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1229

四川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1229
四川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1229

四川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

省经信委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

2010年12月

前言

物联网是感知前端或智能前端通过信息网络互联通过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换信息,实现各种特定应用和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统。物联网用途广泛,发展迅猛,预计在“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将大规模普及,广泛运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十二五”期间也是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期,为推动四川省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初稿)》,《四川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物联网产业的技术背景和我省物联网的发展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时间范围为2011年至2015年。

一、物联网发展背景和状况

(一)“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背景和趋势

物联网是“物物相联的信息系统网络”,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感知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产业是新兴产业形态。

技术背景:

物联网广泛应用已有良好的技术条件。超高速光传输网络为依托的光传输技术蓬勃发展,以4G为代表的无线传输技术日新月异,基于IPV6的网络编址技术前景广阔,以互动智能终端、人脸识别、行为识别、体感识别为代表的感应处理技术继续完善,使物联网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环保、农业、食品等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物联网广泛应用已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逐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正加快展开,信息网络朝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泛载化发展,云计算的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模式逐步兴起,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中心的建立,为物联网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物联网广泛应用已有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服务商业模式。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趋势。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服务与增值服务,支撑物联网广泛应用的新的商业和营运模式的萌生和发展。

市场背景:

从国际国内市场看,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交通、环保、能源、生活更方便舒适快捷等问题,物联网的采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需求带动了信息技术与生活、传统工业的渗透和融合,将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灾害防控、

智能农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医护、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广泛应用,催生新兴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崛起,为物联网发展提供动力和广泛的市场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把“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确定为振兴经济和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欧盟发布了下一代全欧移动宽带长期演进与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创新战略,组织制定并着手实施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提出“泛在网”国家战略,重点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提出,在加快部署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时,重点推进物联网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发展。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我国是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内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与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光子和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技术、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演进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器网络实验室、传感器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开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应用项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企业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进行了科研和产业化攻

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一定话语权。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其他省市已初步展开。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上海、无锡、南京等地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标准、市场应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优势。一是在技术和标准方面,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单位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等工作,在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传感器、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基础较好,已经形成了物联网产业聚集区。三是在物联网软硬件、系统集成等环节拥有较多国内从事物联网相关产业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新半导体、南瑞集团、三宝科技、熊猫电子、双桥传感器等一批物联网基础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能力较强。四是在物联网应用领域,在长三角地区先后启动了工业、农业、环保、电力等领域的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开始提供电力、交通、农业、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运营与服务,市场应用正在逐步培育。此外,长三角地区的科教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经验优势也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四川省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环境

基础设施环境:

目前,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一带、四链、六园区”的产

业布局,即:成绵乐电子信息产业带,数字家电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软件产业链、网络通信及设备产业链,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绵阳经济开发区数字家电产业园、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光伏光电产业园、遂宁经济开发区微电子产业园、广元电子产业园。

我省干线出省光缆数量22条,传输总带宽达到3200Gbps,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100Gbps。成都目前所具备的通信基础设施的可装机容量、负载能力和信息集散程度等,在国内五个大区级通信枢纽中具有优势地位。随着国际通信出入口局、“无线城市”、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国家级数据存储灾备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提升了我省通信枢纽承载能力和信息集散层位,进一步强化了软件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的基础优势。

研发基础:

人才集聚,研发实力雄厚,四川拥有电子类专业人才3.4万人,电子类相关专业的高校数十所,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10余家,在电子对抗、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安全等众多领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承担大量国家重点项目,具有很好发展潜力。

我省是国家最大的军事电子研发生产基地,自主研发能力和配套生产能力很强。以电子10、29、30、9所等专业研究所和九洲、锦电、081等企业为代表,在航天电子、航空电子、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保密通信、空管系统、“北斗”终端等军用整机和系统装备以及军用连接器、敏

感元器件、微波器件、磁性材料等军用元器件方面具有优势。

产业基础:

四川是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电子元器件、电子装备、家电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突出地位。近年来,我省在集成电路、软件、基础元器件及材料等产业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成为我国发展集成电路的热点地区之一;在航天电子、航空电子、信息安全等领域承担了大量的总体集成和整机研发生产任务;拥有国家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字视听产业链;建有国家软件基地,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娱乐软件等发展势头迅猛;移动通信终端、路由器、网络设备以及3G产品研发发展势头良好。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省已初步形成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军事电子、软件、网络及通信产品等五大产业集群。

依托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目前已初步具备物联网的产业链雏形。电子科大红外成像传感系统、川大智胜视频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国腾集团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惯性器件和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和芯微电子数模混合IP核(知识产权核心)和编解码器芯片等在国内视频识别与定位跟踪行业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千嘉科技在光电直读式远程数据系统方面、安可信电子在智能型气体检测设备制造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绵阳凯路威电子已成功开发全球独创的X-RFID芯片产品,是全国仅有的几家具有RFID芯片技术的企业之一,维博电子成为中国最大的电量隔离传感器研发、生产基地,在全国铁路和通信领域有较高的行业地位,长虹集团先后成立虹微技术和虹信软件公司,在IC设计和制造、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和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在云计算服务平台、智能家居、智慧

工厂、食品安全溯源等领域已经形成规模化应用,九洲集团开发成功UHF 频段RFID读写器及其系列产品,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航材管理、烟草收购与仓储管理、食品安全溯源以及人员识别通道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应用。

人才资源基础:

到2009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717.9万人,较2003年增长2倍多。目前,全省拥有两院院士6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600多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300多名,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600多名,有力地支撑了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崛起。如今的四川,正逐步成为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汇聚中心。

应用基础:

我省信息化应用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成都市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农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绵阳市是国家“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我省在“十一五”已启动并组织实施了省属大企业信息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导航、旅游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工程、“无线城市”、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国家级数据存储灾备中心等一系列信息化重大应用和示范工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食品安全溯源、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地质灾害预警惕和防治、危化物品监控、环保监控等物联网应用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为更大范围开展物联网综合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信息从单向传输到互联互通,信息产业从引进组装生产到自主技术创新,从规模制造到价值高端发展的转型。经过不

断加强军民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存在问题:

核心技术依赖外来,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应用;缺少物联网本地品牌,创新能力不足;雄厚的人力资源,多为外地(外资)企业服务,本地企业缺乏高级人才;企业规模较小,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能力较弱。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原则

总体思路:

跟踪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方向,按照“加强引导,培育主体;加强应用,产业同步;加强创新,引领发展;加强整合,提高效益”的思路,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以应用示范为切入点,以标准研制为突破点,以产业集聚为落脚点,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拓展市场应用空间,突出创新园区建设,构筑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促进研发与生产互动,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步伐,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通过抢抓战略机遇,使物联网产业尽快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经济高地

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和

产业扶持,引导生产要素向物联网产业高端流动,支持物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

—应用牵引、市场导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发展,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发产品、提供服务。

—自主创新、技术突破。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军转民技术创新,结合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研制和验证,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上取得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各产业功能区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快速聚集、生产要素配套、产业协作便捷的产业空间布局。

四、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设成完整物联网产业链,“三个1000”,即1000家企业,1000亿产值和1000名高端物联网人才。“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在产业体系方面要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方面,要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物联网的规模性应用;安全保障方面,集成网络和重要信息安全防护水平要提升,重点和关键应用要安全可控。

产业规模:

到2015年,全省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人数30万。在RFID、定位跟踪、传感器件、信息安全以及物联网相关电子元器

件、集成电路、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龙头企业30家以上、集聚骨干企业20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力争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加强知识产权的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00项以上。

人才培养: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20家以上的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本科或硕士专业,建设50个以上人才实训基地,培育本地专业人才5000名以上,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1000名以上

(二)产业布局

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一带两平台三基地四区域”的物联网产业发展“1234”工程。“一带”为打造成绵乐物联网产业发展带,以成都为产业核心区,绵阳、乐山为产业支撑区,面向全省建设应用示范区;“两平台”为物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和物联网人才培训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应用、研发、测试及安全等;“三基地”为国家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国家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家物联网应用基地。“四区域”为成都高新区、双流县、绵阳高新区及乐山高新区,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高新区为高端研发区,建设物联网产业科技园,重点打造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形成覆盖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和产业标准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双流县和乐山高新区为制造产业区,建设物联网产业园,重点打造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形成物联网生产制造基地。

五、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

通过政府推动、应用牵引和创新驱动,重点攻克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核心产业,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1.重点技术领域

攻克一批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应用创新及产业化。

(1)标识技术领域

物联网的标识技术包括先进条码识别技术、RFID识别技术。其中RFID 识别技术包括RFID芯片、标签、读写器、天线技术。要逐步提高标签一致性、稳定性、抗干扰性、环境适应性,重点是降低成本,提高广泛应用度;

(2)传感器技术领域

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芯片设计;利用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面向物联网新型传感器;传感器的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低成本化和低功耗化等;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不断向多功能、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可维护性方向发展;

(3)信息传输技术领域

面向下一代新型网络接入和适变技术;基于IPv6协议的轻量性、移动性;多网协同和认识技术;智能网络管理;面向特定应用的专网;大规模传感网和自组网应用;3G/4G通信技术;新一代可管、可控、可信网络;超宽带、高频段无线通信系统。信息传输不断向高频宽、高存储、高相容、高智慧、无缝连接和提供整合性便利服务方向发展;

(4)信息处理技术领域

新一代计算架构、智能计算终端和一体化物联网设备;云计算技术和平台、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软件即服务(SaaS)技术、平台即服务(PaaS)技术;信息处理、服务、接口的标准和规范;支持物联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基础性软件;应用层语言环境、海量数据挖掘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

(5)信息安全技术领域

物联网信息处理可以划分为信息处理架构和平台、应用和服务、开发和集成等三个方面,其关键技术包括新一代计算架构、智能计算终端、云计算技术和平台、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层语言环境、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一体化物联网设备、软件服务化技术、支持物联网的基础性软件、信息服务技术和平台等。

2.重点产业领域

物联网产业具有爆发力强、关联度大、渗透性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按照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核心产业,鼓励发展支撑产业,以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1)RFID与位臵服务定位跟踪产业。发展RFID产品,重点发展RFID 标签的芯片设计、天线设计、标签封装与测试以及RFID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系统集成,加快发展RFID读写器、手持终端以及内臵射频通信模块的手机、计量设备等产品制造。发展音视频识别产品,重点发展网络相机、高清数字摄像、红外成像、以及高清视频编解码、视频智能处理、行为模式识别等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发展定位跟踪产品,重点发展卫星导航定

位接收器、雷达、声纳等装臵,以及相关的智能开关、报警器、连接器等生产制造。

(2)新型传感器产业。发展MEMS传感器、微纳传感器,逐步形成传感器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产业体系。发展光纤传感器,形成光纤围栏、光纤火灾预警系统、光纤管道安全监测系统等产品批量生产能力。加快传感节点通信、大规模自组网与可靠信息交互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短距离无线通信器件、数模转换器件和嵌入式通信器件。加快发展光电声化生和碳纳米管等传感器制造所需要的新型电子材料。重点发展传感节点SoC(系统级芯片)、数据信号处理芯片、通用通信芯片,形成传感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生产能力。

(3)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传感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安全软件、M2M(机器到机器)平台软件、行业应用软件、3D地理信息平台软件、遥感遥测处理软件。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构建M2M应用平台,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测试评估、验证认证和人才培训,培育物联网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

(4)智能信息终端产业

充分发挥长虹、九洲等电子信息企业的生产制造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围绕智能家电、智能网络终端、融合型移动终端产品,重点攻关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同时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件和网络传输器件产品,为智能信息终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智能家电方面,加强传感器与家电产品的集成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与主流家电产品的融合,大力发展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等产品,为家庭提供安全、低能耗、自动化和人性化的智能服务。

在智能网络终端方面,做大做强双向接入网产品、高清双向机顶盒、IPTV机顶盒等产品,为家庭提供稳定高效的网络传输、内容管理和交互式多媒体服务。

在融合型移动终端方面,加强传感器与手机电视、CMMB等产品的集成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终端的融合,使融合型移动终端兼具智能感知与移动传输的优势,拓展应用领域,扩大产业规模。

支撑体系

(1)基础设施

加快西部通信枢纽建设,重点推进与物联网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基础工程,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所需要的通信传输、智能处理、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在带宽、码号、频率、特服等通信资源、物联网基础设施布局以及物联网技术检测、标准验证等方面的支持,尽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快速聚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

(2)产业服务中心

物联网应用中心。面向物联网应用,建设系统集成与组网测试公共支撑平台,提供物联网体系结构、通信协议、能效设计、网络性能优化、动态能量管理、安全保护与可靠性等系统调试、测试、监控和仿真工具,开

展物联网系统架构、信息交互、接口技术、标识技术、协同信息处理等国家标准的符合性验证和应用模拟。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灾备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物联网研发中心。面向物联网产品研发和生产,建设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公共技术平台,提供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结构器件、光纤传感器、RFID与读写器件等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开发测试环境。建设微系统工艺平台,提供产品定型、中试生产需要的净化厂房、工艺装备和测试工具。

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面向物联网信息感知、数据传输、计算处理和系统应用,构建覆盖全程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微功耗低成本安全电子标签、传感器专用安全芯片、MEMS安全技术、无线及光纤传感网络安全技术、数据智能处理安全技术和安全中间件等产品研发,形成全国物联网信息安全产品生产中心。面向物联网应用,开展物联网信息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技术架构设计,提供安全咨询、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数据恢复、安全加固、应急响应、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服务。

(3)园区建设

积极构建物联网企业发展载体,构建物联网的研发园区、物联网生产制造园区和物联网安全研发园区,截止2015年底物联网园区的实用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家企业发展。

(4)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我省物联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还很弱小,对面向产业的公共服务有迫切的需求,急需建设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知识产权平台、投融资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云计算平台及宣传推广平台等。

示范领域

至2015年,以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和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十一大示范工程。在全省大规模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将我省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先行区。

(1)智能交通。采用浮动车、视频识别、地感线圈、微波等感知技术,搭建交通信息综合采集系统技术环境、数据应用共享平台和交通运输管理控制系统,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指挥调度、交通诱导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

(2)食品安全。在生猪等食品安全溯源示范应用的基础上,扩大基于RFID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物联网体系建设,建成全省统一的综合食品溯源管理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呼叫服务平台,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和安全监管。

(3)现代物流。推进RFID、视频识别和传感技术在企业生产、配送、仓储、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主要作业环节的示范应用,实现物流信息的自动采集、标识与识别以及货物可靠配送、安全保管和可视化跟踪。结合我省物流园区和中心的建设,建设大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交换机制,实现货物、运输、仓储、堆场等物流资源的统一协调和优化配臵。

(4)智能工业。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和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积极推进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等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工业的新阶段。

(5)智能环保。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污染源智能监控系统、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水资源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构建环境智能监控(测)体系,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

(6)安全监管。综合应用RFID、视频识别、定位追踪、传感器组网等技术,在重大危险源、城市燃气管网、电力高压走廊和其他危险环境等领域建立安全监测信息体系,实现对危险源的自动识别、定位、追踪和状态监控。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监控应用。

(7)社会管理。围绕市容环境、城市安防和城市资源管理等领域,利用物联网技术,强化监管部门对管理服务对象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反馈,实现物联化的实时监测、数字化追踪和智能化管理。

(8)智能家居。充分利用信息家电领域的优势和通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结合传感器技术,推广基于IGRS标准的信息家电互联互通应用,丰富家庭信息服务,通过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各个家庭提供购物、安全、医疗、娱乐、交通、气象等等信息服务,提高信息家电的产品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9)精准农业。积极推动物联信息技术在农业精准化生产、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完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种植养殖等服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0)智能电网。将供电端到用户端的所有设备及人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用电网络,达到电力资源的最佳配臵和降低电力损耗,藉此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提高用电效率。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做到光纤到户;积极推进远程抄表系统,新建住宅均采用能联网电表。

(11)智能医疗。智能医疗将患者、医生、医院、护士、医疗设备及卫生部门连接起来,做到信息及时采集、协同感知、高效处理和联动响应,提高运营效率,改进在防病、治病和保健服务过程中各方的协作,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成果。结合“十二五”期间我省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积极推进健康感知终端、电子处方、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协同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管理、医疗保障服务平台,提高社区医疗机构、农村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服务能力。

六、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调、督促检查产业推进和应用示范工作。制定出台并组织实施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注重规划引导确保可持续发展

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重点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订本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3)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发展

政府市场政策。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优先认定,将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各地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

财税政策。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设立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我省物联网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我省物联网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申请并获得国家和省级物联网项目支持,或被列入国家级、省级物联网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贴、资助和配套。

投融资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对在产业布局区投资建设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可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或提供融资担保。

科技创新政策。在重大科技专项中,重点支持物联网领域的技术攻关。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申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组建联合实验室,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企业的认定服务工作,激励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高层次技术经纪公司和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进入产业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