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治疗

咳嗽的中医治疗

杨海龙0932

一般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分七个证型。

1.风寒袭肺。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用通宣理肺丸(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麻黄止嗽丸、解肌宁嗽丸、小青龙合剂(冲剂)等,也可参考选用。忌吃生冷油腻食物。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风热犯肺。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选用羚羊清肺丸(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桑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液(散)等,也可参考选用。寒咳、胃寒呕吐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3.风燥伤肺。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可选用秋梨膏(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每次服15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

4.痰热郁肺。咳而气喘,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痛喉肿、胸痛胸闷,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肺泻火、化痰止咳。可选用二母宁嗽丸(由浙贝母、知母、石膏、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五味子、陈皮、茯苓、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有清气化痰丸、羚羊清肺丸等,可参考选用。

5.痰湿蕴肺。咳嗽多痰、痰白而黏,痰出即咳止,伴有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可选用千金化痰丸(由法半夏、茯苓、陈皮、白附子、白术、枳实、胆南星、海浮石、当归、知母、天花粉等组成),每次服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二陈丸、橘红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6.肝火犯肺。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痰滞咽喉,只咳不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可选用黛蛤散、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子、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甘草等)。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7.肺阴亏耗。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伴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潮热盗汗、胸部隐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可选用养阴清肺丸(由生地、玄参、麦冬、川贝母、白芍、丹皮、薄荷、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百合固金丸、蛤蚧养肺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如果咳嗽日久不愈,痰少色白清稀,伴有气喘、声低无力、疲倦畏风,自汗心悸、面色苍白、手足欠温,易患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出现肺气虚的,治宜补肺益气、化痰止咳。可选用人参

保肺丸(由人参、五味子、杏仁、玄参、枳实、砂仁、**、麻黄、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补肺丸、利肺片等,也可参考选用。

在选方用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1.注意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在天气变化受凉后突然发生,实证居多。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缓慢,常反复发作,病程长,邪实正虚居多。

2.注意辨别咳嗽声音及发作时间。咳声高扬者属实症,低弱者属虚症。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咳嗽;病势缓而病程长者则属虚症。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加剧,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症。

3.注意辨痰的颜色、性质及数量。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症;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或虚寒症。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稠者属热。

fmzc

今年我妹一次受凉感冒后咳嗽几天不止(好像是春夏之交的样子,淋雨了),尤其夜间咳嗽厉害,睡觉都不安稳,她到药店买药吃,不管用。我用枇杷叶30g、五味子20g,连用4天,基本治愈,只剩零星的咳嗽,再过1、2天就好了!

我以前感冒后必咳嗽,一般要至少持续一个月,有时咳得心理都痛,且有痰,先是白痰,后是黄痰,那时也没治它,时间长点自己会好。那时对中医也没怎么上心。

后来对中医开始上心,注意一些药食调理。我现在好像感冒得不多,即使感冒也不严重,也没有持续咳嗽(零星的有)。也许与我常

用五味子泡水喝有关系,或者是其他原因。五味子被誉为“咳神”。不过我用五味子泡水喝,是用来治乙肝的,网上看到的一个偏方。

“嗽神”善治黄昏嗽

五味子善治各种咳嗽,疗效甚验。日本《和汉药考》曾美其名日:“嗽神”。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说:“五味子,为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皆用之”。有些医家认为,外感咳嗽,用之若早,恐其收敛太骤而不敢用,其实不然,关键在于巧妙配伍。邹润安说过:“《伤寒论》中,凡遇咳者,总加五味子、干姜,义甚深奥。”仲景治伤寒咳喘,小青龙汤每多用之,然必合细辛、干姜以升发风寒,用五味子收敛之,则升降灵而咳嗽自止,从无舍干姜而单取五味子以治咳嗽。盐山名医张锡纯对此颇有同感,他曾说:“五味子酸收之力甚大,若咳逆上气挟有外感者,须与辛散之药合用,方能服后不至留邪。”丁光迪教授对此“敛散”之法,颇有经验。丁氏说:“用于肺气已虚而又有伏饮留恋的咳喘,取五味子与干姜伍,五味子与细辛伍,五味子与紫菀、款冬为伍,都是一面酸敛,一面辛散,邪正兼顾而敛散同用,取其相反相成之意。”

对于久嗽之人,又应舍“敛散同用”之法,独取“敛肺止咳”之药。《石室秘录》中有一效方,名“止嗽神丹”,说得颇妙:“久嗽者,人以为邪之聚也,日日用发散之剂,而不效者何?气散故耳。气散矣,而仍用散药,无怪乎经月而不效也。法当用收敛之药一二剂,便见成功。方用人参一钱,白芍三钱,酸枣仁二钱,北五味子一钱,麦冬五钱,苏子一钱,益智仁五分,白芥子一钱,水煎服,名止嗽神丹。一剂轻,二剂愈。后服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三两,北五味子一两,服之不再发。否则不能保其不发也。盖久服散药,耗尽真阴,虽暂用收敛之药,一时奏功,而真阴既亏,腠理不密,一经风邪,最易感人,此必然之势也。”此论精辟,读罢令人拍手赞叹,苟非深谙医理,学验俱丰者,很难达到这般境地。

病家还有一种“黄昏嗽”,属于肺虚气逆,兼挟虚火之证。名医张山雷《本草正义》云:“阴火上冲激肺之嗽,阳虚火浮,故当黄昏阴盛之时,虚焰发动,乃始作嗽。”对此,元代朱丹溪有一妙法:“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清代黄宫绣也甚赞此法,他说:“凡嗽在黄昏,是虚火浮入肺中,忌用寒凉,止宜重用五味子以敛降,此则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者也。”这些均是前贤宝贵经验,足以为今人所借鉴。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

2016.9.15 中医治疗咳嗽,常用祛痰的中药如下: 白芥子味辛,性平,入肺经。具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痛患者。 功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主治: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禁忌: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天南星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另外,该药具有明显的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可用于风痰壅盛之中风者,多和天麻合用。注意孕妇慎用。 备注天南星中毒,可致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严重的以致窒息,呼吸停止。轻者可服稀醋或鞣酸及浓茶、蛋清、甘草水、姜汤等解之。如呼吸困难则给氧气,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紫菀味苦、甘,性微温,归肺经。本药能明显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作用,使痰液稀释,易于

咳出。主要用于咳嗽且有痰涎壅盛、咳吐不爽者。宜忌有实热者慎服。性味性温,味苦、辛。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降气化痰、宣散风热的功效。有明显增加呼吸道分泌作用,无明显镇咳作用。临床上常与杏仁、桑白皮等配伍。 白前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肺经。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咳嗽痰多,气喘。该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与桔梗、紫菀、百部等合用,也可用于久咳多痰的治疗。咳喘属气虚不归元者,不宜应用。 竹沥味苦,性寒,归心、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常用于咳嗽痰多者。 款冬花味辛、性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有镇咳下气,润肺祛痰的功能。主治咳嗽,气喘,肺痿,咳吐痰血等症。气味虽温,润而不燥,则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亦能治之。故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咳嗽,皆可应用。特别是肺虚久咳不止,最为适用。临床上常与紫菀配伍,为常用的化痰止咳药。 杜鹃素味苦,性寒,归肺经。具有祛痰、止

中医治咳嗽的七种方法

中医治咳嗽的七种方法 前言:咳嗽是呼吸道系统当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疾病,咳嗽在经过长期的医疗 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以及概括,中医学对于咳嗽的治疗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并且也具备多种治疗方法,每一种咳嗽类型在治疗的过程中都会运用到不同 的治疗方法。基于此本篇文章将针对于中医治咳嗽常见的七种方法,其中包括: 解表化痰法治咳嗽;清肺热化痰法治咳嗽;温化寒痰法治咳嗽;祛风化痰法治咳嗽;养阴化痰法治咳嗽;健脾化痰法治咳嗽;补肾化痰法治咳嗽,进行分析探究。 一、解表化痰法治咳嗽 针对于皮肤而言,其每一个汗孔都是肺部的出气口,在当人们受寒 气时,皮肤的每一个汗孔都会关闭,这种情况下则导致律液不能够从皮肤汗孔出来,进而从鼻咽以及气道排出,在此基础上则形成了咳嗽。建立在中医的角度上,则将这种症状称之为表症,在这个时候通过中医治咳嗽,那么则需要将汗孔关闭 的状态解决,这个过程叫做解表,以此才能够实现治咳嗽。通常情况下所运用药 物为:杏仁、苏叶以及麻黄等等。 二、清肺热化痰法治咳嗽 清肺热化痰法治咳嗽主要作用体现在热痰,建立在中医的角度上, 清肺热化痰法治咳嗽通常情况下会运用到的药物为:鱼腥草、黄芩、连翘以及银 花等等,另外中医还有直接消化热痰的药物,例如:冬瓜子、贝母等等。针对于 热痰来说,热痰非常粘,因此,热痰非常容易粘在气道上,通过一定的刺激就会 引发咳嗽,而在通过中医进行治疗时,一般都会运用一些不粘的、味道较淡的药物,最为具备代表性的药物就是一些竹子类的药品。 三、温化寒痰法治咳嗽 如果在咳嗽的过程中咳出来很稀的痰或者是很白的痰,那么这种情 况下在进行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就不能够运用凉性的药物,通常情况下中医更为重

中医治疗咳嗽经典大全(精)

中医治疗咳嗽经典大全 咳嗽是独立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是秋冬季常见病症。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必须详审病机分型辨治,才能尽快地治愈。用中成药时,必须证、药相符才能功效显著, 药到病除, 否则无效甚或加重病情。我们现在说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 一、一般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分七个证型。 1. 风寒袭肺。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用通宣理肺丸 (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 ,每次服 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麻黄止嗽丸、解肌宁嗽丸、小青龙合剂 (冲剂等, 2. 风热犯肺。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 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选用羚羊清肺丸 (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 , 每次服 1丸,每日 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桑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液 (散等,也可参考选用。寒咳、胃寒呕吐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3. 风燥伤肺。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可选用秋梨膏 (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 ,每次服 15克,每日 2次, 温开水调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

名老中医治咳嗽秘方

名老中医治咳嗽秘方 咳嗽此为肺部疾患的主要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正如《黄帝内经》里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说,咳嗽虽然主要是肺经的病,但与其它脏腑都有关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咳嗽的较为有效的偏方、秘方主要如下: 1 .萝卜葱白治风寒咳嗽 [方剂] 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 [制用法] 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 [功效] 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验证] 贾X ,久咳不止,用多种药方,效果不佳,后服上方,连用5日全好。 2 .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 [方剂] 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 [制用法] 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 [功效] 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验证] 屡用效佳。 3 .饮马乳清热止嗽 [方剂] 鲜马乳300毫升,白糖适量。 [制用法] 将马乳煮沸,饮时加白糖。 [功效] 据《唐本草》介绍,马乳“止渴疗热”,有补血生津,润燥止嗽的功效。对肺结核的咳嗽、潮热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验证] 本方在草原地区广泛应用。

4 .玉米须橘皮治咳嗽 [方剂] 玉米须、橘皮各适量。 [制用法] 共加水煎,日服2次。 [功效] 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痰多。 [验证] 屡用效佳。 5 .糖水冲鸡蛋补虚止咳 [方剂] 白糖50克,鸡蛋1个,鲜姜适量。 [制用法] 先将鸡蛋打人碗中,搅匀。白糖加水半碗煮沸,趁热冲蛋,搅和,再倒人已绞取的姜汁,调匀。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 补虚损。治久咳不愈。 [验证] 本方在广大农村被广泛应用。 6 .芝麻冰糖水治夜嗽 [方剂] 生芝麻15克,冰糖10克。 [制用法] 芝麻与冰糖共放碗中,开水冲饮。 [功效] 润肺、生津。治夜嗽不止、咳嗽无痰。 [验证] 本方在广大农村被广泛应用。 7 .蜜枣扒山药治肺虚久咳 [方剂] 山药l000克,蜜枣10个,板油丁100克,白糖350克,桂花汁、湿淀粉、熟猪油少许。 [制用法] ①山药洗净,放人锅内,加清水淹没山药为度,用旺火煮,待山药较烂时捞起,去皮,用刀剖成6厘米长、3厘米宽的长方形,拍扁。蜜枣一剖两半去核待用。②半大汤碗内涂抹上熟猪油,碗底排上蜜枣再排上一层山药,夹一层糖、板油丁,逐层放至碗口,撒上糖,扣上盖盘,上笼蒸1小时左右,然后取下,翻身人盘。③炒锅上火,滤人盘内汤汁,放清水100克、白糖150克和少许桂花汁烧沸,用水淀粉勾芡,起锅浇在山药上即成。 [功效] 补肾润肺。治肺虚久咳,脾虚腹泻、神疲体倦、四肢无力,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咳嗽是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之一,中医如何辨证施治咳嗽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希望大家喜欢!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一、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甚则喉间有痰鸣声,恶风畏寒,头痛倦怠,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青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咳嗽日久加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咳嗽 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白,形神困乏,厚衣怕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指纹色青沉滞。 治法:温肺止咳。 方药:苏梗6克、茯苓9克,苏梗9克、砂仁3克(后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紫菀6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 喉中痰鸣加僵蚕6克,以化痰解痉,必要时加白芥子5克。 腹满加川朴5克。 胃口差,大便次数多者加白术6克,麦芽12克,谷芽12克。 三、风热咳嗽 症状:多发于春季及初秋,咳嗽,痰色黄稠,咳痰不畅,发热恶风、汗出,鼻流浊涕,咽喉干痛,口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蓝。 治法:疏宣止咳。

方药:桑叶6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瓜蒌皮8克、桔梗6克、薄荷4克、甘草3克、前胡6克、杏仁6克、、菊花8克、枇杷叶8克。 热盛舌红加黄芩6克。 痰稠多者加川贝6克,鱼腥草9克。 口渴加芦根9克,天花粉6克。 咽喉红痛加板蓝根9克,岗梅9克。 四、肺热咳嗽 症状:平素多食辛温厚味或油炸煎炒,嗜吃朱古力。咳声高亢,咳嗽时面红,剧时掣引胸胁痛,咳痰带血,痰粘难咯,喉痛咽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脉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清宣宁咳。 方药:桑白皮9克、瓜蒌皮6克、桔梗6克、杏仁6克、牛蒡子6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车前子6克、茯苓9克、白芍6克。 若热盛加黄芩6克,芦苇9克。 咳痰带血多者加黑山栀6克,侧柏叶6克。 胸胁闷痛而剧者加柴胡6克,郁金6克。 肺热上蒸咽喉,咽红喉痛加板蓝根9克,岗梅12克。 肺热炽热,由气入营,舌红少苔,加生石膏15克,知母9克。 五、肺燥咳嗽 症状:多发生于秋季,咳嗽少痰,咳声高亢,鼻燥咽喉干,声音嘶哑,舌质红干,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或细数,指纹色紫。 治法:润燥止咳。 方药:南沙参10克、北沙参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麦冬6克、川贝6克、甘草3克、桔梗6克、雪梨干10克、地骨皮6克。 痰粘难咯加瓜蒌仁6克,花粉6克。 咽干声嘶加千重纸6克。 六、痰饮咳嗽 症状:多发生脾土未虚之儿。咳嗽,咳痰多清稀,口淡,食欲不

中医治咳嗽的7种方法

中医治咳嗽的7种方法 所谓咳嗽,其实细分起来,咳与嗽不一样,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临床上,由于咳往往有痰,所以咳嗽并称。大多数情况下,人体的咳嗽咳痰是感染后的一种保护反应。人体的白细胞要清除病毒或病菌而产生炎症,这个时候从血管中有一些渗出的液体,这些液体里既有杀死病毒或细菌,又有人体阵亡的细胞,也有气管或支气管的分泌液,当中含有一些蛋白质或酶等。 如果通俗来说,就是身体在打扫与病原体打仗后的产物。所以咳嗽排痰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中医治疗咳嗽,常见有以下7种方法。 一、解表化痰法 本来一个屋有几千万出口,如果现在只剩一个出口,情况会如何?很显然,那一个出口会非常拥堵。 这种情况跟我们肌肤着凉时的情况很相似。前面,我讲过肺与皮毛相关联,皮肤的每一个汗孔都是肺的出口。受寒时,皮毛的孔就会关上,津液就不能从肌表出来,只剩从气道、鼻咽等一个出口宣发,所以会出现皮肤冷怕风、打喷嚏、鼻塞、流清水、咳嗽咳痰等。 中医中把这种状态称为表症。也就是说外邪尚未进入脏腑,处于人体表层。如果在感冒或支气管炎、肺炎的急性期初起阶段,病人往往有这一类的症状,这个时候治咳痰,要解除肌肤毛孔的闭合状态,叫解表或宣表,才能有效治咳痰。药物如麻黄、苏叶、杏仁等解表药配合化痰药。中成药通宣理肺丸主要即是针对此。 二、清化热痰法 主要适用于热痰,热痰表现为痰黄、炎症反应比较剧烈。西医此时主张用抗生素,中医用清肺热类的药物,如黄芩、鱼腥草、金荞麦、银花、连翘、桑白皮等以外,中医还有直接消化热痰的药物,如浙贝母、冬瓜子、瓜蒌等。 热痰一般比较粘,容易沾在气道内,刺激引起咳嗽。中医喜欢用一些不粘的、滑利的、味淡的药物来治疗,代表性的是竹子的一些产

老中医七个治疗咳嗽偏方

老中医七个治疗咳嗽偏方 化痰止咳川贝蛋 【组成】川贝5g,鸡蛋1个。 【做法】川贝研细末,生鸡蛋敲一个如硬币大小孔,川贝粉掺入蛋内,湿纸将孔封闭,蒸熟。每服1个,早晚各1次。 【功效】用于咳嗽,痰湿犯肺型。症见咳嗽痰多。 清热祛痰冰片贴 【组成】冰片3g。 【做法】上药研细,与等量凡士林调匀,涂在油纸上。贴于膻中穴,用绷带園定,并持续热敷,每12小时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 【功效】咳嗽,痰热郁肺型。症见咳嗽气促、痰黄稠。 顽咳膏 【组成】当归12g,青皮12g,五味子12g,桑皮12g,甘草12g,川贝12g,半夏12g,茯苓12g,杏仁12g,乳香6g,没药6g,丁香3g。 【做法】用香油150mL将前9味药熬枯去渣,再将乳香、没药、丁香掺入后加黄丹120g收膏。摊贴于背部第四、五胸椎体处两侧。 【功效】用于咳嗽,痰湿蕴肺型。久咳(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化痰止咳膏 【组成】五味子6g,当归6g,青皮6g,桑皮6g,甘草6g,川贝6g,半夏g,茯苓6g,杏仁3g。 【做法】以上9味药用水煎成汁滤去渣,用冰糖适量熬成糊状收膏。每日服3次,每次服6g。 【功效】用于咳嗽,痰湿型。症见咳嗽痰多。 【禁忌】禁烟、喝茶及刺激性食物 祛痰止咳冬花川贝膏滋 【组成】款冬花6g,川贝6g,橘红6g,党参6g,远志6g,麻黄5g,前胡6g,五味子3g,马兜铃5g,杏仁3g。 【做法】将上药用水煎成汁滤渣,用红糖适量熬成糊状收膏。每

日服3次,每次服6g。 【功效】用于咳嗽,痰湿犯肺型。症见久咳、咳嗽痰多、痰岀则憋减咳缓。 漱阴止咳黄白膏漱 【组成】大生地黄200g,白茯苓360g,北沙参180g(另研细未和入),白蜜1000g。 【做法】将生地黄洗净与茯苓共煎熬3次,去渣取汁,滤清浓缩,加入白蜜成膏,再将沙参另研细末和入搅匀。每服12g,1日1次或2次,早晚开水和服。 【功效】用于咳嗽,肺阴亏耗型。症见久咳、干咳,痰中挟血,声音嘶哑,口干。 润肺止咳三仁膏 【组成】松子仁、胡桃仁、南杏仁各等份,白蜜适量。 【做法】三仁共捣如泥,加白蜜调或膏。饭后半小时开水调溶,每服6g,每日3次。 【功效】用于咳嗽,肺阴亏耗型。症见干咳、久咳、痰少、气喘、便秘等。 【说明】便溏、滑精、湿痰者不宜。

治咳嗽的中药方子

治咳嗽的中药方子 治咳嗽的中药方子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告诉你带你了解下吧,希望你喜欢! 治咳嗽的中药方子 1. 治疗反复感冒咳嗽有痰(清鼻变黄鼻) 荆芥6g,紫元6g,百部6g,桔梗6g,陈皮6g 半夏6g,甘草3g,黄芩6g,杏仁6g,冬花6g,五味子3g,贵枝6g,白术6g,板蓝根10g,薄菏3g。加红枣两粒,两片生姜! 2. 治疗反复感冒咳嗽有痰(黄鼻变浠有点清鼻) 荆芥6g,紫苑6g,百部6g,桔梗6g,金银花6,连翘6,川贝母6 半夏6,甘草3,黄芩6,杏仁6,冬花6,五味子3,贵枝6,白术6,板蓝根10,薄菏1。加红枣两粒,两片生姜! 3. 治疗反复感冒咳嗽有痰(黄鼻变浠有点清鼻) 荆芥6g,紫苑6g,百部6g,桔梗6g,陈皮6g,川贝母6 半夏6,甘草3,黄芩6,杏仁6,冬花6,五味子3,贵枝6,白术6,板蓝根10,薄菏1。加红枣两粒,两片生姜! 4. 注意是风热咳嗽(大便硬硬的) 钩藤8克天竺黄8克龙利叶6克防风6克蝉蜕4克紫苑6克荆芥6克浙贝母6克甘草3克薄荷3克 薄荷是快好的时候才放进去的这副药很便宜的就十来块钱记得药要熬浓些 5. 风热咳嗽(本型多见) 主证:咳嗽白天为甚,无痰或黄稠痰,口干唇红,舌红苔薄白或黄,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方用: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处方:荆芥穗、薄荷、桔梗、甘草各3克,银花、连翘、淡豆豉、桑叶、菊花、芦 根、淡竹叶、前胡、杏仁、苏子各5克。

l 加减法:咽部红肿,加牛蒡子、蒲公英、地丁各5克;鼻塞,加葱白3根 l ;若伴有发热,方中薄荷后下,另加蝉蜕、钩藤各3克;咳甚伴呕,加枇杷叶 5克,淡竹茹3克;宝宝热盛剧咳兼有痰,加麻黄3克,生石膏18克;宝宝大便干结 ,加大黄1.5-3克(后下,便通则停用);宝宝舌苔黄腻夹湿,加藿香、佩兰各3 克。 6. 风寒咳嗽(多发于寒冬) 主证:咳嗽,夜卧为甚,鼻塞流清涕,痰白而清稀,舌苔薄白,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方用:七味饮加味(经验方) 处方:防风、桔梗、陈皮、枳壳、甘草、泽泻各3克,前胡、杏仁各5克,生姜2片。 l 加减法:宝宝发热时,加北柴胡5克;宝宝夹湿、舌苔白腻,加藿香、苍术各3克。 7. 秋燥咳嗽(多发于秋分-小雪) 主证: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甚则痰中带血,鼻燥,或兼有鼻血,咽干,咽喉 痒痛,形寒身热,舌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治法:清热润燥,化痰止咳。 方用:桑杏汤加味。 处方:桑叶、杏仁、浙贝母、淡豆豉各5克,沙参6克,山栀子、蝉蜕各3克,鲜 梨皮1只(洗净)。 l 加减法:宝宝咽痛,加连翘5克,薄荷3克;宝宝出鼻血、痰中带血,加白茅根6克,藕节3只。 l 专家提醒:1.文中的用药量均为1-3岁的宝宝用量。2.文中所用

中医咳嗽症状分7种,辨证施治,灵活用药

中医咳嗽症状分7种,辨证施治,灵活用药 咳嗽是肺系常见病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均可以损伤肺气,引发咳嗽。临床需辨表、里、寒、热、虚、实,根据主证,随机选方,并兼顾次症,灵活加减用药! 1、温散风寒 症状举例:运动后弃衣贪凉,次日咳嗽音哑,咽喉奇痒,痰白清稀,并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痒,头项酸痛,舌苔薄白。 辨证:属于风寒咳嗽,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药用:炙麻黄,桂枝,荆芥,细辛,杏仁,前胡,生姜和甘草。用麻黄配桂枝、荆芥、细辛,辛温发汗,解散表寒;麻黄配杏仁、前胡,开启肺气,恢复肺的宣降功能;生姜、甘草调和诸药,以助宣散风寒。 2、轻疏风热 症状举例:咳嗽频作,痰黄黏稠,不易咯出,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咽痛,鼻塞流涕。舌质红,苔薄黄。 辨证:属风热咳嗽,治以疏风解热,肃肺止咳。 药用: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大青叶,杏仁,浙贝母,桔梗,芦根和甘草。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宣发肺气;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消除炎症;杏仁、贝母、桔梗、芦根、甘草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3、清化痰热 症状举例:平时嗜烟,素有积热,近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诱发咳嗽,痰多色黄,喉间痰鸣,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腻。 辨证:属痰热咳嗽,治以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药用:金银花,连翘,黄芩,前胡,桑白皮,鱼腥草,桔梗,浙贝母,款冬花,甘草和生石膏(另煎兑服)。生石膏、金银花、前胡等宣散风热;连翘、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泻肺热;桔梗、贝母、款冬、甘草化痰清热 4、培土生金 症状举例:慢性咳嗽多年,时轻时重,每因劳累受凉而发作。时下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萎黄,气短乏力,懒动少言,语音低微,动则自汗,食欲不振。舌质淡嫩,齿痕明显 辨证:属气虚咳嗽,治以培土生金,益气化痰。 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制半夏,陈皮,杏仁,浙贝母,炙枇杷叶,炒山楂,炒麦芽和炙甘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益脾肺之气,培土以生金;半夏、陈皮、杏仁、贝母、枇杷叶宣肃肺气,化痰止咳;山楂、麦芽辅助消化,增强脾胃健运 5、燥湿化痰 症状举例:素嗜烟酒,形肥气弱,患慢支多年,咳喘常发,迁延难愈。痰多色白,晨起即作,食后明显,进甘甜油腻之物加重,胸闷,呕恶,食少,体倦,便溏,舌苔白腻。 辨证:属痰湿咳嗽,治以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药用:苍术,厚朴,制半夏,陈皮,杏仁,紫菀,款冬,白前,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和甘草。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行气开郁;杏仁、紫菀、款冬、白前、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甘草化痰止咳。但苍术、白芥子性燥,不宜久用,故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后即去之。 6、温阳化饮 症状举例:嗜烟酒,形肥气弱,患慢支多年,并有肺气肿表现,入冬咳喘常发,迁延难愈。因气候骤冷,咳嗽频作,夜间尤甚,喉痒痰多,色白清稀,呈泡沫状,背冷气短,不能平卧,纳差,便溏。 辨证:属寒饮伏肺。急则治其标,先予温肺散寒,蠲饮化痰。 药用:炙麻黄,桂枝,制半夏,细辛,干姜,炒白芍,五味子,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和炙甘草。麻黄与桂枝、细辛配伍,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中医辩证分型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 (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 (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主宣发肃降,宣降失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肝与肺的关系: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同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肝主升,肺主降,肝气上逆,易致肺气肃降不及;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均可影响肺的功能。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脾的特点为喜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

中医辨证治疗咳嗽

中医辨证治疗咳嗽 咳嗽是重要的呼吸系统防御机制,可清除咽部及整个呼吸道的粘性分泌物,从生理角度来看咳嗽具有保护作用,但是频繁、剧烈的咳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临床常以西医治疗为主,虽有效果但其能治疗原发病或止咳,再加上止咳药物不多整体效果欠佳,所以应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那么中医如何辩证治疗咳嗽? 一、咳嗽的中医知识 中医在临床应用较广,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咯痰,因病因及机体反应不同,出现的症状及特征也会不同,临床会辩证施治。外感引发的咳嗽、咯痰病人主要有头痛、发热、恶寒等表现,起病急且病程短,而内伤引发的咳嗽通常无外感症状,起病慢且病程时间较长较多伴有肺腑功能失调的证候。中医治疗咳嗽时应分清邪正虚实及标本缓急,按照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基本原则,且需要注意标本兼治。外感咳嗽作为实证,主要以祛邪利肺为主,用药时宜清扬,忌收涩留邪,内伤咳嗽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二、中医辨证治疗咳嗽 1、燥邪伤肺证 燥邪伤肺证病人会出现咽干鼻燥、少痰、胸痛等表现,初期会有身热头痛、恶寒等,主要病机在于燥邪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风清肺、润燥止咳,选用桑杏汤治疗,药方组成有浙贝母9g、桑叶9g、梨皮6g、苦杏仁9g、连翘6g、淡豆豉9g、桔梗6g、北沙参9g、栀子6g。 2、邪壅肺窍证 邪壅肺窍证病人会出现鼻塞、咽喉、鼻腔分泌物增加等表现,鼻后、咽喉部黏液附着,因过敏导致鼻炎的发生主要有眼痒、鼻痒、流清涕等,鼻窦炎表现为黏液性或脓性浊涕,常伴随咽喉不利,且有头痛、耳面部疼痛、嗅觉障碍等,主

要病机在于风邪留伏、邪气上逆肺窍,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风宣肺,止咳通窍,选 用苍耳子散合止嗽散治疗,药方组成有陈皮6g、桔梗9g、薄荷6g、荆芥9g、百 部9g、白芷6g、甘草3g、白前9g、紫菀9g、苍耳子6g、辛夷6g。 3、痰热郁肺证 痰热郁肺证病人会出现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胸胁胀满、口干欲饮、面赤 等表现,主要病机在于痰热郁肺、肺失清肃、热邪久郁、热伤肺络,治疗的关键 在于清热化痰、肃肺止咳,选用清金化痰汤治疗,药方组成有栀子9g、瓜蒌仁 9g、桑白皮9g、橘红9g、知母9g、桔梗6g、浙贝母9g、黄芩9g。 4、风寒袭肺证 风寒袭肺证病人会出现流清涕、咳嗽声重、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气急咽痒、头痛、鼻塞等表现,主要病机在于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气失宣,治疗的关键 在于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选用三拗汤合止嗽散治疗,药方组成有桔梗9g、陈皮 9g、苦杏仁9g、甘草6g、麻黄6g、白前9g、荆芥6g、紫苑9g、百部9g。 5、风盛挛急证 风盛挛急证病人会出现咽干咽痒、气急、咳嗽、干咳无痰等表现,在外界寒 热变化、异味等因素影响下会突发或加重,较多发生于夜间及晨起,会反复发作,主要病机在于风邪犯肺、邪客肺络、气道挛急、肺气失宣,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风 宣肺、解痉止咳,选用苏黄止咳汤治疗,药方组成有前胡9g、蝉蜕6g、地龙9g、炙麻黄6g、五味子9g、枇杷叶9g、紫苏子9g、紫苏叶9g、牛蒡子9g。 6、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证病人会出现咽喉燥痛、鼻流黄涕、频繁咳嗽、口渴、恶风、身热、咯痰不爽等表现,主要病机在于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肺热伤津,治 疗的关键在于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选用桑菊饮治疗,药方组成有芦根15h、桑 叶9g、连翘9g、薄荷6g、桔梗9g、甘草6g、苦杏仁9g、菊花9g。 7、肺阴亏虚证

咳嗽的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的中医诊疗方案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西医急慢性气管炎。 一、诊断依据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长,可咳儿伴喘。 4、急性期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啰音。 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二、分证论治 1、风寒袭肺 证候: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 常用药物:麻黄、荆芥、杏仁、紫苑、白前、百部,陈皮、桔梗、甘草等。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前胡、浙贝母、牛蒡子、金银花等。 3、燥邪伤肺 证候: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

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剂: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物: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子、天花粉等。 4、痰热壅肺 证候: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剂: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芩、山栀子、知母、桑白皮、川贝母、桔梗、栝篓、麦冬、甘草、陈皮等。 5、肝火犯肺 证候: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剂: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物:黄芩、青黛、海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川贝母、郁金、桔梗等。 6、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生重,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满,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剂: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等。 7、肺阴亏虚 证候: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常用中成药

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常用中成药 咳嗽,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中医依据病因不同,将咳嗽分为7类。针对不同类型咳嗽,需选用不同治疗方法和相应药物,才能取得疗效。 风邪犯肺证 表现症状: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常见病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 治疗方法:疏风宣肺,止咳化痰。 常用中成药:止嗽口服液,苏黄止咳胶囊,感冒止咳颗粒,宣肺止咳颗粒等。 风寒袭肺证 表现症状: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咳嗽声重,痰量多带泡沫,喘息咳逆,呼吸急促,常有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有夜咳,口不干。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治疗方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常见病症: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等。 常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止咳宁嗽胶囊、风寒咳嗽颗粒、小青龙合剂等。 风热犯肺证 表现症状: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见病症: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常用中成药:桑菊感冒颗粒,蛇胆川贝枇杷露,牛黄蛇胆川贝散,急支糖浆。 风燥伤肺证

表现症状: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见病症:秋季发生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 常用中成药:秋梨润肺膏、川贝枇杷糖浆、蛇胆川贝枇杷膏,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膏。 痰湿蕴肺证 表现症状: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方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常见病症: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气肿等。 常用中成药:橘红痰咳液、桂龙咳喘宁片、二陈丸等。 痰热郁肺证 表现症状: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燥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常见病症: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 治疗方法: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常用中成药:清肺宁嗽丸、清肺化痰丸、痰热清胶囊等。 肺阴亏虚证 表现症状: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常见病症: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治疗方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常用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补肺丸,百合固金片、虫草清肺胶囊等。

咳嗽的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的中医诊疗方案(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咳嗽的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西医急慢性气管炎。 一、诊断依据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长,可咳儿伴喘。 4、急性期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啰音。 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二、分证论治 1、风寒袭肺 证候: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 常用药物:麻黄、荆芥、杏仁、紫苑、白前、百部,陈皮、桔梗、甘草等。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前胡、浙贝母、牛蒡子、金银花等。 3、燥邪伤肺

证候: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剂: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物: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子、天花粉等。 4、痰热壅肺 证候: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剂:清金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芩、山栀子、知母、桑白皮、川贝母、桔梗、栝篓、麦冬、甘草、陈皮等。 5、肝火犯肺 证候: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剂: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物:黄芩、青黛、海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川贝母、郁金、桔梗等。 6、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生重,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满,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剂: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等。 7、肺阴亏虚

中医治10种类型的咳嗽

中医治10种类型的咳嗽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风热、风寒、风燥)咳嗽、内伤(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咳嗽等几种类型。咳嗽作为一种症状,是人体的自卫反应,就像人体内的清道夫,咳嗽的同时把体内含有细菌、病毒的分泌物带出体外,清除体内垃圾。止咳药有寒、热、温、凉之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若不辨证选用,止咳的效果也就不好。 一、外感咳嗽 当气候突然转变或人体抵抗力不足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从口鼻或皮毛入侵人体,肺脏首当其冲,其宣发肃降的功能失常,肺气上逆迫于气道就引起咳嗽。由外因引起的咳嗽为外感咳嗽,一般在2周以内。外感咳嗽,病情浅,除了伴有燥和湿的外感咳嗽比较难治外,只要及时治疗,多能在短时间内治愈。 二、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属于慢性咳嗽,其病理因素包括饮食、情志及脏腑功能失调,其中尤以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痰浊内生以致咳嗽的情况最为常见。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病程延续,在治疗上难达速效。 咳嗽特点的鉴别 1.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嗽急剧,咳声重,或咳声嘶哑,咽痒干咳,病势急而病程短者大多为外感风寒、风热、风燥引起; 2.病势缓而病程长多为阴虚或气虚; 3.咳声粗浊,多是风热或痰热伤津引起; 4.早晨咳嗽,一阵阵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咳出咳嗽减轻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5.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多属于肺燥阴虚; 6.夜卧咳嗽严重,持续不停,少气或气喘者,属于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7.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

8.情志郁怒加重者属于气火引起; 9.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咳痰特点的鉴别 1.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 2.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 3.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 4.痰黄而稠者属热; 5.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 6.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虚、属寒; 7.咳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 8.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味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三、风寒袭肺咳嗽 咳嗽声重有力、气急欠平、咳痰稀簿白色.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痛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肺浮或紧。 食疗方法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食疗物有生姜、葱白、紫苏叶、红糖等。 四、风热犯肺咳嗽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咳时汗出、痰黏稠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食疗方法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食疗物有无花果、金银花、绿茶、冰糖等。 五、风燥伤肺咳嗽 干咳喉痒、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口干鼻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且不易咯出、苔薄而涩,舌红少津、脉数细。 食疗方法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常用食疗物有松子仁、核桃肉、梨、藕、芦根、麦冬、荸荠等。 六、痰湿蕴肺咳嗽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痰色白或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一般选购: 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忌吃生冷油腻食物。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适用小风寒咳嗽。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一般选用: 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一般选用: 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一般选用: 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服药期间,不宜抽烟喝酒,不宜吃油腻、腥冷、辛辣食物。脾虚大便溏泻者忌服。 3、秋梨润肺膏:口服,每日两次,成人每次10-20克。忌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咳嗽的中医治疗

咳嗽的中医治疗: 《素问》六腑咳"临证思路刍议 六腑咳”之名,首见于《素问咳论》。其文云:黄帝问日: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日: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日: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可见,《素问》早已提出咳嗽的证治当从五脏六腑”的角度考虑,不能仅仅见肺治肺。笔者临证治疗咳嗽多遵《素问》之旨,故不揣浅陋,将临证中 按六腑咳”思路的诊疗心得浅论如下,望同行指正: 1、胃咳 原文: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咳甚则长虫出。” 病案:李某,男,42岁,素体较瘦。自诉咳嗽二月余,遍服西药抗生素,并服中药清热 解毒、宣肺止咳之剂30余剂,效不显著。证见:咳嗽痰少,胃脱痞闷,恶心欲呕,面色萎黄,食欲尚可,但食后腹胀,大便略油。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问其是否容易患口—腔溃疡,答日:几乎每月均患,现在正好有一处口腔溃疡,痛苦不堪。辨病为胃咳,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肺气不利。处方:半夏30g,黄苓10g,黄连3g,党参10g,生甘草15g,款冬花15g,杏仁10g。3剂,水煎服。服后咳嗽明显减轻,口腔溃疡已愈。上方再服4齐【J,咳嗽痊愈。 按:患者初为外感咳嗽,前医过用寒凉,失于宣达,伤及脾胃,寒湿内生,湿久蕴热,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出现胃脱痞闷、恶心欲呕、腹胀、便油之症。此类寒热错杂之证有一个重要的临床特征:易患口腔溃疡。故方选张仲景之甘草泻心汤加减。关于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鞍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鞍也。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 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从上可以看出,外 感病误下或过用寒凉所产生的脾胃系统的变证、尤其是寒热错杂证,当首选甘草泻心汤,还须加入利肺气之品如款冬花、杏仁等,疗效更为显著。笔者临证凡见咳而呕”即可诊 为胃咳,不必有咳甚则长虫出”之证。 2、胆咳 原文: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病案:黄某,女,3岁。代诉发热、咳嗽,食纳欠佳4天,经用罗红霉素、阿莫西林等西药效不显著。刻下证见:发热、咳嗽、喉间痰鸣咿呀有声,尚不会咯痰,鼻流黄涕。体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X、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与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 〔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与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与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 〔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与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主宣发肃降,宣降失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肝与肺的关系: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同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肝主升,肺主降,肝气上逆,易致肺气肃降不与;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均可影响肺的功能。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脾的特点为喜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