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被清朝所妄自篡改的明朝历史

历史被清朝所妄自篡改的明朝历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被清朝所妄自篡改的明朝历史

导语:前朝篡改前朝的历史,这是政治家惯用的伎俩。然而很多真实的历史或许不是本国史官记载的,很有可能邻国所记载的才是最为真实的历史。自唐

前朝篡改前朝的历史,这是政治家惯用的伎俩。然而很多真实的历史或许不是本国史官记载的,很有可能邻国所记载的才是最为真实的历史。

自唐朝以来,中国的五个朝代——唐宋元明清,分别存在了289年,319年,97年,276年和276年。从中不难看出,虽然中国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汉人,却是一度被两个少数民族给统治了很多年的时间,而且各种历史书籍也遭到了大量的破坏。

明朝对前面历史的修改,可能还没有完成,就又被明朝给推翻了。但是清朝的统治却是接近了三百年,所以说有着足够的时间去修改历史。

原本的满清政府只是明朝的一个地方政权,它趁明朝末年的动乱不堪,可以说是浑水摸鱼,最终扳倒了明朝这棵大树。

由于女真人人口占全国比例微不足道,但是它又想奴役各族人民供养他们,于是设计了一套中国历史上最缜密的社会控制体系,以保证全体女真人可以不劳动而终身享受供养。他们强迫关内的人们换掉原本雍容的仪表,脱下汉服。今天人们所留下的头戴瓜皮帽,留辫子的印象,就是清朝所赐。

其次,他们开始篡改历史,开始了针对士大夫集团揭露真相的文字狱。现在人们广为称道的四库全书,实际就是清朝对史料大量篡改的集成。他们删除了史料中对自己不利的记载,只留下了只言片语给后人看,迷惑他们的眼界。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太祖即位后,立刻对以往的制度进行改革,自太祖后,明朝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管辖。这种六部制成为此后明清两代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为了选拔官吏,明朝还扩大了科举的规模,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的明科举制度。此外,明朝还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制订"大明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后惠帝朱允文即位。此时,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亲征,先后打败鞑靼、瓦剌两部蒙古骑兵,并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至北京,以此加强对北方诸族的控制。 明朝自成祖之后,历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公元1449年,瓦剌部进军南犯,英宗与宦官王振领兵五十万出击,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所袭,明军全军覆没,英宗也被俘。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瓦剌军很快就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事件史称"土木之变"。此时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谦果断的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景泰帝),组织全城军民准备与敌决战。经过艰苦的战斗,明军终于打败瓦剌军。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并与明朝议和。英宗回国后,于1457年趁景泰帝病危,在宦官的帮助下夺回了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朝天子"。在英宗复位之后,立即逮捕于谦,而助其夺权的宦官都被授以爵位。这样一来,使此后历代的皇帝身边宠信的宦官的权利大大超出朝臣的权利,明朝的统治几乎落在他们手中。其中以武宗时的刘谨及熹宗时的魏忠贤最为甚之。 处于明朝中后期的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了改变当时混乱的政局,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任命张居正为首辅来进行整顿。张居正是当时明朝最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于经济、政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农业的发展,万历六年,张居正不顾大士绅的反对,丈量全国土地,增加了财政税收。此后,他又兴修黄河水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生产逐步稳定下来。此外,张居正还撤裁了冗余的官员,在山海关至居庸关之间建敌台三千余座,加强了北方的防务。自张居正改革之后,经济有了大的起色,政治也相对稳定下来,明朝进入了自英宗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明州(今晋宁)人,回族,世奉伊斯兰教。十二岁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者。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世称“三保(三宝)太监”。郑和有才能,又是伊斯兰教徒,时南洋诸国多奉伊斯兰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郑和便入选。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为郑和下西洋。 下西洋的原因: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来贡。其次,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朝贡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买卖。或说郑和航行的目的在于追寻建文帝的踪迹。当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没有疑问,使郑和兼有这样的动机也未可定,然而这决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下西洋的经过: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年)冬至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乐五年冬至永乐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乐七年九月至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乐十五年(141 7年)冬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郑和船队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满剌加(今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彭亨(在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三佛齐(今巨港一带)、爪哇、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榜葛刺(今孟加拉)、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属伊朗)、阿丹(今亚丁)、天方(今麦加)、木骨都束(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总

(2017年春季版)《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过程,认识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2.了解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满洲的崛起、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分析与归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抓历史发展主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 难点:认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明朝什么时候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师导入:历经近三百年的时间,明朝也没有逃脱兴衰变化的命运。那么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明清帝国又是怎样更替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二、学习新课: (一)李自成起义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李自成起义”一目,思考李自成起义的背景、经过、作用。 学生分组介绍李自成起义的背景、经过、作用。 师生共同归纳: 1. 李自成起义的背景: ①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皇帝不利朝政;大臣宦官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地方官吏贪赃枉法。 ②土地兼并严重,连年天灾,大量农民颠沛流离。

③赋税和摊派加重,农民起义不断。 教师出示图片加以说明。 教师指出:在各地起义军中,李自成起义军力量迅速壮大。 2. 李自成起义的经过: 展示李自成农民起义图片、路线图。 教师指出:李自成起义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探究起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学生回答明确: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等措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发展迅速。 2. 李自成起义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李自成起义的作用:导致明朝直接灭亡。 过渡:清军入关后,有人说“国家之扶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明也”。这就是说,清朝的天下不是取之于明朝,而是从农民军手里取得的。清朝是怎样取代明朝成为全国性统一王朝的? (二)清朝入主中原 1.女真的壮大和后金的建立: 谈话法学习: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哪个民族不断壮大?(女真)何时谁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什么政权?(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教师解释: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纪初所建立的政权叫作金,所以人们把努尔哈赤在17世纪建立的政权叫作后金。 展示努尔哈赤个人介绍资料。 2。清朝的建立 谈话法学习:那么清朝是在何时由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展示皇太极个人介绍资料。 3.清朝的统一 学生阅读P90合作探究:清朝统一全国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 ①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②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起义军。 ③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后撤出北京。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军采取了什么行动?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学情调查问卷“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本课里学生的兴趣点、发展点又在哪里,为此我课前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了解学生知识、认识上的状况后就可以为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1、你觉得自己对小说和艺术了解吗?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不太了解 D、一点儿都不知道 2、你对于小说和艺术的了解来自于: A、影视 B、中小学课本 C、老师的讲述 D、图书馆 E、媒体宣传F书画展览 3、提起小说和艺术,你会想到什么?印象最深刻、最为熟悉的小说是什么?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4、下面的影视作品中你印象最深刻、最为熟悉的是什么?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5、你觉得,明清的小说和艺术让你学到了什么? A、明清小说和艺术特点 B、众多小说人物 C、明清的社会现象 D、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 6、你对京剧了解多少? A、了解 B、不了解 C、听说过,但不了解 D、在电视上看过,但是看不懂 7、对京剧的脸谱了解吗? A、了解 B、不了解 C、看到不一样,但不了解 8、说说明清小说的成就有哪些? 9、四大名著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谁?为什么? 10、有人讲孙悟空富有反抗精神,也有人讲孙悟空后来保唐僧取经是维护正统秩序。你是怎样看待孙悟空的? 11、阅读下面《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关于刘姥姥在大观园吃饭时的描写: 刘姥姥拿起筷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 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过响声儿就没了!” 请完成: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刘姥姥进行描写

第24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教案

呆鹰岭中学历史备课组七年级(下册)教案 主备人:易积军辅备人: 1 第24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教学目标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②通过画想像画和制作京剧脸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了解并归纳明清小说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鉴赏。 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学艺术创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反映,培养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结合上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仍然创造了大量先进的、辉煌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物的介绍,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曹雪芹及《红楼梦》。 难点:对四大古典名著、绘画等的欣赏。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指出,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的主流是诸子散文,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然后提问:唐朝、宋朝、元朝文学的主流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导入新课 一、明朝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1、曹雪芹 2、《红楼梦》 三、绘画 四、京剧的形成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课后反思: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1)

七年级历史讲学稿 课型 第七单元 编制人 审核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1 课题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点击新目标】 1、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3、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培养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学习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点。 学习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著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链接旧知识】:《 》和《 》等科技巨著的出现,说明朝的时候,我国传统的科技依然处在世界的前列。自 前期,我国的科技发展逐渐 陷入停顿。 【知识构建体系】 1.小说 、 、 、 。 2.绘画 3.戏剧 。 【课前预习案】(充分预习课本,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一)小说: 1、代表作:(1)《三国演义》:作者 ,是优秀的历史小说。 (2)《水浒传》: 作者 ,是我国英雄传奇中最杰出的作品。 (3)《西游记》: 作者 ,是一部神魔小说。 (4)《红楼梦》: 作者 ,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戏剧: 京剧:是在 、 年间形成的,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剧种。 【合作交流探究】(独立思考后讨论,其他小组展示时做好讲学稿的完善和补充) 1、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说明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的不同所在。 2、讲一个与本课有关的故事,说说这部小说的特点。 3、画一个京剧脸谱或哼唱两声京剧选段,说说京剧是怎样产生的? 4、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作者及作品设计一个表格。 【课堂达标检测】 1、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 A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B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C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D 、曹操煮酒论英雄 2、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重要文献,作此评价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它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B 、它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C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 D 、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请回答: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麽时候创作的?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课后大练兵】: 基础训练 【课后谈收获】1、我记住: ; 2、我知道: 。 3、我要通过借阅相关书籍认识小说中 等人物。

第32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文化

第32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文化 科学家与科学巨著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古典小说的高峰 课标要求: 1、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2、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 科技成就和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明清时期科技、文化成就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科学家与科学巨著 明朝中后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一批带有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学生看书填表)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本目第2段大字和第1段小字从三方面把握) ①了解他献身医药学研究的一生;②李时珍编写药典,注重实践;③巨著《本草纲目》及它的价值。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著作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留斯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二、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1、宋应星:兴趣十分广泛,对农业、手工业生产都比较注意观察和研究。在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期间,一面为官,一面著书立说,他本着求实的精神,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 2、《天工开物》(本目第2段大字和第2段小字和图片) 分析小字和图片得出: ①手工业生产水平高。手工业部门多;生产过程和工序细致;规模较大。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②体现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 分析大字得出: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明朝时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成就。 十九世纪,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首次将《天工开物》的一些篇章译成法文,并盛赞该书是中国的“技术百科全书”。英国李约瑟也称《天工工物》为中国“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 3、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明朝历史经典总结

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 1368年,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永乐时,明成祖迁都北京。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后,明朝逐渐由盛转衰。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 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 中央机构的变化明初,中央设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废丞相后,挑选文臣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及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明成祖以后,阁臣权力渐重,形成了内阁制度,事实上担负了宰相的职权。 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还有: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还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组织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行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布政司之下则为府、县。 军制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后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都督府仅管兵籍和军政,不直接统军。兵部掌握军官的选授权,而军队最高指挥权则由皇帝掌握。 在军队编制方面,则实行卫所制度。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京都的卫军则为四十八卫军(后增到七十二卫)、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 刑法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但《大明律》对保护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汇集大量严惩官民贪污索贿、逃税抗租等案例。 明代还实行廷杖制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 科举与学校明朝科举考试,三年一科。分乡试、会试和廷试三级。答题必须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依据,文章格式则定为八股文。 明代学校包括中央国子监、府县学和民间社学。学习内容主要有四书、五经及《大诰》、《大明律》等。 文字狱明朝建国后,还大行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打击豪强、贪官的措施明太祖多次下令将地主豪富从本乡迁徙到外地,使他们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 明太祖非常重视吏治,严禁官吏蠹政害民。他对贪官的惩治尤重,甚至剥皮枭首示众。 杀戮功臣为了防止功臣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采取了无情杀戮的手段。一时狱案迭起,其中最大的狱案是"胡蓝之狱"。 "靖难之役" 明太祖时,实行分封制,企图"慎固边防,翼卫王室"。但却造成藩王势力膨胀的后果。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了削藩的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经过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朱棣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继续实行削藩的政策,铲除了威胁中央的藩王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边防和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初恢复生产的措施朱元璋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积极鼓励、保护生产的政策。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关于明朝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比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的索要行政权?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同时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制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说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的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的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国的酋长们的IQ不会那么高到足以一个人全理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 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的,你就是风流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进士)名录065 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达、刘志兴2012-08-17 谨献给对明朝、清朝各科殿试金榜有兴趣的贤达参考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万历年间共举办科考16次,共取一甲48名、二甲985名、三甲4050名,合5083名,平均每科取士317.688人。 以下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名录 第一甲进士及第共3名 孙继皋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1名进士及第 余孟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2名进士及第

王应选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一甲第3名进士及第 第二甲进士出身共70名 支可大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名进士出身 周希贤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 王泮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名进士出身 孙矿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名进士出身 沈璟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名进士出身 马慥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6名进士出身 陆檄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7名进士出身 林缵振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名进士出身 萧景训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9名进士出身 萧应宫1574年明万历二年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0名进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习题1

第24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我夯基我达标 1、与《三国演义》同时成书的还有下列哪一名著( A、《水浒传》 B、《西游记》 C、《红楼梦》 D、《儒 解析:《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选项中《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西游记》成书于明朝,《红楼梦》成书于清朝,《儒林外史》成书于清代中叶,所以应该选A 答案:A 2、《水浒传》的作者是( A、罗贯中 B、施耐庵 C、曹雪芹 D、 答案:D 3、代表了明清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答案:D 4、右图人物最著名的一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 C、《西游记》 D、《红楼梦》 解析:此题考查对历史人物图的再认能力,我们学习历史应该养成“左图右书”的好习惯。 答案:D 5、描写孙悟空这个可爱形象的小说是《_______》,描写梁山好汉的小说是《_______ 答案:西游记水浒传 我综合我发展 6、《西游记》是一部() A、 B、 C、

D、 解析:观察选项可看出A、B、D三项分别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题材,只有C 答案:C 7、清朝时期,以画竹、兰最负盛名的画家是() A、徐渭 B、郑板桥 C、吴道子 D、 答案:B 8、被逼上梁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是传奇小说《_________ 答案:水浒传 9、泼辣、富于心计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_________ 答案:王熙凤 10、 刘姥姥拿起筷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 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去了。刘姥姥叹道: 请完成: (1)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刘姥姥进行了描写? (2)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解析:这道题第(1)(2)问的答案均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所以解题的关键是必须读懂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这段文字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各方面对刘姥姥进行了描写,反映了她质朴、乖巧、世故的一面;而对于第(2 参考答案: (1 (2)提示:显得没有见识,但在质朴中透着乖巧,显得世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年号:洪武 3、元朝灭亡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目的:巩固统治 3、措施: (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锦衣卫印 锦衣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印为木质印信,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大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史简介 篇一: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更新时间:2019-04-25 07:51:30 作者:来源: 访问: 被过滤广告 70485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

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

明朝历史知识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些话固然不错。现代人自然不会沉湎于以往一朝一姓的兴衰,但回首充满血腥味的历史画卷却总是让人怦然心动,难以平静。面对数百年前的功过是非,得失荣辱,我们只有轻轻的感喟,沉沉的思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也许就是历史赐予我们的一点明智吧!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王朝的兴亡更迭此起彼伏。其中,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统一王朝。它肇建于公元1368年,迄至1644年覆亡,历时276年,前后在位的皇帝共有16名(不含南明诸帝)。从传统史学的角度视之,明代与汉、唐诸朝相比,多少显得有点逊色。因为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典章建制,显然都难以超汉追唐。就拿明朝的皇帝来说吧,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之外,大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在明代的编年史上,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荒唐无稽的武宗、世宗、神宗和熹宗,刚愎自用的崇祯,还有醉生梦死的南明诸帝。即使是受人称道的太祖、成祖,亦以残忍、专制而著称于世。除了荒诞和血腥之外,明朝历来被视作缺乏卓越建树的朝代。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把酒问月》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悠悠千古,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日子。虽然,秦时的明月曾照临过汉时的关墙,但在同样皎洁的清辉之下,毕竟演绎过不同的历史。如今,岁月荏苒,往事已如云烟散尽,然而,那一段历史中的片断记忆,毕竟给我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诸多启示。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为了建造紫禁城,他准备了将近20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421年5月9日,就在紫禁城刚建好的100多天之后,三大殿被雷火击中,变成了一片焦黑的废墟,这对朱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毁于雷火的三大殿在永乐时期没有进行过重修。 1424,戎马一生的朱棣在他第六次北征蒙古的途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明朝与清朝两场不同对日战争的比较

明朝与清朝两场不同对日战争的比较 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耻辱的战争,战争历时九个月,清朝损失兵力高达六万人,被俘多人,丢失了朝鲜这个重要的战略盟友,割让台湾给日本,并使得倭寇势力渗透入辽东一带。 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后日本制定了以占领中国为目的的战争国策,并做了长期的准备,终于发动了——年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关系,并导致了两国从此兵连祸结,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但是,今天关于甲午战争的主要评论,把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都归结到满清制度的腐败和与日本装备的差距上,似乎在开战以前满清的失败就已经成为了必然。 中央电视台十年前拍摄的电视剧《北洋水师》,更将这一观点深入人心。然而,偶然间,当我知晓了先于此战年前发生明朝抗倭援朝的真实情况后,我这一想法开始有了转变,两次战争发生在同一个地点,面对的是同一个对手日本,战争性质同样是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然而比较满清甲午中日战争的完败,明朝却成功的将倭寇驱逐出朝鲜半岛,使日本之后年中乖乖的蜷缩在自己的国土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同的结局发人深思,对比两场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争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满清的失败并不是必然的,我们完全有能力赢得那场战争。是满清统治者和官员的失误葬送了大好的战争形势,使我们最终输掉了战争。 、从敌人(日本)方面比较 年日本侵朝军队的军力与年日本军队的军力相比,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然而其军事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却是大相径庭的。 年时期的日本刚刚完成了国内的统一。丰臣秀吉一直很注重军国主义教育,从执掌大权开始,就将灭亡明朝定为国策,并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三年之内灭亡朝鲜,第二步,五年之内灭亡明朝,迁都北京,第三步,进军安南等国,灭亡印度支那,称霸世界。今天很多学者都嘲笑此计划的疯狂弱智。 但从当时的日本军力看,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有一定理由的。国家完成统一,其政权蒸蒸日上,日本军队其军队总数有三十万人,且长年参加日本内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昏君,明朝占三席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昏君,明朝占三席昏君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都不同,但小编在这斗胆列出了小编心目中的十大昏君,若有其他看法,不妨一起探讨。 夏桀 夏桀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昏君,夏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他继承王位后,觉得宫室过于简陋,就下令在洛阳建造一座倾宫。对百姓的剥削,民不聊生,由于夏桀的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最终导致了夏王朝的灭亡! 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荒淫无度,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他为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10余年间调发扰动不下1000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晋惠帝司马衷 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白痴皇帝,更加不能让人容忍得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发生了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晋王朝的灭亡。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晋惠帝司马衷居然说:“百姓没有米吃,为什么不吃肉羹?”,可见晋惠帝司马衷的白痴程度!做皇帝昏君到这种程度怪不得国家会灭亡哦。 明武宗朱厚 明武宗朱厚照

武宗朱厚照即位之初宠信宦官刘瑾等人,使刘瑾掌司礼监,丘聚、谷大用提督东、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各居要职,擅权跋扈。 宋徽宗赵佶 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政,导致朝政大乱。又对国际形势判断错误,导致金兵南下。 后晋高祖石敬搪 石敬搪为了做皇帝居然认契丹人做父,并且把幽云16州给了契丹人,导致后唐领土被分裂,而且也导致了后来北宋王朝和辽王朝长达几百年的对峙局面,并且北宋和辽之间战火不断,光凭这点石敬搪就是一个超级大昏君,真是无耻之极! 周幽王姬宫涅 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沉湎酒色,不理国事。

清朝与明朝的对比及清朝统治中国的影响

清朝与明朝的对比及清朝统治中国的影响 一个只有低级社会生产文化的民族,征服了一个拥有高级生产社会文化的民族。 一个遵循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称臣,并恪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祖训,有宽广胸襟、气度恢弘、平等待人的朝代被最后割地、赔款、皇帝也去当傀儡的朝代给取代。 历史为证大明对于外族的侵略一向坚持不妥协地传统从明太祖开始就是死硬派。明成祖死在远征蒙古的路上。明武宗为保卫国家亲自上战场杀敌……哪怕是像明英宗这种军事白痴被俘后也不会为自身的安危而签订任何条款。嘉靖朝时北虏打到北京城下、倭寇打到南京城下。大明皇帝除了打仗再没有二话;万历三大征也是从头打到尾。 先说清朝入关以前明朝人口,人口学权威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强调:“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应有1.97亿人。万历二十八年以后,总人口还可能有缓慢的增长,加上被各种原因隐瞒的人口,明代的人口在二亿左右是比较正确的”。

在官方统计上,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1,063.3326人(比明光宗泰昌元年减少了4000多万),时间为清世祖顺治八年(清实录世祖卷61)。 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 在1660年左右(满清基本控制大陆),中国人口的最高数值,不可能高于5000-8000万人。与明末公认人口相比,减少约1亿2000万到1亿5千万以上。如果考虑到新增人口,则损失总数更是巨大。 (各种大屠杀的资料可以去百度查,很好查) 清朝破坏文献及对各方面的影响

将大量珍贵书籍焚毁。因为中国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强烈的“华夷之辩”意识,满族入关后,为巩固作为异族的统治,消灭汉族主体意识,对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毁,即是通称的对“四库全书”的整理。 通过修纂《四库全书》,焚毁和篡改了大量代表华夏文明最高发展阶段思想精华的书籍,如后来对东亚国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都不见了,《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幸好法国有藏于《天工开物》的明朝原版才得以重印刊行中国。但没有保留于国外的大量珍贵书籍却永远失传,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留日学生才在日本重新发现。 四库馆臣任意删改书籍,改变文献的原始面貌,而根本不加任何标注,现收入《四库全书》的有些书籍的可靠性遂成疑问。如对明代李贽的言论,清政府就不仅把他的著作列为焚毁书目,而且直斥李贽“非圣无法,敢为异端”,“为小人无忌惮之尤”。(《四库提要》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藏书》提要)再如对屈大均等那些强烈抵触清朝人的作品,自然尽在销毁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语伤触清朝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