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告别革命论”

浅谈“告别革命论”

马德备10传播班201001233005

摘要:革命,是中国走向民主、科学,走向现代化初始阶段的必然选择。中国并不不是没有走过改良之路,实践证明在那个制度变革的争论中改良跟本行不通。即时走上宪政之路,清王朝也会是名副其实的皇帝内阁,这种改良不要也罢。“告别革命”不利于人们正确积极的认识中国的传统,也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桎梏。

李泽厚在1997出版的《告别革命》一书,该书认为:我国二十世纪是革命和政治压倒一切、排斥一切、渗透一切甚至主宰一切的世纪。二十世纪的革命方式给中国带来很深的灾难。上层建筑革命、意识形态、文化批判这套东西不能使中国问题得到解决。革命“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因此要改良,要进化,不要革命。其在《告别革命论》一文中,又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今政治、经济现代化对革命个存在的正确性进行了论述。在论文的最后说:“革命的意义真不能太高估。本来俄国十月革命前,已经进入了民主宪政阶段,可惜列宁这个畜生的所谓革命,把俄国带入了一个世纪的血型中。中国是否需要孙文的革命其实也值得商榷的。如果没有革命,最后的满清也会走上群主立宪道路。”在其思想的影响下,“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改良不如保守”,日益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话语。

然而,我认为这种“告别革命”的消极改良的态度,无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中国的历史,也无助与中国的未来的发展,和民主进程。

第一,“告别革命”所倡导的“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改良不如保守”的思想,具有国家政治形势的局限性。

李泽厚说:“中国是否需要孙文的革命其实也值得商榷的。如果没有革命,最后的满清也会走上群主立宪道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没有走改良之路。改良派和革命派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论战。清廷撤消了军机处,成立了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其中满族9人,而皇族就占了7人,这是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立宪派力图借“预备立宪”之机发展自身实力和拓展新的政治空间的道路被堵塞了,于是立宪派掀起了三次全国性的请愿活动,甚至在宫门喋血。然而换来的只是个承诺“到宣统五年(1913)实行立宪。立宪派对清廷彻底绝望了。因此,大多数立宪派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站到了革命派一边。可见,腐朽透顶的清王朝已不可救药、不能保留了,只有革了他的命,中国才有走向民主与科学的可能。日本等君主立宪制国家,改良可以成功,然而在中国却不能成功。证明改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当时的国家政治形式所决定。

第二,“告别革命”所倡导的保守主义,包括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将政治、文化与革命的动机相对立。

革命之前,必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忍耐,也就是所谓的保守主义。但就像人的脾气一样,这种对政治、文化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一旦社会腐化至极,民不聊生必将导致忍无可忍。这时候革命也就发生了。

政治和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对革命颇有微词,他们将革命视为“激进”和“极端”的代名词,他们认为这种所谓的激进和极端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甚至曲解马克思主义仅仅是“造反有理”。然而革命派的主张,并非保守派所说的一味做极端行为,甚至矫枉过正。纵观列宁的革命,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以及毛泽东的革命都是为了“破”腐朽的制度,“立”新的先进的制度,以让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新思想指导的“革命”,就不会摆脱长久以来压在中国人头上的封建束缚。

第三、并不是说所有的革命都是完全正确的,正如并不是所有的改革和改良都是有意义的一样。

李泽厚“告别革命”的观点,对辛亥革命,以及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提出质疑,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当时的现状,文化大革命将中国带入一场倒退十年的浩劫。这一点,我认为,并不是所有革命都是完全正确的,这是革命领袖的指导问题,与革命领袖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有关。历史上的改革和改良也并不是都有意义。比如辛亥革命前改良派企图通过改良在中国实行宪制,现在开来对于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这种改良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只有革了封建帝王的命,中国才有民主,科学和现代化的可能。

激化社会冲突并不是革命的跟本动机,自古以来没有饭吃才是革命的跟本动机。当社会上存在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达到一定程度时,革命就必然会发生。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革命”,才能正确的认识过去,认识现在并且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李泽厚《告别革命》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