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

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

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

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

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

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

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

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二:

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雄关赋》节选峻青

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出塞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出塞》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 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小小赛诗会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古诗并背诵,今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赛诗会,请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上台展示。 生:上台背诵古诗。 2、谈话导入:(师)自秦汉以来,我国的边塞一直战事不断,造就了一大批着名的边塞诗人,他们 感受了大漠的壮美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写下了许多豪放悲壮的边塞诗,被世人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中的精品,它被称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写的——《出塞》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的“塞”指的是什么 生:边塞,边疆险要的地方。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诗中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并简单点评,提示读准“将”、“还”、“教”的音。全班学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听完后说说你 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这些画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中互文见义的修 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修辞手法再理解诗的意思。 4、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5、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 歌中描写明月的佳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你能说说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6、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 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不能)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 怎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说说诗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我们还 可以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意 7、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 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明月、边关都没变。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 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

出塞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

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

新北师大版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分数王国与 小数王国教学设计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3、“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比较小数与分数大小的具体例子,探索小数与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掌握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 2、结合表示分数或小数的直观模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分数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的将简单的分数化为小数。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的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童话王国吗?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小数王国和分数王国,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0.06和 201到底谁大呢?怎样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板书课题) 2、探究比较0.06和 201大小的方法。 (1)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思考,把方法记录下来,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指名板演汇报。 生1:画图比较可知:0.06>20 1 生2:因为201=1÷20=0.05 0.06>0.05 所以0.06>20 1 生3:因为0.06= 1006 201=1005 1006>1005 所以0.06>201 对不同的方法,老师都给予肯定。 3、帮助小数王国 (1)师提问:怎样帮助小数国王呢? 指名回答后师总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写成除法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4、帮助分数王国 (1)师提问:怎样帮助分数国王呢?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呢? 生回答后,师总结:小数化分数,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后共同订正。 5、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能根据所学知识把下面的的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254=( ) 4 7=( ) 0.24=( ) 1.8=( ) (1)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展示学生作业,指名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比较的方法。 2、课本第8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上台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填空,再共同订正。 3、课本第8页练一练第3题

《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 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古人曾说: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凉州词》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2.学生齐背 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原来我们很早就学过边塞诗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 指导读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作者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2.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师:听同学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试一试了,同学们给不给老师机会? 生回答:给! 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停顿的时候要做到声停气不停,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再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两名学生读。 师相机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激情澎湃、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诗则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我们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明月如故,雄关依旧。然而,同学们齐读诗的第二句——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约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约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纸条、彩笔、课本、多媒体课件。使用“学乐师生”APP 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公因数,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做几道公因数的题。 师:下面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几? 2/3 10/15 12/15 8/12 4/7 30/60 师:今天我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对分数进行进一步地探索。(出示板题) 二、新课学习 1.最简分数。 (1)投影呈现情境图。 师:这是阳光小学冬季运动会100米游泳比赛的现场,(出示例3)一共要游 100m ,小明已经游了75m 。 师:小明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生答:小明游了全程的10075。 师:可是小红却说:小明游了全程的43。 (2)提出问题。 师:10075 和43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分析,讨论。 = = = 发现10075和 43是一回事。 让学生说出理由,教师板书分析过程。(书84页例3) (1 )4325100257510075或者(2 )1007525425343 (4)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师:43的分子和分母有公因数吗?是多少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3/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师:像43这样,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6)即时练习。 ①师:10075是最简分数吗?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②老师也写了一些分数,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它们哪些是最简分数呢?(完成教材第84页的“做一做”第1题。) 2.约分。 (1)教学例4。 (课件做一做的判断)这些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 把化成最简分数吗?咱们选一个分数,3024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2)学生化简。 由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可以如何化简,教师巡视课堂,注意提醒学生化简的最后结果要最简分数。 (3)情况反馈。 、① 提问学生说说化简的方法。 生: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分子、分母。 师:那太好了,我用公因数1去除。 这时,学生会一致反应,不对,1要除外,应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 ②说一说,怎么除。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方法,教师3475125200÷÷751003475125200??

五年级数学上册 上册约分教案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约分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白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做一做 活动目标: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和含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复习:下面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几?2/3 10/15 12/15 8/12 4/7 30/60 师:今天我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对分数进行进一步地探索。 出示“做一做”:你会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板书:1/3 2/6 4/12 8/12 师:请你观察上面几个分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可能会说:这几个分数都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一样,分数的大小却是相等的?你能用前面学过的 知识,解释同学的发现吗? 生可能会有两种方法: 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 8/24=8÷2/24÷2=4/12 4/12=4÷2/12÷2=2/6 2/6=2÷2/6÷2=1/3 把8/24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2得到4/1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所以8/24 =4/12。 二、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8/24=8÷8/24÷8=1/3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现在1/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像1/3这样不能再约分了,叫做最简分数。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有时要约好几次,也可以这样写。(略) 活动二:试一试 活动目标: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把16/48化成最简分数:你是怎样约分的?化成的最简分数是多少? 完成练一练第1题: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约分。 第2题:猜灯迷,连谜底。 第3题:比较分数的大小。后面几题能不能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应该怎么办? 第4题:写出三个与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 板书设计: 约分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1/3 3/4 5/7 7/9 现在1/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像1/3这样不能再约分了,叫做最简分数。

《出塞》教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jiā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赏析 1.第一句:浮现(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谁?(征人) 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 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 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 “还”“将”“教”,再指名读】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 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 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 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 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约分》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约分》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7约分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根据教材的安排,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意义及掌握约分的方法。本节课在教法、学法上,主要采用了问题启发法、操作探究法、验证发现法和归纳概括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在实践验证中理解新知,在归纳总结中掌握新知。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意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意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学活动,引发学

生思考,使学生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分数值相等,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意义,为学生搭建实践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出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得到解决。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今天猪八戒途经蛋糕店,这里的蛋糕真香啊!于是,猪八戒买了一个长方形的蛋糕。有了美味不可独享,要给师父留一块。猪八戒想出了这样4种分法——出示教材79页的4个图形,它想把阴影部分留给师父) 师:请同学们帮帮猪八戒,看看哪种分法分给师父的最多?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实践探究 1.初步观察,引导发现。 (1)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

北师大版约分教学设计

课 题 5.7 约分 课时 1 上课时间 领导签批 教 学 分析 本节内容是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也是化简分数常用的方法,是在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内容的学习,不但可以巩固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也为后续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教科书设计 了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引入对约分的学习,说明约分的必要性,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以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直观图,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练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比较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重难点 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灵活、正确的进行约分。 教学具 板书设计 约 分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 、导 ? 小组检查课前预学情况,有问题小组内交流。 ? 复习: (1)分数有什么性质? (2)什么叫做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3)什么叫互质数?举例 ? 导入新课 (1)跟老师折一折 取出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纸,沿长方向3折,用阴影表示出其中的一份。 取出其中两张,再沿宽方向对折,再取出一张写出阴影这时对应的分数。 将对折后的另一张,沿宽方向再对折一次,写出阴影对应的分数。 (2)想一想:上面的折纸,从右往左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说一说理由。 31 62124==3 162124248===约分含义: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 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 程叫做约分。 最简分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约简成只有公 因数1的时候,就是最简分数。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掌握直接约分的方法。 课型:新授课(计算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第三节,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请同学们说出下面算式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口算出得数。 121×3 4×8 7 生:第一个算式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计算结果为十二分之三,约分为四分之一。 生:第二个算式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计算结果为八分之二十八,约分为二分之七。 师:这是我们之前所学的整数乘分数,那么分数和分数相乘的问题,又该怎么解

决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导入新课 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来读一下?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分数乘分数的问题。 师:了解了今天的学习目标让我们正式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吧。 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的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谁来读一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一尺之捶是指有限的长度,而万世不竭是指无限的时间。这是一个辩证的思想。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数学问题,来理解它。 (三)自主性学习,教师引导 师:出示意图:学生读题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29页的第一个问题,请看自学指导。谁来读一下? 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拿出准备好的纸条,按照要求,动手中折一折、涂一涂,看看“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2、列出乘法算式,并从中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师:(1)读题(你听明白了吗?)

最新北师大版第九册约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九册《约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约分》 教学目标: 1.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2.理解约分的意义,激活已学的知识探讨约分的方法,进而理解最简分数的形成,通过交流比较,形成自己的约分技巧。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 :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26÷13 18÷6 56÷7 135÷5 36÷12 11÷66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自主探究 师:请看大屏幕,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指名生说,出示结果。 想一想: (1) 请你仔细观察图及分数,你能发现什么? (2) 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释你的发现吗?动笔试一试。 2、合作交流 师: 同座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师:谁能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分别是248、124、62、3 1 我发现它们的值都相等。 师: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吗? 师:248、124、62、3 1这四个分数的值是相等的。 谁能解释你的发现吗? 生:ⅰ 12422428248=÷÷= 6221224124=÷÷= 3 1262262=÷÷=

ii 624 2448248=÷÷= 31262262=÷÷= iii 3 182488248=÷÷= 师:根据是什么?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说明这些分数的值相等。 师:请大家观察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的2、4、8这些数,它们是分子和分母的什么数?(学生交流) 生:它们是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谁再能说一说248怎样转化为3 1? 生:把248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2(连续除3次),就可以得到3 1 把24 8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4,再同时除以公因数2,就可以得到31 把248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8,就可以得到3 1 师:对,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就叫做约分。 师: 3 1还能不能再约分? 生:能(不能) 师: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一个31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1,分数的值不变3 1 师:像这样,分子和分母不能再约分的,我们把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师随机板书:最简分数) 问: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这个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 师:对,当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了。你能举出这样的分数吗?(学生举例) 师指着还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的几个:大家来看一看,这几个分数约分到位了没有?还可不可以继续约分?怎么约分?(学生答) 师:有的时候,分数当一次约分没有到最简分数时,还可以再约几次,一直约到最简分数为止,最终让分数变成最简分数。 师:在分数的计算中经常要进行约分,而且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指着刚才的板书)大家看看,如果每次约分都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生:太麻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47,淘气和笑笑是怎样约分的? (学生看书后汇报,教师板书,强调书写格式) 师:以后我们约分可以象淘气和笑笑的这种写法比较简单,我们来看淘气的,板书。我们再来看看笑笑的。(板书)

21《出塞》教学设计

21. 古诗三首其一《出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重难点 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出塞》课件,观赏插图,进入古诗。 二、初读课文,理解诗句 1. 齐读诗歌,校准字音,字形。 2. 作者及诗题介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称。尤擅七绝,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3. 学生自己朗读诗句划分节奏,教师作指导。 三、整体感知,品读欣赏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蕴含的情感。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这两句讲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人借李广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把握情感,朗读回顾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出塞》这首古诗,认识了一位诗人。大家用构词法理解了诗题,朗读了诗文,结合注释理解了诗词大意,并在相互交流中体会了诗歌意境,感悟了诗人的情感。 五、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查找其他诗人的边塞诗朗读体会。

人教部编版《出塞》教案1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 《传统节日》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懂得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难点: 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懂得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儿歌:新年好。 2.同学们,你们从歌声中听到了什么?能知道它是什么节日时唱的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个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读认生字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读课文3遍,画出课文中的传统节日,小组交流你的感受。 出示自读要求: 第一遍: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第二遍:边读边想词语的意思,在不明白的词语旁边打上问号。 第三遍:把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3.出示会认的词语,检查自读情况。共分两组,自读,轮读。 传统贴宵巷祭舟艾 堂乞巧郎饼赏菊 注音读,读准声调。 4.小组学习,利用归类识字法给汉字归类。 (1)舟乞(独体字) (2)传统贴巧郎饼(左右结构) (3)宵巷祭艾堂赏菊(上下结构) 注意“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等识字方法的运用。 (3)接读课文。 5.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传统贴窗花小巷祭扫龙舟艾香 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菊花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吗?(出示课件:做一做)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四月五日)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七月初七)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在农历的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纸条、彩笔、课本、多媒体课件。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公因数,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做几道公因数的题。师:下面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几? 2/310/1512/158/124/730/60 师:今天我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对分数进行进一步地探

索。(出示板题) 二、新课学习 1.最简分数。 (1)投影呈现情境图。 师:这是阳光小学冬季运动会100米游泳比赛的现场,(出示例3)一共要游 100m ,小明已经游了75m 。 师:小明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生答:小明游了全程的10075。 师:可是小红却说:小明游了全程的43。 (2)提出问题。 师:10075 和43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分析,讨论。 = = = 发现10075和 43是一回事。 让学生说出理由,教师板书分析过程。(书84页例3) (1 )4325100257510075 或者 (2 )1007525425343 (4)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师:43的分子和分母有公因数吗?是多少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3/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师:像43这样,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6)即时练习。 ①师:10075是最简分数吗?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②老师也写了一些分数,3475125 200÷÷7510034751252 00??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及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及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

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

(完整版)北师大版《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比的化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什么是化简比,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体验知识的相通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教学关键:理解“化简比”。 五、教学准备:两杯蜂蜜水,小黑板。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案] (一)情境引入 老师: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今天讲台上多了两个杯子,这是老师课前分别调制好的两杯蜂蜜水。你现在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 你们需要老师提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数据信息: 蜂蜜水 (1)号杯:2小杯 18小杯 (2)号杯:30毫升 270毫升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联系最近我们所学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 (1)号杯 2:18 蜂蜜与水的比 (2)号杯 30:270 (先是直接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哪杯蜂蜜水更甜”,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自己意识到,不知道两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