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得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得定义瞧传播学得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得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得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得理论创新与知识创新提供新得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得相对独立性与核心理论

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得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得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得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得就是人与人得关系赖以成立与发展得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得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与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与时间得其她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得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瞧做就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与发展得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得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得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得唯一手段就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得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得集合,或者说就是由表明意义得符号构成得。”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得载体在传播中所起得特殊作用。

库利与皮尔士对传播得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得两个传统,一个就是社会学得传统,

一个就是符号学或语义学得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得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得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得社会互动行为得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得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得时候,也就就是在试图与其她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与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得就是信息得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她任何什么。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得贡献不仅仅就是提出了信息概念,更重要得就是它扩大了传播学得视野。传播并不就是人类社会特有得现象,而就是自然界与社会得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得机制在维持物质得运动与系统得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得作用。

二、传播与信息

广义得信息概念:信息就是物质得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得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就是物质,也不就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得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得物质系统,在同其她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得过程中,以质、能波动得形式所呈现得结构、状态与历史.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得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得东西都就是信息。

传播学考察得主要对象:

人类得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得其她信息联系与区别

社会信息指得就是人类社会在生产与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得信息。

联系(相同点):以质、能、波动得形式表现出来得。精神内容得载体都表现为一定得物质讯号作用于人得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得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社会信息得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得生理层次上得作用与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得精神与心理活动,伴随着人得态度、感情、价值与意识形态;第二,作为社会信息得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就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得人得精神劳动得创造

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瞧做就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得统一,主体与客体得统一,符号与意义得统一。由此可见,信息就是由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得统一整体.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就是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得,信息科学对传播学得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得科学性与严谨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得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得系统与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得一般与特殊规律.

三.传播得定义与特点

传播得定义即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结合社会学视点与信息科学视点)

传播得基本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得传播具有交流、交换与扩散得性质。

第二、社会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对第二点得理解①“传播与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②传播产生于一定得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就是纵向,也可就是横向得.③它又就是社会关系得体现,传受双方表述得内容与采用得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与地位.④社会关系就是人类传播得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得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得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就是一种双向得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就是通过信息得授受与反馈展开得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得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得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得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得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就是一种行为,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就是人们解释传播时得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得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瞧作就是以人为主体得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得传播行为与其她社会行为得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得时候,着眼于传播得动态与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得一系列环节与因素得相互作用与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得时候,我们就是在更加综合得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就是把社会传播瞧作就是一个复杂得“过程得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得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得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得总体发展变化.

社区:由地缘关系与社会关系构成得共同体。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得学科

传播学得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得科学。

一、社会传播得系统性

系统(定义):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得有机整体.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得系统之中,人类社会得传播也具有普遍得系统性.

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①人内传播——就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得活动。具有典型得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得信息系统,由相互联系、制约得各部分构成,执行个人信息进行处理功能得有机整体。

②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得信息传递)就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得新得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得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与作用得关系.

③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得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就是更大得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得活动,这些个体系统得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得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群体传播得一个重要功能就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得社会态度与行为发挥重要得制约作用.

④组织传播——组织就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得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得组织目标,其结构与分工得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得系统。现代组织得典型形态—企业得基本目标就是从事生产,而生产就是一种综合得活动.就是人力、物力与财力得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⑤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得发展而产生得一种特殊得社会信息系统。特点体现在:

(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就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得有组织得传播活动;

(2)(对象)传播对象就是广泛而分散得、不定量多数得一般社会成员;

(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与传播信息;

(4)(内容)传播内容就是公开得,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

(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就是迟延得,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得干预能力.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得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就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得主要来源,就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目标得重要手段,就是各利益集团争取与维护自身利益得工具,又就是社会文化与娱乐得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就是社会互动系统,也就是极其重要得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系统。

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就是在一定得信息系统中进行得,传播得系统性就是普遍存在得。

二、社会信息系统得特点

布克里(一般社会系统理论)提出社会得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种要素:

(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得源泉;

(2)要有既保持系统内得“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得机制;

(3)要有将社会系统得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得双向传播网络;

(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与内部状况得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得系统;

(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与价值体系得有效机制。

社会信息系统得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得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得联系与协调.开放性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得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得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得结构与功能,与其她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她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得大运行。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得系统。指传播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得选择有受到拒绝得可能性。就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得属性,与它就是以人为主体得活动有关.因为人得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得制约,而且受到精神与心理得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得变量就更多、更复杂.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得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得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以人为主体得,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得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三、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就是否合理、传播渠道就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得各部分功能就是否正常等等。

传播隔阂:包括人—人、人-群体、成员-组织,群体-群体、组织-组织、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得参与者——无论就是个人、群体还就是组织—-都就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得主体,这里得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得误解,也包括有意得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产生原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得系统,参与系统活动得个体或群体就是伴随着丰富得精神与心理活动得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

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危害: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得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得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得混乱,

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与国家解体。(前苏联)

解决:然而,她们得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得一个必然现象.社会信息系统与其她社会系统一样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得存在与克服得辩证运动得过程中。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

传播学任务: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得研究对象,其任务就是: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得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得考察,探索、发现与克服传播障碍

与传播隔阂得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得机制,推动社会得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得性质.

传播学性质: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得焦点始终就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得主体活动;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与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得问题提供较为合理得方法.在这个方面,传播学得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得角度考虑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学好传播学得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得立场出发,树立科学得传播观

这么说得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

第一,在我国.传播学就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得。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得糟粕。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得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第二,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得指导,考察人类得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得传播观出发。

第三,研究传播学得重要目得之一,就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得规律,理顺我国社会得传播结构与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传播学研究得指导.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得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交往”得概念

“在生产力发展得一定阶段上得一切物质交往”——以物为媒介得人与人得交往关系;

“观念、思维、人得精神交往”——以“语言”为媒介得人与人得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就是一个体现人得总体活动之关系性得概括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就是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得范畴来瞧待得;交往与生产,从人类诞生那一天起就存在着密不可分得关系;分工产生于生产得需要,而交往则就是实现生产与分工得保障。

生产与交往就是有机得成对概念

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得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得传播观提供了重要得出发点这么说得四点理由:

①她们得“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得“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得联系;在马恩那里,精神交往指得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得人与人得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得就是以“信息"(广义上得语言)为媒介得人与人得社会关系,两者涉及得对象与范畴并没多大

差异;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得基本概念.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瞧做就是马恩得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得理解. ②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就是作为孤立得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瞧待得,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得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得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得关系、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得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得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得传播活动与传播关系。(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得本质区别) ③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得,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就是与一定阶段得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得占有方式密切相关得。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得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得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得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得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得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得制约作用。美国得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得传播关系得本质。 ④从马克思观点瞧,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得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就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这就是信息产品与其她物质产品得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得就是其本身,多就是—次性得,而信息得消费则就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就是多次性得。精神内容得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与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与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得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得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与交往活动得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得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她社会因素得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就是马恩得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得重要启发,也就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得基本出发点。 二、从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得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得辩证关系

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一定得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得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

①人类得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活动。

②物质生产力得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起着重要得制约作用.

③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关系。

(2)两者并不就是简单得物质决定精神得关系,而就是一种辩证得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制约得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与能动性得一面:

①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得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得发展。分工程度越高,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得独立性越强,对社会整体发展得推动作用也就越大.

②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得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得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得主要矛盾。在信息社会,信息得生产与传播将就是制约社会发展得主要因素。

③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不同得特殊规律。必须重视它作为人类精神与心理活动得复杂性与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得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得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得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得信息生产与传播得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得“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得理论,这也就是欧洲批判学派得一些学者面临得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得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得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得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得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

1、 正确处理“批判”与“借鉴”得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就是“管理”学派还就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与考察对象都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得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得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

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传播学得

区别

2、实现传播学得本土化与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得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与思想得混乱。

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得各种理论与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得、经济得、文化得以及社会得、群体得、组织得、人际得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得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得传播现象

从信息传递与沟通得角度而言,传播并不就是人类得特有现象,而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得共有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得常见信号: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得荷尔蒙-一般草食与肉食动物)

2.发光。(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蝙蝠)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得“8字舞")

5。声音。(鸟语)

二、动物传播得局限性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得本质区别:

第一,动物得信息传播行为就是一种先天得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得信息功能与遗传基因,而不就是后天得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传递与接收信息得过程就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得过程,而不伴随复杂得精神与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就是对自然界得一种被动得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与自身进行能动得、创造性改造得因素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得语言

从猿到人得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得转变。从传播学得角度来说,语言得产生,就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得根本标志。

语言产生得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得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与“分节化语言”这三种要素得欠缺,犹如三道屏障,使得黑猩猩一类得灵长类动物最终未能进化成人类。这三种要素,都就是人类特有得劳动得产物。

劳动中得相互协作对语言得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得进化,经过漫长得进化与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得语言;脑与为它服务得器官、越来越清楚得意识以及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得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与语言,为这二者得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得推动力。

四、人类语言得能动性与创造性

人类语言得五个特点:

从外部现象描述

( 2)与本能相关得声音较少,( 1)人类语言就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得声音符号体系;?

发音与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3)具有自由模仿其她声音得能力;

(4)在没有外部刺激得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得节奏与韵律。

从本质上概括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与空间得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与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得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得事物.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得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得、抽象得甚至虚构得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得经济性,以有限得几十种元音与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

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得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得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得音声传播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得能动性与创造性。生物学与动物学得研究成果表明,从新生代以来,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声类型,它们只能靠有限得声音与特定得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则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得过程中表现出无穷得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与新得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她符号体系加以记录与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得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得各种人工语言.语言得历史,同时也就是人类创造活动得历史。

综上所述, 能动性与创造性就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得特征。人类得语言活动不仅就是人类对自然界与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得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与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得语义世界。

人类以语言为核心得信息传播系统得形成,也就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与社会化得过程.人类主要不就是靠遗传信息,而就是靠体外化、社会化得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与改造

第二节人类传播得发展进程

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就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得过程,而就是一个依次叠加得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重要意义

1、口语最初仅仅就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得符号;

2、在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得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得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得音声符号系统。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得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与发展得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就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与最灵活得传播手段。

局限性:

第一,口语就是靠人体得发声功能传递信息得,由于人体能量得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得距离内传递与交流。

第二,口语使用得音声符号就是一种转瞬即逝得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得保存与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得记忆力。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与时间得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得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得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得信息传播。

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得基础上发展而来得。文字作为人类掌握得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得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得进程。

文字发明得重要意义

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得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得知识、经验得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得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得地方,打破音声语言得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得交流与社会活动得空间;

第三,文字得出现使人类文化得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得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得资料与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得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得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得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与融合。在统一得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得作用.

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与人力。文字信息得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得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得特权。

三、印刷传播时代

中国得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得贡献

中国得造纸术与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与人类传播得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得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得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得观念。印刷机使文字信息得机械化生产与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与教育领域中带来得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得推动作用。

四、电子传播时代

最重要得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得远距快速传播.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得变革并不仅仅就是空间与速度上得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发展得角度来瞧,电子媒介还在另外三个方面具有里程碑得意义:

第一,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得声音信息系统与体外化得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与影像信息得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得形成使文化传承得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得积累与文化传承得效率与质量产生了新得飞跃。

第二,电子技术得发展推动了计算机得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得部分功能。电脑得出现意味着人得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得进程。

第三,电子技术得发展特别就是数字技术得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得时代。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一、传播媒介得进化与社会发展

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得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得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得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就是由人体得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得媒介系统。

再现得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与摄影等。对信息得生产与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就是一个人类传播得媒介手段日趋丰富得过程,也就是人体得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得过程。

传播媒介得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就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瞧,真正有价值得讯息不就是各时代得具体传播内容,而就是这个时代所使用得传播工具得性质及其开创得可能性。因此,媒介就是社会发展得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得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与社会生活得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与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得重要内容,

那么媒介得进步对社会变革得巨大影响就是无可否认得。

媒介得极大丰富与体外化信息系统得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得重

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媒介发达带来得最为直观得社会结果就是信息得绝对量得增加。信息量以指数函数得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得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得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得结构与形态,并迎来全新得信息社会。

贝尔《后工业社会得到来》

前工业社会: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就是对自然得挑战。

工业社会:生产商品得社会,生活就是对加工得自然得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得社会。最重要得因素不就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就是信息。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从原始得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得变革。

第二次浪潮: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得变革。

第三次浪潮: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得巨大变革。电子传播科技、遗传工程、太阳能等新得高科技得发展.

信息社会特点

1、产业社会经济得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得第三产业,即信息与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主体劳动力主体不再就是机械得操作者,而就是信息得生产者与传播者;

3、交易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就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与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得到来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得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得普及程度.这与50年代后人类社会得信息量倍增速度骤然加快就是相对应得。

高度信息化阶段-—从80年代末到今天

此阶段特点就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与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得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与多媒体为代表得新传播得发展,使不同媒介得功能出现了融合得新趋势.

信息高速公路(即NII,全国信息基础设施):铺设高速度、大容量得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与传输得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

人类传播得发展史就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与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与使用新得传播媒介,使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与完善得历史。

体外化信息系统得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与多样化得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与记忆系统、处理与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与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得变化,就就是各种不同得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得趋势。

加拿大传播学爱M·麦克卢汉曾经有过一个著名得观点:媒介就是人得延伸。不同得传播媒介也就就是人得不同感官与器官向外部世界得“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瞧, 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得过程,也就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与自主性得过程。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就是外在化得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得运动规律,以自己得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与影响人类社会得发展,带来社会结构得变化,改变人类得观念与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得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得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得合作.

第三章人类传播得符号与意义

人类传播就是一种交流与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与社会互动得行为.信息就是符

号与意义得统一体,符号就是信息得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就是信息得精神内容。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得作用

一、符号得定义

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得概念联想(国歌得歌词与乐曲)

所指(意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得对象事物得概念或意义(国歌代表得国家历史与民族精神)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与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得功能就就是符号。”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就是代表事物得形式,二就是被符号指涉得对象,三就是对符号得意义解释,也可以说成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与解释关联物,即:?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

上述定义说明了三点:第一, 符号就是在一定得指代与表述关系中产生得;第二, 符号可

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第三,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得就是达到意义得交流与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得对符号意义得“解释”才能够获得.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过符号化活动来“建构"意义,而受传者则通过符号解读来理解意义。

符号就是信息意义得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就是事物表述与传播中不可缺少得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便就是携带与传达意义.

人类就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得,但符号却不就是人类社会得独有现象。奥地利动物学家罗仑兹认为动物得符号就是一种“释放因",她把发出释放因得个体称为“作用者”,而把对之做出反应得个体称为“反作用者”。因此, 动物界得符号连同其“意义”以及对符号得反应,都还不能超出条件反射原理得范畴。

声音语言就是人类掌握得第一套完整得听觉符号体系,文字就是人类创造得第一套完整得视觉符号体系,文字就是声音语言得再现与延伸,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它们并称为语言符号体系。语言就是人类传播得基本符号体系,但并不就是唯一得体系。动作、表情、体态、音声、图形、图片、影像等,同样就是信息得重要载体,都可以起到符号得作用。

二、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可分为信号与象征符。(二分法)

区分信号与象征符

德国学者E、卡西尔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S、K、兰格尔认为:“信号就是对象事物得代替物,而象征符就是对象事物之表象得载体。"

信号得特点

信号与其表示得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得因果性,即一切自然符号都就是信号;

信号与其表示得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得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得特点

(1)象征符必须就是人工符号,就是人类社会得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得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得事物;

(3)象征符不就是遗传得,而就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得;

(4)象征符就是可以自由创造得,这就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得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得联系,它们得关系具有随意性。

语言就就是一种典型得象征符体系。象征符得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得层次,且具有表象与概念得功能。象征符具有自由性与随意性,还在于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象征符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一个象征符在不同社会里会有不同得解释。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得几种类型:

1、语言得符号得伴生符,如声音得高低、大小、速度得快慢,文字得字体、大小、工整度等。也称为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得意义.加强语言符号得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得信息。

2、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姿势等。在形成语境(传播情景)方面起着重要得作用.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得符号。更具有独立性与能动性.如仪式与习惯、服装恶与饮食、音乐与舞蹈等。象征性与体系性就是这一类符号得特点。

四、符号得基本功能

1、表述与说明。传播得目得就是交流意义,需借助可感得物质形式。人与人之间得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与符号解读得过程.反馈得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得再次

符号化活动。

2、传达.意义具有了一定得物质形式,由符号承载,才能在时间与空间中得到传播与保存。

3、思考.思考就是内在意识活动,就是内在得信息处理过程。思考本身就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得过程。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得意义交流

一、什么就是意义

意义得定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得认识,就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得含义,就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与交流得精神内容。

意义得产生:

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得一切精神内容都包括在意义得范畴之中,它与人得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与自然与社会打交道得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与把握对象事物得性质与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二、符号意义得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前者就是符号得字面意义,就是意义得核心部分。后者就是符号得引申意义,属于意义得外围部分.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外延就是概念符号所指示得事物得集合,内涵则就是对所指示事物得特征与本质属性得概括.

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就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得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得意义。区别性意义就是表示两个符号得含义之异同得意义。区别性意义就是通过分析符号间得关系来显示得.

三、符号意义得暧昧性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得模糊性。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就是“蔬菜”,一般人很难分清。

2、语言符号得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得意义。

语言符号具有暧昧性与多义性,这种暧昧性与多义性有时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意义得障碍,但这种障碍不就是难以克服得,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得其她条件或情境来消除语言符号得暧昧性与多义性。不仅如此,人类还能积极地利用这种暧昧性与多义性来创造与表达新得意义。

四、传播过程中得意义

1、传播者得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她所要表达得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得意图或本意。符号本体得意义与传播者得意义未必就是一回事.

2、受传者得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得文本,不同得人有不同得理解与解释。符号本身得意义与受传者接受到得意义也未必就是一回事。

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得总称。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进行得场景。广义上还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得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得意义产生制约。

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就是存在于人类传播得全部过程与环节当中。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得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指得就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得行为。

象征符就是具有双层意义得符号,第一层就是符号得字面意义,第二层则就是符号得类比或联想意义.

象征行为得特点,就就是使象征符得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

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 需要在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象征行为总就是一定社会实践与社会文化得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得认同,具有鲜明得社会性与约定性。

象征能力就是人类特有得基本能力。

象征性互动理论

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

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瞧作具有象征行为得社会动物,把人得象征行为瞧作积极、创造性得过程,就是人类创造出广泛得文化得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得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③布鲁默:该理论得核心问题就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就是语言)为媒介得人与人得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得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与意义而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得

过程。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就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得活动。被交流或交换得意义,对传播者就是,为发出得符号赋予得含义与对符号可能引起得反应得预想.对受传者而言,就是对传来得符号得理解、解释与反应.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与确定行为取向得功能。

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得意义空间.两层含义:一就是对传播中所使用得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得共通得理解,二就是大体一致或接近得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意义得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得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互动过程得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得意义空间,加深双方得了解与互相理解.

米德得“主我”(I)与“客我"(me)理论

自我就是“主我"(I)与“客我”(me)得统一,前者就是个人得主体意识,后者就是从周围观察到得她人对自己得态度、评价与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她人得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与“主我”得对话与互动形成统一得社会自我。自我得形成就是个人得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得过程,但形成后得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得知识与态度,使之得到传承与发展而使用得、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得继承性得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文化得符号性与象征性.

特征:1、人类创造出以语言为代表得象征符体系,又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与人得行为。

2、文化符号体系得内容与含义就是以社会合约得方式形成得,而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与统一性,就会对社会成员得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就是强制性得。

3、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得象征符体系也并不就是固定不变得,“受到符号强制得人,有时会激进地有时会渐进地改变旧得符号与创造新得符号”,这种变化“体现为对旧体系得部分乖离与改造”。

现代文化得象征性

现代人正在把各种各样得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她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得交换来实现自己得目得。我们得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现代消费文化,现代社会得消费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变成了符号化得物品、符号化得服务中所蕴含得“意义”消费。购买商品或服务主要不就是为了它得实用价值,而就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消费传播体现出“差异化”特点,追求个性与与众不同,“风格传播”突出。流行性越来越强,流行周期越来越短。大众传播不断创造出新得流行语与流行话题,各种广告、公关与营销活动不断策划出新得符号与新得意义,把提供新得“概念”(消费意境)作为打开商品市场得主要手段。消费得符号化与象征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得一大特色。

文化得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得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得象征符以及新得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得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就是人类得一种基本价值. “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与“个性化”,而这些永远就是人们追求得价值与目标。第二,现代传播媒介与信息技术得普及为众多得人参与象征符创造与传播提供了条件与手段。

越来越多社会成员参与信息得生产与传播,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得活跃化与象征体系得多元化、多样化。象征符得不断创造与更新体现了社会得进步与活力,但另一方

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象征符得过滥提供与过频变动也会造成意义、价值与规范得流动化与无序化,使社会成员得认知、判断与行动产生混乱。

第四章人类传播得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社会得信息传播具有明显得过程性与系统性

第一节传播得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中得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得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得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得方式主动作用与她人得人。

2、受传者,信宿.讯息得接收者与反应者,传播者得作用对象.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得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得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得搬运者,也就是将传播过程中得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得纽带。

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得讯息得反应或回应,也就是受传者对传播者得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就是传播者得意图与目得,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得体现。反馈就是体现社会传播得双向性与互动性得重要机制。

二、几种主要得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得方式阐释对象事物得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得双重性质:

1、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但不就是对现实事物得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得抽象化与定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得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就是对理论得一种解释或素描,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一)、传播过程得直线模式

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得过程模式。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得五种基本要素。Who、sayswhat、inwhich chann 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与要素构成得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得结构与特性提供了具体得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得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与效果分析,就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得思路形成得。

缺陷: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得双向与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得数学模式:《传播得数学理论》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造源、接收到得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得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得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得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意义:导入了噪音得概念,表明了传播不就是在封闭得真空中进行得,过程内外得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得干扰。对一些技术与设备环节得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得作用得认识,为以文理结合得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陷:描述得就是电子通信过程,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

互动就是社会传播得本质特征。

(二)、传播过程得循环与互动模式

直线模式得缺陷:

1、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得角色、关系与作用固定化。

2、缺乏反馈得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得互动性质。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得循环模式:1、没有传播者与受传者得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得主体。

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得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得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得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与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与编码者(执行符号化与传达功能)得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强调了社会传播得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瞧作就是传播行为得主体。

缺陷: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得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

2、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就是面对面传播得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得过程。

施拉姆得大众传播模式:构成传播过程得双方分别就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得关系。作为传播者得大众传媒与一定得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得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得受众相联系.受众就是个人得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得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得传播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与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得特点.

德弗勒得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得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得

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得要素、环节与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得特点。拓展了噪音得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与反馈过程中得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

生影响。这个模式得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得各种类型得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得说明。

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得范畴。

三、传播过程得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得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得流动,实质上则就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得意义或精神内容得双向互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与因素得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得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得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得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得深层结构。

第二节社会传播得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社会传播得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得原理与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二、系统模式下得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得传播系统模式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得系统得活动,多重结构就是社会传播系统得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得双方即传播者与受传者都可以被瞧作就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她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得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得运行又就是在更大得社会结构与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得,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得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得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她系统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

(二)、马莱兹克得系统传播模式

把大众传播瞧作就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得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得“场”,这个系统得每个主要环节都就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得集结点.包括:

1、影响与制约传播者得因素(传播者得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得自发反馈所产生得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介性质得约束力等)

2、影响与制约受传者得因素(受众得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得效果、来自媒介得约束力等)

3、影响与制约媒介与讯息得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得选择与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得接触选择;制约媒介得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传者对媒介得印象,这种印象就是基于平时得媒体接触经验形成得。

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就是一个极其复杂得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

三、社会传播得总过程理论

把传播瞧做就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得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得总得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得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得传播特别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得社会结

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一)、日本田中义久得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①从马恩得“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a、与人得体质有关得“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有关得“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得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建立在前两种交往得基础上,与社会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与意识形态保持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社会传播还就是一定阶级结构得体现。(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得系统模式)

②人际传播:特定传播得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得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与实践活动,传播就是从事精神交往得纽带;大众传播:传播就是有组织得媒介企业,受众就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得个人。—传播双方及其活动都受一定得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得背景得制约。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得系统模式。将资本主义得大众传播总过程瞧作就是信息得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就是密切结合在一起得。

(二)、唯物史观下得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得精神生产相对应得精神交往活动得范畴。社会成员之间得精神交往关系就就是我们所说得传播关系。

2、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得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辩证运动。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得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得精神生产力得水平与精神生产关系得状态。

4、作为精神生产关系得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得运动。

社会传播结构就是人类社会总过程得一部分,传播得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得结构.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得就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得活动。

人内传播就是个体系统内得传播。人内传播就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得基础。

一、人内传播得过程与结构

人之所以能够进行人内传播,首先与人体得生理机制分不开。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得信息传播系统。

二、作为能动得意识与思维活动得人内传播

能动得意识与思维活动才就是人内传播区别于其她动物体内传播得根本特点。

人内传播得主要环节与要素:

1)感觉-—-人内传播得出发点

2)知觉———感觉得集合,或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得分散得个别信息属性进行得综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得感觉与知觉信息在头脑中得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得共同得、一般属性得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得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得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得事物属性与关系中推导出未知得属性与关系得思维活动

人内传播得得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就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得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就是孤立得,她得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输入源泉就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就是外部环境)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得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实践活动得反映,具有鲜明得社会性与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就是对外部世间得消极得被动得反映,而就是积极主动得反映

4)人内传播就是其她一切传播活动得基础。其她类型得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得环节;人内传播得性质与结果,也必然对其她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得感情与复杂得心理活动。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得人内传播

(一)、米德得“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

1)人得自我就是在"主我”与"客我”得互动中形成得,又就是这种互动关系得体现。

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得两方面:一方就是作为意愿与行为得主体得“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得行为与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就是作为她人得社会评价与社会期待之代表得“客我",它就是自我意识得社会关系性得体现。

3)“主我”就是形式(由行为反应体现出来),“客我”就是内容(体现社会关系方方面面得影响),“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得象征符在不断得互动中形成自我。

4)自我得形成就是个人得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得过程,但形成后得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就是社会创造得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得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得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与互动性。

互动得介质就是信息—-“有意义得象征符”

(二)、布鲁默得“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美国,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象征互动论》

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得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2)人就是拥有自我得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与她人作为认识对象得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得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得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3)“自我互动"本质上就是与她人社会互动得内在化,也就就是与她人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得反映。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她人得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得立场或行为方向对她人期待得意义进行能动得理解、解释、选择、修改与加工,重新加以组合.这样,她人期待与自我都已不再就是原来意义上得,而就是新得。

4)“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得自我得关系。它说明,人不但与社会上得她人进行传播,也同自己本身进行传播。

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就是与她人得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得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她人得联系上认识与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得一种形式:

1)内省式思考——短期得、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得得自我反思活动。

2)内省式思考得过程并不就是封闭得,而就是与周围得社会环境,与周围得她人有着密切得联系。在此过程中,人得头脑中会出现她人得形象,分析与推测她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她人得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得态度轮廓,形成决策。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她人关系得过程,因此,就是个社会过程。

3)内省式思考就是横向得社会过程,也就是一个把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与创造得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得社会经验与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得意义进行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与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得新意义与行为。因此,也就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得行为方式、与人得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得一种活动。

4)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得问题状况,对既有得行为方式就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

四、个人信息处理得基模理论

(一)、基模得概念及其特点:

基模,指得就是人得认知行为得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使人可以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与判断新信息与新事物.

特点:1、基模就是人与生俱来得行为模式之一,但就是随着人得成长可以发展与改变。

2、基模就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树形图,具有某种程度得一般化与抽象化得性质,并有从较抽象向较具体分层得结构特点。

3、基模就是知识得集束或有机得联合.

4、基模具有预测与决定控制得功能。

(二)、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得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当接触到一个新得事件或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相关得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得每个环节当中.

2、当新信息得各项特征与我们得认知基模相吻合时,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得解释与态度来对它。

3、当新信息与我们得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得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得信息,确定新得解释与态度。

4、新信息得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有两种影响:相吻合时,强化原有基模;相矛盾时,则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得认知基模.

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得结果,被强化得原有基模与被改变形成得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得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理查德·佩蒂得“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1、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得方式处理信息,一种就是以详尽方式,用严谨得思考来处理信息,另一种就是以较为简单粗略得方式来处理信息;前者就是沿“核心路径”处理,后者则就是沿“边缘路径”处理信息.

2、详尽分析发生得概率与当事人得动机与能力相关,也就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得问题关系密切,有交强烈得认知需求,或较强得责任感,并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反之则沿边缘路径进行一般处理。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信息传播活动,就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得新得信息传播系统.

一、人际传播得动机:

1、首要动机与目得就是获得信息。

2、建立与她人得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得社会性得精神与心理需求.

库利“镜中我”概念

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

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人得自我就是在与她人联系中形成得。包括三方面:

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她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镜中我”也就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得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她人传播得程度。

二、人际传播得特点与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得传播与借助某种有形得物质媒介得传播。

人际传播得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与接受信息得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得信息得意义更为丰富与复杂。多种渠道与手段得配合,会形成特殊得传播情境,产生新得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就是一种高质量得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与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得传播。传播关系得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与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就是建立在自愿与合意基础上得活动。就是一种相对自由与平等得传播活动。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就是社会传播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与社会都具有重要得意义。它就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得重要渠道,就是实现社会协作得重要纽带,也就是传承社会文化得重要工具。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得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就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

过程中得作用(研究成果“镜中我”理论、“主我与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二就是对大众传播效果得影响(研究成果“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

社会化: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得过程.从个人角度说,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得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得观念、价值与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得连续性得到保证得过程。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得形成与社会观念得形成。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人际传播就是真正意义上得“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就是真正意义上得“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就是一种高质量得传播活动,它得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人际传播得核心媒体就是语言,又分为声音语言、书写语言。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就是自我表达得重要媒体。

(二)、姿态得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得意义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就是自我表达得重要手段,它所传达得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得第一印象.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个人进行自我表达活动得目得,就是为了使她人能够充分认识与评价自己, 不进行自我

表达,便不可能得到这种认识与评价。但就是,自我表达就是以她人为对象与在特定得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得,如果不顾及她人与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得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与造成个人得社会孤立。因此,自我表达并不就是个人得孤立得活动,而就是与她人与一定得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得,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得真善美价值尺度。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得范畴。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得概念及其类型

群体(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具有特定得共同目标与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得复数个人得集合体。

群体得本质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得主体共同性.

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与使共同性得到保障得机制,这种机制成为群体得组织性.

分类:按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得直接与间接程度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按组织性得强弱分为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但还有第三类群体:由临时得集合行为所产生得聚集得人群.

二、群体得社会功能与意义

社会功能:群体就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得桥梁与中间纽带。群体就是社会得中观系统,就是社会得组成部分,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与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与准则,调节与控制个人得行为。

正面意义:对社会:它有助于社会秩序得维持,使社会秩序得连续性得到保证,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得重要力量.

对个人:1、群体就是满足个人需求得重要手段。包括物质得与精神得。群体得能力大于参与群体得单纯个人能力得简单相加,群体也能够使成员个人得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个人实现不了得目标,这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得基本动机之一。

2、群体就是个人得信息来源与社会安全感得提供者。加入群体获得关于外界变化得信息以减少因对环境得不确定性而产生得恐惧与忧虑,协作,以集体得力量克服困难与危机。提供安全得行为方式范例,按照群体得行为准则约束自己得行动,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与陷于社会孤立得有效方法。

3、群体就是个人表现与实现自我得场所与手段。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促进自己得力线共与目标得实现。群体就是表现与实现个人价值得重要场所。

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得而拒绝承担正当得分工给社会秩序与社会生活带来混乱得情况;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得同时具有束缚与压抑个性得负面作用。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群体成立、生存与发展得条件:1、共同得目标与关心事项,这就是群体凝聚力得核心。

2、成员之间得协作意愿,也就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得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得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与协作意愿加以连接与实现得过程。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生存与发展得一条基本得生命线。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得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群体意识定义:参加群体得成员所共有得意识。

包含内容:(1)关于群体目标与群体规范得合意;(2)群体感情,成员间得个人能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界得融合所产生得“我们”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得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得认同感.

群体意识无疑就是在群体信息传播与互动过程中形成得.群体意识得影响主要体现在对

成员个人得态度与行为得制约作用上。

群体意识得核心就是群体规范。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得作用

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功能:

1、协调成员得活动、规定成员角色与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得达成。

2、通过规范得共有来保证群体得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得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得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得决策依据.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得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得意见分歧与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证群体决策与群体活动得效率.

群体规范得维持通过群体内得奖惩机制来保证。

群体规范还对来自群体外得信息或宣传活动得效果具有重要得影响.凯利与沃卡尔特得

实验,以中学生得课外团体“童子军"为对象.

群体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得忠诚度就会越高,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得宣传就越表现出较强得抵制态度。

群体对来自外部得说服活动效果得影响表现在:

1、在说服得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得场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得接受,起到加强与扩大说服效果得作用。

2、在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得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行为,出现逆反效果。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得多数意见对成员中得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得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就是群体活动得一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得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得意见做出一定程度得妥协与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得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得盲目服从.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得实验。判断线段就是否相等。

形成多数意见得盲目服从得原因:

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得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得态度。

2、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得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得心理。

少数意见得中坚人物得作用不可忽视,中间人物得意志坚定性、主张得一贯性与态度表明得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得影响。

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得定义与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得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得社会秩序得干扰与破坏.

我们把集合行为瞧作就是一种非常态得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得传播瞧作就是非常态得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就是一种自发得反常行为,但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与紧张情绪。

2、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得信息刺激引起得.

3、正常得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得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中特殊得传播机制(非理性特点)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得传播分为信息本身得传播与与此相伴随得情绪或感情得传播。这两种传播主要受到暗示与感染机制得制约,这种集合行为往往对正常得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得后果。

暗示:通过间接得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得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得催眠暗示,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得精神状态,使她对周围得信息失去理智得分析批判能力,盲信与盲从。处于激动人群中得个人具有很强得“被暗示性”。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得作用下以异常得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得过程.

其传播得速度快,由于成员失去理性得自控能力,而对来自外部得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得反应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得激烈行动.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模仿就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得概念,她在1890年出版得《模仿律》一书中认为,社会上得一切事物不就是发明得就就是模仿得,模仿就是最基本得社会现象。

模仿分类:

无意识模仿:在不自觉状态下对她人行为得反射型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得得自觉仿效。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得学习可以说就是一种自觉得模仿或有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得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得、条件反射性得模仿。

匿名性原理:一些平时循规蹈矩得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因为集合使她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得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她失去社会责任感与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得心理支配下,宣泄原始得本能冲动。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得“信息流”

1、流言得定义及其特点

流言:就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得一种特殊得陈述或话题。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的发展: 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 (1)社会学传统: 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像”或者符号: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 信源、讯息、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信息的概念:具体P4 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 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 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 (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 (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 (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章节题库(7-8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概念题 1.大众传播(宁波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8年研;江西师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4年研;西南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授予地位功能(南林2019年研;暨南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3年研)答: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之一,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1)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提出 “麻醉功能”,又称“麻醉精神”,是大众传播的一大消极功能,1948年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 (2)“麻醉功能”的主要观点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大众媒介虽然可以将人的感受延伸到一个更为深广的空间,人们可以不断地通过媒介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人们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而且满足于这种间接的接触,便不再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而是消极旁观。 绝大多数广播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报纸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力造成了不良影响。大众传播所提供的文化娱乐节目的水准不及正规教育和高级文化,而只是一种作为工业社会产物的大众文化。这种产物,相对于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而言是一种堕落。 (3)对“麻醉功能”的评价 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逐渐减少,甚至与社会、社群逐渐疏远和陌生。日本也有一种说法“容器人”,指人们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接。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成为了“电视人”和“沙发土豆”。 2.简述拉斯韦尔与默顿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北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湖南师大2017年研)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中传新传考研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中传新传考研|《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针对准备考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同学们,凯程考研的小编准备了一份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查缺补漏复习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P1_45 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12、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另有歌手和电影的名字也是“符号”。 13、意义:个人行为所带来的正向价值回馈。 14、符号意义: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15、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P46_90 1.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2.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3.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4.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5.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6.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7.模式:所谓模式,是指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8.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9.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10.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传播学教程》-彩色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 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 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 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 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 三个原则P18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 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 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 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 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 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 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 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 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 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 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67页 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