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概率中学生易错点分析及教学措施(张华良)

统计概率中学生易错点分析及教学措施(张华良)
统计概率中学生易错点分析及教学措施(张华良)

初中统计与概率中学生易错点分析及教学措施

云锦镇青狮中学张华良

统计与概率知识在中考题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并且对该知识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猎。教材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编写原则,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要求学生逐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并能应用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统计与概率知识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概率的知识预测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可缺少的知识。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无论是今后继续深造还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易出错的地方的体会:

1、对概念没有理解透彻。有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中的概念如概率、总体、个体、样本等没有搞清楚。如买彩票中奖问题,若中奖率为10/100,则学生会认为买10张彩票就有1张一定中奖,买100张一定有10张会中奖。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具体到这个问题概率为10/100的意义是每1张彩票的中奖的可能性是1/10,每张彩票要么中奖要么不中奖,这与买彩票的数量没有必然关系,买1张彩票有可能中奖,买10张甚至更多张彩票可能没有1张中奖。又如:为了了解某市中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300名学生进行调查,这个问题的个体是什么?总体是什么,样本是什么?学生会错解为个体是某市一个中学生,总体是某市全体中学生,样本是抽取的300名中学生。原因分析:对考察对象认识不清而对总体、样本和个体判断失误,

考察对象应该是人或物的某种属性而不是具体的人或物。即考察的“学生的体重”而非学生。

2、审题粗心不仔细。审题仔不仔细,这是一种能力水平,也是一种习惯,有部分学生在题时求速度抢时间,结果有此条件搞错了或漏掉了,就会导致解题出错,审清题意是解题的前提。如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除了颜色不同其它都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3个黄球4个白球,摸出一个后放回,问第二次摸出黄球的概率是多少?有部分学生会得出1/2或1/3。其原因就是没注意是否放回的情况。又如学生在对比两家公司销售量的增长幅度时,不细心,忽视了统计图中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不一致,只看了发展趋势作出判断。错误原因是只关注图象趋势,忽略数值变化易受误导。在平时教学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去抓住关键字、词、数据,去伪存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弄清有哪些已知条件或限制条件,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通过潜移默化,学生的审题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3、分析不到位。有部分学生在分析时总是慌里慌张的或考虑不周密或方法不当,导致分析机会均等的结果数出现问题。如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除了颜色不同其它都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一次摸出两个球,问摸出两个红球的概率是多少?有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分析甚至不会借助树状图或列表来分析,就会得出1/2、1/4等错误的答案。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就提示学生一定要认真分析,并要借助于树状图或列表列出机会均等的所有情形,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对游戏公不公平有误解。有分部学生就会认为游戏双方胜的概率均为1/2才是公平,如甲乙二人做抛硬币游戏,规则是同时抛两枚硬币,出两个正面甲胜,出现两个反面乙胜。问这人游戏公平吗?有部分学生分析出“两正”的概率是1/4,就认为这个游戏对甲不公平。在这个游戏中出现“两正”和“两反”的概率都是1/4,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其实只要游戏双方胜的概率不管是多少,只要是游戏双方胜的机会相同的如均为1/3或2/5等游戏就公平。

5、对数据的各种指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没有真正理解其意义,就会误用乱用。如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打出的口号是月工资达到3000元以上,根据下面的数据你认为该口号对吗?总经理1人(10000元/月),副经理2人(每人6000元/月),车间主任4人(每人3000元/月),工人8人(每人1500元/月)。有部分学生会赞同这种说法,他们忽视了数据中的极大值或极小值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平均数的大小,在这个时候用平均数来衡量就会出错,正确的是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衡量。况且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要根据问题的侧重性和具体的实际问题来选择。有的时候会用众数来衡量如鞋码等问题,有的时候用中位数来衡量如企业工资等问题,有的时候用方差或标准差来衡量如波动性整齐性等问题。

6、语言表述能力欠缺。在统计中,学生解释原因的问题时,往往说不清楚,说不到关键点,反映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欠缺。如分析某次考试成绩然后提出合理建议,一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平均数越高越好,觉得中位数与众数没有用。在利用收集到的

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时也充分暴露出学生语言表达的贫乏,往往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结束了,很不到位。

7、对加权平均数没有理解到位。若对加

权平均数没有理解到位,会导致该用加权平

均数来衡量的,却用总分或平均数来衡量,

就会对挑选出优胜者或做出决策时出现误

判。如某公司对应聘者进行面试,按专业知

识,工作经验,仪表形象给应聘者打分,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6:3:1,对应聘者打分如右表:

如果两人中只录取一人,若你是人事主管,你会录用_________。

有部分学生就会用她们面试的三项的总分或三项的平均分来判断,就会误选王丽,没注意面试的三项的权重不同,这是一个加权平均数的问题,应该用这两人面试的三项的加权平均数来衡量。

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新课程标准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领域,并提出教学的总目标,从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全过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及用样本估计整体的思想,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能作出简单类的决策。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淡化概念而重视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对于概念,不能囫囵吞枣直接强加给学生,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的条件和意义,还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理解相应概念的

具体实际意义,从而真正让学生对概念理解到位。

2、淡化直授而重视学生的活动。概率的规律性本身就是通过实验发现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做实验加以验证,同时教师应该多搜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实际问题,然后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统计教学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实践活动可采用竞赛、竞选、中奖、考察、游戏、访问等多种形式,也可以把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结合起来,在概率教学中应该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可开展一定的数据收集活动,如调查、文献检索等,让学生经历“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的过程,把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

3、淡化讲述而重视学生的表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讲的老师不讲,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给学生提供一个“说”、“讲”的平台,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4、淡化讲授而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让学生充分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从而逐步得到正确的方法和结果,同时巩固了知识、方法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淡化题海战术而重视方法思路的总结。在当今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不符合教育理念,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我们更要在精讲精练方面下功夫,做了一道题,

及时引导学生去总结方法、思路、步骤、书写等,尽可能做到“做了一道题,要做得起这一类题”,平时还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6、淡化老师审题而重视引导学生审题。审清题意是解题的前提,学生的审题能力强弱及习惯好坏是能正确解题的第一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包办,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数据,从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和条件,弄清有哪些是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及限制条件,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审题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就会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总之,在统计和概率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09-10-1-概率统计A--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诚信应考 考出水平 考出风格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2009— 2010学年第 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 概率统计A 》 开课单位: 计算分院 ;考试形式: 闭卷; 考试时间:2010年 1 月24日; 所需时间: 120 分钟 题序 一 二 三 总 分 得分 评卷人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__10__题,每题2分共__20 分) 1、已知()0.87.0)(,8.0)(===B A P B P A P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 ) )(A 事件B A 和互斥 )(B 事件B A 和相互独立 )(C )()()(B P A P B A P += )(D B A ? 2、设)(1x F 和)(2x F 分别为随机变量1X 和2X 的分布函数,为使)()()(21x bF x aF X F -=为某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在下列各组数值中应取( A ) )(A 5/2,5/3-==b a )(B 3/2,3/2==b a )(C 2/3,2/-1==b a )(D 2/3,2/1-==b a 3、设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2σμN ,随着σ的增大,概率() σμ<-X P 满足 ( C ) )(A 单调增大 )(B 单调减少 )(C 保持不变 )(D 增减不定 4、设),(Y X 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为?? ???≤+=其他, 01 ,1),(2 2y x y x f π,则X 和Y 为 ( C )的随机变量 )(A 独立且同分布 )(B 独立但不同分布 )(C 不独立但同分布 )(D 不独立 且不同分布 得分 年级: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装………………….订…………………..线… …………………………………………………… 年级: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装………………….订…………………..线………………………………………………………

概率论期末试卷

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设 A 、B 为随机事件, P (A ) = 0.3, P (B ) = 0.4, 若 P (A |B ) =0.5, 则 P (A B ) = _______; 若 A 与 B 相互独立, 则 P (A B ) = _________. 2.设随机变量 X 在区间 [0, 10] 上服从均匀分布, 则 P { 1 < X < 6} = ______________. 2014-2015学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试卷 (B)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设 A 、B 为随机事件, P (A ) = 0.3, P (B ) = 0.4, 若 P (A |B ) =0.5, 则 P (A B ) = _______; 若 A 与 B 相互独立, 则 P (A B ) = _________. 2.设随机变量 X 在区间 [0, 10] 上服从均匀分布, 则 P { 1 < X < 6} = ______________. 3.设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函数为,4 ,1 42 ,7.021 ,2.01 ,0 )(???? ?? ?≥<≤<≤--<=x x x x x F 则 X 的分布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离散型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律为 X 1 2 3 p k 0.5 0.3 a 则常数 a = _________; 又 Y = 2X + 3, 则 P {Y > 5} = _________ . 5.设随机变量 X 服从二项分布 b (100, 0.2), 则 E (X ) = ________, D (X ) = ___________. 6.设随机变量 X ~ N (0, 1), Y ~ N (1, 3), 且X 和 Y 相互独立, 则D (3X +2Y ) = _________.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试题及解答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设事件B A ,仅发生一个的概率为0.3,且5.0)()(=+B P A P ,则B A ,至少有一个不发 生的概率为__________. 答案:0.3 解: 3.0)(=+B A B A P 即 )(25.0)()()()()()(3.0AB P AB P B P AB P A P B A P B A P -=-+-=+= 所以 1.0)(=AB P 9.0)(1)()(=-==AB P AB P B A P . 2. 设随机变量X 服从泊松分布,且)2(4)1(==≤X P X P ,则==)3(X P ______. 答案: 161-e 解答: λλ λ λλ---= =+==+==≤e X P e e X P X P X P 2 )2(, )1()0()1(2 由 )2(4)1(==≤X P X P 知 λλλ λλ---=+e e e 22 即 0122 =--λλ 解得 1=λ,故 16 1)3(-= =e X P 3. 设随机变量X 在区间)2,0(上服从均匀分布,则随机变量2 X Y =在区间)4,0(内的概率 密度为=)(y f Y _________. 答案: 04,()()0,. Y Y X y f y F y f <<'===? 其它 解答:设Y 的分布函数为(),Y F y X 的分布函数为()X F x ,密度为()X f x 则 2 ()()())))Y X X F y P Y y P X y y y y y =≤=≤ =≤- - 因为~(0,2)X U ,所以(0X F = ,即()Y X F y F = 故

《概率与统计》的认识及教学建议

《概率与统计》的认识及教学建议 《概率与统计》的认识及教学建议 一、增加本章内容的背景与作用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中,增加概率与统计的初步知识是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指出,中学的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是中国数学教学的弱点,现在正在大力弥补。由于概率、总体、样本等的概念很复杂,对高中学生来说难以严格地说清楚,所以新教材中采用描述方法来说明。由于概率统计知识与日常生活、自然知识、社会生产实践的联系紧密,而日常生活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随机发生的,这与中学数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确定性数学研究的对象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在数学众多分支中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教材中按排概率与统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弄清随机变量的取值规律是用概率和分布刻划的,会用随机观点处理随机现象,知道统计结果是概率地呈现的,可以有误差。这样可使学生感觉到确定性和随机性数学思维方法的本质区别。 高中概率与统计内容教学的线索应该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解释资料、研究资料特征,做出统计判断,要使学生经历这样的全过程。数据处理需要学生参与。数据处理和概率的教学,主要依靠编制事例,提出课题,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 在本章的第二部分“统计”中,教材选择了数理统计中最基本的问题来介绍这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第一个问题,就是采集样本。有样本才能作统计推断。抽样方法就是介绍怎样科学、合理公正地采集样本,教材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样本中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教材首先介绍了总体分布的意义,并且实际例子介绍了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第三个问题,就是假设检验。教材利用线性回归的内容,介绍了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介绍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首先作出一个统计假设,在此假设下某些随机事件是否发生,从此来判断事先所作的统计假设:拒绝这个假设,还是接受这个假设。这种处理的方法,避免了对假设检验的理论上的论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降低了这部分内容的理论难度,这是教材体现大纲中所要求的数学教学内容应是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教材还借此介绍了在实践和理论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的呈正态分布的总体一些基本知识。并且教材中还介绍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最简单的模型——一元相关系及其研究它们的回归分析的思想与方法,这是随机变量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综合地体现了前几节知识的应用,从抽样获得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带有一定随机性的变量,到概率地呈现回归直线,再对数据的线性进行假设检查,这是综合运用前面知识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知识的实用价值,并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二、本章结构、内容及课时安排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

一 填空 1.设随机变量X 服从)1,1(-R ,则由切比雪夫不等式有{}≤≥1X P 2. 设B A 、是两相互独立事件,4.0)(,8.0)(==A P B A P ,则._____)(=B P 3. .__________)3(,3)(,2)(=-==Y X D Y X Y D X D 独立,则、且 4. 已知._________)20(,533.0)20(4.06.0=-=t t 则 5. n X X X ,,,21 是来自正态总体),(2σμN 的样本,S 是样本标准差,则 ________)( 2 2 =σ nS D 6. 设._______}3|{|,)(,)(2≤>-==σμσμX P X D X E 则由车比雪夫不等式 7. 假设一批产品中一、二、三等品各占%10%20%70、、 ,从中随意取一种,结果不是三等品,则取到的是一等品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8、m X X X ,,,21 是取自),(211σμN 的样本,n Y Y Y ,,,21 是来自),(2 22σμN 的样本,且这两种样本独立,则___ ___ Y X -服从____________________. 9. 设____}3|{|,)(,)(2≤>-==σμσμX P X D X E 则由车比雪夫不等式得. 10、已知.__________)12(2)(=-=X D X D ,则 11、已知分布服从则变量)1(___________),1(~),,(~22--n t n Y N X χσμ 12设随机变量X 服从)1,1(-R ,则由切比雪夫不等式有{}≤≥1X P 。 13.已知1 1 1(),() ,()432 P A P B A P A B ===,则()P AB = , ()P A B = 。 14.若()0.5,()0.4,()0.3,P A P B P A B ==-=则()P A B = 。 15.若随机变量X 服从(1,3)R -,则(11)P X -<<= 。 16.已知随机变量X 和Y 相互独立,且它们分别在区间[-1,3]和[2,4]上服从均匀分布,则E (XY )= 。 17.设随机变量,X Y 相互独立,且X 服从(2)P ,Y 服从(1,4)N ,则(23)D X Y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试题及解答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设事件B A ,仅发生一个的概率为,且5.0)()(=+B P A P ,则B A ,至少有一个不发生的 概率为__________. 答案: 解: 3.0)(=+B A B A P 即 )(25.0)()()()()()(3.0AB P AB P B P AB P A P B A P B A P -=-+-=+= 所以 1.0)(=AB P 9.0)(1)()(=-==AB P AB P B A P Y . 2. 设随机变量X 服从泊松分布,且)2(4)1(==≤X P X P ,则==)3(X P ______. 答案: 161-e 解答: λλ λ λλ---= =+==+==≤e X P e e X P X P X P 2 )2(, )1()0()1(2 由 )2(4)1(==≤X P X P 知 λλλ λλ---=+e e e 22 即 0122 =--λλ 解得 1=λ,故 16 1)3(-= =e X P 3. 设随机变量X 在区间)2,0(上服从均匀分布,则随机变量2 X Y =在区间)4,0(内的概率 密度为=)(y f Y _________. 答案: 04,()()0,. Y Y X y f y F y f <<'===? 其它 解答:设Y 的分布函数为(),Y F y X 的分布函数为()X F x ,密度为()X f x 则 2 ()()()((Y X X F y P Y y P X y P X F F =≤=≤=≤≤=- 因为~(0,2)X U ,所以(0X F = ,即()Y X F y F =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原稿)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文) 第一部分:统计 一、什么是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的特点。 ①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②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并且它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但是,当一组数据大小不同,差异又很大时,就很难判断众数的准确值了。此外,当一组数据的那个众数出现的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大可靠的。 3.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众数表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表示平均每份的数量。 二、.中位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 .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求法。 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③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四、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⑴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 ⑵求中位数时,先将数据有小到大顺序排列,若这组数据是奇数个,则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若这组数据是偶数个时,则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⑶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⑷众数考察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数; ⑸众数的大小只与这组数的个别数据有关,它一定是一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其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6)众数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甚至没有; (7)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概率统计 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任课教师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X X 工业大学概率统计B 期末考试试卷(A 卷) } 分 分 108

求:(1)常数k ,(2)P(X<1,Y<3) (3) P(X<1.5); (4) P(X+Y ≤4) 解:(1)由()1)6(1 )(20 4 =--=???? +∞∞-+∞ ∞ -dx dy y x k dxdy xy f 即 解得24 1 = k 2分 (2)P(X<1,Y<3)=()dx dy y x )6241(1030--??=2 1 4分 (3) P(X<1.5)=()16 13 )6241(5.1040=--??dx dy y x 7分 (4)P(X+4≤Y ) =()9 8 21616241)6241(2202040=+-=--???-dx x x dx dy y x x 10分 4. 已知随机变量)3,1(~2N X ,)4,0(~2N Y ,且X 与Y 相互独立,设 2 3Y X Z += (1) 求)(Z E ,)(Z D ; (2) 求XZ ρ 解:(1)??? ??+=23)(Y X E Z E )(21)(3 1 y E X E += 021131?+?= 3 1 = 2分 =??? ??+=23)(Y X D Z D ()()2 2 22)23(23?? ? ??+-??? ??+=-Y X E Y X E EZ Z E =22 2)2 3()439( EY EX Y XY X E +-++ = 9 1 4392 2 -++EY EXEY EX 又因为()10192 2=+=+=EX DX EX 16016)(22=+=+=EY DY EY 所以DZ= 59 1 416910=-+ 6分 (2)),(Z X Cov ) ,(1 1Y X X Cov += =EX( 23Y X +)-EXE(23Y X +) EXEY -EX -EXEY +EX =21 )(31213122 233 1 ?==3 则XZ ρ= ()DZ DX Z X Cov ,= 5 5 5 33= 10分 5. 设二维随机变量),(Y X 的概率密度为 ?????≤≤≤≤=其它, 00,20,163),(2x y x xy y x f (1) 求X 的数学期望EX 和方差DX (2) 求Y 的数学期望EY 和方差DY 解:(1)dx x xf X E X )()(? ∞ +∞ -= ()()xyd dy y x f x f x x ? ? ==∞ +∞ -20 16 3 ,y dx x xf X E X )()(? ∞ +∞ -= = 分 27 12)163(2 2 =? ?dx xydy x x () ()分 549 3)712( 33)16 3 (22 2 22 2 22 =-====EX EX -EX =???∞ +∞ -DX dx xydy x dx x f x DX x X () ()分 72)16 3 (),()()(24 02====?? ???+∞∞ -+∞ ∞ -∞ +∞ -dy xydx y dy dx y x yf dy y yf Y E y Y ()()5 24 4323)163(),()(4034 02 2 22 2 =-====?????? +∞ ∞ -+∞∞ -∞ +∞-dy y y dy xydx y dy dx y x f y dy y f y EY y Y DY=()分 105 4452422 =-=EY -EY 6. 设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 1(1 )(2 x x f X += π,求随机变量 31X Y -=的概率密度函数。 ()()( )( ) ()() ( ) ()()()() ()()()()( )() ()() 分 分 解:10111311311315)1(111)1(16 2 3 2 2 33 3 3 3y y y f y y y f dy y dF y f y F y X y X y X y Y y F X X Y Y X Y -+-= --=----== ∴ --=-

概率统计期末试卷.docx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概 率 统 计 期 末 试 卷 ( A ) (2009 ~ 2010 第 一 学 期) 2010-1-14 任课教师 学院: 班级: 上课时间:星期 ____,_____节 学号: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 , 共 10 分) 1. n 个 随 机 变 量 X i (i 1,2,3, , n) 相 互 独 立 且 具 有 相 同 的 分 布 , 并 且 E( X i ) a , D( X i ) b , 则这些随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 X 1 n 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分别 X i n i 1 为 ( ) ( A ) a , b ( B ) a , b ( C ) a , b ( D ) a , b 2 2. n n 2 n n 设 X 1 , X 2 , , X 500 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 , 且 X 1 ~ B(1, p) , 则下列不正确的为 ( ) 1 500 500 ~ B(500, p) (A) X i p (B) X i 500 i 1 i 1 500 ( ) ( ) P a X i b (C) i 1 500 b 500 p a 500 p (D) P a X i b Φ Φ . i 1 500 p(1 p) 500 p(1 p) 3. 设0 P( A) 1,0 P(B) 1, P(A | B) P( A | B ) 1, 则 ( ) (A) P( A | B) P(A) (B) B A (C) AB (D) P( AB) P( A)P(B) 4. 如果随机变量 X ,Y 满足 D( X Y) D ( X Y ) , 则必有 ( ) (A) X 与 Y 独立 (B) X 与Y 不相关 (C) DY 0 (D) DX 5. 设 A 和 B 是任意两个概率不为零的不相容事件 , 则下列结论中肯定正确的是 ( ) (A) A 与 B 不相容 (B) A 与 B 相 容 (C) P( AB) P( A)P(B) ; (D) P( A B) P( A) P(B) 二、填空题(每空 3 分 , 共 30 分) 1. 设 X ~ N (1, 1/ 2), Y ~ N (0, 1/ 2) , 且相互独立 , Z X Y , 则 P(Z 0) 的值为 ( 结果用正态分布函数 表示 ).

概率统计教育研究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in understanding students’ difficulties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Variance Michael Kourkoulos, Constantinos Tzanaki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rete, 74100 Rethymnon, Crete, Greece mkourk@edc.uoc.gr tzanakis@edc.uoc.gr 1. Introduction Since the 1980’s didactical studies point out that,students encounter important difficulties to understand variation and its parameters(e.g. Mevarech 1983, Loosen et al. 1985, Huck et al. 1986, Batanero et al. 1994, Shaughnessy 1992, 1999). Nevertheless, as Baker (2004a, p.16,) Reading (2004) and others remark, no much attention was given to variation in didactical research before the end of the 90’s. Only recently there have been some systematic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nception of variation. (e.g. Torok and Watson 2000, Watson et al. 2003, Baker 2004(b), Reading 2004, Reading and Shaughnessy 2004, Canada 2006, Garfield & Ben-Zvi 2007, especially pp.382-386). The research work of deLmas & Liu point out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important conceptual difficulti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coordinate even the simpler of the underlying foundational concept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that considerable and well organized teaching work is needed in order to ameliorate the comprehens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se concepts (deLmas & Liu 2005). For understanding the variance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s.d.) students’ reasoning has to correspond to the highest of the levels of the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established by Reading & Shaughnessy (2004), which concerns the description of variation. This is also compatible with Mooney’s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Mooney 2002, pp. 36-37)1. Today’s students are not the only ones for whom the variance appear to be a complex and difficult notions.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Statistics points out that a long, multifarious and conceptually complex path had been followed befor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variance was achieved (Stigler 1986, Porter 1986, Tzanakis & Kourkoulos 2006). Examining didacticall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variance can be useful in its teaching for several reasons of a more general value, but which in the case of Statistics are especially valuable: Thi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as related to several different domains, and the students may appreciate their interrelation and that fruitful research in a scientific domain does not stand in isolation from similar activities in other domains. In addition,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variance, through the study of examples that served as prototypes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which may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it, when they are didactically reconstructed. In fact, history provides a vast reservoir of relevant questions, problems and expositions which may be valuable both in terms of their content and their potential to motivate, interest and engage the learner. Didactical activities designed and/or inspired by history may be used to get students involved into, hence become more aware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doing mathematics”. As we describe later (section 5), students may do “guided research work” in this context. Moreover,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may help to appreciate conceptual difficulties and epistemological obstacles that are worth of more attention since they may bear some similarity with students’ difficulties; hence, to provide clues for explaining some of the students’ difficulties (cf. Tzanakis & Arcavi 2000, section 7.2). Such a historical 1Reading & Shaughnessy’s hierarchy concerns the types of description and measures of variation used by the student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cognitive complexity. Moreover a refinement of this hierarchy, based on SOLO taxonomy (Biggs & Collis 1991, Pegg 2003), is proposed by Reading (Reading 2004). Mooney’s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is part of a broader classification of students’ statistical thinking, presented in Mooney 2002; it concerns mainly the correctness and validity of students’ descriptions and measures of spread.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与复习策略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与复习策略 一、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 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对简单随机现象的认识,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以及利用数据说理或做出决策等。 二、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 初中阶段关于“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即: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三、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 (一)统计的知识点 1、总体、个体、样本 2、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3、极差、方差、标准差 4、频数、频率、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二)统计的考查内容要求 1、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数据分析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体会不同的抽样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4、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5、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6、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8、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9、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概率的知识点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2、概率、会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概率的考查内容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形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值。 3、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近几年潍坊市“统计与概率”中考题回顾分析 (一)极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 8.(2007年)某校初三共有四个班,在一次英语测试中四个班的平均分与各班参加人数如下表: 则本校初三参加这次英语测试的所有学生的平均分为()(保留3个有效数字) A.83.1 B.83.2 C.83.4 D.82.5 6.(2011年)某市2011年5月1日一10日十天的空气污染指数的数据如下(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61,75.70,56.81,91,92,91,75.8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模拟试题一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 1、已知P(A) = 0.92, P(B) = 0.93, P(B|A ) = 0.85, 则P(A|B ) = 。 P( A ∪B) = 。 3、一间宿舍内住有6个同学,求他们之中恰好有4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份的概率: ;没有任何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份的概率 ; 4、已知随机变量X 的密度函数为:, ()1/4, 020,2 x Ae x x x x ??

8、设总体~(0,)0X U θθ>为未知参数,12,,,n X X X 为其样本, 1 1n i i X X n ==∑为样本均值,则θ的矩估计量为: 。 9、设样本129,, ,X X X 来自正态总体(,1.44)N a ,计算得样本观察值10x =, 求参数a 的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 ; 二、 计算题(35分) 1、 (12分)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 的密度函数为: 1, 02()2 0, x x x ??≤≤?=???其它 求:1){|21|2}P X -<;2)2 Y X =的密度函数()Y y ?;3)(21)E X -; 2、(12分)设随机变量(X,Y)的密度函数为 1/4, ||,02,(,)0, y x x x y ?<<??

初中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方法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有着极强的抽象性特征,在理解方面尤为困难,因而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也让很多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上望洋兴叹。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之后的应用当中也有着极大价值,所以需要改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而保证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和解题的技巧,促进学生数据统筹和分析研究能力的发展。 标签: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方法 统计与概率是一项抽象复杂的教育内容,和学生以往所学习到的确定性数学如代数、几何等课程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这部分内容属于不确定性数学的范畴,需要在随机当中查找规律,促使学生用辩证思维与归纳手段数理统计与随机理念,提高数据的分析和统筹研究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想保证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 1.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抽象概念 统计与概率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同时也发挥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但是统计与概率类的数学问题并非是学生以往学习到的确定性数学内容,而是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抽象性,需要培养学生的随机思想和统计思想,并让学生在随机当中找寻数学规律,因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以快速有效的理解抽象概念,使得学生无法突破统计与概率的学习难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用更加直观的方法获取概念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锻炼。以概率抽象概念学习为例,由于概率指的是随机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较为抽象。为了提高学生的概率理解能力,老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情境:甲乙二人玩投掷硬币的游戏,每人任意投掷一枚硬币两次,假如两次都朝上的话,那么甲获胜,假如两次都朝下的话,那么乙获胜,请问这个游戏是否公平?这样的情景十分贴近生活,能够唤起学生的实际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概率的认识。另外,为了加深学生的概念印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当中理解概率,突破學习难点。 2.引导自主学习,培养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模式,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当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学习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当中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丰富数学思想方法,获取丰富的学习经验。就统计与概率的数学教学而言,由于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对于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更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当中找到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对统计与概率课程的认知。在自主学习的多种形式当

浅谈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主要策略

浅谈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主要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也将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学习领域的四个领域之一,极大的提高了统计与概率的地位,实时统计与概率教学策略要掌握和理解教学方式的要求。这样的编排体系在以往的数学大纲中是没有的,也足以说明它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材只有统计,没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推测、判断、解决问题等,新课程中除了有以上的内容外,还新增了概率和可能性、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但在现今的数学教学中,关于本领域的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粗浅谈谈: 二、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 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统计知识,从数学活动看,主要应经历如下一些学习:对数据的统计活动有初步的体验;解读和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在活动中获得对一些简单的统计量(如平均数、众数、中数等)的意义理解;等等。在这些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中,它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一)注重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统计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儿童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为学习数学提供经验基础。如:在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我是这样唤醒学生已有的常识和经验的:你们玩过飞行棋吗?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的呢?学生有回答用剪刀、石子、布的,有用掷硬币的,有猜手心手背的等。这种可以决定谁先谁后的经验在儿童中是经常用到的游戏规则,就是这节课“公平性”生活原型。当然学生们的这类经验许多常常是萌芽状态下,也没有一定顺序,老师这时候就起到了主导作用,要让学生自发地用已有经验为数学学习所用,使经验成为方法。如有位同事在上“最喜欢的水果”,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图产生的过程,设计了这样课堂活动:师: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呢?生1:大家举手,然后数一数。生2:让喜欢苹果的站黑板左边,喜欢香蕉的站黑板右边。师:那我们就照照这位同学说的站一站吧。(当然学生站的是无序的,凌乱的,不能一下看出多少,学生通过数两组的人数,回答喜欢香蕉的人数多。)师:如果不用数数的方法,能不能用眼睛一看就能看出哪组人数多呢?小组讨论。结论是一个一个对着排。这时候制作象形统计图就瓜熟蒂落了。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了自发加工经验的过程。 (二)强化数学活动 课程所组织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在经历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因此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不要将一些统计知识简单地当作对那些表示概念的词汇的识记,或者将它简单地当作一种程序性的技能来反复操练,而要尽可能地用一些活动来组织,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三)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儿童对统计知识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能记住几个概念,能计算几个习题,能制作几个统计图表,关键是要能学会一些初步的和简单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能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因为,一些普通的数学规则(知识)和特殊情境之间是有区别的,通常在特殊的情境中往往并不明确显示那些数学的规则性的成分。所以,在现实情境中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儿童可以在这些问

概率统计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中国计量学院2011 ~ 2012 学年第 1 学期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课程考试试卷B 开课二级学院: 理学院 ,考试时间: 2011 年 12_月26 日 14 时 考试形式:闭卷√、开卷□,允许带 计算器 入场 考生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1.某人射击时,中靶的概率为4 3 ,若射击直到中靶为止,则射击次数为3的概率为( ). (A) 43412?)( (B) 343)( (C) 41432?)( (D) 34 1)( 2.n 个随机变量),,3,2,1(n i X i =相互独立且具有相同的分布并且a X E i =)(,b X Var i =)(,则这些随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 =n i i X n X 1 1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分别为( ). (A ) a ,2n b (B )a ,n b (C)a ,n b 2 (D )n a ,b 3.若100张奖券中有5张中奖,100个人分别抽取1张,则第100个人能中奖的概率为( ). (A) 01.0 (B) 03.0 (C) 05.0 (D) 0 4. 设 )(),(21x F x F 为两个分布函数,其相应的概率密度)(),(21x f x f 是连续函数,则必为概率密度的是( ). (A) )()(21x f x f (B))()(212x F x f (C))()(21x F x f (D) )()()()(1221x F x f x F x f + 5.已知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0,00 ,)(22 22x x e a x x f a x ,则随机变量X Y 1 = 的期望 =)(Y E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