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_景普秋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_景普秋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_景普秋

=文章编号>1002-1329(2003) 06-0030-06

景普秋张复明

=摘要>从城乡一体化思想渊源、概念争论与界定入手,先简要叙述了国外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接着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重点集中于3个方面: (1)系统研究)))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2)领域研究)))城乡一体化研究涉及城乡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主要有经济、人口、生态、空间、基础设施等;(3)区域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实践。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协调LAT EST DEVELOPMENT IN STUDIES ON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 ION

JING Puqiu,ZHANG Fum ing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study in foreig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 ion is mentioned w ith the re view of the Chinese case covering thre e fields:complex of economical society;te ndency of urban and rural deve lopment and regional resea rch and practice1

KEYWORDS: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urban and rural links;urban and rural merging;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 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2B F29111=文献标识码>A

1城乡一体化的提出、质疑与定

城乡一体化思想,早在上个

世纪已经存在。我国在改革开放

后,尤其是在1980年代末期,由

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

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

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111城乡一体化思想渊源

站在不同的学术立场,城乡

一体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不同的

问题。马恩列斯毛主要是站在无

产阶级立场,瞄准的是共产主义

目标。他们认为,在人类发展历

史的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

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

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1,也

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o,逐步地

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

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

化发展。马克思在提出共产主义

社会理论时,其中的一条重要内

容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

一体化。毛泽东也多次谈到,消

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

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

站在城市规划的立场,霍华

德?于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0

(Ga rde n City)的设想,即城市占

地1/6,永久绿地和农业用地占

5/6,他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

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

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0/城市

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

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

新的文明。0他倡导的是一种社会

改革思想,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

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

构形态,这种思想影响了英国

(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

协会)、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

时、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

家,田园城市运动一度成为世界

性的运动。

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站在

城市发展的立场指出:/城与乡,

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

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

起,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

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

工环境更重要0。芒福德推崇亨利

#赖特的主张,即通过分散权利来

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0、形成

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

现有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

/区域统一体0的发展引向到许多

平衡的社区里,这就有可能使区

域整体发展,不仅可以重建城乡

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

民在任一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

市生活之益处,同时,可以避免

特大城市的困扰。

112城乡一体化的质疑

在中国科学院递交的国情研

究第一号(5生存与发展61989)

与第三号(5城市与乡村61994)

报告中提到:传统农业、农村与

现代工业、城市之间的二元经济

结构矛盾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

矛盾之一,并且我国的二元结构

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带

来城市化滞后、现代化受阻和农

村贫困化等多种危害;传统发展

战略与体制是引起城乡分割的症

结所在。在这种背景下,城乡一

体化被我国许多学者用来作为消

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农

村共同发展,尤其是提高农民收

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

2003年第27卷第6期30

途径,不少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当成为改善我国传统城乡关系格局的战略抉择,甚至应该把发展重点向农村倾斜,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冲突。

有一些学者反对在我国现阶段提倡城乡一体化。王圣学有两个论据,一是按照马恩提出的城乡关系三阶段论:城乡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城乡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城乡一体(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因而城乡一体化的提法超越了现阶段的城乡关系准则;而且他认为,城乡一体化道路与城市化道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发展道路,因而城乡一体化理论不能作为调整我国城乡关系的指导思想。?周加来也认为城乡发展的历史大致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演变: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很明显,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我国不加限制地提出城乡一体化设想是不切实际的。?也有的学者把城乡一体化称作/新乌托邦0,认为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本质就只能是平衡增长,而平衡增长依赖于国家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其实质是建立垄断,消除竞争,所以在目前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à

其实这些争论是源于对城乡一体化的两种理解及部分误解。城乡一体化有两种含义(郝寿义、安虎森),其差别在于一种是将它作为实践中指导工作的方针,一种则将它视为发展的目标。第一种含义严格地说,应是/市郊一体化0,即一座城市与它所辖的郊区,在行政区划内对城乡经济进行统一社会发展规划,克服城乡分割对立的局面,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第二种含义是指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是城乡关系协调的标志和归宿,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可见城乡一体化既是一种发展目标,也是一种发展过程,只有树立了城乡一体发展的指导思想,才可能引导城乡走向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城

乡一体化是把城市和乡村放在统

一的大系统中,进行生产要素的

重新配置,达到最优以提高经济

运行效率,其间并不排除城市化

的进展,/实行城乡一体化并非否

定人口城市化或乡村城市化。事

实上它是以城乡融为一体的方式

去改良、协调、发展这两种城市

化的方式0(邓丽君),所以认为

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道路相违背

有失偏颇。

113城乡一体化的界定

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

等各个方面,因此其概念对于不

同的学科在理解上也略有不同程

度的偏重。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

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

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

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

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

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

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

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

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

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

村融为一体á。经济学界则从经济

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

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

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

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

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

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

佳的经济效益 l v。有的学者仅讨论

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

/城乡工业一体化0 l w。规划学者是

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

统一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

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物质与精

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l x生态、环

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

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

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

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

发展。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联系、城

乡融合、城乡协调等提法在意义

上比较接近,在研究内容上相互

交织。城乡联系研究内容涉及城

乡关系的方方面面,是城乡一体

化的前提,城乡一体化是其中的

一个分支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的

提出是因为城乡关系方面出现一

些失衡,它可能存在于城乡关系

的任何一个方面 l y,是贯穿城乡一

体化过程当中的一条主线,只有

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产要素自

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才能逐步消

除城乡差别。城乡融合是城市与

乡村之间产业和人口高强度、高

频率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和

非农业活动的混合,是产业的多

元化,导致城乡差别的淡化。 l z可

见城乡融合与城乡一体化在研究

内容上与含义上最为接近。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城乡之

中存在三种关系:城乡隔绝,城

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

这三种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

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着,

从世界发展趋势看,无论发达国

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向城乡

融合逼近的趋势,虽然在具体的

动力结构与融合特征上存在较大

的差别。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0现象,

已开始扭转工业革命以来人口逐

渐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l{,代之而起

的是城市人口向农村的回流,城

市工业也开始向着有空间潜力和

劳动力资源潜力的农村转移。在

1980年代后期,西方学者在工业

地理学中用到的一个术语(urban/

rural c ompo siti on l|)即是指本世纪

后半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

业中心从原来的大都市中心向较

小的聚落或者尚未工业化的乡村

地区迁移,形成了一些城市活动

和乡村活动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发达国家的学者把它称为/逆城

市化0,我国有的学者把它称为

/城乡一体化0 l}。在发展中国家城

乡之间的对立引起学者们对城乡

之间的各种关系与想象的研究。

211D esa kota理论模式

195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

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心城

市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在城市

边缘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城乡交接

312003年第27卷6期

地带;同时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使过去独立发展的城市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而且沿城市之间的交通通道形成了新的发展走廊,这些区域具有特殊的既非城市,也非农村的空间形态,但又同时表现出城乡两方面的特点,因此被学者称之为/灰色区域0或者/被扩展的都市区0。1980年代中期加拿大学者麦吉(T G Mc gee )针对这种新型空

间结构提出了De sa kota l

~(在印尼

语中,de sa 是村庄,kota 是城市)的定义,它们一般出现在人口密集的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处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带,借助于城乡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带动

了劳动密集的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实现了居民职业活动和生活方式不同程度的转变。麦吉的De sa kota 模式的提出是向传统西方国家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单一城市化模式提出的挑战,对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双向交流的论述,为亚洲许多国家的城市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D esa kota 理论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它主要是麦吉对亚洲一些国家的实地调查进行总结得出的,在分类、特征和动力机制上,还存在局限性。

212 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发展中国家在乡城转换(Ru -ra -l Urda n Tra nsiti on )过程中存在不同方式,麦克#道格拉斯(Mike Dougla ss)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城市极化效应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但相伴随的是农村的老龄化、区域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贫困;而采取城乡一体化(Rura -l Urba n Inte gra -ti on)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共同增长。这种设想是一种内生的经济发展战略设想,目的是通过建立网络构架克服城乡分离,激活区域经济,给小城镇和乡村带来共同的利益。斯卡利特#爱泼斯坦(T Sca rlett Epstein)与戴维#杰泽夫(Da vid Je zeph)从第三世

界国家的发展背景入手,认为它们大多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采取/城市偏向0

(Ur -ba n bi as)的政策,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其结果城市基础设施趋于紧张,城市贫民窟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等城市病出现,所以他们提出一个三维城乡合作模型,包括乡村增长区域(Rural gro w th are a s)、乡村增长中心(Rura l grow c enter s)、城市中心(Urba n c en -ters),通过城乡之间的合作可以解决乡村与城市共同的贫困问题。毕雪纳#南达#巴拉查亚(Bhi shna Nanda Bajra cha rya )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进而促进乡村发展。总的说来大多国外学者把小城镇(Town 或Rura l grow ce nte rs)作为城乡经济增长的连接点,大城市通过产业转移,为小城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大城市问题;同时随着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冲破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0,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前来就业;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以农业为基础的非农产业就会得到发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带来城乡共同发展。

3 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脉络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

出来的 m

u ;它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

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的地位密不可分;城乡边缘区的研究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一块试验田。311 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

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我国苏南地区在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当时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发展背景:乡镇工业发展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间的科技、文化、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在缩小;实行/市管县0的行政管理体制。1984年5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6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0上海、天津、江苏、辽宁等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地区开始了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1990年前后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向城乡边缘区推进。城乡边缘区兼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地域的特征,是中国独特的地域类型,构成城市、乡村、城乡边缘区三元地域结构类型。这一时期对城

乡边缘区的概念、特性 m v 、类型 m

w 、空间演变机制

m x 等进行了探讨。邵继华 m y 在/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

化的发展历程0中提到,从1986年起,北京郊区是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1990年代中后期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讨论城乡一体化目标、战略、特征、发展方向,动力机制与实现条件,阻碍因素与具体措施等等。在研究内容上趋向于具体化与系统化,即不再笼统来谈城乡一体化,而是从某一个领域入手来研究城乡一体化,或者是研究某一专题,总之城乡一体化在我国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研究内容趋于完善、丰富,理论趋于系统、成熟。

312 乡村城市化、小城镇、乡镇企业与城乡一体化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创举,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在1980年代后期在我国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我国二元工业化模式、三元经济发展格局;它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启动了我

2003年第27卷第6期

32

普秋 张复明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国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模式)))乡村城市化。在此过程中,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较好,乡村城市化规模和速度较快,已经出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典范与其他地区仿效的楷模。正因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乡村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城镇是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乡镇企业是城乡一体化的中坚。但是有些学者对乡村城市化和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等提法有所质疑。王海霞 m z分析了一哄而起的乡村城市化伴生的严重后果:耕地锐减、环境恶化等,而小城镇进一步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规模问题(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低)、功能问题。对小城镇的发展也存在很多反对意见,小城镇的数量扩张使土地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粗放式利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同时由于规模的局限,第三产业的发展终将是一句空话。理论上所讲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可以刺激国内需求增长,但从实践上看小城镇建设对通过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来有效拉动国内市场复苏的结论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m{小城镇究竟如何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还需要探讨。乡镇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它的小规模与分散布局、环境污染与较低技术含量等都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费孝通教授提出小城镇、乡镇企业与区域中心发展相结合,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乡镇企业及小城镇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全国一盘棋发展网络。 m|

4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重点

411系统研究

系统研究主要是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研究它的目标、战略、特征、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杨培峰提出城乡一体化是/自然)空间)人类0系统,满足人的需求与追求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两大目标,在这个目标前提下,通过城乡经济职能变迁,城乡空间结构

完善,城乡一体化研究、规划、

管理,形成自然)空间)人类良

性循环系统。但这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邓丽君提出,城乡一体化

有六大特征,一是长期性,即城

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战略,不可

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二是整体性,

即兼顾城市与乡村的协调、统一

与均衡;三是地域性,即城乡一

体化的载体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一

个有限度的辐射区域;四是互动

性,即城乡互动;五是双向性,

即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存;六是

广泛性,即涉及城乡不同发展阶

段上的各方面的不同内容。对于

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既存在发展障

碍,也有发展的动力。从阻力来

看主要是制度上的,如城乡居民

存在的两种身份制,城乡经济关

系的不等价交换,土地制度的约

束等。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应

该为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的流动

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为此就必

须加大城乡一体化相关制度创新,

包括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农

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户

籍制度创新,改革原有的城乡分

割的管理体制等等。 m}总之政策和

市场机制的引导形成城乡一体化

的直接推动力(李同升等),具体

来说,包括乡村城市化;农业产

业化、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发展

与乡村工业化;城市郊区化等。

杨荣南把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分为

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内部动力

主要来自于乡村城市化与城市现

代化,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改革

开放的政策与外资的引进。

李同升等在文章/城乡一体

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0

中简单提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

的判别指标,如工农业劳动生产

率比值,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城

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差异,乡村社

会经济和产业构成等。杨荣南建

立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基

本框架,包括城乡经济融合度、

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

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城乡生态

环境融合度五个方面,共35个具

体指标来测度城乡一体化水平。

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从不同的方

面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而要从总体上观察城乡一体化的

实现程度,就必须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实际得分,根

据指标体系用公式逐层按数学平

均法求值,最后可求得城乡一体

化水平值。

412领域研究

城乡一体化研究涉及城乡经

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目前涉猎的

研究领域主要有经济、人口、生

态、空间、基础设施等。城乡经

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

础,通过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

相互渗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融

合经济,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

市场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

化等。城乡工业一体化作为城乡

经济一体化或者城乡产业一体化

的主体部分,有学者把它单列出

来研究,如李同升,孙自铎等 m~。

有学者专门研究城乡一体化当中

的劳动力市场,杜肯堂 n u等在文章

中指出,农村劳动力向市场转移

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

化进程大大加快,但由于过去旧

体制下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

市劳动用工制度等障碍因素的存

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

建立,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目前

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胡思祺 n v

论证了发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

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并提出四

个建议,包括建立城乡劳动力就

业平等竞争的机制,建立城乡统

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建立

统一的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

城乡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车生泉从景观生态入手,认为景

观生态学与城乡一体化过程联系

较为密切的有: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的空间格局,景观中廓道效

应三个方面。 n w所谓景观的多样性,

是指城市与乡村的融合要维持一

定丰富的景观类型与景观格局,

以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

人文地理特点;景观空间格局要

注意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把农

业绿地、林业用地、环保绿地、

游憩绿地等统一到城乡生态绿地

332003年第27卷6期

空间中来;城乡廓道系统是连接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通道,是实现人类活动以及生物、非生物运动的关键所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即是保证城市和乡村之间为实现交融发展,必须具备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和通讯手段,保证城乡生产活动联系的密切性、城乡居民远距离就业以及乡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的便利性。在珠江三角洲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如魏清泉通过研究发现珠江三角洲城镇之间,城镇与乡村型聚落间均由不同容量的现代化交通设施和便利快捷的现代化通讯设施连接在一起。乔治

(Ge orge C S Lin n

x )指出,交通发

展已经促成扩展型都市区域的形成。

413 区域研究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实践,在我国大城市周边地区与东南沿海一带发展较好,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典型。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存在问题、政策措施、发展趋向等方面。李克华对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模式、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六个一体0的战略选择,重点解决/五个不

足0,采取/六条措施0的对策 n y 。此外,对北京 n z 、上海 n {、济南 n |、苏州 n }、宝鸡、珠海 n ~、天津 o u 、长江地区 o v 等均有不同角度的研

究。5 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研究总的来说理论上还不成熟,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与理论模式,研究工作还在摸索当中。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其研究重点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的趋势是城市向乡村的产业与居住转移,所以在研究中更注重空间环境的城乡融合设计;在/过度0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是如何阻止乡村向城市的移民,如何通过乡村内生型发展,建立以小城镇和乡村为节点,以交通通讯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缓解乡村剩余劳动力对大城市的压力,促

进小城镇的繁荣与农民受益的提高。我国的发展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重点是要通过城乡一体化解决小城镇与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问题。

注释(Not e s)

1这个/城乡融合0的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的: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

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第224页)。

o列宁在5关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工作6中提出了/电气化将把城乡连接起来,在电气化这个现代高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工业生产,就能清除城乡建设的悬殊现象0的观点。

?/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0(5斯大林选集6下卷,第558页)。

?矣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 ].商务印书馆,2000.

?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王圣学.关于/城乡一体化0的几点看法[J].探讨与争鸣,1996(5).?周加来.城市化#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J ].中国农村经济,2001(5).

à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乡空间关系的系统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á钟逖.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结构和功能[J].社科信息,1989(12).

l u 孙自铎.城乡一体化新析[J].经济地理,1989(1).

l v 范浩清.发挥本地优势,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J ].咨询与决策,1990

(9).

l w 李同轩.城乡工业一体化发展的构思与实践[J].城市问题,1987(5).

l x h tt p ://www.hc gy.

com.

cn/yxl w /

w5.htm

l y 周叔莲,郭克莎.地区城乡经济关系研究的内容和特点[J].经济学家,1994(2).

l z 魏清泉.城乡融合)))城市化的特殊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1997(4).

l {黄序.法国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及启迪[J].城市问题,1997(5).

l |朱智文,张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发展途径[J].开发研究,1995(5).

l }K ceb le D.Progres s rep ort of i nd us t ri al

geography.Progres s i n Human Geogra -p hy,1979,3:425-433.

l ~[1]M cgee T G.U rd ani sas ior Kotade -s asi ?Th e Emergenc e of N e w Region s of Ec on omic Interac t i on in Asia.Honol ulu :EW CEAPI.WP-87-8.

[2]M c gee

T G.Th e Emergence of Desak ota Re -gion s in Asi a:Expan din g a Hyp ot h esi s.In :N

Gin sbu rged.

The

Extend ed M e t rop olis :Se t tlement t rans ition i n As -i

a.

Honolu lu:

U ni ve rsi t y

of

Hawaii

Pres s,1991.

m u 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J].社会学研究,1988(5).

m v 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 ].地理学报,1993(4).

m w 张锷.城市边缘区开发活动特征及其类型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1(5).

m x 涂人猛.城市边缘区)))它的概念、空间演变机制和发展模式[J].1991(4).

m y 邵继华.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J].北京党史研究,1997(5).

m z 王海霞.慎提乡村城市化[J].城市研究,2000(4).

m {许成安,王昊,杨青.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兼评/广义小城镇0为主的城市化理论[J].江淮论坛,2001(3).

m |费孝通.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m }赖扬恩.城乡一体化道路研究[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12).

m ~孙自铎.论工业化道路的新取向:城乡一体化[J].经济体制改革,1994(4).

n u 杜肯堂,李大光.论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 ].经济体制改革,1997(4).

n v 胡思祺.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2003年第27卷第6期

34

普秋 张复明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动力市场[J ].当代财经,1995

(1).

n w 车生泉.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3). n x G e orge C S Li n.

Transp ortat i on

an d

M e t rop oli t an De vel opme nt in Chin a c s Pearl River Del t a:t h e Expe rien ce of Pa -n yu [J].Hab it at Inc.1999,23:240-270.

n y 李克华.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的若干问题[J].南方经济,1998(3).

n z 黄序,崔文.北京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C].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

n {吴永兴.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探讨[J ].经济地理,1997(1).

n |王存兴.关于加快推进济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3).

n }马丁,陈祖卫.苏州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J].江苏经济探讨,1999(3).

n ~唐曦文,彭治权.珠海市城乡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5).

o u 包永江,编.天津市、郊经济发展一体化研究[J].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o v 龚琪.长江中游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分析与展望[J].长江论坛,1997(2).

招聘启事

佛山)))/历史名镇、改革先锋0,她得区位之优势,借开放之先机,在3813164km 2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GDP 总量的1/90,全国税收的1160,其经济总量近20年来一直稳居广东省前三位。为进一步发挥佛山在区域中的作用,成为广东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002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原佛山市代管的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四市撤市设区。

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城市规划、道路交通、给排水、风景园林、建筑学等专业的设计人员。招聘基本条件:硕士研究生学历或本科学历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国家重点院校的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者。

我国技术装备完善、工作条件优越,实行底薪加奖金的分配制度,待遇优厚。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履历寄至我院,经考核择优录用。

通信地址:佛山市大福路40号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办公室邮 编:528000

咨询电话:(0757)3993036 3991005联系人:冯萍 温卫华传

真:(0757)3993451

E -mail:fsghkc@https://www.360docs.net/doc/d816072878.htm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

题[J].城市规划,1997(5).2 薛德升,

陈文娟,

侯启章.有关

/乡村城市化0和/城乡一体化0等几个概念的辨析[J].城市问题,1998(1).

3 邓丽君.城乡一体化之我见[J].现

代城市研究,2001(2).

4 李同升,库向阳.城市一体化发展

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5 杨培峰.城乡一体化系统初探[J ].

城市规划汇刊,1999(2).

6 史育龙.Desak ota 模式及其对我国城

乡经济组织方式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1998(5).

7 胡必亮,马昂主.城乡联系理论与

中国的城乡联系[J].经济学家,1993(4).

8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

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4.9 许学强,薛凤旋,阎小培.中国乡

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

10张留记.城乡一体化之路[M ].农

村读物出版社,1989.

11徐荣安.中国城乡融合经济学[M ].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12周叔莲,郭克莎,主编.中国城乡经

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 ].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4M i ke Douglass .

A Regional N etwork Strategy

for

Recip rocal Rura -l U rb an

Link ages :An Age nda for Pol icy Re -s earch wi t h R ef erence t o Ind ones ia [J ].Thi rd Worl d Pla nni ng Review,1998,

20(1).

15M i ke Dou glass .Ru ra -l U rban Integration

and

Regiona l

Economi c

Resi lien ce:

Strategies for the R ura-l Urb an Trans ition in Northeas t Th ail and ,

Jan uary 1999.

Rep ort for the Northea st Demon stration Projec t on Decentra liz at i on of Develop -men t al Pl anni ng:N ESDB/Nor Consu lt.Bangkok,Thai lan.

16T Scarl ett Eps t ei n,David Jez eph.De -vel op men t )))There is Anot h er Way:

A Ru ra -l U rban Partne rsh ip Develop men t Parad igm [J ].

World Deve lopment,

2001,29(8):1443-1454.

17Bhis hna Nand a Bajracharya.Promotin g

Small Town s for Rural Develop ment:A View f rom N e pal [J].Asi a -Pacifi c Pop -u lation Jou rn al,1995,10(2):27-

50.

=作者简介>

景普秋(1970-),女,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现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经济学博士。

张复明(1963-),男,山西省改革与发展中心战略处处长、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2-03-27

35

2003年第27卷6期

普秋 张复明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