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并不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核心,自觉的纪律,正确的舆论,以及团结,勤奋好学的风气。健全的集体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组织和培养班级体,既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也是进行教育的手段。但是,班集体不会自发地产生,必须通过班主任深细致的工作才能形成。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三、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每个国家都有《宪法》,教育界有《教育法》,工人有《劳动法》,商标有《商标法》。随着各种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国家也由“人治”转向“法治”,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立形式,建立班级自己的规章制度,我们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的依据是《中学和琮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每一个学生知道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如:我们制订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值日生工作细则》、《活动课规则》等。新生一入学,先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然后全班学生讨论各项细则。初一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制定规章制度时,细一些,方方面面都要有章可循。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可删去,以免束缚学生的能力。 2、培养班干队伍,建立反馈网。中不生的班主任教师和小学不一样。中学老师每天只有本班一节课。大部分时间不能跟学生在一起,所以班级发生的事情不能及时处理。往耽误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再者,初中生模仿能力强。记不得哪位哲人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也是带动全体同学走向进步,建立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

浅谈小学到初中的数学过渡教学

浅谈小学到初中的数学过渡教学 楚门二中洪环 关键词:主动思考培养兴趣恒心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出发来谈谈如何掌握七年级上的基础知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着较大的区别:小学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许多学生在小学的数学基础相当好,可升入七年级不久,就感到学习数学不那么得心应手了,甚至学习成绩还下降了不少。那么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七年级数学,为顺利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起好步打好基础呢? 1 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初中学习只是小学学习的一个自然延续,能学好小学数学,就一定能学好初中数学,当然,信心是要有的,但也不可盲目乐观,要知道,学习是一项艰苦且长期的脑力劳动,对多数人来说,顺利和挫折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如果对学好数学不仅抱有信心,而且还有恒心、有毅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那么成功就会伴你同行。 2 重视改进学习方法进入七年级阶段,小学里的许多学习方法已不再适用 越来越多的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归纳等环节才能巩固和深化。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有两个字:主动,要求: 首先主动看书。有很多同学将数学与做题等同起来,这偏见,要知道,中学数学课本是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主动看书,就难以熟练地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 法去准确、迅速而又灵活地解决那些变幻无穷、精彩纷呈的数学问题。 其次主动思考。有的同学说:“上课时,老师讲的我一听就懂,可课后自己做题就不会了 ,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同学上课只是被动听讲,动脑筋少,缺乏主动思考。再次主动做题。学好数学,要大量做题,当然不能盲目进入题海,我们要有选择的做,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好题要在笔记上归纳、总结。学会做一个典型题就会做这一类型题,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做题水平就会有所提高,就能克服遇到一些智力题而束手无策了。: 3、加强数学概念学习:

小学教育小升初如何过渡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小学升初中的平稳过渡小学升初中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过渡时期,如果家长不注意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生活,面对环境的陌生,科目的增多,考试的频繁等等,孩子就不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还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刚升入初中的孩子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教育者为学生、家长解疑释惑是应尽的责任,希望我们的孩子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一、学习方面 1、学习内容的变化。 在小学,学习科目上,学习任务不太重,没有升学压力。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除语文、数学、外语,以前被当作副科的历史、地理、政治、生物也要进行相应的会考,分数折合列入中考总分中。学科的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因为学习的科目增多,所以,相应的作业量也加大,这成为很多孩子最不适应的一大原因。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淡化,单纯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学生很多。 2、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经常会听家长抱怨,“孩子不会学习,没有学习方法”。其实什么才是学习方法,因人而易,适应适合最重要。升入初中后,学生一要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短时高效的完成每一天的任务。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反馈)。这是学习的最基本方法,但能够将

这五步有效的完成并不容易。这里说几个重要的环节。 课前预习,考查的是学生自学能力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的讲解下,会很快掌握。家长要给孩子指明预习的目的,并检查孩子完成的情况,重点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几次以后,孩子就会自己预习了,而且预习效果会不断提高。不会自学,就是在学习上不会自己走路,总靠着老师的拐棍是走不了长路的。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发挥自学能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升学成功的重要因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最基本的途径,家长应多给予引导,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学。 课堂上认真听课很重要。现在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一些辅导班,大部分的新知识学生都在放假学了一遍。这使得很多孩子在课上听课状态不好。老师在课上进行适当的扩充,学生有时就会疏忽。听课时,要调动各种感观,同时记笔记很重要。有的孩子光会听手就不会动了;要不就是只顾写,老师下一步讲的内容就没听到。记录黑板或大屏幕的内容时,一字一抬头,学生课堂速记能力不好,也应该是家长在家训练的一个项目。 反馈总结就是小考,家长一定要关注每一次小考的成绩,小考出现的小问题都应该重视,它可以反映出孩子学习上的弊端。准备错题本,经常翻阅,加深印象。 二、特长方面 一些特长技术的学习,现在很多学校都有相应的特长培养,学校和区教育局都非常重视,如:管乐,运动队,等。孩子在这些活动中

如何从小学成功过渡到初一

如何从小学成功过渡到初一 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因而有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不适应,这就使相当多的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从而产生畏惧感。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完全能够良好过度。下面给大家几点建议: 1.调整心态,笑迎挑战 以前有的孩子有过这样的疑惑:多少人没有学过数学,不都活得好好的吗?那些烦人的公式、定理对现实生活有啥意义啊,买东西时你知道100块钱咋给它破开找钱就得了呗! 可现在随着学习知识越来越深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要以数学做强大的基础。物理中的力、热、光、电各大课题,计算机中的编程开发、软件应用,都要用数学,这些都显而易见;很多工科方面的都要用到大量的统计学的原理,生物、化学的研究与应用都要用到大量数学规律,就连绘画、建筑、美学等都是很需要数学的!所以数学千万不可小觑。等你真正发现数学的魅力时,你定会爱上它的。 2.学习方法是关键 你在小学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哦。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对于数学课发言同样很重要。一个思维活跃、肯于动脑、发言踊跃的学生,学起数学来定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另外,想要出类拔萃的你一定要自觉地培养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着重预习,学会自学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往往不那么重视,你会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慢慢地就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②专心听讲,乐于思考 课堂45分钟最为关键哦!你要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自己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③规范作业,强化训练 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中后,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解题格式不规范,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为此,你要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养成自觉订正的好习惯。 ④及时小结,温故知新 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错题本,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3.一个必备的能力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一个人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目前孩子们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孩子的计算能力不高,经常导致计算错误,从而直接影响了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的学习。有些家长对计算能力的训练不是太重视,一直都以为是孩子粗心大意才会算错,其实计算题的训练能帮助孩子提高他的思维敏感力、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在心理上更会提高孩子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家长对训练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应该有必要的重视。

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过度衔接

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过渡衔接 七年级,是小学与初中衔接期,是人生的一个“紧要处”,能否顺利度过,关乎孩子的前途、发展。 几乎每位升入七年级的同学都认识到了上好七年级的重要性,他们会暗下功夫,一定要在新环境里从零开始,好好努力:小学优秀的同学,决心在中学仍然走在队伍前列;成绩中等的同学也暗暗努力,争取做个优等生;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深信自己的潜力,发誓要打个翻身仗。 然而,许多雄心壮志的同学,在上了七年级一两个月,就开始陷入“三难”局面,即心理上难以承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同学下的决心大而空,只知道说“到中学要好好的”,可是思考不细致,行动没标准,稀里糊涂地过日子,结果不但不是“好好的”,反而是“坏坏的”。因此,要顺利度过小初衔接期,上好七年级,就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决心上,要了解一些上好七年级的必备知识,从心理、生理和物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认识小学与初中的不同 小学六年级升入七年级,其实年龄只长一岁,但学生遭遇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孔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清这些即将发生的变化,为学生尽快适应七年级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必要。 就环境而言,中学和小学是不同的。学校教育管理上,中学不再像小学那样盯得紧、管得严、扶得多,而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内容上,中学课程一下子增加到11门,表现为“多、新、深、广”;教学方法上,教师一改小学时的“直观形象”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点拨启发”、“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习方法上,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时,心情是兴奋和期盼的,他们对未来的中学学习生活充满好奇。此时教师和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加强教育与指导,引导孩子及早做好进入初中学习的思想准备,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不忘自己将是一名中学生了,实现由小学到中学的平稳过渡。 由于初中与小学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彼此之间又缺乏足够的沟通与 了解,因此在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过程中存在着四大差异。 一、学习任务差异大 升入中学,面临的是学习中明显出现很大的变化:教材多、课程多、任课教师多。学习科目从小学两三门课增加到了近十门,每科都有专门的授课教师,每科都很重要。例如小学时科学课被视为很不重要的副科,经常因为没有专门的教师而被“挤掉”,到了初中,它却是中考的重要科目,原来小学一册书的内容到了初中甚至还不到一章内容。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大堆学习任务,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时常感到手忙脚乱,难以适应,衔接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陡坡。 入学前,很多同学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为自己由小学生荣升为一名中学生激动不已。短暂的兴奋过后是现实的、比较辛苦的军训。就是说经过松散的暑假,突然紧张起来,很多同学不适应;其次又来到了陌生的环境,对新同学、新老师陌生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自己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的不习惯和无力感(军训结束还要适应不同于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所以不少同学开始回忆过去,怀念家里的各种好,也有的同学开始恋旧甚至抱怨:还是小学好、小学的老师好、小学的同学好、、、实际上,这些都是不适应的表现(现场调查:有这种类似感觉的同学请举手)。可见,不适应是每个同学正在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我们成年父母,如果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也有很多不适应感),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接纳这份不适应 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环境的改变(适应新的任课老师)。经过班会课的自我介绍已经认识了新同学和班主任,开学后要面对所有学科,大约11个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老师性格、教学风格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的孩子逐个适应。 二是学习内容的改变。小学主科只有数学、语文两门,初中一下子增到7 门而且课程的增加与内容的加深让孩子有点不适应。所以进入中学之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的负担重了。 三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中学教师的讲课方式与小学教师有明显的不同。在小学阶段,保姆式的,孩子习惯了被教师牵着手走路。一个新知识,老师往往不

解读初中及小学五大不同

学习篇 解读初中与小学五大不同 露在小学的时候,她成绩优异,深受老师的喜爱,可真到了初一以后,她觉得初中老师讲课太快了,而且也不如小学老师讲得那么生动形象,对她的关心也少。一学期下来,她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大。 实际上,初中与小学相比,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起了很大变化,这就对孩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改变认识,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顺利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一、课程设置和要求不同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小学开设的课程以外,初中还增加了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初二、初三还增加了物理、化学,而且每门学科的容都趋向专门化和系统化,如数学,小学是学算术,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另外,学科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概念性强,提高了对空间想象力的要求,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题目的难度与小学相比也加大了许多。由于初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阶段的学习是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要当堂理解并全部掌握教师讲授的容,并及时做好课后复习,整理笔记。初中老师讲课的速度比小学老师要快得多,如果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缺漏。由于知识连贯性强,少上一课,将影响一个环节。因此,家长必须督促孩子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以降低小升初衔接上的坡度。 二、课时安排上不同 初中课堂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比小学少,课作业练习时间少,巩固知识的方法与小学也不尽相同,初中教学更多需要学生课后不断思考总结与提高。 小学生每天回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作业,因为作业完成了,今天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初中的作业是多样的,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只是当天课程的巩固或者是第二天的预习,而中学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初中生必须做更多的课外作业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步伐。有部分学生会说,我每天作业都完成了,为什么我的成绩得不到进步呢?当孩子产生这样的困惑时,家长需要指导孩子学会自己整理知识,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类和综合;告诉他,课听懂、作业会做仅是初级阶段,还要追求融会贯通和熟练运用。培养孩子学习上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教会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能力。 三、老师教学方式不同 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活泼,他们比较重视使用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变换形式、创设情境、学娱结合,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适应。可升入初中后,根据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老师往往注重引导孩子由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的课程中规律性的知识越来越多,由于学习容的变化,初中老师上课的时候更注重讲清概念,课堂上分析演示较多,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形式多样。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学,开动脑筋听。教师在课堂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四、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初中则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老师不可能再天天盯着孩子,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觉性、主动性是初中生必须过关的。对此,家长在孩子刚入初中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习功课,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教会孩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