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

上海大学

本科生课程(选修)论文

论文题目:通俗文学之我见

课程名称:英美文学与文化研读

学院:社区学院

姓名:

学号:

2014年4月20日

通俗文学之我见

摘要通俗文学是与民众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学。本文从通俗文学的定义出发,分析了通俗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它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并将它与高雅文学与经典文学对比论述,最终得出了通俗文学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的过渡的结论。

关键词通俗文学高雅经典

通俗文学在文学作品上的地位是尴尬的,它明明具有高雅文学和严肃文学难以企及的广泛受众和普遍影响力,却一直为高雅文学所诟病。存在即合理,我相信通俗文学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的过渡。

一、什么是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要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通俗文学,可以先看它的语言是否通俗易懂,是否能与普通大众进行心灵的沟通,其次该作品不能丧失娱乐消遣的基本功能。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通俗文学作品宁愿背弃真实的世界,也要构造一个能满足读者梦想的虚拟的作品环境。这种迎合性有它的利弊,因为要迎合必有舍弃。

在中国古代,唐传奇、宋话本以及晚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的代表,它们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平凡生活的一些生动点缀。从20年代的“张恨水热”,40年代的“张爱玲热”,80年代的金庸、琼瑶热,直到如今的网络小说,通俗文学一直在我们身边,它与普通民众同呼吸,代言了普通读者的文化心态。很多人觉得,通俗文学的语言直白,缺少了纯文学语言玩味的意趣,而受众是普通大众,则难免流于庸俗。这样通俗文学不免冤枉,通俗绝不等同于庸俗。很多通俗文学都能够寓教于乐,在这方面作出重大努力的有像金庸、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家,他们向武侠小说加入了新鲜元素,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内容到主旨上都有所升华,使得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只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通俗文学的写作者能做出超越经济收益的考量,通俗文学是可以做到集陶冶情操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于一体的。

二、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

茅盾先生说:“‘通俗’云者,应当是形式则‘妇孺能解’,内容则为大众的情绪和思想。而高雅文学恰好与之相反,它是一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东西.”1高雅文学像是雪山顶上圣洁的花朵,人们都仰望崇拜,却只有少数人愿意攀上山顶,竭力一窥真颜。通俗文学则是路边妖冶的野花,大家争相去采它,分享议论它的美。高雅文学永远都不会媚俗地取悦读者,在它的世界里,传统道德可能会被颠覆,原有的社会法则可能会被打破,故事再也不会以有趣讨喜的形式被讲述。高处不胜寒,高雅文学与大众的距离非但没有产生美,反而愈加疏远。前段时间关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课本”的争执不正显示出了高雅文学尴尬的境地吗?

高雅文学的作者创作不带有功利目的,他们重视创新,崇尚永恒价值,勇于披露社会现实直指黑暗面从而引发读者思考。高雅文学作品有时是社会的镜子,有时是人心的镜子,透过它们,你能看到更多,感受更多,而过程本身也许并不

1茅盾. 1981 .茅盾文艺杂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

愉快。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为高雅文学鸣不平。但通俗文学的盛行也有它的道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部分通俗文学作者正在挖掘深度,还有一部分高雅文学作者正在努力贴近大众审美,已经有很多作品无法辨清本身的标签。这不是文学堕落了,而是文学在发展。试想如果有一天,高雅文学成了通俗文学,是不是说明大众的文化水准和审美趣味提高了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通俗文学向高雅文学靠拢的过程是文学发展必要的过渡。

三、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

何谓经典?在蒂姆·洛特看来,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所以,经典打败了时间,它不但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减光泽,反而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带给你意外的惊喜。经典是窖里的酒,时间是最好的辅料,越久越香醇;经典是京剧里的角儿,经时间的洗练,越老越有味道。经典,活跃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融入我们的血液里,千回百转地让我们念念不忘,百读不厌。

人们总是将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对立分开来讲,这样对通俗文学未免不公正,毕竟通俗文学是经典文学的重要来源。且看《红楼梦》这部传世经典,当初不也是流落于街头巷尾的散装通俗文学读本吗?通俗的外表不过是它流存于世的基本,像昆虫的保护色,个中辛酸,冷暖自知。后来有很多通俗文学,作者带着一定的功利性,仍不可避免地倾诉所思所想,输入他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感染了读者。通俗文学不一定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但它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绝无隐瞒和矫饰,远超过那些帝王将相左右的史学工笔。

经典文学是时间长河淘洗后获得的金子,而通俗文学欠缺了这一道道工序。

小结

通俗文学是与民众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学,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打发了大众的闲散时光,让他们享受了一次愉悦投入的文化之旅。它比高雅文学更接地气,但缺乏高雅文学的文学创新和社会作用;它相对于经典文学比较鱼龙混杂,但不乏佳作。其实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朗的界限,文学本就相通。深究起来,通俗文学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渡,它拉近了读者和文学的距离,使他们一脚迈入了高雅文学的门槛。

参考文献

茅盾. 1981 .茅盾文艺杂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文学: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名著: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基本定义: 满足以下条件的小说、诗歌或戏剧等文字作品被称为世界名著。 1.“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飘》比起莎士比亚的剧本和《堂·吉诃德》来,读者就相对地说要少得多。有人作过较切合实际的估计:三千年来,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至少拥有两千五百万读者。名著问世后未必在那个时代就成为畅销书,要有一定时间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天文学家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书现在是本名著,而据报道当时他曾说过:“上帝等待了六千年才有一个观察者,我这本书可能要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 2.“名著”通俗易懂,不卖弄学问。它们不是专家写给专业人员看的专门性著作,无论是关于哲学或者科学,历史或者诗歌,它们所论述的是关于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而不是学究式的空谈。这些书并非为教授们所作,而是为普通人而写。 3.“名著”,永不过时。为便于比较,我们把眼下流行的书称为“当代作品”,它们只流行一、二年或至多十多年。许多早期的畅销书恐怕你连书名也记不起了,也不会再有兴趣读它们。而“名著”却不会因思想运动、学说更迭、舆论分歧而过时。名著不是供学者研究而积满尘垢的遗著,而是当今世界上潜在的最强大的文明力量。人类的基本问题代代相同。读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辞和西塞罗的信件,或是培根和蒙田的散文,任何人都会发现:人们对于幸福和正义、美德和真理,甚至对于安定与变幻本身是何等的笃信不疑!人类为其目标而奋斗的道路看来是不可改变的。 4.“名著”令人百读不厌。只要你认真阅读,你决不会感到扫兴。名著一页书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书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它可以使你百

何为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郭沫若的这个看法一个核心的意思在于,通俗文学的确是在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的。没有这个文学的、文化的市场在“现代都市”的兴起,没有以“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的出现,那近现代的“通俗”的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很显然,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那赵树理当然就不该进入我们对“通俗文学”的考察范围

——因为他的小说和“市民”和“现代都市”都没有任何关系啊。 众说纷纭 正如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一样,对“通俗文学”这一概念的厘定现在看来也是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因为首先,如果说“通俗文学”和市场——如果大家同意,可以包括经济的市场和观念的市场——是有巨大关系的,那么,我们在谈论市场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市场的多样性,在现代都市的市民阶层之中存在市场,那么在中国更广袤的农村社会难道不存在市场吗?我想当然是有的,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很有力的印证了这个农村文化市场的存在。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接续了某种中国传统的,或者承继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的,那么我想,和等人相比,赵树理反而是更传统,更乡土,更有中国趣味的——他本来就是在“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指导下写作的嘛。因此,我理解范先生何以在上述引文中使用“通俗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冠以“市民”二字。在“通俗文学”和“市民文学”的概念之间容忍某种混淆,把

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一)

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一) 现在,许多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都承认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在这个大前提得到肯定之后,我们就应该进一步研究,它们有哪些“互补点”,也就是说,它们有哪些优长值得相互学习与借鉴;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必将对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各自独特的艺术规律看互补的可能性 新文学作家在写小说时,以塑造典型为他们追求的目标。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典型,所以鲁迅的小说是伟大的。现代通俗小说中也有成功的典型人物,可是通俗作家并不以塑造成功的典型为其追求目标。他们追求的是作品的“趣味性”,对读者能产生强大的磁场,要吸引读者达到痴迷的程度。读者中产生了“《啼笑因缘》迷”、“《金粉世家》迷”、“《霍桑探案》迷”,是他们的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故事性上下工夫,他们在生动的新鲜事物与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上下工夫,无论如何要使读者“手不释卷”、“欲罢不能”。他们的作品除了故事性之外,也往往会渗出浓郁的文化味汁。总之,新文学崇尚“塑人”,塑造在文学史画廊中永不磨灭的典型;而通俗文学则偏爱“叙事”,叙能传之后代的奇事,这“奇”又往往与当年的“新”挂起钩来,而这种“新奇”之事,让后代可以从中看到文化的流变创新与民俗的渐进更迭。但是他们的这种努力与成就,在过去往往被新文学作家当做批判的对象。例如茅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一文中就说: 总而言之,他们做一篇小说,在思想方面惟求博人无意识的一笑,在艺术方面,惟求记账似的报得很清楚。这种东西,根本上不成其为小说,何论价值?但是他们现在尚为群众的读物,尚被群众认为小说,所以我也姑且把他们放在“现代小说”题目之下……(注: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原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 所谓“无意识的一笑”,大概是针对追求“趣味性”而言的。而“惟求报账似的报得很清楚”却正是通俗小说异于新文学的特点之一。它们的“精细的记述”正是文化味汁浓郁的泉源。而茅盾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群众的读物”,也被群众首肯为“小说”,也就是说这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的小说。 下面我想举实例来比较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各自特色。为了说明问题,对比二者在同一题材中的视角不同与写法各异,是不失为能切实剖析其肌理的一种方法。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与包天笑的《甲子絮谭》(注:收入范伯群编的《包天笑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同是反战题材,而且都是反映1924年江浙齐卢大战的小说。当年反映这场战争中苏州一带的居民为避战祸而躲进上海租界的小说特别多。叶圣陶着眼点是要塑造小学教员潘先生这一“灰色小人物”典型形象。 可是包天笑的《甲子絮谭》根本不重在塑造典型,但文化味汁特别浓厚。小说开端就写一位洞冥子对缥渺生的一席“泄漏天机”式的谈话,叙述一个三元甲子“转关”的神秘兮兮的话题,而且这“转关”正逢一个“劫数”。每逢甲年,中国多少总会闹些乱子出来。这1924年(甲子年)看样子也逃不过“劫数”了。那是一种古老的星相占卜术派生出来的预言文化。一席预言之后,作者才写江、浙、沪三地战事迫在眉睫的严峻形势。所谓“絮谭”就是作者与读者轻声细语而又滔滔不绝地“神聊”。因此,镜头不一定对准这场战争,即便是写战争与声讨军阀罪行,也决不放弃这场战事中的一些奇闻与逸事。 包天笑将镜头转到黄渡乡下红桥镇一家殷实富户周云泉家中,周家怕战事一旦降临,他儿子原先已经预订好的婚事将可能拖得遥遥无期,他决心要赶在战前办好这件家庭大事,即使是草草成亲,也在所不惜。乾坤双方都同意将吉期定在甲子八月初二,吉时是在夜半子时,结婚第二天便准备逃到上海租界这只“保险箱”中去避难。 新娘子轿子进门,照理是要放三个炮。这炮手,红桥镇还没有,却是从青浦带来的。他的火药格外的填得结实。加着秋高气爽,而且在夜深人静之中。那炮声分外的响亮。谁知这三声

文学理论课后题

第四章 1.什么是文学体裁,文学体裁是怎么划分的? 文学体裁即具有相对独立审美意义的文体形式。主要的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 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是指,特定的体裁不仅在语言形式、结构方式和表现技法上有一定的规定性,而且在生活素材的选择、创作情感的体验和艺术构思的方式上也有自身的规定性。体裁就是根据这些规定性,从文体上对文学所作的一种划分。 2.诗歌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它与诗歌的基本特征有什么关系? 诗歌是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达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文体。抒情性和讲究语言的韵律是诗歌的主要特点。 诗歌的基本特征:1)诗歌具有强烈地情感和丰富的想象;2)诗歌呈现出跳跃式结构;3)诗歌的语言凝练,讲究陌生化,具有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性;4)诗歌有特殊诗法 3.什么是小说?小说叙事的特点是什么? 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叙事性的虚构文体。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叙事的特点:1)小说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2)小说具有完整复杂、曲折生动的情节;3)小说可以充分具体地描绘环境 4.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感发性、自由性、真实性 5.什么是戏剧文学、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戏剧文学,通常指戏剧剧本,即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文学脚本。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戏剧情境是孕育戏剧冲突得各种条件、因素之和。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环境、冲突和人物关系构成。 6.怎么理解边缘文学体裁? 指那种既有文学因素,也含有某些非文学因素的文体或体裁。人们对其的归类没有确定的方向,故称之为边缘文学体裁。边缘文学体裁往往能以它的混合形态与综合性质而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第五章 1.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是什么关系? 创作主体志具有独立创作精神,能够自由支配自己创作的作家。创作客体是指被创作主体选为创作对象的存在物。创作客体会与创作主体发生精神上的联系。两者的关系是统一的。首先创作主体对客体的选择设计创作自由,一般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为依据;其次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以体验作为转化的心理动力。 2.什么是艺术构思?在艺术构思中的思维形式和心理机制有什么特点?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各位孕育艺术形象所进行的一系列艺术想象、联想以及思考活动。 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其本质就是艺术想象。形象思维的特点:形象的整合性;想象的自由性;强烈的体验性。2)艺术灵感。灵感是正常思维的脱轨,其特点是:突发性;亢奋性;创造性。3)情感在构思中的意义:动力作用;提炼作用;结构作用; 4)影响艺术构思的其他心理因素:童年经验;残疾意识;饥饿体验;爱欲本能;等 3.为什么说形象思维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

【高中练笔作文范文】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

究竟何为经典?自是佳作当之。 最近,某大学的一份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网上引起热议。其中 由于《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中外名著赫然在列,于是经典文学与通 俗文学之争再次爆发。 有人认为,经典能让我们与哲人对话,收获智慧的果实,提升我们的精神 境界;而现如今网络上流行的通俗文学作品俗不可耐,只会让人越发肤浅。但我想说,“通俗文学”并不等于“庸俗文学”,那些足够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 也必将成为新一代经典。 尽管现如今一眼望去,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霸总宫斗文,但并不是说我们就 没有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呀。 其实,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并非是其有着大部头一样的外表,也非 其历史悠久,更非其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是因为其文章优秀,内涵丰富发 人深思。故从这个角度来看,优秀的作品都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即使是通 俗文学作品。并且事实上,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 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如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也曾经 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 这意味着,经典文学作品并非一定要是高高在上的。它可以是阳春白雪, 却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它和通俗文学作品并不相斥,何必非要多此一举, 硬生生的将两者分开处于对立面,整个你死我活呢?说实话实在没必要也 不能这么做。 通俗文学作品,不过是由于其通俗易懂,而非其内容俗不可耐,入不得眼。那些认为通俗即庸俗者,实在是对“通俗”二字有着天大的误解。 诚然,现如今网络文学由于娱乐化、商业化的泛滥,创作门槛逐渐被拉低,许多作者少有阅历和积淀,导致文字作品良莠不齐。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 攻击网络文学的理由,甚至连带通俗文学一起抹黑。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写作新形式,正处于摸索、自由生长的阶段,姿态难免 野蛮了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霸总宫斗穿越之类的题材,也许在现在看 来,剧情俗套,套路多多甚至于有点无脑。但不得不说,这总归是对于新

[大众,文学史,中国]分析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关系

分析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关系 引言 在研究通俗文学的时候,就不能不提到范伯群先生《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和《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范老先生的这两本研究中国现代通俗文化史的著作,为研究现当代通俗文学史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让后来的研究者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展通俗文学史的研究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功,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对于通俗文学的历史定位经过了否定,肯定,又否定,又肯定的历史循环中对于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我们认为还有十分很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新观点,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自古以来,文学、文化和历史就是无法分开的,俗称文史不分家,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啊,在冲突中达成妥协,在对抗中不断发展本文将就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与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关系的研究进行的阐述,以期提出富有独创性的看法和见解 一、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表现 1.通俗文学表现形式 学术界普遍认为通俗文学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该派文学建立在市民社会上;第二种是海派通俗文学,海派文学里面包含了大量的通俗文学那时候的海派作家大多数都认为自己的文学作品就是写给普通的市民大众看的,他们的读者群体也是较为固定的到了张爱玲的时候,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紧密了第三种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现在解放区的文学和国统区的都市文学解放区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以农民为主,并且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例如,在都市文学中,出现了像通俗文学,又不像的作品典型的解放区的通俗文学作品的代表是赵树理先生,赵树理先生的《小二黑》结婚就是典型的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除了上面的几种形态之外,还存在以下的表吸纳:第一,通俗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体现,某种程度上是对于传统的市民文学的继承在过去白话文还没有成为官方正式用语的时候,白话文小说只在传统的市民阶层之间流行,后来在新文化运动的提倡下,白话文才成了开启民智的工具,并逐渐成为了主流大众的语言第二,通俗文学与海派文学并非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既存在相互包容的地方,也存在互相冲突的地方第三,左翼大众文学的本质是对大众进行教育而不是大众文化的反映,因此,左翼大众文学并不是大众文化的反映例如,以瞿秋白为例,他在创作《东洋人出兵》这部文学作品时,就使用了两种国语和地方方言上述三种关系的表述充分展现了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2.大众化语境下的市民文学 其实,在文学史上,关于市民文学的定义还是存在较大的争论的,如果把描写市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就叫做市民文学显然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未能抓住市民文学的本质如果那这个定义去套一些我们所认为的市民文学,就发现这个定义的悖论了以老舍的文学作品为例,不管是《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还是《我这一辈子》都是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社会,但老舍的观念并非属于市民的观念,他更加注重于对这种市民阶层的批判,甚至将自己作为市民的对立面去从事文学创作的但是老舍的文学作品究竟还是属于市民文学自范伯群先生开始了对通俗文学的研究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之后通俗文学近些年来又有了新的发展形势尤其是便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学也随之兴起

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

辩论赛的辩词可以借鉴但决不能抄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最重要的是自己一方有一条清晰,明确的思路。 正一辩辩词: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今后几天里就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对我们的影响和各位做一番探讨。什么是文学?《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其内容可以涵盖国家、社会、人文、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表现形式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反映时代生活,记述了时代最核心的动态。 什么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就是产生并存在于老百姓身边,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自古以来,通俗文学被许多正统学者看作是不登大雅的“下里巴人”,受到所谓正统文人和精英文化的歧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它产生于“草根阶层”,有着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与支持。《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名著的作品,问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学。 什么是文学名著?“名著”有两层含义:1.作者是名人。普通人写的作品,是不可以被称为名著的;2.作品历经很长时间,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考验。历久弥新,多年之后仍然能够散发出其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才能称的上名著。这两层含义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周围,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虽然所有的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绝大多数的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著是通俗文学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读者敬畏多于亲切。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能读懂文学名著的人也是少数。文学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而通俗文学就没有,它适合各个阶层。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却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在闲暇时沏一杯茶,捧一卷书,悠闲惬意的阅读。读的什么书呢?武侠、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词,但是我不得不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1. 对方辩友错误地将价值等同于影响,对方辩友不断论证文学名著的价值有多大,我方也承认文学名著有其不可忽视的家长,但是我们今天辩论的题目是两者谁的影响大,而非谁的价值大。鲍鱼鱼翅的营养价值大,但是它们的影响绝对不及街头小面。 2. 对方辩友不断论证文学名著的知名度大,但是知名度的广度不等于影响的广度,谁都知道四大名著,谁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真正去读,理解其中的真意。 3. 对方辩友显然在模糊通俗与浅薄的概念,我想说的是,通俗文学的思想内涵并非浅薄,只是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们更好的理解。通俗文学并不是庸俗文学。 4. 对方辩友一直在说文学名著对于人们思想的指导功能,指责通俗文学中的糟粕,但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是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影响的大与小,而非好与坏,同时正是因为通俗文学有其负面影响,才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我方认为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 首先从通俗文学影响的范围看,通俗文学就是产生并存在于老百姓身边,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但却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影响力。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它产生于“草根阶层”,有着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与支持。《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名著的作品,问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学。 其次从影响的深度看,通俗文学的思想内涵同样深刻,文学名著中的思想精髓在通俗文学中同样有,忠、孝、礼、义、同样是通俗文学倡导的思想。通俗文学并不等于庸俗文学。同时,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洗涤人们的思想,震撼大众的心灵。整个文学范畴就像一座金字塔,通俗文学是下面厚重的基石,占据着这座金字塔的主体,是这种金字塔的支撑,而名著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没有众多通俗文学的积累,哪来的文学名著?通俗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文豪们不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 最后从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的关系看,通俗文学具有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优势,名著诞生之初就是通俗文学。一提到名著,我们大都会想到小说、诗词、还有一些政论和散文,数量也屈指可数。而通俗文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诗词、戏剧、曲艺、童话寓言、歌谣、民谚等等。数量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影响力当然比名著大。 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所以就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本身而言,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辩论,要注意几点 第一、大纲,第二、经线,第三、纬线。 你要抓住几点 从长远观点看,谁更有价值。 从历史观点看,谁更有潜力。 从世界观点看,谁更有通用性。 从发展的观看,谁更有通用性。 你不是没有辩论过吧。 最基本几条要记住了。

类型小说的存在方式及其特点

类型小说的存在方式及其特点 2010年09月03日14:32来源:中国作家网参与互动(1)【字体:↑大↓小】类型小说这个概念逐渐引起批评界的关注。面对类型小说红火的现实,文学理论和批评家的反应是迟钝的,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匆匆忙忙地发言了。他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类型文学和文学类型相混淆。 类型文学不等于文学类型 我们对文学有各种分类方法,比方说,最大的最广泛的文学分类就是从文学体裁上将文学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所谓的四大块,是我们的文学刊物办刊的基本原则。又比方说,小说可以按照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按题材的不同分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等等。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类型“在文学批评中指文学的种类、范型以及现在常说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的划分向来为数众多,划分的标准也各自悬殊”。文学类型是指人们对文学进行分类的方式,类型文学则是指文学类型化倾向的固定形式。文学类型化倾向应该是文学的一种常态,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文学不是最强调独创性的吗,怎么类型化倾向又是它的一种常态呢?事实上,文学仅仅有独创性是不行的,如果每一部作品都与以往的作品毫无共通之处,都是完全的独创、完全的创新,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读者无法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基础上来接受这个作品。不管是创作也好,还是阅读欣赏也好,都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和展开,如果永远都是独创的,没有共同之处的,人类的经验就不可能积累、深化。因此,当文学创作过程中有一种新的因素被人们接纳并受到人们的欢迎时,这种新的因素就会产生一种吸引力,作者会被这种吸引力所吸引,自然地靠近这种新因素,而读者则会在阅读中认同这种新的因素,形成固定的审美经验。这就是我说的文学类型化倾向。由于存在着文学类型化倾向,审美经验才有可能获得不断的积累和提高。所幸的是,文学不仅仅存在着文学类型化倾向,而且还存在着创新性倾向,创新性是反类型化的,创新性倾向就避免了因为类型化而导致文学的千人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就是在类型化和反类型化的相互抗衡相互争夺的张力中发展的。类型文学就是将文学类型化倾向以一定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类型文学就是搭建起一个固定的舞台,作家要在程式化的表演中展现文学的独创性。 具体在小说中,我们就会有小说类型一说,小说类型同样也是不同于类型小说的。小说类型是指在分类上更宽泛一些,也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比方说,在某种理论视野下,小说就分为了纯小说和通俗小说两类。类型小说则是指那些在题材选择、结构方式、人物造型、审美风格等方面有着比较定型的类型化倾向的、读者对其有着固定的阅读期待的小说样式。 我以为,类型小说有四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特点:第一,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存在方式。第二,类型小说是文学娱乐化功能最优化的通道。第三,类型小说的发展依赖于媒体的发展,媒体是类型小说的助推器。第四,反类型化是类型小说保持活力的内在动力。 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基本存在方式 类型小说古已有之,但我觉得今天我们谈论的类型小说主要还是指现代小说以来的类型小说。因为只有进入到现代化社会,类型小说才会发展得更加充分。现代化社会的市场经济和市民阶层,是通俗文学发展兴盛的两大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类型小说具有了更完整的

通俗文学比经典名著影响更大

通俗文学比经典名著影响更大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我方认为通俗文学比经典名著影响更大。首先让我们来对今天的辩题做一个了解, 通俗文学:是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拥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其特性是:为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字作品,拥有较高商业价值。 经典名著: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且经过时间沉淀,得到广泛认可,具有较高的思想或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我们判断通俗文学影响更大的标准是:通俗文学在广大人群中的影响程度深、范围更广。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通俗文学更易于被人们接受。通俗文学源自我们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能真正读懂经典名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比如对红楼梦的研读,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红学家”所以典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众和专家群体,而广大群体并不能很好的理解经典名著所传达的思想,导致我们对经典文学存在有很多的误解,而这恰恰阻碍了广大群体对经典文学深度的影响。反观通俗文学,它通过平常人、平常事、生活化的一种语言,每天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及思想。 第二、通俗文学的特性来看。一个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它的本身的特点,而通俗文学是为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字作品,拥有较高商业价值。在如今的商业社会,通俗文学的特性就能强有力的推动通俗文学的发展与传播。它会根据不同人群的阅读能力、汲取知识方式不同的特点发展出不同表现形式,从而使通俗文学的影响覆盖所有有能力学习知识的人群,而在这种商业传播推动中我们不难发现,通俗文学更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所以通俗文学影响范围更广。 第三、社会发展需求,经典名著源远流长,是文学的积淀,但它的深奥和独特的时代性,限制它在大众中的传播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快节奏的社会,所以很多经典名著通过其它艺术形式譬如、评书、戏曲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来适应时代需求。而通俗文学则不然,它具有动态性、可更改性,通过通俗文学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及灵活的载体,文学才能跟上社会的快节奏,被广大群众需求阅读。 综合以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通俗文学比经典名著影响更大。

文学概论题库自考

2004——2013年自考文学概论二选择题 1.克罗齐强调,直觉与___是不可分割的【 B 】 A.再现 B.表现 C.感受 D.理解 2.文学起源“劳动说”的主要倡导者是【 A 】 A.普列汉诺夫 B.康德 C.席勒 D.弗雷泽 3.列宁指出,任何词都是在【 D 】 A.描写 B.议论 C.抒情 D.概括 4.鼓吹语言陌生化效果的是【 B 】 A.英美新批评 B.俄国形式主义 C.法国结构主义 D.现象学美学5.“集体无意识”“原始意象”来自___的分析心理学【 B 】 A.弗洛伊德 B.荣格 C.席勒 D.黑格尔 6.在中国,“意象”这一概念可以上溯到【 A 】 A.《周易?系辞》 B.《尚书》C.《礼记》 D.《孟子》 7.韦勒克、沃伦认为,象征的意思是甲事物___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以充分注意【 C 】 A.说明 B.描写 C.暗示 D.刻划 8.古罗马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最早谈到了___风格【 B 】 A.秀丽 B.崇高 C.平淡 D.纤巧 9.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章不分,西方古代艺术与__C_不分 A.科学 B.道德 c.技艺 D.政治 10.叔本华认为,悲剧表现_C__的冲突 A.理性 B.情感 C.意志 D.心灵 11.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形式是一种符号体系。【 C 】 A.再现 B.摹仿 C.表现 D.理论 12.“诗言志”最早见于【 C 】 A.《论语》 B.《孟子》 C.《尚书》 D.《毛诗序》 13.“感受谬误”与“意图谬误”说是提出的。【 A 】

A.新批评 B.俄国形式主义 C.法国结构主义 D.解构主义 14.文学起源“摹仿说”的主要倡导者是【 A】 A.德谟克利特 B.康德 C.席勒 D.黑格尔 15.恩格斯认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上也能演奏第一提琴。【 A 】 A.哲学 B.艺术 C.道德 D.宗教 16.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艺术想象与因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B A.理解 B.情感 C.思考 D.感知 17.马尔库塞认为,在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是【 D 】 A.生活情感 B.思想内容 C.道德情感 D.审美形式 18.叙事作品题材的三要素是【 B】 A.人物性格环境 B.人物情节环境 C.人物情节情感 D.情节情感环境 19.美国作家毛姆认为,情节是故事的【 C 】 A.展开 B.描写 C.布局 D.再现 20.刘勰就文章的风格,提出了说。【 C 】 A.四体 B.六体 C.八体 D.二十四体 21.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文学批评属于【 D 】 A.社会学批评 B.形式主义批评 C.审美批评 D.精神分析批评 22.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开始于【 C 】 A.对作品主题的分析 B.受作品情感的感染 C.对文学形象的感受 D.对作家意图的理解 23.姚鼐将各种风格归结为_____两大类别。【 C 】 A.平淡与绚丽 B.刚健与清新 C.阳刚与阴柔 D.简约与繁丰 24.王维与盂浩然属于___诗派。【 A 】 A.田园 B.边塞 C.豪放 D.婉约

新时期通俗文学意义

新时期通俗文学兴起之意义 在如今这个通俗文学发展达到白热化程度的二十一世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即新时期的通俗文学则是处在一个复兴与觉醒的环境中。长时间禁锢之后的陡然释放,令新时期的通俗文学别具意义。 可以说,中国的通俗文学是由古代民间文学发展演变而来。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力。直到建国前,通俗文学也是持续繁荣发展着的。建国之后,文学这一领域,受到政治上“极左”路线等政治方针的影响,偏离了自身应该前往的正确方向,产生了“政治至上”,文学从属于政治,文学是政治的工具这些论调,乃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是历史上继焚书坑儒之后的又一对文学的极大摧残。正是在这样残酷的背景下,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发展与繁荣之意义复杂而深沉。 从社会背景上看新时期通俗文学的意义。这里可分为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新时期通俗文学的复兴是对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及文革的最有力的否定与颠覆。同时也是对这种文化束缚的的背后的政治力量的打击。虽然一个时期的政治必定会对该时期内的文化有所引导,但当这种引导演变成为对文化的禁锢时,当人们无法用文学喊出自己的想法时,当时的政治制度一定已经出现某些缺陷。所以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宽度深度自由度来看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政治背景。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从文学看经

济。文化是独立于经济政治之外的特殊产物,并不一定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同步。当我们还处于六七十年代时,经济并不对文化产生太大的影响。当时没有像现在一样出现大量的出版物,报纸,杂志。阅读的途径也不像今日如此方便快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硬性条件。改革开放之后,出版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日渐微妙。出版商一方面大量出版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大量兴起的工农阶层,一方面以书养书,出版严肃文学作品。经济发展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通俗文学的广泛传播与流通的。大多数的老百姓很少接触严肃文学,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接受他们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例如民间戏曲,小说,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等。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和必要的娱乐。但在八十年代,刚刚经历过文革的人们来说,是何等宝贵。文革剥夺了人们消遣娱乐的权利,也就极力否定了通俗文学。八十年代通俗文学的复兴,从文化背景上来说,是国家对之前的文化政策的自我否定与悔改,是文化自身的补充,是对之前文化片面性的彻底改观。肯定了文化的多样性。 新时期通俗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九十年代及至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俗文学从多方面来讲,都与新时期通俗文学有极大地差异,但仍然是在八十年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例如现在繁荣发展的流行歌曲,除了港台方面的影响外,本土歌曲及戏曲对其大有影响。又如中国风歌曲。除了对八十年代新兴通俗歌曲的承接外,又挖掘传统,将古代诗词的意境,演奏乐器,融会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

第一章绪论 1、定义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不同 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 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3、民间文学的发展阶段: (1)发轫阶段: ①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思潮,并成为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学术思想相撞击的结果。 ②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有意识将其看做科学研究对象,以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人为中坚,)发行《歌谣周刊》,并宣称搜集民间歌谣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学术,即将民歌作为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另一个是为文艺的,从民歌中引出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道路。 ③歌谣研究会中断后,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发行《民俗周刊》,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④20世纪40年代,“俗文学派”与社会-民族学派等的成立,均对民间文学的发展造成影响,而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界树立起重视民间文艺、尊重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新风尚,(许多解放区的文艺家,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骨干力量,)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 (2)发展阶段: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大革命以前,即“17年”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历程,民间文学各类机构成立,如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使民间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 ②文化大革命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如各省市均成立民协组织,民间文学出版物大量涌现,理论研究空前活跃,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发表等,对民间文学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和发展,都结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丰硕成果。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 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享用和传承的特殊文学。集体性是其明显的特征之一。 ②口头性:民间文学又通常被人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民间文学用口头语

浅析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是与非_对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审视与思考_冯立萍

在中国,很早就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一说。就通俗文学来讲,便是一种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即“下里巴人,和者盖众”的文学。何谓“通俗”?茅盾先生解释道:“‘通俗’云者,应当是形式则‘妇孺能解’,内容则为大众的情绪和思想”[1]。通俗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寓言故事到如今这个网络时代,通俗文学已经形成了一个一脉相传的伟大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有着自己的古典,自己的过渡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这样说,通俗是文学的生命力, 是文学必然的发展方向。通俗文学的兴 起,不仅改变了文化与文学的格局,也改 变了人的精神生活。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 不是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春之 歌》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而是在金庸、琼 瑶等通俗文学的影响下长大的。当代青 年人的心理、人格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受 到通俗文学的影响。通俗文学在现代性浅析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是与非 ——对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审视与思考冯立萍 沈阳市化工学校 进程中的意义变得十分重要而复杂。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周围,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它适合于各个阶层。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却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在闲暇时沏一杯茶,捧一卷书,悠闲惬意的阅读。读的什么书呢?武侠、言情、侦探、科幻,甚至是连环画。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阅读,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国的通俗文学的地位一直很特殊,甚至可以说是尴尬。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认为仕途是正途,古代以文章取士,应试的文章是以那些描写政治评论国家的为中心思想的,作为供大众娱乐休闲有时兼有教化为主要目的的通俗文学作品则被认为是低级思想含量的创作,被视为品位低下难登大雅之堂之作,长期以来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就连作家因此也备受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39

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首先,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名著则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经过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影响”是指对人的思想或者是心理起作用。判断两者影响的标准在于广度、深度以及创作的时间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广度来看,通俗文学拥有数量更大种类更多,范围更广,拥有更庞大的阅读群体,,通俗文学广泛存在于大众身边,一本杂志、一部小说,都是随处可见的通俗文学,将之以文学名著作比较,它给予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大部分老百姓现实的所思、所想。因此它更贴合大众口味,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吸收和传播,更易于对人们产生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影响。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真正的拿起过《荷马史诗》,又有多少人看过《大学》《中庸》,空洞的知名度,远不能与潜心阅读的影响相提并论啊。 第二,从深度来看,通俗文学由于语言的大众化,构建和影响着我们所属的文化氛围,容易体现时代的个性,日益与文化环境融为一体。因此,通俗文学能更能与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部《那些年》在全国引发了对于“青春”的回忆,而哈利波特又在全世界范围影响了多少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啊。 三、从时效性讲,文学名著的确源远流长,但正是因为文学名著的确定性和不可变更性决定了它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快节奏的社会,而通俗文学则不然,它具有动态性、可更改性,能跟上社会的快节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而欣赏通俗文学的人越来越多的一个客观原因。通俗文学就像一股清泉,源源不断。试问,通俗文学这样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灵动的躯体,您如何能说它的影响不及文学名著呢? 故我方坚信: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