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讲练重难点5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带讲解

重难点05 古诗词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

点·难点】专练

(建议用时:60分钟)

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1、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分析意境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分析技巧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析语言特色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析单字技巧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5)该词对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6、分析情感、主旨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7、评价题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8、比较评价题

(1)通读诗词,分别把握各自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一、【2017·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C

本题考点: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

题干要求选出“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押韵”这一特点的把握。首先要明确何为“押韵”,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即每一句的尾字,其韵母相同或相近。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委婉B.雄奇瑰丽C.高亢豪放D.明快俊逸

D

本题考点:评价古诗文的艺术特点。

题干要求选出“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分析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本题考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题干问的是“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这是考查抒发情感的方式。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

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思路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①怀古类。

①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①战争或边塞类。①闲适类。①借景抒情类。

①托物言志类。①爱情类。①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二、【2016·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①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①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4.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

...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D

本题考点: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

题干问的是“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这是考查诗歌中“对仗”的技巧。首先应了解“对仗”的要求,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时极目”与“日萧条”对不上,“极目”意思是“极目远望”,是动词性,“萧条”是形容词,词性对不上。

【技巧点拨】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比如本题中,D项就是词性对不上。

5.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

..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D

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诗歌的题目是“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这两句是写所望之景,切合“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

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这是由望而触发的感怀。“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这是诗人的感慨。“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认真审题,明确提问的方向,“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需要分析诗歌的标题——“野望”,“野”交代地点,“望”交代人物的动作;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明确哪些内容与标题相合。诗歌的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首联切合“望”,颔联和颈联是内在的感慨,尾联切合诗歌的标题。

6.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题干要求“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指出表达这种情感的手法。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诗歌的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①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①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①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①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

感或借景抒情。①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作者的身世遭遇等来分析情感。

三、【2015·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7.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A.沁园春B。水调歌头C。雨霖铃D八声甘州

B

本题考点: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词曲常识的把握。解题时可以根据词牌的分类进行判断。结合平时学习过的词曲,进行对比判断。也可以从选项出发,选择熟悉的词牌进行套用,看是否符合,即可判断出。

8.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B

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本题选B项。B项中用碧霄龙喻雨的表述错误。“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一句并非是用碧霄龙来喻雨,而是说山神有意为他安排的“奇观”,并唤来碧霄之上的云龙。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训练的题型,难度不大。解答是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从上阕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9.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答案示例:划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赏析画线的句子,首先要分析画线的句子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然后联系作者的经历来考虑。词中画线句中的“尘垢”指的是尘土与污垢,比喻微末卑污的事物,泛指尘世。“造物不言功”,写上苍从未求我们表彰什么,从未向我们索取什么。此句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四、【2014·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0.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古体诗B.近体诗C.五言律诗D.诗余

A

本题考点: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

本诗属于古体诗。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①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①诗余,又称为词、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本诗无明显的韵律,因此不是律诗,同时全为字数相同的句子,因此也不是诗余。故应是七言古体诗。

故选A。

11.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B

本题考点: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错误,“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的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出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所以“乱荷叶”的解释是错误的。

故选B。

12.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镜湖边船家女子勤劳、美丽、活泼可爱、乐观积极的形象。在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们的青春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题考点: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赏析作者的形象,一定要回到原诗中抓住概述诗人生平经历或形象的句子。

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船家女儿粉面红如荷花美,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女子的年轻美丽;

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采菱女歌声随烟波荡漾,通过听觉描写,表现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回到到家里再约西邻女伴,明天湖桥去看赛会迎神,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的热爱生活和活泼可爱;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头顶翠荷小伞忙着采菱,通过动作描写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

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

五、【2013·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3.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

C

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本诗前六句即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

1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B

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王维盛行恬淡,性喜隐居,随意对于这样的生活,王维是很享受的。“烹葵”写出王维对客人的热情招待,“看竹”写出自己虽然清贫,但有竹足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5.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炼字题的回答要包括三项内容:(1)字义,涉及修辞或活用的必须点明;(2)句意,把盖子放回诗句中,描绘诗句的意境。(3)表达的情感或艺术效果。

六、【2022·上海奉贤·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感遇十二首①(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落梅②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①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

16.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咏物诗B.都是近体诗C.都押5个韵D.都是讽喻诗

B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B.“都是近体诗”错,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分为两种,绝句和律诗。其中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四联。

《感遇十二首(其七)》共有十句,不符合近体诗句数的要求属于古体诗。

故选B。

17.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A.慷慨激越B.凄怆悲愤C.温雅醇厚D.委婉深沉

D

本题考点:评价古诗文的艺术特点。

A.刘诗不符合慷慨激越的语言风格;

B.张诗不符合凄怆悲愤的语言风格;

C.张诗不符合温雅醇厚的语言风格;

D.张诗,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刘诗,全诗描写梅花,却未见梅花,运笔委婉,将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也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两首诗都抒情委婉,寄寓深沉。

故选D。

18.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同:抒情委婉,寄寓深沉。异:张诗以反诘收束全诗(运用对比),人们只忙于栽培桃

树和李树,以“受人冷落的丹橘难道不能遮阴”一问,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刘诗以比喻手法,表面谴责东风不懂怜香惜玉,用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摧残着孤高不群的梅花,以此寄寓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的当权者的讥讽之意。

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张诗尾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运用反问修辞,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的人格,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

刘诗尾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

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据此可知,两首诗歌的尾联相同之处是都是咏物诗,借物表达情志,抒情委婉,寄寓深沉。

七、【2020·上海建平中学高三5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

唐包何

郎官休浣怜迟日①,野老欢娱为有年②。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

藤垂宛地萦朱履,泉迸侵阶浸绿钱③。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如烟。

注解:①郎官休浣怜迟日:郎官,指程员外;休浣,官吏按例休假;迟日,指春日。①有年:丰年。①绿钱,青苔。

1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处折花惊蝶梦”承上“郎官休浣怜迟日”句。

B.“数家留叶待蚕眠”承上“野老欢娱为有年”句。

C.颔联中“惊”“待”两字,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颈联中写到藤蔓“萦朱履”,融入了人的情感。

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C项,“以动衬静”的说法错误,“折花”可以说是“动”衬“蝶梦”,是以动衬静,但“留叶”却无须动作,“留叶待蚕眠”并非以动衬静。

故选C。

20.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雄浑悲壮B.哀怨凄婉C.闲适清雅D.平淡自然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本诗是诗人与友人在春日游东郊所感而写下的诗篇。所写的意象无非

“花”“叶”“藤”“柳”“泉”“蝶”“蚕”“莺”,带有浓厚的闲情雅趣,诗人极其细腻地描写了所见之景,并含蓄地表达了对郊外自然景物的喜爱和留恋。从题材来看,诗中没有血战沙场和大漠孤烟,谈不上雄浑悲壮;没有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谈不上哀婉凄切;没有洞察世事和田园之乐,谈不上平淡自然。因而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2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本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描写了程员外离开的时候,莺声萦绕不散,绿柳烟笼雾罩,

好似不忍与程员外分别的景象。诗人不直接从程员外落笔,而是赋景物以深情,既新颖别致,又含蓄蕴藉,饶有余味,表达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诗句“莺声不散柳如烟”,需要能读出诗句中的景是什么,表达的情是什么,景与情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所写之景是:程员外离开的时候,莺声萦绕不散,绿柳烟笼雾罩诗人。所表达的情是:程员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景与情的关系:不直接从程员外落笔,而是赋景物以深情,通过写黄莺绿柳不忍与程员外分别,来含蓄地表达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新颖别致,饶有余味。

八、【2017·上海春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明)丰坊

孤松挺穹壁①,下临万里波。

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

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

群攻未云已,生意当如何?

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②。

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

(注)①穹壁:高高的崖壁。②嵯峨:高耸的样子。

22.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A.哲理诗B.写景诗C.咏物诗D.闲适诗

C

本题考点: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阅读诗歌,关注诗的写作内容就可以判定本诗的题材。根据前三句“孤松挺穹壁,下临万里波。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是物的生存环境,全诗围绕“孤松”展开,可以判定该诗的题材是咏物诗。

故选C。

23.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松”二句使用起兴的手法,巧妙引出描写对象。

B.“激湍”二句中“啮”“撼”动词使用准确,有表现力。

C.“纷纷”二句运用叠词,描摹事物的形态,鲜明生动。

D.“群攻”二句巧用问句,语意形成转折,承转自然。

A

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A.“使用起兴的手法”错误,“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孤松”两句的意思是:挺拔的孤松傲然挺拔高大墙壁,下临万波。这两句并没有从其他事物引出。而是直接写出“孤松”这一描写对象,不是“起兴”。

故选A。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

答案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

本题考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孤松喻君子,“穹壁”“万里波”“激湍”“惊飚”等意象,凸显孤松所处环境之恶劣,但它却依然能“挺立”“嵯峨”;“赤蚁”“青萝”比喻迫害君子的奸佞小人,面对“赤蚁”“青萝”的“群攻”,孤松依然充满“生意”。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君子身处困厄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同时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最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坚守气节的赞美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君子遭受打击的愤慨。

九、【2021·上海徐汇·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

..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25.这首作品最有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A.《唐宋词简释》B.《唐人七绝诗浅释》

C.《宋诗选注》D.《古诗源》

B

本题考点: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

根据押韵及对仗,《咸阳值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七言绝句,最可能收录在《唐人七绝诗浅释》里。

故选B。

26.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

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

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

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

D

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D.“万点空蒙隔钓船”意思是“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都是实景,既非联想,也不是由实入虚。

故选D。

27.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用了同样的写法。请辨析两处“还似”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

..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咸阳值雨》中是地异而景同,用印象中洞庭的水色云气烘托咸阳的空蒙雨景,以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想象,使人充分感受到空蒙缥缈又壮阔飞动的奇景。《宿城南亡友别墅》则从抚今到追昔,把故地重游的所见所感与昔年残梦联系起来,景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还似”,此物像彼物。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咸阳值雨》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地异而景同,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还似”二字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

《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前两句抚今,后两句追昔。用“还似”二字把由自然界的变化想到人世间的无常和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悲伤之情。景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十、【2021届·上海浦东新区语文三模试题】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路过

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28.根据这首词字数的多少,可以判断这首词是()

A.长调B.中调C.小令D.双调

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词又被称为长短句、诗余,根据它的字数多少分为:小令字数在1~58 及58 字内,59到90 字为中调,91字以上就是长调。《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的字数已超过90字,这首词是长调。

故选A。

29.下列对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对偶的修辞。

B.两首词绘景不同,词调一致,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C.两首词都是慷慨凄壮中尽显激越旷逸。

D.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皆是仕途受挫,寄情于景,含蓄蕴藉。

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含蓄蕴藉”错,《念奴娇·过洞庭》“肝肺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这是直抒胸臆,并非“含蓄蕴藉”。

故选D。

30.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刻画词人形象的?

上阕“玉鉴琼田三万顷”“表里俱澄澈”以景衬人,表面写洞庭之景,暗含词人内心的境界,写出词人的光明磊落;下阕“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采用用典和比喻的写法,写出词人光明磊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格;“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采用侧面衬托和一语双关的写法,表现了词人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采用想象和夸张的写法,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表现词人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和博大的胸襟;“扣弦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采用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无限感慨。

本题考点: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之景,景中寓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鉴琼田,水天一色。但词人并不是纯客观的写景状物,而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在这广阔的、洁净如玉的湖面上,词人驾一叶扁舟,

如游仙境,妙不可言,豪迈之情油然而生。那上下空明,“表里俱澄澈”的坦荡景象,是词人光明磊落、胸无纤尘的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下片开头词人在“岭海”任职多年,不管别人如何评说,但“孤光自照”,自己无愧于心,对得起朝廷和苍生。其中“孤光”是用典,出自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肝胆皆冰雪”采用比喻手法,用“冰雪”比喻自己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同时此句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自己襟怀坦白,忠于朝廷,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

“短发萧骚襟袖冷”,从字面上看似乎略显凄凉。自己头发稀疏,不耐风寒,表明自己任职多年,恪尽职守,夙夜忧勤,用的是侧面衬托的笔法。“稳泛沧浪空阔”,表明词人孤高傲世的心态,尽管自己对朝廷披肝沥胆,却仍然被奸佞的谗言所中伤,身处这种逆境,自己不改初衷,仍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此句一语观关,既是眼前泛舟之景,又暗喻词人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后五句词人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进一步表达了志士的胸怀和英雄的气概。“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想象奇特,气魄宏大,词人要舀尽长江的水为酒,把呈勺子形的北斗七星当作酒杯,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身陷逆境而豪情万丈,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这三句不仅表现词人淋漓的兴致和凌云的气度,更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了超越时空的极高的精神境界。“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结尾两句,词人意兴达到极致,情不自禁地叩击船舷,对天狂啸,忘记了今晚是什么时辰。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此时的词人,仿佛与浩瀚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宠辱皆忘,物我难分,格调之昂扬,境界之高远,令人击节赞叹。

备战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讲练重难点5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带讲解

重难点05 古诗词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 点·难点】专练 (建议用时:60分钟) 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1、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分析意境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分析技巧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析语言特色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析单字技巧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5)该词对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6、分析情感、主旨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7、评价题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8、比较评价题 (1)通读诗词,分别把握各自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一、【2017·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 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03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 掌握古代诗歌情感的类别特征,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考情考向 把握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的重难点,主要有两 种考查方式: ①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歌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歌中的 某一个字、某一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等。 ②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 分析诗歌情感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建功 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 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忧国 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 贬谪 失意 (1)遭贬后的郁闷、惆怅、失意,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2)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如屈原的《离骚》。(3)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如苏轼的 《定风波》。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比较阅读类试题 易错点分析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比较阅读类试题易错点分析与练习题汇编 易错试题 (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人和杜少府命运相仿,都远离家乡;但后一句开始转折,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思是相知相交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拥有相同的理想抱负;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不要犹豫走哪条道路,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比较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两诗排遣离愁的不同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考查角度,即比较点,为抒情技巧,可

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答题步骤为点明技巧—分析运用—说明效果。 解答此题,需要具备关于古代诗歌抒情技巧的必备知识。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等也常用来抒情。 首先,解读《白下驿饯唐少府》。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后两联的抒情方法。诗歌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了夕阳西下暮色暗淡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流露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和对前途的迷茫怅惘。尾联借典抒情,反用长安日远的典故,长安虽远但如日可见,表达对友人的劝勉,呈现出豪迈之气。颈联摹写眼前实景,尾联想象别后情景,虚实结合,使得情感的抒发更浓烈。 其次,回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直切题旨,分别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赴任的地点——长安和蜀州。颔联写离别时的情境,交代了两人相似的境遇。颈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尾联以劝慰和自勉的口吻,表达了在离别之时的豪壮情怀。诗歌后两联直抒胸臆,使得豪迈激昂情感如潮涌动。 易错点归纳 这道题的易错点主要在于“比较阅读类试题答题方向不明确”,解答这类试题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求同辨异”。对应到诗歌鉴赏题中,“求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等;“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甚至相对或相反的东西,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态度等。无论是“求同”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人物的感受(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人物的感受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李白 汉帝长杨①苑,夸胡羽猎归。 子云②叨侍从,献赋有光辉。 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 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 【注】①长杨:汉行宫名。②子云:扬雄,字子云。汉成帝时得同乡杨庄推荐,成帝命他随侍左右。著《长杨赋》《羽猎赋》以劝谏,授给事黄门侍郎。 1.请以“故人”的口吻谈谈其与李白归逢时的感受。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①757 年,“安史之乱”进入第三年,辗转投奔肃宗的杜甫被授左拾遗,不久就因上书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羌村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 2.本诗结尾处,作者与家人“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请结合全

诗,说一说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梦寐”的感受?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诉别 [宋]苏轼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这两首诗词均写离别,却写出诗(词)人不同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1】欢时务【2】,解颜劝农人。平畴【3】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4】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1】耒:农具。【2】时务:此处指春耕。【3】畴:田地。【4】浆:酒。

热点05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解析版)

热点05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 (建议用时:60分钟) 1. 文言文阅读试题分为两类:1.历史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2.文学散文类文言文阅读。 其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文言实词,文学散文类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文言虚词。 2.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材料选择更加广泛,由过去基本取材于二十四史,扩大到其他各类文本,尤其是纪事本末体史书。涉及政绩、谏诤、廉洁、经济、民本、治学、读书、孝道、修身等方面。 3.题型注重对文本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对作者写作目的、思路把握的考查。 一、考点解读 涉及到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有 1.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这部分考查是在翻译题目中体现出来。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句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语句理解、转换表达能力。通常是直译。 3. 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大意的理解。要求做到从整体感知到片段阅读再到整体把握。一般涉及(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本质;(3)某事的原因(4)某人的形象特征等。 4. 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主要指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通常是填空和选择。 5. 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 主要指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文从字顺、准确生动表达。通常是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专题训练 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共12 分)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2023上海卷高考语文文言文

2023上海卷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是备受考生关注与重视的一部分。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 学价值。本文将通过分析2023上海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点,为考生提供备考指导和学习参考。 一、试题整体分析 2023上海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部分主要涉及到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包括古文词曲、古代文学名篇等内容。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 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与情感表达,同时要具备一定的鉴赏 能力,能够对古文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试题解析 1. 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学名篇,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与功用,然后回答相关问题。这类题目考 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包括考生对古文情感、意蕴的感悟和表达,对古文艺术特点的分析和评价等。 2. 名句填空题

名句填空题是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名句的把握和理解能力,包括对古文词曲中名句的承接、衔接和联想,以及对名句所表达情感的揣摩和体会。 3. 作文题 文言文作文题是考生在熟悉古典文言表达方式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古文名篇并进行创作,提高考生对古文文学形式和表达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生需要根据所学习的古代文学名篇或是古代文学题材,进行作文创作,并在作文中展示出对古文情感、意境的感悟和表达,以及对古文艺术特点的运用和体现。 三、备考建议 1. 注重古文修养,扎实基础 备考语文文言文部分,考生首先需要注重古文修养,扎实古文基础。通过多阅读古代文学名篇,熟悉古文的表达方式、意蕴和情感表达方式,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古文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多做真题,提高答题能力

专题10+诗歌阅读选择题(练习含答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阅读之:选择题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两联描写场景,后两联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二) 黄庭坚 东京望重两并州,遂有汾阳整缀旒。 翁伯入关倾意气,林宗异世想风流。 君家旧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头。 莫倚西斋好风月,长随三径古人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两并州”“汾阳”皆是郭姓名人,直言郭姓人才辈出,郭子仪更是立下大功。 B.诗歌颔联“翁伯”和“林宗”两句对仗工整,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怀想。 C.诗歌颈联写这些与友人同姓之人已成为历史,称赞友人年富力强且才华极高。 D.作者艺术构思严谨细密,开篇连用典故,最后画龙点睛,道出主题。

2023高考上海语文卷的详解

2023高考上海语文卷的详解 (本文是对《2023高考上海语文卷》的详尽解析。其中包括现代文《蔑匠阿爷》,“王教授写了一本关于进化论的科普著作……”;古诗文《酬李少府见赠》、《儒贾传》、《游京师郭南废园记》的阅读题答案、考点分析及解题指导。三篇古诗文《酬李少府见赠》、《儒贾传》、《游京师郭南废园记》均有详尽的现代汉语译文。文末附有空白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正面描写出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 (第①题名句默写,常规上下句默写题。第②题2分,除上下句常规默写外,还有文学常识默写。第③句是情景默写,根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的默写,有难度。在此“正面描写出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这一提示语中“正面描写”的术语要重视,即可。这要求考生精准记忆,理解诗歌常见手法。古诗文默写:首先,背熟要求我们背诵的古诗文及文学常识;其次,认真审读题干及出处,特别理解性默写;最后,默写时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颠倒,不写错别字。这里“己”“崇”“拔”要特别留意。评分说明:每空1分,多字、少字、错别字,都不得分。) 2.按要求作答。(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C )(2分)为了应对新能源车的充电难题,不少高速公路服务区正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某服务区,一批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已上岗半年有余。所谓充电机器人,,,,,只需扫描服务区内相关二维码进行操作,工作人员会将充电机器人移动到车辆旁边帮助充电。 ①充电枪位于身后两侧②它的外形憨态可掬,像一辆小型面包车③其实就是储冲一体化的移动充电宝④车主需要充电时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含答案】

1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北京市高考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人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6分) 答: 答案: 12D 13B 14、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2 晃补之《临江仙》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2023年上海市16区高三上学期语文高考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鉴赏 含答案

2023高三一模专题:古诗鉴赏 (23 一模•静安区)利剑 (唐)韩愈 利剑光耿耿①,佩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②剑锋折。 决云③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注]①耿耿:形容利剑寒光闪烁。②心腐:痛心。③决云:冲破云层。 偶书(唐)刘叉①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任气”著称。追暮韩愈。 12.对上面两首诗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利剑》是古体诗,《偶书》是近体诗。 B.《利剑》是乐府,《偶书》是七言绝句。 C.《利剑》是今体诗,《偶书》是古体诗。 D.《利剑》是古诗,《偶书》是七言律诗。 13.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利剑》中锋利的宝剑就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誓要铲除人间不平。 B.韩愈说要与宝剑共同归于黄泉,意思是要隐藏地下等待时机复仇。 C.《偶书》先写人间多琐事,后写激荡心怀的不平之事,形成对照。 D.《偶书》平实明白,却写尽了强烈压抑的怒火和除恶惩奸的渴望。 14.两首诗都表现“不平之气”,有何不同?请作分析。(4分)A (2 分) 12. B (2 分)韩诗以利剑比作知音,宝剑不能击杀坏人让诗人无比痛心;(1分)定要冲霄截断浮云,消解不平之气,那时, 诗人甘愿功成身退。(1分)刘诗写遇到不平之事心中愤怒却又无奈,把万古长存的正义之刀都磨坏了; (1分) 以此表现胸中的义愤,不平之气呼之欲出。(1分) (23 一模•黄浦区) 观雨 [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守帅向子^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形势略有好 转: 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 12.按体裁分类选诗,可以与本诗编辑在一起的一项()。(1分) 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观雨”所寄寓的情志。(5分) 12. (1分)答案:C (2分)答案:A 无常之思更显深沉、悠远。(5分) (宋) 山客龙钟不解 耕, 前江后岭通 云气, 海压竹枝 低复举, 不嫌屋 陈与义 开轩危坐看阴晴。 万壑千林送雨声。 风吹山角晦还明。 正要群龙洗甲兵。 A.《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C.杜甫《登高》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 A.雄沉慷慨 B.含蓄内敛 A.《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C.杜甫《登高》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 A.雄沉慷慨B.含蓄内敛 B.杨万里《插秧歌》 D.柳永《望海潮》 )o (2 分) C.高雅明丽D.沉郁哀婉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 C 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②抒发的感情相同。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本句是实写朋友走后的场景,而非虚写。故选C。 15.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写景抒情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

2023年上海市16区高三上学期语文高考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鉴赏 含答案

2023高三一模专题:古诗鉴赏 (23一模·静安区) 利剑 (唐)韩愈 利剑光耿耿①,佩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②剑锋折。 决云③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注]①耿耿:形容利剑寒光闪烁。②心腐:痛心。③决云:冲破云层。 偶书 (唐)刘叉①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任气”著称。追慕韩愈。 12.对上面两首诗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利剑》是古体诗,《偶书》是近体诗。 B.《利剑》是乐府,《偶书》是七言绝句。 C.《利剑》是今体诗,《偶书》是古体诗。 D.《利剑》是古诗,《偶书》是七言律诗。 13.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利剑》中锋利的宝剑就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誓要铲除人间不平。 B.韩愈说要与宝剑共同归于黄泉,意思是要隐藏地下等待时机复仇。 C.《偶书》先写人间多琐事,后写激荡心怀的不平之事,形成对照。 D.《偶书》平实明白,却写尽了强烈压抑的怒火和除恶惩奸的渴望。 14.两首诗都表现“不平之气”,有何不同?请作分析。(4分) 12.A(2分) 13.B(2分) 14.韩诗以利剑比作知音,宝剑不能击杀坏人让诗人无比痛心;(1分)定要冲霄截断浮云,消解不平之气,那时,诗人甘愿功成身退。(1分)刘诗写遇到不平之事心中愤怒却又无奈,把万古长存的正义之刀都磨坏了;(1分)以此表现胸中的义愤,不平之气呼之欲出。(1分) (23一模·黄浦区) 观雨 (宋)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守帅向子諲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形势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 12.按体裁分类选诗,可以与本诗编辑在一起的一项()。(1分) A.《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B.杨万里《插秧歌》 C.杜甫《登高》 D.柳永《望海潮》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2分) A.雄沉慷慨 B.含蓄内敛 C.高雅明丽 D.沉郁哀婉 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观雨”所寄寓的情志。(5分) 12.(1分)答案:C 13.(2分)答案:A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 真题回顾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 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

热点04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上海专用附答案和解析)

热点04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 (建议用时:30分钟) 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考点解读】 涉及古代诗歌的考点: 1、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考查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因情造景、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象征、用典等; 2、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考查分析古诗词最难把握的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因此古诗词的情感主要通过知人论世来把握主旨,即“诗言志”、“诗缘情”。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3、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考查赏析古诗词的语言运用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主要是赏析和品味某个字词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另外一个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赏析。 揣摩诗歌的深层含义。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有的诗歌有弦外之音,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5名篇名句默写课时演练

专题五学案二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视线延伸至广阔的沙漠。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非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常借助“江”和“月”的组合表达某种人生况味和生命情愫。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多处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散入珠帘湿罗幕瀚海阑干百丈冰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或: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句写琵琶女的事业衰退、粉丝尽失,后句揭示其人生的归宿,可谓言简意赅。 (3)“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其余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诗人听了琵琶女的身世诉说,感慨与之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然后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了自己左迁九江的遭遇。 (2)韩愈在《师说》中在论述了从师的标准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转入对今人耻师行为的批判。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超级讲义)——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学一站通关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代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古代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古代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作者隐身的古代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方法突破 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

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2.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 3.指明作用。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题型2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这里有单个意象(即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意象(多个景物形象)组合而成的意境。 (1)意象。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它倾注了作者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2)意境。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十氛围 方法突破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答题步骤 1.筛选诗歌中的典型形象(意象)。筛选的标准一般是能够体现诗歌整体风貌或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 2.根据意象里的修饰词,概括画面的特点、营造的氛围。

上海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在长安。 1.本诗的题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风格是() A.清新淡远B.豪放飘逸C.含蓄蕴藉D.朦胧隐晦3.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颈联的写作手法。 甲 鹧鸪天 王寂【金】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乙 思吴江歌 张翰【晋】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① 机:机灵。 4.对甲乙两首诗歌的体裁判断正确 ..的一项是() A.两首都不是近体诗B.两首都是近体诗

C.只有一首是近体诗D.两首都是古体诗 5.以下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甲篇“晓云”二句运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晓云散尽、宿雨来时山间之朝暮变化。 B.甲篇写沙鸥见人不惊,说明作者已无人世机巧之心,突出其淡泊而恬远的情怀。C.乙篇巧妙化用了“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乙篇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前因后果,畅达自然。 6.甲乙两首诗歌中都有“木叶”一词,结合课文《说“木叶”》,赏析这一意象在体现诗歌主旨上的作用。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7.“岁除夜”是中国传统() A.春节B.中秋C.元宵D.除夕 8.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9.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哀婉悲凉B.凄楚含蓄C.清幽质朴D.旷达闲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夜过瓜洲① 〔清〕袁枚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孟郊(word版 有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孟郊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郭郎中 孟郊[注] 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 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 每弹潇湘瑟,独抱风波声。 中有失意吟,知者泪满缨。 何以报知者,永存坚与贞。 [注]孟郊,唐代诗人,仕途不顺,清寒终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借松柏起兴,通过写松树和柏树至死都不会改变,千百年来都是郁郁葱葱的样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B.诗的第三句的“更”字和第四句的“无”字表现力强,前者意为“更加”,后者意为“没有”,

表现强大的精神力量。 C.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常常弹奏乐器,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只有自己一人在欣赏。 D.本诗是一首赠答诗,赠答诗与唱和诗有相似之处,前者是甲赠乙答,后者是甲唱乙和;两者在写作对象等方面有不同之处。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从秋月写起,既是起兴,也是比喻寄托。秋月常被客居异乡的人们当成倾吐乡思的旅伴,如今也颜色冰冷,寒气森森。 B.“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虚实结合,既写出了住房破陋,寒夜难眠的现实窘境,又写出了诗人一生壮志、人格梦想被消损的种种往事。 C.“滴”字写露喻泪,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梳”字写风喻忆,写出了秋风吹过,诗人从头到脚彻骨寒,辗转难眠的情状。 D.“峥嵘”指不平凡貌,这两句写出了梧桐虽然树叶凋零,在秋风的吹拂下瑟瑟作响,但依然倔强不屈,哀鸣不止的奋发精神。 6.苏轼评价孟郊的诗“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苏轼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其二) 孟郊①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②,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呴如哀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