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近代以来西方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导学案

第八讲近代以来西方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一、命题角度猜想: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关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第一,要保持房地产长期平稳和健康发展。如果盲目发展,出现经济泡沫,一旦破灭,不但影响房地产市场,而且会拖累整个经济。第二,什么叫房价合理回归?我以为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合,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现在我能够明确地告诉大家,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所以,调控不能放松。如果放松,将前功尽弃,而且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不利于房地产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第三,房地产的发展,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手。但是政府这只手也不能够缺少,因为它更具有稳定性和促动公平。

自近代以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市场这只看得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相互作用。在复习中,一是要理清西方经济思想发展的过程,二是要把重点放在相对应的经济政策复习中,三是明确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建设要吸取全人类文明成果等启示。

二、知识储备摘要:

1.重商主义(16至18世纪)。

(1)诞生背景

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于西欧社会的一种经济思想。15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到了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而崩溃。所以重商主义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步。同一时期产生两种社会思想——人文主义和重商主义,其中有其深刻的根源,即当时社会上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持续积累是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封建制经济正在被新的商品货币经济所代替,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旧式贵族变成了真正的商人,它正反映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变化。重商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2)主要内容

①认为金银就是货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

②生产仅仅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流通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利润在流通中产生。

③只有各国之间的流通才是财富的源泉。

④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其基本原则是“少买多卖”。

⑤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活动,利用行政措施和立法手段,使金银尽可能多地流入国内。

(3)历史作用:

重商主义主张的经济政策,在历史上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在西欧,英法等国因为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积累了大量货币资本,促动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自由放任主义(18世纪——20世纪30年代)

(1)诞生:与工业革命同步,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劳动价值论”,创立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1852年,自由贸易被认为是英国的国策。

(2)内容: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策体现:在国内实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防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如英国改革议会,降低财产限制资格,提升新兴城镇代表比例,废除《谷物法》、《航海条例》等贸易保护主义法律等。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如发动对华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实行“门户开放”等。

(4)作用与地位:促使人的自由和解放,使社会财富大量增长;致使社会分化加剧,矛盾加重。是英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基石,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持续巩固和完善的理论基础。

(5)现实意义:中国已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放向,自由竞争是中国长久的政策选择。但本次金融危机也同时昭示,政府必须增强对市场的监管。所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有其现实意义。

3.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1)诞生: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中提法成为资本主义主要国家主要的政策依据。

此前,其思想已影响美国的政策选择。

(2)内容: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人们消费水平不足而使整个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所致,主张政府使用经济手段对国民实行实行积极干预。

(3)政策体现:罗斯福新政实行全面的国家干预经济,如实行赤字预算、公共工程、工业计划等;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遵循这个思路,直至美国提出“伟大社会”、“新边疆”等计划。

(4)作用与地位:促动社会分配更加公正,就业得到保障,危机得到缓解。但也使国家财政赤字开始高企,企业效率有所下降。

(5)现实意义:面对当前经济困难,中国政府提出了刺激内需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面对大量的返乡农民工与大学生的变业困难,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凯恩斯主义有其现实意义。

4.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20世纪80年代)

(1)内容:反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国家实行赤字预算,提供就业来干预经济;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于扩大供给而非创造需求。所以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管制,增强市场的作用;主张减税,刺激人们投资与工作的积极性。

(2)政策体现:里根时期削减政府开支、实行大规模减税的政策主要体现了货币学派观点;克林顿时期大力发展IT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的需求,再用新的需求来促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3)现实意义:经济危机一般都需要产业升级才能根本摆脱,特别对现今中国,面对金融海啸之“危”,产业升级才是“机”,供给学派的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新经济

(1)内容及表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经济现象。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增长;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等五个方面。

(2)评价: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世界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三.几点启示

1.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制定相适宜的经济战略。2.经济危机会迫使政府实行反危机调整中,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难得机会和一种推动变革紧迫信号。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的“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3.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2020年中国经济8项政策措施

2020年中国经济8项政策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部署了2020年经济工作,明确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记者梳理发现,明年以下这8项政策措施将会影响你我的钱袋子,也有望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炒房行为将严格受限 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一表述引发高度关注,可以预期,明年想要投资投机性购房,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炒房行为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住房属于居民最基本的耐用消费品,功能是居住,基本属性不是投资品,不是用于投资和投机赚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这意味决策层清醒认识到房子的定位,不容忍投机的泛滥,如果采取措施真正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未来有助于房地产市场挤出泡沫,显现真实的

供求关系,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养老保险将迎顶层设计 会议提出,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动作频频,今年首次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同步调整基本养老金,总体上涨6.5%左右。人社部在10月25日透露,养老金并轨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启动了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工作。 在专家看来,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收支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出台非常必要。 减税、降费将加大工作力度 ——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有望减轻 会议提出,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 回顾2020年,官方减税、降费的措施不断,包括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下调、普通化妆品取消征收消费税,16种不动产登记收费减免,等等。而近期又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设计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西方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1

第一章导论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参见教材P3)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参见教材P4)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参见教材P4)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参见教材P8)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 P11)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参见教材P16)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参见教材P16) 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参见教材P17)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西方经济学导学(本科)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导学》(本科)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A 6.C 7.B 8.C 9.A 10.C 11.B 12.A 13.C 14.C 15.D 16.A 17.A 18.B 19.C 20.A 21.C 22.D 23.C 24.A 25.D 26.A 27.D 28.C 29.C 30.D 31.C 32.C 33.C 34.B 3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D 3.ABC 4.ABCD 5.CDE 6.ABD 7.ABD 8.AB 9.ABE 10.ABD 11.BCE 12.ACDE 13.ABD 14.ABD 15.BDE 16.ACDE 17.ABD 18.ACE 19.BCDE 20.ABC 三、判断 1.×2.√3.×4.√5.×6.×7.× 8.×9.×10.√11.×12.×13.×14.×15.√16.√17.√18. √19. √20. ×21. √ 22. √23. ×24. × 四、名词解释 1.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3.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即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4.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5.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6.卡特尔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垄断厂商就美国微软公司品的市场价格、产量分配和市场份额而达成的一种公开协议,其目的是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控制市场。 五、计算题 1.已知一垄断企业成本函数为:TC=5Q2+20Q+1000,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Q=140-P,求:(1)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梳理·基础知识] 一、“市”在历代的发展(d)

二、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c) 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如夜市、晓市、草市等。 2.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3.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而衰。 4.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中期后,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群体活跃,如明清时期的徽商、晋商等。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唐宋的城市布局与“市”的变迁 史料

[识图解史] (1)图一中①指固定的长安“东市”“西市”。图二中②指重要街道及商业繁华地区。图示反映唐长安到宋汴京“市”怎样的发展? 提示: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且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繁多。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提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了商业都会的崛起。 要点二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认识 史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 [读史用史] 史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 提示:专业化城市出现。 史料二史载,浙江新昌县在“成化(明宪宗的年号)以前,平民不论贫富,皆遵国制,顶平定巾,衣青直身,穿皮靴,鞋极俭素。后渐侈,士夫峨冠博带;而稍知书为儒童者,亦方巾彩履色衣,富室子弟或僭服之。” [读史用史] 史料中服饰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及社会信息? 提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精练·核心素养]

西方经济学导学(第三章参考答案)

第三章效用理论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3.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4.家庭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5.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6.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7.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点时,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五、计算题1.已知某家庭的总效用方程为TU=14Q-Q2,Q为消费商品数量,试求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是多少。 解:总效用为TU=14Q-Q2 所以边际效用MU=14-2Q 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应该为零。即MU=14-2Q=0 Q=7, 总效用TU=14·7 - 72 = 49 即消费7个商品时,效用最大。最大效用额为49 2.已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TU=4X+Y,如果消费者消费16单位X和14单位Y,试求: (1)消费者的总效用 (2)如果因某种原因消费者只能消费4个单位X产品,在保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消费多少单位Y产品? 解:(1)因为X=16,Y=14,TU=4X+Y,所以TU=4*16+14=78 (2)总效用不变,即78不变4*4+Y=78 Y=62 3.假设消费者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U=X2Y2,张某收入为500元,X和Y 的价格分别为P X=2元,P Y=5元,求: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最佳组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学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 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 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分 析土地兼并的原因和抑制兼并的措施。 2.从历史解释角度把握“重农抑商”概念,并从史料实证 的角度剖析该政策。 3.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 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概况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抑制土地兼并 (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 (2)措施: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概念阐释]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税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 (1)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2)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西方经济学导学多选题全

满足需求的条件包括(B愿意购买D有能力购买) 影响需求亮的因素包括(A价格C收入D个人偏好E时间) 需求定理是指(A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需求量减少C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E商品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满足供给的条件包括(B有商品D愿意出售) 影响供给量的因素有(A价格C成本D自然条件E时间) 供给定理是指(B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D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E商品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均衡价格就是(B供给价格低于需求价格,同时供给量也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C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上的价格) 政府对商品的调节通过价格进行,其对价格实施(C支持价格E限制价格) 需求的价格弹性种类有(A、E>1 B、E=1 D 、E<1)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A购买欲望B商品的可替代性C用途广泛性E商品的使用时间) 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有(A、E>1 B、E=1 D、E<1 E、E<0) 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种类有(A、E>1 B、E=1 D、E<1 E、E=0)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有(A生产的难易程度B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C生产技术E难易保管) 以下关于需求弹性的论述,正确的是(B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则直线上的各点的需求弹性不相等C 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则直线上越往左上方的店需求弹性越大) 以下关于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论述中正确的是(B如果商品富有弹性,则降价可以扩大销售收入D如果商品富有弹性,则降价可以提高销售收入E 如果商品为单位弹性,则降价对销售收入没什么影响) 以下关于收入弹性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收入弹性就是消费者收入变化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影响C如果收入弹性小于0,表示这种商品时低档商品D从宏观上来说,如果某商品收入弹性小于1,说明人们对这类商品的需求的增长速度小于他们的收入的增长速度E从微观来说,企业提供的产品如果收入弹性较大,则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是(A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量大C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递减E 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消费者的剩余是指(C需求曲线之下,价格线以上部分E 消费者从商品的想法中得到满足程度大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包括(B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D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想交E在无差异曲线的坐标图上,任意一点都应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B是负的C具有递减的趋势D等于该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E 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消费时,而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 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A消费者收入D商品价格) 下列属于低档商品的是(A收入效应XX=-2,代替XX=3 C收入效应XX=-5,代替XX=8) 下列属于正常商品的是(A消费者的收入增加80%,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40% B消费者的收入增加80%,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90% D已知某商品价格下降时,代替效应XX=3,收入效应XX=5) 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主要有(A劳动B资本C土地D企业家才能) 短期的总成本分为(C不变成本D可变成本) 短期成本分为(A短期平均成本C短期总成本D短期边际成本)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A在产品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最后一个单位投入要素代替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技术上的比率C负的,并且呈递减趋势) 在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点上,(A、MP/P=MP=....MPI/P B、MRTS=MP/MP=P/P D、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规模报酬的类型有(A规模报酬递增C 规模报酬递减E规模报酬固定) 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A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上升C 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E 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下降) 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区域,(A长期平均成本小于等于短期平均成本E长期平均成本与各短期平均成本相切于短期平均成本的左侧)

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学习目标】 能知道“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在这一认识基点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 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间的深层关系; 【知识导学】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首倡: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历代大多沿行。 2、含义:也叫“”、“”,都是强调要发展,限制和的发展。 3、目的:维护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的考虑。(《吕氏春秋》特别强调其作业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 4、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巩固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徭役征派和国家赋税的主要充当者。 5、商人的地位:西汉初年,商人地位很低,但越来越强。汉武帝推行、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直到唐代,西汉时确立的,一入市籍则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的平等地位,在上和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才开始转变。 6、影响:历代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受到压抑,而和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知识点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王朝统一,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秦统一货币,通行,也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 2、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这就是所谓“”。汉武帝

时代时代开始实行制度。 3、直到,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市的 也受到限制。政府对和的严格管制,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 4、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的方式加以控制。 知识点三、“海禁”的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和限制的政策称为“海禁”。 2、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的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止。顺治年间相机颁布“”和“”,不许“片帆下海”。 3、明代到清代短暂的实行所谓的对外开发,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实质上具有的性质,仍然禁止。 4、“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之前,这种政策扼杀了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和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资料卡片】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含义:(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3、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4、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的发展,使得新的生产关系的萌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编制人:杨友亮审核人:杨友亮审批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用红笔画出重点词句。 2、自主完成【基础梳理】、【合作探究】,用红色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上课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理解“重农抑商”。 2、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基础梳理】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确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问题导引1.材料链接:“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史记·商君列传》思考:“本”、“末”分别是指什么?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确立了什么经济政策? 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重农抑商政策。 3、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问题导引2.材料链接: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记·货殖列传》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政府抑商的原因。 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诱使农耕者弃农经商,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4、目的 ①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目的: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③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问题导引3.材料链接:“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①。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②,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③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思考:材料反映出重农可以产生怎样的作用?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5、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2)抑商: ①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例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的政策;西汉时确立商人应入市籍的制度,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这些事例表明西汉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②实行专卖制度,限制民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例如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③对民营工商业不断加征赋税。 例如: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即“重租税以困辱之”。历代往往有多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④宋以前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 宋以前,商品交换场所---市(包括草市)都是政府设官管理的官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⑤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民间海外贸易。 ⑥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6、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7、影响: (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思考1: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关系? 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地发展。 思考2: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工商业经济仍在不断地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要因素:政府的某些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例如: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半两钱)。历代统治者对外实施开放政策;历代统治者重视水陆交通的修建;北宋政府对“市”的不限制政策;唐宋以后的赋税制度改革等等。 二、“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注意:是禁止民间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在官方控制下进行。 明清官方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主要体现为: ①朝贡贸易:

西方经济学导学计算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导学计算题答案 五、计算题(第二章:供求理论P17) 1.令需求曲线的方程式为P=30-4Q,供给曲线的方程式为P=20+2Q,试求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 解:已知:P=30-4Q,P=20+2Q价格相等得: 30-4Q =20+2Q 6Q=10 Q=1.7代入P=30-4Q,P=30-4×1.7=23 2.某公司对其产品与消费者收入的关系估计如下:Q=2000+0.2M,Q为需求数量,M为平均家庭收入,请分别求出M=5000元,15000元,30000元的收入弹性。 解:已知:Q=2000+0.2M,M分别为5000元,15000元,30000元 根据公式:分别代入: 3.某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3Q=10,求P=1时的需求弹性。若厂家要扩大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策略? 解:已知:P+3Q=10,P=1 将P=1代入P+3Q=10求得Q=3 当P=1时的需求弹性为1/3,属缺乏弹性,应提价。

五、计算题(第三章:效用理论P28) 1.已知某家庭的总效用方程为TU=14Q-Q2,Q为消费商品数量,试求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是多少。 解:总效用为TU=14Q-Q2 所以边际效用MU=14-2Q 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应该为零。即MU=14-2Q=0 Q=7, 总效用TU=14·7 - 72 = 49 即消费7个商品时,效用最大。最大效用额为49 2.已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TU=4X+Y,如果消费者消费16单位X和14单位Y,试求: (1)消费者的总效用 (2)如果因某种原因消费者只能消费4个单位X产品,在保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消费多少单位Y产品? 解:(1)因为X=16,Y=14,TU=4X+Y,所以TU=4*16+14=78 (2)总效用不变,即78不变 4*4+Y=78 Y=62 3.假设消费者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U=X2Y2,张某收入为500元,X 和Y的价格分别为P X=2元,P Y=5元,求: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最佳组合。 解:MU X=2X Y2MU Y = 2Y X2 又因为MU X/P X = MU Y/P Y P X=2元,P Y=5元 所以:2X Y2/2=2Y X2/5 得X=2.5Y 又因为:M=P X X+P Y Y M=500 所以:X=50 Y=125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不断升温,经济学者纷纷阐释自己的观点,而著名学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在4月底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欧盟驻华使团共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2004:政策分析与经济展望”高层报告会中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对于今年中国经济是不是能够实现软着陆,吴教授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国内经济政策:过热症相明显 从短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中国经济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资源短线愈来愈难以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和过大的投资规模。2003年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了过热现象的某些症相。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的GDP增长,虽然在第二季度受到了SARS的影响,但是全年仍然增长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广义货币增长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界就发生了一场争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该采取的政策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势判断和相应的政策建

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不但不需要踩动刹车和采取任何紧缩性的宏观(总量)经济政策措施,相反应该用更充分的货币供应来支持更高的增长。 第二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货币过量供应,应该采取紧缩的政策。但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数并不主张采取非常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是主张用一种谨慎的政策措施,使得货币供应逐渐地放慢,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保证经济逐步降温,实现所谓软着陆。 第三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没有全面过热,只是在某些部门或某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业、冶金、建筑等出现了局部过热,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总量调控,而是运用加强项目审批制度等行政干预措施,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行控制。 去年第一季度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但那时第一种意见占有绝对优势;到了第三季度,提出第二种意见的经济学家开始多起来了,但是直到年底,多数决策部门还是倾向于第三种意见。这种情况到今年第一季度才发生了变化。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把去年的GDP增长数字由%修改为%。第一季

电大西方经济学导学计算题

西方经济学计算题 第二章 1、令需求曲线的方程式为P=30-4Q,供给曲线的方程式为P=20,试求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解:已知:P=30-4Q,P=20+2Q价格相等得: 30-4Q =20+2Q 6Q=10 Q=1.7代入P=30-4Q,P=30-4×1.7=23 2、某公司对其产品与消费者收入的关系估计如下:Q=2000+0.2M,Q为需求数量,M为平均家庭收入,请分别求出M为5000元、15000元、30000元的收入弹性。 解:已知:Q=2000+0.2M,M分别为5000元,15000元,30000元 根据公式:分别代入: 3、某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3Q=10,求P=1时的需求弹性。若厂家要扩大销售收入,其应该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策略? 解:已知:P+3Q=10, P=1 将P=1代入P+3Q=10求得Q=3 当P=1时的需求弹性为1/3,属缺乏弹性,应提价。 第三章 1、已知某家庭的总效用方程为TU=14Q-Q2,Q为消费商品数量,试求:(1)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效用催大?(2)效用最大额是多少? 解:总效用为TU=14Q-Q2 所以边际效用MU=14-2Q 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应该为零。即MU=14-2Q=0 Q=7, 总效用TU=14·7 - 72 = 49 即消费7个商品时,效用最大。最大效用额为49 2、已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TU=4X+Y,如果消费者消费16单位X和14单位Y,试求:(1)消费者的总效用;(2)如果因某种原因消费者只能消费4个单位X产品,在保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其需要消费多少单位Y产品? 解:(1)因为X=16,Y=14,TU=4X+Y,所以TU=4*16+14=78 (2)总效用不变,即78不变 4*4+Y=78 Y=62 3、假设消费者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U=X2Y2,张某收入为500元,X和Y 的价格分别为Px=2元,Py=5元,试求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最佳组合。 解:MUX=2X Y2 MUY = 2Y X2 又因为MUX/PX = MUY/PY PX=2元,PY=5元 所以:2X Y2/2=2Y X2/5 得X=2.5Y 又因为:M=PXX+PYY M=500 所以:X=50 Y=125 4、某消费者收入为120元,用于购买X和Y两种商品,X商品的价格为20元,Y商品的价格为10元,试求:(1)该消费者所购买的X和Y有多少数量组合?各种组合的X商品和Y 商品各是多少?(2)画出一条预算线。(3)所购买的X商品为4,Y商品为6时,应该是哪一点?该点在不在预算线上?为什么?(4)所购买的X商品为3,Y商品为3时,应该是哪一点?该点在不在预算线上?为什么?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学案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学案 一、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1、三大产业的分类 2、产业结构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一般规律: 3、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区别: 4、案例分析--内蒙古的产业结构优化 描述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试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内蒙古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二、商业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集聚效应的意义: 三、不平衡的国际贸易 不同类国家的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差异: 四、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点(站)的区位因素:

世界文化圈中国地域文化

地理信息技术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2.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气候和水文条件 B、便利的地理位置 C、比较宽广的经济腹地和服务区 D、科学技术的发展 3.下列关于上海洋山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拥有我国最广阔的经济腹地②依托并服务上海,辐射长江三角洲 ③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最大港口④上海最大的原油、矿石进口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 4.1990-2010 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5. 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和中经济形势与政策 经济贸易学院奚宾 前言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家”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可见早期的经济一词是由家庭管理引申出来的。 中国的“经济”一词源于日本,由孙中山引入。时至今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不仅仅是家庭所关心的事,而是受到国家乃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人际交往和国际关系的核心。国家是一个政治区域,更是一个经济体,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将为公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和较强和国际地位。然而经济又是非常复杂的,有诸多部门和个人之间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理清经济关系对于一个现代人至关重要,必须借助于经济指标,理解经济指标的含义,并用以服务自己的生活。 第一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经济体非常复杂,有多个指标或指标体系可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然了解一国经济的概况,只需要少数几个主要指标。本文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十个主要宏经济指标,分别给出这些指标的定义、涵义和主要表现,并进行解读。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 + I + G + NX 式中:C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额。2012年1月17日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 (二)涵义: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 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