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感染性腹泻

1.细菌感染性腹泻
1.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在广义上是指由各种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常见肠道传染病,本文是指除霍乱、菌痢、伤寒、副伤寒以外的细菌感染性腹泻,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该病发病呈全球性,一般为散发,可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轻重不一,多为自限性,但少数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见细菌有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弯曲菌、耶尔森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艰难梭菌等,因本书其他章节对其中多种细菌有详述,故本节仅介绍几种近年来较受重视的病原菌。

1.大肠埃希菌属于埃希菌属,肠杆菌科,短杆状革兰阴性菌,无芽胞,大多有鞭毛,运动活跃。在15~46℃均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7℃,在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冰箱中可长期生存。对酸有较强抵抗力,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敏感,75℃以上1分钟死亡。该菌是国际公认的卫生监测指示菌,在现代遗传工程中也被用作主要的工程菌。与人类腹泻有关的大肠埃希菌包括: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近年来造成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暴发流行的出血性结肠炎主要为EHEC O157:H7所致,该菌显著的特点是能产生志贺样毒素,此毒素对非洲绿猴肾异倍体细胞(Vero细胞)有毒性,故又称为VT毒素(verotoxin),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

2.耶尔森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芽胞,兼性厌氧,在-30~42℃均可生存。可产生热稳定性肠毒素,121℃经30分钟不被破坏,对酸、碱稳定。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经常可以从人类、动物、土壤、水及各种食品中分离出,煮沸、干燥及常规消毒剂可杀灭。

3.变形杆菌属肠杆菌科,革兰阴性菌,多形性,无芽胞和荚膜,有周鞭毛,运动活跃,最适温度为37℃,能产生肠毒素。该菌对外界适应力强,营养要求低,生长繁殖较迅速,存在于人及各种野生动物肠内,也存在于粪肥、土壤及水中,在鱼、蟹及肉类中变形杆菌污染率较高。

4.艰难梭菌为革兰阳性杆菌,专性厌氧,有芽胞。能产生肠毒素,包括A和B两种毒素,对酶作用有抵抗力,酶作用24小时后仍保留全部活性,B毒素较A毒素细胞毒性强。艰难梭菌原为人、畜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在婴儿时带菌率尤高。

5.类志贺邻单胞菌革兰阴性菌,单独或成双存在,可呈短链或长丝状,兼性厌氧,有动力,无芽胞和荚膜。与志贺菌有一些共同的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但毒力比志贺菌低得多。不耐高盐,存在于淡水、温血及冷血动物体内。

6.亲水气单胞菌

革兰阴性杆菌,单鞭毛,无荚膜和芽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河水、海水、供水系统中均可检测到本菌。能产生溶血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以及杀白细胞素、上皮细胞黏附因子、细胞原缩因子等毒力因子,还可产生多种胞外酶。

发病机制

1.分泌性腹泻病原菌进入肠道后,并不侵入肠上皮细胞,仅在小肠内繁殖,黏附于肠黏

膜,释放肠毒素与肠黏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肠黏膜分泌过多的水和Na+到肠腔,当分泌量超过吸收能力时可导致腹泻,故称为分泌性腹泻。此类细菌包括产毒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气单胞菌、不凝集弧菌、艰难梭菌等。

2.侵袭性腹泻细菌通过菌毛等直接侵入肠上皮细胞,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导致细胞蛋白合成障碍,造成细胞的功能障碍和黏膜的坏死、溃疡形成以及炎性渗出,肠内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电解质,溶质和水的吸收发生障碍,并产生前列腺素,进而刺激分泌,增加肠的动力,引起腹泻。脓血便为其特征表现,又称之为渗出性腹泻。沙门菌属、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等均能引起侵袭性腹泻。耶尔森菌既能引起侵袭性腹泻,又可释放肠毒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EHEC O157:H7毒力强,很少量细菌即可使人发病,对黏膜细胞破坏力大,一旦侵入人的肠内,依靠其黏附因子一紧密黏附素依附肠壁滋生并释放VT毒素,引起的肠上皮损伤,VT毒素可穿越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损伤。

病理

1.泌性腹泻用于空肠和十二指肠,黏膜病变轻微,绒毛顶端黏膜下水肿,隐窝细胞有伪足样突起伸向隐窝腔内。上皮杯状细胞的黏膜分泌增加,黏膜上皮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上皮细胞出现线粒体肿胀和嵴的消失、高尔基体泡囊增加及内质网的扩张和囊泡形成等。但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大肠,偶见于小肠。病变肠段黏膜早期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周围有红晕,不久便形成典型的假膜。病变进展时假膜可由点状融合成不规则片状,严重时可出现剥脱性改变及渗血。假膜在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具有特征性,是确诊依据之一。

2.侵袭性腹泻主要病变部位在小肠末端和结肠黏膜,肠上皮细胞肿胀、线粒体消失、内积脂质的膜样囊泡增多及核固缩,上皮细胞内可见病原菌。部分病原菌可侵入黏膜固有层和肠系膜淋巴结,引起固有层大量多形核白细胞聚积的趋化反应和炎性病变,并可在肠系膜淋巴结内繁殖,甚至引起全身感染或菌血症。EHEC O157:H7的VT毒素除了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外,还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肾脏、脾脏和神经组织细胞等,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广泛肾小管坏死,还可累及胰腺、肾上腺、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数周。多急性起病,少数起病较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胃肠道症状最突出,出现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可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可多至十几、二十多次,甚至不计其数,粪便呈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分泌性腹泻一般不出现腹痛,侵袭性腹泻多出现腹痛。常伴畏寒、发热、乏力、头晕等表现,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病程为数天至1~2周,常为自限性,少数可复发。不同细菌所致腹泻的临床类型不同,现将常见类型分述如下:

1.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

病前多有食用生或半生肉类、生乳等不洁饮食史。往往急性起病,轻者水样泻,典型者突起剧烈腹痛,水样便,数天后出现血性便,发生腹痛,腹泻、低热或不发热,极易被误诊为痢

疾。严重者伴有剧烈腹痛、高热、血便,感染一周后可合并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神经障碍等,危及生命。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病死率达5%~10%。

2.耶尔森菌感染

由于本菌易在低温下生长,所以在一些寒冷的国家和地区或在寒冷的季节较为常见,因此有人称其为“冰箱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暴发较为少见,以散发为主。婴幼儿及儿童胃肠炎症状突出,成人以肠炎为主。起病急,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表现,热程多为2~3天,腹泻一般1~2天,重者达1~2周,粪便多水样,带黏液,可有脓血便,腹痛常见,可局限在右下腹,并且伴肌紧张和反跳痛,容易误诊为阑尾炎,尤其是幼儿患者。虽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但值得关注的是由它感染会引发多种肠外疾病,如结节性红斑、关节炎、耶尔森肝炎等。

3.变形杆菌感染

变形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机会致病菌,特别是抵抗力下降后使用广谱抗生素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感染,如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胃肠炎、急性胃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痛部位在上腹和脐周,腹泻轻者每日数次,重者20~30次。

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多由艰难梭菌引起,称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即假膜性肠炎,其发生率近年来不断升高,是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大多数表现为轻到中度水样腹泻,发热、腹胀、下腹或全腹散在痉挛性疼痛。严重者也见黏液便,血便少见,严重的并发症有脱水、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肠麻痹和肠穿孔,其死亡率为2%~5%,但老年人和衰弱患者死亡率达10%~20%,甚至达30%~80%,与死亡相关的唯一原因是延误诊断。

5.旅游者腹泻

是出国旅行者中报告的最主要感染性疾病,在致病微生物中,细菌占61%,包括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弯曲菌属,耶尔森菌、气单胞菌及非霍乱性弧菌等。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为4%,在以色列、日本、南非以及某些加勒比海岛屿国家大约为20%,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及近发达国家为20%~70%不等。通常情况下该病起病较急(数小时至数天),约40%的旅游者腹泻患者症状轻微,重者出现明显腹泻症状,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等症状。

6.AIDS相关性腹泻

在AIDS病程中30%~80%有腹泻表现,其中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包括志贺菌属(福氏为主)、沙门菌属(鼠伤寒沙门菌)、空肠弯曲菌、鸟分枝杆菌、艰难梭菌、侵袭型大肠杆菌等。腹泻常是AIDS的首发症状和死亡原因,患者常伴有发热、周身不适、恶心、呕吐、厌食和体重下降等症状。急性腹泻的病程一般不超过两周,慢性腹泻通常持续数周或数月。并发症

1.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时大量水和电解质丢失,进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严重者可能致死,如果数小时内腹泻丢失液体2000~3000ml以上而得不到补充,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更易致死。

2.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可以由多种病原引起,如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志贺菌属等,尤以EHEC O157:H7多见。通常发生于腹泻开始后的1~2周,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部分患者还有头痛、嗜睡、烦躁、幻觉等表现,大约数小时或12小时后出现痉挛,昏睡等症状。

3.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

见于多种细菌感染,腹泻开始后5~15天。空肠弯曲菌感染后较常见,且较其他原因所致的GBS重,病死率高。通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

4.其他

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脑水肿、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心包炎、反应性关节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检查

1.外周血常规检查

一般白细胞总数升高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增多或伴核左移。

2.粪便常规

肉眼观察粪便的外形、量、稠度及有无食物残渣、黏液、脓血等。不同细菌感染后粪便可呈稀水样便、洗肉水样便、脓血便、血便、黏液便等性状。如怀疑霍乱弧菌、弯曲菌感染,应用粪便悬滴检查,霍乱弧菌可见特征性鱼群样运动,弯曲菌则可见突进性运动的螺旋形细菌。

3.粪便培养

确诊依据,一般培养阳性率低,提高阳性率的方法包括:

(1)应用抗生素之前取材;

(2)取新鲜粪便的黏液脓血部分;

(3)标本保温及时送检;

(4)连续多次培养;

(5)结肠镜检时取材;

(6)除采用双硫与血液琼脂培养基外,应根据可疑致病菌选用相应的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4.免疫学检查常用方法有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被动血凝集试验

(PHA)、免疫荧光法(IFA)、免疫磁球法、酶免疫荧光法等,用于粪便中细菌及毒素、血清中特异性抗原抗体的检测。

5.核酸检测基因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原菌特异性基因片段,该法简便、

迅速、灵敏DDNA指纹图谱、脉冲凝胶电泳等可追踪医院内感染的播散,有利于流行病学调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细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季节、地区、年龄,有无不洁饮食史、集体发史、动物接触史、疫水接触史及抗生素使用、手术史,结合发病症状、体征、病程以及腹泻次数、性状等考虑可能的病原菌,确诊有赖于粪便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特异性检查。

细菌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感染性腹泻鉴别:如病毒、真菌、寄生虫引起的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鉴别: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肿瘤性腹泻及功能性腹泻。

治疗

1.一般及对症治疗

腹泻时一般不禁食,可进流食或半流食,忌多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暂时停饮牛奶及其也乳制品,避免引起高渗性腹泻。腹泻频繁,伴有呕吐和高热等严重感染中毒症状者,应卧床休息、禁食,并鼓励多饮水。

腹泻伴有呕吐或腹痛剧烈者,可予阿托品类药物,但慎用或禁用阿片制剂,因其能强烈抑制肠蠕动,使肠毒素易被吸收而加重中毒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也有主张使用肠黏膜保护制剂如思密达等,可吸附病原菌和毒素,并能通过与肠道黏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黏液屏障,以防御病原菌的侵入。另外小檗碱(黄连素)具有良好的收敛和轻微抑菌作用,对于细菌性腹泻有一定作用。

2.液体疗法

(1)口服补液疗法(ORT)

适用于急性腹泻轻、中度脱水及重度脱水的辅助治疗。WHO推荐的口服补液配方(ORS液)(于2001年纽约发布)含Na+75mmol/L、Cl-65mmol/L、K-20mmol/L、枸橼酸根10mmol/L、葡萄糖75mmol/L,总渗透压为245mOsm/L,较以前ORS液渗透压低,更适合非霍乱腹泻。服用剂量和次数根据患者腹泻次数和脱水程度掌握。

(2)静脉补液疗法

重症腹泻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或休克者,补液推荐用乳酸林格氏液,最初应快速静脉补液,遵循补液的基本原则,继发酸中毒者静脉给予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用量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先给予半量,视具体情况再决定,注意补充钾、钙。当患者脱水纠正,呕吐好转后即改为口服补液。

3.抗菌治疗

不同病原菌所使用抗菌药物不同,耶尔森菌感染的轻症患者多为自限性,不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重症或并发败血症者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用,疗程2~3天,该菌一般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氯霉素、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等敏感。侵袭性、致病性或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一般可选用氟喹诺酮类或磺胺类药物口服,疗程3~5天。

值得重视的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腹泻治疗中,由于抗生素可促使O157菌释放VT

毒素,从而使患者并发HUS的危险性增加。因此2002年卫生部规定: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病人和疑似病人禁止使用抗生素,疫区内的其他一般腹泻病人应慎用抗生素。

CDAD轻症患者停用抗菌药即可使正常菌群恢复,症状缓解,如果停用抗菌药后腹泻持续48小时或72小时以上,应当考虑选用抗菌药。重症病人,应立即予以有效抗菌药治疗。95%以上的艰难梭菌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敏感,二者疗效相仿。

AIDS相关性腹泻治疗应该及时早期足量应用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青霉素或氯霉素治疗鼠伤寒沙门菌可能会导致多重耐药株的出现,使病程延长和出现菌血症。因此对较重病情的腹泻患者可联合用药或根据药敏实验,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疗程较普通人的感染性腹泻时间长。

4.微生态疗法

由于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原因在于外源细菌的侵入或正常细菌的易位、比例失调等;均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的破坏,肠道微生态的失衡,故近年来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中推广微生态疗法,目的是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生物屏障,拮抗病原菌定植侵袭,有利于腹泻的控制。常用制剂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粪球菌等。益生元包括乳果糖、果寡糖、菊糖等。但是注意口服活菌制剂应该与抗生素隔2小时左右,以免被杀灭,影响疗效。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携带者。一些动物可成为贮存宿主,在传染病传播中有重要意义,如受感染的人和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均是EHEC O157:H7传染源,EHEC O157:H7在牛中的流行为0.1%~16%,牛的带菌、间歇排菌时间至少1年。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可通过食用污染的食品、水而传播,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播。苍蝇、蟑螂等昆虫因其生活习性特殊,在一些细菌性腹泻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污染公共物品进行院内传播,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没有交叉免疫。儿童、老年人、有免疫抑制或慢性疾病者为高危人群,并且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一些正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危人群。另外,旅游者易发生细菌性腹泻,称为旅游者腹泻。患病后一般可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较短。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欧美国家细菌性腹泻主要病菌为沙门菌属,其次为弯曲菌和志贺菌属。发展中国家以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为主,我国各个地区的报道结果差异较大,有的以志贺菌属为主,有的地区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沿海地区则以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更常见。

发病以发展中国家较严重,但是一些细菌的感染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严重,如EHEC O157:H7感染,这主要与发达国家肉、乳类在饮食中所占比例大及生食习惯有关,发展中国家检测手段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夏秋季,部分细菌性腹泻如耶尔森菌肠炎好发于冬季。

(3)年龄分布可侵犯各年龄组,最易感染的是抵抗力弱的儿童、年老体衰者。

(4)可散发暴发或流行,一般为散发感染,也可发生暴发流行,危害非常大。

预后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或合并其他疾病者病死率稍高。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设置肠道专科门诊,早期发现病人并对部分感染性腹泻患者进行隔离与治疗。对从事饮食业、保育员和给水人员定期体检,以检出慢性患者、带菌者;对吐泻物及饮食用具要严格消毒;受感染动物就地处理。对于多发或暴发疫情,要立即隔离、治疗病人,采样做病原学和/或血清学检查,尽快查明病原菌,确定传染来源。

2.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和控制腹泻的重要措施,包括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以及对媒介昆虫的控制。处理好污物、污水,对病人的粪便等排泄物加入粪便量1/5的漂白粉或等量的10%漂白粉乳剂,处理后倒人便池。对于重点人群、集体单位、临时大型工地,要积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暴发和流行。

3.保护易感人群

采用预防接种的方法能使急性细菌性腹泻的暴发和流行得到控制,有关疫苗在研究中。

4.其他预防措施

对于医源性的细菌性腹泻的预防,应当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如医务人员严格洗手,接触患者时戴手套,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以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医院环境}清洁,对内窥镜等反复使用的设备及易于被粪便污染的场所,采用有效的消毒剂,充分消毒。由于艰难梭菌最主要的来源为医院环境,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正确使用抗菌药,尤其是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广谱抗菌药等易引起CDAD的药物。

2014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精选习题(2)

答案见尾页 A型题 1、长期使用可引起阳痿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氢氧化铝 B 西米替丁 C 哌仑西平 D 米索前列醇 E 硫糖铝 2、对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活性抑制较强的药物是: A 雷尼替丁 B 米西替丁 C 法莫替丁 D 尼扎替丁 E 奥美拉唑 3、有安定作用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阿托品 B 哌仑西平 C 丙胺太林 D 异丙基阿托品 E 胃复康 4、能抑制胃酸形成的最后环节,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A 米西替丁 B 哌仑西平 C 丙谷胺 D 奥美拉唑 E 恩前列醇 5、阻断胃壁细胞H+泵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米索前列醇 B 奥美拉唑 C 丙谷胺 D 丙胺太林 E 米西替丁 6、临床口服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前列腺素类药物是: A 双嘧达莫 B 前列环素 C 米索前列醇 D 前列腺素E2 E 奥美拉唑 7、能引起子宫收缩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双嘧达莫 B 前列环素 C 米索前列醇 D 前列腺素E2 E 奥美拉唑 8、米索前列醇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是: A 中和胃酸 B 阻断壁细胞胃泌素受体 C 阻断壁细胞H2受体 D 阻断壁细胞M1受体 E 保护细胞或粘膜作用 9、使胃蛋白酶活性增强的药物是: A 胰酶 B 稀盐酸 C 乳酶生 D 奥美拉唑 E 抗酸药 10、乳酶生是: A 胃肠解痉药 B 抗酸药 C 干燥活乳酸杆菌制剂 D 生乳剂 E 营养剂 11、一般制成肠衣片吞服的助消化药是: A 稀盐酸 B 胰酶 C 乳酶生 D 马丁林 E 西沙必利 12、抗消化性溃疡药米索前列醇禁用于妊娠妇女是由于: A 子宫收缩作用 B 致畸胎作用 C 反射性盆腔充血 D 胃肠道反应 E 女性胎儿男性化 13、大剂量长期服用可产生成瘾性的止泻药是: A 地芬诸酯 B 阿托品 C 药用炭 D 鞣酸蛋白 E 次碳酸铋 14、慢性便秘可选用: A 硫酸镁 B 酚酞 C 硫酸钠 D 鞣酸蛋白 E 以上都不是 15、配伍恰当、疗效增强的抗酸药复方是: A 氢氧化铝+ 氢氧化镁 B 碳酸氢钠+ 氢氧化铝 C 氢氧化铝+ 碳酸钙 D 碳酸氢钠+碳酸钙 E 氢氧化镁+三硅酸镁 16、严重的非细菌感染性腹泻宜选用: A 复方樟脑酊 B 洛哌丁胺 C 次碳酸铋 D 鞣酸蛋白 E 药用炭 17、关于硫酸镁的药理作用,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降低血压 B 导泻作用 C 中枢兴奋作用 D 松弛骨骼肌 E 利胆作用 18、不宜与抗菌药或吸附剂同时服用的助消化药是: A 稀盐酸 B 胰酶 C 乳酶生 D 马丁林 E 西沙必利 19、严重胃溃疡病人不宜使用的药物是: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非感染性腹泻莫滥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腹泻莫滥用抗生素 *导读:出现腹泻后,很多人自行买来黄连素、痢特灵、氟哌酸等抗菌素吃。专家指出,非感染性腹泻不要滥用抗生素。…… 出现腹泻后要及时就诊,同时一定要继续进食,并通过口服补液预防脱水。 夏日炎炎,患腹泻的小患者又多了起来。腹泻俗称拉肚子,在大多数人眼中,腹泻是一个“小毛病”,因此往往不重视,由此带来的药物滥用和健康隐患十分令人担忧。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8亿人次患腹泻。 出现腹泻后,多数人会很快想到:“吃坏了”或者是“着凉了”,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黄连素、痢特灵、氟哌酸等抗菌素买了就吃。其实他们分析对了发病原因,却选错了药物。专家指出,事实上不少腹泻并非是细菌感染,服用抗生素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会吃出来不良反应,有可能还促成了细菌耐药。 腹泻并不都是细菌感染 腹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症状,肠道传染病是通过胃肠道传染的一类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霍乱和大肠杆菌性肠炎等。 导致腹泻的主要原因一是个人或公共卫生条件不好;二是致病性微生物在高温、潮湿条件下的快速生长。 从症状上看,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所排出的粪便特点各有

不同:感染性腹泻往往便次多,常伴发热和腹痛,粪便中有脓血;非感染性腹泻的粪便为水样,排泄量大,很少伴有腹痛,但患者常同时或先于腹泻会感到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重等,粪便检查无红、白细胞和隐血,属自限性疾病,支持疗法即可治愈。 非感染性腹泻不要滥用抗生素 腹泻常见的是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种。抗菌药物对非感染性腹泻无效。感染性腹泻又分为细菌性、病毒性、霉菌性等,目前多数抗生素对病毒和霉菌无效。而即使是细菌性腹泻,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产生了许多耐药菌株,所以原本有效的抗生素也变成无效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孙忠实说,现在我国腹泻用药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滥用抗生素现象最为严重,平均使用率达84%,不仅造成经济浪费,也引起耐药菌株增长、菌群失调等多种危害。 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科主任虞爱华告诉记者,非感染性腹泻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这些病人如用抗生素可能会有三大害处:1. 促使耐药菌株增加;2.有毒副作用(如药源性耳聋);3.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致使腹泻迁延不愈。在我国,只有约30%的腹泻需用抗生素治疗。什么情况下该用抗生素呢?一是大便带脓血一定要用抗生素。二是对突然发热、四肢发冷的12岁以下的痢疾患儿,一定要用强有力的抗生素。三是对一些特殊人群,如严重的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J200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畐附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 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 报告。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 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 fee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 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 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 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 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 A。 3.2临床表现 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 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 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o 3.2.2已排除由0血清群和O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 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 3.3.1粪便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

第章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bacterial diarrher)是指由各种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包括菌痢、霍乱、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弯曲菌感染等,本章仅列举除上述病外的其他常见和属于丙类的传染病。发病呈全球性,一般为散发,也可暴发流行。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本章过去均为分散或作为鉴别来讲,近年因发病较广,且有其特点,故专列一章,要求对其充分重视,掌握病原、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节教材内容精要 一、病原学病原菌较多:如大肠埃希菌,又分为肠致病性、肠产毒性、肠侵袭性、肠出血性及肠聚集性等,尤其是EHEC O157:H7在病原及临床上具有重要特征。此外,耶尔森菌、变形杆菌、艰难梭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及亲水气单胞菌等均较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不同,主要表现分泌性腹泻与侵袭性腹泻两

大特点,前者以毒素黏附、刺激肠细胞分泌为主,后者则为直接侵袭肠黏膜,引起一系列病变而致病。 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病原菌及病情不同而轻重不一,基本上以胃肠道症状最突出。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可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由数次至数十次,重者可因大量失水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其中各种不同细菌引起的腹泻又有不同特点。 四、实验检查主要突出粪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 五、治疗与预防主要一般急对症治疗、液体疗法、抗菌治疗和微生态疗法等。预防同其他肠道传染病,采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 第三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C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2.血常规、便常规正常,电解质紊乱纠正。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干预处理; 2.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3.腹泻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需积极干预; 4.因腹泻致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肠道感染严重,并发出血等; 5.患者持续便常规提示血便,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行肠镜检查,诊断直肠癌等; 6.患者并发肠系膜血栓,致肠梗塞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等。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_(ICD-10:A04.903)或腹泻(ICD-10:K52.9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10天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理 □饮食:软食、流食、半流食 □消化道隔离 □监测血压 □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抗感染: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平 等 □止泻药物:蒙脱石散、黄连素、 必要时洛哌丁胺 □静脉补充电解质、静脉补液等 □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 吐、缓解恶心、抑酸、缓解腹痛(6 542)等治疗。 临时医嘱: □血、便常规,PCT、肝功能、肾 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象、D- 二聚体 □心电图 □必要时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 脂肪酶、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培养、 血气分析等 □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 霍乱弧菌培养、肝炎病毒学、炎性肠 病相关抗体、血脂、肿瘤标志物、 □腹彩、肺X线 □ ORS □必要时止吐、解热、抑酸、缓解 腹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办理入院手续 □ 入院宣教 □ 入院护理评估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式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理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 式 □ 督促患者用药 □基本生活和心理 护理 □检查治疗后常规 护理 □并发症观察 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

【执业药师考试题库】2016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知识一》习题及答案(7)

【执业药师考试题库】2016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知识一》习题及答案(7) 为您整理“2016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知识一》习题及答案(7)”,想拿到执业药师资格证,就把握好时间努力复习考试,考生们都来做一做药学知识一专题练习吧。 A型题 1、长期使用可引起阳痿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氢氧化铝 B 西米替丁 C 哌仑西平 D 米索前列醇 E 硫糖铝 2、对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活性抑制较强的药物是: A 雷尼替丁 B 米西替丁 C 法莫替丁 D 尼扎替丁 E 奥美拉唑 3、有安定作用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阿托品

B 哌仑西平 C 丙胺太林 D 异丙基阿托品 E 胃复康 4、能抑制胃酸形成的最后环节,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A 米西替丁 B 哌仑西平 C 丙谷胺 D 奥美拉唑 E 恩前列醇 5、阻断胃壁细胞H+泵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米索前列醇 B 奥美拉唑 C 丙谷胺 D 丙胺太林 E 米西替丁 6、临床口服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前列腺素类药物是: A 双嘧达莫 B 前列环素 C 米索前列醇 D 前列腺素E2 E 奥美拉唑

7、能引起子宫收缩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双嘧达莫 B 前列环素 C 米索前列醇 D 前列腺素E2 E 奥美拉唑 8、米索前列醇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是: A 中和胃酸 B 阻断壁细胞胃泌素受体 C 阻断壁细胞H2受体 D 阻断壁细胞M1受体 E 保护细胞或粘膜作用 9、使胃蛋白酶活性增强的药物是: A 胰酶 B 稀盐酸 C 乳酶生 D 奥美拉唑 E 抗酸药 10、乳酶生是: A 胃肠解痉药 B 抗酸药 C 干燥活乳酸杆菌制剂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

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一、前言 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 ~0.70 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 2.50 ~3.38 次/人年[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 显示,每年有 2 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 6 至8 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 至12 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静脉补液] 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 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 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 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 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 “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 年 6 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关于诊断、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补锌治疗等已成为定论的,本临床实践指南将应用原有的共识和其他指南的证据。对于争论较大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儿童急性腹泻病重度脱水扩容选择液体、去乳糖饮食、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非特异止泻药物( 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消旋卡多曲等) 的应用,提出临床问题,对提出的临床问题分别检索文献、收集证据,应用循证学方法进行证据评定形成初步推荐意见,然后采用开放式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推荐意见。 二、方法学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细菌感染性腹泻

第章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bacterial diarrher)是指由各种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包括菌痢、霍乱、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弯曲菌感染等,本章仅列举除上述病外的其他常见和属于丙类的传染病。发病呈全球性,一般为散发,也可暴发流行。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本章过去均为分散或作为鉴别来讲,近年因发病较广,且有其特点,故专列一章,要求对其充分重视,掌握病原、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节教材内容精要 一、病原学病原菌较多:如大肠埃希菌,又分为肠致病性、肠产毒性、肠侵袭性、肠出血性及肠聚集性等,尤其是EHEC O157:H7在病原及临床上具有重要特征。此外,耶尔森菌、变形杆菌、艰难梭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及亲水气单胞菌等均较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不同,主要表现分泌性腹泻与侵袭性腹泻两大特点,前者以毒素黏附、刺激肠细胞分泌为主,后者则为直接侵袭肠黏膜,引起一系列病变而致病。 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病原菌及病情不同而轻重不一,基本上以胃肠道症状最突出。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可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由数次至数十次,重者可因大量失水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其中各种不同细菌引起的腹泻又有不同特点。 四、实验检查主要突出粪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 五、治疗与预防主要一般急对症治疗、液体疗法、抗菌治疗和微生态疗法等。预防同其他肠道传染病,采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 第三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 C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阿米巴原虫 D. 大肠埃希菌 E. 亲水气单胞菌 题解:以上病原体均可引起感染性腹泻,但问的是细菌感染,阿米巴肠病虽亦系感染性腹泻,然病原为寄生虫,显然不属于细菌范畴。 2.一般细菌感染性腹泻以发展中国家严重,但哪一种以发达国家更多见 B A. 空肠弯曲菌 B.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C.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D. 耶尔森菌 E. 变形杆菌 题解: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一般均以发展中国家较严重,但近年发现EHEC O157:H7感染在发达国家更严重,这主要与他们肉、乳类食品所占比例大,且与喜生食的习惯有关。 3.大肠埃希菌的传染源主要是 A A. 病人和带菌者 B. 野生动物 C. 家禽 D. 猪 E. 牛 题解:大肠埃希菌种类多,分部广泛,人和动物均可为贮存宿主而成为传染源,但最主要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 4.耶尔森菌感染的发病特点,不符合的是: E A. 在寒冷季节发病较多见 B. 发病以散发为主

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

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授课内容:感染性腹泻的防治 一、感染性腹泻的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指各种急性、慢性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我们也把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为狭义上的感染性腹泻。 二、腹泻种类 (1)细菌性腹泻是指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细菌有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叫病毒性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等。 (3)真菌性腹泻是指由真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放线菌、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 (4)会引起腹泻的寄生虫有肠贾第鞭毛虫、小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和环孢子虫等,他们是儿童急性腹泻常见的病因。

三、临床表现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 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1、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2、炎症性腹泻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等。 四、治疗原则 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主要为预防脱水,治疗脱水和对症治疗,不必禁食,补液以口服为主。

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观察

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7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SP3320.0统计学软件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蒙脱石散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理疗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恶心呕吐改善时间、食欲不振改善时间、腹痛腹胀改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大便性状评分、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确切,可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以及提高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s on children with non-bacterial infectious diarrhea.Methods A total of 71 children with non-bacterial infectious diarrhe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All 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35)and observation group(n=36),according to the computer SP3320.0 statistical software.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ontmorillonite powder.On the basis of this,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Results The improvement time of nausea and vomiting,the time of improvement of appetit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bdominal pain and abdominal dist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5).After treatment,the stool score,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reatment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reatment of non-bacterial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 with exact effect,can quick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children and improve the total efficiency,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Medicine;Non bacterial infectious diarrhea;Total effective rate 非細菌感染性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儿多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会导致患儿严重脱水或者体内水电解质紊乱。据资料显示,患儿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00%,全世界每天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可见该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1-2]。本研究以71例患者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主要探讨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与病原治疗

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 常见的病原菌为肠杆菌科细菌、金葡菌,亦可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等。重症患者及机械通气、昏迷、激素应用等危险因素患者的病原菌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及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应重视病原检查,给予抗菌治疗前先采取痰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及培养,体温高、全身症状严重者同时送血培养。有阳性结果时做药敏试验。 2.尽早开始经验治疗。首先采用针对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明确病原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3.疗程根据不同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定。宜采用注射剂,病情显著好转或稳定后并能口服时改用口服药。 【病原治疗】 见表4.5。 表4.5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治疗 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林可霉 素,克林菌素有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用头孢菌素 类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 与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 合,不宜单用 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 合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β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碳青霉烯类 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 糖苷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酰胺 酶抑制剂复方或碳青霉烯类+氨 基糖苷类 通常需联合用药 不动杆菌属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 坦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重症患者可联合氨基 糖苷类 真菌氟康唑,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联合用药)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病 一、病原学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很多,根据全国各地资料报道我国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仍以细菌性病原为主(城市57.6%,农村占64.9%) 细菌 1.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毒型大肠杆菌(ETEC)、侵袭型大肠杆菌(EL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2.空肠弯曲菌:人类腹泻中约有3-4%由此菌引起,健康人带菌约1%,空肠弯曲菌肠炎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 3.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感染性腹泻病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呈广泛流行,传染性强,症状严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二)病毒:60年代初期,我国就有“秋季腹泻”流行,均认为系病毒引起,实际上当时把病因不明的腹泻均认为病毒性腹泻。由于经济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和防治工作的不断提高,病毒性腹泻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 1.轮状病毒: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Bishop在电镜下于急性腹泻患儿十二脂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上皮细胞内存在大量球形病毒颗粒,根据其类似车轮状形态,1975年命名为“轮状病毒”(Rota Virus),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估计全世界40%的感染性腹泻病多由轮状病毒所引起,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秋季腹泻。 2.诺沃克(Norwalk)病毒:是成人与年长儿流行性非细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

3.肠腺病毒:可引起腹泻,正常人粪便中约5%亦能检测出该病毒,对于其在腹泻中的致病作用尚有争议。 (三)其它:由于检测技术的提高,隐孢子虫感染的报道日渐增多,它是迁延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白色念珠菌是真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及长时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腹泻易呈迁延性。 二、发病机制: (一)细菌肠毒素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许多感染性腹泻病的致病菌粘附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刷状缘的特殊受体上,使细菌在上皮细胞外繁殖,释放出毒素作用于上皮细胞而致腹泻,根据肠毒素的作用机理,可分为:①细胞激活性肠毒素:由部分ETEC、沙门氏菌及亲水气单胸菌产生者为不耐热肠毒素(LT),经60℃10分钟处理即可破坏,其分子量大,主要经受体激活肠上皮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酸酶系统,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增加,聚积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致使隐窝细胞对水、氯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强,同时又抑制绒毛上皮细胞对钠及氯的吸收。还可通过神经反射增加小肠细胞释放五羟色胺而增加肠液分泌。另外一部分ETEC产生耐热肠毒素(ST),以100℃30分钟处理仍保留毒性,其分子量小,ST与小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激活鸟苷环化酶系统,使该酶活性增强,从而使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水与电解质分泌增加,对氯离子吸收减少。有些ETEC同时产生LT及ST,产生一种还是两种肠毒素主要取决于它们所携带的质粒,能够产生两种肠毒素的ETEC菌株比只能产生一种肠毒素的菌株毒力大,导致腹泻的病情较重,病程也较长。②细胞毒性肠毒素:可使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产生溃疡和脓血便。 (二)病原体侵袭肠粘膜:EIEC、空肠弯曲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炎性病变,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EIEC主要病变累及结肠,空肠弯曲菌肠炎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亦可累及结肠,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小肠结肠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导读:感染性腹泻分为急性、持续性和慢性三种,急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小于14天,持续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为14-29天,慢性感染性腹泻持续时间一般大于30天。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排便次数增加、排便物稀薄、恶心、呕吐、发热等。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感染性腹泻分为急性、持续性和慢性三种,急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小于14天,持续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为14-29天,慢性感染性腹泻持续时间一般大于30天。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排便次数增加、排便物稀薄、恶心、呕吐、发热等。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1.粪便有粘液、血便。感染性腹泻患者做粪便常规检查后,可见粪便有粘液和血便。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红、白细胞。 2.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感染性腹泻患者做血常规检查后,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 3.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由于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

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尿液多为血尿、血红蛋白尿及管型尿。 4.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感性腹泻患者不仅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而且血BUN、CR、AST、ALT、BIL、LDH、CK 等都可增高。 5.每天排出未成形粪便的总量超过250克。 诊断后,若确诊为感染性腹泻,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比如饮食治疗,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煎炸油腻的食物,少喝灌装果汁;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少饮水;药物治疗,口服蒙脱石、果胶和活性炭等吸附剂或者口服益生菌或者洛哌丁胺、苯乙哌啶等肠动力抑制剂或者甲硝唑等骄傲UN冠军药物或者硝唑尼特等抗病毒行药物;中医治疗,口服盐酸黄连素。 如果大家还有关于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的相 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专业医院的医生或者正规药店的医师。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上海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辉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一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有渗出物、颈淋巴结肿大、发热伴周围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有助于细菌性感染的临床诊断。如患者已出现猩红热样皮疹,或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则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治疗原则】 1 针对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 2 给药前先留取咽拭培养,有条件者可做快速抗原检测试验(RADT)作为辅助病原诊断。 3 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发生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因此抗菌治疗以清除病灶 中细菌为目的,疗程需10天。 【病原治疗】 1 青霉素为首选,可选用青霉素G,也可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V,或口服阿莫西林,疗程均为10天。某些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预计难以完成10天疗程者,可予苄星青霉素单剂肌注。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疗程10天。 2 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10天,但不能用于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此外,磺胺类药不易清除咽部细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对四环素类耐药者多见,这两类药物均不宜选用。 二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本病以病毒感染多见,多数病例为自限性。 【治疗原则】 1 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2 极少数病例可由肺炎支原体、百日咳博德特菌或肺炎衣原体引起,此时可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病原治疗】 1 可能由肺炎支原体或百日咳博德特菌引起者,可采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2 肺炎衣原体感染可用四环素或多西环素,或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可由环境污染、存在变应原或吸烟等许多因素引起。 【治疗原则】 1伴痰量增加、脓性痰和气急加重等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的患者,可应用抗菌药物。 2应选用能覆盖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及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药物。 3 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可根据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4 轻症患者给予口服药,病情较重者可用注射剂。 【病原治疗】 可选用药物氨苄西林、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 在病原菌上有何不同?治疗上又有什么 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