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许海霞王孝兵赵德华沈宝祥

【摘要】摘要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病特点,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2(000)024

【总页数】1

【关键词】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病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症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是由无性态的串珠镰孢菌、有性态的藤仑赤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又称徒长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1-2]。水稻恶苗病常导致谷粒播后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该病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但也有部分病株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水稻恶苗病多年前发病较重,由于推广药剂浸种,病害有所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等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发生越来越普遍。2012年海安地区尤为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预防和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根据其发病特点,综合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病因,以提高水稻单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发病特点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真菌病害,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苗期受害,常造成徒长,比健康苗高出1/3,全株呈黄绿色,细弱,叶鞘与叶片变窄而长,根毛稀少,根系发育不良。成株期受害,症状与苗期受害类似,常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得以表现,节间伸长显著,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着生于下部茎节。病茎剥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