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一、揭题解题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

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见。

师: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

师: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板书: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二)解题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1)写,记录。

师:“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板书:叶绍翁)

生: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师: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师: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朗读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tiǎo”。

师:读诗之前,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做(出示自学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二)学生自学

学生自由读古诗。

(三)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学生纷纷说“捉”。

师:“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长长的。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促织”就是蟋蟀、蛐蛐,古时候人们叫“促织”还有一个故事动人的故事呢?你们愿意听吗?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赶快纺织要准备过冬啦!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你们试试看!

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诗(男生读)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女生读)

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想听吗?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

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听到了什么?先读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听到了一阵阵风声……(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我们班也有不少孩子离开家,来到天润求学。(问住校生:你想家吗?)

住校生:我经常想家。

师:尤其是什么时候特别想家呢?

住校生:在夜深人静时,在过节和放假里特别想家。

师: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生:(朗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四、拓展阅读

师: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看贺知章的: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生反复朗读直到成诵。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从诗中你明白了什么?生:诗人离开家已经很久了。生:但他还能讲家乡话。

师:是呀!长年漂泊异乡,当重返家乡时,已经是白发苍苍,难怪: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思乡的季节,请看: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同桌之间合作读诗句,并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也会成为了现代小诗人。五,布置作业:1,背诵《夜书所见》。2,积累几首思念家乡的古诗。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

感:动客情思乡之情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2019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语文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

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初稿 执教者:xx实验小学xx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生:看见。 师:对,“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师:这个“见”还有什么意思? 生:听见。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这里的书选哪种呢? 生:(1)写,记录。 师:把它装进题目里说一说,试试,大胆地把自己的的意见说出来。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看见和听见的,就说得更完整了。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书放到前面说更顺。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师:你们刚才听说的就是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把题目读一下。 师:如果在这里加个顿号就更好了。师:是夜里,如果轻轻地读就更好了。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读之前,这个字要注意一下。 (师板书:挑) 师:读诗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师:挑是提的一种动作,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古时候蟋蟀、蛐蛐叫促织,这里还有个故事呢?愿意听吗?……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试一下吧。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师: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可以吗? 师:读得有点诗味了,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理解了古诗就能读得更好。 师: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生:捉蛐蛐。师:用诗里的话就是——儿童挑促织。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FONT size=3>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曾昌莲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生:(读题目)。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生(齐读题目)。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生:(默读)。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生:(多数举手)师:(指一位)你背看看!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生:(互相背诗)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师:(指生1)你说说!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生2:(举手)冷冷清清。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生:(众生举手)师:(指一人)你来说!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生:(默读后两句)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生:(笑)捉蟋蟀呀!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

教案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江汉区惠康里小学李振华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会古诗中生字词,体会诗句意思,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团体合作的品质。 4.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舟夜书所见》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 投影仪、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情境,揭示课题 1、释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即将举办“赛诗大会”,你们背了不少古诗,有些字词的意思你们还记得吗?考考你们,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舟”是什么意思?“夜”呢?“所见”呢?(板书:舟夜所见)“舟夜书所见”

是什么意思呢?(补齐板书:舟夜书所见) 2、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请看:【CAI课件配乐动画】 静静的夜晚,景色是醉人的。面对此景,清代诗人查慎行也看得如醉如痴,他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他是怎么写的吗?【CAI课件动画配乐诗朗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些同学也想读了,那就放声读吧!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注意正音。 三、自主合作,精读感悟 1、自读 多美的诗呀!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诗,借助图画和工具书学习,用心体会,看看首诗哪些地方写得好?怎样好?【CAI课件“孤光一点萤”和“散作满河星”两幅画面】【播放古乐】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将个人学习所得与小组的伙伴们进行交流,谈谈你体会到了 什么,提出你不懂的问题,请小伙伴们帮你解决。【播放古乐】 3、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度引导、点拨,运用CAI课件,将字词与图画结合,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诗所描写的意境。 a、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感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情景体验。【CAI课件漆黑的夜里,河面孤灯闪烁的场景与萤火虫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 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 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 a o)萧梧(w匚)叶促(ct)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 ? (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12 古诗二首 课堂实录【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12 古诗二首 池上课堂实录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多媒体出示荷塘及荷花图片)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情不自禁一起吟诵) 有的已经露出了绿色的莲蓬,又让我们想起《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相机介绍“采莲”:碧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连、莲肉,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既好吃又好玩。 【反思:古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堂学习的一首古诗上,所以我由古诗《小池》和《江南》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我们的孩子不太了解“采莲”等极具地域特点的活动,所以我在这里相机介绍“采莲”的含义,为古诗中“偷采白莲回”做下铺垫。】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3、出示古诗,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生:我们学过白居易的《草》,我想给大家背背。

【此时再也没有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二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不多,所以我就大屏幕出示了作者资料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资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这里作者的资料介绍并没有给古诗的理解带来多大帮助,但我想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资料补充和渗透,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长久的好处和效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个别读。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古诗中红字显示),读一读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后鼻音)读准。 (2)看看它们的字形,你又发现了什么?(都是形声字。提示:从字形上你能猜出大概意思吗?) (“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 (“艇”是舟字旁,它指小船,这种船很轻便。) (“萍”是草字头,下面还有一个三点水,说明它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这三个字是本课较难并且很有特点的字,学生巧妙抓住字形,很好地掌握了生字并理解了字义。】 (3)对浮萍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古诗教学设计的

古诗教学设计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的范文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3)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背全诗) 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 生(齐):叶绍翁! 师:也就是诗中说的——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生交流、师圈) 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 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 (一生读)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示范读)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 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

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夜书所见获奖课堂实录,欢迎大家来查阅! 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1、齐读课题。 2、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3、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 “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指名回答。

5、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 6、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7、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8、请一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9、学生练读、齐读。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梧叶”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生读。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 生: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现在我们把“呼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 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