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七中届高三下学期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上册

四川成都七中届高三下学期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版)人教版高三上册

成都七中高届零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

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今天看来,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写的传记都记述详细,唯独对墨子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繁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在秦汉之后,墨家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没

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衰落带来的影响。

B.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如能这样,则一切混乱都可消除。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

C.墨家比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因其思想的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1.C2.A3.C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强加因果。B项,《史记》中并无墨子的传记。D项,“没有提出像儒家和道家一样提出过心的理论和学说”错,原文“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

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没有谈影响。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都是”扩大了范围;“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因果倒置,应该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

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

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

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5.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C5.(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

和蔬菜,用来做生意。

(2)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

(3)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

6.以“远山”为题好。①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②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他的质朴。③含蓄而富有诗意。

以“转弯”为题好。①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②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③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错。B项,“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错。D项,“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错。

5.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聪慧”“勤劳”“大方,有主见”的角度概括人物红苗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她很有生意头脑。“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

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先概括红棉的性格特点,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点回答。

6.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分析小说标题的好处,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标题对小说三维(人物、情节、主题)的影响;二是标题本身是否具有审美意义(蕴含丰富的意蕴)。如以“远山”为题,“远山”既是实指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又指一种生活境界,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然温馨的生活姿态;“远山”一词含蓄且极富诗意。而以“转弯”为题,在情节上更契合小说主题,小说中多次出现“转弯”的字眼,它既是道路的转弯,又象征着生活方式和心态的转变,更符合主题,青树和红苗因观念上的转变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

点睛: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42亿人,家长翻倍,要是算上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老师们,被裹挟进“作业”洪流中的成年人,

称得上浩浩荡荡。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乎成为全民痛点,以至于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解决不可的“民生短板”。

面对“痛点”,教育界一直在想办法,比如重庆教育局刚刚出台新政:学校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试点每周无作业日。这些年,教育界隔三差五便会有数瓢凉水泼向沉重的课业负担,却效果不明显,甚至火上浇油。比如:小升初统一考试取消了,名校选拔却偷偷考上奥数、英语了;学校减负了,社会上补课考证热却在飙升,培训班四处“占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学生负担不降反升……原因何在?终点高悬着应试大锤,“谁减负谁倒霉”啊!教师们一边诉苦一边留下如山的作业,家长们一边吐槽一边陪娃爬“山”。令人遗憾的是,亿万家长亿万娃,耗费心力做的这一切,却可能是无用功。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教育者再不转身,再不警醒,就不只是误人子弟那么简单了。

(摘编自《靠什么纾解“作业压力”》)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

材料三: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教育存在课业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的问题。课时多、作业多、课程多、教辅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现象,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实行“减负”政策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作业减少了,心理负担却没有减轻;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指标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老师与家长们不敢轻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等等。我们应该看到,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除了完善“减负”措施,进一步落实“减负”政策之外,负担背后关联的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评价方式,招生考试制度、学习模式、教育公平等等。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需要对这一系列深层次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变革,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更加活泼,得到

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我国中小学课业压力仍繁重》,有改动)

材料四:

芬兰人崇尚“少即是多”的理念。他们认为,学习占用的是儿童生命中比较关键的时期,而这段时期更重要的是激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并开发其创造力。为了弱化同学之间竞争,使中小学生远离压力,芬兰中小学生普遍没有课后作业。即便是高中生,每天作业最多也不会超过30分钟并且没有补课的习惯。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芬兰的中小学生们经常在课后参加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据“国际学生能力测评计划”结果显示,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突出。这与学校在课余时间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所营造的浓厚的阅读氛围密不可分。

大部分日本中小学生在暑假期间需要完成名为“自由研究”的特色作业。它包括手工制作、社会调查、自然观测等。网上有各种各样的网站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自由研究”的题目、如何开展研究,书店里也有各类相关图书和图册出售。秋季开学后,日本中小学会举办“自由研究展”,展示学生自制的大型海报等。在马来西亚,家长也很少让孩子参加补习或者特长班。真正吸引马来西亚中小学生的是参加“制服团体”。“制服团体”包括童子军、少年警察、少年军等等,是马来西亚中小学生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完成技能考核过程中,中小学生们可以扩充自己的急救知识储备,提高野外生存能力、自理能力等。

(摘编自《盘点国外学生如何做作业》)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我国教育界面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不降反升。

B.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几乎成为全民“痛点”,世界各国目前都已制定了相应措施着力解决。

C.要想让中小学生负担真正地减轻,就必须对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变革,而不能片面地进行“减负”。

D.马来西亚的“制服团体”项目是一项令中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它可以让中小学生掌握一些生存技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仅是“技”的掂量,也是“道”的抉择,否则将误人子弟。

B.材料二表明,我国学生每天写作业的时间近三年来虽逐年下降,但仍然远超世界各国日均写作时长,或居世界第一。

C.材料二表明,虽然我国一二三四线城市教育资源失衡,但中小学生写作业的日均时长渐趋一致,作业压力基本相当。

D.课时多、作业多、补课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现象,导致我国中小学生都出现了心理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E.芬兰的学校和社会特别重视阅读,中小学生经常在课后参加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受益很多。

9.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进行中小学生课业减负。

【答案】7.B8.AD

9.①完善“减负”措施,进一步落实“减负”政策。②对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进行改革。③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④合理借鉴国外作业布置方式。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并非“世界各国”都存在的问题。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不仅是‘技’的掂量,也是‘道’的抉择”与原文

不符,原文是“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D项,“导致我国中小学生都出现了心理疾病”以偏概全,原文是“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

9.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进行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上述材料,材料三说“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除了完善“减负”措施,进一步落实“减负”政策之外,负担背后关联的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评价方式,招生考试制度、学习模式、教育公平等等。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需要对这一系列深层次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变革,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更加活泼,得到全面的发展。”材料四主要是介绍了芬兰和日本的教育理念和作业内容,他们的有益的做法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有借鉴作用。对以上的答题区间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

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

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

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小极:困倦、小病。叶:同“协”。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

2021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2019-2020 学年度下期高2021 届零诊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共10 页,22 题。全卷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 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 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要达成现代化的转向,依法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的民法典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置重要。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法治体系的现代化。作为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之一,民法典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 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 另一方面,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体系化的民法典则消弥了单行民事立法之间的疏漏、重复和冲突,充分保护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民事权利,保证了民事司法的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自然也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在民事领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 从社会层面看,民法典全面、准确、系统确认和保护民事权利,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基本准则,自然也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共识,这也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付出,达到国家治理强制约束与规范自律相结合的目标,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强大动力,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科学定位。 世界民事立法史表明,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法治发展的里程碑。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

四川成都七中届高三下学期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上册

四川成都七中届高三下学期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版)人教版高三上册 成都七中高届零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2024届新高三零诊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2024届新高三零诊模拟检 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论在经历“审美的复苏”“体系的探索”“现代性转换”之后,得益于视野逐渐扩大,经验不断充实,正在走进新的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这时出现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弱的理论解释力;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去西方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能进去而不能出来,不能告诉我们“破”了西方之 后要“立”什么,以至于一度迷失目标。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事实被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简言之,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 自觉与现代阐释”。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新事实拓展新眼光,新眼光发现新事实。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当今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譬如,文学创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届新高三零诊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成都七中高2022 届新高三零诊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 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完卷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在历史学家的争辩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争辩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生疏更深刻?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觉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将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将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 我们不时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有很多疑虑冲击着我们的进取心。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生疏,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由于历史已经被相互冲突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所曲解。“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想,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微小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其次,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将来,但是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今日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甚至认为,他们所学习的学科近几十年的转变,超过了此前有历史记载的全部时期。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都有一些新的创造、新的方法或者新的状况迫使人们对行为和观念做全新的调整。更有甚者,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自由的因素,好像会进入到金属和人本身的活动运行中。我们再也不能确信,原子,更小的有机体,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过去发生反应那样,将一如既往地会在将来发生相同的反应。电子,犹如库柏的上帝一样,奇特莫测,其奇异的运行以及一些怪癖的特点或状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正如亚历山大,当他酗酒致死,导致了他的新帝国分崩离析;或者如腓特烈大帝,由于俄国继任沙皇醉心于普鲁士道路,从而避开了一场大的灾难。 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开放之当下。”这大约是我们所信任的和所期望的。就哲学而言,我们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就“历史哲学”而言,我们又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我们知道,这两种状况都是不行能实现的抱负,总体性视野不过是一种错觉。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在苏美尔人或埃及人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存在过许很多多的文明。我们只不过是刚刚开头进行发掘!我们必需从局部学问入手,而且必需临时接受全部的可能性。就历史而言,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相对性至上,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历史称赞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规律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章;历史是个怪胎。”或许,由于有这些限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去急躁地承受现实,并敬重彼此间的歧见。 (节选自[美]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倪玉公平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 B. 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生疏,很可能是错误的,由于相互冲突的证据或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已经遮掩蒙蔽了历史,我们也有可能曲解历史。 C. 由于变化的加剧,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将来的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更加不行确信。 D. 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这两种状况都是不行能实现的抱负,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历史学家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觉了能够用来预示人类将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的历史 规律。 B.亚历山大新帝国的分崩离析和腓特烈大帝避开了一场大灾难,文章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国王的品德和思想对国家命运有重要作用。 C.“历史是个怪胎”,说的是历史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就历史而言,概括不出任何规章。 D.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历史相对性至上,所以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会急躁地承受现实,和敬重彼此间的歧见。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想,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说明历史已经被蒙蔽或者曲解,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过去。 B.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的私人偏好仍旧会影响他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表达。说明确定真实地表述历史是不行能的。 C.历史编纂搜集史实,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所以它和确定性至上的科学不同,相对性至上。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历史,很难概括出历史的规律。而这又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14分) 幸存者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肯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凝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确定是真实的,真实得犹如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苦痛。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知自己,当饥饿到了终点肯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用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线。 他连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遗忘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怀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惊。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头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像两股苦痛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语文毕业班摸底测试零诊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语文毕业班摸底测试(零诊)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子学”锁定百家之学“务为治”的理论旨趣,认为诸子关注的是在当时天下大乱的中国如何达成人世间的秩序,以及达成什么样的人世间秩序。换言之,诸子是围绕“治”这个问题的思考者。 “治”这个古典的概念有什么样的现代内涵呢?从现代的眼光看,“乱”是众人间的争夺,“治”是对众人的安顿与凝合。诸子的“治”不仅包括社会的稳定,更意味着人们形成共同、恒常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偏好等关键内容。春秋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乱就是源于这类关键内容趋于解体,诸子“致治”正是从这个基础层面来展开的。一个文明的基础就是一群人共同遵守的某种东西,故而可以说求治的诸子也是在探讨构建文明的路径。 周代崩溃后,各家学派都针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文明及如何建立这个新文明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先秦是文明转型的时代,也是构想新的天下秩序的时代,围绕着建立一个怎样的文明体,早期的思想家们既能汲取古代的资源,又能深刻观察现实,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形成了众多流派。具体来看,儒家看重“周文”所留存的形式(礼),致力于赋予其意蕴(仁),使客观制度得到内在精神的加持而恢复活力。墨家则是要变革“周文”,一方面它把儒家的仁义说推进成兼爱、尚同等主张;另一方面,它亦偏重功利的效果,并以此未街量事物价值,故有节葬、非乐的主张。墨家相比儒家显然更激进,但是两派都有对人文的追求,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新高三上学期6月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新高三上学期6月零 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论在经历“审美的复苏”“体系的探索”“现代性转换”之后,得益于视野逐渐扩大,经验不断充实,正在走进新的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这时出现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弱的理论解释力;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去西方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能进去而不能出来,不能告诉我们“破”了西方之后要“立”什么,以至于一度迷失目标。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事实被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简言之,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新事实拓展新眼光,新眼光发现新事实。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当今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譬如,文学创作如何在中华崛起的时代,充分涵育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而“国身通一”的士人理念、“家国兴衰”的志士情怀,正是千年中国文论主流,即严羽所谓盛唐诗为“第一义”以及王国维所谓“屈子文学之精神”。说到底,“文以载道”的“道”既是客观历史大趋势,也是这个大趋势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一家国内知名网站的创始人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1届高三零诊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成都七中2019-2020学年度下期高2021届零诊质量检测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传播呈现出“东西交流、南北并峙”的格局,不同的地域文化铸就了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 所谓地域文化,某一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文化风貌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人的特点的文化类型。一般来讲,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且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括在这一地域所产生的经济体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民俗传统、价值观念等。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它并不单单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其本质指向主要是景观背后的东西,即景观所固有的内涵、所传送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地域文化,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有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有其主导性。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其持续性;在当下意义上有其现实性。 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精神概念。钱钟书先生说过:“东学西学,学术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文。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基于“全球化”和“城市化”两种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目前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整个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文化最忌讳的就是求同。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人们常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是极言因地域的不同而导致风俗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地域文化的另外一个威胁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村落、古镇、名胜、遗迹以及风俗传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中华文化,特别是诞生于民间的地域文化,对于历史的传承、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维系都发挥着巨大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当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城市风俗的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十

成都2021届零诊语文word版及答案

成都2021届零诊语文word版及答案 成都市2021级高中毕业班摸底诊断性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第II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反感官的煽惑,反表现,使中国艺术逐渐压低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而努力使艺术成 为一种观念与哲学。当艺术升高成为一种观念或哲学之后,才能够放弃声音的、色彩的、 形状的、动作的各种卖弄,而归回对它们的再思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我们看到 造型的炫耀常常让位于精彩绝伦的空间转换。拆掉了四面无承重作用的隔墙,中国的建筑 原来只是一个开敞的亭或廊罢了,它实有的部分使人感觉只是一个暂存的假象,而一切的 实又是指向空白。在西周遗址中已看到中庭这种建筑空白精彩的利用。它是实体的建筑部 分围绕出的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成为建筑的真正主体。建筑本身从遮蔽风雨的 实体转变成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象征,所有可见的部分似乎都只是暂时的假象。 中国建筑的主要部分常常不是那可以摄影、可以描绘的实体造型,而是那形与形之间 的关系位置。“简陋到一两间的民房,繁复到皇帝的三宫六院,我们如果不被外在附加的 装饰部分所干扰,大概可以发现,这其中共同遵守的准则,那就是:清楚的中轴线,对称 的秩序,是一个基本空间单元在量上做无限的扩大与延续的关系。它所强调的,不是每一 个个别单元的差别与变化,而是同样一个个别单元在建筑组群中的关系位置。与其说它强 调单栋建筑物个别建筑体的特色,不如说它强调的更是组群间的秩序。” 建筑本身 是一种纯粹的空间艺术,在造型上做各种空间变化,与思考作为本质存在的“空间”,后 者是中国建筑更为主要的课题。无论儒家族群式的建筑还是老庄式的园林建筑,空间都在 做时间延长的暗示,意图把空间的建筑艺术转为时间的艺术。在中国戏剧中,又比 建筑面对着更为本质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中国戏剧中的空间是一个不加布景的空间。戏剧 的舞台一旦加上布景,它的时间与空间的特定性立刻被确定了。即使是具有象征性的布景,也立刻会使舞台上的时空具体化,没有转换的自由度。中国空无一物的舞台是一个归回到 纯粹时间与空间的舞台,它不能容纳任何使它发生特定意义的物件或人,它所要呈现的不 是某一特定时空中的故事,而是那漫漫无际的时空中人的共同故事。在中国舞台上最具象 征性的恐怕是“桌子”与“椅子”,它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代表了人的存在、因此也常 常是没有任何造型联想可能的一组最简单的桌子和椅子。

成都七中24届零诊模拟语文

成都七中24届零诊模拟语文 【原创版】 目录 1.成都七中 24 届零诊模拟语文试题概述 2.模拟试题的具体内容和难度 3.语文试题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 4.学生应该如何应对此类模拟考试 正文 近日,成都七中 24 届零诊模拟语文试题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次高中阶段的模拟考试,该试题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考察,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本文将对该模拟试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成都七中 24 届零诊模拟语文试题的概述。此次模拟试题共分为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作文等几个部分,涵盖了高中阶段的所有重点知识。试题难度适中,既有基础题型,也有一定程度的拔高题,旨在全面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模拟试题的内容和难度。阅读理解部分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修辞手法等。语言运用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词汇积累、句式转换、病句修改等能力。作文部分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语文试题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是全方位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如字词句的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此外,良好的写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下功夫,注重积累和实践。

面对这样的模拟考试,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学生要认真对待每次模拟考试,把它当作一次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考试中,要注重时间分配,合理安排答题顺序,确保每道题都有机会做到。其次,学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字词句的掌握,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成都七中 24 届零诊模拟语文试题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考察。学生要想在这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下功夫,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同时,要认真对待每次模拟考试,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成都七中2024届零诊模拟套练一语文

成都七中2024届零诊模拟套练一语文 【原创版】 目录 1.成都七中 2024 届零诊模拟套练一语文试题概述 2.模拟套练一的题型及分值分布 3.模拟套练一的重点题目解析 4.对 2024 届考生的建议 正文 1.成都七中 2024 届零诊模拟套练一语文试题概述 成都七中 2024 届零诊模拟套练一语文试题是一套针对高中语文教 学的模拟试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高考题型及考试要求,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该模拟试题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等。通过模拟试题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考的考试趋势,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2.模拟套练一的题型及分值分布 模拟套练一的题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分值约为 40 分。 (2)语言运用:包括成语辨析、病句修改、语言表达等,分值约为 30 分。 (3)古代文化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古代礼仪等,分值约为 10 分。 (4)作文:分值约为 60 分。 3.模拟套练一的重点题目解析 (1)现代文阅读理解:重点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文章结构等内容。在答题时,学生应注意

先通读全文,再根据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找和分析。 (2)古文阅读理解:重点考察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学生需要对古文中的词语、句式、文化背景等有一定了解,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意义。 (3)语言运用:重点考察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包括正确使用成语、修改病句、连贯表达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积累成语,提高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4)古代文化常识:重点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学生需要加强对文学作品、古代礼仪等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对 2024 届考生的建议 (1)扎实基础:语文学科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应加强对字词句章、古代文化等方面的学习。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加强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多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成都市高三届“零诊”成都市年级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版

成都市2016级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1至7页,第Ⅱ卷(表达题)7至8页,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表演传统曲艺,演唱流行金曲,展示手工技艺……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也许你就能邂逅这些热闹的街头艺术表演。快意拔弦,随性而歌,律动翩舞,生动、热烈、洒脱的街头艺术,为蓉城街头增添了别样色彩。 除了剧院、荧屏,城市露天公共场所也是孕育文化、成就梦想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都是从街头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天地。但要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秩序的关系,有不少现实矛盾需要妥善处理。此次成都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推行持证上岗、定点表演,为街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安适的土壤,也为心怀梦想者创造了一个人生出彩的舞台。 街头艺术的规范有序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生动表达。放眼世界,有不少城市都是因为生机勃勃的街头艺术而为人所向往。伦敦着名的考文特花园,被誉为街头艺术表演的天堂,也因此成为伦敦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更是让游客惊叹连连。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可以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将蜀中风流蕴于音符,将多元艺术展现于街头,相信这也会助力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新的文化景观、文化资源。 其实,不只是成都,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都在陆续采取措施,推进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为什么几大城市纷纷有此行动?一方面,街头表演确是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虽然街头表演对于城市形成轻松、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大有裨益,但一些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表演,也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对表演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规范,才能让其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如何增加优质的文化供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

注意事项: 成都七中高 2023 届高三 5 月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他写作《拿来主义》的时候,不少人对文学遗产不敢接触,中国的、外国的旧文化都不要,好像一接触就会被染污、被俘虏过去,不得了。他们也说要成为新人,也说要创造新文艺,可就不懂得:“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指责这种人为“孱头”。鲁迅讲过很多话,摆事实,讲道理,希望他们不要再这样的害怕。 第一,他认为避忌旧文化,是衰病、无力、缺乏自信的表现;壮健、有魄力、富于自信的人是决不 会这样的。他说:“无论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 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 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他说像这类人物,如果再不振作,就会更加衰弱下去,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丧失活气了。他又说:“我们吃东西, 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是如此;有力 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他说汉唐虽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 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时,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一到衰弊陵夷的时刻,神经就衰弱过敏,对外国 东西,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了。我们究竟是甘心当弱者,还是应该努力做强者? 第二,他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一味害怕,是绝不行的。他说:“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 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他在论新木刻时,又指出 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另一条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他认为我们对旧文化,无论是中国遗产中的精华还是外国遗 产中的良规,实在都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 第三,他阐明了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辩证法。他说:“我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保存当然不同于保古,不是为了复古。保存下来也不是模仿和照搬,而只能是为了择取优点。只有抱着革新的目的,认识到了择旧的重要 作用,遗产才会得到大家的重视与爱护。 “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有科学性。如果不先拿来,许多有用的东西就被抹杀、毁灭了,还谈得到什么使用与存放?对旧文化,当然需要“批”,这有利于择取。只有首先拿来了,不毁灭掉,才能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模 拟检测语文试题(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蒸蒸日上的伟大时代,面对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实践,面对异彩纷呈的小康 生活,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破题解题,善于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的营养,催生更多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文学贡献。 紧扣“可信”,讲好中国故事。“可信”来自真实。第一方面是“故事的真实”。中 国故事、中国方案最独到之处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新时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善于讲好恢宏大气的国家故事、丰富多彩的百姓故事,以大视野、多角度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第二方面则是“艺术的真实”。新时代文学要善于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讲出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先导,讲好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把中国智慧与世界无私分享,在独特的审美创造中形成独特的中国风范、中国流派,不断标注新时代文学水平的新高度。 紧扣“可爱”,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可爱”来自美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 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灵史,能让远隔万永千山、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一个民族、领悟一种文化。新时代文学注重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找准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人类的情感共鸣点,以新的创意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情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世界,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紧扣“可敬”,刻画时代新人形象。“可敬”来自担当。亿万勤劳勇敢、担当有为 的中国人民就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就是中国形象的使者。任何历史时期,都有

四川省成都七中级高三语文零诊试卷

四川省成都七中级高三语文零诊试卷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周发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与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的答案填写在机读卡上,第Ⅱ卷在答题卷上作答(作文写在作文纸上)。全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语言基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屋脊./挤.压信笺./歼.灭拮.据/终南捷.径 B.果脯./胸脯.辅弼./复辟.炽.热/脍炙.人口 C.气度./忖度.翩跹./悭.吝供给./自给.自足 D.龟.裂/细菌.倾轧./轧.钢伺.候/伺.机反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磋商举步为艰仗势欺人自鸣不凡 B.誊写却之不恭断章取意博闻强识 C.肄业唾手可得应接不暇恣意妄为 D.推诿亦步亦趋层峦叠嶂头晕目炫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那种没有公心,不敢仗义执言的人,我以为是可以与那种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的。 B.统领盟军的瓦因斯将军警告说,尽管外国极端分子正在离开伊拉克“寻 找另一片沃土”,但他们也可能卷土重来 ....。 C.奥运火炬在成都传递时,热情的成都市民纷纷到火炬传递的大街上去 观看,很多居民小区都十室九空 ....了。 D.我保证:作为企业的一员,不管企业遇到多大困难,我一定同心协力, 鼎力相助 ....,决不袖手旁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省人口问题亮起了红灯,5年增长6.28%,自然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B.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专家认为早恋不会因为跳集体舞而发生,也不会因为不跳集体舞就不会发生。 C.袁枚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高2023届高三下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 (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三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概略地说,大约中唐之前,人们甲班乙马,宋以后,人们劣固优迁。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不过,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上的引领固然重要,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则是文化变迁之基础,两者互动合拍才使某种品位成为主流阶层的文化标识。 刃史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崩”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当这个历史叙述不断延展,每一次加入新著作,都会使得已经在这段历史中的原有经典著作挪动位置——哪怕是一点点的挪动。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唐初为止,除《史记》之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 《汉书》从来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它的背后有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强盛的大一统王嘲的加持。在班固看来,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扬名后世,是因为有典籍记载其成功。从班固这个自我定位来看,《汉书》如同记载上古尧舜之事的《尧典》一样,是一个朝代的记功碑。一个王朝和一本史著相得益彰,这一情形在渗透着强烈批判精神的《史记》上是不存在的。中国历史至唐宋走出了一新境,到隋唐中国重归统一强盛,此后宋元明清诸王朝加入历史,足够长的历史就给人们呈现了更多的可能。对唐之后的人来说,可以羡汉也可以慕唐,还可以推赵宋,汉朝作为“典范王朝”的意义在人们心中因为唐宋等朝代的出现不再具有唯一性,《汉书》价值的下降某种程度上与此不无关联。 《史记》本为私书而《汉书》实为官书。《史记》称得上是古代最富有个人色彩的史书。班固在宫廷直接监控下以“官督私撰”的方式完成前汉兴亡史,书成之后又得到朝廷推广,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编纂官方史学的前驱。《史记》虽列正史之首,列朝统治者心中的正史范本显然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唐朝后陈陈相因,益发衬出作为私人修史的《史记》的独立精神和个性风采。 (节选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但中唐之前人们喜欢《史记》,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汉书》。 B.社会阶层结构影响文化变迁,随着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符合贵族审美的《汉书》地位下降。 C.与《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不同,《汉书》有典范王朝的加持,《汉书》与汉朝历史相互成就。 D.与《史记》不同,班固《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因而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