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知识点总结1

遗传学知识点总结1
遗传学知识点总结1

绪论

1遗传学

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及其规律的科学,由英国学者贝特森1906年提出。具体说,是指采用许多不同的实验手段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或群体等水平上研究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组成、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表达的一门学科

2遗传

亲代与子代(上下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遗传的特点:相对稳定性、保守性

3、Variation (变异)

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变异的特点:普遍性和绝对性

分为可遗传的变异(hereditable variation),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4、Evolution (进化)

生物体在生命繁衍进程中,一代一代繁殖,通过遗传把物种特性传递下去。但不可避免地遭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涉,即遗传—变异—选择(淘汰坏的,保留好的),后代优于亲代,称为进化。

进化的两种方式:

渐变式:积累变异成为新类型(continual variation),如适应性进化。

跃变式:染色体加倍成为新物种,如倍性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5、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进步的;变异受遗传控制,不是任意变更的。具体如下:

★遗传与变异同时存在于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构成生物的一对矛盾。每一代传递既有遗传又有变异,生物就是在这种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了进化的源泉,遗传也就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遗传,生物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就难以保持,即使产生了变异也无法累积,使变异不能传递给后代,变异将失去意义,生物就不能进化。

★产生的可遗传变异经过逐代的遗传逐渐累积,经过选择,逐渐进化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生物物种。

6、遗传、变异与选择的关系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而选择决定了进化的发展方向。

★自然选择使有利于生物个体生存的变异(优势变异)逐渐累积加强,而不利变异逐渐被淘汰,使形成的新物种适应性更强。而人工选择是人为选择所需要的变异,从而发展成为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要素。

7、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

生物进化就是环境条件(选择条件)对生物变异进行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变异逐代积累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

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选育(育种)实际上是一种人工进化过程,只是以选择强度更大

的人工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其选择的条件是育种者的要求。

8遗传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遗传物质的本质(DNA 、RNA):化学本质、所包含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的结构、组织和变化。

2、遗传物质的传递:复制、染色体行为、遗传规律及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

3、遗传信息的实现: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的调控以及个体发育中的基因作用机制等

9表观遗传学

概念:基因的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并产生可遗传的表型。

特征: (1)可遗传;(2) 可逆性;(3) DNA不变

表观遗传学的现象:

(1) DNA甲基化

(2) 组蛋白修饰

(3) MicroRNA

(4) Genomic imprinting

(5)休眠转座子激活…

10遗传学发展:

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宏观-----微观;

染色体----基因;

逐步深入到研究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原核细胞一般比较小(1-10μm),没有核膜,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通常没有结合蛋白和恒定的内膜系统,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构成。

主要特点是(1)遗传信息量少;(2)内部结构简单, 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专门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

2真核细胞的结构:(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

具有重要遗传功能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和内质网

3细胞质遗传体系

线粒体:mtDNA半保留自我复制,在S期和G2期,

同时受细胞核基因的控制,半自主细胞器

叶绿体:ctDNA半保留自我复制,在G1期,同时受细胞核基因的控制,半自主细胞器。内质网

核糖体

4

5染色体的组成

(1) DNA:约占30%,每条染色体一个双链DNA分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也就是所谓的遗传物质。

(2)蛋白质:组蛋白(histone):呈碱性,结构稳定;与DNA结合形成并维持染色质结构。

非组蛋白:呈酸性,种类和含量不稳定;作用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3)可能存在少量的RNA。

6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约200bp的DNA超螺旋、H2A、H2B、H3、H4各2分子构成的八聚体。

真核生物染色质的高级结构:贝克等(Bak AL, 1977)提出了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染色质状态转化的过程。

核小体+连接丝---螺线体----超螺线体----染色体

7染色质根据对碱性染料反应的差异,可分为

常染色质

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较浅、低度折叠压缩的染色质,是染色质中转录活跃部位,因此又称为活性染色质,处于常染色质状态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

异染色质

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很深、压缩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无转录活性,因此也叫非活性染色质。

染色体:指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很深的物质。

8染色体形态

组成:着丝粒、长臂和短臂、次缢痕、随体、端粒。

★着丝点(主缢痕):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于着丝粒的区域,对于染色体向两极牵引具有决定性作用

★次缢痕、随体:染色体的次缢痕具有组成核仁的功能,随体则由异染色质构成,不具有转录活性

8染色体类型

★中间着丝点染色体: 形态上表现为V形。

★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表现为L形。

★近端着丝点染色体: 表现棒状。

★顶端着丝点染色体:也显示棒状。

9染色体类别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在生物体细胞内,具有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且含有相同的基因位点;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

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也叫异源染色体,含有不同的基因位点。

10 在细胞遗传学上,可根据各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的位置、长短臂比、次缢痕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形态特征予以分类和编号,以便于识别和研究。这种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11生长发育必须有三个前提:

首先是细胞体积的增加,

其次遗传物质的复制,

第三是要有一种机制保证遗传物质能从母细胞精确地传递给子细胞,即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物进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细胞分裂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12★有丝分裂的意义

1保持生物的遗传稳定性;

2有丝分裂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一种比较完善和理想的细胞分裂方式,促进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发展;

3 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13减数分裂

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形成配子时的一种特殊方式的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两次分裂的不同:

第一次分裂是减数的;第二次分裂是不减数的。

第一次分裂复杂,时间长;第二次分裂跟一般的有丝分裂一样。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在二倍体生物中,每对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

不属于同一对的染色体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联会(synapsis)

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侧向连接,像拉链一样地

并排配对称为联会。联会始于偶线期,终止在双线期。

14减数分裂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时空性,也就是说它仅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在生殖细胞中进行。

--减数分裂经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减数分裂的产物是单倍体。

--前期长而复杂,同源染色体经历了配对(联会)、交换过程,使遗传物质进行了重组。

--每个细胞遗传信息的组合是不同的

15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只具有半数的染色体(N),为双受精合子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随机拉向两极,非同源染色体在子细胞中的2N种自由组合方式,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多种可能交换方式,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6生物的生殖方式

(1)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母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式。

(2)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生物体在于特定部位产生雌雄配子,两种配子受精结合成合子,由合子进一步分裂,分化,生长形成新的个体的繁殖方式。

17直感现象

A.胚乳直感(xenia)或花粉(种子)直感

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的现象

B.果实直感

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18无融合生殖是指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它被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分为以下4种类型

--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

孤雌生殖、孤雄生殖和无配子生殖

---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指从二倍体的配子体发育而成孢子体的那些无融合生殖类型。

--不定胚

不定胚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它直接由珠心或珠被的二倍体细胞产生为胚,完全不经过配子阶段。这种现象在柑桔类中往往是与配子融合同时发生的。

多胚现象:种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胚的现象。

---单性结实

是指子房不经过受精作用发育成果实现象。单性结实的果实中,常不含种子,为无籽果实。

19生活周期是指从合子到成熟个体,再到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发育阶段,包括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

1. 孢子体世代(sporophyte generation)

有性生殖动植物从受精合子发育为一个成熟的个体,在此过程中,无配子形成和受精发生。也称为无性世代。

2. 配子体世代(gametophytic generation)

孢子体经过发育,某些细胞和组织将产生雌雄配子或雌雄配子体,配子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的过程。也称为有性世代。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1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其大小和功能如何。它们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且配子中的DNA含量正好是体细胞的一半。

2DNA在代谢上是比较稳定的

3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

4生物的突变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

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诱发各种生物突变时,其最有效的波长均为260 nm。这与DNA所吸收的紫外线光谱是一致的。

2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3★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 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地环绕于同一轴上,很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2) 两条多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即一条链磷酸二脂键为5’-3’方向,而另一条为3’-5’方向,二者刚好相反。

(3) 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碱基,碱基一方面与脱氧核糖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氢键(hydrogen bond)与它互补的碱基相联系,相互层叠宛如一级一级的梯子横档。互补碱基对A 与T之间形成两对氢键,而C与G之间形成三对氢键。

(4) 上下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3.4?。每个螺旋为34?(3.4nm)长,刚好含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约为20?。

(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交替出现。

4★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

(1)DNA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DNA复制的明显方式——半保留复制。Waston和Crick 在1953年就指出:DNA可以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半保留复制。而在此之前对复制方式人们一无所知。

(2)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的理由:DNA核苷酸顺序规定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DNA中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并存在某种遗传密码(genetic code),将核苷酸序列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

(3)在其后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沿着这两条途径前进,探明了DNA复制、遗传信息表达与中心法则等内容

5★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结构特点

(1)稳定性:主链: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稳定不变。碱基对:严格遵循碱基配对原则。(2)多样性:碱基个数、排列顺序不同。

(3)特异性:每个DNA分子独一无二。

功能:DNA具有基因的所有属性,基因也就是DNA的一个片段。DNA的基本功能是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和基因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繁殖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DNA分子构型的多态性

当DNA在高盐浓度下时,则以A-DNA形式存在

现在还发现,某些DNA序列可以以左手螺旋的形式存在,称为Z-DNA

6RNA的分子结构

--化学组成上看,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

--以U代替了T

--核糖代替了脱氧核糖

--绝大部分RNA以单链形式存在,但可以折叠起来形成若干双链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凡互--补的碱基对间可以形成氢键。但有一些以RNA为遗传物质的动物病毒含有双链RNA。

7 DNA复制

复制(Replication)是指以原来的DNA分子为模板合成相同分子的过程,遗传信息通过亲代DNA分子的复制传递给子代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在DNA复制过程中,双螺旋结构解开而成为单链,分别以DNA双螺旋中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两条新的互补链。这样新合成的DNA双链中一股单链是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而另一股单链完全重新合成,半保留复制是遗传信息能准确传递的保证,是物种稳定性的分子基础。

DNA复制过程中涉及的酶

(1)、解旋、解链酶类

解链酶解开DNA双链中氢键,消耗ATP

单链结合蛋白与单链DNA结合,保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

保护复制中的DNA单链不被核酸酶降解。

DNA拓扑异构酶复制前:松弛DNA超螺旋,克服扭结现象

复制后:TopoII作用下,重新引入超螺旋(需ATP供能)

(2)、引物酶

--DNA聚合酶合成新DNA时需要引物(一小段RNA)

--引物RNA3’-OH末端作为DNA合成的起始点

--引物酶与多种起始蛋白结合形成引发体

--引物酶催化合成引物

(3)、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

1模板:解开的DNA双链

2催化底物(dATP、dGTP、dCTP、dTTP)聚合

3形成3′,5′磷酸二酯键

4新链延长方向5 / →3 /

5具核酸外切酶活性

(4)、DNA连接酶

--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互补链中DNA片段

--不能连接单独存在的DNA或RNA单链。

复制过程

几个相关概念:

复制起始点(origin, ori):DNA复制开始的特定位点。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

真核生物染色体DNA有多个复制起始点,同时形成多个复制单位,两个起始点之间的DNA 片段称为复制子

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

复制时双链打开,分开成两股,新链沿着张开的模板生成,复制中形成的这种Y字形的结构称为复制叉

双向复制(bidirectional replication)

原核生物的复制是从一个起始点开始,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称为双向复制。复制中的DNA 成为θ状。

DNA复制的忠实性

DNA复制是通过DNA聚合酶I的酶采取两种方式来提高碱基互补选择的专业性。第一,通过专业性识别使即将加入的碱基与模板上的碱基严格按照互补配对原则完成;第二,当发现存在错配时,切除新加入的错配碱基,从而来最大限度地降低DNA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的概率。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分子机制

★复制的起始

DNA复制的起点原核生物从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称为双向复制。

1拓扑异构酶与DNA双链结合,解开超螺旋。

2解链酶解开DNA双螺旋

3单链结合蛋白防止复螺旋

4引物酶合成引物

DNA复制的延伸

1.DNA聚合酶把新生链的第一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OH上,开始新生链的合成过

2.冈崎片段冈崎用电子显微镜看到了DNA复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连续片段,这些不连续片段只存在与DNA复制叉上其中的一股。后来就把这些不连续的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3.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一条链是连续的,另一条链是不连续的,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前导链:以3’→5’方向的亲代链为模板连续合成的子代链。

滞后链:以5’→3’方向的亲代链为模板的子代链先逆复制叉移动方向合成冈崎片段,再连接成滞后链。

复制的终止

复制有终止信号

--polⅠ5′→3′外切酶活性水解引物

--polⅠ聚合活性填补空隙

--DNA连接酶连接缺口

★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

1、DNA合成发生的时间:仅为细胞周期的S期。

2、真核生物DNA聚合酶多(种类, 拷贝数)

3、复制的起始点为多起点。

4、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和冈崎片断都比原核生物的短。

5、核小体的复制。

6、染色体端粒的复制

染色体末端复制-端粒与端粒酶

★真核生物染色体为线状,存在端粒

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1、防止染色体末端为DNA酶酶切

2、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它DNA分子的结合;

3、使染色体末端在DNA复制过程中保持完整

8 RNA的自我复制

1、先以自己为模板合成一条互补单链;(模板链称“+”链,新复制的互补链称“-”链)

2、以“-”链作为模板,复制出一条与自己互补的“+”链。

3、“+”链成为一条新的RNA

9 三种RNA分子

1信使RNA (mRNA)

是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的中介

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pre-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通常称为不均一核RNA(hnRNA)

2转移RNA (tRNA)

如果说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蓝图,则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工厂

tRNA能根据mRNA的遗传密码依次准确地将它携带的氨基酸连结成多肽链。

3核糖体RNA (rRNA)

它是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而核糖体则是合成蛋白质的中心。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含有5S、5.8S、18S和28S 4种rRNA和约80种蛋白质。

原核生物含有5S, 16S和23S三种种rRNA,占总RNA的80%(细胞)

rRNA是单链,它包含不等量的A与U、G与C,但是有广泛的双链区域。在双链区,碱基因氢键相连,表现为发夹式螺旋。

10 转录(transcription):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的作用下合成mRNA,将遗传信息从DNA分子上转移到mRNA分子上,这一过程称为转录(transcription)不对称转录:1、DNA分子上只有一条可转录

2、模板链并不总是在同一单链上

模板链、负链、无意义链:用作RNA合成模板的链

非模板链、正链、有意义链、编码链:互补于模板链的DNA链。

11 RNA聚合酶——原核细胞

全酶= 核心酶(α2ββ’)+ σ因子

α亚基决定转录的基因

β亚基在5’——3’方向上延长多核苷酸链,

其方式与DNA 聚合酶相同,原料为NTP,

没有纠错的功能。β’亚基结合DNA模板;

σ因子识别启动子并与之结合

RNA聚合酶——真核细胞

12原核生物转录过程

(一)转录起始

①RNA 聚合酶识别、结合启动子

②形成第一个3 / ,5/-磷酸二酯键,σ因子脱离全酶(第一个核苷酸:GTP或ATP)(二)转录延长

核心酶催化,在模板指导下沿5/-3/方向延伸RNA链

(三)转录终止

终止子:在RNA转录过程中, 提供转录终止信号的序列

非依赖于ρ因子的终止子

依赖于ρ因子的终止子:1、GC丰富,重复序列2、形成发夹样结构

13真核生物的转录

(一)起始

形成TIC:RNA-pol-TF-DNA

生成第一个磷酸二酯键,RNA- pol磷酸化

TF(转录因子):直接或间接结合RNA-pol的反式作用因子。TF能结合RNA-pol和DNA (二)延长同原核

(三)终止加尾信号处终止,PolyA后切断RNA

14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RNA转录的区别

1. 真核生物RNA的转录是在细胞核内,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原核生物则在核区同时进行转录和翻译;

2. 真核生物一个mRNA只编码一个基因;原核生物一个mRNA编码多个基因;

3. 真核生物有RNA聚合酶Ⅰ、Ⅱ、Ⅲ等三种不同的酶;原核生物则只有一种RNA聚合酶;

4. 真核生物中转录的起始更复杂,RNA的合成需要转录因子的协助进行转录;原核生物则较为简单

15 真核细胞mRNA前体不均一核RNA(hnRNA)的加工

(一)转录过程中的5/端加帽与3/端加尾的修饰:

5′端加帽—m7GpppNMp 7-甲基鸟嘌呤核苷:为核糖体识别mRNA提供信号; 稳定mRNA

3′端加尾-polyA尾增加稳定性:有利于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运输

(二)切除内含子(intron),拼接外显子

RNA剪接

将内含子去除而将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成熟的RNA分子的过程(RNA splicing)。

外显子

就是在成熟mRNA中保留下的部分,也就是说成熟mRNA对应于基因中的部分。

内含子

是指在mRNA加工过程中被剪切掉的部分,在成熟mRNA中不存在的部分。

16遗传密码的基本特征

(1)三联体密码:所有的遗传密码子都是由3 个核苷酸组成的, 所以可称三联体密码(2)简并现象:一个氨基酸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简并现象的意义:(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3)三联体或密码子(coden):代表一个氨基酸的三个一组的核苷酸

(4)起始密码子:AUG GUG;终止密码子: UAA UAG UGA

(5)遗传密码间不能重复利用:除少数情况外,一个mRNA上每个碱基只属于一个密码子(6)通用性

(7) 遗传密码间无逗号,即在翻译过程中,遗传密码的译读是连续的

摇摆现象;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时, 密码子的第一位、第二位碱基配对是严格的,第三位碱基可以有一定变动, Crick称这种现象为密码的摆动性或变偶性

17蛋白质的翻译

翻译:以mRNA为模板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合成体系:

原料:20种氨基酸

运载体:tRNA

模板:mRNA

合成场所:核糖体(rRNA+蛋白质)

蛋白质因子:IF EF RF RR

酶:氨基酰t-RNA合成酶、转肽酶等

能量:GTP、ATP

核糖体

作用: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组成:

小亚基:结合mRNA。

大亚基:A位:结合氨基酰-tRNA

P位:结合肽酰基-tRNA

转肽酶:结合肽键

E位(原核):结合空载tRNA

tRNA

1.作用:搬运氨基酸,识别mRNA遗传密码。

2.搬运形式:氨基酰-tRNA(与特定的氨基酸结合的tRNA)

氨基酰-tRNA合成酶:催化生成氨基酰-tRNA 。

3.种类:

起始tRNA:识别起始密码

延伸tRNA:肽链延伸时转运氨基酸

tRNA的结构:三叶草叶型

共性:1) 5’端之末具有G(大部分)或C。(2) 3’端之末都以ACC的顺序终结(3) 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4)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其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这一个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同自己互补的密码子配对(5) 有一个胸腺嘧啶环

18区别原核真核

合成体系: 参与物质少多

模板加工不需需

核糖体70S 80S

起始:形成起始复合物70S 80S

起始tRNA fmet-tRNAifmet met- tRNAimet

需IF种类 3 9-10

延长:需EF种类 3 4

终止:3种RF识别1个RF识别

其他: 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不同时,分隔进行

19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阐述的基因两大基本属性:

复制:DNA→DNA;

表达:从DNA→mRNA→蛋白质

反转录(逆转录)

在反转录酶催化下,RNA分子产生与其序列互补的DNA分子,这种DNA分子称为互补DNA (complementary DNA,cDNA),这个过程即为反转录

⑴. RNA 的反转录

⑵. RNA 的自我复制

⑶. DNA 指导的蛋白质合成

20 PCR 基本原理

PCR是在体外模拟体内DNA复制的过程,是一种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苷酸、Mg2+存在下合适的缓冲体系中的DNA聚合酶酶促反应,通过3个温度的反复循环实现

反应分三步:

①变性(denaturation),双链DNA在94℃解为单链。

②退火(anealling),当变性温度突然降至引物Tm值以下时,引物与模板DNA互补序列杂交。

③延伸(extension),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从5‘向3’延伸。目的片断以2n形式得到积累,经过25~30个循环的DNA量可达到106倍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也称为重组DNA技术,将基因(DNA片段)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并产生一种新的基因型的转基因生物。

2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

在细菌中此酶的功能是降解外来DNA分子,以限制(restriction )或阻止病毒侵染。它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置将双链DNA分子切断。具体地说,是一种水解DNA的磷酸二脂酶,在细菌细胞中存在限制修饰系统:

限制(Restriction):降解外源DNA,防御异源遗传信息进入的手段。

修饰(Modify):修饰外源DNA片段后,保留在新细胞中。

第Ⅱ类酶分类(根据切割后产生的末端):

粘性末端(Cohesive Ends);

平头末端(Blunt ends)。

DNA连接酶(DNA Ligase)

主要有两种,一是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另一是T4 DNA连接酶。其主要作用是催化DNA 中相邻的3’-OH和5’-磷酸基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DNA连接起来,封闭DNA双链上的缺刻。

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反转录酶是一类很独特的DNA聚合酶,它是以RNA为模板来指导DNA的合成,因此又称为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主要有两种类型:

AMV(禽类):小片段扩增;

M-MLV(鼠类):大片段扩增-5kb。

3 载体(Vector)

将外源DNA片段送入宿主细胞(host cell)进行扩增或表达的运载工具称为载体。载体也是DNA 分子。常用的载体有细菌质粒、噬菌体、病毒、细菌、酵母和人类人工染色体(BAC、YAC、HAC),但一般都要经过人工改造后方可更有效地在基因工程中应用。

载体的基本条件或特征如下:

①具复制原点(ori),在宿主细胞中不仅能独立地自我复制,而且能带动携带的外源DNA片

段一起复制;

②具有多克隆位点(multiple cloning site, MCS),而每一种酶的切点只有一个,用于克隆外源DNA片段。这些酶切位点不存在于复制原点或抗性选择标记基因内。

③至少具有一个选择标记基因,使有或无载体的宿主细胞具有易鉴别的表型。

④易从宿主细胞中回收。

质粒载体

质粒是细菌细胞内独立于细菌染色体而自然存在的、能自我复制、易分离和导入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①分子量小,可接受较大外源片段;

②拷贝数多,500个/细胞;

③克隆位点的酶切位点多,克隆方便;

④具有用于检测重组质粒的选择

4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一) 从基因文库中分离目的基因

文库构建

基因组文库(Genomic DNA library)-调控区

使用与切割载体相同的限制酶,将供体生物的基因组DNA切割成许多片段,将所有片段连接到载体上,构成一个重组DNA群体,这个群体包含全基因组的遗传信息。根据所用的载体,选择相应的宿主细胞用于克隆。载体可以是质粒,噬菌体或cosmid,BAC或YAC等。cDNA文库(cDNA library)-编码区

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合成cDNA,将获得的双链cDNA与适当载体连接并转化到宿主细胞内进行扩增,建成cDNA文库

文库筛选

根据待选基因相关信息 确定筛选方法和条件 从基因库中筛选和分离目的基因

多数方法是利用一段核苷酸序列(DNA或cDNA)或抗体作探针(Probe),用放射性同位素或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 筛选基因库。

(二) T-DNA Tagging

利用T-DNA插入创造突变体;

获得突变体的纯合材料;

分析突变体性状与T-DNA的共分离关系;

PCR获得T-DNA的侧翼基因组序列;

用所得序列作探针筛选基因文库,获得目标基因或克隆, 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三) PCR amplification

基本原理是根据待扩增基因的部分序列合成成对引物,在体外合成两个引物之间的DNA序列。一般用于同源基因的克隆,如已知拟南芥的热激蛋白基因序列,依据其序列为信息探针进行杨树该基因的克隆,省时、省力。

利用该技术可以克隆任何同源基因,进行基因转化和功能鉴定,以利用之。

(四)图位克隆

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功能基因在基因组中都有相对较稳定的基因座, 在利用分离群体的遗传连锁分析或染色体异常将基因定位到染色体的某个具体位置的基础上, 通过构建高密度分子连锁图, 找到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进行染色体步移而不断缩小候选区域进而进行克隆目标基因。

(五) 化学合成(Synthesis of Gene)

根据已知的基因序列,或根据氨基酸序列推测DNA序列,将化学合成寡核苷酸的方法与酶促合成DNA的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很快地人工合成基因。

但该方法成本太高,所需时间较长。

5★基因转化的方法

6基因工程的应用

目前,基因工程研究发展迅速,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基因工程技术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畜牧业、医学、法学等领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基因工程工业

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 包括各种抗病毒剂、抗癌因子、新型抗生素、重组疫苗、免疫辅助剂、抗衰老保健品、心脑血管防护急救药、生长因子以及诊断试剂等。

2、植物基因工程

提供产量、改良品质;

抗非生物胁迫(抗盐、抗旱、抗寒);

抗生物胁迫(抗虫、抗病);

改变生殖生长、缩短育种周期

3、转基因动物

比转基因植物发展慢原因:涉及社会伦理和宗教问题,在技术上动物细胞的再生能力低。4、疾病诊断与基因治疗

基因诊断(genetic diagnosis)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的技术和原理,在DNA水平分析、鉴定遗传疾病所涉及基因的置换、缺失或插入等突变。如进行产前诊断,分析胎儿是否有遗传疾病。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向有功能缺陷的细胞补充相应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环境保护

利用转基因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植物修复

6、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

基因结构的重叠现象和不连续性

mRNA的剪辑

转座因子

基因表达的调控

生物与环境信号的识别

癌变机理

7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及新型转基因技术

包括受体植物的安全性评价,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植物产品的安全性评价。

对环境的安全性

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

宗教及伦理问题

风险未知

既不能夸大风险,也不能掉以轻心

国家有完善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和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基因突变

1 基因的发展历程

1865孟德尔首次提出“遗传因子”。

1909约翰生最先提出基因,认为基因是基本的物理和功能单位。

1910摩尔根创立了基因论,认为基因是一个遗传/交换/突变单位。

1957Benzer把基因定义为遗传上不可分割的功能单位。

1985 Gilbert提出基因是一个转录单位。包含内含子和外显子

2 基因的概念

基因(Gene)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3 ★基因结构

5′上游(子),5′非翻译区(5′UTR),编码区,3′UTR,3′下游。

★启动子

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被称为启动子,它控制基因的转录起始过程。

主要包括核心元件(Core element)以及上游启动子元件

原核生物启动子

★TATA区:酶的紧密结合位点(富含AT碱基,利于双链打开);

★TTGACA区:提供了RNA聚合酶识别的信号。

真核生物启动子

★核心元件:TATA 常在-25 bp左右,相当于原核的-10序列,其作用主要是(1)选择正确的转录起始位点,保证精确起始;(2)影响转录速率;

★上游启动子元件:包括CAAT(-70 --80bp,CCAAT )和GC盒(-80 --110bp,GGGCGG)等,主要作用是控制转录效率。

增强子

指远离转录起始点、决定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其增效作用具有双向性,即可作用于上游基因,也可作用于下游基因;

(2)无物种和基因的特异性;

(3)具有明确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4)大多为重复序列,一般长约50 bp,适合与某些蛋白因子结合。其内部常含有一个核心序列:(G)TGGA/TA/TA/T(G),是产生增强效应时所必需的;

编码区

能编码出RNA的DNA片段,包括外显子(Exon)和内含子(Intron)。

起始密码子:ATG

终止密码子:TAG/TGA/TAA

内含子的识别信号:GT/AG

★开放阅读框架

ORF(Open reading frame):DNA分子中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区域。

间隔序列

在两个基因的编码区之间存在一些不编码的核苷酸序列,被称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长度从1bp-kb不等。其主要特征:

(1)不编码蛋白质;

(2)有些区域具有调节功能,如目前比较流行的sRNA。

4 一个基因的保守性

★变异程度

在一个完整的基因内部的不同区域,其核苷酸变异程度,即不同区域的保守性不同,这主要由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的选择压不同所致。

★功能不同

编码区:若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就可能导致产生新的蛋白质和mRNA的结构折叠,造成质量上的不同;调控区或内含子区:若变异位于调控区或内含子区,就可能影响基因表达水平、RNA的稳定性而导致数量上的变化。

5 基因类型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从功能上讲,能编码多肽链的基因称为结构基因。结构基因所使用的密码在整个生物界是统一的。结构基因的突变可导致特定蛋白质改变。

★调控基因(Regulatory gene)

调控基因是指可调节控制结构基因表达活性的基因,包括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等。由于调节基因通常可转录成mRNA,并由mRNA转译成调节蛋白,因此也可将它列入结构基因。

★假基因(Pseudogene)

假基因是指一类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由于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发生致死性突变而导致不能表达功能性蛋白质的基因.

表达基因型

★组成性基因(Constitutive gene)

组成性基因指其表达不太受环境变动而变化的一类基因。其中某些基因表达产物是细胞或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持续需要而必不可少的,这类基因可称为看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如泛素基因,肌动蛋白基因等。

★诱导性基因(Inducible gene)

诱导性基因指环境的变化容易使其表达水平变动的一类基因。诱导因子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和盐害以及生物胁迫等。

★基因簇(Gene cluster)

同一家族中的成员有时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成为一个基因簇。

★基因家族(Gene family)

指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 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基因超家族(Gene superfamily)

在结构上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但功能不一定相同。

★直源同源基因(orthologous gene)和并源同源基因(paralogous gene)

它们是同源序列的两种类型,直源同源基因是指在不同物种中来自于共同祖先的基因。而并源同源基因是指在同一物种内由于基因复制而产生的同源基因。

6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结构改变,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又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结果是原来的基因突变为它的等位基因之一。

突变体(Mutant) 与野生型(Wild type)

突变体指携带突变基因并具有某种突变表型的细胞或个体称为突变型或突变体;

野生型指存在于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基因突变,具有正常生化代谢功能的遗传类型;

7★根据突变的起源分(Causes of mutation)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由外界环境条件自然作用或生物体内DNA复制时错配等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在特设的诱变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等)诱发下发生的突变。

上述二者产生的突变型没有本质不同,只是利用诱变因素可提高基因的突变率。

★根据突变的表型特征分(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1、形态突变(Morphological mutation):突变主要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导致形态、大小、色

泽等产生肉眼可识别变异的突变,也称可见突变

2、生化突变(Biochemical mutation):突变主要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最常见的是微生物的各种营养缺陷型。

3、致死突变(Lethal mutation):突变主要影响生活力,发生突变后会导致特定基因型个体死亡的基因突变。大多数致死突变都为隐性致死,突变后代中的隐性纯合体表现为致死的效应。

致死基因(Lethal alleles):指可以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包括以下两类:

(1)隐性致死基因(Recessive lethal alleles):只在隐性纯合时才能使个体死亡。

(2)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 lethal alleles): 在杂合体状态时即可导致个体死亡。

因此,致死突变也相应分为以下四类即纯合显性致死突变、杂合显性致死突变、纯合隐性致死突变和伴性致死突变。

4、条件致死突变(Conditional lethal mutation)

指在一种条件下表现致死效应,但在另一种条件下能存活的突变。如细菌的某些温度敏感突变型在30℃左右可存活,但在42℃左右或低于30℃时就致死。

5、失去功能的突变(Loss-of-function mutation)

(1)无效突变(Null mutation):完全丧失功能的突变;

(2)渗漏突变(Leaky mutation ):功能的失活不完全,仍保留了一些功能,但在杂合状态下不能产生足够多的野生型表型,这类突变称为渗漏突变。

6、获得功能的突变(Gain-of-function mutation)

突变以后产生了某种新基因。如人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是由于钠离子通道SCN9A基因的获得功能性突变所致。

7、抗性突变(Resistant mutation)

指突变细胞或生物体获得了对某种特殊抑制剂的抵抗能力。生物可以广泛产生对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抑制物的抗性突变,包括动植物抗病虫性、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等。

★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

(1) 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

指体细胞发生的突变。其产生的突变体细胞,通常不能通过受精过程直接传递给后代。突变后的体细胞常会受到抑制或最终消失,因此,需及时与母体分离,通过无性繁殖再经有性繁殖传递给后代。

(2) 生殖细胞突变(germinal mutation)或性细胞突变(Sexual mutation)。

指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生殖细胞基因突变,通过受精卵可将突变的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即遗传性疾病。

显性突变,即aa→Aa,可通过受精过程传递给后代,并立即表现出来。

隐性突变,即AA→Aa,当代不表现,只有等到第二代突变基因处于纯合状态才能表现出来。

性细胞的突变率高于体细胞,主要由于性细胞在减数分裂末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敏感性较大所致。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基因突变的重演性(Recapitulation of Gene Mutation)

指相同的基因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不同世代中重复出现,又叫基因突变的重复性。

★基因突变的可逆性(Reversibility of Gene Mutation)

指基因突变的发生方向是可逆的,正常的野生型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反之亦可。

数量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遗传学:生物学中研究遗传和变异,即研究亲子间异同的分支学科。数量遗传学:采用生物统计学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二、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 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1.性状的分类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与特性的统称。如毛色、角型、产奶量、日增重等。 根据性状的表型变异、遗传机制和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性状分为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和阈性状3类。 数量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连续,表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生长速度、产肉量、产奶量等。 质量性状:遗传上受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毛色、角的有无、血型、某些遗传疾病等。 阈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易受或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有或无性状:也称为二分类性状(Binary traits)。如抗病与不抗病、生存与死亡等。分类性状:如产羔数、产仔数、乳头数、肉质评分等。 必须进行度量,要用数值表示,而不是简单地用文字区分; 要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 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组成群体某一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 3.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不一定都是为数众多的微效基因。有许多数量性状受主基因(major gene)或大效基因(genes with large effect)控制。 果蝇的巨型突变体基因(gt);小鼠的突变型侏儒基因(dwarf, df);鸡的矮脚基因(dw);美利奴绵羊中的Booroola基因(FecB);牛的双肌(double muscling)基因(MSTN);猪的氟烷敏感基因(RYR1)三、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1.什么是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1).遗传(heredity):生物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variation):生物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这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具有必要的环境,并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代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2.遗传学诞生的时间,标志?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建立和开始发展)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答: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由于染色质的复制而形成的物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体和染色质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周期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4.不同类型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根尖、叶、性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的动态变化?) 答:有丝分裂: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目:2n 2n 2n 4n 2n DNA分子数:2n-4n 4n 4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4n 0 0 减数分裂: *母细胞初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细胞 染色体数目:2n 2n n(2n) n DNA分子数:2n-4n 4n 2n 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2(0) 0 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遗传学意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遗传学事件(交换、交叉,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基因分离?)

遗传学第一章遗传学细胞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本章要点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模型。 ?多线染色体的形成原因。 ?有丝、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变化及遗传学意义。 ?无融合生殖及其类型。 ?高等动植物的生活周期。 ?染色质、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异固缩现象、核型、核型分析、双受精、直感现象、世代交替。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1.细胞壁。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及穿壁胞间连丝。 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 功能: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2.细胞膜 成分:主要由磷脂和蛋白分子组成。 功能:选择性透过某些物质;提供生理生化反应的场所;对细胞内空间进行分隔,形成结构、功能不同又相互协调的区域。 3.细胞质 构成:蛋白分子、脂肪、游离氨基酸和电解质组成的基质。 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线粒体:双膜结构,有氧呼吸的场所,有自身的DNA,和植物的雄性不育有关。 叶绿体:双膜结构,光合作用的场所,有自身的DNA,绿色植物所特有。 核糖体:蛋白质和rRNA,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平滑型和粗糙型,后者上附有核糖体。 高尔基体:单膜结构,分泌、聚集、贮存和转运细胞内物质的作用。 中心粒:动物及低等植物,与纺锤体的排列方向和染色体的去向有关。 4.细胞核 功能:遗传物质集聚的场所,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 组成:1. 核膜;2. 核液;3. 核仁;4. 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间期细胞核里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网状结构称为染色质。 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碱性染料染色很深的物质,染色体。 二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不知道是什么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遗传学知识点

《现代遗传学》内容整理 第二章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 一、内容提要: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与互换定律是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 二、知识点: 1,人ABO血型-复等位基因 2,完全连锁: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以这条染色体为单位传递,只产生亲型配子,子代只产生亲型个体。 不完全连锁:连锁基因间发生重组,产生亲型配子和重组型配子,自交和测交后代均出现重组型个体。 3,交换(crossing over)与交叉(chiasma):遗传学上把在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发生非妹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互换称为交换。交换导致在双线期—终变期表现染色体的交叉现象。交叉是发生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4,端粒的作用:保护染色体不被核酸酶降解;防染色体融合;为端粒酶提供底物,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 5,常染色质(euchromatin)区:碱性染料着色浅而均匀、螺旋化程度低;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是基因活性区,具有转录和翻译功能。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指在细胞间期呈凝缩状态,而且染色较深,很少进行转录的染色质。其特点:1.在细胞间期处于凝缩状态 2.是遗传惰性区,只含有不表达的基因 3.复制时间晚于其他染色质区域异染色质又可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6,异固缩现象: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既有常染色质又有异染色质,或者说既有染色浅的区域(解螺旋而呈松散状态)又有染色深的区域(高度螺旋化而呈紧密卷缩状态),这种差异表现称为异固缩现象。 第三章性别决定与性别遗传 一、内容提要: 性别决定系统可分为基因型性别决定系统和环境性别决定系统。性染色体主要有四种类型XY型、XO型、ZW型、ZO型。性相关遗传包括伴性遗传、从性遗传、限性遗传。 二、知识点: 1,植物性别决定类型:性染色体决定性别;两对基因决定性别;多对基因决定性别。 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称为性连锁。其中,基因位于X或Z染色体的,称为伴性遗传。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docx

·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显性性状由 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决定,用表示(高 茎用 D 表示),隐性性状由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决定,用 1、豌豆的特点表示(矮茎用 d 表示)。 ( 1)传粉、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 交,一般为。( 2 )体细胞中因子( 2)有的性状。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开花之前)→(避因子为,纯种矮茎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为。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说明(3 )在形成时,成 P 表示,♂表对因子发生彼 示,♀表示此,分别进入不同的 ↓表示产生下一代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因子中的个。 F1 表示 F2 表示(4)受精时,配子的结合是的。 ×表示 ×表示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假说 Word 资料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测交: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高矮等。 相对性状:的的。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表现出来的 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没有表现出 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后代中,遗传性状出现和 的现象。 3、基因类 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五、分离定律示。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存在,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示。 因子发生,分离后的因子分别进入不等位基因:控制的个基因。 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4、个体类 六、相关概念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 1、交配类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组成。 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遗传,后代性状分离): 测交:让 F1与。(可用来测定 F1 的基因型,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纯合属于杂交)子(如 aa 的个体) 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则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甲♂×乙♀为。(能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2、性状类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 表现型 第3页共10页第4页共10页

高三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 规律: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 分离比为3∶1;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 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两对相 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c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 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 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 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二掌握基本方法:1最基础 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 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 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①rrrr②rrrr③rrrr④rrrr⑤rrrr⑥rrrr★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 ▲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 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 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 两种配子(dd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c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 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首先要知道:一对基因杂交, 后代有几种子代基因型?必须熟练掌握二1)例: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aaaaf是aa和aa共2种[参二1⑤]ccccf是cccccc共3种[参二1④]答案 =23=6种(请写图解验证)4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高中生物遗传知识点总结(精选.)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总结: 伴性遗传的最大特点就是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这部分常考题目主要有伴性遗传的判断和相关计算。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常用同型的隐形个体与异型的显性个体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以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为例,如果为伴X隐性遗传,雌性隐性个体与雄性显性个体杂交,如果后代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显性性状,即为常染色体遗传,否则即为伴X遗传。 3.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1) 单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失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 (3 )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较常见的有红绿 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又可分四类: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为显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之一突变,杂合状态下即可发病。致病基因可以是生殖细胞发生突变而新产生,也可以是由双亲任何一方遗传而来的。此种患者的子女发病的概率相同,均为1/2。此种患者的异常性状表达程度可不尽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显性基因性状表达极其轻微,甚至临床不能查出,种情况称为失显。由于外显不完全,在家系分析时可见到中间一代人未患病的隔代遗传系谱,这种现象又称不规则外显。还有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病情表现上可有明显的轻重差异,纯合子患者病情严重,杂合子患者病情轻,这种情况称不完全外显。 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1、多指(趾)、并指(趾)。临床表现:5指(趾)之外多生1~2指(趾),有的仅为一团软组织,无关节及韧带,也有的有骨组织。 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因:珠蛋白肽链合成不足或缺失。临床表现:贫血。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遗传学(第二版) 刘庆昌 重点整理2

第九章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指通过营养体增殖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其优点是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生长快。★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指通过♀、♂结合产生的繁殖方式,其优点是可以产生大量种子和由此繁殖较多的种苗。大多数动植物都是进行有性生殖的。 ★近交(Inbreeding) 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近亲交配。近交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增加纯合性(homozygosity),从而提高遗传稳定性,但往往伴随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inbreeding depression)。 ★杂交(crossing or hybridization) 指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的交配。可以使原本是自交或近交的生物增加杂合性(heterozygosity),产生杂种优势。 一、近交的种类 ★自交(Selfing) 指同一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彼此融合的交配方式,它是近交的极端形式,一般只出现在植物中(自花授粉植物),又称自花受粉或自体受精(self-fertilization)。 ★回交(Back-crossing) 杂交子代和其任一亲本的杂交,包括亲子交配(parent-offspring mating)。 ★全同胞交配(Full-sib mating) 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又叫姊妹交。 ★半同胞交配(Half-sib mating) 仅有一个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 ★自花授粉植物(Self-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低(1-4%):如水稻、小麦、大豆、烟草等; ★常异花授粉植物(Often cross -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常较高(5-20%):如棉花、高粱等; ★异花授粉植物(Cross-pollinated plant): 天然杂交率高(>20-50%)如玉米、黑麦等,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传粉。 ★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 近交的一个重要的遗传效应就是近交衰退,表现为近交后代的生活力下降,产量和品质下降,适应能力减弱、或者出现一些畸形性状。 ★回交(Backcross)B: 轮回亲本(recurrent parent) 用来反复回交的亲本。 A: 非轮回亲本(non-recurrent parent) 未被用来回交的亲本。 B: 轮回亲本(recurrent parent) 用来反复回交的亲本。 A: 非轮回亲本(non-recurrent parent)

医学免疫学 大题

免疫应答 概念: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类型: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理,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意义: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三类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联系。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数量遗传学基础

第九章数量遗传学基础 概述 一、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 动物的遗传性状,按其表现特征和遗传机制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一类叫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 ), 一类叫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 ), 再一类叫门阈性状(Threshold trait)。动物的经济性状(Economic trait)大多是数量性状。因此,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及其机制,对于指导动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性状: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有明显界限,变异呈不连续的性状。例如,牛的无角与有角,鸡的芦花毛色与非芦花毛色,等等。这些性状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它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性状间大多有显隐性的区别,它的遗传表现完全服从于三大遗传定律。 数量性状: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没有明显界限,具有连续性变异的性状,如产奶量、产卵量、产毛量、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 门阈性状:是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呈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这类性状具有潜在的连续分布遗传基础,但其表型特征却能够明显的区分,例如,产子数,成活或死亡,精子形态正常或畸形,这类性状的基因效应是累积的,只有达到阈值水平才能表现出来。 二、数量性状的一般特征 数量性状表现特点表明,数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因此其表型变异是连续的,一般呈现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很难分划成少数几个界限明显的类型。例如,乳牛的产奶量性状,在群体中往往从3000kg至7000kg范围内,各种产量的个体都有。由于数量性状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对其遗传变异的研究,首要的任务是对性状的变异进行剖分,估计出数量性状变异的遗传作用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地说,对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第二,数量性状是可以度量的,研究过程要对数量性状进行准确的度量;第三,必须应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第四,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弄清性状的遗传力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对数量性状遗传的深入研究,可为动物品质的改良提高提供可靠数据,为选种和杂交育种找出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从而可以加速育种进程。 三、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 数量性状的遗传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一)中间型遗传 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不同品种杂交,其杂种一代的平均表型值介于两亲本的平均表型值之间,群体足够大时,个体性状的表现呈正态分布。子二代的平均表型与子一代平均表型值相近,但变异范围比子一代增大了。 (二)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数量性状遗传中的一种常见遗传现象。它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的子一代,在产量、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但是,子二代的平均值向两个亲本的平均值回归,杂种优势下降。以后各代杂种优势逐渐趋于消失。 (三)越亲遗传 两个品种或品系杂交,一代杂种表现为中间类型,而在以后世代中,可能出现超过原始亲本的个体,这种现象叫做越亲遗传。例如,在鸡中有两个品种,一种叫新汉县鸡,体格很大,另一种叫希氏赖特观赏鸡,体格很小,两者杂交产生出小于希氏赖特鸡和大于新汉夏鸡的杂种。由此,可能培育出更大或更小类型的品种。

遗传学复习考试思考题重点汇总及答案

1、医学遗传学概念 答:是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人类遗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遗传病的概念与特点 答:概念:人体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或受精卵细胞,其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后所导致的疾病叫遗传病。 特点:遗传性,遗传物质的改变发生在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细胞中,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终生性,先天性,家族性。 3、等位基因、修饰基因 答: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修饰基因:即次要基因,是指位于主要基因所在的基因环境中,对主要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的基因,分为加强基因和减弱基因。 4、单基因遗传病分哪五种?分类依据? 答:根据致病基因的性质(显性或隐性)和位置(在染色体上的),将单基因遗传病分为5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X连锁显性遗传病,Y连锁遗传病。 5、什么是系谱分析?什么是系谱? 答:指系谱绘好后,依据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特点,对该系谱进行观察、分析和诊断遗传方式,进而预测发病风险,这种分析技术或方法称为系谱分析。 6、为什么AD病多为杂合子? 答:1遗传:患者双亲均为患者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生出纯合子的概率就很小2突变:一个位点发生突变的概率很小,两个位点都突变的概率更小 7、AD病分为哪六种?其分类依据?试举例。 答:①完全显性遗传:杂合子(Aa)表现型与患病纯合子(AA)完全一样。例: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短指 ②不完全显性遗传:杂合子(Aa)表现型介与患病纯合子(AA)和正常纯合子(aa)之间。例: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侏儒) ③共显性遗传:一对等位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子时,两种基因的作用都表现出来。例:人类ABO血型,MN血型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④条件显性遗传:杂合子在不同条件下,表型反应不同,可能显性(发病),也可隐性(不发病),这种遗传方式叫显性遗传,这种遗传现象叫不完全外显或外显不全。例:多指(趾) ⑤延迟显性遗传: 基因型为杂合子的个体在出生时并不发病,一定年龄后开始发病。例:遗传性小脑性运动共济失调综合征,遗传性舞蹈病 ⑥从(伴)性显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由于性别差异而出现男女分布比例或基因表达程度上的差异。例:遗传性斑秃 8、试述不完全显性遗传和不完全外显的异同。 相同点:1、都属于AD,具有AD的共同特点; 2、患者主要为杂合子; 不同点:1、不完全显性遗传是一种遗产方式;不完全外显是一种遗传现像; 2、不完全显性遗传中杂合子全部都发病,但病情轻于患病纯合子; 不完全外显中杂合子部分发病,只要发病,病情与患病纯合子一样; 9、试述AR病的特点 答:1、患者多为Aa婚配所出生的子女,患者的正常同胞中2/3为携带者; 2、病的发病率虽不高,但携带者却有相当数量;

(完整版)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伴性遗传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总结: 伴性遗传的最大特点就是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这部分常考题目主要有伴性遗传的判断和相关计算。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常用同型的隐形个体与异型的显性个体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以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为例,如果为伴X隐性遗传,雌性隐性个体与雄性显性个体杂交,如果后代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显性性状,即为常染色体遗传,否则即为伴X遗传。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遗传病 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有以下这几种:(1)单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失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 (3)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单基因遗传: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较常见的有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又可分四类: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为显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之一突变,杂合状态下即可发病。致病基因可以是生殖细胞发生突变而新产生,也可以是由双亲任何一方遗传而来的。此种患者的子女发病的概率相同,均为1/2。此种患者的异常性状表达程度可不尽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显性基因性状表达极其轻微,甚至临床不能查出,种情况称为失显。由于外显不完全,在家系分析时可见到中间一代人未患病的隔代遗传系谱,这种现象又称不规则外显。还有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病情表现上可有明显的轻重差异,纯合子患者病情严重,杂合子患者病情轻,这种情况称不完全外显。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几组基本概念(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熟记) 1、交配类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交配,如DD×dd等;×(显隐性判定)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如DD×DD、Dd×Dd等;○×(显隐性判定、鉴别纯合子和杂合子、获×符号需给学生讲清) 得植物纯种)(何时用○ 测交:杂种一代×隐性纯合子,如Dd×dd(验证杂(纯)合子、测定基因型) P:亲本、♀:母本、♂:父本、 F1:子一代、F2:子二代 2、性状类 (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3、基因类 (1)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在纯合子中由两个相同基因组成,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如图中A和A就是相同基因。 (2)等位基因:生物杂合子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B和b、C和c、D和d 就是等位基因。 (3)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两种,即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如图中的A和D;还有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的A和b。 (4)复等位基因:若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称为复等位基因。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I A、I B、i三个基因,ABO血型是由这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的。因为I A对i是显性,I B对i是显性,I A和I 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只能是:I A I A,I A i—A型血;I B I B,I B i—B 型血;ii—O型血;I A I B—AB型血。 4、个体类 (1)基因型与表现型 ①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②关系: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纯合子与杂合子 ①纯合子:由相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dd、AABB、AAbb)。 ②杂合子:由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AaBB、AaBb)。 注意①多对基因中只要有一对杂合,不管有多少对纯合都是杂合子。 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但纯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后代中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 知识点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材; 选豌豆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是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③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④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大 补充:果蝇常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 (1)相对性状多、易于观察(2)培养周期短(3)成本低(4)容易饲养(5)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等。

2018医学遗传学_考试重点整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单基因遗传病:简称单基因病,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发生的遗传性疾病,这对等位基因称为主基因。上下代传递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分为核基因遗传和线粒体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AD)遗传病: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上,与正常基因组成杂合子导致个体发病,即致病基因决定的是显性性状。 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的特征 ⑴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 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⑵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为患者,致病基因由患病的亲代传来;双亲 无病时,子女一般不会患病(除非发生新的基因突变) ⑶患者的同胞和后代有1/2的发病可能 ⑷系谱中通常连续几代都可以看到患者,即存在连续传递的现象 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是隐性的,只有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子才会发病,称为常染色体隐性(AR)遗传病。 带有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子本身不发病,但可将隐性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称为携带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⑵患者的双亲表型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⑶患者的同胞有1/4的发病风险,患者表型正常的同胞中有2/3的可能 为携带者;患者的子女一般不发病,但肯定都是携带者 ⑷系谱中患者的分布往往是散发的,通常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有时 在整个系谱中甚至只有先证者一个患者 ⑸近亲婚配时,后代的发病风险比随机婚配明显增高。这是由于他们 有共同的祖先,可能会携带某种共同的基因 由性染色体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群体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如果决定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带有致病基因的女性杂合子即可发病,称为X连锁显性(XD)遗传病 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X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在Y染色体上缺少相对应的等位基因,故称为半合子,其X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表现出相应的性状或疾病。 男性的X染色体及其连锁的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又只能传递给女儿,不存在男性→男性的传递,这种传递方式称为交叉遗传。 X连锁显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人群中女性患者数目约为男性患者的2倍,前者病情通常较轻 ⑵患者双亲中一方患病;如果双亲无病,则来源于新生突变 ⑶由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儿子全部正常;女 性杂合子患者的子女中各有50%的可能性发病 ⑷系谱中常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这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如果决定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即带有致病基因的女性杂合子不发病,称为X连锁隐性(XR)遗传病。(血友病A)X连锁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人群中男性患者远较女性患者多,在一些罕见的XR遗传病中,往往

细胞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着丝粒(centromere) 是染色体上染色很淡的缢缩区,由一条染色体所复制的两个染色单体在此部位相联系。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包括3种不同的结构域: 1. 着丝点结构域(kinetochore domain):纺锤丝附着的位点; 2.中央结构域(central domain):这是着丝粒区的主体,由富含高度重复序列的DNA构成; 3. 配对结构域(pairing domain):这是复制以后的姊妹染色单体相互连接的位点。 着丝粒的这三种结构域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并不独立发挥作用。正是3种结构域的整合功能,才能确保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有序分离。 发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着丝粒由125bp左右的特异DNA序列构成,其它模式生物包括裂解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以及人类,它们的着丝粒均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但序列均不同。 染色体着丝粒中与纺锤丝相连接的实际位置,微管蛋白的聚合中心,由蛋白质所组成。 与着丝粒的关系:着丝粒是动粒的附着位置,动粒是着丝粒是否活跃的关键。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点,位于着丝粒的两侧,各指向一极。 ?功能:姊妹染色单体的结合点 ?着丝点的组装点 ?纺锤丝的附着点 ?着丝粒的功能高度保守 在染色体配对及维系生物体遗传信 息稳定传递中起作重要作用。 组成(DNA-蛋白质复合体):着丝粒DNA:不同的生物中具有特异性,着丝粒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是保守的。 水稻着丝粒DNA的组成:CentO:155-bp重复序列,CRR:着丝粒特异的逆转座子。 在活性着丝粒中,着丝粒特异组蛋白H3(CENH3)取代了核小体组蛋白八聚体中的组蛋白H3, 形成含CENH3的核小体。因此,CENH3是真核生物内着丝粒的根本特征, 是功能着丝粒的共同基础, 可作为功能着丝粒染色质的识别标记。 →着丝粒分裂:正常分裂(纵向分裂),横分裂或错分裂(misdivision)。说明问题:着丝粒并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一个复合结构,断裂的着丝粒具有完整功能。 分散型着丝粒又称散漫型着丝粒(holocentromere)又称多着丝粒(polycentromere) 某些生物中,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不是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而是整个染色体上都有分布,或2个或2个以上,纺锤丝可以与染色体上的许多点连接。 →特点:细胞分裂中期,与赤道板平行排列 →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平行地向两极移动 →X射线照射,染色体断裂,无论断片大小,均能有规律地走向两极 偏分离现象:基因杂合体Aa产生的A配子与a配子的分离不等于1:1 验证方式: 人类新着丝粒: ?结构不同于普通的着丝粒,通常不具有高度重复的α-卫星DNA ?可以组装成动粒并行使着丝粒的功能 ?16条染色体上发现了40多个新着丝粒 端粒: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端粒DNA和蛋白质组成。其端粒DNA是富含G的高度保守的重复核苷酸序列。 组成: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端粒DNA序列由(5‘-TTAGGG-3’)反复串联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