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一)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一)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一)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一)

【摘要】“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他的整个美学思想都是围绕着审美形式而展开的。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与内容二分法,把审美形式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他对审美形式的界定、审美形式功能的阐述以及对艺术独特本质的界定都具有跨时代的启发意义。

【关键字】马尔库塞;审美形式;功能;形式理论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审美之维》重点探讨了审美形式的问题,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1],他把“审美形式”置于艺术和审美的中心地位,认为艺术和审美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审美形式,“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

一、审美形式

“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他将审美形式归结到艺术的本体地位,认为艺术本质就在于是一种审美形式,他在《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一文中,说:“我用形式指代那种规定艺术之为艺术的东西,也就是说,作为根本上(本体论上)既不同于(日常)观念,又不同于诸如科学和哲学这样一些智性文化。”2]他强调了艺术之为艺术,就在于其形式,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

马尔库塞更进一步指出艺术与现实以及其他人类活动相区别的特质,就在于审美形式。“所谓审美形式,是指和谐、节奏、对比等性质的总体,它使得作品成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具有自身的结构和秩序(风格)。艺术作品正是借助这些性质,才改变着现实中支配一切的秩序(风格)。”3]这里的审美形式不再是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相对立的单纯的结构关系,而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统一的整体结构。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是一个既包括和谐、节奏、对比等纯形式的外部形态结构,又包括意义、现实等内容要素的有机体,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统一的整体结构。

二、审美形式的功能

1.“审美转化”功能

马尔库塞认为:“美学形式并不与内容对立,甚至也不是辩证的对立,在艺术作品中,形式变成内容,反之亦然。喜剧、小说是靠形式而成为文学作品。”4]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内容与形式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单纯的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在形式的主导下,内容与形式在艺术中的完满整合。他说:“我们不妨把‘审美形式’解作一个既定内容(既有的或历史的、个人的或社会的事实)转化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如一首诗、一篇巨作、一部小说等等)的结果。作品就是这样从现实的永恒过程中‘取出来’的,它具备自己特有的意义和真实性。美学转化之得以完成,是通过对语言、感觉和理解力的改造,使之能在现实的现象中显现现实的本质:人与自然的被压抑的潜能。“艺术品就是这样一面控诉现实,一面复现了现实。”5]在这里,艺术来源于现实,但又绝不是现成的,而是通过审美形式对现实材料和内容的审美转化,使之抛弃或超越原有的形式、内容、意义和秩序,对其进行重新造型而获得了新的形式和新的秩序,进入审美之维与形式化为了一个整体,最终成为艺术。马尔库塞指出,任何社会现实要转化成艺术,“唯一的要求是,这一历史现实必须风格化,即必须受制于审美的‘造形’;而且,正是这种风格化(审美转化),使现存社会的现实原则的规范,在价值上被超越。”6]由此可以看出,马尔库塞把审美形式的审美转化看作是由社会现实到艺术的唯一途径。

2.审美超越功能

审美形式通过对既存现实的“审美转化”,使之摆脱现实的种种限制与压迫而进入一个非压抑的、超越性、创造性的自由领域,这种自由的境地就是艺术的境地。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必须

是自由的,它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和体验,他说:“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异化的,只有真正的艺术还保留着自由的本性,它代表着一种非压抑的、创造性的领域。”7]真正的艺术是自由的创作,是用幻想和想象创建出一个完全自由的超现实的理想境界。马尔库塞又进一步指出,艺术的自由本性之所以能够实现,完全得益于审美形式的超越功能,他认为:“艺术正是因其形式的缘故才超越了既存现实,才在既存现实中与现实作对。”8]审美形式通过想象和幻想,使艺术远离既定现实的躁动与不安、压抑与束缚,摆脱现实的羁绊,超越于既定现实之上创造出一个纯粹的、自由的、审美的理想世界,实现精神升华与净化,从而进入一个完美的艺术的境地。

3.审美改造与重建功能

马尔库塞认为审美形式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和重建,“审美形式给那些习以为常的内容和经验以一种异在的力量,由此导致新的意识和新的知觉的诞生”9],他说艺术的真理在于它能打破既定现实的秩序,破坏现实的统治,使现实更符合艺术的规律,从而在现实之上创造出一个“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虚构世界。艺术正是通过审美形式破坏原有社会的经验、感觉、意识,打破既定现实的约束,摆脱既定现实对人的异化,用疏离和超越的手段建构新的意识和知觉,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从而“建造一种完全不同的与既定现实相对抗的现实”10]。审美形式建构的这种现实具有彻底的独立的自主品格,永恒的艺术价值。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单向度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探索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马尔库塞;人的异化;单向度;和谐社会 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疏远、转让、脱离等意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提出“人的异化”理论,他从客观精神论出发,认为异化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异化是作为经济学概念出现,用以表现异化劳动的经济事实。弗洛伊德强调现代文明中人类爱欲受到压抑的普遍现实,在此基础上,指出异化主要体现于人类本能的受抑和丧失。 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作了尝试性的融合,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走向全面异化的过程,表明人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人作为主体的完整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功能的丧失。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dimension)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的不知不觉的异化作用。他认为,正常社会中的人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而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蜕变成了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它成功地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是新的极权主义社会,虽然它们总是打着“自由”的旗号,但“自由”只是资产阶级的一个具有诱惑力的欺骗性统治工具而已。马尔库塞尖锐指出,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个人自发地重复所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人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去选择,只能是社会提供什么,就选择什么。人处于虚假之中,但又没有意识到虚假,自然而然地认可与肯定了虚假,从而认可了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而不再去反抗。“异化了的主体被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1] 马尔库塞提出,真正的需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最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2]因此,“单向度的人”就是指当代工业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统治的需要,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手段,制造并满足人们的虚假需要,从而使人们进入并依附于现有制度。人丧失了内在的批评性和超越性,成了“工业文明的奴隶”,沉溺于虚假的需要和虚假的幸福之中,只有对现存秩序的无

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笔记

继看完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以后,寒假在家细读了《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一书。此前原不知把三国故事讲得活色生香的易中天对美学居然也颇有研究,在导师列出的书单上,赫然看见易中天的名字,多少有些亲切。此公向来争议不断,于我内心,是颇为赞同他的讲述方法的。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散发着霉味的历史事件一件件铺陈开来,用一种饶有兴味又悬念迭起的讲述方法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历史事件。至于讲述方法,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本书里,易中天一如既往地用他生动诙谐的语言,将艰深晦涩的美学稀释成了人人可吃的“大锅饭”,调侃嬉笑之余,不觉拉近了受者与美学的距离。用低姿态和大众语言,将严肃的学术底盘放低,让更多的人能够登上美学之舟,领略美学,我认为这是易中天的一大贡献。 第一讲开宗明义,指明美学作为一门元艺术学,并不提供通用门票,而它虽“通而不用”,却又是无用之用,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他引言道:哲学的本义在于“爱智慧”,对于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他进而说道:“那些既没有智慧也不爱智慧的人,是不够资格讲哲学的。”对此我颇为赞同,常常看见一些学者动辄长篇大论却又不知言何,看了半天教人云里雾里,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具备哲学所需要的智慧,又是否真的爱智慧。《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伟曾说过:“把哲学弄得人人谈虎色变,是哲学研究者的责任。当然,哲学本身有其学科的复杂性。”我想,这样的复杂性应该就是易文接下来所阐述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并不存在标准答案的美学由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来构成,这等于说美学就是美学史,是思想的思想,它所要研究的,是“问题的问题”,“标准的标准”。易中天进而提出“顺藤摸瓜”和“反攻倒算”两种不同路径的美学研究方法,并运用了“呆气和灵气”这一颇为精到的描述,认为美学研究须讲究“得法”,须“下苯工夫而不做死学问”。对于美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拨。 第二讲以美的研究为题,分别介绍了三位在美学观点上具有共同基调(即:美是客观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指出:由苏格拉底起古希腊美学渐渐发生微妙转变,即:把美由事物的属性变成了人与事物的关系,开始对“人”产生关注,预示了客观美学向主观美学转变的趋势。至18世纪英国经验派博克提出“美就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及其同时期美学家休莫提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心里”,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时,主观美学逐渐站稳脚跟。而苏格拉底的“超越一切相对合适之上的绝对合适”和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绝对形式”则暗含了走向神学目的论的趋势,最终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论及客观美学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实验美学时,书中出现了一句颇具易氏风格的精彩调侃:“我丝毫都不怀疑这些美学家(指实验美学家)是认真的,但我以为他们是在认真地扯淡”。 第三讲以美学史上具有“哥白尼革命”意义的康德为主题,此人把美学研究从“美是什么”转变成“审美是什么”,使近代美学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和光明坦途。易中天由此不无风趣地说道:鲍姆加登这个“美学之父”认真说来只好算个“教父”,康德才是近代美学的真正父亲。进而点明其重要著作《判断力批判》的四个契机:即:1,无利害而生愉快;2,非概念而有普遍性;3,无目的性合目的性;4,共通感。最后总结康德带来的启迪在于: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而非客体;因此,它表面审物,实际审人;美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美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实存无关;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康德以后,西方美学逐渐由客观论转向主观论,由模仿论转向表现论,由美的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第四讲便分别介绍了审美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学说: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冯特的格式塔说和福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2-4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情理的合理性, 侧重于对文本语境所激起的读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的真实性的考察, 它是对事理的合理性的一种超越。无论在叙事作品还是在抒情作品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不合事理的艺术表现, 而它们在作品中却以相当合理的姿态活跃着,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情理的合理性。清代叶燮曾举杜甫诗中不合事理之句如?碧瓦初寒外?1、?月傍九霄多?2等为例, 细加分析解说, 并以?幽渺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作为理论总结,成为对诗歌创作中情理的合理性的经典性阐释。 二、音乐性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也就是说,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他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异音相从?属于句子中间的字调安排问题,必须四声更替使用,才能取得和谐。这是因为?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同上)把每个不同字调安排得当,就可做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龙榆生先生讲义) 邱峻先生辑?对山歌?(客家话): 1“碧瓦初寒外”,老子庙是用碧琉璃瓦盖的,这点当时人都看到;时令正是初冬,这点当时人都感到;但“碧瓦初寒外”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感到碧瓦在初寒以外,其实碧瓦不会感到寒暖,这是诗人的感觉。诗人看到老子庙的壮丽,所谓“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在初寒中给人以温暖之感,所以说它在初寒外,写出诗人对壮丽建筑的赞美。 2“月傍九霄多”,九霄指天上极高处,古人把皇宫比做天上,这里带有消极的封建尊君思想。诗人当夜在宫里值宿,用九霄来比宫殿,说在宫里显得月亮的光明特别多一些,正反映了那种消极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期末答案

哲学代表一种修养 1 【单选题】丹纳是(A)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A、法国B、德国C、英国D、美国 2 【判断题】艺术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艺术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之一 1 【单选题】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的三个领域,其中不包括(D)。A、哲学B、宗教C、艺术D、科学 2 【多选题】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是(ABC)。A、哲学B、艺术 C、宗教 D、科学 3 【判断题】哲学的研究、思考的活动是经验的。(×) 什么是创新的源泉 1 【单选题】什么是创新的源泉?(C)A、艺术B、宗教C、性灵D、知识 2 【判断题】哲学是思辨,是在理性的形式当中展开精准的思考和推论。(√)美与真理的关系 1 【单选题】艺术哲学何以取代美学?(D)A、由对美的表象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B、由对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学理论的探讨 C、由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D、由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转变为对艺术本性的讨论 2 【判断题】艺术批评的停止,表示这个民族的艺术创作的衰落。(√) 3 【判断题】 我们始终在接触作品的过程中从事着最起码的艺术批评。(√)艺术判断 1 【单选题】下列属于审美判断的选项是(D)。A、这朵花很香 B、这朵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C、这朵花的价格很贵 D、这朵花是美的 2 【判断题】主观的感觉判断具有个体相对性。(√) 3 【判断题】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我们都是为自己做判断。(×) 审美判断的普遍性 1 【单选题】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的是(C)。A、本质和原理B、概念和内涵C、本体和作用D、理论和实践 2 【多选题】关于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美是非逻辑的B、美感不以概念做基础 C、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逻辑性 D、美是客观的、普遍的 3 【判断题】艺术的历史表明美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4 【判断题】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探讨人类社会的自由如何可能,善如何可能。(√) 哲学与科学的差别 1 【单选题】美的判断不是感官刺激引起的,而是对对象本身的形式做了判断,因判断而生愉悦。这一观点出自(B)。A、黑格尔B、康德C、拉康D、叔本华 2 【判断题】艺术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建构审美事实、艺术事实、审美经验的东西。(√) 审美判断究竟是什么 1 【判断题】马克思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感性活动。(√) 2 【判断题】美根源于人类心灵的感性自由。(√) 艺术实践的根据在哪里 1

自考2017年4月《美学》真题

2017年4月《美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题干】“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命题出自蒋孔阳的()。 【选项】 A.《美学新论》 B.《美的历程》 C.《美学散步》 D.《新美学》 【答案】A 【解析】在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认为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在他晚年的著作《美学新论》中就提出来了这个观点。 【考点】美学研究的对象(P5) 2.【题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说明()。 【选项】 A.肉体享受高于精神享受 B.精神享受高于肉体享受 C.精神享受与肉体享受密不可分 D.肉体享受与精神享受毫不相干 【答案】B 【解析】说明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健全美好的心灵,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实践活动都无法达到的,说明了音乐、精神上的享受高于肉体上、物质上的享受。 【考点】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P31),三月不知肉味也同样说明了此观点。 3.【题干】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选项】

A.审美形态 B.审美经验 C.审美关系 D.审美活动 【答案】D 【解析】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审美活动,终其审美的各个方面都是以审美活动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因此美学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考点】审美活动论(P48) 4.【题干】审美发生的“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家是()。 【选项】 A.席勒 B.达尔文 C.康德 D.卢卡奇 【答案】B 【解析】在生物本能说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达尔文的观点,达尔文是一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是具有美感能力的。 【考点】审美活动论的审美活动的发生说(P94) 5.【题干】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 【选项】 A.呈现、构成、评价三个阶段 B.呈现、创造、评论三个阶段 C.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D.惊诧、感受、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C 【解析】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状态中。 【考点】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P71)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重庆市黔江区马喇中学黄成德 37岁中一职称学科论文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性 [内容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谓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所谓审美,指的是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科学语言注重理性、抽象和逻辑,文学语言注重感性、形象和情感。前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如实地反映语言对象,理性地阐述事物的本质或事物间的联系,从中体现思维的规律性。而文学语言则表现“作家的情感方式”,所以它的价值“决不单纯是写得流畅,文理通达,文法无误”之类。作者要能够在其语言上“按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创性的印记”,以一种情感(作家情感)接受另一种情感(读者情感)的推敲。 除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目的不同外,还与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特征与功能相关。即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单侧化(不对称性)。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两个半球的功能趋于单侧化,即某些功能偏重于左半球或右半球。研究发现,人脑左半球主要是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信息的理性加工;右半球主要对图形、音乐、方位等的感性加工。这种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单侧化

现象使人类的左半脑长于概念推理、右半脑长于感觉体念。因此可以说,任何作家都必须借用右半脑进行写作(就语言的生理机制而言)。 由于语言目的的不同,科学语言追求抽象性、明晰性和确凿性,而文学语言则追求形象性、含蓄性、多义性和音乐性。早在先秦时期,有关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片言只语己散见于各种文化典籍及文学作品本身之中,诸如部分历史著作(如《尚书》、《左传》)、诸子哲学(如《论语》、《孟子》、《荀子》、《墨子》、《庄子》)和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如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着是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蒙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各别词句,不懂诗歌语言的艺术特性,以至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如暗示、委婉、夸张等,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孟子批评咸丘蒙对《小雅。北山》的误解,指出正确的读诗方法应该“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实,咸丘蒙的错误本质不在于孟子所谓的“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而在于对文学语言艺术表现特殊性的忽视。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或滥觞,但在当时情况下,还不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 下面简要谈谈我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粗浅认识。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人们常说“即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指的就是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即具体可感性。如梅晓臣所云:“状难写之景,

【免费下载】赫伯特·马尔库塞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赫伯特·马尔库塞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目录 1人物生平2理论观点3主要著作4爱欲解放论5社会理论家6一体化的社会7新革命理论 、管路敷设技术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作者:胡洁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1553543) 摘要:在古希腊古典文明时代,各种形式的诗歌与戏剧(悲剧与喜剧)的创作达到鼎盛的巅峰的高峰。柏拉图本人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才子,他的早,中期对话篇就是焕发文学才气的杰作。他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审美思想,并将它提升为他的理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理念论的高度审视美与艺术的本性,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将其视为他设计的理想城邦国家的重要内容。从他的中期对话《会饮篇》,《斐德罗篇》,《国家篇》到晚期对话《法篇》,他一直注重论述审美与艺术哲学问题的,这和亚里士多德注重从总结希腊古典艺术创作实践来形成系统的“诗学”不同,而且有其保守性,但是他的理论本身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西方的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艺术,哲学 一厄罗斯与“迷狂” 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的感染力又总是引起爱美的情感。柏拉图的审美思想首先表现在讨论如何理解爱神厄罗斯的对话《会饮篇》中。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将厄罗斯的本性提到理论念得审美思想角度来解释。实际上,这是比拉图自己的审美思想。 他将厄罗斯描绘成一种处于知与无知的中间状态,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灵“,实质上它是认知,情感,欲望,意志的主体,是融合知,情,意(欲望)的审美主体,也是艺术创造的主体。真善美是统一的,智慧是最美的。厄罗斯的本性应是热爱智慧的,是智慧的爱好者,它以善为目的,统摄智慧,欲望,情感,追求不朽幸福。柏拉图认为,厄罗斯作为审美主体和艺术创造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追求的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是美的理念。这是一个从具体的美的事物逐步“向上引导”的过程:“从个别的美开始,好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逐步上升,直到最普遍的美。从一个美的形体,再到每一个美的形体;从美的形体再到美的制度,从制度到学问知识,最后一直到美本身——他认识美是什么。”这个对最普遍的“美”审察,超出了狭义的艺术“美”,是涵盖事物全体的,与真善统一的美。 在《斐徳罗》这部论述审美与修辞学的对话中,柏拉图发展了他的早期著作《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艺术创作与鉴赏的“灵感”说,将这种单纯激情的“灵感”提升到追求理念的高度,成为一张在审美过程中热爱只会的哲学的迷狂。柏拉图说灵魂是自我运动的不朽的生命本源,他不再用爱神厄罗斯作为审美审美主体的象征,而是直接用灵魂来指审美主体。他形象,优雅地将审美过程描绘为灵魂马车上飞天庭,进入把握美的理念世界的过程。他将灵魂比喻为两匹飞马和一个驭手的组合,说人类灵魂的驭手驾驭着两匹马,一匹驯良,一匹顽劣。真善美使驯良之马羽翼丰满,飞驰上天;顽劣之马蠢动不良情欲,使灵魂下坠。直到驭手来到所爱的美少年面前,回想起美的本性,能够自持,才拼命约束劣马,让它丢掉野性俯首帖耳地听命。柏拉图以此说明审美中有灵魂内部的冲突,理智必须战胜情欲,才能认识真正的美

第二课-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讲稿

第二课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美学概论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绪论部分的学习,我们大体上了解了什 么是美学,以及中西美学的发展过程。这节课,咱们一 起来学习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所谓审美发生是用 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美的起源问题。什么是发生学 呢?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 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 2、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3、劳动起源说 4、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 5、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与美的诞生 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模仿说、生物本能说、游 戏说) (1)模仿说 在关于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的理论探索中,模仿说可

以说是最早提出来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到:“艺术是对于自然的模仿”他说:“我们从蜘蛛那里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类有一种模仿的天性或本能。正是这种模仿导致了艺术与审美的发生。在德谟克利特之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这些模仿只是所用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而已。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艺术样式都是模仿而成的。应当说关于模仿说的理论不但在西方非常流行,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特别是在我们的《管子》中,就谈到,音乐就是我们人类模仿鸟兽的声音而来的。所以,关于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在西方,古希腊时期非常盛行,同时,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应当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野牛画,确实是模仿的非常逼真。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二十多种动物的画都模仿的非常传神。 模仿说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把美的起源和艺术的产生完全看作是模仿的结果,确实有一定的片面性。

2018“文学概论”答题

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 1. ( )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C. 表现论 2.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B. 实用论 3.文学的原初含义是( ) 。C. 文章和博学 4.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C. 文学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思路。 A. 体验论 6.文学的狭义阐释是( ) 。 A. 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 。 C. 文化论 8.文艺摹仿说以( )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A. 亚里士多德 9.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B. 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E. 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10.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 ) 的文论倾向。B. 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D. 以语言论为基础 1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 ) 和观众。A. 作品 E. 艺术家 12.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 。A. 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B. 文学即文章 C. 文学即博学 D. 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1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 。A.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 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C. 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D.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14. 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衍意层、语言层、余意层、意蕴层,彼此之间的层级关系从第一层至第五层的排列顺序依次为( ) 。 B. 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15.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文本。A. 象征型 16.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 ) 。A.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B. 故事的类型化C. 文体的流行性D. 文体的模式化E. 观赏的日常性 17.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C. 蕴藉 18.高雅文化文本着力书写知识分子的( )趣味。B. 个性化 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 ) 文本。B. 再现型 19.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B. 语言形式创新 C. 社会关怀 E. 个性化趣味 20.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主要包括语音、、辞格和语体等具体层面。 A. 文法 2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意蕴层、语言层、余意层、衍意层,其中( ) 应为第一层。A. 语言层 22.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 A. 语言层B. 形象层C. 衍意层D. 意蕴层E. 余意层

文学语言的特点

摘要 语言有文学语言和非文语言之分,其区别就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的特征究竟有哪些?目前文论界和修辞界尚无定论,对文学语言特征一些主要特征的归纳尚有争议,笔者倾向于较为常见的五性说,本文试图在当代学者对文学语言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以及独创性做一浅析和归纳。 关键词: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的是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则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1]与之相对应,“文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 确定了文学语言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加以区分。在甄别这二者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也随之明晰。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认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范畴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和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主要特点;而后者则有更广阔却相对更模糊的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特征。[2]文学语言虽然允许有某种灵活变通不尽遵守语言常规的地方,但事实上文学语言并没有在普通语言之外,另创一套语法和词汇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我们平常使用的那套语言。[3]文学作品不过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4]文学语言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和表现工具,来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传达一般信息之外,还要传达审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语言便体现出它的一些深层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的首要特征。[5]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马尔库塞审美救赎理论的建构逻辑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0, 9(1), 18-2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3345039.html,/journal/acp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513345039.html,/10.12677/acpp.2020.91004 How Can “Aesthetic Salvation” Be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Marcuse’s Theory of Aesthetic Salvation Daoxin Qi, Ruizhuo Cao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Received: Dec. 31st, 2019; accepted: Jan. 13th, 2020; published: Jan. 20th, 2020 Abstract There is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Marcuse’s aesthetic redemption theory and mechanical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Marcuse’s theory of aesthetic redemption has certain feasibility in reality. From the dilemma of the century,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of phenomenology, Marcuse once again established the Noumenon status of “labor”, that is, concrete labor can show “human es-sence”. In response to the dilemma of reality, Marcuse put forward an illusory bluepri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non-repressive existence, which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areas of labor liberation, nat-ural liberation, aesthetic liberation and so on. In the journey of looking for the rational other, Marcuse put forward that “aesthetic dimension” is the way of liberation of love and desire, that is, we should cast a new sensibility in consciousness, and then make the hypothesis not polluted by reality become the subject mode of thinking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Keywords Marcuse, Aesthetic Salvation, Labor, Aesthetic Dimension, Utopia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 ——马尔库塞审美救赎理论的建构逻辑 齐道新,曹睿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12月31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13日;发布日期:2020年1月20日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