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案(两课时)

梅岭三章教案(两课时)
梅岭三章教案(两课时)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这三首诗,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学习作者写诗的意境,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章构思技巧,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

应有涯(ying)(ya)遍种(zhong)即为家(wei)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简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马前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

难创业的征战途程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此生不见革命胜利,

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

魂,继续战斗。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

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解放的革命精神。

作战,以胜利报告慰死者。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

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诗词中的生字词

(二)继续讲新课: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2、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

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

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是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前服悬东门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

“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3、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4、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如:捷报飞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 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全文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

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第一章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一和二。

2 、默写这三首诗。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梅岭三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借代与借喻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背景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 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争雄。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板书:(3)解读第三章: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梅岭三章学案

北苏镇中七年级语文学案编辑:何翠联高会玲 梅岭三章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教学重点 自学指导: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教学流程: 自主学习: 1.朗读这三首诗 2.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合作探究: 一、解读第一章: 1、分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2、李清照《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思考: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种精神? 3、提问: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二、解读第二章。 1、小组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思考: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3、思考: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解读第三章。 1、思考并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语文教案 《梅岭三章》

2*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留下的除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陈毅元帅当年在梅岭写下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72年于北京逝世。1977

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伏. (fú) 丛莽.(mǎng ) 旋. (xuán) 旌.旗(jīng ) 阎. 罗(yán) 国门悬.(xuán) 诸. 君(zhū) 捷.报(jié) 血雨腥. 风(xīnɡ) 旋????? (xuán )旋即(xuàn )旋风 台????? (tái )台风(tāi )台州 (2)词语释义 旋:不久、随即。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给每首诗起一个小标题。 答案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梅岭三章》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梅岭三章》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省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也立有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优秀教案.pdf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 2 梅岭三章课时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陈毅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革命、勇于献身的凛然正气。体裁上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游击战争的艰难不是很了解,所以背景的渗透很重要。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在九年级上学期中有所了解,第一课中也是教学重点,本节课继续拓展加深。 四、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诵读诗歌,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理解诗歌中多种意象的含义。 3. 体会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意象,赏析修辞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学习方法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下面我们将进行诗歌《梅岭三章》的学习,这是陈毅的一组现代诗,我们用一课时完成学习。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作者陈毅元帅,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在赣粤边梅岭开展革命斗争的传奇经历令人难忘。他不仅身经百战,而且写诗甚多,郭沫若先生称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他的诗歌留世的尚有300多首,其中《梅岭三章》尤其感人肺腑,广为流传。 三、写作背景 这组诗歌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陈毅在大庾岭遇险受伤,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他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敌人的围捕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陈毅担心不能脱险,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写下了《梅岭三章》,留在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准备慷慨赴死。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梅岭三章》正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这组诗,创作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中的艰难时刻,见证了一段异常艰苦的峥嵘岁月。 四、文题解读 首先我们来解读文题: 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三章,三首。 题目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也表明了《梅岭三章》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 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五、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识记字词:我们先来识记一下本课的字词,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来朗读:丛莽(mǎng)、旌旗(jīng)、阎罗(yán)、诸君(zhū)、 血雨腥风(xuè xīng) 这些字词,你读准了吗? (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意象的含义、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情感。重点是: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题解: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大庾岭(图片) 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郭沫若 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

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 (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 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 丛莽:树丛草莽。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

2梅岭三章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5.再读课文,说说三首诗有什么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梅岭三章》教案2篇

《梅岭三章》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07-01-14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 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 5. 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梅岭三章》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梅岭三章学法指导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准确背诵并默写 学习重点:2、3 学习难点: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 学习小序和第一首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 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 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 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 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 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 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作者介绍: 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释题: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三章,三首。《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自主学习:根据课下注释自行学习小序和第一首。 合作探究:小组内根据课下注释共同翻译小序及第一首诗歌。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句子写在下面。 1、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2、第一首第一句有何作用? 3、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招”“斩”用得好在哪里?

5、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自测: 1、本诗的作者是,字仲弘,省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 “,”。 2、《梅岭三章》的“章”意思是________,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______和______.从___________(原文)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_______________(原文)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 3、默写小序及第一首诗,并把译文写在下面。 学法指导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 梅岭三章教案与教学反思

2 梅岭三章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5.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字卡,指名学生朗读:伏旋旌悬 2.熟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

二、导入新课 ——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说明] 如有条件可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该环节的目的一在激趣,二在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为学好本课做准备。 三、课文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这三首诗,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学习作者写诗的意境,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章构思技巧,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 应有涯(ying)(ya)遍种(zhong)即为家(wei)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

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简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题解: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大庾岭(图片) 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 (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 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 丛莽:树丛草莽。莽,密生的草。虑:估计,担心。 得:能。得诗:作诗。旋:不久。 第一章: 意如何:想什么。泉台:阴间。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阎罗:借指反动势力 第二章: 南国:南方烽烟:战争,战火正:恰好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君,对人的尊称 “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第三章: 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应有涯: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典故:取义成仁 1. 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语文 -梅岭三章

语文-梅岭三章 导读:本文是关于语文-梅岭三章,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

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2. 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1 .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3.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背景资料。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导言: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光辉史册,令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仁人志士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吧! (二)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担任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2. 文题解读 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三章,三首。题目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也表明了《梅岭三章》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3.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此时他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三、合作探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 梅岭三章教案与教学反思

2 梅岭三章师院附中李忠海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5.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字卡,指名学生朗读:伏旋旌悬

2.熟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 二、导入新课 ——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说明] 如有条件可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该环节的目的一在激趣,二在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为学好本课做准备。 三、课文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初中语文_梅岭三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完,感受颇大. 一是教学思路清晰严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节课在设计上表现出一种结构上的建筑之美。整堂课层次清晰,结构严密,推进自然。从介绍背景、疏通文意,到赏析精妙词句、理解作者的远大志趣,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没有浮光掠影的分析,也没有流于形式的表演,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是问题与情境创设巧妙,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走进文本,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三是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拓宽了师生对话的空间。既有老师的范读,帮助学生感受陈毅的血战到底的决心,又有学生的自由读,通过分析精妙词句,达到对诗歌的解读,还有小组的辩论、探究,越辩越明,最后我语我文的范例,升华课堂。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最让人遗憾的就在于设计时一味追求环节的“巧妙”,过分强化了学生“学”的作用,有些内容并非学生自己自学就能会的。 学生的阅历及阅读的经验限制了我们农村的孩子,视野的狭窄,并不是自主学习就能完全解决的,该讲的应该大讲特讲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全

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熟读梅岭诗文,力求成诵能吟。 2.体会豪迈情怀,铸成浩然正气。 3.品味精妙词语,陶冶睿智文心。 一、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 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分析 1.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2课 梅岭三章 教案

2梅岭三章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重点 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背景资料。 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文意。 1课时 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光辉史册,令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仁人志士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吧!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担任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梅岭三章 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太原市XX学校初中语文导学设计 梅岭三章 预习课时 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由三首诗组成一个整体,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它们写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写下来,“留衣底”以防不测的。诗中抒发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诗章运用了绝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记易通。诗歌意象非常丰富,且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引传说和典故,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真挚。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关注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和豪壮的情怀。 自学清单 1、作者介绍及背景资料 ①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岭遇上险情,便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这三首诗创作于特殊背景下,各有侧重,又彼此照应,浑然一体。 ②陈毅(1901-1972)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③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郭沫若评价陈毅) 2、字音字形 丛莽.( ) 旋.( ) 旌.旗( ) 阎.罗( ) 捷.报( ) 血雨腥.风( ) 3、本首诗小序有什么作用? 4、这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学贵有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