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试讲稿

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试讲稿
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试讲稿

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

广大》试讲稿

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初中地理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视频,来共同欣赏祖国山河的美好。

师:通过观看视频,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在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师:A 同学回答得很全面。陆地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形。

二、新课教学

师:接下来,同学们阅读“中国的地形类型图”和“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它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因为我国的地形类型齐全,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师:下面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

一些地形。

师:同学们读图说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及其大致位置。

师:B 同学你来说说。

师:回答得很好。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国的三大平原及其主要分布区?

师:C 同学观察得很认真。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国的丘陵和盆地呢?

师:对,回答得很好。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生活在这里。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

主要有四大盆地,即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同学们要注意区分山区和山地。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师:很好,请坐。 D 同学对山区和山地的区分掌握得非常准确。通过对比,我们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 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山区主要包括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等。

师: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分组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的看法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有利影响: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采矿业具有优势;可利用山区开发3旅游业。

不利影响: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多,平原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地形类型多样,与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分布有很大关系。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师:E 同学回答得很好,并且注意到了弧形山脉的分布。我国山脉的走向有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

师: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不同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试着分析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

师:F 同学分析得很好。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师:通过读图,大家思考一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

师:对,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三、巩固提高

师:通过刚才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同学们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接下来同学们试着完成教材上的填表,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改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及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同学们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重点初中地理微课竞赛的个人感悟领会

重点初中地理微课竞赛的个人感悟领会通过这次微课比赛,我觉得自己真的收获很多,现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领会。 首先,选习题角度要准而小。微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微课。微者,短也,小也。微课对时间控制非常严,短到5分钟左右。在最初选习题的时候,对微课不太了解,选的课习题比较大,这样在5分钟的讲解下,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所以设计时一定要选准课习题,尽量选择教学中的一个小知识点,而且最好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探究的片段,因为这样的微课才能让学生观看完后有很大启发,有很多收获。 第二,微课也是课。微课虽然时间短,但也是一个小小的课堂,所以微课的设计要体现一堂课的完整性。比如说对于一个知识点,要有讲解,有分析,有总结归纳,有练习,这也是成功突破重难点必须的步骤。而且,虽然没有学生在你面前,但是微课制作出来是要给学生看的,所以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眼前要有学生。 第三,课件设计要简而美。制作好的微课必须具备的是教师的声音和同步演示的PPT,所以PPT的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间有限,所以PPT最好用3—5张讲解知识点,一张小结,1—2张稳固练习。而且,微课的目的是突破重难点,所以相对于公开课的PPT,微课的PPT要尽量简单,不要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最后,就是录制。千万别小看这个步骤,这可是一堂微课的压轴

之处。录制不好,将功败垂成。我在录制时就遇到了很多问习题,不是声音太杂就是图像太暗,所以在录制的时候最好使用扩音器,而且要去光线较好的地方录制。 以上是我在制作微课的时候的一些感悟领会,但是此次参加比赛,观看了很多同行的微课,觉得大受启发,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时机 在此,感谢教研组长尹为志教师的支持和我的师傅兰晓春教师的指导和陪伴。

八年级地理评课稿

一、八年级(上)地理教案 第二节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 厚德中学陈红梅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地理评课稿

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工业的区位选择》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学会分析不同工业的区位因素;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 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 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讲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②、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于《城市化》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城市化》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其特征; ②、了解城市化的进程;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 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 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赛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作为青年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引入的语速太快) ②、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拓展(例: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初中地理评课稿

初中地理评课稿 评课内容: 听了这节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

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不足: 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 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蒋卫烈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1、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确定依据: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充分应用课件及GoogleEarth“谷歌地球”软件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初中地理中东听评课稿

初中地理中东听评课稿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国际时事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初中地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微课讲稿)

初中地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微课讲 稿) 部分展示气象灾害是由大气的异常变化引起的。 如果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就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人类活动,造成旱灾。干旱灾害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同时因为缺少水,往往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导致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由于降水异常偏少,XX年6月淮河江苏段水位降至历史最低,一些渔船停在干涸的河床上,当地的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形成旱灾。 但是我国西北内陆的荒漠地区,常年干旱,有的地区甚至一年也不下一场雨,但这只是一种干旱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旱灾。因为当地基本没有农业生产,荒无人烟,干旱没有造成损失,所以不能称为旱灾。 洪涝灾害是由于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形成的,具有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的特点,洪水淹没农田、城市,冲毁桥梁、道路,阻塞交通,造成人员伤亡等,危害巨大。

如图所示,洪涝灾害常常会淹没房屋、农田等,摧毁我们的家园,带来巨大的财产和人员伤亡。 台风具有持续时间短,季节性强(7-11月)的特点,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等天气,给我们带来灾害。强烈的台风能拔树倒屋,掀翻万吨巨轮,损坏建筑物和通信设施;还会破坏海堤,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导致洪水泛滥;台风引发的强降雨还会导致洪涝灾害,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极大。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7-9月常受到台风的侵袭,从这两幅图上可以看到被台风摧毁的大树和农田,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寒潮是大规模强冷空气快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强降温的天气过程,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具有影响范围广、有明显的路径、季节性强的特点。 寒潮发生时,会导致气温骤降,出现大风、雨雪、霜冻、暴风雪、沙尘暴等天气现象,造成农作物冻害,危害农田和牧场;强降雪或暴雨也会对交通、电力造成巨大危害。 左图是寒潮过后,人们在抢救牲畜。右图是受寒潮带来的冻雨的影响,电力设施倒塌。

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 导语:“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世界纪录、吉尼斯世界纪录、钻石独播剧场收视纪录等纪录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

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初中地理微课地图方向的教案

地图方向的判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判读不同地图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判读不图地图的方向,建立起学生读懂地图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地图的方向判读 【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方向的判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通过学校的平面地图上来描述学校的食堂楼位于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呢?想要正确的判断地理事物的方向我们必须要学习地图的另为一个重要的要素——方向 【讲解新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地图,(插入ppt)在这个地图中我们能够看到有一个方向标,这种有方向标的地图,我们要依据方向标来确定方向,方向标的箭头指示正北方【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一题 【讲解新课】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张地图,(插入ppt )在这个地图中我们没有看到方向标而是看到有经纬网,这样的地图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前面的章节我们了解到了经纬线是可以指示方向的,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所以有经纬网的地图了我们要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来确定该地图的方向。 【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二题 【难点知识的处理】注意如果经纬网是倾斜时候的处理 【新课讲解】如果同学们拿到的地图既没有方向表也没有经纬网,就像我们现在看到这幅地图,(插入ppt)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插入ppt)进一步我们可以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三题 【总结】地图方向的判读,我们就讲完了。我们来小结一下刚才讲的知识点 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定方向 既无指向标有无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教学效果的预计】:我想通过简单地图来描述几种确定地图方向的方法。学习每一种判读方法的时候,插入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把握。最后的总结可以再一次加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反思】

地理课评课稿

地理课评课稿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 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地理微课

附件4 微课教学设计及微课的准备 一、微课简介 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就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教学重点、一个教学难点进行的针对性讲解的课例。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微课不等于没有学生的微型课,也不等于一堂课的某一片断,而是完整地说明解决一个问题的视频课例。微课虽然内容短小,但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它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纠错归纳的讲解,也可以是方法传授、实验操作、经验总结等技能方面的展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 二、微课教学设计及微课准备 1、本次参加培训的教师需每人提前准备一份微课教学设计,复印45份,培训团队和参训教师人手一份。微课教学设计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结构完整;语言准确,提问简明;形象直观,活泼灵动。 2、根据微课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准备10分钟的微课,不用提前录制,培训过程中逐人上台展示,培训团队和参训学员全员参与点评、指导。

3、培训期间,经过培训团队与参训教师的共同点评、指导、打磨,培训结束一周时间内经过个人后期修改、完善,正式录制不超过15分钟的微课,提交到本学科培训团队组建设的QQ群,供参训教师共享交流。培训团队按参训教师总数的10%评出优秀微课,形成精品课例,整个暑期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发文表彰。 三、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微课教学设计可参考以下范例准备。 《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微课教学设计学校:曹家店中学设计者:白毅刚时间:2015年6月 微课基本信息 知识点名称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学科类型及其对象操作中学地理七年级上册 上课时间长度15分钟 教学资源 与环境 电子白板、PPT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高线的特点。 (二)授课: 教师展示ppt,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设计理念与特色 运用电子白板形象的展示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实景图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发现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弯曲规律,掌握各地形部位在地形图上的识别。

七年级地理评课稿

《地图》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听了这节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足: 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篇二:八年级地理评课稿 一、八年级(上)地理教案 第二节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 厚德中学陈红梅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八年地理台湾评课稿修订版

八年地理台湾评课稿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在参加辽西北送教下乡活动中,听大连西岗中学的一节地理课,从中学到了很多,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1.引课: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用“你对台湾的了解”这个问题,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一方面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从历史,地理,人文,政治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台湾。 2.授课: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引出台湾周边的地理事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回答问题并记录分数,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组织的去学,增加了学生集体意识。在介绍台湾的特产时,以游戏导入,更加吸引了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脑筋。游戏连线后引出这些水果的生长环境,从而引出台湾的气候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并紧紧抓住北回归线这个重要地理线索。通过展示台湾农作物分布带,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台湾的气温降水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地势对工业农业分布的影响。最后在总结本节课时,老师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诗句,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准确的引出两岸人民是一家的爱国主题。 从知识与技能看,本节课上学生充分的理解并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熟练的加以运用,从课本知识向外延伸,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从过程与方法看,老师在本节课中充当的引导者启发者,并没有象以往的老是那样,过多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本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从引课到授课,再到总结,每个环节都是教

师在引导,学生在思考后,积极回答,打破了以往教师包办的常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本节课老师在总结时能够选用恰当的文学材料,让学生朗诵,使得诗句的意义直达学生内心深处,勾起学生对祖国统一,两岸一家的爱国情怀。 纵观本节课,的确是一节成功的地理课,不但教会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中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以本课为榜样,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感谢“送教下乡”活动,创造了一个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初中地理微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案

初中地理微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微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 摘要:本文介绍了微课程的特点,结合初中物理“中东”一节课程内容,就如何制作微课程作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了微课教案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微课程中东初中地理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案内容;是各种学科各种小知识点的课程统称。教师做成某知识点PPT后录制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地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2]。通过运用微课程学习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案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是一种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可移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微课程是为了解决课堂教案中某个知识点,或反映课堂某个教案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主题更加突出。 2.短小精悍。微课程的片段一般控制在8-10分钟。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不同的,时间越久,注意力越难保持,学习效果也就越差。微课程时间紧凑,短小精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使用方便。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和各类手持设备随时观看微课程,从而实

现个性化移动学习,并且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遇到疑难可以反复观看。 二、“中东”微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 中东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四大主要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和多元的文化。 根据教案内容的安排,笔者设计并制作了四个相应的微课程: 微课程设计流程: 1.通过红色区域的闪烁,让学生明确中东的位置。 2.通过读图,介绍中东连接的“两洋”、“三洲”、“五海”,并重点介绍里海。 3.通过读图,介绍“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 4.小结本节微课,并就微课内容,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2.能说出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能说出重要的地理位置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学微课程,并在课本中适当位置记录重点内容。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到的重点内容。 3.在任务单的空白图中自主填写“两洋”、“三洲”、“五海”、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 4.通过投影仪展示完成的效果。 5.运用资料,小组讨论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的重要性。

地理优秀评课稿

地理课评课稿 2006年12月15号上午第三节听了师傅陈老师在高一(5)上的地理课-----人口的合理容量,是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夏炜老师:指教《天气和气候》风趣幽默,驾驭课堂,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建议进一步加强普通话修炼。刘新梅老师:指教《滔滔黄河》她高质的学案,优秀的课件,科学的程序,熟练的操作,使课堂“起点学案化,过程探究化,知识图象化,学生愉悦化,小结纲要化。” 建议问题设计要严密。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2007年5月24号上午第二节听了章献红老师的一堂地理课-----中国地理分区。

八年地理 台湾 评课稿

在参加辽西北送教下乡活动中,听大连西岗中学的一节地理课,从中学到了很多,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1.引课: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用“你对台湾的了解?”这个问题,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一方面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从历史,地理,人文,政治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台湾。 2.授课: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引出台湾周边的地理事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回答问题并记录分数,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组织的去学,增加了学生集体意识。在介绍台湾的特产时,以游戏导入,更加吸引了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脑筋。游戏连线后引出这些水果的生长环境,从而引出台湾的气候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并紧紧抓住北回归线这个重要地理线索。通过展示台湾农作物分布带,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台湾的气温降水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地势对工业农业分布的影响。最后在总结本节课时,老师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诗句,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准确的引出两岸人民是一家的爱国主题。 从知识与技能看,本节课上学生充分的理解并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熟练的加以运用,从课本知识向外延伸,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从过程与方法看,老师在本节课中充当的引导者启发者,并没有象以往的老是那样,过多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本

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从引课到授课,再到总结,每个环节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在思考后,积极回答,打破了以往教师包办的常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本节课老师在总结时能够选用恰当的文学材料,让学生朗诵,使得诗句的意义直达学生内心深处,勾起学生对祖国统一,两岸一家的爱国情怀。 纵观本节课,的确是一节成功的地理课,不但教会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中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以本课为榜样,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感谢“送教下乡”活动,创造了一个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初中地理 中华民族大家庭(微课讲稿)

初中地理中华民族大家庭(微课讲稿) 部分预览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下面,让我们认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节日。 先阅读这则文字材料,从中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56个民族有80多种语言,约30种文字。其中,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占总人口92% 的汉族使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也广泛使用汉语。并且各民族语言和文字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 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重要方面,是民族的宝贵财富。这幅图是我国几种民族文字“我是中国人”的写法,其中,汉族文字有简体、繁体两种字体,繁体中文,现主要通用于港、澳、台地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生活中,我们使用的人民币上就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不信,你现在就可以拿出一张人民币查看比对。我就以这张一百元的人民币为例,在人民币背面右上角,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比对右图,依次是蒙、藏、维、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依次认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

这幅图中,能看到人们在相互泼水,甚是欢乐,这是傣族的泼水节。农历清明节后,人们互相泼水,被泼到的水越多,感觉越是吉祥、幸福、健康。节日期间,各地还举行赛龙舟、赶摆等活动。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后传入缅甸,再传到泰国、老挝和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地区。 这幅图中,成千上万名男子头戴白色无沿小帽,面向清真寺朝觐叩拜,这是回族的开斋节。在伊斯兰历十月一日,家家户户早早打扫庭院巷道,换上喜爱的新衣,上午八点汇聚清真寺,面向圣地麦加礼拜。 这幅图中,牧民们聚集在草原上,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赛,以表达丰收的喜悦。它是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初八,蒙古族人举行的那达慕节。“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 这幅图中,人们在高山雪原上进行马术表演,这是藏族的雪顿节。每年八九月间,除马术表演外,还会举行展佛、赛牦牛、群众游园等活动。雪顿节是藏传佛教和藏族生活最重要的节日。图中还可以看到人们身着的藏袍宽体长身、大襟广袖,这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 这幅图中,人们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这是汉族的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人们展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吃汤圆,共度元宵节。灯谜是一种文字游戏,谜语悬于灯上,供人猜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教师评课稿.docx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教师评课稿 县研修班在我校开课学习,我有幸聆听了徐老师《地球的自转》一课,收获颇丰,感触很大。 (1)模型教学,突破难点 本课作为七下科学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地球的自转,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其中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也是难点。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知道了地球形状、大小、自转方向、周期,但是对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效应比较模糊,其建立的空间的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因而二位教师贯彻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模型教学突破难点。借助模拟实验、媒体动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突破难点。比如,两位老师都借助地球仪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直观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尤其是吴老师在实验前的引导和铺垫,例如地球仪如何摆放、手电筒怎样照射、方位怎样判断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过程和目的,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2)、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圈可点。 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是本节的重要知识点,两位老师都运用,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使学生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立体性的理解。吴老师先利用地球自转的FLASH立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再问学生“你从中获得地球自转的哪些信息?”这不仅让课堂活跃起来,还使课堂更加开放。紧接着吴老师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判断中的南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一气呵成,简单明了。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并以学生活动贯穿始末,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实验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精彩设计,目标三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两位教师在设计中充分挖掘学生已知的知识,在整个教学中始终以“模型法”贯穿始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吴老师用了西游归来的故事,引导学生参与,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而徐老师则用了北京奥运会中球赛,引起了足球爱好者的兴趣。不同的处理,效果也不同。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位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展开教学,徐老师在“太阳东升西落”教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两位老师还强调每位角色在该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都知道自己合作中该如何去合作。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变成我要探究我要学。 1

地理计划总结之初中地理微课竞赛的心得体会

地理计划总结之初中地理微课竞赛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微课比赛,我觉得自己真的收获很多,现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选题角度要准而小.微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微课.微者,短也,小也.微课对时间控制非常严,短到5分钟左右.在最初选题的时候,对微课不太了解,选的课题比较大,这样在5分钟的讲解下,只能是泛泛而谈, 不能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所以设计时一定要选准课题,尽量选择教学中的一个小知识点,而且最好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探究的片段,因为这样的微课才能让学生观看完后有很大启发,有很多收获. 第二,微课也是课.微课虽然时间短,但也是一个小小的课堂,所以微课的设计要体现一堂课的完整性.比如说对于一个知识点,要有讲解,有分析,有总结,有练习,这也是成功突破重难点必须的步骤.而且,虽然没有学生在你面前,但是微课制作出来是要给学生看的,所以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眼前要有学生. 第三,课件设计要简而美.制作好的微课必须具备的是老师的声音和同步演示的PPT,所以PPT的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间有限,所以PPT最好用3—5张讲解知识点,一张小结,1—2张巩固练习.而且,微课的目的是突破重难点,所以相对于公开课的PPT,微课的PPT要尽量

简单,不要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最后,就是录制.千万别小看这个步骤,这可是一堂微课的压轴之处.录制不好,将功败垂成.我在录制时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不是声音太杂就是图像太暗,所以在录制的时候最好使用扩音器,而且要去光线较好的地方录制. 以上是我在制作微课的时候的一些心得体会,但是此次参加比赛,观看了很多同行的微课,觉得大受启发,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在此,感谢教研组长尹为志老师的支持和我的师傅兰晓春老师的指导和陪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