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舞蹈

藏族民间舞蹈
藏族民间舞蹈

儿童基本舞步

儿童舞步是儿童舞蹈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走、跑、跳是人体运动起来的基本元素,也是人体自身具备的基本节奏。这里把儿童舞蹈中常用的舞步,归纳为走、踢、跳三大类共二十二种(走类九种,踢类六种,跳类七种)。

走类—走步(自然走步、绷脚走步、半脚尖走步、吸腿走步)

小碎步

小跑步

点步(脚尖点步,跟点步,交叉跟点步)

踏点步(原地踏点,一步一点,三步一点)

踵趾步

进退步

十字步

垫步(三拍子完成,二拍子完成)

踢类——踏踢步(原地踏踢,一步一踢,三步一踢)

前踢步(主力腿直,主力腿屈伸)

旁踢步(主力腿直,主力腿屈伸)

后踢步(主力腿直,主力腿屈伸)

踢毽步

铃铛步

跳类——蹦跳步跑跳步踏跳步跳点步前跳踢步后跳踢步滑步

1.走类:

①走步:

A.自然走步:与普通走步相同,一拍一步。走时挺胸、收腹、收臀,手臂可前、后交替摆臂也可左、右横摆。B.绷脚走步:走步时动力腿绷脚直膝向前踢起25度。

C.半脚尖(起踵)走步:走步时主力腿在半脚尖立起的状态上,动力腿可同自然走步,也可同绷脚走步。D.吸腿走步:走步时,动力腿绷脚吸起。

②小碎步:

正步准备。双脚跟提起,前脚掌快速、小步交替、均匀地踏地,双膝放松稍弯曲。可原地、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或原地旋转走圈。

③小跑步:

正步准备。半拍一步。每拍的前半拍左脚向前跑一小步,同时右脚离地,膝微屈;后半拍右脚向前跑一小步,同时左脚离地膝微屈。依次交替连续进行。跑动时,两腿交替向前提膝,脚尖自然下垂,前脚掌落地,给人以欢快轻盈之感。步子应小而快,速度均匀,有弹性。

④点步:

A.脚尖点步:做法:正步或小八字步准备。动作时主力腿膝关节随音乐节拍原地屈伸(或向任何方向上步)。同时,动力腿用脚掌或脚尖,按音乐节拍有规律的点地,可以一拍一点或两拍一点。点地的位置可在主力腿前、旁、后、内侧或外侧。如:前点步、后点步、旁点步、侧点步、跨点步等。

主力腿与动力腿可交替变换做点步,也可以主力腿为轴进行点转,点步要做得节奏感强,注意身体的协调配合。B.跟点步(勾脚脚跟点):做法:1拍右脚原地踏一下,2拍左脚勾脚向左斜前方伸出,右腿屈膝。C.交叉跟点步:做法:与跟点步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左脚向右斜前方伸出。

⑤踏点步A.原地踏点:做法:正步、小八字步或小踏步准备。

第一拍右脚原位抬起,同时左主力腿屈膝。第二拍,右脚前脚掌点在左脚旁,同时主力腿直。膝关节屈伸要柔和,身体重心随膝关节屈伸上下自然起伏,不可左右摇晃。可原地做,也可前、后、左、右移动或旋转做。B.一步一点:做法:两拍完成。第一拍,左脚向左或向前、向后踏一步。第二拍,右脚掌在左脚跟后点地,同时两腿稍屈膝。换右脚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C.三步一点:做法:小八字步准备。第一拍,左脚向左或向前、向后踏一步。第二拍,右脚并在左脚旁。第三拍,左脚再向左或向前、向后踏一步。

第四拍,右脚前脚掌点在左脚旁,同时双腿稍屈膝。

⑥踵趾步:做法:小八字步准备。两拍完成。第一拍,右脚跟向右斜

方点地,同时左膝稍屈,身体略向右倾。第二拍,右脚尖向后点地,同时双膝直起,身体略向左前倾。踵趾步出脚的位置可变化(如前踵步,侧踵步等)。

踵趾步也可分解训练或与其它舞步结合起来练习(如:踵趾后踢步、踵趾小跑

步、踵趾跑跳步等)。

⑦进退步:做法:小八字步准备。两拍完成。右脚为例。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向前(或向8点)上一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同时左腿屈膝,左脚离地,后半拍左脚掌落地,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同时右脚离地。第二拍前半拍,右脚后撤(或向4点)一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同时左脚离地,后半拍左脚落地,同时右脚离地准备起新的一步。

⑧十字步:做法:正步准备。四拍完成,左脚为例。第一拍,左脚向2点上一步。第二拍,右脚从前绕过左脚向1点上一步。第三拍,左脚向7点撤步。第四拍:右脚向5点后撤一步。动作时双手随身体扭动而自然摆动。

⑨垫步:

做法:A.三拍完成。小八字步准备。第一拍,左脚绷脚向前上一大步,同时身体下左侧旁腰,重心移至左脚。第二拍,右脚掌在左脚内侧或脚跟处落地,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同时左脚离地。第三拍左脚再向前上一步,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左腿屈膝,同时右腿向前绷脚拉起,身体向右侧倾斜,准备下一步。起步脚是左右交替,舞步的节奏是:3/4 X X X │X X X│左右左│右左右│B.二拍完成:动作做法基本同前,只是半拍一步,第二拍后半拍休止,舞步节奏是2/4 X X X O │X X X O │左右左右

左右

2.踢类:

①踏踢步:

A.原地踏踢:正步直膝或小八字步准备。二拍完成。第一拍,左脚原地踏一次。第二拍,左脚原地小跳一次,同时右腿绷脚直膝向8点踢出。踢腿的高度在45度左右。B.一步一踢:二拍完成。第一拍,左脚向左旁迈一步,第二拍,左脚原地小跳一次,同时右腿绷脚直膝向8点踢出C.三步一踢:四拍完成。第一拍,左脚向左侧迈一步。第二拍,右脚踏在左脚旁。第三拍,左脚再向左侧踏一步。第四拍,左脚原地小跳一次,同时右腿绷脚直膝向8点踢出。

②前踢步:

A.主力腿直:正步准备。二拍完成。第一拍,左脚向前绷脚踢出,第二

拍,左脚收回。然后换右脚向前绷脚踢出。动作过程中,主力腿始终是直膝状态。B.主力腿屈伸:正步准备,二拍完成。第一拍,双膝屈。第二拍,左脚向前绷脚踢出的同时,右主力腿直。左脚收回时,双腿屈。

③旁踢步(娃娃步):

A.主力腿直:小八字步准备。二拍完成。第一拍,左小腿向旁踢起,勾脚。第二拍左脚落地收回。再换右脚做。动作过程中,主力腿始终是直膝状态。B.主力腿屈伸:小八字步准备,二拍完成。动作基本同上,只是动力腿踢出时,主力腿直,收回时双腿屈。

④后踢步:

A.主力腿直:正步准备。二拍完成。第一拍,左脚向后踢小腿,可绷脚也可勾脚。第二拍,左脚落地收回。动作过程中,主力腿始终保持直膝状态。B.主力腿屈伸:正步准备。二拍完成。第一拍,双膝直。第二拍,左脚向后踢出,同时主力腿屈。就是动力腿踢出时,主力腿屈,收回时,主力腿直。

⑤踢毽步:

做法:小八字步准备。四拍完成。第一拍,左脚原地踏地一下的同时右脚前跨腿踢起。第二拍,右脚落地收回。第三拍左脚在右脚前踏地一下的同时右腿后小射燕。第四拍右脚落地收回。

⑥铃铛步:

做法:小八字步准备。四拍完成。第一拍,左脚前脚掌原地踏一下。第二拍,右脚前脚掌原地踏一下。第三拍,左脚前脚掌踏地,同时右脚向右旁绷脚,直膝踢出,脚尖向3点,左腿屈膝,身体向左侧斜。此动作腿要灵活轻,身体随腿右、左摆动。

3.跳类:

①蹦跳步:

做法:正步准备。一拍完成。动作时双腿屈膝,两脚并拢,两脚蹬地轻轻跳起。在空中双腿直膝,脚尖自然向下,然后双脚掌落地,同时两腿屈膝。蹦跳步可双脚起跳,双脚落地,也可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时要轻巧而有弹性。

②跑跳步:

做法:正步准备,一拍一步。第一拍,前半拍左脚向前迈一步。后半拍左脚

原地小跳一次,同时右腿正吸腿,脚尖向下绷脚。然后换右脚做,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交替,连续进行。

③踏跳步:

做法:正步或小八字步准备。两拍完成。第一拍,左脚踏一步(前、旁、后都可)。第二拍,左脚跳起,同时右腿吸起,绷脚。

④跳点步:

做法:小八字步准备。两拍完成。第一拍前半拍,右脚蹬地的同时,左脚向左侧跳落一步,后半步,右脚前脚掌点在左脚旁。第二拍前半拍,左脚前脚掌原地踏一下,右脚抬起准备做下一个动作。后半拍不动。跳的方向可以向侧也可以向前或向后。点的位置,可点在主力腿旁、前、后。

⑤前跳踢步:

做法:正步准备。一拍一次。右脚原地跳起的同时,左脚绷脚向前踢起25度左右。两脚交替进行。身体略向后倾。

⑥后跳踢步:

做法:正步准备。一拍一次。两腿交替向后踢小腿,踢时绷脚,身体略向前倾,富有跳跃性。

⑦滑步:

做法:正步或小八字步准备。动作时前半拍双腿经屈膝左脚向左侧滑迈一步,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后半拍双腿经过直膝,身体重心上移,右脚向左侧擦地滑步向左脚靠拢,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同时左脚离地准备第二步。右脚起步向右滑步,动作相同,方向相反。滑步时动作要轻盈,活泼。

以上的儿童基本舞步是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目前我国儿童舞蹈中实际运用的步法,为了便于舞蹈教学,经过归纳、提炼、规范化而成。因此,这些舞步只是基本的而不是全部。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基本舞步的规律特点,结合儿童动作发展水平及儿童舞蹈表现的需要,通过对基本舞步的速度、重心、节奏、行走方向、步幅大小等不同的变化,以及舞步的分解和交替综合运用,组织培养学生,创编出丰富多彩,适合儿童动作发展水平,善于表达儿童思想情感的儿童舞步,为儿童舞蹈的创编积累素材。儿童基本舞步的学习与巩固,可结合舞蹈的身体基本训练和儿童舞蹈的学习来完成。

藏族民间舞蹈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藏族民间舞的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及在幼儿舞蹈中运用。为今后的幼儿舞蹈表现、创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㈠简介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动作特点和类型

1、风格特点:纯朴、健壮、粗犷、豪放

2、动作特点:颤、开、顺、舞袖

3、类型:果谐、堆谐(踢踏舞)、弦子舞、锅庄等。

㈡体态动律练习

1、手式:叉腰五指并拢,指尖朝斜前下方。

2、动律特点:

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软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

㈢基本舞步

1、踢踏舞基本动作

⑴基本步

⑵退踏步

⑶抬踏步

⑷七点抬踏步

⑸横跺步

⑹嘀哒步:

⑺平步:

⑻亮相:

2、弦子舞基本动作

⑴连靠

⑵三步一撩

⑶进退步

⑷平步退

⑸两个动作间的晃范动作。

⑹长靠

⑺退上步

⑻长靠二

⑼单靠

⑽悠踢步

⑾四步转身。

⑿拖步

⒀行礼(献哈达)

㈣组合训练

1、藏族《弦子组合》

2、藏族《踢踏组合》

3、藏族儿童舞蹈:《翻身农奴喜洋洋》

新疆舞基本舞步

舞的基本舞步动作有哪些?压抬步:(三步一抬,三步一踢)可向前,也可向后,正常按节拍行走,一只脚尖着地,突然脚跟压在地上,同时另一只脚抬起向后弯曲,每走三步做一次抬起动作,男子抬起动作要大些,此动作...

新疆舞的基本舞步:

1、压抬步:(三步一抬,三步一踢)可向前,也可向后,正常按节拍行走,一只脚尖着地,突然脚跟压在地上,同时另一只脚抬起向后弯曲,每走三步做一次抬起动作,男子抬起动作要大些,此动作可一直向前走了,也可向两侧外撇前行,可以转体用。

2、(顺拐)支字步:右脚迈向左脚前方,然后左脚向左侧稍后一点迈开,接着左脚向右脚稍后一点迈开,来回动作(此动作时手一般做什么?需不需要抖肩,双手或单手交换平伸握拳,肩可一支一抖,不抖也可。

3、转身步(垫转步):右脚内侧向外撇迈向左脚前方,左脚原地做点步动作(按节拍)重心放在左脚尖上,同时右脚也做垫步动作,身体随之跟女士向左转动,手可做打响或拖帽动作,或左手靠女士腰部,左手在身后举起打响,反之相反。

4、横错步(横切步):右脚迈向左脚前,然后迈回来,原地来回错步,左脚原地点步。

5、前错步(后错步):每拍一步,可加垫步

6、前垫步(横切步):右脚迈向左脚前外侧,然后左脚又迈向左路脚前里侧,这样反复向左前方倒步移动(女方往后退时用此动作)。

7、原地点步:左脚原地点步,右脚前后迈步(点步)

8、旋转屈腿步:分左旋转和右旋转。向左旋转:伸左脚尖向外,离地翘起,用脚根做支点,身体稍向右转,两臂伸直手心向上,右脚向外迈迈,转体,转膝,右脚在前,右脚后脚翘起,左膝关节顶上右膝关节窝上,右手拍到左胸上部位,左手背后,转270-360度但要对着女方正面(向右转反之)-现在还不会做此动作。

9、跪膝旋转步:右旋转时跪右膝,扬右手;左手反夹在左膝关节上,身体后扬(是否抖肩?女方在什么情况下做此动作?扬右手时手有什么动作?)可自选,右旋转时则相反。

10、两垫转体步(弹步、提步):两臂伸直,手心向上,然后翻转一圈握拳,向右转时右脚向前方垫错两步,左脚跟着错,然后左腿向后弯曲向右前方迈,左脚点步支字转双手甩动或单双翻掌。

傣族民间舞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傣族民间舞的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及在幼儿舞蹈中运用。为今后的幼儿舞蹈表现、创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二、教学内容:

㈠简介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1、风格特点:优美、灵活、朴实、矫健、含蓄

2、动作特点:舞姿具有雕塑性,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躯干和手臂保持一定弯度,形成特有的“三道弯”。

㈡基本手形、手位、脚位

1、傣族舞蹈基本手形:

⑴掌形⑵冠形

⑶爪形⑷嘴形

⑸叶形⑹曲掌

2、基本脚位:

⑴正步

⑵丁字步

⑶之字步

⑷点丁字步

⑸跟点丁字步

3、基本手位:

⑴低展翅(单、双)⑵平展翅(单、双)

⑶高展翅⑷双合翅

⑸单抱翅⑹合抱翅

⑺反抱翅⑻顺展翅

⑼侧展翅

㈢基本舞步

1、平步

2、踮步

⑴单踮步

⑵吸踮步

⑶碎踮步

⑷跳踮步

3、点步

⑴旁点步

⑵点上步

⑶点退步

⑷点跳步

4、《孔雀舞》基本动作:

⑴走步:轻起重落

⑵原地踏步掏手

⑶踏掂步

⑷原地屈伸、提压腕

⑸抖肩吸垫步

⑹退点步

⑺过渡动作

①圆场步后转,半圆蹲

②吸水,抖肩,踏步翻身起

⑻快板动作

①姿态跳步

②踏掂跑步

③上步转身

㈣组合训练

1、傣族《手位组合》

2、傣族《舞姿步伐组合——孔雀舞》

3、傣族儿童舞蹈:《美丽的小孔雀》

基本乐理基础知识(一)

一、基础知识

基本乐理的基础知识是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旋律】又称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须包括节奏这一要素。

【节拍】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quot;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速度】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音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它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它要素甚至可起重要作用。

乐理知识(二)

乐理知识-增长音值的补充符号

·在记谱法中,除了应用基本音符时值以外,还应用其它的一些增长音值的符号,这些符号有:

1:附点是记在符头右边的小圆点,带有一个附点的音符,增长原有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带有两个附点的音符,增长原有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三。符点也同样适用于休止符。附点音符的符头若在五线谱的间内,附点写在符头的旁边,若在线上,附点则写在线的上面或下面。

2:延音线用在音高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符上时,表示它们要唱成一个音,它的长度等于这些音符的总和。在单声部音乐中,连线永远写在和符干相反的方向。假使一行五线谱上记有两个声部时,则高声部连线朝上弯,低声部的连线朝下弯。要是多于两个声部时,连线则分写在两边。

3:延长号它的记号是在半圆形中间加一圆点,在单声部乐曲中它写在音符和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按作品的风格、演奏者的意图可自由地增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在多声部音乐中延长号也可以记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下面。延长号也可以记在小节线上,表示小节之间的片刻休止。记在双纵线上的延长号则表示乐曲的结束或告一段落。

--------------------------------------------------------------------------------

乐理知识-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

在记谱法中,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与音乐的构思、音符与休止符在五线谱上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联系。正确的记谱,其目的是为了能简单明了、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音乐思想。

关于记谱问题,情况异常复杂。这里只能将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的基本规则叙述如下:音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符头(空心的或实心的椭圆形标记)、符干(垂直的短线)和符尾(连在符干一端的旗状标记)。

音符的符头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与间内。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愈高音愈高,反之音符符头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

用音符干记谱,符头在第三线以上时,符干朝下,写在符头的左边;在第三线以下时,符干朝上,写在符头的右边。符头在第三线上,符干朝上朝下都可以,根据邻近的符干方向而定。符尾永远写在符干的右边并弯向符头。假如同一符干连着许多符头而又分布在第三线的上下时,则以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为准。许多音符组成一组时,用共同的符尾(符杠)相连。这时符干的方向仍以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为准。两条以上的符杠要平行。

单声部音乐永远用单符干记谱。多声部音乐只有在节奏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用单符干记谱。节奏不同时,则用双符干或多符干记谱。用双符干记二声部乐曲时,高声部符干朝上,低声部符干朝下,声部交错时,其原则不变。

符干的长度一般应保持八度音程的距离,假如符干连着许多符头时,符干的长度应是符头间的距离加上八度音程的距离。如果符头在上加三线以上,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第四线。如果符头在下加三线以下,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第二线。音符如果带符尾,则符尾形状不变。许多音符用共用符尾连结在一起时,符干长度多半长短不一,这时要使符杠与最近符头的距离至少距离八度。符杠的方向与符头的总趋向基本平行。由于谱面狭窄至少距离八度。符杠的方向与符头的总趋向基本平行。由于谱面狭窄及其他种种原因,不可能遵守上述规则时,适当缩短或伸长符干长度是完全可以的。

附点写在音符符头和休止符右边的间内,而不记在线上。

休止符在单符干记谱中,永远记在第三线上,或靠近第三线的地方。二分休止符写在第三线的上面,全休止符写在第四线的下面。在双符干记谱中,各声部共同休止时,休止符的记法与单符干记谱相同。个别声部休止时,休止符写在五线谱的边缘,或五线谱之外。这时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要使用加线。全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下面,二分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上面。

--------------------------------------------------------------------------------

·在简谱体系中,音的相对高度暖和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这几个音的相互关系,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为全音。

标记:1 2 3 4 5 6 7 i

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

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附点全音符:1- - - - -

附点二分音符:1- -

附点四分音符:1.

附点八分音符:1.

附点十六分音符:1.

表示音的休止的基本符号是0。为了表示不同长度的休止,可用增加0的数目、在0的右面加附点来标记。通常所用的休止符如下:

全休止符:0 0 0 0 附点全休止符:0 0 0 0 0 0

二分休止符:0 0 附点二分休止符:0 0 0

四分休止符:0 附点四分休止符:0.

八分休止符:0 附点八分休止符:0.

十六分休止符:0 附点十六分休止符:0.

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横线)附点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横线)

长达数小节的休止,可用长休止号。写在小节内,上面的数目字表示休止小节的数目。

仅有长度而无一定高度的音,用X记号来表示,音的长短则用在X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标记。

在简谱体系中不存在谱号问题。它的音高是通过音符和调号来表示的。

简谱中的拍号和五线谱一样,用分数标记,它和调号一起记在乐曲名称的左下方,先记调号后记拍号。乐曲名称的右下方则词曲作者的姓名。

速度标记和表情术语记在第一行乐谱开始处的上面。

在多声部的记谱中,小节线多半是分开的,各声部单独记写。但有的器乐曲的小节线是按照乐器的分组连起来的。不论是分开或不分开,各声部的小节线一定要上下对齐。

记谱时要注意音符的空间距离,使小节与小节,拍与拍的距离大致相等,一拍之内音符

少的要写松一些;音符多的要写紧一些。少于四分音符的各种音符,低音点要记在短横线下面。

简谱体系中音值组合法的规则,基本上与五线谱相同。只是在复拍子中不用代表整小节的一个音符,而用连线把音符按单拍子分组后连结起来。

休止符的组合法和上面所谈情况相同,当然不必再用连线。

连音记号记在音符的上面,用开口的括弧加上表示连音的数目字来标记。

简谱中的移调非常简单,只要把调号改动一下便可以了。例如C大调的乐曲要移高大二度时,只要把1=C改成1=D便完成了。

简谱中变音记号只用升(#)、降(b)和还原三种,重升(×)、重降(bb)是不用的。

在简谱体系中,较长的确定的转调,不用临时变音记号,而用转调后的调号来标明。

五线谱中所用的装饰音记号、省略记号、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基本上都适用于简谱。

为了避免代表断音的圆点和高音点相混,在简谱中断音用▽或▼来表示。

短倚音用小的十六分音符或十八音符标记,写在主要音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并用连线与被装饰的主要音相连。

前奏、过门、尾声和五线谱一样,用小音符标记,有的也用括弧括起来。

记写和弦时,音符下面的短横线,仅在最低音下记出。

关于简谱的记谱法,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以上所谈的仅是简谱中一般最普通的知识,是很不全面的。

--------------------------------------------------------------------------------

·乐理知识-音符和休止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的符号叫做音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叫做休止符。

音值的基本相互关系是:每个较大的音值和它最近的较小的音值的比例是2与1之比。例如: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等于两个四分音符;全休止符等于两个二分休止符等。

--------------------------------------------------------------------------------

简单乐理知识(三)

第一节音符

乐音是由音符标示的。

不同长短的乐音用不同的音符符号标示。本课学习四种不同长短的音符,它们是八分、四分、二分、全音符。

全音符: 最长的音符。

二分音符: 全音符的一半(符干左朝下,右朝上)。

四分音符: 全音符的四分之一,二分音符的二分之一。

八分音符: 全音符的八分之一,二分音符的四分之一,四分音符的二分之一。-------

第二节谱表

上节学习了四种常用音符和它们的写法,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谱表。独立的音符可以显示时值长短,如若四分音符为一拍长,全音符是4拍长。音符用来表示音高,是通过音符所处的谱表位置来显示的。谱表是五条平行的直线,这也是五线谱名称的由来。五线谱由五条“线”和四个“间”组成,这五条线和四个间用数字由下而上命名:

音符在谱表所处的位置越高,音亦越高,反之,音符在谱表上的位置越低,实际音响亦越低,这是五线谱的直观优点。

-------

第三节符干朝上或朝下的原则

一个音符的符干有时朝上,有时朝下。如果一个音符低于中线第三线它的符干朝上,高于第三线它的符干朝下。如果音符处在第三线上它的符干可朝上也可朝下,视该音符前边或后边音符的符干的方向而定。

-------

第四节高音谱号

本课学习内容包括“高音谱号(G谱号)”、“中央C的位置”、“音符的名称”、“中音区、高音区和低音区”、及“黑键的组合形式”等五个问题。

每个音符都有一个名称,音符是用A B C D E F G 七个字母命名的。如下图所示,这七个字母不断的重复来表示更高或更低的音。

上图中C的位置可以通过观察该琴键与它旁边的黑键的关系来确定。黑键的排列以每五个黑键为一组,C音的右侧是二个黑键,这二个黑键的右侧接着三个黑键。再往右依此类推是2+3黑键一组的重复。C音的位置是在二个黑键一组的左侧,D音是在两个黑键的中间,E总是在二个黑键的右侧。

最靠近中央的C称作“中央C”。人们常将中央C右侧的一组音叫做中音,中央C 左侧的一组音称作低音,高于中央C八度的C右侧的一组音叫高音。

-------

第五节低音谱号

写有高音谱号的谱表叫做高音谱表。高音谱表中的音符都在中央C以上,中央C以下的音符一般情况下不记录高音谱表上。中央C以下的音符记录在低音谱表上,低音谱

表又称作F谱表,F谱表的左端写有F谱号,F谱号的写法是从第四线的线上开始,F谱号的二个圆点在第三和第四间。

藏族舞蹈说课稿

藏族舞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藏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健壮,粗犷,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节学习的动作及动作组合,难度比学习过的锅庄要大,是为今后创作舞蹈作品和技能考核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我们幼师班学生,没底子,基础较弱。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2)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学习内容为踢踏步组合,计划课时2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颤膝组合、踏步组合和踢踏步组合(一)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难点在于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每组的组长以点带面的帮助组员练习好每个动作。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 “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藏族民间舞蹈

浅析藏族舞蹈的内涵及它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藏族舞蹈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发展现状它的创新变化。藏族舞蹈是一种文化表征,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活动,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它是一支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内涵的舞种,对于它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变迁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此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以及实地观察得出的结论。论文从藏族舞蹈的文化文内涵谈起,分析了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对于特点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宗教色彩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分析了藏族舞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将会如何应对考验,怎样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 【关键字】藏族,苯教,宗教乐舞,多元化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下各个民族累积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之一便是舞蹈文化,他们总是喜欢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劳动之中或劳作小憩之中以及各项节日之时他们都会歌舞一番,可以说歌舞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些民间舞蹈会受到宗教礼仪、祭祖祁神、年节聚会、生产劳作、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现象的影响,所以民间舞蹈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以及通讯交通等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提高,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都被大力开发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使他们加深了与外界的联系,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先到媒体方式认识和了解最新的信息。当然这些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思

藏族民间舞蹈教案

教案设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 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精编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并掌握其舞蹈风格的主要分类。 2、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 3、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以及上身的松弛、随动。 2、“颤”动律的贯穿。 3、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于是我设想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来学习舞蹈,从而始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学习的是藏族踢踏舞,所以在动作的学习中,我采取了老师示范,学生观察踏法、听辩节奏及强弱规律的方式来学习。不同的踏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舞步和不同的节奏,也造成了强弱规律的不同。师生互动。采取载歌载舞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练习过程多样化。让学生根据动作特点,设计不同练习方式。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的设计是模拟藏族人民跳堆谐的场景,因为堆谐就是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采取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创编的方式,既让学生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组合的创编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1、观看三段藏族舞蹈片段,分别为藏族的弦子、锅庄、踢踏舞。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舞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回答:藏族。 2、比较三种藏族舞蹈的异同,找出藏族踢踏舞基本体态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三段舞蹈分别属于藏族舞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 师:这三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中的,弦子、锅庄和踢踏舞。那么,这三种藏族舞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弦子:柔美开朗。锅庄:豪迈粗犷,洒脱奔放。踢踏:欢快热烈。 师:那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回答:上身略前倾,很松弛,膝部有连绵不断的颤,舞袖。 二、学习与创造

藏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藏族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玉树等藏族自治州,由于受自然环境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族舞蹈表演形式。因地区方言和对舞蹈的理解不同,各地区的舞蹈风格也稍有差异,同一类型的舞蹈形式也有着不同的名称。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热巴、踢踏舞、勒谢、堆谐、果谐、弦子、锅庄等。 藏族人民天生就喜爱歌舞,男女老幼向来具有能歌善舞之天赋。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高原农牧文化。而正是这种文化和劳动生活给了他们无限创作和表演歌舞的激情。他们以歌抒怀,借舞抒情,在生活的每一环节、每一层次、孕育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伴随着歌舞,歌舞是他们生活和生命的组成部分。 热巴,藏语意为“流苏”,最早盛行于西藏查绒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西藏昌都、工布、那曲等地以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区。它首先是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他们手持铃鼓或手鼓,融合快板、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性艺术,所以又称“铃鼓舞”。热巴舞蹈技巧性较强,演员舞姿轻捷,动作粗犷有力,感情奔放。为了吸引观众,讲究舞姿的优美,编排难度高,多技巧动作,在铃鼓声中,通过跳、转、翻动作,圆好场地。表演中男演员摇铜铃女演员敲鼓,演员 腰间系有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伴随着鼓点的变化,裙条飘起,应节奏而舞。动作刚中带柔,潇洒自如。表演中女演员舞姿优美多变,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翻身等动作,如“带鼓平转”、“正反转”、“高低击鼓”等,表情丰富,动作稳重大方。男演员表演个人拿手技巧,如“摇铃蹲转”、“空转小蹦子”、“夹刀旋转”、“扭身跳”等。男演员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它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纯洁朴实、热情奔放、坚强不屈的性格。热巴传统古老,技艺高超,是藏族民间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独特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勒谢:勒谢是藏族的一种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口中的歌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谐:汉语称“弦子”,不同藏区的方言称作“叶”或“依”、“康谐”,它印证了汉藏文化交流历史之久远,是藏族历史上最悠久、最普遍、最繁盛的歌舞艺术形式。它是典型农业区的歌舞,旋律优美动听、延绵连贯、婉转而圆润,极富歌唱性;舞姿婀娜多姿、轻盈优美,富有浓厚的高原农耕文化的特色和劳动 浅谈藏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 肖 灿 ( 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摘要:藏族舞蹈以它久远的历史渊源、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著称于 世,是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最艳丽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热巴、踢踏舞、勒谢、堆谐、果谐、弦子、锅庄等。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215-02 215--

藏族舞蹈历史

5 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清代刊印的《卫藏图说》和《皇清职贡图》载“杂谷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妇女十多人,头戴白布围帽,身穿五色彩衣,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腾足于空,……”。这种舞蹈就是藏舞“卓”和“伊”的原形。 在西藏,各地区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卓”(锅庄舞)等等。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藏民族具有健身作用的舞蹈归集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果谐”(圆圈歌舞)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由于“果谐”的唱词比较口语化,音韵和谐,通俗易懂,随口应心,可以即兴创作,因而藏族人民经常用这种歌舞形式,相互交流真情实感倾吐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心愿。“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 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在西藏“果谐”通俗流行,已被人们运用发展成为当今游园会上的广场集体舞了。跳“果谐”可增加生活的情趣,也可消除工作和劳动后的疲劳,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 二、堆谐(城镇踢踏舞)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赖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萨、日喀则最为盛行。常见于旷地、街头、庭院、“林卡”之中,“堆谐”不但具有娱乐价值,而且有健身价值。 三、“果桌”--锅庄舞

浅谈对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对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藏族寺庙舞蹈——“羌姆”,是宗教意识与舞蹈艺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被蒙上神秘色彩的艺术形态,也是藏族舞蹈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作为藏民族文化不可割裂的重要组成部份,在藏族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寺庙舞蹈,既然它滋生于宗教文化这块土壤,它必然以服务宗教为其宗旨,由于它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想象的可感艺术形象,宗教才利用它“来象征、暗示、说明抽象的神理,来感受、观照,领悟‘不可见知’的神性”。①也因此它才成为藏区各寺庙传播教义的重要载体;成为宣传宗教思想的重要工具。 一 藏族几乎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千百年的熏染,千百年的沉淀,宗教精神在民众的世界观里打上了鲜明的印记,宗教也在其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民信教的民族特性,是宗教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藏区那政教合一的特定社会形态,又决定了它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作为宗教文化组成部分的寺庙舞蹈,宗教所具有的社会地位也正是它所具有的位置所在,加之它具有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象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②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使之进一步奠定了它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和崇高地位。 应该看到,藏民族不仅有着全民信教的民族共同心态,同时又是一个酷爱歌舞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就借助舞蹈来表达一种超自然的意志,他们“携手踏脚围圆圈,垒寨歌舞图共存。”在崇拜自然神和先祖神灵的原始宗教阶段,那些苯教徒摇鼓作声,装神弄鬼的舞蹈,就是沟通神的意志和人的愿望的一种祭祀活动。正因为原始笨教的这些祭祀舞蹈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尔后的佛笨之争和绋教西藏化的过程中,佛教徒才将它注入了佛教的内容,为“调伏恶鬼”而创造了驱鬼逐邪,弘扬佛法的寺庙舞蹈,成为藏传佛教各寺庙佛事活动的重要仪式。 藏族寺庙的佛事活动与寺庙舞蹈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功利目的也相当鲜明。人们不同的祈望和要求,虽然都是通过仪式中喇嘛们念诵经文予以表现的,然而舞蹈的特有传递功能则是以不同的舞段渲染了佛事内容的思想,表达了宗教意图的情感,并且能为民众所意会、所感悟。因为这些祭祀内容直接反映了藏族民众美好的心愿与崇高的理想,这种以民众实用心理为其功利目的的祭祀舞蹈,才使藏传佛教思想倾注于民众的心灵,潜移默化于民众的思想感情之中;也因此增强了

浅谈对藏族舞蹈的看法与认识

浅谈对藏族舞蹈的看法与认识 (中国旅游地理课后作业) ——0151310413电力一班尹伊琳藏族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藏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其中,我对藏族的舞蹈情有独钟,想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由于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

藏族民间舞蹈教学导案

藏族民间舞蹈教案

————————————————————————————————作者:————————————————————————————————日期: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 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 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

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

藏族舞蹈的特点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形体动作和舞蹈服装。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

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引吭高歌;平坦的坝子上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他们事事可舞。每逢节日、婚嫁、聚会都要歌舞一番;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西藏舞蹈与生活密切结合,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一、藏族舞蹈中“颤”的形成 藏舞的种类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繁花似锦,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元素,以及动律。藏舞的五大元素包括“颤”“开”“顺”“左”“绕”,其中“颤”是藏族舞蹈最基本的元素。这一最基本的元素蕴含了藏族舞蹈的典型风格,细腻而不失洒脱的表演和浓郁神奇的藏文化,而成为藏舞的精髓。 (一)“颤”的背景来源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藏舞中“颤”元素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重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调解,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作。 1、农牧文化的影响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域辽阔,河湖众多,资源丰富,是一个面积大、海波高的高原地区。它北界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东南接云南省,西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西藏特殊的地质面貌,使它的地理风光别具特点,这里冰雪山峰、藏北草原、藏东森林,自然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如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区又形成特殊的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 藏族人民接受的主要是农牧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由于高原海拔高,必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缺氧,再加上崎岖不平的山路、寒冷的天气,藏族人民总是穿着宽大厚重的长袍,劳动时便把两只长袖系于腰上,在行动上也自然会使身体前倾,走动时感觉比较迟缓和沉重。这种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透进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被渲染出浓郁的

藏族民间舞蹈

儿童基本舞步 儿童舞步是儿童舞蹈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走、跑、跳是人体运动起来的基本元素,也是人体自身具备的基本节奏。这里把儿童舞蹈中常用的舞步,归纳为走、踢、跳三大类共二十二种(走类九种,踢类六种,跳类七种)。 走类—走步(自然走步、绷脚走步、半脚尖走步、吸腿走步) 小碎步 小跑步 点步(脚尖点步,跟点步,交叉跟点步) 踏点步(原地踏点,一步一点,三步一点) 踵趾步 进退步 十字步 垫步(三拍子完成,二拍子完成) 踢类——踏踢步(原地踏踢,一步一踢,三步一踢) 前踢步(主力腿直,主力腿屈伸) 旁踢步(主力腿直,主力腿屈伸) 后踢步(主力腿直,主力腿屈伸) 踢毽步 铃铛步 跳类——蹦跳步跑跳步踏跳步跳点步前跳踢步后跳踢步滑步 1.走类: ①走步: A.自然走步:与普通走步相同,一拍一步。走时挺胸、收腹、收臀,手臂可前、后交替摆臂也可左、右横摆。B.绷脚走步:走步时动力腿绷脚直膝向前踢起25度。 C.半脚尖(起踵)走步:走步时主力腿在半脚尖立起的状态上,动力腿可同自然走步,也可同绷脚走步。D.吸腿走步:走步时,动力腿绷脚吸起。 ②小碎步:

正步准备。双脚跟提起,前脚掌快速、小步交替、均匀地踏地,双膝放松稍弯曲。可原地、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或原地旋转走圈。 ③小跑步: 正步准备。半拍一步。每拍的前半拍左脚向前跑一小步,同时右脚离地,膝微屈;后半拍右脚向前跑一小步,同时左脚离地膝微屈。依次交替连续进行。跑动时,两腿交替向前提膝,脚尖自然下垂,前脚掌落地,给人以欢快轻盈之感。步子应小而快,速度均匀,有弹性。 ④点步: A.脚尖点步:做法:正步或小八字步准备。动作时主力腿膝关节随音乐节拍原地屈伸(或向任何方向上步)。同时,动力腿用脚掌或脚尖,按音乐节拍有规律的点地,可以一拍一点或两拍一点。点地的位置可在主力腿前、旁、后、内侧或外侧。如:前点步、后点步、旁点步、侧点步、跨点步等。 主力腿与动力腿可交替变换做点步,也可以主力腿为轴进行点转,点步要做得节奏感强,注意身体的协调配合。B.跟点步(勾脚脚跟点):做法:1拍右脚原地踏一下,2拍左脚勾脚向左斜前方伸出,右腿屈膝。C.交叉跟点步:做法:与跟点步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左脚向右斜前方伸出。 ⑤踏点步A.原地踏点:做法:正步、小八字步或小踏步准备。 第一拍右脚原位抬起,同时左主力腿屈膝。第二拍,右脚前脚掌点在左脚旁,同时主力腿直。膝关节屈伸要柔和,身体重心随膝关节屈伸上下自然起伏,不可左右摇晃。可原地做,也可前、后、左、右移动或旋转做。B.一步一点:做法:两拍完成。第一拍,左脚向左或向前、向后踏一步。第二拍,右脚掌在左脚跟后点地,同时两腿稍屈膝。换右脚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C.三步一点:做法:小八字步准备。第一拍,左脚向左或向前、向后踏一步。第二拍,右脚并在左脚旁。第三拍,左脚再向左或向前、向后踏一步。 第四拍,右脚前脚掌点在左脚旁,同时双腿稍屈膝。 ⑥踵趾步:做法:小八字步准备。两拍完成。第一拍,右脚跟向右斜 方点地,同时左膝稍屈,身体略向右倾。第二拍,右脚尖向后点地,同时双膝直起,身体略向左前倾。踵趾步出脚的位置可变化(如前踵步,侧踵步等)。 踵趾步也可分解训练或与其它舞步结合起来练习(如:踵趾后踢步、踵趾小跑

藏族舞蹈的串词

藏族舞蹈的串词 【篇一:节目串词】 雪域锅庄协会成立晚会主持人串词 文案:汪婷 一、开幕词: 张:秀雪域风华 李:展藏族英采 次:秀雪域风华 昂:展藏族英采 张:尊敬的各位领导 李:各位来宾。 次:尊敬的各位领导 昂:各位来宾。 张:亲爱的老师们 王:同学们 次:亲爱的老师们 昂: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张:这里是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厅欢迎大家来到西华师范大学社团联合会雪

域锅庄协会成立晚会现场我是主持人张凯 李:我是主持人李阳 次:我是主持人次仁多杰 昂:我是主持人昂拥措 二、介绍嘉宾和评委。 张:在比赛之前,请允许我隆重的为大家介绍莅临本次比赛的嘉宾,他们是。。。。(男介绍时,女说欢迎您,女介绍时,男说欢迎您) 李:[欢迎您。欢迎您的光临。边说边鼓掌] 次:的领导老师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学院领导、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的比赛现场观看比赛。 昂: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 三、嘉宾讲话。 张:下面有请领导为我们上台讲话。(感谢**领导的讲话) 四:晚会开始 张:李阳,如果现在有一位藏族同胞为你献上一根洁白的哈达,你 知道应该用什 么话语来回复他吗? 李:我会说“谢谢,也祝你幸福吉祥。” 张:对,哈达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是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象征,如果一位 藏族同胞把一根哈达围在你的脖子上,那就代表着他要把最真挚的 吉祥的祝福送给你。

李:今天,这里就有一群藏族的同胞要把洁白的哈达和最真挚的祝 福送给在座的 观众朋友们,有请欣赏舞蹈《洁白哈达送吉祥》 次:提起藏族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两个字——“雪域”,是啊, 雪是圣洁的 象征,是人间的精灵,而居住在雪域高原的男儿们更是勇猛刚强的 血性勇士。昂:雪域的男儿不仅是驰骋在战马上的勇士,更是能歌 善舞、能文能武的勇士, 他们是草原的娇子,蓝天最愁宠爱的孩子。 张:接下来就请欣赏男子群舞《雪域娇子》 张:兄弟就是那个在你陷入困境的时候第一个给你援手的人。 李:兄弟就是那个当爱情降临的时候真心为你祝福的人。 张:兄弟是那个陪你喝酒到天明的人。 李:我们的兄弟,我们的手足情。 张:请欣赏尼玛旺真带来的歌曲《兄弟情》 昂:“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 溜的城。” 李阳,你知道这首歌歌唱的是哪个民族的姑娘们吗? 次:当然是藏族姑娘们了,她们那乌溜溜的大眼,黑溜溜的头发就 是她们最典型 的象征了。 昂:今天这群美丽的女子就要为我们带来女子群舞《康定溜溜的城》 张:看完了身着水袖的藏族同胞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表演后,观众 们想不想换换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

中国藏族民间舞蹈 《牛背摇篮》 ——中国藏族三人舞 ?编导:苏自红、色尕首演于1997年 ?获奖情况:1997年获第七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大奖;1998年获首届中国舞 蹈“荷花奖”作品银奖。 背景资料:舞蹈以西藏“卓”的舞蹈语汇为基础,通过展示姑娘与牦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蒙古族民间舞蹈 《蒙古人》 ——中国蒙古族女子独舞 ?编导:巴图、敖登格日勒 表演者:敖登格日勒首演:1993年北京 音乐:腾格尔 ?敖登格日勒 敖登格日勒,1957年生于内蒙古,蒙古族。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一级演员,曾经主演舞剧《达那巴拉》、《蒙古源流》等。曾举办个人舞蹈晚会,曾获得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创作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桃李杯” 舞蹈比赛优秀剧目奖、园丁奖。《蒙古人》即其代表作。 中国傣族民间舞蹈 《雀之灵》 ——中国傣族舞女子独舞 ?编导及表演:杨丽萍首演:1986年 ?获奖情况:1986年在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1994年获“中华民族 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 ?杨丽萍:云南大理人,白族。从小受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熏陶,表现出良好 的舞蹈天赋。1979年在全国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中,在大型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扮演孔雀公主获得表演一等奖。1986年演出《雀之灵》获得成功后声誉鹊起,先后多次去泰国、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广泛欢迎。后又演出了“杨丽萍舞蹈晚会”,作品有:《雀之灵》、《猎中情》、《雨丝》、《火》等。 第二节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的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1、圆形的艺术 ?2、形神兼备的艺术 ?3、刚柔相济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女子群舞 《踏歌》

藏族民间舞蹈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 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 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

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xx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篇一: xx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案】 篇一: xx民族民间舞蹈考级教材资料全部 xx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 第一级 1、小熊舞(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 模仿小熊的动作特征: 席地而坐、舔掌心、吃蜂蜜、突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关键动作:前舔、后含、耸肩。 教学提示: 1.以模仿小熊、表演小熊为主,围绕突出小熊的特点而展开的训练。 2.盘腿做含展动作时,上身要经过直立状态。 2、xx(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 以儿歌的唱词引领学生进入模仿状态。 关键动作: 滚动(躺地滚动、坐地滚动)、舔胯。 儿歌:

西瓜圆又圆,红瓤黑籽在里边,打来井水镇一镇,吃到嘴里凉又甜。 3、球球操(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 以训练腰为目的,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关键动作: 卷腰、胸腰、旁腰。 教学提示: 1、通过坐地及站立两种不同的状态,训练学生胸腰、中腰以及旁腰的柔韧度。 2、坐地向后卷腰时,要将脊柱最大限度拉伸。站立下胸腰时,要感觉上、往远。4打花巴掌(汉族风格) 教学目的: 在欢快的儿歌声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方位感。 教学提示: 1、打巴掌时,以手心交叉击打并带有弹性,眼随手动。 2、体前上、中、下的方位要明确;上----头部的斜上方;中----身体的中轴线;下----腹部的斜下方。儿歌: 打花巴掌儿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花儿呀, 穿纸莲呀,xx呀海棠花儿呀; 打花巴掌儿呔,二月二,老太大爱吃白糖棍儿,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花儿呀,

穿纸莲呀,xx呀海棠花儿呀; 打花巴掌儿呔,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花儿呀, 穿纸莲呀,xx呀海棠花儿呀, 茉莉花儿呀,海棠花。 5、蜗牛(儿童舞蹈) 儿歌: 蜗牛出洞串门子,背着一间小房子,雷声隆隆下大雨,蜗牛拍拍小肚子,雨点来了我不怕,我会躲进小房子。 以儿歌带领学生在没模仿小蜗牛缓慢的爬行中,对学生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 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机抡、拉、抻的训练。 关键动作: 软手 提示: 1、团身时,尽量将身体收成球状,再将脊柱最大限度进行抻、拉、含、仰。 3、手臂做抡、拉、抻时,要贴身体走立圆路线,手尖尽量往远够。 六、我的小手手(儿童舞蹈) 主要舞蹈动作取材于东北秧歌的“绕花”组合,它以训练手腕的灵活性为主,为今后学习东北秧歌手绢动作进行初步的训练。组合以手位不同方向的交替变化,配合手腕动作,结尾时要启发孩子自由发挥变换各种造型,训练手腕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案 艺术系 2010—2011第一学期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案(一) 课程类型:实践课 授课课题:藏族民间舞之颤膝动律综合训练组合(一) 授课时间:周三、周四、周五 授课对象:舞蹈四、五、六、七班 授课老师:贾海蓉 授课地点:舞四 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的就业岗位与能力分析 能力分析:舞蹈一班是舞蹈表演专业班,他们通过多年的舞蹈专业学习,已具备较丰富的舞蹈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 能力。 就业岗位分析:舞蹈表演专业班组要为学校、幼儿园、文艺团体、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以及企业艺术团提供从事舞蹈表演、编导、艺术 指导和专业教学的应用型舞蹈专科人才。 2、本节课与学生就业岗位的衔接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无论是自身表演亦或是教学都 能够较准确的运用藏族民间舞中的颤膝动律,并能讲出它的动律特点和 风格。为学生的民舞技能打下基础,从而在就业岗位上完成民族民间的 教学和表演,为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出贡献。 3、本节课与学生实际水平的衔接点

舞蹈表演一班的学生,大部分已有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也初步完成了藏 族民间舞动作语汇的积累,故进入专科后所进行的教学会在学生已有基 础上加大深度和难度。应该说是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符合的。 4、本节课的主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a、理论知识:藏族的文化背景以及藏民族舞蹈的种类 b、实践能力:藏族民间舞的颤膝动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风格、 动作特点等,扩大学生舞蹈的眼界,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把握藏族民间舞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下肢上下运动的方式。以及膝部不同性质的颤动和屈伸。并由慢至快、由小 至大、由轻至重的变化中,让学生能够逐渐把握不同节奏中不同舞 姿的风格,以及表现舞蹈风格的准确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民间舞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还能塑 造美的气质,提高素养。并引导学生从言行举止、谈吐、行为规范 上都有内在美的要求。 教学重点:藏族民间舞颤膝动律的学习以及藏族民间舞基本体态的把握。教学难点:能够松弛、自如、灵活、重拍向下的颤动膝盖。 教学方法:欣赏法、对比法、讨论分析法、体验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音响、光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