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10年第2期---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_吉琨璋

《文物》杂志2010年第2期---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_吉琨璋
《文物》杂志2010年第2期---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_吉琨璋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

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赵晋侯墓地于1992~2001年经过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清理晋侯夫妇墓9组19座,每组晋侯夫妇墓均有数座陪葬墓和一座车马坑。一号车马坑(K1)属晋侯苏墓(M8),是该墓地最大的一座车马坑。与其他车马坑一样,一号车马坑位于主墓(M8)墓室之东(图一)。

自1992年起,对一号车马坑先后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发掘。1992~1993年初是第一阶段(属第二次晋侯墓地发掘),确定了一号车马坑的范围,并对打破该坑的祭祀坑、汉代墓葬、汉代窑址及1990年以来的盗洞进行了清理。从数个盗洞的壁面,初步了解了车马坑大致的深度,以及整车下葬的埋藏方式。为了便于发掘和保护,1996年在坑上建造了固定大棚。1997年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发掘,将东部马坑清理完毕,西部车坑仅清理了上部2.9米深的填土,之后因故暂停。2006年2月开始第三阶段的发掘,至2007年底结束,历时近2年。

在发掘之初,我们根据已知商周时期马车的特征,制定了《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田野工作方案》,内容主要有发掘、记录与保护三部分,力争做到科学发掘,有效保护。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概况

一号车马坑为东西向,平面近长方形,口部东西长近22米,南北宽14.2~15.3米,西端略宽于东端。坑底距现地表约4.8米。以东西两边中线计,方向为105°。车马坑上部整体夯填,距口深2.2米处夯筑一道南北向夯土隔梁,将整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葬马,西部葬车(图二)。夯土隔梁上部宽约0.5米,高2.3~2.6米。

东部马坑中马匹的放置呈无序状态,相互多有叠压,至少有105匹马(图三)。从马体姿态观察应为致死后埋入。西部车坑的车辆均为整车放置,整齐而有规律,共计48辆(图四)。自北向南分为六排,第一、二排各有10辆,第三排有9辆,第四排有8辆,第五排有6辆,第六排即

4

5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图一

一号车马坑位置示意图

2010年·第2期

6

7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8

9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10

11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12

13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14米,外端直径约11厘米。清理出左轮轮辐23

根,右轮轮辐24根,因撑土遮挡部分未清理,每

轮实际应有26根轮辐。辐长(毂至牙间)50余

厘米。轮牙高约7.5厘米,厚约3厘米。轮距约

215厘米。

车轴两端均有铜、辖,形制、大小基本相

同。轴通长277厘米,车内端伸入毂内,外端

直径4.5厘米。

车舆除前栏外,大部分保存较好。局部发

现席痕,说明舆上盖有席子。舆广约115厘米,

进深约90厘米。轼位于舆前部,距前栏约22厘

米。轼长124厘米,两端下折,轼中部高约28厘

米,直径约2.5厘米。紧靠轼横直

部分的前面有4个间距大致相同

的蚌泡,正面为涡纹。在车舆左前

角和右前角也各有一个相同的蚌

泡。在这些蚌泡之间的范围内,有

大面积的红色痕迹,不知何物,似

蒙于轼前的遮挡物,蚌泡当缀或嵌

于其上。

轼后的侧栏和后栏除内、外栏

外,最外面还附有一层类似铠甲的

铜甲片(轼前有无,待解剖清理)

(图二★)。根据清理出的部分推

测,内栏的形制、结构、大小

15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01号车基本相同。外栏不仅见于轼以后舆侧,

即左、右外栏,还见于舆后内栏之外,即车门

两侧左、右后外栏。门在舆后正中,宽35~

40厘米。左、右外栏及左、右后外栏的形

制、大小与01号车的左外栏相同,即上横栏

中部下凹,呈马鞍状,两端圆角下转为竖栏。

左、右外栏分别长54厘米和48厘米,原当等

长,此乃变形所致。通高约35厘米。左、右后外

栏之长均为39厘米,通高均为35厘米。

外栏外铜甲片的形制、尺寸相当。每片略

呈莲瓣状,上端平直,方角;下端为对称弧线,圆角,中尖,高9.8厘米,宽6.6厘米,厚不足0.1厘米,甚薄。正面有三重与铜片外形相同的类阳线纹样。每一甲片上端靠外侧各有一组两个小孔,孔外面微下凹,内面开裂的铜片隆起翻卷,显系由外向内钉孔时强力所致,原铸件并无小孔,但其上未见任何金属钉。左、右后栏外的甲片装置情况相同,左后栏者保存和清理最全,可知这些铜甲片横向共3排,纵向共5列,即每列由3件铜甲片组成(图二一)。铜片上缘与后外栏横栏相距4~12厘米。铜甲片上排叠压下排,列与列紧接但不

图二七

11号车轭垫上彩绘

图二六

11

号车车轭

2010年·第2期16图二八

21号车(由东向西摄)

图二九

21号车车舆外围板

叠压,近左后转角一列(最左侧)微卷。最下一排的下面也叠压类似铜片,但形状不完全相同,与以上铜片有异。近门一列(最右侧)最下者大致呈扇形,高5厘米,宽6.6厘米,下端过轸;近左后转角一列(最左侧)最下者的形状不太清晰,下端亦过轸。中间3列下者似一整体,其下端内卷,可能包在轸外。最上一排铜片的上缘外面叠压一根红色条带,部分地方仅存腐朽后的印痕,取样后经电子显微镜观察为植物纤维,具体材质不详。条带宽约2.3厘米,在左后栏左端转而向前,延伸到左侧栏;在右端转而向下,直到轸部。下折部分位于最右一列铜片的外侧,不与铜片叠压,似固定于外栏的竖栏(位于门侧)上。在红色条带上缀有穿孔圆蚌泡3个,形制、大小与近轼之泡近同(图二三)。其中一个居左,叠压在第四列与第五列最上两铜片交界处;另两个位于铜片右侧竖行的红色条带上,一个在条带转角处,一个在下端近轸处。红色条带与铜甲片如何结合,它们又是如何固定在舆外的,尚不明。

舆两侧铜片,左侧大部分已清理出,右侧仅清理出少许,多为撑土遮挡。

两侧铜片的结

17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18

图三五21号车车舆门左上方铜构件与门轴图三四21号车车舆围板活动门

构应相同,依左侧得知,从后端到前端车轼处

共8列,上下亦3排,与左后栏外甲片对应。其

中最后一列,即近转角一列亦微卷,与左后栏

外最左一列相接而无缝隙,第三片之下也压有

一段铜片。第三排其余铜片下是否也压有铜

片,暂不明,待解剖。左侧铜片最上一排的上缘

外也有一道红色条带痕,与左后栏外者相接,

至轼处终结,是否下转,不明。其上有一个蚌

泡,位于后数第三与第四列铜片间。

舆内放置铜马具(图二四)。可见部分有铜

管与节约编串的马辔1~2副、镳衔2副、马胸

甲至少2副。另有一组与车舆外的甲片相同的

铜片,卷曲放置在车舆内左侧的马胸甲之上,

可以确定部分有6列,

另有数列似卷曲叠压于

19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图三六

21号车车舆右侧彩绘

图三七

21号车车舆内铜马具

其下,数目不详,但从连接方式观察应与可见

部分属于同一组。甲片的行数及相互叠压方式

与车舆外侧装甲片相同。在相当于最上一行的

铜片上端边缘有一道红色条带痕迹,也应与附

挂在车舆外的铜甲片上的红色条带属同类物。

在右侧栏内侧、轼后部有2个形制相同、大小不

一的圆筒状铜构件,上视为圆环形,中空,两者

前后紧靠,一低一高,前面靠近车轼的一个较

小,靠近后栏的一个较大,顶面外径分别为7.6

厘米和8.3厘米,内径均为4.4厘米,高分别为5.8厘米和7厘米,壁上有方形穿。其下都套合在圆木上,整体均向前倾斜,原当直立。前面一个低于后面一个,高差3.8厘米(图二五)。11号车车中部被12号车车舆叠压

,端在12号车舆前露出,总长约285厘米。踵部上平下圆,略呈半圆形,宽约6厘米,高约5厘米。舆前部宽6~8厘米,部上扬。车衡仅保留中部,直径3~5厘米。两端及与

的结合情况不明。在衡中部两侧有两个圆形铜泡,一个正面朝上,并有纹饰,

一个反面朝

2010年·第2期20上,可见背面有一根横梁。

衡上有2个轭,向前倾倒,叠压在衡上,其上各有1个銮铃,銮铃镂空面向上。轭颈处有明显的绑缚痕迹,上、下各有一道,应为皮革痕,但具体绑缚方式不清晰。

两个轭的形制相同,大小相等,除轭木质显露外,其他部位均为铜质所包(图二六)。轭首、轭颈、轭足分铸,分别套装在木轭首、轭颈、轭足上,唯铜轭肢系用两块铜片卷成,包在木轭肢外侧,上端均插入铜轭颈中,现锈为一体。在左面一轭的两轭肢之间有轭垫痕迹,质地不清,表面有黑、红、绿等彩绘,似有纹样(图二七)。

在这2个轭之间,另有2个轭:偏右一个,轭颈以上伸入12号车舆底,尚未完全显露,轭肢骑跨在衡上;偏左一个严重变形,也未见与衡连接的痕迹。这2个轭似未缚于衡上,但从出土位置看,应属于11号车,可能是该车骖马之轭。

四21号车

21号车为第三排最西面一辆。车轮后缘紧抵车坑西壁,其东为22号车,其南为31号车。车

被22号车的车舆所叠压,前端与车衡突起于22号和23号车的车舆之间,可知其先于22号车放置。车体保存较好,大部分构件变形不大(图二八)。

两轮直立,直径120~130厘米。两轮车毂轵端长约23.5厘米,以左轮计,装辐处直径约19厘米,外端直径约9.3厘米。清理出左轮轮辐23根,清理出右轮轮辐22根,撑土遮挡3~4根,推测实有26

21

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简报

2010年·第2期

22

木板痕迹,有的形状较规整。木板应置于轮槽

间地面上,部分被车舆叠压,与车体结构无关,

性质不明。车舆后有两根木杆,分别长90厘米

和108厘米,紧靠坑西壁,平置于坑底,与轮后

缘基本平齐,性质不明。

五小结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陈放车辆最多的车马

坑。48辆车均为整车放入,其上的铜构件及装

饰物未拆卸,车舆的种类多样,有不少为前所

未见,保存较好。该车马坑的发掘对于研究西

周时期马车的种类、形制、结构与埋葬制度具

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附记:第一、二阶段发掘领队为李伯谦,第

三阶段发掘领队为吉琨璋。参加发掘的主要人

员有张崇宁、周明生、赵宏才、李永智、李建斌、乔金荣、吕炜学、冯峰、常怀颖,短期参加发掘的人员有高崇文、孙庆伟、张奎、林永昌、朱嵩、马赛、雷兴山、刘绪。摄影为梁军、常怀颖、冯峰、吉琨璋等。文物现场保护为李永智、梁宏刚。在发掘过程中,曲沃县文物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致谢。

笔:吉琨璋常怀颖冯峰[1]48辆车的编号为CH01~CH48,以下描述各车均省略“CH ”,仅以序号称之。[2]为了便于发掘、保护以及尽可能多地揭示马车原貌,在发掘车坑时将原坑的北、西、南三壁先向外挖去1米,照片上的坑壁非原壁。[3]为防止车体构件塌落毁坏,发掘时在其下或侧面保留一部分土不予清理,用以支撑车体构件,故谓之“撑土”。

(责任编辑:王霞)Excavation of Chariot -and -horse Pit No .1in Grave y ard of the Mar q uis of Jin

in Beizhao ,Shanxi

Shanx i Provinc 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 gy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

Between 1992and 2001,six lar g e -scale excavations wer e held on the g rave y ard of the Mar q uis of Jin .Nineteen tombs belonging to nine Jin Marquis and their wives were unearthed .Each pai r of tombs was accom p anied b y several satellite tombs and a char iot -and -horse p it .Sinc e 1992,the Shanxi Provincial Insti -tute of Ar chaeolo gy ,in collabor ation with School of the Archaeolo gy and Museolo gy of Pekin g Universit y ,has excavated the pit no .1.It is the largest pit ,belonging to Mar quis Su of Jin .The excavation fell into three successive p hases .It was found that mor e than 105horses were bur ied in the eastern p art of the p it ,and 48chariots wer e in the west .This pit is the most large -scale char iot -and -hor se pit of Western Zhou ,with the most chariots in it .There were a variety of complete chariots put into the pit .This excavation is extremel y valuable for the stud y of the structur e ,form ,and st y le of char iots in the Western Zhou P eriod .

谈西周晋侯墓地墓葬中的玉覆面及其作用_白丽君

45 西周晋侯墓地出土了大量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随葬的玉器种类繁多、装饰华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玉器,数量在万件以上。 夏鼐先生把玉器分为礼玉、葬玉、装饰玉和美术品四大类。其中葬玉是指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随葬玉器,主要包括玉衣、玉塞、玉琀和玉握四种 。晋侯墓玉覆面的出土使人们对西周时期的葬玉及墓葬制度有了新的认识。 一、玉覆面的含义及由来 玉覆面是我国古代贵族丧葬时常采用的随葬物,是人死后下葬时盖在死者面部的覆盖物,是葬玉中的一种。据《仪礼?士丧礼》载:“ 瞑目,用缁,方尺二寸, ,赤色;著,充之以絮也;组系,可 以结也。”[1] 由此可知,“瞑目”是用黑色的丝绸做成, 盖在死者 脸上, 覆面里子是红色的, 一尺二寸见方, 用絮填充起来, 还缀有多条系带用以打结。因为不同时期对“瞑目”的称谓不同,曾被称为“面罩”、“覆面”、“布衣”、“布巾”或“面具”等。 用玉随葬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此后历代有所增益,并各有特点。几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及齐家文化时期,随葬玉器的比比皆是。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邳县大墩子遗址中,就发现了把石环放置在眼眶内用作眼罩的。1986 年浙江杭州余杭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玉质纺轮及丝麻织物。当时,氏族首领按体形着缀满宝玉珠玑的“宝玉衣”,出土的缀饰类玉器背后钻有小孔,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这些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玉器饰件,用来穿缀成衣装或者分别缀缝在丝麻织物上。这些原始衣装的发现对我们认识玉衣的发生、发展有启迪性的作用。 孙庆伟先生对周代墓葬中出土的玉覆面进行了统计,并对玉覆面的时代特征、等级特征、性别特征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深 入分析。他指出:玉覆面应起源于共王时代,西周中晚期是玉覆面的繁荣期,春秋晚期是玉覆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在战国末期,覆面相应地被玉衣的头罩所代替。玉覆面是上层贵族的专用之物,它的使用无明显的性别差异。玉覆面是姬姓周人特有的葬俗 。玉覆面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到西周晚期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且形成了基本的定式。据《仪礼?士丧礼》记载,在先秦的丧葬仪式中,要用丝织品制成的“瞑目”(“覆面”)和“掩”(“裹首”)来包裹死者的头脸部位。而在考古发掘中,丝织物做的覆面不见了,但所缀的玉片却依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现在考古发掘中所能够见到的缀玉面罩。春秋战国晚期,玉覆面和玉衣并存,在一些上层贵族墓葬中已使用玉衣。汉代玉瞑目已发展到了极致,开始向“玉塞九窍”和玉衣迈进了。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也是殓葬玉发展的鼎盛时期。 二、晋侯墓中玉覆面的概况 晋侯墓地是西周早期晋国王侯贵族墓地,是20世纪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1992年至1994年,考古界对此共进行了五次发掘,发现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令人惊奇的是这19座墓中有多座墓都出土有玉覆面,有些墓葬中只有玉覆面 谈西周晋侯墓地墓葬中的玉覆面及其作用 文/白丽君 玉覆面是由多件小玉石器缝缀在丝麻织物上,而后覆盖在死者脸部的一种葬玉形式。西周晋侯墓地中出土的玉覆面是西周考古发掘中较早发现的。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发掘的大墓中几乎都有玉覆面。晋侯墓中的玉覆面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在世的人们期望死者像玉一样永存于世。 传统与创新 DOI:10.16129/https://www.360docs.net/doc/d75083559.html,ki.mysds.2014.01.045

环评流程完整版山西省

环评程序: 1、报项目 建设单位取得立项文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向县、市、省三级环保局报项目,经同意后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委托、提供资料 确定环评单位后,签订委托书及技术咨询合同,付首期款,向环评单位提供项目立项文件、可研(含工艺流程图、厂区平面布置图)、原有、在建及现有工程环评、原有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在线监测数据资料、厂址周围基本情况等。协助环评单位进行现场踏勘。 3、收集、购买污染气象观测资料 建设单位向专业气象部门收集、购买标准格式的近20年高、低空气象资料、近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4、监测方案审查: 环评单位根据立项文件、可研、现场踏勘等资料,编制环评监测方案,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共同请专家对监测方案进行审查,通过后修改,确定环评的现状监测内容。 5、委托监测: 建设单位委托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环评的现状监测: 环评单位提交监测方案---监测站计算费用---签订监测合同---付款---接监测人员下现场(连续7天24小时监测)---接送监测样---结束送回太原---催监测报告---提交环评单位。 6、污染物总量申请、环评标准的申请(监测方案阶段同时开展): 建设单位向县、市、省三级保护局逐级提交扩建工程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环评标准的申请,逐级得到批复后最终附在报告书内。 7、公众参与调查 项目委托一周内建设单位要在附近村庄等张贴告示、召开公众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公众参与调查,环评中后期再进行一次。 8、网上公示 在项目报审前,建设单位须在山西省环境保护网上进行项目公示。 9、报告书报审: 环评单位编制完成报告书后,建设单位向省环保厅申请审查,环保厅开发处审核无误后,出受理单,建设单位持单报送山西省环境技术评估中心,中心审阅无误后受理,建设单位下委托、付评估费,评估中心确定会议审查时间。 10、报告书审查: 评估中心确定会议时间、地点,建设单位给专家送报告书、接县、市两级环保局相关人员等共同参会进行扩建项目的审查;审查通过后,环评单位根据审查意见进行报告书修改。11、项目报批: 完成环评报告修改本后,建设单位向市环保局、省评估中心报送,并取得上述两处的成文意见,连同修改本、项目审批申请等提交开发处审核,审核无误后,向环保厅政务大厅正式报批。 12、等待批复: 政务大厅受理后,递交开发处,开发处集体审查通过后,敏感项目还须向环保厅项目审批委员会提出申请,上会由6个处室代表共同会审,同意后由开发处出批复,报主管厅长批,主管厅长同意后报厅长批,最后办公室盖章。建设单位领取批复。

山西省环保厅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

山西省环保厅 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严格控制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根据环保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建设项目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等国家和我省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审核与管理。 重金属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条属于环境统计重点工业源调查行业范围内(《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前,建设单位需按本办法规定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厂以及前款规定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由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对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及防治措施提出相应管理要求,暂不纳入总量核定范围。 第四条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与地区或企业

减排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对未完成上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地区或企业,暂停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第二章程序 第五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设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章节,在对建设项目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措施的先进性、资源能源消耗、产排污情况、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客观需求,提出总量指标及替代削减方案,列出详细测算依据等。 第六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单位应在技术评估报告中明确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同时填写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技术评估审核表,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报告附件。 第七条建设单位应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落实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来源。本单位削减量无法满足本办法规定的置换比例要求的,通过排污权交易方式取得。需要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在取得市、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意见后,通过排污权交易机构办理排污权交易。 第八条环境保护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完成后,报请建设项目所在地设区市(或扩权强县试点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及替代削减方案初审意见,并附表二、表三、表四),向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审核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_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田建文宋建忠吉琨璋

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16日/第007版 考古 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田建文宋建忠吉琨璋 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发掘的山西绛县横水M1、M2,(详见本报12月7日一版)M2铜鼎M2:103铭文:“唯五月初吉倗伯肇作宝鼎其用享……其万年永用”,瓿M2:76铬文“倗伯作宝□其万年永用”,以及另一件鼎、盘,是“倗伯”为自己作器;M1鼎、盘、簋、觑上铭文“倗伯乍晕姬宝旅鼎(盘、簋、觑)”,是“倗伯”为夫人作器。M2墓主为倗伯,M1是其夫人之墓,这是一处“倗”国墓地!这一发现,足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晋文化和相关历史。 一 晋国自武公开始,大兴灭国之风,先后吞掉了霍、虢、虞、冀、黎、郇、董、韩、芮、魏、耿、贾、杨、沈、姒、蓐、黄等17个国家,史籍中均能找见线索,如: 霍:《国语?晋语一》:“(献公)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中生将下军,以伐霍。太手遂行,克霍而还”。 虢、虞:《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魄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郇:《水经注疏?卷六?汾水》:“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元年灭荀(郇),以赐大夫原氏也”。 沈、姒、蓐、黄:《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日昧,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洮、汾,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到了晋书公时期,大夫女叔齐就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始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左传》中晋国的部分占了一半,但倗国无稽可考,连地方志中也不曾有记。这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倗”在西周金文中多见,其意有二,一是“朋友”,一是倗伯。属于前者的器有卫鼎、乖伯簋、克盨、室叔簋、杜伯盨、口师父壶、康伯簋等。 横水铜器中的“倗伯”,按照对西周金文通常的读法和理解,“倗”应是地名、国名、姓氏;“伯”有两种解释,一是器主在周王室的爵位,二是在兄弟中的排行。已有全文中,“晋侯”符合前一种解释,“井叔”则是后一种。“倗伯”,属第一种,比较合理。周代封国,实行五等爵禄制,即《礼记?王制》所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那么,横水一带在西周时期,坐落着一个不见于文献的小封国。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置回一件西周铜鼎,有铭为“晋侯令追于倗,体又(有)禽(擒)”。这件器物十有八九出自从晋侯墓地。铭文中的“倗”地,即此。 倗国的发现,迫使我们重新认识西周中期以前晋国的疆域。绛山之南有倗国,倗国之西有董国。《水经注》卷四“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城”条引《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伯乘京,苟人、董伯皆叛”;《左传?文公六年》:“晋改苋于董”。杜解:“河东汾阴县有董亭”;《水经注?涞水》“又西过周阳邑南”条,注“涞水西迳董泽,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苋于董泽,即斯泽也”;《左传?宣公十三年》:“厨武子日:‘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解:“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 晋国疆域在西周中期以前,南过不了绛山,北有霍、杨国,东南有中条山余脉,西有吕梁山,

山西省环境保护重大环境问题约谈规定(试行)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文件错误!未指定 书签。 晋环发错误!未指定书签。[2012错误!未指定书签。]226 错误!未指定书签。号 关于印发《山西省环境保护重大环境问题约谈规定(试行)》的通知错误!未指定书签。 各市环保局,各扩权强县试点县(市)环保局错误!未指定书签。: 为强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重点工业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山西省环境保护重大环境问题约谈规定(试行)》,现印发给大家。 附件:《山西省环境保护重大环境问题约谈规定(试行)》 二〇一二年六月八日

山西省环境保护重大环境问题约谈规定 (试行) 第一条为强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重点工业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重大环境问题约谈是指省环境保护厅约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者重点工业企业负责人(以下简称被约谈人),指出问题、提出要求、逾期追责的谈话行为。 第三条约谈事项范围 1、出现或可能出现重大环境问题、重大环境安全和环境污染隐患; 2、被挂牌督办、限批、限期整改的,或被中央、省级新闻媒介关注、曝光的; 3、流域、区域、危险废物、重金属等各项环保规划或污染减排限期治理计划中的重点治理项目进展缓慢、存在问题突出的; 4、违法建设问题或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等方面问题突出的; 5、发生重大环境纠纷、重大环境信访事项、久拖不决

造成或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6、其他有必要约谈事项发生的。 第四条省环保厅机关各处室、省环保厅各委托执法单位(以下简称约谈人),可根据本单位的职能和管理事项提出约谈申请,经厅领导批准后启动。其约谈申请包括下列内容: 1.被约谈人、约谈事由。 2.约谈地点、时间。 3.约谈人、约谈要求和措施。 第五条被约谈人为重点工业企业的,除其负责人或者分管环保工作的负责人外,环保部门及与事件相关的部门人员也一同参加。 被约谈人为有关职能部门的,部门负责人以及与事件相关的有关单位人员也一同参加。 被约谈人为市(县、市、区)政府的,除其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外,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有关企业的负责人也一并参加。 第六条约谈人员由省环境保护厅主要领导及有关处室或者省环保厅受委托执法单位人员组成。 第七条约谈内容主要包括被约谈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应采取措施。被约谈人应准备书面汇报材料。 第八条约谈人和被约谈人应当遵守下列约谈程序:

晋国遗址文物

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铭文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铭文用笔厚重质朴,笔势遒劲雄伟,形体舒展、挺拔,虽用圆笔,也有其伟岸与雍容之态度。"大克鼎"出土于清末金石学和金石书法鼎盛时代,故其铭文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第四节曲沃晋侯墓地 晋侯墓地位于山西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曲村天马遗址内,位于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曲村村东,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沃晋侯墓地是一处西周早期晋国王侯贵族墓地,也是西周时期晋国的早期晋侯墓地,其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 晋侯墓地现共发现晋侯及夫人墓九组十九座,出土有大量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随葬的玉器种类繁多,装饰华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玉器,除附属车马坑和若干陪葬品尚未清理外,整个墓地已被完整揭露出来。天马-曲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曲沃和翼城两县的交界处,东距翼城县城12公里、西南距侯马城区(新田遗址)30公里。遗址所在为侯马盆地的北部边缘。遗址的分布范围大致在天马、曲村、北赵、三张四个自然村之间,东西约3800米、南北约2800米,总面积约近11平方公里。晋侯墓地即位于上述遗址范围的中部。天马-曲村遗址发现于1962年,翌年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和钻探。自1979年初开始,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天马-曲村遗址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期间发掘了近千座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晋国中小型墓葬及数万平方米的居住址。1986年晋侯墓被盗掘,90年代初盗掘之风日盛。1992年初春,北京大学考古系人员向国家文物局及国务院办公室报告了盗墓情况,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批准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晋侯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自1992年4月至1994年10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5次考古发掘。共清理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8组17座、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2000年,又发掘1组2座墓葬。 晋侯墓地是目前同时期、同规格墓地中保存最完整、排列最清楚、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处。9组19座墓葬,从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延续至春秋初年。 晋侯墓地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2000余件,其中数百件青铜器,几乎涵盖了同期青铜器的全部器类,其中猪尊、兔尊、鼎形方盒、方座筒形器、裸人为足的盉等是十分少见之器。青铜器铭文可以证经补史,晋侯墓地中就有5位晋侯的名号。另一类是大量出土的玉器,由玉覆面、佩玉、葬玉、玩玉等组成。晋侯墓地中还出土有金器、漆器、陶器、骨器、石器等,特别是成组出现的编磬与编钟一起为晋国早期乐器,https://www.360docs.net/doc/d75083559.html,是礼仪之邦的晋国礼乐文明的真实写照。 一号车马坑21*15M,陪葬战马百余匹、战车24辆,是目前所发现全国西周时期最大的,而且是真车真马,比秦始皇兵马俑早606年(公元前812年)。 晋国墓地完整的布局、有序的排列和带铭文铜器的出土,对晋国史、周代历史,社会与

中国古代墓葬的考古学考察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提纲)

目次 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 一、中国最早的墓葬 二、仰韶时代的墓地与埋葬习俗 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 贰、夏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 一、夏代的王陵 二、商代的王陵 三、西周王陵与埋葬制度 四、东周埋葬制度的变化 叁、秦汉时期的墓葬 一、秦汉帝陵与汉代丧葬模式的形成 二、汉代诸侯王墓 三、汉代墓葬的装饰 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 一、魏晋埋葬制度的变化 二、南方六朝墓葬 三、北方十六国北朝墓葬 伍、隋唐五代墓葬 一、唐代帝陵 二、唐代两京地区墓葬 三、五代十国墓葬 陆、宋代墓葬 一、宋代帝陵 二、宋代士庶墓葬 柒、辽金元墓葬 一、辽代墓葬 二、金代墓葬 三、元代墓葬 捌、结语-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特质 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 一、中国最早的墓葬 中国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经出现了“墓葬”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明确的“墓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里均发现了墓葬,并出现了墓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葬,距今5-1.8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墓葬,距今1万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发现了大型的墓地,以河南省贾湖遗址的墓葬为代 表,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 二、仰韶文化的墓地与埋葬习俗(5000BC-2600BC)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文化,在多个较为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里,均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公共墓地。墓地的规模、埋葬的方式、随葬品的多寡反映了仰韶时代的埋葬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 ●仰韶文化墓地的布局方式:西安半坡墓地、临潼姜寨墓地。 ●仰韶文化的埋葬习俗:单人葬、合葬、二次葬、瓮棺葬。 ●仰韶时代不同文化的埋葬习俗: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 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2600BC-1900BC) 龙山文化所代表的时代被称为“龙山时代”,是中国的铜石并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后期可能已经进入中国最早的王朝-夏代。 1、龙山时代埋葬制度的变化 与仰韶时代相比,龙山时代的墓地规模、墓葬等级、随葬品、埋葬习俗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文明的因素。 2、龙山时代的墓葬 ●山西襄汾陶寺墓地: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存,发现了数千座墓葬,有明显 的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墓葬在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相差悬殊,墓 主人可能分别是王、贵族和平民,形成了初步的埋葬等级制度。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地:是长江下游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反山墓地和瑶山墓地可 能是良渚文化最高统治者的墓地,其中规模庞大的祭祀遗址和大量的玉礼器,表明 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早期文明时代。 ●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墓地:是辽河流域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东山嘴遗址和牛河梁 遗址是两处大型宗教性遗址,发现大规模的积石冢和大量的玉礼器。 贰、夏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c21-221BC) 一、夏代的王陵 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的典型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二里头遗址的二号宫殿附近发现了的大墓,被推断为夏代的王陵。

曲沃羊舌晋侯墓地1号墓墓主初论_吉琨璋

中国文物报/2006年/9月/29日/第007版 考古 曲沃羊舌晋侯墓地1号墓墓主初论 兼论北赵晋侯墓地93号墓主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琨璋 2005年夏至2006年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曲沃县羊舌村发掘了羊舌晋侯墓地。下面就已发掘的2座大墓的时代、性质和墓主人等方面与北赵晋侯墓地做以对比并进行讨论。 羊舌晋侯墓地在羊舌村南岭上,这里是一处公墓区和邦墓区相杂的墓地。公墓区靠北,大致东西分布;邦墓区紧靠公墓区南部,由大量的中小型墓葬组成。 北赵晋侯墓地的墓向是北偏东,羊舌晋侯墓地的墓向是北偏西,比较有意思的是,北赵晋侯墓地恰在羊舌晋侯墓地的西北方向,后者正是对着前者,这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能不让人认为二者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事实上,羊舌晋侯墓地M1组墓与北赵晋侯墓地的最后两组墓中的M63、M93不仅墓葬形制相同或相近,而且时代也相近或相连,我们可以认为,羊舌晋侯墓地是北赵晋侯墓地的继续。这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分析二者间的关系以及对羊舌M1墓主人的推断。 从墓葬形制特征、墓葬等级规模、祭祀规模、时代等因素分析,初步认为M1的墓主人是一代晋侯,M2是晋侯的夫人的墓葬,两座墓是夫妇异穴并列合葬墓。结合北赵晋侯墓地多年来的发掘和研究成果,我们认为M1可能是晋国两周之际的一代名君晋文侯。虽然,这样的结论还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但已经有的一些迹象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其一,墓葬规模。羊舌晋侯墓地M1的墓室面积近50平方米,南墓道为斜坡,水平长,北墓道20级台阶,北墓道长15.1。南墓道长26.5,全墓总长近48.3米,积石积炭。M2的规模仅略次于M1。北赵晋侯墓地墓葬形制最大的M93,墓室面积仅30余平方米,北墓道为9级台阶,全长不足35米。这样的规模是北赵晋侯墓地所没有的。 其二,祭祀规模。羊舌晋侯墓地M1、M2的墓室南部和南墓道上及两侧至少发现了227座祭祀坑,用以祭祀的牺牲种属有人、马、牛、羊和狗,祭祀坑之间有多处叠压和打破关系,说明是多次祭祀的结果,反映了祭祀规模宏大和频繁。北赵晋侯墓地的M93仅在南墓道上发现14座祭祀坑。 其三,车马坑。羊舌晋侯墓地M1、2组的东侧。有一座东西向的长方形车马坑,东西长23米,南北宽11.5米,略小于北赵晋侯墓地M8、31组墓的车马坑。 其四,时代。羊舌晋侯墓地的墓葬形制与北赵M64组的M63及M93的墓葬形制相同,特别是墓底积石结构几乎相同,说明时代也应相去不远,M1出土的陶鬲也是两周之际的典型特征。M1的年代应在两周之际。 其五,晋文侯是晋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35年(公元前780~746年),挟辅周平王东迁,有周室再造之功,按常礼,他也应该享受很高级别的葬制,羊舌晋侯墓地M1的葬制也与他的丰功伟绩相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羊舌晋侯墓地M1的墓主人应该是晋文侯。 对羊舌晋侯基地M1墓主人的推定,促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讨论北赵晋侯墓地最后一组墓的墓主问题。 北赵晋侯墓地共发现了9组19座晋侯和夫人的墓葬,时代约从西周早期延续到两周之际,学术界对前8组墓的墓主人歧异不大,唯对最后一组墓的墓主人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

文物201402期--西周柱足簋研究_王宏

西周柱足簋研究王宏(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在商周铜器中,簋的种类纷繁多样,数量众多,是继鼎之后的第二大器类。在西周簋类器中,有一类带有柱足的簋形制特殊,流行时间较短,数量较少,且多为传世品,因而较少受到学界的注意。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与《殷周青铜器通论》[1]中虽有所涉及,但尚不能对其时代进行准确定位。近年来,由于考古工作的大量开展,陆续有一些科学发掘品面世,使研究柱足簋成为可能。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掌握的柱足簋材料的综合分析,探讨西周柱足簋的时代、地域特征、文化属性、产生与消亡的原因,以及其在铜礼器中的地位等。不确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一柱足簋的型式 本文所说的柱足簋,是指流行于西周早中期,在商代以来流行的圈足簋底部附加三条或四条柱足的簋[2]。另外,这一时期还有垂珥延伸触地将簋身承起的一类簋,梁彦民称其为“珥足簋”[3],由于加长的垂珥起到柱足的作用,因此本文也将其归入柱足簋中进行研究。而西周中期以后流行的一种子母口、腹部饰瓦楞纹或直楞纹、圈足下有三小足的圈三足簋,因其产生于西周中期以后周人礼制的成熟时期,文化属性单一,故不列入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据统计,目前所见的西周柱足簋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品约39件(附表一、二)。其中属于西周早期的23件,约占总数的59%;属于西周中期的12件,约占总数的31%;西周晚期虽然还有柱足簋存在,但是数量极少,难以和西周早中期相比。 虽然柱足簋的总体数量在西周簋类器中占据的比重不大,但是其形制多样,变化规律较为明显。依据足部特征,可分为2型。 A型32件。柱足接于簋的圈足部位,将簋身承起。这类簋是西周柱足簋的主要型式,依据器形及纹饰变化特点,可分为3式。 Ⅰ式17件。深腹,矮圈足,圈足部位承接三条或四条长柱足,素面或腹部装饰以兽面纹或鸟纹为主的满花纹饰。以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M1026∶1簋(图一∶1)[4]为代表,属于此式的还有琉璃河燕国墓地M53出土的攸簋(图一∶2)[5]。此式簋的年代在西周成王至昭王时期。 Ⅱ式11件。深腹下垂,矮圈足,圈足下承接三条矮柱足。以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爯簋(图一∶3)[6]为代表,属于此式的还有耀县丁家沟窖藏出土的殷簋[7]。此式簋的年代在西周穆王至恭王前后。 DOI:10.13619/https://www.360docs.net/doc/d75083559.html,11-1532/k.2014.02.005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机动车和噪声环境管理2020年重点工作的通知(2020)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机动车和噪声环境管理2020年重点工作的通知(2020) 各市生态环境局,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机动车和噪声污染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一环,为改善大气环境和声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2020年山西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各项工作,助力打好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现就做好2020年机动车和噪声环境管理重点工作通知如下: 一、全面加强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 (一)严肃查处生产、销售不达标车辆违法行为。在生产、销售环节加强对新生产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生态环境部门指导监督排放检验机构严格开展柴油车注册登记前的排放检验,通过国家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逐车核实环保信息公开情况,进行污染控制装置查验、上线排放检测,确保车辆配置真实性、唯一性和一致性,实现全覆盖。 (二)严肃查处机动车超标排放行为。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模式,并通过国家机动车超标排放数据平台,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实现信息共享。各市要加快在主要物流货运通道和城市主要入口布设排放检测站(点),针对柴油货车等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构建超标柴油车黑名单,将遥感监测(含黑烟抓拍)、路检路查等发现的超标车辆纳入黑名单,实现与公安交管、交通等部门信息共享并动态管理。严厉打击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基本消除柴油车排气口冒黑烟现象。加大对物流园、工业园、货物集散地等车辆集中停放地,以及大型工矿企业、物流货运、长途客运、公交、环卫、邮政、旅游等重点单位入户检查力度,做到检查全覆盖。各市监督抽测柴油车数量需满足国家要求。 (三)严厉打击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等违法行为。2020年各市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按照《山西省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检验服务记分制管理制度(试行)》采取现场随机抽检、排放检测比对、远程监控排查等方式,实现对排放检验机构的年度监管全覆盖,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于为省外登记的车辆开展排放检验比较集中、排放检验合格率异常的排放检验机构,应作为重点对象加强监管。加强对排放检验机构检测数据的监督抽查,对比分析过程数据、视频图像和检测报告,重点核查定期排放检验初检或日常监督抽测发现的超标车、外省(区、市)登记的车辆、运营5年以上的老旧柴油车等。各市对上述重点车辆排放检验数据的年度核查率要达到85%以上。 (四)加快老旧车辆淘汰和高排放车辆深度治理。采取经济补偿、限制使用、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促进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完成国家下达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督促公安交管部门加强路面查处,严查报废车上路违法行为,一经发现一律收缴报废,确保老旧车辆淘汰到位。对于具备深度治理条件的柴油车,鼓励加装或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协同控制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深度治理车辆应安装远程排放监控设备和精准定位系统,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时监控油箱和尿素箱液位变化,以及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情况。 (五)加快建设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利用机动车道路遥感

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2016修订)

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2016修订)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1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6.12.08 【实施日期】2017.03.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四十一号) 《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6年12月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年12月8日 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

(1996年1月19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7月30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 《关于修改〈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 》修正 2016年12月8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建立政府、

考古通论复习提纲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山顶洞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正确) 2,晚期直立人的石器打制方法中,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属于直接打击法,击棒法、压制法属于间接打击法。(正确) 3,仰韶文化因首先于1921年发现于豫西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故也称彩陶文化。(正确) 4,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旧石器就消失了。(错误) 5,河南舞阳贾湖墓地出土了二十多支骨笛,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正确)6,大约距今1.2万年开始,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正确) 7,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正确) 8,新石器时代文化诸要素有:农业、家畜饲养业、磨制石器、陶器。(正确) 9,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正确) 10,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典型器物是蛋壳陶高柄杯。(正确) 11,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song)泽文化——良渚文化。(正确) 12,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耜是一种农业生产中的翻土工具,说明在近7000年前的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已经进入耜耕农业阶段。(正确) 13,河姆渡遗址下文化层的房屋是一种靠榫(sun)卯结构组合的干栏式建筑木构建筑,是为了适应低洼潮湿的沼泽地而设计的建筑形式。(正确) 14,夏代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是探讨夏代文化的前提。与夏人活动有关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晋南地区。(正确) 15,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两座宫殿建筑布局特点为:北部有殿堂,殿前有广阔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南面有大门,其平面设计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对于判定二里头遗址为一处都邑遗址具有重要意义。(正确) 16,属于商代的城址有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其中偃师商城时代最早。(正确) 17,商代大型墓葬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正确) 18,西周族葬墓地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种公墓。“公墓”是天子及其同姓的墓地,由冢人负责管理;邦墓是国中庶民的葬地,由墓大夫掌管。西安张家坡墓地属于邦墓。(正确)19,晋侯墓地位于山西临汾地区天马—曲村遗址的中心部位。墓地南北均有一条壕沟,与其他墓地隔离,是一处晋侯及其夫人专用的墓葬区,是一处公墓。(正确) 20,永固陵和万年堂分别是北魏文明太后和孝文帝在平城地区的陵墓。永固陵规模大于万年堂,设有附属寺院建筑思远佛图。(正确) 21,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临漳县和河南安阳县交界处,曹魏邺北城位于漳河之北。东魏邺南城位于漳河以南。北周大象二年,杨坚讨平尉迟迥,焚毁邺城。(正确) 22,曹魏邺北城以一条东西大道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为宫殿、中央官署、园林和皇族居住区,南区为普通居民区,又以中阳门大道为南北中轴线。改变了以前宫殿南北分散的形制和都城的不规整布局,形成了中国都市规划中轴线对称的新模式,给南北朝和隋唐都城规划以重大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有效控制扬尘污染的通知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有效控制扬尘污染的通知 【法规类别】污染防治 【发文字号】晋环发[2006]309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环境保护局 【发布日期】2006.08.23 【实施日期】2006.08.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有效控制扬尘污染的通知 (晋环发[2006]309号) 各市环保局、建设局(建委、规划局、房地局、环卫局)、公安局、交通局: 我省城市颗粒物污染严重,2005年全省11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部分城市超过三级标准。根据对太原市等城市颗粒物源解析的结果分析,扬尘对颗粒物的贡献率达到32%以上,有些地方接近50%,是造成空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蓝天碧水工程目标,根据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就加强扬尘污染控制通知如下: 一、加强生产性扬尘控制 (一)水泥、耐火、铁合金、电石、冶金等易产生粉尘行业各扬尘点必须设置收尘

罩,并配套除尘设施,杜绝生产过程中粉尘无组织排放,除尘器应采取湿式或密闭方式卸灰,减少二次扬尘。 (二)从事矿山开采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治凿岩、铲装、运输等采矿作业中的粉尘污染。 (三)禁止在城市周边从事露天开采等破坏生态环境活动。 二、整治堆放物料的扬尘污染 (一)禁止在城市市区及周边新建营业性煤焦集运站,现有营业性煤焦集运站,没有经过合法审批的,立即关停;虽经合法审批但布局不合理的,2006年底前予以调整、合并,逐步减少市区周边煤焦集运站数量。 (二)新建煤炭、矿石、建筑材料、水泥白灰、生产原料等易产生粉尘的物料堆场,必须采用筒仓、封闭堆场等全封闭方式。现有堆场2006年10月底前完成改造,达到密闭堆存要求。对于确实无法达到密闭要求的露天堆放场地,必须采用防尘网和防尘布覆盖,或设置高于料堆的围挡、挡风屏等;必要时还应同时进行喷淋,避免作业起尘和风蚀起尘。露天堆场的场坪、路面等,采取铺装硬化、定期喷洒抑尘剂或稳定剂等抑尘方式。 (三)集中装卸煤炭、矿石、建筑材料、水泥白灰、生产原料等易产生粉尘的物料,应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减少露天装卸作业。需要进行露天装卸作业时,必须采取洒水或喷淋抑尘剂、稳定剂等抑尘措施。 (四)燃煤电厂贮灰场、选矿企业尾矿库及煤矸石、废渣等易产生扬尘的废弃物堆放场,必须采取防尘、抑尘措施,封场后要进行覆盖,可以在堆场表面种植植物等,通过植物生长来固定,减少风蚀起尘。 (五)供热单位煤堆、渣堆等临时性物料堆放场应采取防尘网或防尘布覆盖,在采暖期结束后1周内要将现场遗留煤、渣清理完毕。

浅析晋侯凤鸟尊的艺术特征

浅析晋侯凤鸟尊的艺术特征 届别 2011届 系别美术系 专业美术学 姓名王静 指导教师谭逸 二〇一一年五月

浅析晋侯凤鸟尊的艺术特征 学生姓名:王静指导老师:谭逸 摘要:鸟尊,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晋侯墓地。本文通过对鸟尊奇特的造型,纹饰的精美进行分析,鸟与象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鸟尊铭“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鸟尊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是山西博物院“镇院之宝”。笔者通过对山西省博物院陈列的鸟尊进行考察、拍照和描述,对其造型进行分析,对纹饰进行分类比较,初步浅析晋侯凤鸟尊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礼器造型纹饰 一、序论 西周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器。在此期间,青铜铸造技术不断发展,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精美的器物传世。铭文是西周青铜器的重要特征,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晋侯凤鸟尊是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青铜器,鸟尊铭“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此器物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在西周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笔者就所考察的鸟尊造型和纹饰进行探究。 1、此器物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000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114号墓,此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与曲沃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地境,翼城天马—曲沃曲村晋侯墓地的发掘,对西周文化和晋国史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晋侯墓葬群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分量最重,青铜礼器组合不仅反映了西周时期宗室制度的一些共性,也表现出晋国青铜文化的鲜明个性。 山西简称为“晋”,是源于两周时代强盛一时的晋国。大约距今3000年前,周文王将自己的同胞弟弟叔虞封到了此地。1000年后,司马迁将这段历史衍化成“桐.阮叶封弟”的美丽传说载人《史记》1。伴随着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的重大发现,古老的晋国源头向世人走来。 古籍《史记·晋世家》2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为、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这就是后人所谓的“桐叶封弟”,也称“叔虞封唐”。据考证,这件国宝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鸟尊见证了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开辟鸿蒙、初露霸气的辉煌功业。鸟,尤其是猛禽形象,是晋国的图腾崇拜,而象,则体现了一种王权和力量,象征着晋国国君的尊贵。西周青铜鸟尊精美绝伦的纹饰上,折射出晋国开国大典上,祭祀场面的隆重与华贵。 1《史记》 2《史记·晋世家》

山西省环保厅绩效考核办法

山西省环保厅绩效考核办法 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考核管理工作,推动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确保政令畅通和年度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组部、人事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决定》,结合我厅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绩效考核的范围、对象、原则 本办法所指绩效考核,是指建立以体现科学发展要求和岗位职责管理的绩效为核心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重点体现工作实绩)。通过考核实施和考核结果运用,健立正确的导向机制、客观的评价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作为对被考核对象管理、监督、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考核的范围和对象,为厅机关处级(含处级)以下公务员以及厅属事业单位的班子成员。 绩效考核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民主公开的原则;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标准和程序进行。 二、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围绕省委、省政府、环保部以及有关上级部门和单位交办的重点工作,推进和落实相关工作情况; (二)围绕厅党组中心工作和交办事项,推进和落实相关工作情况; (三)围绕岗位职责、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工作和突发性、紧急性任务,推进和落实相关工作情况; (四)思想政治表现、工作作风和勤政廉政情况; (五)被考核人受到奖惩、服务对象投诉、群众反映情况。 三、绩效考核的评鉴和等次标准 绩效考核采取定期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考核作为年终考核的基本基础。 (一)定期考核的评鉴。 定期考核采取每周、每月、每半年的周期依此进行,主要考核晋环发[2010]10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厅机关政务督查工作的通知》中督查事项反馈通报制度的建立情况和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二)年终考核的等次标准 年终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事业单位班子成员的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优秀:业绩突出,熟悉业务;工作积极主动,质量较高;办事规范,作风务实;服务热情,群众反映好;纪律性强,清正廉洁。(参考分值:85 -100分) 称职(合格):业绩明显,比较熟悉业务;工作比较主动,质量符合要求;服务态度好,群众比较满意;办事较为规范,遵守纪律。(参考分值:70-84分)

试论晋侯墓地出土戈及其功能演变

试论晋侯墓地出土戈及其功能演变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级博物馆班刘晓禾320100921001 【摘要】对于山西晋侯墓地的发掘截止目前已有七次之多,已发表的资料中包括的晋侯及夫人墓共九组十九座。据统计,在这十九座墓葬中,随葬有大量戈状器物(不单指青铜戈,兼及玉石制)。依据相对年代的差异,其戈状物的材质也经历了青铜、铜石相参或纯石制等两个阶段的变化。本文从晋侯墓地出土材料的相关同统计出发,分析“戈”在随葬品中形制及材质的变化,得出了在前期墓葬中,戈是作为实战工具和武力象征而存在,后期随材质和加工方式的转变,其功能也逐步的与社会主流“礼玉”观念相结合,向以装饰为主导功能演化。 【关键字】戈;晋侯墓地;青铜器;玉石;功能演变 晋侯墓地的起止年代,“大体是从西周中期(穆王前后)至春秋初年”1,“从1992年至2001年初进行了7次,共发掘出晋侯及夫人墓9组19座”2。据初步资料统计,10座墓葬出有戈状器。分别是:1992年天马曲村M1;第二次发掘的M6、M92;第三次M31;第四次M63;第五次发掘的M33、M92、M93第六次发掘的M114以及曲沃羊舌的M1。由于晋侯墓地发现文物丰富,涉及范围较广,研究内容较多,而且“晋侯墓地是迄今所见保存状况最好、资料最为系统的一处周代诸侯墓地”3,因此研究论文比较多。尤其对于墓葬年代和墓主的研究更为丰富。在第六次发掘简报中,工作组提出了最新的晋侯墓地墓葬相对年代数据。以下对出土璜组佩的墓葬相对年代做一说明。 第五次发掘简报中,提出晋侯墓地的相对年代序列为:“M9、M13~M6、M7~M32、M33~M91、M92~M1、M2~M8、M31~M62、M63、M64~M93、M102”4。“(曲沃羊舌M1)与北赵晋侯墓地M64组的M63以及M93组的M93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据此我们认为,M1组墓葬的时代约当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5。经第六次发掘修正,工作组认为最新发掘的M113、M114“和先前排在第一位的M9、M13组墓最接近,它们应该是目前晋侯墓地所见最早的两组墓葬”6。结合上述出土戈状器的墓葬代号,我们也可以排列出一个相对的年代序列。即:M114--M92--M33--M6--M92----M8M31--M63--M1--曲沃羊舌M17--M93。综合上述内容,对相关墓葬的具体情况可有下表。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 2李伯谦:《回望曲村——山西晋文化墓地发掘历程》,《中国文化遗产》2012年第4期。 3谢尧亭:《晋侯墓地研究述评》(上),《文物世界》2009年第3期。 4同1。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沃县文物局:《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1期。 6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 年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